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西州制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不爱太阳的向日葵
这是朝廷一直在讨论要不要强征匈奴牛马。结果朝廷的拖沓,白白地让第三方西凉刘范渔翁得利。数以百万计的牛马,刘范不过以区区十一亿钱弄到了手。贾诩的无生有之计,让刘范获利颇丰。要知道,算幽州之战后,刘范得到的鲜卑各部的赔款,也不过几万匹战马。这次对匈奴的贸易成功,不亚于打了一次大胜仗。
而朝廷呢,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匈奴人把他们所渴求的牛马赶进山丹牧场,却无能为力。如果朝廷在这次交易玉成之前,下令让匈奴郎将董卓去收缴匈奴人的牛马,也不会让刘范得逞。这下好了,数百万的牛马,相当于匈奴一半的积蓄,也是朝廷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笔横财,归了朝廷的死敌刘范。刘范本来拥有百万之数的牛马,现在势力又更一层楼。
&nb
第三百六十章 授人以柄
不过,朝廷的能人极多,所以反对朝廷实行祸水东引战略的人,也不是没有。(¥)反对祸水东引的,有校尉曹操、侍御史郑泰和尚荀攸三人。这三个人是朝廷难得的智者,但只有郑泰得到大将军兼国舅何进的重用,曹操和荀攸则是人微言轻。荀攸虽是旬氏豪门世家出身,但不党附,不贪污,为其他官僚所隔绝。但不论他们官职若何,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曹操、郑泰和荀攸三人看来,祸水东引,是第二次郑国渠之计。昔日六国之,韩国国土最狭小,国力最弱小,兵力最少,偏偏离虎狼秦国最近,又夹在秦国、楚国、齐国、魏国赵国之间,形势极为不利。秦国常常逼迫韩国割让领土,久而久之,韩国那本来不够瞧的领土(只有三郡之地)越来越少,眼见着要亡国了。为了削弱秦国的国力,约束秦兵东侵的铁蹄,让秦国在关消停点,韩国君臣想出了一个堪称弱智至极的计策——郑国之计。
韩国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名匠潜伏到秦国,但没想到郑国一到秦国,被人告发。秦人审讯之后,把韩国君臣的打算和盘托出,全告诉了秦王。秦国君臣下皆是智者,秦王来了个将计计,让郑国在关修渠。结果,郑国渠修好了。在修渠期间,秦国确实没有出兵侵犯韩国。但郑国渠能够给关数万顷土地提供灌溉,秦国因此国力愈发强盛起来。没出几年,借助郑国渠而变得更强的秦国第一个灭掉了韩国。
在郑泰、曹操和荀攸看来,祸水东引,真真切切是郑国渠的翻版。凉州在被刘范平定时,算豪强的徒附,总人口不够八十万。但凉州经过刘范的改革,积极吸引流民迁入,短短两年,人口翻了几番,达到了惊人的三百五十万。这足以证明,刘范和他领导的凉州官僚,有一定的能力和经验去安置流民。
况且,刘范坐大的历史已经昭示了,此人绝非庸主。更何况,刘范身边还有田丰和贾诩两位无双国士,还有管宁和邴原这两位名誉天下的贤士。洛阳之变后,刘范又迎回了刘焉、卢植、刘虞和黄琬此四人,此四人以前历任朝廷重要官职,能力经验,不在话下。刘范凭借这些人,加几次改革和战争积攒下来的财富,安顿好流民的机率还是很大的。
退一万步说,参杂在流民当的黄巾余孽万一真的煽动起流民来,刘范也有很大的机率平定之。历经黄巾之乱、幽州之战、凉州之战和西域之战,刘范练了一支强军——西凉军。虽然西凉军经过了多次扩军,军士数量增加的同时,其综合实力也在下降。
但曹操等人分明看得出,依靠刘范那传说十分厉害的军事训练方法,早晚西凉军不仅会数量庞大,而且战力惊人。更何况,刘范的兵源得天独厚,多选自幽州人和凉州人,凉州人也包括有以前的羌人和氐人。这两个州的人,因为家乡靠近夷狄之地,经常要和游牧民族交战,或者本身是游牧民族出身,所以不仅体魄健壮,身材伟岸,而且也悍不畏死,好勇斗狠。
&nbs
第三百六十一章 西迁之争
曹操、郑泰和荀攸的反对,因为种种原因,很快淹没在朝廷一边倒的嘻笑批判声。(%¥¥)害怕刘范极了的朝廷,马不停蹄地加快了对流民的遣送。朝廷严令所有境内有流民的州郡,必须加紧把流民赶走。为了加快速度,朝廷让州郡把治下的流民编成徭役队伍,让小吏押送流民往西边赶着去。
朝廷配合西凉,要把全天下的流民都送往西凉,这一政策一经颁布,可谓是使全天下皆大欢喜,奔走相告。听闻祸水东引政策,顿时全天下的人,很少有不为之欢欣鼓舞,弹冠相庆的。
早在黄巾起义之前,天下布满了流民。一个是因为十常侍的爪牙遍布天下,凭借十常侍控制了汉灵帝刘宏,而虐害百姓,致使百姓卖儿卖女,之后没有什么能卖了,只能流离失所;一个是因为世家大族贪婪地侵吞田地,迫害百姓为其徒附奴婢,让天下出现了富者阡陌纵横,贫者无立锥之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形势。百万流民们流离失所,朝廷非但无力救助安置,还处处提防流民们掀起民变,黄巾余孽卷土重来。在这样的情形下,流民早想找个安身之所安置下来。虽然凉州很远,但朝廷肯出粮出力,流民们对于前往西州之地,还是抱着憧憬的。
而各个州郡的官僚更是庆幸不已,特别是豫州和青州。这两个州是黄巾余孽和流民最多的州。这些人严重威胁到豫州和青州的安全,甚至二州之城邑随时都有可能会被他们所攻占。此二州和其他的州郡的官吏,早想把流民们都给赶走,也好让他们歇歇脚,不用再为造反担惊受怕,疲于应付。朝廷这次突然英明伟大了一回,又让各州郡的长吏们精神为之一振。故而,各个州郡的官吏无不把安排流民西迁,当成了头等大事看待。流民缺乏西迁路所需粮草,而朝廷有时又不能准时把粮草运来。各州郡为了赶紧把流民这个炸弹送走,甚至不惜跌份地去借治内世家的粮草。
各世家为了防范流民,都住进了自家的坞堡里。这是东汉以来盛行坞堡制的原因之一。世家大族还蓄养了为数不少的私兵,是害怕饿坏了的流民,会如同风卷残云般的抢劫世家。对于朝廷的政令,平时都对朝廷的税收和度田令皆阳奉阴违的世家大族,纷纷积极主动的配合。不用州郡官吏对流民的救助,他们主动给西迁流民送去大量的粮草,以期这些乱匪赶紧远离原。
一时之间,原本纷乱的东汉统治之下,瞬间所有人都被这个皆大欢喜的政策紧紧地聚集在了一起。所有人都乐意听从朝廷的指挥,生怕哪里做的不对,对流民西迁这件事造成不利的影响。要说这天下开始有分崩离析的兆头,也是从朝廷开始的。因为朝廷内部先分崩离析,分成外戚和宦官两党。戚宦之争,这一严重的政治乱象,自从东汉开国以来延绵不绝。但在朝廷实施祸水东引战略,下令流民西迁时,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却和以张让、赵
第三百六十二章 黑山危机
当然,有人欢喜,必定有人愁。 朝廷和州郡积极地西迁流民,也让不少人犯了愁。第一个不高兴的,是黑山军、豫州黄巾、青州黄巾等与黄巾军有直接关系的起义军。高耸深邃、人迹罕至的太行山,因为有一群亡命之徒的到来,而变得热闹非凡。从前,太行山因为海拔太高,山势陡峭,山间耕地稀少,所以人迹罕至,人烟稀少。但现在的太行山的一个山洞里,却被一群人给充满了。
这些人不是别人,正是黑山军的各个头目们。黑山军头目有:黑山、黄龙、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丈八、平汉、大洪、司隶、雷公、浮云、飞燕、李大目、罗市等。
这些头目都是贫民出身,没读过什么,所以名字也十分地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如雷公”是大嗓门,“飞燕”是举止轻快,“白骑”是爱骑白马。所有的首领手都握有自己的部曲,只是为了抗拒朝廷而抱团在一起。其,张燕的势力最为强大,部众超过二十万。而整个黑山军总数有一百万,张燕一个人占了五分之一。所以,在前任首领张牛角被官军杀死后,众人推张燕为黑山军的将军。为了表示不忘张牛角,原姓褚、叫做褚燕的张燕改姓为张。
是时,张牛角率领黑山军在冀州、青州转战,不敌官军,张牛角亦阵亡。张燕接过张牛角的班后,清楚黑山军虽人多势众,但多是老弱病残,根本打不过官军。黑山军也是黄巾军的一支,主力早让卢植和刘范在广宗之战消灭了,余者皆奔散。张燕做出了转战太行山脉、躲避官军、适时袭击太行山下的州郡的战略。同时,张燕遣使朝廷,答应朝廷的招安,被朝廷封为一个杂号将军。这一战略,让黑山军得以存活并壮大。因此,张燕也在黑山军拥有无可拟的威望,头目们多愿从命。
今天,他们遇到了一件堪当年张牛角战死的危机,是朝廷实施的流民西迁。虽然是在山洞之,但黑山军仍然用抢掠来的各珍宝器具,将此山洞布置成一个议事的宝地。张燕坐在首,底下坐满了头目。头目们不停地交头接耳,整个山洞嗡嗡作响。张燕说道:“都静一静,静一静!”
山洞静了下来。李大目站出来,说道:“张将军,大事不好了!自从有关朝廷把流民迁往冠军侯治下的传言传进了山里,好多兄弟都听信了传言,拖家带口地跑了!”
李大目一说,刚刚安静下来的山洞里又响起声来。还没等张燕说话,张白骑也说道:“是啊是啊!也不知道是谁把这消息给传回来的,现在好多我们的部众都明里暗里地往山下走,说什么要听朝廷的安排,还说什么冠军侯爱民如子,凉州地下天堂,要到那儿享福去。我们这些头目劝都劝不住,他们又是我们的部众,我们也不能拦着。”
平汉说道:“白骑兄弟说的极是。连我的部众,也开始有人在逃出大山,把头的黄巾一摘,扎进了朝廷的徭役队伍里。这些人依靠我的庇护久矣,现在一听到能去西凉,竟然抛弃了我,真是狼心狗肺!”
张燕吃惊地说道:“什么徭役
第三百六十三章 黑山不再
张燕正生气,一听这话,又没好气地说道:“还能怎么办我们拦又拦不住,拦住了又是一次大战。(#¥)罢了,既然人各有志,还不如让他们走!算那些都是朝廷编的,但总归冠军侯还是个好官。他们到了冠军侯的治下,也总好过一辈子都呆在这鸟不拉屎的太行山吧!”说到最后,张燕无限感慨。
青牛角也说道:“我也同意将军的主意。让这些人都走,我们也能省下不少的粮食来。以后我们黑山军人少了,也不用再担心粮食不够吃饿死人了!”
张燕说道:“牛角兄弟说得对!我们这些人,本来都是平头百姓良家子。要不是那些狗官和世家把我们逼的没办法,父老饿死者无数,我们也不会扯旗造反。冠军侯在凉州施行宽仁之政,又新得西域之地,海内无不向往。今日部众们脱离我们黑山军,也只不过是要到他的治下讨口饭吃罢了。如果我们因为他们想要活下去拦着他们,和那昏君又有什么区别倒不如让他们走。人少了粮食相对多了。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粮食不够,要冒着碰见官军的危险下山抢掠。这样,他们解脱了,还愿意留下来的部众也能好过一些,也是双全之策。”
听了张燕的话,头目们又静了一会。郭大贤突发想,激动地说道:“将军,既然那司隶和罗市敢带着部众远走西凉,那为何我们黑山军百万之口都迁往西凉呢”
郭大贤的这一番话,瞬间点亮了整个山洞。所有人包括张燕在内,都先是一愣,然后又吃了一惊,再然后激动不已。所有人都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黑山军的将军——张燕,也拖着腮帮子陷入了沉思。李大目欣喜若狂地说道:“是啊!将军!郭大贤这话说的对啊!假使我黑山军部众俱往西凉,那还何必造反呢,整日里提心吊胆的呢冠军侯武兼备,爱民如子。早在朝廷西迁流民之前,冠军后开始吸引流民迁入凉州。现在凉州被传的神乎其神,从凉州回来的商贾都说凉州是第二个冀州。姑臧城的富庶,不下于洛阳宛城。
我们黑山军,虽说在这太行山不必担心朝廷官军和并州军的攻击。但太行山没有田地,不能耕种。要养活百万之数的部众,呆在山、时时下山抢掠,终非长久之计。而现在贪官污吏充斥东州,只有冠军侯治下的三个州政治清平,民享安乐。只有到西州去,我等部众才能存活下来。毕竟,有冠军侯在,那昏君的天下很难推翻;我们也不能连累追随我们的部众,一辈子都当个没名没分的反贼啊!”
只要汉朝存在一天,黑山军不归附一天,他们永远是要被天下人戳脊梁骨的反贼。这句话,说到了所有黑山军的首领的心窝子里。他们为了挣口饭吃,不惜亡命天涯。让他们死很容易,但是死之后他们的墓碑还是要写“反贼”二字。反贼的身份,会跟着他们从生到死。生前,这重不光彩的身份压的他们透不过气来;死后,这重身份也会让他们死不瞑目。这才是历史所有起义造反的人最为惶恐不安的。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非唯懦弱,而是梁山泊那点实力,不可能推翻大宋的统治。如果不招安,梁山泊好汉一辈子都是反贼。因为舆论的风向掌握在统治者手里,统治者说你是反贼,你是反贼。久而久之,造反者也会默认自己的身份是不光彩的。这个认同感,无形会让人抬不起头来,透不过气来。
所以,李大目的这一番话,无形揭开了所有黑山军首领的伤疤。他们不仅想衣食无忧,更想重塑自己的身份。头目们又开始七嘴八舌起来,但他们心所想都是一样的,都想率众迁往西凉。
&nb
第三百六十四章 李肃来使
在黄巾之乱被平定下去后,黑山军是东汉末年最为强盛的起义军。 甚至在冀州袁绍和幽州公孙瓒大战时,黑山军还曾援救过公孙瓒,后来方被曹操收编。现在黑山军却被西迁吸引得土崩瓦解,不复存在。
最强大的黑山军都瓦解了,更何况青州黄巾军和豫州黄巾军。青州黄巾军也有足足百万之数,其被曹操选为最精锐的青州兵的人,有三十万人。豫州黄巾军差一些,男女老少加在一起只有三四十万。而且由于身在豫州和兖州一代,被官府和世家压制得最厉害。这些人可没有黑山军那样团结,决定西迁之前还要开个会。朝廷的西迁令一下达,青州黄巾军和豫州黄巾军早已土崩瓦解。
这时候,刘范的蝴蝶效应发生作用了,由于有了西迁令,改变了原来的历史,本应该爆发的白波军起义也没有爆发。还没等他们起义,西迁令来了,起义者们便纷纷参加徭役队伍。因为西迁令和西北三州太过诱人,肆虐已久的黄巾军瞬间土崩瓦解,不复存在。所以,本应该被朝廷征发来讨伐黄巾军的乌桓人今年也没有进入原。巨鹿郡的张纯和张举,都在忙着把流民迁出去,也没功夫煽动乌桓兵造反。原本在历史出现的乌桓之乱,自然也没有发生。
由于白波军没有起义,而是安安分分地听从朝廷的指挥,赶往西凉而去。所以,本应该被朝廷征发来镇压白波军的右贤王于夫罗,也没有理由进入原,而是呆在自己的牙帐,鼓励自己的部众到刘范建立的五个榷场进行贸易。
从这一点看来,朝廷的祸水东引也不是一点成效都没有。至少,朝廷通过西迁令,不过花费一些粮草,无声无息、兵不血刃、不费一兵一卒地解决了困扰朝廷已久的黑山军和黄巾军。从朝廷在平四年一月颁布西迁令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崤山以东,空无反贼。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回到了黄巾之乱之前的岁月。只是,朝廷控制的州郡内,也因此少了数百万人。但这并不妨碍朝廷君臣弹冠相庆,毕竟流民和反贼可不会给朝廷纳税。不纳税的蛀虫,朝廷要他们有何用还不如把他们送给刘范,让他头疼去。
但朝廷没想到,头疼的其实不是刘范,而是并州牧董卓。洛阳城里,董卓派来的使者李肃刚刚吃了个闭门羹。李肃前去拜见何进何大将军,结果刚刚跟何进的幕僚——袁绍说明来意后,却立即被袁绍赶走了。何进的面,李肃都没见到。
这其实也怪李肃不识时务。一和袁绍见面,李肃说要和大将军商量商量,希望朝廷能安排一部分流民迁入并州去。袁绍一听,并州也想抢流民,一下没什么兴趣了。朝廷西迁流民,是为了履行《洛阳之盟》。如果迁入刘范治下的流民不超过五百万这个数,刘范不会把洛阳之盟规定的十亿钱交给朝廷。且违背洛阳之盟,势必会激怒对人口抱有执念的刘范。万一刘范挥军东进,刚刚安定一些的朝廷以何应对
再说了,谁不知道并州牧董卓苛政待民,天下皆知。相较于刘范,董卓更是相形见绌。流民们也不傻,知道好赖,他们哪敢冒着生
第三百六十五章 决绝果断
张让在这次西迁事宜看出,何进在州郡的走狗实在太多。(¥)而何进又是大将军,有权调动天下所有的军队。万一哪一天何进秘密地抽调州郡的帮凶进京,可大事不好了。所以,这次李肃的到来,倒是让张让燃起了一丝希望。虽然朝廷已经在太尉杨彪的授意下,开始禁止了向并州迁徙流民,但董卓手里握有并州军。这对于张让来说,是个重大的威胁。张让可是曹节、王甫的继承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清楚地知道如何在权力的最顶峰安身立命。
于是,张让看着底下冷汗横流的李肃,还是萌生了一丝拉拢之意。这次李肃前来,至少证明了何进没有帮助董卓办事。不然的话,李肃也不会来求他。如果能趁着董卓和何进之间出现裂痕这一契机,把董卓给拉拢过来,何进对他的威胁少了不少。张让想着,只要这次董卓的要求不太过分,那帮他给办了。不仅能收一笔办事的费用,也能斩断何进的一条臂膀。但张让聪明算尽,却没有想到,如果董卓的要求不过分的话,何进又怎会不答应何进的权力相较于张让还大一些,拥有调兵权和行政权,三公和尚台都在何进之下。随着袁绍成为何进的幕僚,这意味着世家大多已经投靠了何进。何进尚且办不到的事,张让又怎能办到
张让说道:“罢了!说说吧,你主董卓派足下来此,到底有何要务如若无事,且早早退去!”
听了张让的话,李肃没有言语,而是朝身后拍了拍手,一队人抬着几十口大箱子来到张让的面前。贿赂张让的人多了,张让连眼皮子也不眨一下。李肃说道:“这是我主董并州送给常侍的五千万钱,还请笑纳。”
对于张让来说,他最看重的已经不是钱,而是要董卓的投效。张让面无表情地说道:“笑纳不笑纳的,都不重要。你且快说,董并州究竟是要老夫帮他办什么事如果是简单的,老夫能帮的,也顺手帮帮他了。这钱,老夫且收下。如果是难事,老夫都帮不到的,那无功不受禄,请足下把这些钱退还给董并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