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兰彻二世
秦谨言丝毫不慌,他与远远见过几次张翰良,其傲慢无礼,粗言鄙行,他绝对相信,此人不会是他,声音也识得,所以再次说道。
其他人则一脸鄙夷,他们以为此人因不进黄榜而不满,所以狗急跳墙,别无他法了。
“好,张翰良,你说几句话!”
“草民,草民自当从命!”张翰良脸色有些发白,犹豫些许,这才道。
“陛下,此人声音细腻,而张翰良声音粗犷,此人并不是张翰良!”
秦谨言心中瞬间一喜,连忙道。
“我不过是喉咙疼痛,所以与往日不一般!”张翰良连忙解释道。
“带下去吧!”李嘉挥挥手,说道:“去往封州再去寻些人过来,肯定有相识的,定能找出破绽!”
“至于你,委屈些许时日,若是揭露为真相,后面自有赏赐与你——”
这两人退下后,这次小朝会,九卿,两位宰相,诸部尚书,满满一堂,看着很热闹。
“嘿,此次冒名顶替案,暂时不知真假,但却只是个引子,本次科举,果真是群英荟萃,各有招数啊!”
皇帝冷冷地一笑,厉声说道:
“作记号,调考卷,各种招数齐全,合着作弊不成,就开始收买考官了,从誊抄的刀笔吏,再到送卷的兵卒,再到同考官,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六名考官,就有三名私下夹带,赐进士与同进士中,竟然有十人因此而幸进,这是抡才大典,不是你家的院子,想让人进来就进来!”
原来这才是主菜,之前那个是开胃小菜啊!
此言一出,朝堂的温度瞬间下降了许多度,许多人后背发凉,已然察觉,这次是件大案,牵扯甚多。
左右看了看,下一次,位列朝班的,恐怕要换一些人了。
第425章 风波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唐再起 ”查找最新章节!
“崔相公,科举乃抡才大典,若是以舞弊论,这些考官与举生该当如何”
到了此时,皇帝还没有忘了崔相公,对于这位首相,可真是关怀备至啊!
又是这种得罪人的活,崔相公的眼眸极其挣扎,上一次也是如此,户部的人被自己得罪光了,哪怕又添了新人,但户部基本上与他绝缘了,成为其他相公的领地。
“若是在前唐,以天宝二年的舞弊,以及长庆元年(821年)舞弊来看,为首者流放,余者,贬斥!”
低着头,崔相公的建议不咸不淡,很保守。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点头,表示认可,都不想将案件扩大,引火烧身,崔相公的话,深得人心。
当然,这也是有传统的,自科举创建以来,他不过是入仕的三种途径之一,虽然越发的一家独大,但恩荫和杂色入流毕竟还在,这就让科举舞弊的重要性降低。
儿子多,自然对子女不甚在乎,属于散养,不像明清,成为主流,只有一个儿子,别无他法,重视极大,只能重罚。
“太轻了!”
众人目光直愣愣地盯着皇帝,随后,只见其叹了口气,说了一句话。
而一直揣摩皇帝心意的崔相公,也不敢抬头看皇帝,他清楚的明白,皇帝的这声叹息,是对于自己的失望。
但,他可不能因为揣摩皇帝圣心,就要打破官场惯例,如此一来,真的要成为孤臣,这天底下,成为孤臣,有几个善终的
况且,这几年一直阿谀谄媚于皇帝,他已经得了个点头相公的名号,虽然性子软,但听闻这种传言,自然是恼火的。
“孙相公呢”李嘉继续问道。
“微臣认为崔相公所言甚是!”孙钊也得罪不起同僚,只能苟同了。
所有人都是利己的,都不想火烧太旺,引火烧身,官僚果真是具有惰性,以及趋同性,李嘉心中感叹。
好吧,穿越者若是真的玩权谋,还真是干不过这群古代人,毕竟人家是专业的。
而若皇帝不是穿越者,为了不得罪百官,导致自己被孤立,只能作罢,稀里糊涂了事,毕竟这群读书人已经散去大半了,还折腾什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得了。
可惜,皇帝并不属于这个时代,而且,他深知乱世的精髓:得兵马者得天下。
只要禁军不乱,他就对于这群文臣们毫无畏惧。
你若是辞职,转眼我就让人顶上,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读书人有的是。
“既然如此,那么,拟旨吧!”皇帝叹了口气,仿佛受了某种委屈一般。
这十几位文臣瞬间低头,以为皇帝妥协了,心中委屈,不敢再看皇帝一眼。
毕竟皇帝入广州以来,将所有的阉割官员踢出朝堂,他们这些高官,之前也不过是被贬斥,或者隐居,提拔之恩,可不能忘,如今让君父受了委屈,隐约之间,儒家的教导在心中闪现:君辱臣死。
好几人张开嘴,想安慰一下皇帝,又不知从何而起,只能叹了口气。
“诺——”一旁的中书舍人连忙提笔,准备书写。
“此科举弊案,乃大唐复立以来,最大的耻辱,考官贪弊,举子无耻,朕深以为憾,故,以御史台、大理寺、刑部,三堂会审,共同调查此案,必须严查到底,绝不留情,以唐律而行之……”
当然,这只是皇帝的口述,自然比较简洁,但中书舍人就是干拟旨的,专业的很,一套四六骈文应用的是手到擒来,行云流水,不到片刻的功夫,就书写完毕。
呈到皇帝面前,只见开头一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嘉就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又让几位宰相看了看,在其僵硬的脸面前,说道:
“若是无异议,就这般施行吧!”
这些公卿相互间看了看,皆是一脸的错愕,原以为是皇帝屈服了,没想到竟然是皇帝一意孤行,乾坤独断,这般情况,在这两年可是很少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君臣共商其事,其乐融融,仿若古之贤君一般。
如今皇帝摆明了一番独断的意思,让他们很不适应,但又顾及皇帝的威望,又不敢明言,这种憋屈感,着实难受。
皇帝就喜欢看这些人难受的模样,想说却不敢说,一脸的纠结之色,心事重重。
他算是明白了,所有的阴谋,在真正的权力面前,脆弱不堪,政治这东西,只适合同量级的选手进行,作为皇帝,只需要仲裁,以及大势碾压就行了。
“臣等遵旨!”御史中丞、大理寺卿、刑部尚书,三人也顾及不了那么多了,只能出声应下,若是怠慢了,一个抗旨不遵的罪名就够受的了。
其他人眼色各异,心思急转,既然事实不可更改,那就只能进去其中,捞取好处了。
别人都想着什么,崔泉倒是一清二楚,刚开始他也是如此这般想的,但,一会儿后,他忽然就感觉到不对劲,扭头看了一眼拟旨的中书舍人,突然就明白了不对劲在哪:
皇帝竟然没有经过中书门下的审核,就发下了圣旨,而百官们并不以为意,这种有悖于政治传统,君臣和谐的制度,突然就被突破了。
虽然说乱世中,宰相的权威一落千丈,但此番作为,可是把宰相的权力独立性给剥夺了,这是仅存的脸面。
“或许,是从那句‘奉天承运皇帝’开始的吧!自此中书门下就被舍弃!”
此时此刻,崔泉一时间倍感落魄,什么案子,利益,似乎都成了浮云,他成为了历朝历代的宰相中的罪人……
御史台深刻领会到了皇帝的意思,再加上天生与官员对立的属性,因科举弊案,查实三名考官、数名刀笔吏、兵卒,以及其他涉及其中的十几名官员,皆被判了秋后问斩,家室流放占城。
舞弊的举子则全家流放占城,为大唐边疆做贡献。
随后,又从中央开始,进行新一轮反腐行动,与之前的淮南粮案前后相继,京都官吏心思难安。
而地方官吏又得到风声,言御史台又将巡视地方,如此一来,又使得编户齐民政策快速了不少秋收前应该能完成了。
对于皇帝而言,以御史台为鞭,再次确立了皇权的威严。
官场上,风气大变,谄媚君上者,难以计数。
第426章 军械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唐再起 ”查找最新章节!
这场贪腐风波,在所有人看来,是对于之前淮南粮案的延续,也是对于百官的一种鞭策,皇帝虽然不在半年,皇权依旧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
至于对于宰相权力的削弱,普通的官吏自然感觉不到,毕竟在这乱世,军权在手的皇帝,为所欲为的太多,稍微突破政治底线算什么
刘鋹还阉割百官呢也无人敢反对,只能默默忍受,除了宰相外,权势者皆入蚕室。
李嘉目前而言,对于相权并没有削减的想法,只是加强皇权,他不想在征战时,受到文臣的束缚,也不想自己辛苦打下的数十州,就这样被官僚腐化。
为了鞭策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李嘉让人在书房中,放置了许多兵器,有剑、弩、枪等,也没有什么人敢有所异议,随心所欲了许多。
“看来,御史台还真的需要强硬起来,时常让百官们见识一下天威浩荡,才肯用心做事啊!”
到了五月底,夏收之时,区区三四个月的功夫,全国的州县的丁口户籍,基本上已然统计完毕。
加上承天府,整个岭南拥有户二十八万(加上迁徙到淮南百姓),丁口一百五十三万三千两百人,岭东一百一十万,岭西四十三万,相差一倍有余。
岭东,光是承天府,就占据了近五十万,此岭西还多,果然是得广州者得岭南,其话不假。
如果按照十五抽一的标准,李嘉可以招募兵卒十万,但对于民力伤害太大,一般情况是不做的。
如果加上南平的七十万,湖南的六十万,加上岭南的一百五十万,整个大唐的总人口,差不多是两百八十万,与后蜀差不多,距离南唐也只有一截距离了。
“可惜了,淮南十四州,近百万的人口,我只能匆匆而得二三十万!”李嘉感叹道。
他的书架上还存有不少的书籍,基本上都是《汉书》、《史记》一类的历史书籍,读史使人明智果真不假,前朝的那些政治手段,可以借鉴的,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都是大有裨益。
中国的历史,一直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不断地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皇权,这是封建时代固有的传统。
安史之后,以及五代数朝的发展,整个天下,都朝着集权而去,藩镇割据一方,王权旁落的国家,到公元961年,还一个皆无。
所以,李嘉可以拍着胸脯说道:“我也是顺着大势而为之,并无逆转的道理。”
而且,他读史书发现,自安史之后,武人的素养越来越低,像李靖这样的文武双全的儒帅越来越少,军队中也越来越推崇勇武,视文人如草芥。
文人也由于被武夫的凌辱,对于武夫也愈发的痛恨,读书少的武人自然更是瞧不起读书人,于是相看互厌,走向极端。
做了那么久的皇帝,大半的奏章基本上由宰相们处理,五品以上的,才呈上来,给出自己的建议,由皇帝圣裁。
数月的时间,政治上的余波处理完毕,李嘉就集中精神对军队。
目前大唐拥有着差不多十万兵马,看守番禹的禁军约四万,加上数千看守宫廷的元从军,长沙府的一万五千人,荆南府一万五,湘西府一万人,加上在长沙府训练中的一万多人,光是步骑,已然达到了十万。
当然,军队数量,大唐依旧还是处于下风的。
后蜀兵马二十万,中原只是禁军就二十万,其余的地方军队无算,南唐也拥兵三十万,新唐只有水师还算给力,能超越一波,其余的只能是碾压。
短时间内,数量超不了,那只能从质量上超越了,尤其是军甲器械,乃是加分项。
铠甲有全身甲,虽然粗糙了些,但对于普通士兵而言,已经足够了,拥甲的新兵,在战场上的生存率,几乎与普通的老兵一般无二。
兵器,宿铁刀,加上投石车,若是再加上青铜炮的话,真是无敌了,北宋禁军再强,到底也是肉身凡胎。
这种降维打击,让李嘉想起了后来的满清。
一般人都理解,满清铁骑基本上彪悍勇猛,所向披靡,但这种战无不胜的,是建立了庞大的军械装备上的。
毕竟,论骑术而言,满清是比不过蒙古人的人,但装备的加持下,碾压蒙古。
而且,相较于明军破衣烂衫,满清八旗至少身着三层甲,普通的弓箭基本上奈何不了他们,这是建立在剥削辽东百万汉人,又不停的进关掳掠汉人的基础上的。
当然,也有晋商的一份功劳,他们输出了铁器和粮食,让满清从关内掠夺的金银有了出口。
更夸张的是,满清拥有东亚最先进的炮兵部队,孔有德带着明朝最先进的火炮部队叛逃到后金,让后金开始成为东亚第一流的炮兵部队。
到了1641年的松锦大战时,清军集中了四十余门的重型红衣大炮和明军炮兵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炮战。
扯远了,总而言之,满清八旗的所向披靡,勇武只是占据了一部分原因,其实大部分,还在于装备碾压。
当然,重型火力处于压制地位,但短兵接刃,也需要压制才行。
李嘉瞬间就想起火枪,不行,技术达不到,弓箭训练时间太久,不合算。
“那就只有玩弩了吗”
操作弩虽然也需要很大的力气,但技术含量很低,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要求,对兵员素质要求不高,简单易懂。
而且,岭南的制弩技术一向是领先的,甚至还设置了神弩军,集中火力。
但弩的缺点也有许多,一是制造成本很高,需要手艺精湛的工匠;二就是重,而且很容易损坏,动物皮胶做弦还很怕潮,小棕索不怕潮威力较小;消耗的弩矢也得需要大量工匠制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