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许敬宗道,“监察御史李义府原在秦忠武王松州幕下,后得其表荐入朝,授门下省典仪,后来得到太保、马周的举荐,转监察御史,此人才能出众,文笔极好。”
他知道李义府那是秦琅的人,而且李义府也对他十分尊敬,因此许敬宗也是当太子面为李义府说了不少好话。
“孤见过他写的一些文章,确实很有水平,而且任监察御史,也起了几个案子,弹倒了好几个人,有能力有干劲,孤打算向圣人举荐其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你觉得如何?”
“殿下知人善用!”
承乾呵呵一笑。
“太保举荐的人,都是比较有能力的,比如马周、比如许公你,又比如来恒来济兄弟还有这李义府、裴行俭等。”
这话暗藏机锋,许敬宗心中一凛。
“太保当初举荐马相公时,马相公也还只是一布衣白丁。”太子端起茶杯叹了声,“可惜马相公身体不行了,御医说时日无多了。”
许敬宗一怔,不知道太子跟他说这些做什么。
“魏公在门下省多年,执掌谏台,干的很好,马公接任掌中书,做的也非常好,学士觉得,如果马公也走了,谁来接任门下省比较合适呢?”
许敬宗心中迅速思索着,这种事情他做为知制诰确实也可以给太子一些建议,但拜相这是皇帝之权。
太子其实也仅是举荐之权的。
正常来说,若是马周也因病逝世,那侍中一职空缺的话,当然应当是由黄门侍郎接替。
门下省按制有两位黄门侍郎,但有时并不都任命,比如眼下,马周是侍中,黄门侍郎是刘洎一人,另一个侍郎位空缺。
褚遂良也曾任过黄门侍郎,如今是中书侍郎。
崔干也做过黄门侍郎,但已经外任。
所以正常来讲,刘洎接替侍中的可能性最大,或者是中书侍郎褚遂良,当然如今朝中官职,以中书令最尊,其次侍中,然后是左右仆射,所以说如果以左右仆射一个来补侍中,也是可以的。
刘洎这人许敬宗比较了解,以前曾在太子东宫任过职,但后来跟岑文本、房玄龄、杜楚客、柴绍等人都转而支持魏王李泰。
后来皇帝下定决心力保承乾,让李泰出京就藩前,便狠狠的处置了一批魏王党,刘洎和杜楚客等都受到严惩。
不过刘洎这人本来比较强,在外没呆多久,又被皇帝召回了京,甚至还很快升任了黄门侍郎之职。
许敬宗一下子明白过来,看来太子承乾还记着刘洎当初支持魏王这事呢,根本不想让他做侍中。
“褚遂良与刘洎向来不和。”许敬宗想了半天,说出这么一句话来。
承乾笑了。
“来,喝茶。”
接下来太子没再多说什么,但许敬宗却已经了然,出东宫时,许敬宗手里还拿着太子赏赐下的两斤龙井,站在宫前,满面笑容。
回到自己府第,许敬宗吩咐下人任何人不得打扰他,然后便一头钻进书房,呆了一整夜,直到第二天才满眼通红的走出来。
“拿我请贴去请监察御史李义府来。”
李义府见到许敬宗的贴子,立马骑马赶来拜见。
“不知大学士召见,有何吩咐?”
“来,坐,你是太保举荐的人,我呢也是,太保如今虽不在朝,但我们还是得多亲近。”
许敬宗拉着李义府说了一通闲话,然后似不经意间透露出他在太子面前举荐过他,太子听说他之才能后很喜欢,表示要加以重用。
“如无意外,过不了多久,你就要接到太子舍人兼崇贤馆直学士的任命了!”
太子舍人,正六品,比起八品监察御史,相差整整八级。
尤其这还是太子舍人啊,而如今太子监国摄政,太子舍人的地位可远超一般时候。
这可几乎就是成为太子心腹的机会。
“多谢大学士提携!”李义府大礼拜谢,激动万分。
许敬宗微笑受下,“都说了,我们都是太保举荐的人,都是自己人。”
又说了一通话后,许敬宗把自己熬了一夜时间炮制的一份文章拿给李义府过目。
李义府小心接过,仔细的读完,细细品味。
暗暗惊讶,这是一封要置黄门侍郎刘洎于死地的弹章,但奇怪的是,这既不是像许敬宗准备要上奏的,也不像是要借他之手上奏弹劾的。
“这是?”
“你在御史台呆的时间也不短了,台里的御史都熟吧?”
“嗯。”
“褚中书侍郎在台里也应当有相熟的人吧?”
这是肯定的,能做到宰相的人,谁御史台里会没个自己人?
许敬宗把他费了一夜时间写的这份东西拿了回来,然后放在煮茶的炭炉子里烧成灰烬。
“这事你看过记在心里便好,回去找个机会,把这事不经意间透露给褚中书侍郎的人。”
李义府也听说褚遂良跟刘洎有隙,立马明白过来这是要借刀杀人了。
只是他不明白,没听说许敬宗跟刘洎不和啊。
“马侍中身体要不行了,门下高官官将缺,黄门侍郎刘洎以前是魏王的人。”许敬宗点到为止,聪明的李义府顿时全明白了。
有人不愿意刘洎接任侍中之位,这人不是许敬宗也不会是褚遂良,更不会是圣人,答案呼之欲出,就是东宫之主,如今的监国太子。
可监国太子却不打算自己出面向圣人反对刘洎为侍中,因为如今的太子很聪明,刘洎当初因支持魏王谋储而被贬外出,可却能很快回朝,并做到黄门侍郎的位置,这说明皇帝有意为之。
究竟只是看中其能力,还是另有深意,别人不得而知,但太子肯定不能以刘洎曾支持魏王为由反对他将来接任侍中的。
所以便要借别人之手。
想不到太子如今居然有这等手段了,而他也暗暗心惊许敬宗居然能得太子如此信任,看来许敬宗如今深得太子信任啊。
他为自己能有机会参与这么机密的事情之中而兴奋,这事若办成了,以后许敬宗肯定会对他更加照顾,而他也能正式进入太子之眼了。
“属下一定办好此事。”
“嗯,这事最重要的是机密,明白吗,臣不密,则失身,你要牢记。”
送走李义府,许敬宗背负着双手,眯着眼睛嘴里喃喃念诵着侍中二字。翰林院大学士知制诰虽被称为内相,但不入政事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仍然不是真宰相。
相比之下,侍中可是实打实的真宰相,百官之中仅次于中书令,如今还排在左右仆射之前的,许敬宗无疑也对这个位置有些心动了。
翰林大学士只算是专典机密的皇帝御用笔杆子,相当于以前的中书侍郎,虽得信任,随侍御前,可论起权力来,还未必就比现在的中书侍郎强。
曾经做过中书侍郎加过同中书门下三品拜过相的许敬宗,心中渴望能够再度拜相。他不是秦琅,做不到对宰相之职的轻视。
不过想想如今朝堂上的明争暗斗,他倒觉得秦琅似乎更有先见之明,早早离开朝堂,躲开了这些麻烦。
皇帝如今经常游幸行宫,不理政事,军国政事皆委于太子监国,政事堂宰相们辅佐。
没有了皇帝在朝,宰相们斗争的厉害。
长孙无忌与房玄龄之间的斗争如今越来越激烈,他相信只要李义府把他炮制的刘洎的黑材料透露到了褚遂良的手上,褚遂良一定会好好利用,彻底的整死刘洎。
褚遂良现在是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坚定盟友,这位也曾经短暂的投过魏王党,跟房玄龄刘洎等是一个阵线的,现在却绝对愿意为长孙无忌冲锋陷阵,把刘洎斩落马下。
朝争激烈到要你死我活的境地,可知凶恶。
可许敬宗不仅没有畏惧,反而觉得兴奋,他觉得秦琅虽然有先见之明,却明显懦弱。
怕什么?
男子汉大丈夫就得与天斗与人斗。
权势地位都是斗出来的,哪有别人让出来的。
上次见过太子之后,许敬宗已经暗下决心,要跟长孙无忌等慢里画一道界线了。
至于房玄龄,就更不能碰。
尽管皇帝对房玄龄依然信任有加,太子平时也表现出对房玄龄无比的重用,但仅刘洎这事上所透露出来的东西,已经太多太多。
太子绝对不是个健忘的人,恰相反,太子明显是个非常记仇的人。
对刘洎的痛下杀手,代表着太子狠辣的一面,他或许不会碰房玄龄,但也仅是还没有能力动他,若是有能力,他毫不怀疑太子会狠狠的彻底清算房玄龄,以报当初他背叛自己支持魏王一事。
······
太子亲自召见了高句丽使者,国王世子莫离支高任武,对高句丽的请罪忏悔态度表示了认可。
“孤许了!”
太子殿上,当众许了高句丽的请罪求降。
条件也简单,高句丽向大唐请罪纳贡称臣,以鸭绿江为界线,辽东之地包括辽东的军民财产等一切,皆归大唐。
以后高句丽每年向大唐纳贡黄金千两,白银三千两,女子百人,马千匹,参三千斤。
本来高任武还想请求大唐允许高句丽把辽东的百姓军民等撤过鸭绿江,但承乾不许。
条件就是以鸭绿江为界,然后称臣纳贡,别无其它,不得讨价还价,没有余地。
“听闻高句丽大对卢泉盖苏文跋扈骄纵,无人臣之礼,不知道你们可否能够清除此逆臣?若是有困难,大唐愿意提供帮助,可从登州直接发水师数万渡海直抵平壤,为高句丽王清君侧也。”承乾笑道。
高任武赶紧表示不劳烦大唐宗主费心担忧,他们自己便能解决。
“能自己解决当然最好,我们也无意插手你们的家务事,但是,切勿小心,莫要被奸人反噬,孤言尽于此,你们好自为之吧!”
承乾还封了高任武一个平壤县公、怀化将军的爵职,然后让鸿胪寺派官员随使团回平壤,并命登州的水师派船和士兵护送过海。
使臣跪谢退下。
房玄龄、长孙无忌领头恭贺监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彻底拿下辽东两千里之地。
“此皆圣人之威,大唐之威,征东将士之威也!”
“派人敦促辽东顽抗高句丽人尽快投降,待其降后,把这些顽抗者,全都押回中原,打散迁往西域、岭南诸地实边。”
“户部要加快从中原迁移人口去辽东开拓,两千里辽东,是圣人御驾亲征收复,自汉以来,已失陷于胡夷之手数百年矣,来之不易,切记。”
贞观俗人 第1165章 公主节礼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显仁宫。
皇帝看着女儿丽质从镇南太平快递来的中秋节礼,面露慈祥笑容。
“这是排糖,最外层是椰蓉丝,留有椰肉独有的口感,第二层是薄脆饼,薄而不碎,脆而不艮,香酥可口,然后第三层是奶油,口感甜而不腻,最内层则是腰果,香脆可口。”
皇帝带着几分卖弄之意对前来的国舅长孙无忌和妻舅公高士廉等道,“这个太平排糖可是公主亲自制作而成,不仅有糖的甘甜,还有腰果的香脆,椰蓉的清甜,还有脆饼的香脆,吃起来是外嫩里脆,香甜却不腻人,堪称朕吃过的最好甜点。”
“这是鱼露,用鱼虾做成的调味酱油,这是蚝油,用生蚝做成的调味酱油,还有这些,椰子糖、椰子粉,椰子饭,还有这个张牙舞爪的是椰子蟹,还有好些新鲜的椰子、香蕉等水果呢!”
“可都是好东西啊!”
皇帝那显摆的架式,让长孙几人也是暗里无奈,做为大唐顶级贵族,长孙无忌当然不是没吃过天南特产,其实长孙家也早就在南疆经营多年,在那边不仅开商号跑海船,就是在海外也有商馆、矿场、种植园等,所以南疆那些海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树上长的,他都不陌生。
他相信皇帝肯定也不缺这些,但谁叫这些是公主送来的中秋节礼呢,尤其有好几样还是公主亲自做的,这意义当然不一样。
刚出嫁半年的女儿,能在第一个节礼送上这些,比什么金银珍珠都让皇帝高兴,事实上,公主也确实还送上金银珍珠这些,还有玻璃香水玳瑁珊瑚象牙犀齿甚至有一块龙涎香,以及鲸油龙涎香蜡等好些东西。
可皇帝却反而觉得公主亲自做的这些糕点等更让他高兴。
近侍见皇帝连吃了两块排糖,又开始拿第三块,忍不住出声提醒皇帝,“尚食局的赵食医说排糖中多含奶油果仁和糖,圣人龙体不宜多吃。”
皇帝瞪了近侍一眼,“朕的女儿亲手给朕做的中秋糕点,就算多吃两块又如何了?”
长孙无忌笑道,“那就再吃一块。”
皇帝哈哈笑道,“你们可知此糕点为何叫排糖之名?听公主说这排糖原本叫椰糕的,在太平港非常有名,据说每日供不应求,每天清晨当地居民都要在店外排成长队购买,故此后来便叫排糖。”
“公主做的排糖如此好吃,估计不比那店家的差!”
长孙无忌便顺着奉承了几句,让李世民非常满意。
“太子许高句丽国王之请降,是对的。”
高兴之余,皇帝也终于开始谈起了正事,对于高句丽今年五次来使,这次更是主动提出要划鸭绿江为界,将整个辽东都割让给大唐一事,皇帝也表示一直有关注。
而承乾最终答应高句丽请降,皇帝也觉得做的很好。
“去岁朕亲征辽东,用兵当急,以雷霆之势击溃歼灭其辽东之主力,而如今,辽东已无高句丽主力,只剩下些顽抗者,这时适当的缓一缓,也是有好处的。再者,高句丽如今国中君臣不和,正好可以让他们先入讧,而且答应了高句丽的请降后,也可断其联百济倭国之谋。”
“此一举数得也,朕原以为承乾会不同意高句丽请降,如今看来承乾也越来越成熟稳重了,朕很欣慰。”
本来今天长孙无忌是想来告房玄龄的状的,要借高句丽请降这事来攻击房玄龄,谁料皇帝却也早料到他来意,抢行一口先肯定了纳降之事,表面上只赞扬太子,实则也是对首倡同意议和的房玄龄的赞赏。
这下长孙无忌倒是说不出口来了。
高士廉见气氛变化,放下手里的排糖道,“太子派了使者去平壤,又派人前往百济和倭国、伽倻、耽罗以及新罗等海东诸国,并前往靺鞨诸部。”
“太子是要问罪百济和倭国吗?”
“太子觉得近来百济和倭国多有不恭,且与高句丽往来密切,所以这次有意派人前往敲打一二。”
李世民笑了笑,“仅仅是敲打一二是没有用的。就如那高昌、焉耆、龟兹等国一样,当初千里迢迢前来朝贺内附,可才十来年,如今又纷纷叛我大唐,那焉耆可是刚刚还遭遇到高昌和欲谷设的袭击的,现在却转头背大唐又与欲谷设勾结一起,为何?”
皇帝当然很清楚所谓天朝上国,天可汗、宗藩体系这些东西其实也并不牢固的,实力固然重要,但一旦触及到了对方的根本利益,对方也是不会轻易甘愿的。
高句丽虽然曾是海东一霸,经常攻打新罗、百济等,但如果高句丽一亡,那么中原大唐的手可就直接伸到半岛上来了,百济国王也不傻,岂会不知道如果大唐取代高句丽进入半岛后,会带来多大的威胁?
先前大唐只是扶持了耽罗和伽倻这两个沿海的小国起来,就已经完全抢夺了海上贸易的控制权了,甚至直接能威胁到百济倭国等的腹心之地,若是让大唐再占了平壤,兵临汉江,那谁能保证他们不是下一个高句丽?
就算是新罗,虽然在海东诸国中最积极靠拢大唐,但那也是因为新罗本身来说,是处于半岛的东南面的,他们跟大唐中间隔着高句丽和百济,而且这些年新罗一直被高句丽和百济夹击,南边的倭国也一直没放弃进攻他们,他们的生存环境最差,当然选择远交近攻依附大唐了。
但如果大唐真灭了高句丽,到时两家成了接壤的邻居,可能情况又不一样了。
“光用嘴说是不行的,得有实际行动,战舰和刀剑才是最管用的。”李世民虽不是那种穷兵黩武的皇帝,但是灭高句丽收复辽东这是大唐多年前就制定的重要国家战略,为了保证这个战略达成,有些事情该做还得做。
“高句丽既然降了,就暂且先不要动他了,让牛进达以鸭绿江为界线,不要越界,先把辽东稳定下来。”
“让新罗联合伽倻和耽罗,出兵百济,跟他们说,大唐支持他们收复被百济夺取的失地,灭百济之后,三家瓜分百济国土。”
长孙无忌愣了一下。
“新罗就算加上伽倻和耽罗二国,也未必能灭百济。”
“朕知道。”李世民一笑,“可以告诉他们,大唐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增援,向他们出售铠甲武器,甚至是出售舰船,如果需要,大唐甚至可以派出一支水师加入战斗。”
“大唐凭什么为新罗等谋夺利益?”
“我们现在可以跟他们说灭百济后,他们三家瓜分,但等他们打不下来时,到时大唐出兵了,难道大唐不该分一份?”
再者,在李世民的计划里,瓜分百济,这不过是诱使新罗出兵的铒而已,新罗百济两国实力相当,共存了数百年,哪可能轻易灭掉对方,到时最大的可能就是双方陷入苦战,甚至两败俱伤,那时,百济又哪还有余力再干涉高句丽?
甚至等将来大唐南下攻灭高句丽后,还可以趁势再把虚弱的百济给吞了。
“要想不让百济插手高句丽,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自顾不暇,所以想办法挑起新罗与百济的战争,是上上之选。”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到时别说百济,就是新罗也会因战争而虚弱,而一个虚弱的半岛,对大唐是最有利的。
至于具体如何操作,这就是交给长孙无忌等宰相们负责的了,皇帝只需要提出方向和目标就行了。
“孝恪近奏称八月十一日往击焉耆,二十日应至,必以二十二日破之。朕计其道里,使者今日当至矣!”
言未毕。
果然有驿骑至,正是西域消息。
使者报捷。
郭孝恪大捷,他八月十一日率三千镇西大都督府的精锐轻骑出高昌,自州西南经南平、安昌两城,百二十里至天山西南入谷,经雷石碛,又二百二十里至银山碛。
再疾行四十里至焉耆界吕光馆,又经盘石百里,过张三城守捉,再西南一百四十五里经新城馆,渡淡河。
唐军一路轻装疾驰,路上跑了十二天。
在八月二十二日晚,夜袭焉耆城。
因为此次作战,有焉耆国王龙突骑支在高昌唐人这里任职的三个兄弟颉鼻、栗准婆做为向导带路,所以一路进军迅速,且在进入焉耆境内后,并没有遭遇什么抵抗。
直到他们杀到焉耆王城下,焉耆人都还不知道。
本来从高昌到焉耆的这条道路,从天山西南入谷后,就开始变的险要起来,该山谷两崖壁立,人行其间,如一线天,是古车师的西境险隘。
郭孝恪上奏皇帝的奏章中也说,焉耆绝域,地阻天山,恃远凭深。
而焉耆王城四面有水,自恃其兵众数千精锐,且又得西突厥不少精骑援守,国王又雇佣了昭武粟特雇佣武士,于是自以为高枕无忧。
可他三个兄弟先前已到镇西大都督府中任职,早就是坚定的亲唐派,这次主动带路为向导,早把焉耆国中的虚实底细尽皆告诉了郭孝恪。
然后引他们半夜来到王城下后,他们亲自浮水游过护城河来到城下,在事先安排好的内应接应下被绳索拉上城。
三兄弟入城之后,迅速联络各自的家人以及城中亲唐的贵族豪强等,趁夜发动,抢夺城门。
天明时分,城门大开,郭孝恪纵兵入城。
而王城中早一片混乱,郭孝恪的三千精骑一路杀到王宫,俘虏国王龙突骑支。
“斩首七千级!”
这是郭孝恪的捷报,夜袭焉耆王城,俘虏国王龙突骑支,斩杀叛唐的焉耆军、昭武雇佣兵和西突厥叛军共七千级。
小小的焉耆国虽有数百里地,但城仅九座,人口不过数万,一战被斩杀七千级,可以说王城中反叛大唐的青壮男丁差不多被杀光了,其中还有几千西突厥和昭武雇佣兵。
贞观俗人 第1166章 远征昆仑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翟阳公八百里疾驰,倍道兼行,夜夺焉耆,壮哉!”高士廉赞叹道。
而长孙无忌则对斩首七千这个数字有些怀疑,“先前焉耆内附时,曾献版籍,城不过九,户不过四千,人口不满三万啊。”
“这王城斩首七千,岂不是尽屠其城中老幼?既然已得内应破城,实无必要屠城啊。”
李世民笑了笑,却是跟他解释起来,说先前焉耆内附献版籍时确实是说城池九座户籍四千有兵三千。
但实际上呢,焉耆国王当初也是故意虚报了数字的。实际上焉耆国在西汉通西域时就不止这么多人口了。
焉耆六百里地,且占据的是天山南面中很肥沃的绿洲,仅其中的焉耆都城,按之前镇西大都督府的报告,就是城极大,在海水之北(博斯腾海),大河(海都河)东岸,众流交杂,群山环绕,极为险固。
其都城周三十里!
周长三十里的焉耆王城,当然不可能就万把人口。
对比下东边的高昌国,如今大唐已经完成了对高昌的吞并占领,清量了田地,登记了户籍人丁,早发现高昌实际人口数字,无比他们曾报给大唐的多,甚至比他们自己户籍人口也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