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御驾之内,李二陛下心头烦闷略有削减,将杯中冰水饮尽,开口问道:“现在什么时辰?”
褚遂良登上车驾,进入车厢,恭声道:“回陛下,午时刚过。”
李二陛下向外瞅了一眼阴沉的天色,脸上却比天色还要阴沉:“宗正寺、礼部仍未有人前来?”
褚遂良顿了一下,应道:“还未见人……不过陛下骤然回京,各部长官事先未有准备,仓促之下筹备迎驾事宜难免拖沓一些,加之长安历经战火,皇城早已毁于一旦,礼部衙门夷为平地,车驾、倚仗等等想必所有损毁,故而一时片刻难以组织……哎呦!”
话音未落,李二陛下已经劈手将水杯丢掷过去,正中褚遂良额头,吓得褚遂良惊叫一声,双腿一软跪地求饶:“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李二陛下须发戟张、怒气勃发:“娘咧!你这奸贼活该千刀万剐,如今居然也在朕面前装出一副贤良之臣直言犯谏的模样?给朕滚出去,传令起驾,朕今夜要宿在太极宫!”
“喏!”
汗水混着鲜血自额头流下,褚遂良已经吓破了胆,擦都不敢擦,半个字不敢多说,连滚带爬从御驾下到地面,脚下一滑差点摔倒……
胡乱抹了一把脸,褚遂良尖声道:“陛下有旨,即刻起驾!”
周围禁军赶紧整理随身装备,然后纷纷上马列队,院外的太子、李勣等人也赶紧推开一旁,将道路清理出来,只不过先是目睹王瘦石被扒了裤子鞭笞,又见到褚遂良被打得满脸是血,大家心中惴惴、惶恐不安。
陛下这脾气与以往大不相同啊……
王瘦石这时候也行刑完毕,将裤子勉强提上,顾不得血迹斑斑,一瘸一拐的来到御驾旁想要爬上车辕,但咬牙咧嘴爬了几下没爬上去,疼得冷汗淋漓,一旁的褚遂良用袖子抹了抹脸,助了王瘦石一臂之力,后者这才爬上车辕。
回头想要道一声谢,见到褚遂良一脸血迹狼狈不堪,心头涌上一股同病相怜,抱拳无语。
……
御驾自驿馆出发,“玄甲铁骑”在外、禁军在内,层层叠叠将御驾护在中间,六匹健马拉着车驾缓缓向着春明门挺进,无数兵卒紧随其后,旌旗招展、马蹄轰鸣,气势浩荡。
李承乾策骑随在御驾之后,面色阴沉、神情忧虑。
旁边的李道宗看了看左右,小声道:“陛下这脾气……回宫之后,殿下还得小心应对。”
李二陛下“装死”在幕后指挥李勣,不仅坐视关陇叛乱、东宫随时可能倾覆,甚至回到关中之后依旧避不见面,山东世家先前挑起的一波危及未必没有李二陛下的手尾,由此可见陛下心中易储之念几乎偏执,很难更改。
此等情形之下,太子当真是如履薄冰、朝不保夕……
李承乾微微颔首,眼睛看着他,哑声道:“孤自然晓得,父皇此番无恙归来,孤心中欣喜若狂,定会一尽人子之孝,不过这东宫上下,怕是难以如以往那般进退一心……”
李道宗神情黯然,幽幽一叹。
他自然明白太子的意思,可是之前以为陛下已经驾崩,自己可以毫不犹豫的站在东宫这边,算是东宫班底。但现在陛下全须全尾的回来,自己又该如何在陛下与太子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天唐锦绣 第两千四十三章 有进无退
御驾缓缓行进,车马辚辚、落雨潇潇。
虽然长安城内的百姓被封锁在里坊之内,不能出城迎驾,但长安城外周边的百姓也已收到陛下回京的消息,拖家带口的赶赴而来,遥遥站在路边看一眼御驾,以此等方式边打他们对大唐皇帝的崇敬爱戴。
不少须发皆白的耋老甚至跪在泥泞之中,任凭儿孙撑着伞站在身后遮挡雨水,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嘴里絮絮叨叨的念叨着乍闻陛下驾崩之初的悲怮绝望,以及眼下获知陛下“起死回生”的狂喜与欣慰。
此等情形之下,即便李二陛下满腹郁结、脾气暴躁,也不得不更换衣衫站在车上,不断向四周汇集而来的百姓扬手示意。
感受着百姓们诚挚的拥戴与忠诚,李二陛下心中烦躁缓缓纾解,方正的面庞渐渐浮现出笑容,只是当视线之中见到太子弃马步行于泥泞之中,挨个将跪倒的耋老扶起之时,笑容戛然而止。
按理说,太子如此做法极好,皇帝高高在上,接受万民景仰拥戴,无论展示处何等爱民之风范,也要注意保持一种神秘、高傲的气质,与百姓划清界限,毕竟是上天之子,人间至尊。
而太子则代表君王礼贤下士,每当扶起一位耋老,拍一拍肩头送上一句感恩慰问的话语,或是承诺一下朝廷一如既往的保持吏治清明、勤政爱民,都能获取一片欢呼,皇家威望水涨船高。
但李二陛下就是看着不爽,胸中稍稍平息的火气再度腾起。
凭什么老子十余年夙兴夜寐、勤政爱民才蓄养起来的声望让你凭白收割?是不是老子没死让你大失所望,倚仗一点点班底便迫不及待的开始抢班夺权?
……
李承乾行走于泥泞之中,身上衣衫湿透,衣裳下摆、靴子早已满是泥巴被泥浆灌满,一瘸一拐的向前挪动,时不时将跪在地上的称颂父皇功德的耋老扶起,笑如春风、温言抚慰,却始终觉得一道犀利的目光自御驾之上射来,让他如芒在背、惶恐不安。
他也不愿在父皇面前这般大出风头,可又能怎么办呢?
父皇易储之心坚如铁石,绝不会轻易打消,眼下东宫根基深厚,所掌握的军队战力强横,即便英明神武如父皇者,亦不能强行将他废黜,危矣可行之策便是寻找他的错误,进而发动攻讦、引导舆论,如此才能名正言顺的易储。
所以此刻明知如此做派算是抢了父皇的风头,他却不得不一丝不苟的执行,毕竟他是当朝太子,身上还肩负着监国之权,父皇既然稳稳坐在御驾之上,那就只能他亲自对百姓表达谢意,彰显皇室爱民之风范。
反之若缩起头不露面,便是大大的失仪……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被他扶起,温言感谢几句,叮嘱他身后的儿孙赶紧搀扶回家,如此年纪已可称作“人瑞”,可不敢淋雨染病,若因此有个膳食,他这个太子必定心存愧疚。
老者颤颤巍巍的拉着太子殿下的手,咧开没了牙的两片干瘪嘴唇:“殿下仁厚之风,不使古之圣君专美于前,实乃大唐百姓之福祉,将来定是一代明主,也只比陛下差了那么一丁点。”
李承乾扯着嘴角,笑得比哭还难看:“孤无德无能,焉敢与古之圣君比较?至于父皇更是九天飞龙,孤只不过草间跳虫而已。”
你这老家伙看来是读过书的,可你这是夸我还是要害死我?
老者似乎情绪激荡、感触颇多,拉着李承乾还要再夸几句,所幸他身后的儿孙还有几分见识,知道圣君在位太子当韬光养晦的道理,太子被百姓夸成一朵花可不是什么好事……赶紧连抱带拖的强行搀扶着领走。
李承乾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长长吐出一口气,抬头遥望着父皇的御驾,心中酸涩难当。
天下人皆羡慕他生而为嫡长子,储君之位没有丝毫波折的唾手而得,可谁又知他当真不稀罕这个位置?只可惜登临绝顶身后既是万丈深渊,明知道前途布满荆棘,但退后半步就得粉身碎骨。
进退维谷,取舍两难。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御驾在细雨之中缓缓向着春明门前进,直至城门三里处,才有宗正寺、礼部官员自城内出来见驾。
李二陛下命御驾暂停官道正中,他要与宗正寺、礼部官员商议入城事宜,自己这个皇帝御驾亲征归来,祭祖、祭天等等议事缺一不可,待到大宗正韩王李元嘉与一位面生的官员登上御驾,李二陛下有些发愣……
那官员一揖及地:“微臣礼部侍郎周纲,觐见陛下。”
李二陛下上上下下瞅了好几眼,方才影影绰绰想起礼部有这么个人,好像去年刚刚升上来,廷议都没参加过几回……
面容沉下,语气甚是不悦:“如今礼部由谁主事?”
即便染病卧床之类,难道不应带病前来迎驾么?太子打了胜仗,就一个两个的以为天下是他的了,目中再无朕这个君王?
简直岂有此理!
周纲一身冷汗,瞥了一眼身边的韩王殿下,希望对方能为他转圜两句,毕竟面对陛下的压力太大了……但对方眼观鼻鼻观心一声不吭,只好心里骂了一声,硬着头皮,小心翼翼道:“陛下明鉴,河间郡王身兼二职,大食人进犯西域之初急忙奔赴交河城坐镇,委托彭城公代为处置部务。不过自关陇各家起兵之始,彭城公便只是隔三差五至衙门点一卯,待到叛军攻破皇城,各处衙门几乎夷为平地,便再也未见彭城公了……微臣不才,长官不在的情况下只能厚颜代表同僚,前来恭迎陛下。”
礼部尚书是李孝恭,另一个职务安西大都护只是兼任,孰料正值东征之际大食人寇边入侵,安西军群龙无首,兼且关陇门阀在西域蠢蠢欲动,太子只能拍镇得住肠子的李孝恭前往领军,由前礼部尚书彭城公令狐德棻暂代部务。
后来关陇起兵,令狐德棻作为关陇中坚协助长孙无忌参赞军机,礼部衙门自然没工夫过去……
等到叛军攻破皇城,东宫六率且战且退,致使整个皇城几乎化为焦土,连同礼部衙门在内的诸多中枢衙门尽皆毁于战火之中,部中官员干脆各回各家、闭门不出……如今叛军溃败,长安重回东宫掌控之中,但毁掉的衙门一时之间无法修建,部中官员也就依旧未曾集结。
骤然之间陛下回京,所需各项仪式都要礼部来组织、筹办,官员们急忙凑在一处,却发现仪仗等物品要么毁坏、要么丢失,根本无法筹备迎驾礼仪……
可总不能因此便无视陛下吧?紧急关头,周纲作为现礼部衙门品阶最高的官员,被推了出来……
李二陛下剑眉紧锁、面沉似水。
他自然知晓长安城遭受战乱损毁严重,甚至太极宫都曾作为战场历经鏖杀,却没想到连礼部这样的中枢衙门都成了“五家之犬”,连衙门都没了……由此可见,长安的损毁程度远非情报上干巴巴一句“皇城损毁,房舍多有坍塌”可以形容,而这场叛乱的惨烈之处亦是远超想象。
绝境之中奋力反击,寸土必争、尸骸遍地,最终能在十倍于己的强敌围攻之下逆转取胜……即使他再不愿承认,也不得不感叹太子这一次做得当真了不起。
虽然获胜的最大功成乃是房俊、李靖,但倾覆在即已然有文臣殚精竭虑、依然有武将舍命拼杀,岂不更能彰显太子的优秀?
可惜了,若早年间太子能展示出此等素质,自己焉能屡次兴起易储之心?
如今却是太子羽翼丰满,直接威胁他这个皇帝的权威,令他想退也不能退……
若换了别的皇帝,或许能做到胸襟广阔、父子相和,等着将来顺利交班。但李二陛下当年正是靠着“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逼父退位才能坐上皇位,心中对于此类情形之警惕前所未有,哪里敢纵容太子日益壮大,最终有样学样再来一回“玄武门之变”?
箭已在弦,不得不发。
不过即便李二陛下此刻心如铁石,却也不得不感叹太子之背运,当初他易储是因为太子之表现软弱,不具明主之相;如今依旧想要易储,却是因为太子表现过于优异,羽翼太过丰满……
父子二人一样,皆是有进无退。
……
李二陛下固然心中不满,却也不至于同一个侍郎置气,再者说来客观原因的确存在,这也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
想了想,他沉声说道:“朕今夜先回太极宫,至于一应仪式则全部从简,朕给礼部三日时间,可否能够备妥?”
周纲心里叫苦,如今礼部几乎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短短三日之内如何筹备多项仪式?
但似他这个等级的官员面对李二陛下之时压力太大,不敢有半点违逆,只得颔首应下:“微臣定率领礼部上下克服万难、竭尽全力。”
李二陛下不理会他言语之中的小聪明,转而看向一直沉默着的李元嘉……




天唐锦绣 第两千四十四章 大相径庭
感受到刀子一般锋锐的目光,李元嘉后背汗毛乍起,上前半步,垂首躬身道:“启禀陛下,宗正寺已经将祭祖事宜筹备得当,只待陛下回宫安顿下来,即可让太史局择选吉日,举行祭祖大典,将陛下东征之殊勋昭告列祖,护佑吾皇万寿无疆、庇佑大唐千秋万世!”
“呵!”
李二陛下冷笑一声,目光深沉的看着这个曾经最为信任的兄弟手足,缓缓道:“长安鏖战不休,连礼部衙门都毁于战火,为何宗正寺不受波及,能够如此快速的筹备祭祖礼仪?”
李元嘉无奈,他们打来打去的不来打宗正寺,难道我还得求着他们来打?总不能因为宗正寺幸免于难,您就来怀疑我与关陇、东宫两相勾结吧?
只得说道:“叛军肆虐,致使长安无数房舍毁于战火,不过关陇各家也只是打着‘易储’之旗号,并非明目张胆公然叛乱,所以对于掌管祖宗祭祀的宗正寺还算有所顾忌,加之双方主要鏖战于皇城东北侧,故而宗正寺只遭受零星战火,大体无碍。”
李二陛下道:“你这是在给关陇各家求情?”
李元嘉:“……”
我只是阐述事实好不好?
但眼下李二陛下的状态明显怒气勃发,不知哪一句话应对不当就能引来一顿申饬,干脆一揖及地,主动认错:“微臣知罪。”
您心气儿不顺,拿我出气也可,咱也不辩驳了,随你折腾。
只不过这个大宗正的位置看来不大好做,闻听陛下驾崩于辽东,皇室之内蠢蠢欲动的可不止是荆王李元景一个,身为大宗正便要全盘掌管皇族各项事宜,稍有差错便是大罪,推都推不掉。
待到局势安稳,干脆辞了着得罪人的活计,老老实实在府中钟鸣鼎食佳人美酒享受荣华富贵岂不更好?
最起码当下这局势令他心惊胆战,半点不敢掺合……
李二陛下一口气憋在胸膛,瞪着李元嘉半晌,方才缓缓颔首道:“此事不提也罢,皇族之内,可还有什么情况?”
李元嘉想了想,很多事怕是陛下心中早已了然,自己说与不说无关紧要,反倒是若在陛下面前谈论起谁,过后保不齐要被认为是自己落井下石在陛下面前告了黑状……
试探着问道:“别的也无非人心惶惶罢了,只不过徐贤妃薨时战火正炽,城内城外兵荒马乱,故而丧礼一应从简,未免薄待了一些,是否需要重新安排仪式,以为补偿?”
这件事算是宫里的大事,毕竟徐贤妃听闻陛下驾崩便殉情自尽,其贞烈之处足以树碑立传。至于是否重新以更高规格仪式下葬,则由李二陛下一言而决,无论如何,即显得自己并非唯唯诺诺束手旁观,还跟当下局势扯不上干系……
李二陛下面沉似水,默然不语。
即便是身为帝王,人间至尊,能够有一个女子在闻听噩耗之后殉情自尽,追随于九泉之下,亦是一件无比尊荣之事。想到那个秀外慧中,才气横溢钟灵毓秀的江南女子,即便心如铁石的李二陛下也难免黯然神伤,心中又痛又悔又恨。
事实上,若非他勒令李勣拖延行军速度坐视长安叛乱,且任由自己驾崩的消息传遍天下给予那些世家门阀挑战东宫的胆量,徐贤妃又岂能绝望悲怮之下殉情自尽?
“关陇啊……”
李二陛下咬着牙嘀咕一句,看着李元景问道:“长孙无忌等人现在何处,有什么动静?”
李元景干脆利落的摇头:“微臣不知。”
这个时候半个字都不能多说,不然很容易惹得一身骚……
李二陛下瞪他一眼,不过也知道这人素来低调,即惧内又怕是,再问道:“李君羡何在?”
李元景还是摇头:“微臣不知。”
“嘿!”
李二陛下怒了,喝叱道:“你乃是大宗正,相当于皇族的族长,如今社稷飘摇江山板荡,你却一问三不知,朕要你何用?”
李元景心里腹诽:你还知道社稷飘摇江山板荡啊?我还以为你这个皇帝为了易储什么也不管不顾了呢……
嘴上老老实实认错:“微臣无能,微臣有罪。”
李二陛下一股邪火憋在心口却无从发泄,气得脸色潮红,鼻息粗重。可人家李元景虽然一问三不知,态度却是极好,你问我什么都不知道,你骂我我就认罪,你要将我一撸到底回家放羊我也认,总之一个字也不多说,以免得罪人……
面对这样的人,他又能有什么辙?
况且如今长安局势动荡,皇族内部必然人心惶惶,李元嘉这人虽然没什么手段,但威望不错,能压得住场面,算是自己的得力助手,若贸然换一个大宗正,只怕难以服众。
吐出一口气,李二陛下道:“此事不急,还是等朕祭祖、祭天之后,再行处置。”
“喏。”
李元嘉躬身行礼,一副“你说什么是什么”的模样。
李二陛下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想了想问道:“春明门前据说聚集了众多百姓,颇为拥堵,千万别出了什么岔子才好,听说程咬金与房俊前去疏导交通,不知现在情形如何?”
李元嘉道:“拥堵已然疏散开,有两位国公坐镇,秩序井然。”
李二陛下看上去很是欣慰:“这两位实乃国之干城,总能在紧要时候给朕排忧解难。传令下去,御驾启程,让程咬金与房俊将城门前百姓驱散,待朕回宫安顿之后,再择选时间与民同乐。”
“喏!”
李元嘉与周纲施礼之后退出御驾,下去之后两人互视一眼,周纲苦着脸,揖手道:“下官事务繁忙,皇命在身不敢耽搁,先行告辞了。”
见到李元景微微颔首,便转身上马带着几个礼部官员策骑飞驰向春明门,紧赶慢赶返回城中召集礼部官员,务必将陛下安排的事情筹备妥当。关陇叛乱,长安破败,朝中各方势力倾轧,陛下东征归来必然整顿朝政、排斥异己,礼部可不想成为吓唬猴子的那只鸡……
李元景看着周纲飞驰而去,正待上马,便见到御驾一侧恭然肃立的太子……
一袭锦袍早已被雨水浇透,鞋子、下摆沾满泥巴,堂堂一国储君此刻就像是私塾之中犯了错被罚站的孩子,整个人透着憋屈、无奈、落魄、无所适从。
李元嘉想要上前抚慰几句,可是看着身后高大的御驾,却只得将这份担忧放在心底,他这个大宗正的身份实在是过于敏感,稍有动作便会被陛下各种解读,况且就算自己现在走过去,又能说什么呢?
陛下的手段他知之甚深,不认为在陛下坚定易储之念的局面之下太子还能有什么脱困之良机,唯一的变数在于如今围绕东宫上下的那些文臣武将们能够在陛下权威之下支撑几时。
他们几时彻底蛰伏,太子便几时被废……
叹息一声,李元嘉带着几个仆从策骑离开御驾,直奔春明门而去。到了城门外见到程咬金与房俊立于路旁指挥兵卒疏导交通,想了想,遂打马来到两人近前。
程咬金在马背上拱手,笑道:“韩王殿下觐见归来,陛下可有何吩咐?”
李元嘉挤出一抹笑容,客气道:“卢国公乃陛下肱骨,即便有什么吩咐又岂能命本王转达?不过陛下有言一切仪式从简,今夜务必入宿太极宫,其余事务待到安顿之后再进行。”
程咬金点点头,见到李元嘉再不说话却也不急着离去,遂道:“吾去前面看看,你们郎舅两个聊一聊。”
言罢一夹马腹,策骑前行。
郎舅两人互视一眼,齐齐翻身下马,各自挽着马缰看着春明门方向,房俊问道:“陛下状态如何?”
李元嘉道:“气色红润,看上去中气十足,只是脾气有些暴躁,喜怒不定的样子。”
房俊眯着眼睛:“殿下有何看法?”
李元嘉摇摇头,沉吟少顷,叹气道:“吾没什么看法,只是叮嘱你莫要触怒陛下,若陛下责怪下来,无论有理没理都要诚惶诚恐的知罪认错,千万不能如以往那般犟嘴,不然吃亏的只能是你自己。”
他从小与李二陛下便极为亲厚,否则也混不到这个大宗正的职位掌管皇族事务,于一众亲王当中脱颖而出,并且娶到房玄龄的闺女作为正妃,毕竟一个亲王与哪一家联姻,事实上就决定了这位亲王的地位。
也正因为他与李二陛下亲厚,故而对于李二陛下的习性极为熟悉,此番觐见,陛下魄力手段依旧如常,但是胸襟气度却大相径庭,与自己谈话的那么短时间里,陛下屡次露出不耐、恼火的神情。
以往,陛下御下之手段极为高明,嬉笑怒骂之间对臣子予以褒贬,气头上火气来了摔杯子骂娘,事后该重用还是重用……但是今日觐见,却让他从陛下身上感受到一股阴郁暴虐极度隐忍的气氛。
而如此大异往常的感受,让他觉得此刻的李二陛下十分危险,所以警告房俊莫要倚仗军功便如往常那般稍有不满便顶嘴。
说不得,陛下现在正寻找各由头来针对自己这个小舅子……




天唐锦绣 第两千四十五章 前途叵测
房俊表情没什么变化,好像一切都已早有预料。
李元嘉蹙眉看着他,略作沉吟之后小声问道:“你是否早已知晓陛下安然无恙?”
房俊摆摆手,不耐烦道:“行了,殿下好意微臣已经领会,您还有事吧?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公务忙完了便回府待着,若实在闲极无聊便跟姐姐多恩爱几番,争取给微臣多弄几个外甥……朝中之事,还是装聋作哑最好。”
李元嘉顿时大为不满,且不说咱好歹也是当朝亲王,皇族之中响当当一号人物,再不济也还是你姐夫吧?居然这般无礼,成何体统!
1...14631464146514661467...15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