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西州制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不爱太阳的向日葵
后来,随着两百多万流民不断涌入凉州,其也有六百名寒士被锦衣卫用了一些特殊手段以收纳,这六百多人在锦衣卫体制内从事参谋和工作。雒阳之变后,刘焉等人撤离洛阳,也带来了他们五个人各自的门生故吏,数量有三百多人。其大儒蔡邕和卢植的门徒最多,都有超过一百名门生愿
第三百二十六章 金城书院
算因为世家大族憎恶刘范,不会效忠于刘范。但扬州还是有很多寒士,会投入刘范的怀抱里去。想到这里,刘范真是追悔莫及。早知道选择一个人才辈出的州郡,而非这人才荒地——凉州了。但说什么也回不去了,生活还是要继续。
刘范知道,他现在也很紧要的问题,是要解决人才缺乏的困境。刘范想到,既然以前可以从朝廷治下拉拢一些寒士,为何现在不行但贾诩提醒他,现在朝廷已经发现了他的反心,绝不可能再把至关重要的人才拱手送给西凉。万一这些人才一进西凉,调转枪头可如何是好
早在党锢之祸时,朝廷已经触怒了以党人为首的士人。朝廷对士人,尤其是十常侍憎恶党人,大将军何进曾追捕名士许邵和许靖,所以朝廷虽然解禁党锢,但依然严密监视着士人的动向。如果朝廷发现士人心向西凉,肯定又是一次党锢之祸。
既然从外引进的方法不行,刘范开始把目光转向内部。想来想去,蔡邕和卢植的身影最终浮现在刘范的脑海里。对啊!眼前的蔡邕和卢植是两位大儒,曾经教出了多少学生!而且既然庞德公和水镜先生在颍川开设有颍川学院,广收门徒。那蔡邕和卢植的名声和学识都不他们两位差多少,为什么不能也开设一个院,让他们教育人,培植人才呢
刘范想到这里,豁然开朗。刘范这才意识到,或许他的资源他还没有科学利用到极致,以至于把这两位旷世才都给忘记了。现在蔡邕和卢植都赋闲在家,而且蔡邕的女儿蔡琰已经出嫁给了刘范,卢植又是刘范的师父。多日在家清闲,恐怕他们两位学富五车大儒也会觉得无聊。毕竟,聪明不被证实,不为人所知,聪明人何为聪明人。如果让他们开设一个院教育人,恐怕是最为适合他们的选择。
于是刘范拜访了蔡邕和卢植,向他们建议,由刘范建立一座院,让蔡邕和卢植担任祭酒,然后再在天下广泛招生,由他们两人负责教育。听闻刘范的计划,蔡邕和卢植当时一点都没有犹豫,立即答应了。
刘范大喜过望,当天找来了负责工程建设的马钧,让他在凉州选择一块合适的地方,建立起一座院。马钧最后还是在金城的金城县城里找到了一个地方。金城,是后世甘肃省的省会,兰州市。那里本来是次凉州叛军首领韩遂的府邸,韩遂控制凉州期间,都是以金城作为大本营。故而他的府邸也足够的宽敞,甚至刘范新建的州牧府还要大,足够建立起一座院。
既然是在金城郡的金城县城,又有另一座著名的院因颍川郡的郡名而得名,所以刘范为了呼应颍川院,给这座新的院起名为金城院,听起来气势颍川院更为磅礴宏大。
有了祭酒,又有院,现在差教材和学生了。教材在刘范看来,并不怎么难解决。因为他拥有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印刷技术已经成熟;又有造纸术,只要给官营的印刷厂下达一个指标,几天之内可以迎刃而解。加之卢植和蔡邕都是大儒,自然手里会珍藏着一些古籍的孤本。他们也愿意把自己多年来的心血拿出来,印刷出更多的籍,让原来是孤本的籍,重新变得流行起来。有了这么多籍,刘范又可以计划在金城院里增设一个图馆。
最后,是招生问题了。招生对刘范来说也简单。锦衣卫遍布全国,十三个州的每个郡都有锦衣卫的分布,最少也有一个人。锦衣卫还把业务扩展到了丝
第三百二十七章 讲武堂立
在教学内容,刘范依然坚持沿用孔子的君子六艺,也是礼、乐、、数、射、御。 礼顾名思义是礼仪;乐是学习音乐,掌握一些重要的乐器,如琴、瑟、萧、筝等;是学习经典,主要还是儒家经典;数是学习算数几何;射,是射箭;御,是驾驶马车。
但刘范认为,在如今大争之世,应该在教学内容多有变通。首先,刘范规定了的部分,不仅包括儒家经典,还要包括法家经典。两汉三国在多数没啥见识的人眼里,都是被儒家思想所占据。其实这种看法是极其肤浅的。汉朝其实奉行的是外儒内法,表面看起来统治思想是儒家,但法家思想才是汉朝最为关键的统治思想。
汉朝统治者在主张儒家治国的同时,也不忘利用法家。如汉朝制定了严酷的《九章律》,后来历代又不断地补充。曹操其实也是法家,他所推行的政策无一不带有法家色彩。学习法家经典,在两汉还是一种潮流。而且在董仲舒改造新儒学时,没少把法家思想糅合进新儒学里去。故而,刘范强调法家经典的学习,并不会引起任何争议。
刘范还规定,御这一科目从驾驶马车变为骑马。驾驶马车在刘范看来,一点用处也没有。之所以孔子把驾驶马车列为君子六艺之一,也只不过是因为驾驶马车在春秋战国时,是贵族们的消遣和身份象征。孔子是一名破落的贵族,当然要支持御作为学科之子了。但刘范不需要身娇肉贵、金枝玉叶的贵族,他需要的是会骑马的人。
现在刘范已经离不开骑兵了,他起家的基础,和现在身为三州之主的底蕴,是西凉铁骑。但汉人终归不是游牧民族,是孱弱的农耕民族。游牧民族生来会骑马,当然战斗力高过主体军队是步兵的汉人了。宋朝产马地尽皆让游牧民族占了去,没有战马,所以宋朝弱小不堪。唐朝拥有多个产马地,辽东、幽州、河南地、河西走廊,甚至是西域和青海,所以才能面对游牧民族威风八面。
要想让大汉重新伟大起来,必须拥有数量庞大的骑兵。有了战马和产马地还不够,还需要培养起骑马的风尚,让更多的汉人学会骑马才行。刘范希望借助金城院,先让骑马风尚在院流行开来。等金城院声名显赫,院的学子们能将骑马的风尚传到普通百姓之。只要会骑马的人越来越多,那刘范在扩军时少了很多麻烦,也不用再浪费一两年的时间,让骑兵纯熟掌握骑马技巧。
对于刘范作出的改变,在刘范和蔡邕和卢植商量时,两人都没有反对。相反,他们两人还大大的鼓励支持。首先,蔡邕和卢植认为,不仅法家经典可以加入“”的教学范围,还应该加入墨家、阴阳家、农家等多种学说。刘范闻言,不免吃了一惊!他还以为,蔡邕和卢植都是大儒,自然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没想到他们在对待其他学说,竟如此宽容。
这时候的刘范才回想起来,其实何尝是他们两个大儒,整个两汉都是如此。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诸如法家、墨家、
第三百二十八章 推行屯田
对于安置流民、开发天州和昆州而言,建立金城院和讲武堂不过是些小事。(&¥)而安置流民最重要的措施,是要在凉州、天州、昆州推行屯田制。只要屯田制首先在凉州试点推行顺利,然后再顺理成章地推行到天州和昆州,最后辅以以工代赈政策,安置流民能从所有人,包括朝廷官僚和西凉臣属们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得轻而易举。而推行屯田制的第一步,是必须先要在凉州开始推行。
自刘范杀了韩遂,收服羌族和氐人后,凉州平定了两三年。在此期间,迁徙入凉州的流民达到两百五十多万人。虽然还有近五十万人还没有得到完全地安顿,衣食还有问题,但也已经距离安定下来的目标不远了。但问题在于,凉州之前推行的,是刘范根据后世天朝使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建立起来与之相差不大的田亩制度。唯一和责任制不同的是,天朝胜在不用交农业税。这也是因为天朝的工商业产值太高,原本在国两千年最为重要的农业产值,开始在时代的日新月异面前变得无足轻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负担很小,加刘范时不时的免征赋税,这个制度自然对百姓最为有利。如果推行前者负担更重的屯田制,或许会引起全凉州农民的反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盛世自然是最为适合的农业制度,但现在不同,不远的将来是乱世,而乱世需用重典。在乱世,屯田制能够提供更多的军粮,更能支撑长久的军阀混战,也更能最高限度地保障底层百姓的安全,使之不会因为旱涝而造成饥荒。这实在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为优良得多了。从所有角度看,屯田制的推行是势在必行,没有得商量,没有得退步。刘范这次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顶着骂去推行了。
于是,在和幕僚们商量之后,酝酿了半个多月,到了汉灵帝平三年,也是公元一百八十六年的十一月旬,凉州州牧府正式张榜公布,原有的田亩制度,转变为屯田制。屯田制有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势,任由百姓选择其一种。百姓也有自由选择不参加任何一种屯田形式,可以交国有土地后从事其他职业。
屯田制度被传遍整个凉州。凉州百姓第一次听闻屯田制,不免都吃了一惊。但出于对刘范及整个凉州官府的信任,百姓没有多少惊慌。在半个月的时间内,也是到了十一月下旬,果然如卢植那般设想的,凉州百姓大多数都选择了屯田,尤其是军屯。凉州共有约两百七十万人、约五十四万户选择参加屯田。其,共有二十六万多户选择参加了军屯,也是说,屯田军的数量有二十六万人。其余的二十八万户则参加民屯,其的二十一万户是西凉军士兵的家庭,他们参加民屯,负担会普通人家轻一些。其余的七万户人家之所以选**屯,其实也是有苦衷。因为这七万户家只有一个丁男(十六岁到六十岁),或者没有多余的劳动力。
而其他的二十六万户家要么是丁男的数量有两人以,要么是家的女眷数量有两人以。原本女人的身体孱弱,如果使用
第三百二十九章 心照不宣
其实朝廷也是没有办法,因为朝廷本身很穷,甚至整个朝廷所有大小官僚,不论是清官还是贪官,都要贪污受贿,不然他们活不下去。 因为汉灵帝刘宏经常花光自己的内帑,又把朝廷用于赈灾的粮款浪费在他的声色犬马。对于刘宏这个无底洞来说,朝廷每年那几亿钱怎么可能够用所以,连大臣们的俸禄灵帝都不放过,导致大臣们没有了经济来源。为了活下去,大臣们只好贪污受贿。
朝廷如此贫困,自然负担不起安置流民。为了尽量减少财政开支,只能把这个包袱尽量丢刘范的肩膀。
事已至此,刘范恼怒太甚,也是无用。于是,刘范只得下令让凉州各郡准备好帮助流民过冬的物资。数百万人所需的物资,当然是价值不菲。直到五天后,各郡筹措好了物资,刘范的州牧府衙门又被搬出去足足三亿钱。按照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各郡将大多数的物资订单交给了和州牧府有紧密联系的五百家商贾。
州牧府的三亿钱,像一滴汽油滴到了凉州手工业和商业这把火,瞬间让手工业和商业为之一振。但这三亿钱在刘范看来,还远远不够。天州和昆州那么大,流民又那么多,又岂是三亿钱能够解决得了的
作为凉州所有人,不仅是田丰、贾诩等属下,也包括刘焉、卢植这些老人的主心骨,刘范只能承担起整个安置流民的重担。刘范知道,要想让流民得以妥善安置,西域的两个州得以彻底地开发,不仅离不开屯田制和以工代赈,这些在制度的保证,还需要针对西域的特殊情况,制定好一份面面俱到的开发计划。
凉州决策管理层的运行系统,在西域开发计划的制定到贯彻都是分工明确的。刘范负责制定计划的大纲,定好主要方向;然后由田丰、贾诩、卢植、管宁、邴原等五人负责补充完整;再由三个州牧,也是凉州牧刘焉、天州牧刘虞、昆州牧黄琬,以及刘范统治全境的三十二郡太守负责施行;三州刺史,也是凉州刺史刘范、天州刺史司马直、昆州刺史庞羲负责监察整个西域开发计划的实施过程。
虽然刘范只是凉州刺史,他面还有他父亲刘焉,按理说应该让刘焉作为三州的领头羊才是正经。但凉州的“武百官”们仍然是心照不宣地把刘范当成他们的主公,而非刘焉。刘焉自己也知道,他儿子刘范能有今天,虽然少不了他的帮助,但终究还是他自己干出来的。所有人,包括田丰、管宁这些臣,还有典韦、张辽那些武将,都是心向于他。更重要的是,西凉军和西凉百姓只认刘范,最重要的兵权和人心都在他那里。
于是,在大势所趋面前,刘焉还是自觉地收起了在历史意欲问鼎的野心。现在的他,主要还是希望能帮刘范做些事,让他在以后的路有得顺畅快捷些。虽然刘焉从来没私底下和刘范敞开了说过,但刘焉相信,以刘范的聪慧,了解他的意思并不难。刘范自然也体察到了这一点。
如,董扶和赵匙原是刘焉的家臣,是后来刘范平定凉州后才把他们举荐给
第三百三十章 农牧安排
有了刘焉的帮助,内部的安宁有了足够的保障,刘范能把主要精力从维护内部团结,放在制定西域开发计划。(%¥¥)刘范来自后世,而后世的天朝曾经在新疆地区进行了完整系统的开发,同时还对处于沙漠地带的新疆进行了有限的治沙工程。
刘范认为,开发西域,必须要开垦广阔的耕地,这样才能养活数百万的人口。而要开垦耕地,必须有足够灌溉水源,要想拥有灌溉水源,必须要大兴水利,还要维持水源,更要防沙治沙。
刘范在次西域之战时,主要的进军路线少不了路过塔里木河和吐鲁番盆地。在进军途,刘范也曾抽出一些空闲时间去视察塔里木河和吐鲁番盆地。后来,西域之战以刘范完胜,三国联军的惨败为结果完美收官。刘范在回军途,又视察过了一遍地表有水的地区。
两次视察得出来的结果是,刘范发现,西域现在的生态环境仍然十分完整未曾遭到过严重的破坏。如罗布泊在后世已经干涸,天朝为了维持罗布泊的生态平衡,不得不耗资无数去抽调别的地区的水,注入干涸的罗布泊的湖床。但现在,罗布泊仍然是一个超级大的湖泊,湖水的面积不亚于青海湖。湖全是水鸟,湖水里满是鱼类,而且罗布泊还能够灌溉周围的农田,实乃西域不可多得的珍宝。而且,后世的塔里木河是断流河,在特定的时间会断流,是因为后世塔里木河流域的树木被砍伐严重,造成生态破坏,水土流失。
而现在,塔里木河不是断流河,河水十分充沛。后世的新疆,绿洲面积不足百分之五,而现在的西域,绿洲面积还超过了西域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以。绿洲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流域,以及昆仑山和天山下。
西域有这么好的基础,让刘范庆幸不已。因为西域的绿洲有百分之七十都分布在昆州,所以,刘范计划把流民的四百万人口迁徙到昆州居住。安置流民的郡县,主要是塔里木河流域内的郡。除了尉头郡和疏勒郡外的六个郡,都有塔里木河流经。
而天州的情况昆州要稍微差一点,境内仅有占总绿洲面积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绿洲,主要分布在天山脚下和伊犁河流域。昆州的绿洲主要依靠塔里木河,而天州的绿洲主要依靠天山冰雪融水和伊犁河灌溉。故而,除了昆州四百万人口外的另一两百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天州的南部和西北部。因为天州的南部诸郡,便是在天山山脉;其西北部则是富饶的伊犁河流域。
昆州可供开垦的面积,也是绿洲面积,天州的多得多。但天州也不是没有昆州所缺乏的资源,那是天然的牧场。天州占据着天山山脉,天山有一个肥沃的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天州还有伊犁郡,伊犁河流域又是一大片丰饶的草原。加天州的阗池郡,阗池周围到赤谷城,又是一小块草原。三地都是适合放牧的得天独厚的牧场,其肥沃程度,不亚于后世天朝主要产马地的三河地区。
&nb
第三百三十一章 水泥出世
西域开发计划的第六点,组织流民建设起西域二州十六郡的城池。 本来,西域只有三十六国,人口也不过六七十万,所以城池数量也不超过四十座。经过了三国联军的野蛮入侵,西域的三十六国不复存在,人口也从七十多万人口骤降至二十万余,他们的城池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算没破坏,他们的城池大多数也都是用沙土夯起来的,十分低矮,根本守不住城。不仅城池的城郭基本毁坏殆尽,而是城的民居也被战火烧成一片废墟。
但现在,西域人口数量不超过百万人口的历史即将要被改写,即将有五六百万人口进驻西域。只有四十座被毁坏得不像样子的城池,无法供五六百万人口居住。当然,刘范还主要把流民安排在屯田制,可能只有几十万人不参加屯田,也不住在屯田,而在城池里居住。但是这几十万人,也不是区区四十座小小的城池可以满足的。
而且,西域之地在刘范眼,不仅是安置流民、开展屯田的宝地,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不论是西北三州的赋税,还是手工业产的出口,亦或是商业贸易,都必须依靠丝绸之路。而西域建设完成之后,会成为丝绸之路的一个商业贸易区。所以,建立起足够的城池,以供商人们的交易,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但西域不同别的州郡,土壤是很珍贵的,而大多数土地又被沙漠覆盖。而现在东汉大多数,还是用泥土夯成的砖块,以构建城池。连洛阳城、长安城、南阳城和邺城这样的大城池,都主要是用泥砖夯成,只有在宫城、城门、箭楼、瓮城等重要的防御设施,才会使用青砖。为了加强泥砖的坚固程度和凝聚力,还用糯米汁参杂其。
但西域连土壤都没有,恐怕不能生产泥砖。而且,西域还没有经过开发,谁也不知道哪里有适合烧制红砖的土壤和矿藏。刘范无奈不已,为今之计,只能在凉州把红砖运送过去了。红砖起青砖来说,产量大,容易生产,造价也十分低廉,关键是红砖青砖更加坚硬,不容易断裂。但只有红砖也还不行,必须要把红砖砌在一起才行。用糯米汁肯定不行。凉州本来不丰产米麦,更别说糯米了。西域的城池那么多,用糯米汁来把砖块砌在一起,肯定不够。为了快速构建城池,刘范冥思苦想,回想起来了水泥的生产方法。水泥的生产很高大,也十分繁琐困难。
水泥的主要成分是黏土和石灰石,加铁矿粉,然后再将这些原料磨碎,按照一定例,也是石灰石百分之八十、黏土百分之十五、铁矿粉百分之五。将三种原料混合,混合物称为生料。然后再将生料用一千四百五十度的高温进行煅烧,最后得出的煅烧物称为熟料。最后一步,是用熟料和石膏以百分之九十五和百分之五的例混合,才能得出成熟的水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