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绝新汉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战袍染血
原来如此
众人点头之际,庄稼汉却道:你刚才说,北边草原有四大势力,瓜分土地,既然北匈奴柔然是其中之一,却不如拓跋慕容,那这两家就该是余下三部之二了吧!
不错,书生笑着点头,所以我才说你说对了一半,鲜卑四部的两家,拓跋与慕容两部,便是剩下三家中的两家,一个在草原以西,扼守关隘,常扰匈奴,北抗柔然,一个则在草原以东,常寇平州,为一大患!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灭其族而诛其种,绝其根而断其脉
先说拓跋部吧,想来诸君对这家鲜卑人最是熟悉
书生的话音落下,人群里就有人点头,在这群人里面,说不定就有人是从拓跋部中被带回来的。
拓跋部这几年发展的不错,吞并了周遭诸多部族,而那拓跋六修击败了拓跋郁律,也坐稳了位置,提倡鲜卑优先,开始的时候,还有几次入寇幽州,这代郡地界,因为防卫不够,被其人抓住机会,劫掠了两次!
说到这,围观的众人纷纷点头,不少人露出了唾弃和愤怒的表情。
刘琨也知道此事,首是发生在两三年前,当时幽州已经埋头发展了一阵子,内部兵马正在进行整编调动,来自王浚麾下的投降兵马被分化和劝退,总体兵力有所波动,比起对外,更注重内部整合,甚至连指挥体系军队构成军衔结构,都进行了修改和再造。
在这种情况下,骤然受到入侵,由于指挥体系还没有稳定下来,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吃了几次亏。
当时驻守北边的,也是冉将军,但当时他手下真正能听令的兵马,不过两千人,这两千是代郡武丁出身,除此之外的,除了一部分是原本的屯兵,其他都是投靠过来的降兵,皆无战力,加上将军令要求军中改制,划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守备,作为北方守备的冉将军,要处理的事太多,一时疏忽,让拓跋部的人入寇得逞,闹出了不小动静
书生讲述的,不少人都知道了,可他们知晓的多数只是一个面,是表面情况,比如知道鲜卑人入寇,守备军没有拦住,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事后征北将军斥责了冉瞻,让他戴罪立功等等。
现在一听这个书生宣讲,却是知道了更深层次的逻辑。
比如那拓跋六修当时处境其实不妙,虽在内战中惨胜,但损失不小,因此在族中地位其实不算稳定,加上之前被冉瞻抢人,威望受损,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他硬着头皮出兵代郡的结果。
与之相对的,则是冉瞻这边,本身经验就不足,又觉得刚刚得胜,拓跋也该像是慕容一样低头了,于是放松了警惕,加上指挥体系有些混乱,被人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才造成了前两次的失误。
这么一解释内因,围观群众马上就能立体的看待问题,也明白了,为何拓跋部第三次入寇的时候,会败得那般凄惨。
前两次得了甜头,拓跋六修也稳固了势力,让饱受内战和分裂困扰的族群恢复了一部分生气,于是便打算继续入寇,结果这次冉将军早就做好了准备,给予迎头痛击,不仅歼灭了来犯的拓跋部军队,更是追杀出去,配合七品义从的协助,几场大战过后,逼得拓跋部北迁两百多里,重新安营扎寨,随后拓跋六修亲自出面,供奉贡品,将原本劫掠的人口尽数放回,赔偿牛羊,又割出两块牧场,交给七品义从放牧,这才算平息了事端。
众人听到这里,都舒了一口气。
却也有人恨恨说道:这些胡人,就是记吃不记打,当年将军他老人家亲自领军出塞,打得慕容部都丢盔卸甲,名动草原,结果拓跋部还敢动武主动招惹咱们,真是嫌命长!
被劫掠出去的人,很多都是被安置在北边拓荒的流民,听说不少在被劫到塞外后生了病痛,还有许多身死,那些鲜卑人真是作孽啊!
鲜卑人也吃了很大的亏,有不少人沦为奴隶,被拉到矿场,劳作致死!而那些受伤生病的流民,也得到了将军府的抚恤金
说到底,拓跋部也是被打怕了,他们这几年不是一直往北边打,和北匈奴柔然打了几场,即使往南边打,也只碰匈奴国,而且还都胜了,势力扩张不少,那个拓跋六修是个野心很大的家伙,说不定壮大了之后,又会打咱们幽州的主意了。
怕什么?来一个就打一个,这几年日子好了,但要我说啊,咱宁愿少吃几碗汤饼,过些苦日子,也支持将军府把这些胡人都给灭了!拓跋部要是主动来攻,正好打他!灭他!
这番好战言论,让刘琨侧目,周围不少人却为之喝彩,然后纷纷添砖加瓦,说着自己的想法,要怎么虐杀外胡,灭其族而诛其种,绝其根而断其脉!
这代郡人,好生好战!和中原腹地的百姓截然不同!刘群背后隐隐发寒,尤其是看着那一个个庄稼汉小商贾手工匠仆从童,本来憨厚淳朴的面孔,因为讨论如何灭绝胡人,而逐渐兴奋的模样,更让他有种畏惧之感。
这是阶级之间,天然的畏惧。
刘群和他的父亲刘琨,都是士族特权阶级,自是希望下面的百姓皆为顺民,逆来顺受,民若暴动,他们当然心惊胆战。
在父子二人的记忆里,自家的佃农也好,中原的百姓也罢,多数都忙于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奔波劳累,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多想多思,浑浑噩噩的创造价值,让他们这些地主享用,而且逆来顺受,用些惩戒恐吓之言,就能压服,让他们退让妥协,哪里见过这般聚集在一起,议论杀人的百姓?
哪怕眼前这群人议论的是要杀胡人,依旧让父子二人听着心中发寒。
好在议论没有持续多久,就有个年龄不小看起来也读过书的中年男子道:诸位的心愿怕是难以达成了,连那风头正盛的慕容部,在被将军他老人家教训过后,都不敢再触幽州,何况是拓跋部?拓跋部这两年势头是不错,但内战伤了元气,又有拓跋郁律一系分裂出来,先天不足,根本比不上慕容部!刘生,你说我这话,对不对?最后一句,却是向那个宣讲的书生问道。
刘生点点头,笑道:兄台之言甚好,对比起慕容部,拓跋部确实稍显不足,慕容崛起虽有波折,但大体脉络清晰,今其部草原称雄,控制东北,平州近半沦陷,高句丽已然臣服,最近得了慕容首肯,高句丽入寇平州,闹出动静,也不知是何居心,莫非是看中原纷乱,想要侵占我土
此乃试探之举!
忽的,刘琨忍不住出言了。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七品之中,姓氏变换
刘生顺着声音看了过去,点头笑道:这位先生该是外地来的,一看就是有见识的人,你说高句丽是为了试探,不知有何根据,他们又是试探何人?
以刘琨刘群二人的样子,还有跟随而至的几名亲兵护卫,走进人群的时候,就已被人注意了,连那个刘生也早有留意。
现在被这么一问,众人的目光马上就集中在父子二人身上。
刘群马上就有些不自在,他本就因为这些平民刚才透露出的杀气而心神动摇,现在又被众人这么盯着,能镇定的下来才奇怪。
但其父刘琨到底是经历过风浪的,依旧神色如常,淡笑着说道:高句丽攻打平州的消息,其实在下并不知晓,但若是小君子所言为真,那很明显,此事说明慕容部的势力,已经膨胀到了一定的程度,开始动南下的心思了。
哦?刘生微微一愣,拱手道:先生有何见解,今日宣讲,本就畅所欲言,还请不吝赐教。
刘琨摆摆手,说道:没什么赐教不赐教的,刚才小君子的一番话,可以说是深入浅出,寥寥数语,勾勒出了草原局势,着实让在下佩服。
这话不是刘琨在客气,而是真心之言。
他在人群中听这书生之言,就不时点头,满是欣赏之意。
因为经过此人分说,一幅清楚的草原画卷
广袤草原,一分为四。
号称北匈奴的柔然在北,占据了整个北边的疆域;而那拓跋部则在草原西南,与之对应的,就是东南的慕容部。
另一方面,刘琨对围观群众的知识水平,也是十分意外的。
这个时代,很多人是没什么地理概念的,不分东南西北也不是奇事,但就在刘琨眼前,这刘生说事,众人附和,偶尔还有农人卖弄看法,说明这群人不光懂了,还在脑海里形成了概念,这在刘琨看来就非常不容易,更不理解,所以有意和这个刘生结交,借机询问,看能不能招揽,因此才会主动出声,而非一时激动。
现在对方既然问起来了,刘琨也不藏着掖着,本就是为了拉近关系,还有什么好隐瞒的?
何况,经过那个老农之事,刘琨也担心被这些人看做是外来打探消息的,这一开口,就先摆正了立场:胡人与咱们汉家,天生便是对立!
果然,这句话作为开场白,马上就让围观群众点头,这群人本来看着刘琨脸生,知道是外乡人,还有些抵触,因为一句话,马上就拉近了双方关系。
跟着,刘琨才道:按刘君子的说法,慕容氏在被征北将军痛击后,就不敢南下,转而经营草原东边和东北,如今如日中天,连东北的高句丽都不得不低头,那也就说明了,这慕容部在草原上,已是到了扩无可扩的程度了,是也不是?
刘生沉吟了一下,点点头。
刘琨笑道:若在下所料不差,这草原四势,除了北边的柔然,东南的慕容部,西南的拓跋部之外,最后一个,就是草原南部紧贴着幽州分布的七品鲜卑,也就是阁下刚才几次提及的七品义从了!
他没有继续刚才的话题,转而说起这第四个势力,围观群众略显疑惑,倒是那刘生毫不意外,还是点头。
七品鲜卑如今势力大增,内有几大姓,为首的乃是陈氏,接下来就是秃发乞伏段氏和宇文氏,以及游离在外的拓跋氏!
再怎么说,刘琨过去也是一方势力之主,就算这个势力小了一点消息闭塞了一些,但他几次求助拓跋部,对草原上的实力消长,还是有些概念。
拓跋部在七品部手下吃了几次亏,当然很在意,刘琨也就顺势知道那七品鲜卑的动静。正因如此,他才会那般忌讳这个部族。
七品部中的几个大姓,随着部族一同崛起,只是有陈氏制约,无法随心所欲,是以此部到现在,也还是作为幽州屏障。
拓跋部入寇代郡,七品鲜卑有所失职,被陈止训斥了几句,几个大姓头领便被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跑到蓟县,在将军府上演了一出出负荆请罪的戏码,前后折腾了半个月,才算是安生下来。
这之后,七品鲜卑为了不被陈止追究,可以说是不惜血本了,守护幽州北部,但也因此有了丰厚回报
有着幽州的粮草和钱货供应,却让七品鲜卑从劫掠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再加上陈京的指挥,很快就肃清周边,成为草原一霸。
不过,为了防止七品部逐步僵化,避免被几个大姓把持,陈止对七品鲜卑的内部结构,始终进行着干预,先是在乞伏和秃发两姓做大后,支持段氏上位,将段部东逃之后散落在幽州的段氏族人集中起来,输送过去,让段氏壮大,和其他两姓平起平坐,相互打压制衡。
等三姓达成平衡,有联合趋势的时候,陈止又引入了宇文乞得龟一系逃亡的宇文族人,让他们加入了七品义从
宇文部也已分裂,一部分在平州,被宇文逸豆归统领,而原本的主系宇文乞得龟一脉,在历经生死磨难,反而失去了族群根基,最终头领带着一部分人马投靠陈止,寻求庇护,被安排到了七品鲜卑之中。
如此一来,七品鲜卑的成分就复杂起来,虽然强大,但内斗越发激烈,基本丧失了对外扩张的势头,沦为屏障。
就在这种时候,在内战中失败的拓跋郁律带着所部,也来寻求庇护,而且不等陈止安排,他就主动提出,愿意融入七品鲜卑之中。
论实力,内战失败的拓跋郁律,可比宇文乞得龟的人马要强得多,人口兵卒亦几倍于后者,但比不过七品部其他几个大姓联合,于是隐隐被排斥在外,成了游离之势。
七品义从有诸多强姓加入,势力巨大,慕容氏不敢贸然动之,还顾虑幽州的反应,于是就先用高句丽入侵平州,以作试探,才好制定之后方针。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德行以治,则民护其名
众人议论纷纷,皆露疑惑。
毕竟刚才能明白草原四家,是刘生一句话一句话指引的,讲清了草原大局。
可眼下刘琨忽然开口,说出来的话,除了刘生之外,其他人一时之间无法在大脑中勾勒出轮廓,也无概念。
刘生倒是在沉吟过后,问道:先生的意思,是那慕容部不安好心,有心要攻打七品义从,占据土地,才会让高句丽先攻打平州,以作试探?
正是如此,而且不止如此,平州的局势在下略有耳闻,最近这一年不知是否有了变化,但在一年之前,却颇为混乱,虽说有个平州刺史邓飞在,但这刺史更多只是个名头,实际的管辖范围很窄,别说平州,就算是两个郡都很勉强。
刘生就道:这也是正常的,当初王浚号称幽平两州刺史,但对平州的掌控也不见得就超过两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杂胡太多,诸族分散在平州土地上,零零散散,不似编户齐民那般容易统计管理,只是名义上归属朝廷,平州刺史这个名号,很多时候就只是一个名头,是王浚拿来压迫和胁从诸多胡部的借口。
见识不错。
刘琨又有些意外了,对这个书生越来越欣赏了,心里盘算着,这般有见识的人,居然流落在边疆小镇子里,真是明珠暗投,不知能否收为己用,但这些想法,并没有表现在他的脸上。
称赞一句,刘琨就道:平州刺史过去是个称号不假,但王浚的实力是真真切切的,其人以兵马为长剑,威压平州各族,传令之下,莫敢不从,是以平州固多杂胡,但在王浚统领时期,却依旧遵从幽州号令,可以称之为朝廷之土。
陈生就问:陈将军击败王浚,逼退拓跋部,压住慕容部,论威望战力还要强过王浚之势,难道征北将军府下令,平州就敢不遵从?说着,目光炯炯的盯着刘琨。
不只是这个书生,围观群众纷纷朝刘琨投以注目礼,等他回答。
征北将军府,自强过过去的大将军府,刘琨先一步肯定了强弱关系,他注意到周围人对自己虎视眈眈,恐怕稍微说出陈氏半点不是,就要迎接嘴炮的群起而攻,不由暗暗感叹陈氏在民间的声望,接着话锋一转,只是自陈将军坐镇幽州以来,却十分克制,而且当时兵力不足,于是收拢力量,将幽州之实力,对外收缩了许多。
见有人忍不住要反驳,刘琨顺势就道:在下几年前就来过幽州,现在再游,却觉得天翻地覆,便是这边疆之地都显富庶,可见陈将军执政为民,这几年把心思都花在提升百姓福祉之上,保证了诸位的吃穿用度,暗合三代之治,这治民安土本就是士人追求,倒是杀敌灭胡次之,想来陈将军就是为了幽州百姓,而收缩了对外兵力
果然,这一番话说出来,众人马上就转怒为喜,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毕竟他们这些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明明白白看得见的,而自古以来,对统治之人的评价,也不是局限于武功,更多的是看德行与文治。
什么是德行?就是道德与品行。
放在一方治理之人的身上,其道德便是教化,品行就是善政。
牧民教化,所以幽州之民越发见识广博,执政为善,于是幽州之土越发富庶。
连刘群也不得不佩服老父的这番言论,几句话一出,直接就和群众打成一片了。
刘琨跟着就开始阐述观点:收缩了对外兵力,原本被控制的地方,就难免出现权势空挡,造成了区域的混乱,北地草原是这样,而平州也是一样,在下听说,宇文部东逃后最终归顺,被陈将军安置在平州,紧邻幽州,其实与七品义从相同,是用宇文部将幽州和混乱之地隔离开,在保证了幽州安稳的同时,却让平州不再被掌控,于是被慕容氏窃取了大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