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西州制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不爱太阳的向日葵
董卓弱小到了极点,根本不敢冒犯朝廷。这次朝廷强令李儒入朝为官,董卓都不敢阻拦,只能使用狸猫换太子之计蒙混过关,说明董卓不敢效仿刘范那样,去触怒朝廷。
如此一来,实施刺史策正是最好时机。只要朝廷达成了一致,向并州派遣了一名刺史,董卓必然不敢拒绝。假如董卓对朝廷任命刺史提出了反对意见,杨彪又可以借此机会揭露董卓的反心。董卓何等人物,肯定不敢反对朝廷。但杨彪想了想,还是决定放过董卓,不在朝廷里提议任命并州刺史。一个原
第三百二十章 后代取名
这样,刘范成功地利用朝廷,对未来的敌人董卓,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打击。 匈奴策的实施,让董卓失去了匈奴人
优质的战马,也失去了提高并州军战力的良机。董卓原本还想效仿刘范,保持超过十万的骑兵;甚至超过十万这个数字,达到二十万骑兵。而因为杨彪成功地实施了匈奴策,董卓的骑兵数量,只能无限期停顿在五万骑。
匈奴策削弱了董卓的军事力量,而流民策更是对董卓的综合实力造成了重创。并州只有八十多万百姓,远不如拥有人口三百三十万的刘范,更不要说拥有人口接近四千万的朝廷。如果没有流民进入并州,董卓不会强大起来。并州牧,永远只是个并州牧。
虽然知道杨彪没有实施刺史策,刘范心里有点缺憾。但是,能让董卓两次实力大减,刘范还是很高兴的。要知道,董卓在原有的历史轨迹,可没有现在这般弱小。当时的董卓借助镇压凉州的韩遂、北宫伯玉的叛乱,扎根在凉州。在屡次大战,董卓历练出了一支天下强军,西凉军。西凉军皆是骑兵,数量超过二十万。而且多次和凉州叛军、羌族人、氐族人、匈奴人交战,西凉军战斗经验丰富,意志坚定,天下人无不恐惧殊甚。若非董卓放跑了鲍鸿、袁绍和曹操这三个俊杰,让这三个人得以在山东组成酸枣联盟,董卓或许可以很轻松地君临天下,改朝换代。
不仅如此,在进京之后,董卓还纵容西凉军四处烧杀抢掠,亲自带头挖掘汉朝历代皇帝、嫔妃、贵族的陵墓,致使天怒人怨。如果现在不狠狠地打击董卓,坐视董卓一步步做大做强,那以后还不知道董卓会对天下造成多大的破坏。
但朝廷没有对益州刺史贾龙采取措施。因为益州离洛阳太过遥远,而且贾龙还借口栈道毁坏,封锁了汉。朝廷无法对处在秦岭之后的益州互相联络,更不要说制裁贾龙了。而且,杨彪觉得刘范的太学策妙是妙,但实施难度很大。万一贾龙在朝廷里有棋子,消息透露出去的话,贾龙和朝廷之间会出现明显的裂痕。那样的情况相当于次发生的洛阳之变,之所以刘范和朝廷反目成仇,甚至还得以全身而退,原因不外乎洛阳之变的消息透露到了刘范的耳朵。万一太学策实施过程出现什么差错,贾龙会成第二个刘范。
而且贾龙现在也无法威胁到洛阳城,现在贾龙也没有明确表示要在益州称王称霸,没有那个必要去实施太学策。万一贸然触动了贾龙,让本来还没有生出反心的他造反。把贾龙逼梁山,让朝廷多一个敌人,这等罪责不是杨彪能担得起的了。贾龙若想起兵造反,首要的目标是翻越秦岭,占领关。但现在关还有皇甫嵩,贾龙再怎么厉害,也不是皇甫嵩的对手。另外,西凉还有刘范,朝廷或许还可以让刘范和贾龙鹬蚌相争。
刘范对此还是有些遗憾的。只要朝廷实施太学策,贾龙的儿子被朝廷所掌
第三百二十一章 改制屯田
给子女们取名字之后,刘范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公事。 对于刘范,最为紧要的,是赶紧准备好安置即将到来的流民大潮。流民数量足足有五百万,因为有黄巾军的残余存在,所以可能还会达到六百万,这个数字完全可以与天府之国的益州的人口相媲美。凉州自从被平定之后,刘范又想尽办法,充实了流民两百五十万人口。可以说,凉州的州郡县三级官府的大小官吏门,已经具备了一些安置流民的经验。但是这次不同,流民数量足足有五百万以,而且他们会在短时间内一同涌入,更何况还要把他们迁徙到凉州以西的西域。这给刘范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除此之外,流民还将带来严重的治安问题。在朝廷和西凉联手西迁流民时,黄巾军、黑山军等农民起义军的成员,肯定会有一部分趁机加入流民大潮。这些人经过凉州时,一旦贼心不死,为害凉州是大事不妙。
刘范召集了所有重要的臣属进行讨论,最终田丰提议出一个策略。田丰认为,安置流民首要在处置西域。他认为,应该在西域和西凉实行屯田制。屯田制有民屯和军屯两种。都是国家提供国有土地,以供流民耕种。以个人为单位,每五十人为一屯,一屯设典农都尉,都尉之还有典农校尉、典农郎将。军屯则是六十人为一屯。屯田不隶属于郡县。屯田收成按照一定例,由屯田人与国家划分。
刘范一听这个提议,一下双眼都亮了。屯田制原本是汉武帝首创,刘彻为了对付匈奴人,接受了大臣的建议,在北方和西方边境招募百姓进行屯田。后来汉朝夺取西域之后,他又迁徙大量罪犯、奴婢到西域屯田。但屯田的人数和规模都很少,一个屯田区只有几百人而已。而且当时屯田的人大多数还是招募西域当地人进行。
后来,枣坻又向曹操提出屯田制的构想,曹操先后在许昌周边和江淮地区实行屯田制。实行屯田制的第一年,曹操收获粮食一百万斛。因为屯田制,曹操养活了国北方,而且在以后的军阀混战再也没有军粮短缺的情况出现。可见屯田制的作用极为巨大。
但刘范一方面想推行屯田制,一方面又投鼠忌器。因为屯田制带有很大的剥削性。在曹魏屯田时,使用官牛者,与国家六四分成;使用私牛者,与国家对分。到了曹魏统治后期,分成例达成八二分成。毫无疑问,屯田制对百姓的剥削十分严重。
而且现在凉州又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百姓对土地只拥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如果在西域实行屯田制,恐怕会让流民们觉得,他们和凉州人不平等。但是对凉州实行屯田,刘范又恐怕已经习惯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凉州百姓反对,失去凉州百姓的民心。
但是在农业明时代,尤其是即将到来的东汉末年的乱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收益屯田制的收益少之又少。实行屯田制所获得的粮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
三百二十二章 以工代赈
田丰的民屯策,卢植的军屯策,其还是卢植的军屯策更为高明。 卢植是东汉末年少有的武兼备的大才,他不仅执政经验丰富,也是一位大儒,更是一员名将。可谓是一个全才。赵匡胤在把柴宗训赶走,建立宋朝以后,宋朝的祠庙把卢植的牌位放在孔子牌位的旁边。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卢植能和他平起平坐,可见他有多厉害。在原有历史轨迹的卢植,因为被汉灵帝用囚车运回洛阳,所以对东汉朝廷失去了信心,最后隐居于家乡的军都山,郁郁而终,他的才能也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
但刘范的横空出世,让他看到了东汉王朝的希望。他在刘范身,看到了东汉王朝的未来。和他有同样的看法的,还有刘虞、黄琬和蔡邕。所以,一被接到凉州来,卢植迫不及待地把他酝酿已久的良策献出。这军屯策,是卢植梦寐以求实现的。但朝廷没有实现军屯策的任何条件,所以刘范得以利用。
军屯策对民屯策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相较于军屯策,民屯策的剥削性更大。民屯者需要和国家以四六的例瓜分收成,只能自留四成;而军屯者虽然需要全数交,并且在战时冲锋陷阵,但军屯者的家庭却只需要和国家以三七的例瓜分收成。所以,参与军屯远远要参与民屯获利更大。如果不参与屯田,百姓又不能获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所以,不论是凉州百姓,还是流民,都会倾向于选择军屯。
只要有大量百姓参与军屯,刘范能彻底解决兵源和军粮问题。因为兵农合一,不仅军事力量大幅升,而且由于军屯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小,综合实力也会大幅提升。更利在千秋的是,刘范可以借助军屯策的推行,唤醒汉人的尚武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所以华夏人十分尚武。到了汉代,自从汉武帝以来,“汉兵一人顶胡兵五六人”也成为定式。但东汉后,社会稳定下来后,人心开始涣散,由于生活富足,战争太少,汉人的尚武精神逐渐消退。借助军屯策,大部分的人都必须参与军事操练,还有可能战场。这样,尚武精神可以卷土重来。在以后的历史里,算汉人国力虚耗,游牧民族也不敢轻易冒犯。
而且,军屯策还可以巩固屯田军的战心。由于屯田军的家人,都享受着军屯策的利好。一旦屯田军投降和临阵脱逃,他们的家人的生活会一落千丈。为了家人,屯田军只能硬着头皮往冲,不会退后半步。这样一来,算屯田军的战斗力不如职业军人强,但其战斗意志也会不亚于职业军人。
为了契合军屯策,刘范规定现在的西凉军二十四万人为职业军人,不用参与屯田。但他们家庭的待遇屯田军的家庭要高,如果他们的家庭参与屯田,他们需要和国家以八二的例瓜分收成,只需要交两成。但西凉军仍然可以领取饷钱。简而言之,西凉军的待遇还是不变,但其家庭的待遇军屯者的家庭的待遇高一些。
 
第三百二十三章 天州昆州
有了屯田制和以工代赈法,刘范和臣属们有了安置流民的大致的措施。(¥)况且刘范现在还保持着四百五十万石粮食的储备,再加洛阳之盟规定朝廷必须拿出两百万石粮食资助流民西迁,所以刘范基本不用担心流民在他统治范围内饿死。唯一担心的,是朝廷负责安排西迁流民的官员是贪官,暗克扣流民西迁时所需的粮食。
但即便是那样,还是会有一大部分流民得以生存下来,进入西域。最后摆在刘范等人面前的,是该如何划分西域的行政区划。西域以前是三十六个小国,一度被汉朝和匈奴人所占领。在北匈奴人控制西域时,匈奴单于将西域划分给右贤王管理。后来东汉立国后收复西域时,也是和匈奴右贤王的部落交战。但匈奴人并没有如同汉人州郡那样的行政区划,一般匈奴人的制度,是针对人口的。匈奴最高统治者是单于,接下来是左右贤王、左右都侯、左右大将、万夫长、千夫长等。因为匈奴人逐水草而居,不在乎行政区划。
在汉朝控制西域时,也只是在西域建立西域长史府,让西域长史统治整个西域。后来为了加强汉朝在西域的军事存在,又在天山之东和天山之北增设了戍校尉和己校尉。汉朝为了遥控西域,甚至还在凉州的敦煌郡设置了宜禾都尉,建立宜禾都尉城。可以说,汉朝已经用尽心机要控制西域,但也只是控制,而非统治。西域三十六国名义是汉朝的蕃属国,但仍然有很大的自主权。所以汉朝没有在西域进行系统性的行政区划。因为谁也不知道哪天这块地方又被匈奴人夺走了。
刘范对于这个问题,十分的重视。很快完成了对西域的行政划分。刘范是根据西域的地理环境的特征对西域进行划分的。西域,也是新疆地区,其地理环境的特征概括起来是三山夹两盆。北部的阿尔泰山、部天山、南部昆仑山,三条山脉之间,夹着两个盆地。夹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的,是准噶尔盆地;夹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的,是塔里木盆地。
所以,刘范也不做其他考虑,直接将西域以天山为界线,划分为独立的两个州,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为一个州;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塔里木盆地为另一个州。准噶尔盆地的州命名为“天州”,因为天山山脉位于此州南部;塔里木盆地的另一个州则命名为“昆州”,原因和天州一样,因为昆仑山山脉位于此州南部。
两个新建立的州名字很容易取,但两州下辖的郡难了。最终刘范还是想到了办法,依据西域原来的国名,来命名郡的名字。天州下辖有八个郡:高昌郡,高昌原是戍己校尉的驻地,因此得名高昌郡,辖区为高昌城周边以及到凉州敦煌郡之间的广阔土地;焉耆郡,因原焉耆国而得名,辖区为原焉耆国土;车师郡,因车师国而得名,辖区不仅包括原车师国,也包括车师国北部的车师后部,更涵盖了几个临近车师的国家的国土;龟兹郡,因龟兹国而得名,辖区为龟兹故土,大体位于天山山脉,拥有巴音布鲁
第三百二十四章 州牧刺史
确定了屯田制和以工代赈,以及将西域划分成两州十六郡后,这并不代表刘范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 当天州八郡、昆州八郡的计划提了日程,新的问题又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地冒了出来。州郡有了,州郡长官又从何而来呢
而且其实刘范还有一个问题也还没有解决,是从洛阳之变解救出来的刘焉、刘虞、黄琬、蔡邕、卢植等五人在西凉还没有一官半职。在洛阳之变没有发生以前他们五个人个个都是朝廷的栋梁,刘焉是光禄勋,刘虞是宗正,黄琬是少府,卢植是太仆,而只有蔡邕的官职前面四个人的官职低一些,他只是朝廷的一员议郎。
三公九卿,并非只有三个人和九个人。三公可以包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太尉、太傅、太师、太保,九卿包括少府、将作大匠、光禄勋、太仆、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廷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太常、大鸿胪、大行、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但刘虞、刘焉、黄琬、卢植,四个人都是九卿之一,而且都是要害部门,掌握朝廷的半数大权。而且这四个人在原有历史轨迹,都是东汉末年不可多得的大才。
刘焉眼光独到,老谋深算。他看出来东汉行将木,所以他决定丢下朝廷自己逃走。所以,刘焉特意向汉灵帝刘宏了请立州牧的奏章,让刘宏一时犯浑,竟然又使用州牧制度。然后,刘焉又让自己的党羽向刘宏建议,说益州有黄巾贼马相作乱,所以朝廷应该派遣一名州牧到益州坐镇。这个州牧人选不是别人,是刘焉本人。
所以朝廷给刘焉封为益州牧,让刘焉得以毫发无损地逃出朝廷,进入益州。但刘焉也是老了犯糊涂,自以为进入益州可以长乐未央,于是先是宠信五斗米教,甚至让五斗米教控制汉,后来又造出了皇帝使用的车驾。但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刘焉的心境也不会如同原历史那样。
刘虞慈悲为怀,仁者无敌。刘虞在朝廷任职时,兢兢业业,为官清廉,也不参与到外戚和宦官之间的党争,所以从来没有人讨厌过他。当然,除了后来的公孙瓒和袁绍。后来,朝廷派遣他到幽州任刺史。在刘虞担任幽州刺史期间,青州和徐州的流民都知道刘虞的清名,都认为只有在他治下才能生存下去。所以,青州和徐州两个不和幽州接壤的州的流民,尽皆往幽州逃去。进入刘虞治下的流民,累计超过一百万人口。刘虞的名声,由此可见一斑。
刘虞又妥善安置了这一百万流民,减免了赋税和徭役,让幽州从被黄巾军肆虐的重灾区,变为东汉末年少有的乐土,幽州百姓生活富足。
爱民如子,这是刘虞对内的功劳。除此之外,刘虞在外交事务,也表现得十分老练。幽州是汉最北的边境,和许多游牧民族的领地接壤,如鲜卑人、高句丽、貘貊人等,甚至幽州境内都有乌桓部落。刘虞在对待游牧民族,主张和他们和睦共处,一视同仁。其实,东汉延续了西汉时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高压政策,动不动征调北方蛮族东征西讨。而且,北方州郡的汉族地主,经常掳掠和倒卖蛮夷,为自己的农奴。乌桓人和匈奴人颇受其害。这让许多蛮夷都对东汉恨之入骨,这也是为什么发生五胡乱华的原因。
刘虞在幽州尽力抚慰乌桓人等游牧民族,渐渐地获得他们的好感。在他任期,乌桓人没有对幽州进行打草谷,让幽州远离了战火的威胁。张纯张举勾结乌桓人在冀州和青州作乱,也是刘虞遣使去警告乌桓人而停止的。但当时朝廷为了镇压乌桓人,派来郎将公孙瓒到幽州。公孙瓒打败了乌桓人,杀了张纯和张举。可见公孙瓒在对待外
第三百二十五章 人才困境
安逸和容易从来不属于刘范。 ( . v o dtw . )处理好了天州和昆州的州牧和刺史,但刘范的问题接踵而至。州一级的长官已经位,但两个州共有十六个郡,刘范又哪去找十六个太守、十六个郡丞、十六个主簿、十六个功曹、十六个督邮、十六个都尉呢
这可让刘范犯了难了。以前平定凉州时,刘范在任命凉州十六个郡守时,十分捉襟见肘。要不是刘焉向他推荐了几个贤才,贾诩又推荐了几个凉州本地的名士,他凑不够十四个太守人数。如今摆在他面前的,又是十六个郡十六个太守,但问题是他已经没有多余的人才了。
这时候,刘范才深刻地领会到缺乏人才的痛苦。由于凉州处在边塞地区,从来不崇尚诗礼教,所以没有什么著名的士人。不想冀州和豫州,历来都是名士聚集之地。而且,豫州的颍川郡更是人荟萃之地,有颍川院和月旦评,几乎所有有名的士都在那里。
而凉州历来都是金戈铁马之地,又是不毛之地,本地没有士,其他地方的名士也对凉州不屑一顾。他们那些雅之士,当然不会把荒蛮的凉州放在眼里。即使现在的凉州已经是十分富裕,商业发达,隐隐有超过冀州之相。但长久以来形成的偏见一时之间不会消退。
加刘范集团对世家大族明显抱有敌意。屠戮凉州豪强,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又将国有土地分给平民耕种,对剩余的大地主又按照田亩数量层层加税,军武将和官府人大多数都是寒士出身,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那些世家大族,刘范憎恶世家大族,不会把权力交给他们。而大多数的士又是世家出身,所以东州的士更加鄙夷刘范,只把刘范看成和羌人一般的蛮子。
没有士这些人才,推行改革的进程会放慢不止一点。而且流民很快要从朝廷治下进入西凉,太守又身负屯田重任,刘范必须要尽早任命十六太守才行。对于刘范来说,现在宁滥勿缺,数量质量要重要得多。不论治政水平如何,天州和昆州必须先有十六个太守才行。
如果是宁滥勿缺的话,刘范倒还有人可用。如次何进和董卓合谋要在洛阳城害死刘范,却让刘范借勒索张让反败为胜时,刘范在长安城和洛阳城闲着没事,到处拉拢了一些士人,数量有五百多人,另有两千多他们的家属。他们主要是出身低微的太学生,因为出身所以在太学里饱受欺凌,无出头之日;还有的是被察举为官,但却无钱买官的寒士;还有的是党锢之祸时被牵连的党人,虽然朝廷在黄巾之乱时解除了党锢,但对于党人,朝廷还是能不用不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