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贞观俗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调和庸充做中央政府财政之用,另外规定杂瑶六十天以下。
总的来说,此时倭国的地租仅为三十税一左右,另加上庸调役。
如果按亩产一石算,那实际一亩租仅三升左右,而秦琅愿意给六斗的租,这相当于是给了二十倍的。
秦家愿意一年付三万石粮租这块地,这实际等于是百万亩班田的租粮了。
中臣镰足差点想掏出算盘来仔细确认一下了,可这数字确实简单好算。
中大兄皇子也望向了中臣镰足,两人都被这位秦家大公子的豪气手笔给惊到了。
中大兄皇子也被称为葛城皇子,因为他得了葛城这块封地。葛城原本是苏我氏的根据地,后来成为了天皇的直属领地,苏我马子权势最盛时,曾经就要求外甥女推古女皇把葛城重新划给苏我氏。
但被女皇拒绝,后来苏我马子强占葛城县。
苏我虾夷时,还建祖庙于葛城,又大兴土木,强征各贵族的私人部民,为苏我氏家族修建两座大坟,一座是他自己的,一座是给儿子入鹿的。
后来中大兄皇帝听中臣镰足的建议,迎娶了苏我氏的女儿为妾,分化拉拢苏我氏,最后成功于宫廷中诛杀苏我入鹿,并迫苏我虾夷自焚,除掉苏我虾夷、入鹿父子后,中大兄也将葛城县给收回,做了自己的领地。
葛城位于奈良附近。
但一年的地租也没有秦俊给的多。
“一年三万石的租,要粮要钱还是要货都行,绝不拖欠,我们希望一次能签约一百年,租约不得因任何原因毁约。其二,签下租约后,我们希望设立唐租界,如林邑唐租界例·····”
良久。
中臣镰足在与王子轻声商议后问,“如果租约折钱,怎么算?”
“我大唐贞观以来,粮价稳定,两京粮价一直是米斗二十钱,而荆扬苏杭广益登诸商埠大港,粮价一般在斗米十二三钱之间,至于说江淮、广交这些重要的粮区,每斗也仅在十钱上下。”
中臣镰足马上道,“我们都知道大唐地大物博,而且天下安稳,朝廷对粮食极为重视,设有转运使,各地有常平仓,对粮食实行价格保护,丰年之时,以斗米十钱收购粮食,抬高价格,保护农民收益,不让粮商压价打压百姓。而灾年之时,各地常平仓又放平价放粮,不让粮食价格高涨,两京以及诸重要大城的粮价一直都十分稳定。”
秦俊笑笑,“没错,我们大唐的粮食价格,其实是要偏高一些的,比如说林邑的粮食,产地收购价只要是丰年时,折钱不超过三钱一斗。甚至有些地方还更便宜,只要两钱一斗。”
“而我们大唐有常平仓保护粮价,使的米价最低不低于十文,粟最价不下七文。”
“倭国的粮价我们知道比林邑高点,但只要不是灾年,也才三五钱一斗的。”
中臣镰足想不到对方这么了解倭国粮价,但还是提出,“太宰府乃是西海道中心,这里贸易量大,商品价格也高。”
“呵呵,所以如果你们想要地租折钱的话,我们愿意按每斗米十文这个价格折算,若是折绢,大唐转运司的官方兑换价格是匹绢是五百五十文钱,一匹绢折五石五斗粮。”
“怎么相差这么大?”中臣镰足问。
秦俊笑了笑,大唐贞观初年,粮食最贱时是二三钱一斗,而当时绢价是匹绢斗米,当然那是不稳定时期的价格,后来稳定后,大致在匹绢二百钱。不过随着大唐越发安稳,尤其是海贸大兴后,做为丝织品的绢价开始上涨,而做为农产品的粮食价格虽没再下跌,但也基本上保持了十多年的稳定价位。
出现这种情况,一来是天下太平,粮食产量大增,粮食储备丰富,价格自然就低廉且常态化。
而丝织品在早期是兼作货币的,虽然绢只是其中一种较普通的丝织品,但随着贸易的繁荣,唐朝的丝织品价格也不断上扬,尤其是在唐规定,禁止直接出口生丝之后,绢绸缎等各种丝织品价格不断上涨。
从匹绢二百钱,到如今的匹绢五百五,基本上稳定下来。
一匹绢,在洛阳长安,能卖两石多米,而在荆扬广交这样的大城能买五石半米,若是在林邑等粮区,甚至能买上十石米。
说白了,就是绢的贸易属性更强,粮食不利于运输流通,不是稀缺货品,绢却能够贩卖到世界各地,如波斯、罗马、法兰克诸国,那些高品质的高级丝绸,卖的跟金子一样贵。
这说白了,其实就是割韭菜。
粮食只有在动荡、灾荒的时候才会稀缺贵重。
交粮,三万石粮食,折钱,三千贯钱,若是折绢,只有五千多匹绢。
中臣镰足与葛城皇子都不由的犹豫起来,粮食最多,但他们并不愿意让秦家从吕宋或大唐运粮过来,因为这粮食在贸易时不受唐商欢迎,也没有什么再加工增值的价值。





贞观俗人 第1251章 波斯都护府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吕宋。
秦琅在给豹子头刷毛,豹子头很惬意的享受着。
阿姹坐在旁边悠闲的看着报纸,偶尔把一些内容念给秦琅听。“泰西新兴了一个游牧人国家,他们拥立一位先知,创立了一个新月教,高举着鹰旗,统一了游牧诸部,然后同时向波斯萨珊和罗马发起进攻·····”
“立国四百多年的波斯萨珊居然连战连败,连都城泰西封都丢失了,波斯皇帝连自己的金库都丢失了。”
“他们举着鹰旗迅速的通过了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一条河畔歼灭了五万罗马大军,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然后迫使被围困两年的耶路撒冷请降归附,面对这些人的猛烈攻击,罗马皇帝希拉克略也只能悲哀的说道,叙利亚,如此美好的锦绣河山,最终还是归于敌人了·····”
叙利亚、伊拉克、埃及,一处接一处的陷落。
“波斯皇帝俟嗣俟三世第五次向大唐求援,同时带着一众波斯贵族逃到了临近吐火罗和昭武的呼罗珊地区,困居于木鹿城。”
秦琅听到这个消息,也只能感叹一声,强大的波斯萨珊王朝,灭亡了。
历史上,波斯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在萨珊之前也早就有过几个强大的王朝,波斯萨珊建立后,也还曾经有过两个黄金时代,尤其是在库思佬一世皇帝时,那真正的西方霸主,万王之王的。
可惜四百多年的萨珊,跟东罗马打了几世,最终也加速了这个王朝的腐朽。与其说波斯是被阿拉伯人灭亡的,不如说是他自己本身腐朽不堪了。
在库思老二世被儿子弑杀后,波斯就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分裂中,他的儿子甚至两个女儿都先后被军阀们拥立为帝,但只更加剧了波斯的内乱,波斯完全就陷入了军阀割据之中。
所以库思老的孙子伊嗣俟在十多年前继位时,才十来岁的他,完全就是军阀们的傀儡,军阀们内乱不暇,并没想到南边阿拉伯半岛上的那些游牧部族里,居然出现了一个穆罕默德,这人创立了新月教,在很短的时间里,击败了半岛上的传统贵族们,统一了各部,然后凶猛的向外扩张,敢于同时向波斯和罗马两个几百年的老牌帝国霸主发起攻击,还一路势如破竹。
不管是已经腐朽的波斯萨珊王朝,还是新兴的罗马希拉克略王朝,居然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伊嗣俟三世皇帝一直在逃亡流浪,都城丢失十年之久,到了此时,其实整个波斯帝国的疆域基本上都被阿拉伯人占领了,只留下了东北的呼罗珊高原部份地区还保留着,但明显也撑不了多久了。
灭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而此时,大唐刚刚已经重新确定了西域的格局,大唐不仅成功的控制了天山以南地区,甚至对天山以北西突厥、昭武、吐火罗、可萨等也成功实现了收编,羁縻统治。
大唐还在碎叶建立了碎叶城,设立了碎叶军镇,并移民在那里建立了军屯民屯,军屯十屯,民屯十屯,按大唐屯田制度,一屯就是五千亩,用五百人屯种,二十屯可就是整整十万亩地,光是屯田人员就有一万人了。
同样的,大唐在汉之大宛,如今的拔汗那,在这个位于药杀水(锡尔河)中游谷地,(费尔干纳盆地)也建立了一个军镇。
此国国王契苾被西突厥瞰土屯莫贺咄所杀,阿瑟那鼠匿夺其城,鼠匿,其子遏波之立契苾的侄子阿了参为王,统俱战提(列宁纳巴德),而遏波之统治渴塞城。
唐军西征,先后灭乙毗咄陆和乙毗射匮,西突厥诸部臣服,唐军将遏波之迁出昭武,以渴塞城为休循州都督府,授阿了参为都督、刺史,而实际上,拔汗那国王阿了参依然驻于俱战提,渴塞城实为大唐驻军屯兵之处。
大唐在渴塞城驻兵屯田,同样军屯民屯各十屯,设立了昭武军。
天山北面的碎叶军镇和昭武军镇两镇的设立,十分意义深远。
要知道在天山以北地区,大部份地方都是沙漠和戈壁,少量的绿洲形成城市和部落,缺少、干旱,但有两个地方却是例外。
这就是伊丽河谷和费尔干纳盆地。
伊丽河从两大山脉之间悠悠流向夷播海,形成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同时也可农业种植。
碎叶平原正处于伊丽河谷与大宛盆地之间,虽说不如这两处山河之便,但也非常富饶,
当年西汉王朝驱逐匈奴出天山以西至药杀水一带后,筑城驻守,因当时将士多为楚人,故城池称为楚城,也就改河名为楚河。
楚河带给了流域两岸丰富的水源,使之成为一块优良的宜耕宜牧地区。
相比之下,大宛盆地的条件就更加优良,伊丽河谷因为两条山脉形成的喇叭口正对西风带而获得大量沉降雨水,但半封闭的结构也使的来自北方的寒流不能完全堵塞在外。
与之相比,费尔干纳盆地近乎封闭的地形结构,最大程度的阻拦了寒流的侵入,同时由于这里纬度更低,因此日照普遍高于北方,而其谷地内的药杀水,流量是伊丽河的几倍,与楚河不相上下。
一年长达两百多天的无霜期,充足的日照,以及大量降雨,还有丰量的河水,使的这个谷地,就是中亚地区的第一大谷仓。
所以大唐并没有顾及昭武诸国的感受,在将西突厥迁离后,马上就让大将统兵五千进驻了大宛盆地。
要知道,这块盆地后来可是能养活千万人口的存在。
驻军大宛盆地,这是皇帝李世民亲自决策的,抽调五千精锐,而且俱是中原调去的汉军精锐,为了能够长驻此地,皇帝还按辽东分封之法,不仅给驻军战士授分田地,而且动员他们迁家移民过去,按人口授以充足的田地,而各级的军官,以及带勋的将士,也都还可以根据官职和勋官,再获得相应的封地。
这些地都能获得三分之一税赋减免。
皇帝的这些策略,都是为了能够让昭武军镇能够如钉子一般牢牢的盯在这块盆地,甚至能够越来越壮大,最后成为昭武都护府诸国中,能够发挥出中流砥柱作用。
碎叶和昭武两军镇设立后,朝廷已经还在筹划在北庭都护府的地盘内再设立一个伊丽军镇。
按这种趋势,朝廷早晚还会在吐火罗、可萨这两个都护府也找一块好地方,再设立军镇,驻军移民的。
每个都护府内择一要地,设一军镇,驻军移民,长远考虑,意义深远。
就比如昭武,大唐让西突厥各部撤出昭武诸国地界后,自己马上派出五千士兵进驻,占据了最肥沃,也最易守难攻的大宛盆地,还对驻守这里的兵将们实行了授封地策略,这就使的如今的昭武诸国,对大唐态度可是十分恭敬的。
毕竟如果唐军不来,那昭武诸国的恭顺可能就得打折扣。
也恰因大唐的骑兵已经出现在了两河,所以如今一路逃亡到了安国对面木鹿城的波斯皇帝,也一遍遍的请求大唐救助。
甚至在数次求援无果后,如今的波斯皇帝和那些逃亡的贵族大臣们,已经再无选择,竟然向大唐上表,愿意称臣。
他们只求大唐能够庇护。
木鹿,人称小安息,汉班超平定西域时,蒙奇国等皆来归附,当时的蒙奇国便都木鹿,此地在后世的马雷,距离大唐在安国设立的安息州,也就隔着一条阿姆河,距离二百余里。
木鹿处于沙漠之中,北面是阿姆河,南面是戈壁高原。
对于波斯皇帝的这个称臣请援,朝廷这边考虑了一番后,做出了回应。
朝廷接受了俟嗣俟三世的请求,下旨授封他为波斯都护府都护,左武卫大将军,安化郡王,波斯国王,上柱国等。
皇帝还派了使者前去册封,并带去了大唐赐予的旗帜鼓纛。
波斯仅剩下的呼罗珊高原部份领土,都将竖起大唐波斯都护府的旗帜,若是大食人敢越界侵犯,那就是侵犯大唐。
大食的迅速崛起,已经威胁到了大唐刚建立起的西域格局,所以此时接纳波斯皇帝的内附请求,并不是主动要与大食敌对,而是形势就是如此。
大唐若是任由大食吞并波斯残土,那么他们下一步肯定是继续东进,到时吐火罗、昭武这些大唐的羁縻附庸,也会被危及。
而这是大唐绝不能容许的,西域对于大唐来说十分重要,这不仅仅是关乎于丝绸之路的贸易,也还包含的是大唐能不能把这片地区控制住,不让有新的势力崛起,并进一步威胁到中原大唐。
此时设波斯都护府,利用波斯皇帝的这面旗帜,组织起波斯贵族军民等抵抗大食的东进,不说助波斯复国,但起码在西域外,再保留一块缓冲区。
如果大食能够看清形势,大唐当然也愿意跟他们保持友好,大家可以继续做生意。




贞观俗人 第1252章 武氏当有天下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但是有一条,起码呼罗珊地区得留着,这块地方交由波斯皇帝管辖着,也是大唐波斯都护府,做为大唐与大食之间的缓冲之地。
而对于波斯皇帝等人来说,他们的称臣内附,其实也未必是想着借大唐之力复国,可能也仅仅只是想得到一个能够流亡大唐的机会而已。
毕竟那些异教徒对他们穷追不舍,穷凶极恶,他们根本无处可逃了,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消灭,而中原大唐的繁华他们早有耳闻,当然愿意去长安洛阳,哪怕国亡了,起码还能再苟活于世啊。
豹子头见秦琅停下动作,好久没给他刷毛,不满的扭头来咬他。
秦琅敲了这家伙一记爆栗。
“还有什么新鲜事吗?”
阿姹夫人翻看了下报纸,“御史奏李君羡与妖人交通,谋不轨,圣旨,坐诛,籍没其家。”
秦琅听到这个消息不由的一惊。
“你说的是左武卫大将军、镇抚使李君羡?”
“这报纸上说的是华州刺史李君羡,莫非只是同名?”
秦琅摇头,长叹一声。
不可能是别人了,华州刺史那也是三品,而且华州属于重镇,朝廷哪还有另一个能做到此位的李君羡。
秦琅没了继续给豹子头刷毛的心思,把刷子丢下,对阿姹夫人道,“你帮我给它刷干净吧。”
他回了书房,立即叫来了数名心腹,开始调查此事。
仅一天时间,秦琅的手头已经汇聚了许多最新的情报。
李君羡死于谣言。
前段时间,太白昼现,然后两京出现一个谣言。
“武氏当有天下!”
这个谣言还越传越厉害,连皇帝也都听到了,皇帝听到的版本甚至更详尽,“李唐三世之后武氏代有天下!”
李世民也不知道哪里起的这股妖风。
但此时的皇帝因为服食丹药过多,人已经有些不太正常了。
他也自知时日无多,于是越发的注意这些东西,总想着给承乾扫清一切障碍,将来让他顺利继位。
不管这妖风哪里起的,但皇帝都没打算放过。
然后就有人密奏,说李君羡官拜左武卫大将军,爵封武连郡公,食邑武安县,小名又叫五娘子,皆有五字,须得提防。又说李君羡执掌镇抚司多年,行事嚣张。
这本来也属牵强附会之语,明显是跟李君羡不和的人对他的攻击。
但皇帝看过这封奏章后,却不平静。
倒不是因为李君羡恰好处处带个武字,而是被人提醒李君羡统领镇抚司的时间太长了。
武德九年,初设镇抚司,本意是清除建成元吉余党的,秦琅初任镇抚司丞,后加镇抚使,但秦琅在镇抚司时间并不算长,后来由张亮接任此职。张亮也没做多久,后来又有吴黑闼短暂任过。
之后就是百骑司统领李君羡接任镇抚司,一当就是快二十年。
镇抚司在李君羡的统领下,功劳还是不少的,对外战争时刺探军情甚至是刺杀敌国将领等,对内监督贵族官员等,反正李世民觉得很好用。
可现在被一提醒,他才想起来,不知不觉,李君羡执掌镇抚司这个秘密情报机构都这么多年了,可监察官民,又有诏狱审讯之权,甚至镇抚司本身还拥有数量不少的精锐缇骑,同时耳目眼线遍天下。
李世民又想到李君羡本身又是陇西李氏的姑藏大房出身,他虽说早年是瓦岗出身,但却不是张亮、郭孝恪那种草根百姓。
李君羡的父亲是隋朝泗州刺史李虔,也算是豪门贵族之后,隋末时他投了当时关东盟主李密,跟秦琼成了战友。后来李密败,他跟秦琼程咬金等一起又从了王世充。
只是后来觉得王世充这人不行,于是与秦琼程咬金等阵前六骑投唐。
李君羡跟秦琼程咬金他们的履历差不多,投唐后一直在秦王府做事,只是功绩不如二人,但也是员骁将。
颉利兵犯长安,李君羡便跟尉迟恭率兵出击,斩两千突厥骑兵,勇悍非凡。
也正因为这资历这本事,所以李君羡从贞观初镇守北门,统领百骑,到后来接管镇抚司,一干就是小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
信任到皇帝甚至都忘记说要给他换换岗挪挪位置了。
重新审视了一遍李君羡的履历,以及让百骑司和殿前司详细调查了下李君羡这些年的行事后,李世民觉得李君羡不能再留在镇抚司这个位置上了。
甚至镇抚司这个衙门,都不该继续存续下去。
镇抚司如今越来越庞大。
李世民担心太子承乾将来继位后,都未必能够很好的控制住镇抚司。
再加上,李君羡本身也是瓦岗派出身,是军功新贵集团的重要一员,李世民认为在新皇继位的时候,李君羡和镇抚司,都有可能危及到新皇。
尤其是李君羡跟秦琅的关系可不一般。
思来想去后,李世民挑了点李君羡任职时的问题,然后将他贬为华州刺史了。同时,下旨正式裁撤了镇抚司,连带着百骑司和殿前司也一并裁了。
只有百骑营、千骑营、飞骑营这三大营,不再有百骑司。
殿前司也裁撤,并入了殿中省。
皇帝认为,如今天下太平,曾经为他建立贞观盛世的这三个机构没有存在必要了,军事情报的收集侦察等任务,仍交给兵部职方司。监督官员的任务,还是交给御史台。
至于诏狱审判等,有大理寺和刑部、御史台狱就可以了。
况且京城也还有金吾卫、羽林军等。
李君羡贬华州刺史,但也还算只是先敲打一下而已,毕竟李世民用人的手段十分老道,先找点毛病,敲打你一下,贬官或罢职,然后过段时间,再寻个由头给你复官或另授个官职。
若是被贬期间敢有怨言,那说明这样的人不值得重用,干脆一贬到底或永不录用就好了。
而被贬后能够无怨言的,说明这是个经的起考验的好同志,稍敲打下后还是可以继续重用的。
李君羡贬为华州刺史,本来也是如此。
他对于被贬,和镇抚司的裁撤,倒没有不满,甚至很积极的顺从旨意,协助镇抚司的裁撤以及官吏们的安置工作,甚至各级暗桩眼线的档案交接也非常痛快。
交接完后,陛辞出京,前往华州任职。
本来事情也就到此结束,问题是李君羡到了华州后,摊上事了。
据说华州当地民风崇尚修炼辟谷术,近年随着皇帝喜欢修道服丹,这股风气更盛。
当地有个布衣百姓名叫员道信,自称能够不进饮食,还通晓佛法。
李君羡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对这个明显是骗子的家伙十分信任,多次与他形影相随,甚至被人发现独处私语。
然后就有人写举报信投到御史台,御史展开调查后,发现确有此事,于是弹劾李君羡与妖人勾结,图谋不轨。
对此事,李君羡上奏自辩,称他来到华州上任后,发现本地人多崇尚辟谷术,同时地方上有许多秘密结社以及拜佛的行为,甚至有秘密的弥勒教在活动。
他以前做过镇抚使,觉得这种行为是十分有问题的,于是便想要借机调查,然后清除这些妖人奸邪,肃清华州民风。
还说自己已经调查出了不少有用信息,掌握了华州许多不法份子的身份。
但是朝廷对此事的处置,却并没有向着李君羡预料的方向发展,御史台、大理寺和刑部三法司会审,中书舍人、给事中也参与审理。
案子很快就判了,定李君羡与妖人勾结,图谋不轨,坐罪当诛。
皇帝亲自回复此案,同意三司判决。
然后不待秋后问斩,李君羡在华州的刺史衙门,直接就被华州驻军将领带着兵拥天使前来宣旨,然后直接处死。
1...638639640641642...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