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贞观俗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做为如今黔中第一大豪强田氏的嫡系子弟,田阳明与谢赵罗等各家不同,虽然大家都是汉人,但谢赵几家从汉代时就进入黔中,历经千百年,早已经蛮化。可田氏却大不同。
隋朝时期,田阳明的祖父田宗显,原籍贯陇右河州,居于蓝田县,后得宰相苏威举荐,出任黔州刺史,而田姓起源于春秋,陈国内乱,陈厉公之子陈完奔齐为大夫,改姓为田,是为田氏之祖。
故田阳明见秦琅时,曾自称是妫姓陈国之后。
田氏入齐,后夺了姜姓齐康公之国,列为诸侯,史称田氏代齐,后来田氏被秦始皇所灭,田氏族人分迁各地,部份流入清江与蛮人混合,成为巴东鄂西大姓。
经汉魏南北朝后,田氏与蛮夷杂居通婚。
在西南有许多田氏蛮酋,其实都自称是当年齐国田氏之后,思州田氏便也是称是当年入关的京兆杜陵田氏之后,后来东汉初公孙述割据巴蜀建白帝城自立天子,派部将田戎拒光武帝兵于荆门,后来田戎退入黔中。
后来的涪陵蛮、酉阳蛮、澧中蛮田氏等,都是一脉相传。
到隋朝时,当时占据乌江以北的田氏,是涪陵蛮田氏,后来隋朝征讨南中云贵高原,击败了涪陵蛮后,特意选了同是田氏出身的田宗显任黔州刺史,也是大有深意的。
而田宗显也正是凭借着他田氏同族的身份,来到黔中地区后,迅速的拉拢了涪陵蛮田氏,并把其它几支田氏蛮也拉拢起来,还主动与他们归宗联亲。
隋末天下大乱,田宗显自称总管,据十五州之地。
武德四年,田宗显上表归附大唐,当年,高祖封田宗显为黔州总管,随后诏其子田惟康为刺史,命其领兵攻萧铣之谭州,以协从李孝恭李靖征萧铣,田惟康领军连破萧铣五州。
后渝州人张大智反,刺史薛敬仁弃城走,张大智侵涪州,田惟康领兵征讨,大智以众降,收复涪、渝二州。
贞观七年,田宗显病逝,朝廷厚赠。
以田惟康任黔州都督。
秦琅先前入黔宣抚,调田惟康为思州刺史。
所以说田宗显田惟康父子从隋开皇二年到如今贞观十六年,历经两朝四帝,在黔州镇守了六十年了。
六十年的时间不算长,可也让他们稳固了自己的势力。
本来是外来者的田家父子,却借着与原本这里的土豪涪陵蛮首领同出一族之故,也成为了诸田氏蛮的新首领。
故此,有时田氏也对外称自己是千年豪强,也还是有些道理的。
黔州本汉涪陵县,后汉献帝分四县,到蜀,改为郡。东晋永嘉后,地没入蛮,经二百五十六年,至北周宇文氏保定四年,涪陵蛮帅田恩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十年后改为黔州。
从东晋永嘉时黔州地区没入蛮夷之手,再到田宗显任刺史,其实已经经过了二百八十年了。
而田家父子又统治了六十年。
不过也因为田宗显的这个特殊身份和手段,使的田氏在黔中比较特殊,一方面他天然亲中原朝廷,毕竟曾经是中原派过去的官员,只是当时黔中不稳,所以田宗仁在黔中任职时间较长,后来遇到天下大乱,便自称总管了。
归附唐朝后,也依然得继续统治,并在田宗显死后,许子承父业。
而另一边,田家跟涪陵蛮田氏联宗结亲,自称一家人,然后又以同样的理由,把其它几支田氏蛮也联合起来,这让田宗显父子比起其它中原曾任命的流官,在黔中拥有难得的基础。
他们父子在黔中数十年,也确实深得当地蛮夷拥戴的,这也是他们能得以父子俩前后镇守六十年的原因。
也因此,做为第三代的田阳明与他的父祖一样,更亲唐,而且相对起谢赵等那些在黔地千年的豪强来说,眼光格局也更大一些。
谢氏赵氏罗氏等来看这渝播道,可能会感叹这是一条金银之路,川流不息的商贾,运输不绝的货物,那都是财富。
但田阳明却看的是是这些金银财富后面,展示出的是大唐朝廷的强大实力。
能硬生生的把盐价打下几倍,能几倍的输入盐,能把粮食布匹等源源不断的输入进来,能够不向黔中百姓强征暴敛就能供应的起入黔的几万兵马,还能维持更多数量的移民,这无不彰显出朝廷的强大。
所以处于黔中乌江以北地区的田氏,本来是被朝廷冲击最强的一家,可他们却始终没有什么大的动作。
甚至当初秦琅要田惟康调任思州刺史,他也没有半点反抗。
当年田家拥有十五州之地,后来田惟康平渝州乱,还又得了两州,可这几年朝廷改土归流,对田氏的地盘几经调整,不管怎么改,田家都始终表示遵从。
这份恭敬,水西罗氏水东谢氏等还曾嘲讽田家软弱,说自田宗显死后,田家后继无人了。
可他们却不想想,田惟康当年奉诏领兵攻萧铣,能连夺五州四镇,渝州人造反,他也能连夺两州,岂是简单的?
他只是比一般人眼光看的长远一点,没有只盯着黔中这片地方,而是能看到黔中之外的中原,深知中原的强大。
隋末大乱时,田家父子可以关起门来当土皇帝,割据一方,但一旦中原一统,他们就绝不敢再有半分妄想。
可以说,田氏父子的态度,对整个黔中豪强们对朝廷的态度影响是很大的。
“你们田家对大唐的功劳,皇帝是心里一直记着的,这次黔中动乱,田氏的忠心,皇帝也看在眼中。”秦琅望着田阳明缓缓的说道。
听到这话,田阳明不由的呼吸急促了几分。
“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圣人向来赏赐分明,田氏忠贞,值得嘉奖。”
“圣人旨意,赐封田惟康思国公,世封费州刺史,另授其嫡长子田阳明费州兵曹参军事职,授次子田昭阳左领军卫左翊卫!”
费州在思州之南,后世之思南,领二县,地方很小。之前并入思州,这次特意又再设置,目的就是用来安抚田氏。
特意把费州做为田家的世封州,不过虽说是给世封州,可大唐的世封刺史,跟田家以前割据一方还是大不相同的。
别的不说,朝廷把田家控制的地盘,左折腾右折腾,今天拆明天并的,弄到现在主要就剩下了黔州和思州两个大州,其余的多被省并,要么裁撤,要么并入到其它州。
反正原本田宗显田惟康在黔州经营了近六十年,如今却被迁到了上游思州,西面的涪陵、渝州这长江东岸之地,更是早被划入了山南西道。北面的施州,又划入了湖北道。
大娄山以西的溱州、南州也都划出去了,播州更是早就成了朝廷重点经营的桥头堡。
夷州也另任命官员。
“圣人本打算任命你为黔州刺史的,只是考虑你还年轻,没有功绩资历,怕难服众,所以先任命你为费州兵曹参军再锻炼几年,黔州另从朝中调派干吏管理,等将来公子在费州做出实绩来,再授为黔州刺史也没有人反对了。”
田阳明秒懂。
田家原来是黔中诸豪强中地盘最广的,甚至一度都已经西接长江,东临沅江,南至内江,北抵清夷江。
可现在朝廷意思是只给田家留下思州和费州,这费州其实还是从思州再拆出来的,仅有两县,做为田家的世封州。
田惟康任思州刺史,世封却是费州。
而朝廷给费州世封的交换条件,是要田家把黔州彻底交出去。
来之前,他父亲找他彻底长谈过,父子俩对于黔中的未来局势,有过深入交淡,田惟康老了,田阳明也已经成熟,对于如今黔中剧烈激荡的变局,两人虽忧心忡忡,却也认为只能坦然接受,并积极服从。
滇东爨氏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以如今大唐朝廷之威势,别说田家其实只在涪陵江经营了六十年,就是如谢赵等一样经营了六百年甚至一千年,都抗拒不了朝廷。
仅仅是一条渝播道,就显示出了朝廷强大的能力,黔中虽偏远,但朝廷依然能够轻松的输入无数盐粮物资,可以轻松的维持一支数万人的精锐大军长期驻扎。
所以田氏真要是看不清局势对抗中原,那么朝廷能够很轻松的派出十万甚至是二十万的军队入黔中作战,且完全不惧任何后勤补给问题。
这就是最可怕的,当黔中的高山险水也无法影响朝廷的补给运输,那谁还有本事对抗的了朝廷的大军?
虽说六十年基业,就要这样拱手交出去总是让人不甘,但大势如此,总不能逆势而上。
一个思国公,一个世封费州刺史,再加上一个思州刺史,也算是对田家还不错的安抚了。
“田家誓死效忠圣人!”田阳明不敢有丝毫的迟疑,否则他真怕面前这个满面春风的战神,一翻脸就把田家给彻底的灭掉了,他毫不怀疑对方有这样的能力。





贞观俗人 第1152章 遵王之义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秦琅沿着繁忙的交通运输线一路前进。
自渝州到播州的道路已经十分平坦空阔,能够行万人大军,越过大娄山口,直入遵义。
“春秋之时,播州原为夜郎东北小君长国鳖国,秦统一天下后,以鳖国置鳖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唐蒙出使夜郎置犍为郡·····”
已经愉快接受了费州兵曹一职的田阳明热情的充当着向导,指着前面的遵义城介绍着,“武德三年,改牂柯县为建安县,领属今县地。到贞观九年,以乌江北岸地置郎州,辖恭水、高山等六县。十一年,以原郎州地改名播州!”
“十四年,又改恭水为罗蒙。”
秦琅指着远处的城墙,“从现在起,罗蒙改名为遵义县。”
“遵义!”田阳明念着这个新名字,一时没明白这次改名的用意。
“遵义之名,有两个意思。其一,出自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乃是当遵先王之正义,以治民之意。”
田阳明马上赞叹道,“这个好,确实当遵王之义。”
黔中刚出了封藩皇子造反这样恶劣的事情,皇帝因此要给播州所在县改个名字,很恰当。
“不知,另一层意思是?”
“东汉初,公孙述自称白帝于蜀,此地牂柯郡大姓功曹谢暹反对,遣使远道投奔汉光武帝,因此被封为义郎,故此遵义,也有遵循义郎作为,赞此地曾拥护中央王朝之意也。”
“啊,这个也好,遵义之民确实向来拥护中央的,改此遵义之名,名符其实也。”
播州是大将军虢国公张士贵的世封之地,当初皇帝选择这位潜邸心腹大将前来此镇守,也是大有深意的。播州本就是黔中门户,临近渝州,靠近长江,渝播之间本就有一条通道,加以整修后就能成为一条大道。
再者,播州的地理条件非常好,首先就是十分险峻,地处西南高原,介于川贵湘之间,山川深阻,地势险要,境内大娄山向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为一道天然屏障。
因此只要扼守关隘,那么便是退可守,进可攻。
既有大道相连渝州,也可迅速南接矩州,而一旦闭关锁门,则也是万夫莫开。
娄山关、黑水关、三渡关、板角关、崖门关、桑木关、洛蒙关、大洪关、老君关、乌江关、茶山关、黄滩关、半隘关等十三道关城将播州环绕保护,如铜墙铁壁。
而播州又有丰富的铁矿和铜矿资源,储量惊人,方便打造军器,铸造钱币。另一方面,播州虽说境内有大娄山,却又有许多肥沃的山陵坝子,适合农耕种植,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这样的一处地方,简直就是屯兵驻守的战略宝地,朝廷在此屯驻一军,就算黔中大乱,可有播州在手,也能成为定海神针。
一个易守难攻,却又还交通方便,又不怕经济、军事双重封锁的地方,背后又有中原朝廷为倚仗,自然就成为威慑黔中地区的首选。
晚唐时杨氏出兵攻南诏之后,镇守播州,便开启了杨家家族镇守播州六百余年的历史,不管此后五代宋元明如何更替,反正杨家一直都是播州之主。
当初秦琅向李世民提议在边荒行世封之制时,也正是从播州杨氏的历史中有的灵感,他认为杨氏镇播州的历史,表明这种制度在落后的偏远边地,其实还是很有用的。
只可惜李世民终究还是小气了,世封制没推行几年就彻底走了样。
杨家镇守播州,能传六百年,靠的就是在播州说一不二的特权,是军政一把抓,完全就是一方诸侯。
可大唐却不肯给这样的权力,所谓世封制度,如今完全荒腔走板了,虽说也还是有不少实利,但与这种能割据一方的诸侯相比,就差太多了。
其实在秦琅看来,在这种偏远的地区,哪怕诸侯最后会成为割据者,但其实并不是坏处。
就好比大唐经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可实际上此后唐朝还能延续一百多年,完全就是靠着藩镇支撑的。藩镇不仅有河朔割据型藩镇,也有许多拱卫朝廷的藩镇,以及东南提供赋税的藩镇。
若不是晚唐时各个藩镇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大唐中央反而有可能灭亡的更快。
这就好比中唐之后,大唐长安都被异族攻进去好多次了,但还能硬是捱了一年又一年,生生撑了百多年一样。
而如大明朝,却是突然而崩溃灭亡。
尤其是偏远边疆,特别是西南这种边疆之地,蛮夷遍地,这种诸侯其实有更多的积极意义的,同样是大明,黔国公沐家镇守云南,虽非藩镇,却实际起着藩镇镇守的积极作用,对于大明稳定云贵地区,就有很好的帮助。
可惜李世民舍不得。
既然如此,秦琅也就只好谋求去海外发展了。
进入遵义城中,秦琅在此也只是略做休整。
张士贵虽是世封播州刺史,但他现在在朝中任职,所以也没空管封地,故此朝廷实际上仍是任命了一个检校播州刺史实际理事,张士贵对播州也只是定期来分税赋,顺便可以优先开采播州的铜矿铁矿,在这边多圈了一些荒地开垦而已,除此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张士贵想拉着秦琅到他的矿山工坊庄园等转转,想让秦琅也参一股,一起合作开发。
不过秦琅没什么兴趣,虽说他也知道张士贵是有意示好让利,但张士贵家族经营的铜铁矿山技术确实有些落后,管理水平也不足,经营的都很一般,虽说如果秦琅能加入,以秦家的团队,肯定能带动上一个台阶,前景利益可观。
但现在秦琅正在全面收缩在中原的工商产业规模,开始向海外转移,虽然说他不可能放弃中原的产业,但仅一个吕宋岛的开发,就需要投入太多,更何况,秦琅也不仅是开发吕宋,他还往流求、林邑等地也都有布局。
所以中原的产业,现在是只做那些重要的,必然要放弃一些不是核心的业务。
张士贵播州的这些矿业和农业,秦琅真没什么兴趣。
他只表示,愿意给张家借几个更专业的管事和大匠,合作就算了。
播州遵义城原只有很少的居民,自从大唐来了以后,尤其是渝播路的通畅后,这里渐变成了黔中的西北门户,商埠码头。此时的播州遵义,不仅是县城也是州城,还驻有一个遵义军。
城中的军民数量早超过万人,在西南地区这已经算是难得的兴盛了,城内房屋枇节,商铺林立。
这座城池做为重要的军镇,遵义军巡逻频繁,盘查紧严,城门处,把守的都是盔甲明亮的甲士,身上一股子精锐之气。
播州城中有盐仓、粮仓、布仓、茶仓和军器仓,引来无数商民的同时,也是遵义军的底气所在。
秦琅巡视一圈,对于遵义军的精锐气质很满意,代表天子给予慰问,发了些赏赐后,便离开继续南下东宁城了。
到了东宁城后,秦琅发现,这座刚刚经历了一场叛乱的城池,虽说东宁都督府驻地,也是黔中的中心,但远不如播州遵义城繁华。
尤其是此时,冷冷清清,城中的军民也都有些惶惶不安。
秦琅入城后,先向杜行敏等有功将士宣读赏赐诏令,然后派人去招诸谢诸赵等黔中大小豪强,以及朝廷派来的各州县流官前来。
接下来一个月时间,秦琅都在接见黔中地区的朝廷派遣流官和地方豪强大姓,以及那些山里的蛮夷部落首领们。
以天子之名,再加上秦琅之威,倒是没有人敢不来。
好在秦琅也没有大开杀戒之意,不仅没有,反而很和颜悦色的安抚众人,许多豪强、蛮酋都得到了升赏。
或是官阶晋升,或者是调任更高职位,有的甚至还获得了爵位,少数几个还和田惟康一样得到了世封刺史或世封县令的世封。
不过秦琅也宣布朝廷的命令,进一步的调整了黔中的区划,大量原来的小州被废除为降为县,或数州合并为一,这使的黔中不再是原来数十州的杂乱局面,就连州的界线也大都采用了山河地形做依据。
州只保留了十三个,但县却新增了不少,主要就是原来的蛮夷山区,这次也设置了不少县。
而通过这轮大规模的区划调整,也就顺势又调整了一轮黔中人事,基本上那些豪强们都被调动,调离了自己的大本营,到其它地方任刺史或长史司马等。
这些既是凭着朝廷之威,也是有着在黔中镇守的几万兵马为凭仗的,在秦琅跟那些豪强、酋长们满面春风议事喝茶的时候,苑竹林、张士贵诸将,也都是带兵展开了一轮雷霆行动。
以雷霆之势将之前跳起来附逆造反的部落寨子连根拔起,人头一个个插在了驿路边上,深深震慑着所有人。
宣抚工作太过顺利,弄的秦琅都没有什么精神,后面更是干脆把事务全都交给了张士贵这个都督府长史,然后他就直接不管了,休息了几天,直接就启程南下。
此时秦琅的心,早已经飞到了海外的吕宋,不知道时隔一年,如今吕宋情况又如何了。




贞观俗人 第1153章 招兵买马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我们从黔中一共带来了七千多人,在融州、宜州、柳州又招募到三千余人。”
广西浔州,桂平港。
张超很满意的对秦琅禀报,“这些人都为东海金银岛的淘金梦而心动。”
秦琅离开东宁府后,一路过来,走的是应柳道,也就是沿都柳江融水走,这条路沿线都是落后的偏僻山区,许多人都是在石头缝里种点庄稼,然后看天吃饭,这些年这条路联通黔桂,许多人过来跑马帮,或者拉纤,或者当背夫挑夫,日子虽说比以前强不少,但也只是勉强混个温饱。
而穷人总喜欢多生孩子,这是从古至今都不变的,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于是始终在那个圈圈里打转,总也逃不出来。
再卖力气,可力气终究是廉价的,如果孩子多,便总喂不饱。张超只是派人沿路宣传了一下,于是就有无数人心动。
许多有孩子的可能还在犹豫,但一些没什么牵挂的年轻人,却毅然而然的决定前去淘金。
毕竟是跟着魏国公走,魏国公虽只在这条路上走过两回,但魏公的名头就连再偏僻大山里的愚夫愚妇那也都是如雷灌耳的。
而东海上有座金银岛,岛上遍地金银,许多去淘金的人都一夜暴富的故事传说,其实也早就随着商贾传过来,只是以前大家半信半疑。
但现在既然说这话的是魏国公,那当然值得相信,更值得一试。
“都给了安家费吧?”
“给了,一人三千钱。”张超点头,“我有些不明白,咱们是带这些人去淘金发财,咱们凭什么还要给他们管路费船票,还的管饭,这还要给安家费?”
秦琅笑笑。
“就因为别人相信我秦琅,所以我们总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再者说,他们去淘金发财没错,可他们到了吕宋淘金,对我们也是大帮助啊,得从长远看。你看我们现在给点安家费,他们家人不就都放心了吗?再者,地方官府不也都打消了疑虑,甚至都表示支持吗?”
何况羊毛总是出在羊身上的。
这也就是秦琅,若是别人这么招人,有几个地方官员愿意?
虽然这些年朝廷大兴工商,不抑兼并,鼓励城镇经济,所以也就不再一味的束缚百姓在土地上,允许百姓有条件流动,但对于地方官员们来说,人口依然始终是一项重要的政绩指标的。
没有人口,谈何政绩?
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官员们都是在限制人口流出而鼓励流入的,你一般人敢这样大量招人走,官府肯定要为难你,甚至直接定你个罪名啥的。
所以秦琅不仅给了去淘金的百姓一人三贯钱安家费,甚至还按人头,每人付给地方官府两千钱。
反正对秦琅来说,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成本的,合理的成本该花就得花。
沿途一路招募过来,到了浔州,已经招了一万来人了,这也就是秦琅的名头好使,否则地方的驻军都要惊动了。
一万多人,光是安家费和给地方官府的劳务费,就花了五万多贯,然后一路过来还得给他们负责吃喝,甚至是睡觉的帐篷毯子等,还有要租借船只运输,开销巨大。
不过秦琅现在已经和封地那边过来的人见过面,对吕宋那边的近况也有了详细了解,吕宋又经过了一年的发展,如今那边发展迅速,十分喜人。
淘金者已经超过了五万,而秦家另外在吕宋建起了城镇、农场、码头、手工作坊等,已经有了初步的规模了。
现在那边可以容纳更多的淘金者,也需要更多的移民。
现在条件这么好,秦琅当然也不愿意错过机会,所以必须得加快步伐。
1...591592593594595...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