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西州制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不爱太阳的向日葵

    群臣面面相觑,郑泰道




第七百一十八章 四处视察
    而此时的刘范还对袁绍之谋浑然不知,回到姑臧后,他先是去视察了一番。视察的地方第一个就是荀攸的办公场所,刘焉知道刘范要重用荀攸,也不敢怠慢,就新立了一个衙门叫“法曹”,分拨了一些士子来辅佐荀攸。荀攸的主要任务就是修订凉国的法律,以求适应凉国不同于大汉的国情。

    当刘范浏览了一番荀攸制定的法律后,还是挺满意的。荀攸针对凉国国情,将新法分为了《刑律》、《民律》、《商律》、《工律》、《军律》、《行政律》、《诉讼律》、《经济律》等八律。其中,《刑律》中废除了除鞭笞以外的其他肉刑,刑罚主要分为鞭笞、拘役、劳役、流放和死刑。《民律》大多借鉴《秦律》和《九章律》,但废除了奴隶制,不准公私蓄养奴婢,在国家层面也不再将人罚为奴婢,《民律》并保护私人财产,国家废除征调制,禁止所有形式的征调;《商律》为了适应凉国发达的商业,补充了大量的法律条例,是新法中最为庞杂的法律;《工律》也是为了适应凉国发达的雇佣手工业,以协调雇工与雇主的关系、保护工匠的利益的条例为主;《行政律》和《诉讼律》尚未修完,因为凉国的国家制度还是混乱的,行政机构也十分不健全;《经济律》也较为庞杂,主要是对凉国的各种产业进行管制,并规定有相应的法律,如农业就规定人民只有耕地的使用权,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不准私自买卖;畜牧业也规定有草场由国家所有,牧民只有使用权。

    见新法已经初成,刘范第二个去视察的是凉国赖以兴盛的商业和手工业。在商业方面,由于城池中商业太过发达,以至于凉国大多数城池的东西两坊已经远远不够商铺的需要;因贸易的发达,凉国的驿站和官道也不堪使用。

    至于手工业,因为刘范采取了明治维新的“殖产兴业”政策,凉国已经发展出以缫丝业、印染业、织布业、制纸业、制衣业、制茶业、制瓷业、制车业、制砖业、伐木业、钢铁加工业、羊毛加工业为支柱产业的产业体系。分管手工业的马钧,结结巴巴地、又骄傲地同刘范汇报说:基本上世上的物品,凉国的工场都能生产出来,而且品质和产量皆是世上第一!

    凉国制茶,除了干制外,主要是将茶叶加工成茶砖和茶饼,茶可以祛除肉食的油腻腥膻,主要销往漠南、漠北、岭西等以牛羊肉为食的地方,在朝廷治下也销量很好;还有工匠成功仿烧越窑青瓷,凉国的青瓷的品质和产量甚至比越窑还高,在大漠、中原和丝绸之路上的销量都十分好,凉国人也趋之若鹜;而之所以凉国的制车业发达,也是刘范意料之中的事,毕竟凉国贸易发达,总得需要大量的马车运输原材料进入凉国,再把经加工后的手工业制品运输到丝绸之路上销售。而且凉国的牧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牧民们需要车辆供转场所用。

    刘范视察了几个郡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情况后,他可以自豪地说,凉国已经成为了



第七百一十九章 师唐改制
    刘范视察的原因,是检验以凉国的国情是否符合他继续推出新政的条件。现在看来,凉国的国情不仅很适合,而且也急需再深化推行新政。况且见曹操的新政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让刘范也生出了一些好胜心:他不仅要在谋略、战场上胜过曹操,更要在治国理政上压过他一头。

    于是刘范回到姑臧没五天,就立即向凉国的百官公布了他的新政。刘范向来知道,凉国比大汉少了一个完善的中央官制。而且在视察荀攸的法曹时,见《行政律》和《诉讼律》没能修订,刘范更坚定了建立一个中央官制的想法。故而新政第一条为:建立三省六部制与九品十八级制。

    即在刘范自身下,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制定决策、门下审批封驳、尚书奉命执行;中书省设中书令一、侍郎二、中书舍人六、起居舍人二、通事舍人十六、主书四、主事四、右谏议大夫四;门下省设侍中一、门下侍郎二、给事中四、起居郎二、录事二、主事四、左谏议大夫四;尚书省设尚书令一、左右仆射二、左右丞二、左右司郎中二。三省的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都为宰相。本来三省长官都是两人,刘范自知人才不够,所以只设一人。

    又在尚书省下设立六部,即吏户礼兵法工。

    吏部下统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官员之选授,三品以上者由刘范亲自选授,五品以上者由三省之相提名呈报刘范,吏部听制授官;六品以下者由吏部根据其资历、才能、功劳、德行的优劣予以“注批”,并报请门下省审复后授职。刘范只是在唐制的基础上,去掉了身材、言辞和书判三个无甚用处的标准。

    户部,掌天下财政和民政,包括土地、人民、婚姻、钱谷、贡赋等,所属有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市部五司。其中户部郎中和员外郎,掌户口、土地、赋役、贡献、蠲免、优复、婚姻、继嗣之事;度支郎中、员外郎掌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与中书门下省议定上奏;金部郎中、员外郎掌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并供给凉公府中衣服;市部郎中、员外郎掌商贾、贸易、市场;仓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食禀之事。鉴于凉国商业兴盛,刘范多加了一个市部郎中。

    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所属有礼部、祠部、典客三司。其中礼部郎中、员外郎,掌礼乐、学校、图书、册命、铺设,及百官丧葬赠赙之数,为本省尚书、侍郎之副;祠部郎中、员外郎掌天文、漏刻、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典客司掌通译、交往,接待外来使节,并向各方派遣使节。刘范的礼部司也不像唐制,能掌管符印、册命、表疏等;祠部司也不能掌祭祀和国忌。

    兵部掌六品以下武官选授、考课、主持武举,以及军令、军籍和中央一级的军训,但并不直接带兵。所属有兵部、职方、驾部、库部、统练、军法、军器、牧监八司。其中兵部郎中一人判帐及武官



第七百二十章 募兵改制
    关于三省六部的人选,刘范也早有决断:贾诩为中书令、郭嘉为中书侍郎、田丰为侍中、卢植为尚书令;管宁为吏部尚书、赵匙为吏部侍郎;黄琬为户部尚书、董扶为户部侍郎;蔡邕为礼部尚书、司马直为礼部侍郎;邴原为工部尚书、马钧为工部侍郎;刘虞为法部尚书、荀攸为法部侍郎;马腾为兵部尚书、阎忠为兵部侍郎;陈翔为御史大夫;张检为天州牧、孔昱为凉州牧、刘陶为昆州牧、庞羲为康州牧、姜迥为夏州牧。

    第二条:改革军制。改屯田军制为募兵制;扩充凉军从二十五万到四十万人的规模,骑兵三十万,步兵十万;并重新设立各级作战单位,具体为:大军之兵种主要分为步、骑两部;骑兵者,五人为一伍,伍长统制;两伍即十人为一什,什长统制;五什即五十人为一队,队长统制;两队即百人为一屯,屯长统制;十屯即千人为一曲,军侯统制;三曲即三千人为一部,校尉统制;三部即九千人为一营,中郎将与二中郎统制,(多出三千人则置一独部);三营即三万人为一卫,将军统制,另有一军法官、二裨将、三参军协理。

    (独部中又分为三曲,一曲两百人,负责保护将军、裨将和参军;一曲三百人,为军纪官的执法队;最后一曲两千五百人为作战部队。)

    如此,骑兵就分为十个卫,刘范名之为飞骑卫、云骑卫、骁骑卫、锐骑卫、锋骑卫、剽骑卫、威骑卫、翊骑卫、羽骑卫等九卫,每卫三万骑;另有天策卫,一同九卫,编制为三万骑,为刘范的亲卫。

    步兵者,在曲一级和曲以下的建制,都与骑兵建制相同。两曲即两千人为一部,校尉统制;两部即四千人为一营,中郎将与二中郎统制;五营即两万人为一卫,一将军、一军纪官、二裨将、三参军统制。步兵十万人分为五卫:宣武卫、扬武卫、天武卫、靖武卫、胜武卫。

    关于军队人事,刘范也有任命:张郃为飞骑卫将军、张辽为云骑卫将军、庞德为骁骑卫将军、徐荣为锐骑卫将军、赵云为锋骑卫将军、马超为剽骑卫将军、阎行为威骑卫将军、贾诩为翊骑卫将军、郭嘉为羽骑卫将军、典韦为天策卫将军、魏延为宣威卫将军、文聘为扬武卫将军、黄忠为天武卫将军、田丰为靖武卫将军、荀攸为胜武卫将军。

    为了不使职权不明,也是为了避免尴尬,刘范在与刘焉开诚布公后,刘焉不再出任任何职位。因为刘焉的身份太特殊,这样容易造成政令不明,指挥混乱。而且很有可能造成父子争权反目,无端生出多般嫌隙。刘焉也是明白人,知道大局为重。在与刘范促膝长谈后,也果断地舍弃了权位。

    刘范之所以把四个谋士也任命为将军,其实是因为还有四个将军职位的空缺,而他却没有合适的将军人选给补上去。其实马岱也有将才,但考虑到扶风马氏的势力,刘范还是作罢了。马腾为兵部尚书,马超又是剽骑卫将军,马云禄又是他的妾室。这本来就是极大的权势,何况是以外戚之姿掌握兵权。如果再让马岱执掌一卫,那么扶风马氏的权势就可谓滔天了。故而刘范故意以马岱为张辽之下的中郎将,连裨将都不是;至于马铁和马休,刘范更是暗中压着,现在还只不过是两个队长而已



第七百二十一章 税改金改
    第三条:改革税制,凉国的税不再遵从汉制,而是为农牧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建税、车购税、印花税、契税、关税。

    汉制,税主要分为田租、人头税和其他一些杂税,如盐税、铁税等。这一税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凉国的国情。且不说人头税容易造成隐瞒户口,凉国主要的税的构成中,商业和手工业的税已经占比百分之三十六,将来纳税主体会是商业和手工业。

    所以刘范就照搬了后世种花家的税制。因为凉国的大部分人口仍从事农牧业,故而刘范保留了农业税,命之为农牧税;有些税在不适应凉国国情,刘范也就废除了,如船舶吨税;车购税所指的车,自然是马车。

    至于如何推广这一新税制,以及确定下各种税的税率和税的主要纳税人,则留待三省六部建立之后,由六部商量。

    第四条:废除五铢钱,改铸新币,以金银取代铜钱的流通;废除铢两制,改为通宝制。

    这一条,其实也是凉国急需的。因为到了东汉末年,政治黑暗,造成民生凋敝,经济萧条,五铢钱不是大幅贬值:之前十钱能买的,如今要用百钱甚至千钱才能买到;就是被人们破坏,以刮蹭锉磨五铢钱的方式来偷盗铜,于是就有了剪轮五铢;

    东汉为了剥削人民和维持经济,就加大了五铢钱的铸造和发行,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太多就导致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这样更加速了五铢钱的贬值;

    灵帝刘宏为挽救这一危机,又铸造了“四出文”钱,又名“四出五铢”。平心而论,四出五铢的质量其实远超前代铸造的五铢,而且还有防锉磨偷铜的设计,但戚宦之争、频繁征调(主要是与羌人的战争)和桓灵二帝的昏庸无道已经让人民水深火热,人民恨不得推翻东汉的统治,怎么还会相信东汉发行的五铢钱呢故而四出五铢也失去了信用。

    所以,五铢钱的价值很低,要购买商品则需要携带很多很重的五铢钱,不利于经济发展。再者,五铢钱的体系是铢两体系,即二十四铢为一两。五枚五铢钱,就是一两多出一铢。这样换算,自然十分地不方便。而通宝制的钱,最基础的是一文。一文钱重量为2.4铢,也就是十文钱正好是一两。

    刘范决定,以通宝制取代铢两制;在凉国全面废除五铢钱,另外重新铸造凉国自己的钱币,规定一千文为一贯;再根据金银两种贵金属如今的价格,规定多少重量的金银等同于多少贯。

    至于金银,刘范不想再铸造成汉代的麟趾金、金饼之类的。那样,金银也会变得不便携带,而且很容易会被熔掉、切掉,导致金银价值暴涨;还会导致金银会被拿去打造成金银器,这样一来,发挥通货作用、在市场上流通的金银就变少了。失去了货币这个润滑剂,市场的运转就会陷入迟滞,也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刘范在西方找到了。自从岭西之战后刘范就发现,缴获和赔款中的金银大都是金银币。月支的是迦腻色迦一世金币,就是金币上印有迦腻色迦一世的侧面头像;安息的是德拉克马银币。此外,还有众多的罗马金币。



第七百二十二章 新政之行(上)
    第八条:扩建姑臧城。

    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变大扩展的国家的都城,姑臧城还是太过狭小了,只能堪堪容纳八万居民,比起百万之口的洛阳城来什么也不是。很多次刘范出征和凯旋,凉**民前来姑臧城送别和迎接,姑臧城立即人满为患,数十万人只能在城外临时居住,这十分地不方便。

    城池的狭小,就直接影响到官府衙门的规模。原本的凉州刺史府,在刘范入主凉州后就成了州牧府,到了现在成了凉公府。平心而论,凉公府的规模并不大,甚至比起一般的刺史府、太守府都略显狭窄。然而就是这个狭窄的府邸,都快占据了姑臧城面积的二十分之一。更不用说其他官府衙门的大小如何了。衙门狭小,就直接影响到政令的实施和官府的威严。

    再者,姑臧城在刘范入主之前,饱受战乱,城墙、瓮城和壕沟等防御设施都严重损毁。刘范虽然也有进行一些修缮,但终究没有修缮完备。就算修缮好了,城墙也十分低矮。若是有敌军佼天之大幸进击到姑臧城下,就很容易将它攻破。

    另外,因姑臧城狭小,城中的商业也受到了限制。东市和西市因此难以扩大规模,能够在两市中置办店铺的也永远只有那几十家。这样根本满足不了全城居民的生活需要,更满足不了全凉国乃至与凉国贸易的国家的交易需要。

    就算没有这些原因,那仅仅是为了凉国的体面和虚荣,刘范也是非扩建不可的。虽然说体面和虚荣这些都是虚浮的,但人总是不可避免地需要体面和虚荣的,国家更需要。凉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东汉,实际上成了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凉国人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上,获得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凉国在战争和贸易上,也与周边的东汉、鲜卑、匈奴、月支、安息等数十国家或部族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面对凉国人众还是面对外邦,凉国都迫切需要一种体面或虚荣。而建造一个雄伟的都城,就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

    故而刘范决意扩建姑臧城,面积和规模比照洛阳城(洛阳城在面积上并不是最大的,洛阳城城墙周长十四公里,而长安城城墙周长二十五公里),每面城墙长八里;城墙高度和厚度比照长安城,为四丈;布局结构比照洛阳城,凉公府和其他衙署建在城中正北、城中纵向中轴线上,东西两市在城中横向中轴线上,城中正南部为寺观、学校、工坊等地,城中其余地方划分为一百五十个里,为居民区。

    第九条:开发岭西二州,招募数百万人,实行圈地令。即其余三州的百姓可以向岭西二州进发,凡是圈中的土地草场,其所有权虽仍在国家手中,但可以得到永久的使用权。五个州的官府负责帮助百姓进行迁徙,提供途中所需的补给,必要时提供车马。

    第十条:兴教育令,凉国建立国学(改金城书院为国学),每州建立一个州学,每郡建立一个郡学,每县建立一个县学。县学招收县中所有男童,在县学进修后在进入郡学,郡学后再考取州学或国学。学年、学制等待定,学费全由国家承担。

    这十条就是刘范的新一轮新政。

    ………………………



第七百二十三章 新政之行(中)
    杨义吓了一跳,以为官吏们是要捉拿他。却不想这些官吏满脸堆笑地让他过去,原来是天州派来负责募民迁徙的官吏,想让迁到天州。官吏们拿出饮食给他,在他狼吞虎咽时官吏们一个劲地给他忽悠,说天州有多好多好。

    杨义初来乍到,就听信了官吏们的话,踏上了西去天州的路途。这时他才知道天州距离凉州有数千里之遥,只是抵达天州都花去了一月之期。当到达天州后,杨义更为后悔了。官吏们之前还跟他说天州有一望无际的良田,可是眼前却是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这让杨义大失所望。

    不过想着既来之则安之,杨义也没有多想,就留下了,成了一名屯田军,跟从官吏们进行垦荒。奇迹一点点地出现了,在千千万万个像他这样被半欺骗来的移民,果真开垦出了一望无际的耕地,改挖掘了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暗渠给耕地灌溉。

    看着郁郁青青的麦苗铺满了大地,一眼望不到头,杨义这时才觉得迁入凉国这个决定是他这一生最正确的选择。

    没过多久,突然从姑臧传来了消息,说是凉国建立了金城书院,面向全凉国的士子招生,可以去州府考试。杨义心里欣喜,就立即赶到了它乾城,没想到考试出乎意料地容易,他很容易地就通过了。州府还给他提供了路费,让他坐公车到了金城。得到这样的礼遇,杨义感动不已,发誓学成后要报效凉国。

    在书院里,他见到了蔡邕和卢植,时不时还能看见蔡文姬。只不过蔡文姬身边总是簇拥着甲士,她也只给书院中的女子讲授琴艺和诗文,故而只是见过几眼而已。

    在书院中学习了半年,除了战场上的捷报外,杨义时不时能听到书院中又有谁谁谁出任官职,甚至还有人得到了凉公的重用。而杨义却丝毫没有变化,听这些消息让他颇为沮丧。

    这一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杨义没有课,他打算出书院去逛逛,散散心。没成想刚走出书院没多久,他就看见一大群人拥挤在一堵墙之下,他一看,原来墙上张贴着长长的告示,有两个小吏在告示下回答七嘴八舌的百姓们的提问。

    杨义还是头一次看见这么长的告示,好奇之下,他也挤进人群里去。人群里所有人都在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1...141142143144145...1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