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在外人看来,这必然是陛下逼迫所致,以达到彻底剪除东宫羽翼,从容废黜之目的。
如此,难免给陛下一个“苛待功臣”“鸟尽弓藏”的骂名
以陛下对名誉之看重,岂能不大发雷霆?
书房内一盏灯烛,烛影摇曳,李二陛下端坐在书案之后,久久不动,沉默不言。刘洎站在书案前,躬身以待,一身大汗,屋内凝重的气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悄悄吞了一口口水,心里忽然觉得还不如陛下雷霆震怒的爆发出来。
不知从何时起,阳刚磊落的李二陛下忽然变得阴沉难测,心思让人完全琢磨不透
良久,李二陛下才吐出一口气,缓缓问道:“这件事,刘侍中怎么看?”
刘洎喉咙动了动,心说我能怎么看?我敢怎么看?
只得说道:“卫国公、越国公二位皆乃国之勋臣,战功赫赫、威望崇高,国之柱石也。无论此二人为何一同上疏请辞,陛下都不应允准,反要赐予封赏、倍加恩宠,以示尊荣。”
这件事对于李二陛下名誉打击极大,在他看来就应当赶紧驳回,然后加重封赏,以打消外界之质疑。
李二陛下没说话,闭目沉思半晌,忽然说道:“稍后朕会拟一道圣旨,准许他二人的请辞奏疏,门下省要予以核准,不可封驳。”
门下省是皇权与大臣之间的一道桥梁,举凡臣子上疏要先由门下省审核,而后呈递给皇帝,同时皇帝的旨意也要经由门下省审核,之后才能正是颁布,若门下省认为奏疏或者圣旨不合情理,有权予以封驳。
这是门下省的权力,但刘洎从坐上侍中这个位置之时起,从未想过要动用这个权力。
对下封驳,搞不好被视为阻塞言路、滥用职权,惹得朝臣不满;对上封驳,则难免臣下弄权、无视君上,被陛下记恨于心。所以他勤则勤矣,却并非时刻照章办事。
但此刻李二陛下吩咐他不准封驳,刘洎却纠结犹豫,良久之后为难道:“陛下明鉴,此前撤去越国公兵部尚书、右屯卫大将军之职,已然引起朝臣不满、舆论哗然,坊市之间不少人鼓吹此乃‘乱政’,对陛下有诸多非议,眼下若准许越国公与卫国公的请辞,恐怕会被外界视为打压功臣,对陛下之声望有损,还望陛下三思。”
他倒不是真的担心李二陛下声望有损,而是事先房俊并没有对此事与他通气,他不知房俊到底是何想法。万一这只是房俊用以胁迫陛下的手段,偏偏陛下降旨允准,而门下省分明有封驳之权却并未实施,会否被房俊记恨?
他对房俊的手段有些畏惧,自己好不容易坐上这个侍中的位置,只想着忠心任事、勤勉施政,不愿牵扯进房俊以及易储之事。
李二陛下扯着脸,不悦道:“朕一生行事奉天承运,何惧流言非议?此事毋须你插手,按照吩咐去办即可。”
“喏。”
刘洎可没有魏徵敢犯言直谏的胆量,李二陛下一发怒,他马上就怂了,也顾不得会不会被房俊怪罪,赶紧退下。
李二陛下自书案后起身,踱步来到窗前负手而立,看着窗外袭黑的夜幕之中大雨淅淅沥沥,只觉得满心烦躁。
以往,他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游刃有余,身边固然有人打着各种各样的小聪明,但大体上却各个忠诚,死心塌地的追随他治理这天下,贞观以来将近二十年励精图治,天下已经隐隐有了盛世模样,可为“君明臣贤,众正盈朝”,这也是他自信可以超越秦皇汉武成就“千古一帝”的底气之一。
若手下皆是“十常侍”那等奸佞,纵然他李二再是英明神武,也治理不好这个国家
但不知从何时起,原本那些忠诚之士逐渐变得与他离心离德,表面上依旧尊奉崇敬,背地里却各自打起了小算盘,拉帮结派、各谋私利。
故此,李二陛下只觉得眼下身边居然没有一个可以完全相信的臣子,一腔心事不知向谁倾诉
曾经豪气冲霄、威风凛凛的他李二,如今也终于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吗?
夜雨涟涟,空气清冷潮湿,伫立窗前许久的李二陛下颓然叹气,只觉得一身精力仿佛河堤决口一般宣泄一空,整个身子空虚乏力,连眼皮似乎都难以抬起。
回到书案之后坐下,喘了几口气,见到书案之上的公文朝政堆积如山,不由得揉了揉脸,知道现在还不能去睡,纠结片刻,将守在门外的王瘦石喊了进来。
神情委顿道:“朕有些精力不济,将丹药呈来。”
王瘦石犹豫了一下,躬身道:“陛下,时辰已经不早,何不沐浴之后就寝,这些公务待到明日处置?丹药虽好,但不能常服,恐有损脏器。”
那东西虽然提神醒脑效力很好,但明摆着是透支身体,以往陛下只是偶尔服侍,身体尚可承受,但最近可能是压力太大,服食的间距越来越短,有些时候往往一日里要服食三五次,这万一出了什么岔子,那可如何是好
李二陛下强打精神,不耐烦道:“朕心中有数,你毋须多言!”
不仅朝臣与他离心离德,连身边的内侍都不听话了?简直混账!
“喏!”
王瘦石不敢多言,赶紧退去一侧房间,取了一个锦盒过来,从中拿出一颗通体火红的丹药双手呈递给陛下,又倒了一杯清水,服侍陛下将丹药服下。
稍倾,李二陛下脸颊浮现两抹酡红,整个人看上去容光焕发
*****
宋国公府上,窗外大雨如注,一个铜火锅放在桌上独孤独孤冒着热气,羊肉的香气四溢。
萧瑀举杯敬了对面的岑文本一杯酒,饮尽之后唏嘘道:“年纪打了肠胃不行,实在不该贪嘴吃这个。”
岑文本将筷子伸进火锅里,没砰羊肉只是捞出一筷子青菜放在盘子里,蘸了酱料送入口中,一边咀嚼着,一边拿起旁边的手帕擦了擦汗,笑道:“此等卑劣之食法,实在有悖吾等君子之身份修养,如蛮夷胡虏一般。不过偶尔为之,倒也酣畅淋漓。”
两位帝国重臣、文官领袖,居然于大雨之夜凑在一处下火锅,言谈惬意、心情颇佳。
不过到底是年纪大了,此等吃法肠胃受不住,两人都只是浅尝辄止,让侍女将火锅、菜肴撤下,沏了一壶茶,屏退侍者,靠在窗前饮茶。
萧瑀呷了口茶水,问道:“对于今日房俊、李靖上疏请辞之事,你认为是否东宫已经彻底放弃抵抗?”
门下省乃朝堂中枢,不知多少人的眼睛都时时刻刻盯着,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各方皆知,刘洎前脚从门下省衙门离开,房俊、李靖上疏的事情便不胫而走,朝廷内外都受到消息。
岑文本放下茶杯,摇头道:“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是东宫表达抵抗的手段,或许他们不认为能够挽回储位,但想要以激烈的方式来保全太子的性命。”
萧瑀蹙眉:“何以见得?”
岑文本手里婆娑着茶杯,慢悠悠道:“房俊其人,素来知进退。此子年岁不大,但行事之时却附和朝堂至理,看透人心世故、官场心态,仿佛有一个绝顶高手在幕后指导其一言一行,堪称惊艳。”
萧瑀想了想,道:“房玄龄也没有此等造诣。”
若房玄龄当真有房俊的水平,当年何至于被长孙无忌死死压制,一辈子身居高位却从未真正执掌大权?房玄龄国之干城,但欠缺的正是这份对于局势的精准掌控,以及在看似重重迷雾的表现之下拨开云雾直指本源的能力。
显然,房俊在官场之上的一些列惊艳所为,只是其天赋所至,非是有旁人教导。
岑文本颔首道:“房俊此子并非刚直之辈,该退让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退让,但绝对不会为了所谓的保全太子性命而退让。以他一贯之表现,越是想要保全什么,便越是积极进取,而不是一味退让。”
他没听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句话,但归纳总结房俊平素行事风格,并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所以他心中对房俊既是钦佩又是忌惮,那么一个年青人走入仕途没几年,何以能够得出如此精辟之理论?
在他看来,无论政治还是军事,这句话几乎都可以完美适用
萧瑀明白了岑文本的意思,但还是不解:“可万一他这封辞呈递上去,陛下允准了怎么办?到时候弄假成真,可就是自作聪明了。”
岑文本笑道:“这不是还有刘洎么?门下省有‘封驳上谕’之权,刘洎是可以将陛下允准之圣旨驳回的。至于是真是假,稍后看看朝野之间会否有‘刘洎谄媚皇权、尸位素餐’之类的流言传出便可知晓。”
萧瑀恍然大悟:“以退为进,这是逼着刘洎封驳陛下旨意啊!”
何止是刘洎?
一旦刘洎封驳陛下旨意,不仅使得陛下威望受损,更会让陛下生出一种“整个天下都反对我易储”之感觉
众叛亲离啊。





天唐锦绣 第两千八十章 舆情汹汹
对于施政之能力、人心之掌控,萧瑀素来佩服岑文本,他自己身份高贵、功勋赫赫,做一些形而上之的工作尚可,但是具体实施则略逊一筹。
此刻听了岑文本对于房俊为人行事之剖析,自是深以为然。
“所以,房俊与李靖此举之目的乃是迫使刘洎封驳陛下旨意,使得陛下投鼠忌器,不敢恣意废黜太子?”
“陛下最是珍惜羽毛,固然做下不少错事,反倒愈发在乎名声,当年容忍魏徵屡屡犯言直谏也好,其后倾举国之力东征也罢,所为的不外乎赶超秦皇汉武,成就‘千古一帝’的美名。试想,一旦‘恣意废储’、‘苛待功臣’的名声在民间传开,还如何成就千秋霸业?”
“啧啧,这一手‘以退为进’看似简单,实则正中陛下软肋,正所谓‘攻其所必救’,甚是高明。”
“不出意外,此应是房俊之手笔。”
岑文本呷了一口热茶,赞叹一句,旋即又叹息一声,不无遗憾道:“只可惜刘洎此人固然勤勉但才略一般,且意志不坚左右摇摆,放在部堂之中任事尚可,但主政一部不足,难堪大任呐。”
他原本想要在致仕之前选择刘洎来接班,继承他的政治资源,以便在往后朝堂之中照顾自家侄子,但现在看来刘洎其人属于随风倒,每遇变故便瞻前顾后,利弊之间反复权衡,不是个做大事的料子。
可以想见,当朝野上下之舆论酝酿起来,刘洎必然爱惜自己名声,不肯做一个“谗言媚上”之辈,从而宁愿得罪陛下,亦要将陛下准许房俊、李靖请辞的旨意封驳回去。
忽然又想起那日朝会之后大家自太极宫出来,房俊冒雨登上刘洎马车之事说不定尚有别的手段迫使刘洎就范。
这房二很是有一套啊,只怕这一次陛下当真要吃一回大亏
萧瑀执壶给岑文本斟茶,低声道:“那咱们此次也当予以配合,尽量给予东宫留下自保之力,易储可以,但太子务必保全。”
岑文本缓缓颔首:“正该如此。”
太子代表着帝国正朔,即便被废黜,也应当予以尊荣。然而古往今来,焉有得善终之废太子?历朝历代每一次太子被废,都意味着一场巨大的政治波澜,甚至是一场惊涛骇浪,不知多少人被席卷其中,粉身碎骨。
就在下一次的科举考试之后,江南、山东两地门阀子弟即将进入朝廷取代原本关陇勋贵的位置,此等关头大家都不愿见到剧烈的政局动荡,这明显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萧瑀欲言又止,犹豫一下,终究只发出一声轻叹。
太子被废,难得善终,连续两代皇帝都非是正常情况下继任,往后必然有样学样,大唐帝国往后之皇权更迭必将伴随着数不尽的血雨腥风;保住太子之性命,也就意味着无论是谁登上储位,乃至于将来继位为帝,都要面对废太子这样一个对于皇权极大之威胁,彼此之间的斗争堪称你死我活,片刻不得消停
李二陛下到底是中了什么邪,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得易储来留下无穷无尽的隐患?
*****
刘洎回到门下省衙门,一个人在值房内坐了一会儿,将一个书吏叫了进来。
“想必越国公、卫国公两位请辞的消息已经传出去了吧?”
书吏有些紧张,支支吾吾:“这个卑职并不是很清楚。”
就算谁都知道门下省是个四处漏风的筛子,可长官前脚前去太极宫觐见陛下奏秉详情,后脚这个消息便长了翅膀一样满天飞,也确实不太像样,万一刘洎因此发飙,借机整顿衙门内的人事职权,那可就麻烦大了。
刘洎哪有心思计较这个?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不假,可他也知道眼下一动不如一静,万一被卷入易储风波之中,那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他不耐烦问道:“本官面前,老老实实说话,别人且不管,只问你衙门里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书吏算是他的心腹,温言松了口气,转身将房门掩好,回到书案前低声道:“眼下衙门之内,有些话实在是不好听。大家认为越国公、卫国公固然主动请辞,但大抵是被陛下逼迫所至,所以都有些不满。毕竟那两位战功赫赫、灭国无数,此刻陛下为了易储而剪除东宫羽翼,却对其不遗余力予以打压,有失公允,难免有苛待功臣之嫌疑。”
刘洎点点头,这是一定的,他也认为房俊与李靖此举乃是以退为进、反戈一击,以舆论来对抗陛下,使得陛下不得不爱惜名声,放缓对东宫之打压。
但陛下的反应显然出乎房俊等人的预料,居然答允了还是陛下棋高一着。
他见那书吏欲言又止,又问:“还有什么?”
书吏犹豫一下,只得说道:“还有大家对于侍中会如何处置此事,皆报以观望。”
刘洎奇道:“这与本宫有什么关系?”
书吏道:“门下省有封驳上谕之权,万一陛下答允越国公、卫国公之请辞,此乃乱命,侍中应予以封驳,展现文官之风骨。若是侍中不予封驳、照旨刊发,恐怕‘谗言媚上’‘毫无风骨’之类的评语,必会接踵而至,喧嚣不休。”
“嘶——”刘洎倒吸了一口凉气。
舆论已经偏离至此了吗?
凡是顺应易储的,便是谄媚之徒、毫无气节,只懂得附和陛下之“乱命”,乃国之佞臣;那些不畏皇权、不惧后果的人,才是真正的刚正不阿、帝国脊梁、朝堂良心
所以说,易储已经背离天下人心之举?
再想到如果自己对陛下允准房俊、李靖请辞的圣旨不予封驳,且颁行天下,势必会被认定为陛下的鹰犬走狗,协助陛下迫害功臣、残害皇子
娘咧,那还不要了老命了?
他倒是并不介意被认作陛下走狗,毕竟做走狗也不是人人都行的可万一陛下太过于爱惜名声,于重重压力之下不得不改弦更张放弃易储,那么他就有可能被陛下头一个抛出去当作替罪羔羊
可是封驳陛下旨意,不仅仅是违逆陛下的意志,更大乱了陛下的谋划布局,罪过何其之大?
刘洎有些慌了,当真是进退维谷、取舍两难。
怎么办?
然而未等他有所决断,尚书省的官员已经拿着拟定的旨意来到门下省,直接到了他的值房:“此陛下圣旨,由门下省审核之后用印,颁行天下。”
门下省所有官吏都放下手头案牍,一双双眼睛盯着侍中值房,看看刘洎到底是个皇权面前卑躬屈膝的谄媚之臣、帝王鹰犬,还是铁骨铮铮、不畏强权的文官清流。
刘洎满头大汗的打开圣旨,仔仔细细阅览一遍,心里的侥幸彻底崩溃。圣旨之中话语不多,但陛下果然答允了房俊与李靖的请求,准许两人卸任一切职务,转而前往书院担任教学、编撰教材
尚书省的官员见到刘洎眼神飘忽、游移不定,遂蹙眉催促道:“下官还要回去向陛下复命,请侍中用印!”
虽说三省皆乃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但因为李二陛下自己担任“尚书令”,二把手“尚书左仆射”乃帝国事实上的宰辅之首,所以尚书省自视高出一等,即便一个尚书左丞也能在刘洎这等朝堂大佬面前挺直了腰杆说话。
刘洎捧着圣旨,心中权衡。
得罪了陛下,必将引来雷霆震怒,仕途或许一蹶不振,尚未坐热乎的侍中职位搞不好就丢了;可若是引得舆情纷纷,被视作帝王鹰犬、谄媚之佞臣,则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必定骂名一片、遗臭万年,再遇到一个脖子硬的史官将他载入青史
刘洎打了个冷颤,抹了一下额头汗渍,咬咬牙根,将圣旨双手奉还,义正辞严:“越国公兵出白道覆亡薛延陀,扫除帝国北疆之边患,更转战数千里连续击溃数路强虏护卫国土不失;卫国公当世第一名帅,奔袭塞北歼灭突厥,不仅报了‘渭水之盟’的一箭之仇,更涤荡寰宇、助陛下扫灭东南各路反贼此二人皆乃国之干城,功勋赫赫,尤其是房俊正值壮年,正该为帝国竭尽全力,岂能放任其致仕请辞,贤良在野?陛下这道圣旨乃是乱命,门下省有封驳圣旨之权,故而斗胆予以驳回。”
左右门下省官吏温言,各个面上泛着光彩,下意识的挺直腰杆。
那位尚书省的官员一愣一愣的,待到刘洎一番慷慨陈词,这才懵然问道:“刘侍中这是封驳陛下圣旨?”
入唐以来,门下省的确有“封驳”之权,但真正封驳的圣旨这恐怕是第一遭吧?
娘咧!
你这不仅仅是打陛下的颜面,还说陛下是个乱命之昏君呐!
你们门下省想造反呢?
刘洎横下一条心,挺胸凸肚,极尽不畏皇权之贤良风范,朗声道:“正是!吾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君上既有乱命,自当予以封驳、拨乱反正!”
门下省官员兴奋得满脸通红,若非此刻还有尚书省官员在此,怕是早已掌声雷鸣,给刘洎击节叫好!
先有魏徵,后有刘洎,咱们门下省适中这么犯颜正谏、铁骨铮铮!




天唐锦绣 第两千八十一章 急转直下
刘洎腰杆停止,一脸正气,眼泪却只能往自己肚子里咽
贞观以来,吏治清明,固然不可能天下官员皆清廉如水,官员们也自会为了前程、利益勾心斗角、暗起龌蹉,但影响巨大的贪腐现象从未发生,除去李二陛下英明神武的领导之外,也的确是时下大部分官员尚有几分底线。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没有谁当真风格高尚、两袖清风,但经由隋末乱世而来,亲眼见证了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绝大部分官员都有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事实上,只要不是丧心病狂之辈,在为个人攫取利益之同时兼顾民生并不冲突。
这还是一个珍惜羽毛、爱惜名声的年代,所以刘洎在皇权与名声之间选择了后者
尚书省的官员面对义正辞严的刘洎有些发懵,即便门下省有封驳上谕之权,但是当陛下的圣旨当真被封驳,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震撼。
不过刘洎的话语清清楚楚,态度坚定不移,尚书省官员也只能忐忑不安的回转本部衙门,向上司禀报
门下省衙门里则爆发出一阵欢呼。
“侍中铁骨铮铮,实乃吾辈楷模!”
“昔有玄成公,今有刘思道,犯言直谏、薪火相传!”
“侍中为国宰执,不受乱命,诤臣也!”
听着同僚部属的吹捧,刘洎勉强挤出几分笑容,回应着大家的热情,但是这副“欲哭无泪”的表情在旁人看来却是刘侍中“矜持”之表现,的确是一位品格高尚、不畏强权的模范。
*****
“你说什么?”
李二陛下瞪大眼睛,方正威严的面容上满是不可置信的惊诧。
他正听取李君羡对于城内舆论之回禀,尚未开始,便被匆匆赶回的尚书省官员给震惊了。
居然封驳朕的圣旨?!
尚书省官员将刘洎的话语一字不漏的复述一遍,然后便见到李二陛下从书案之后猛地站起,一脚踹在书案上,“轰”的一声书案倒塌,文房四宝以及堆积桌面的文牍散乱一地。
李二陛下怒发冲冠、血脉逆流,暴怒道:“刘洎狗贼,当着朕的面前答允得好好的,一回头居然敢出卖朕,不诛此獠,难消心头之恨!”
殿内内侍们吓得瑟瑟发抖,甚至不敢上前收拾狼藉一片的地面。
李二陛下眼珠子快要喷出火来,转身看着李君羡:“速速将刘洎擒拿,押赴此地,朕要活活剥了他的皮!”
这狗贼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一副忠心任事、言听计从的模样,孰料一转眼便换了面孔,其心可诛!
尤其是此举所引发的震荡势必波及朝野上下,使得他这个皇帝的威严大大受损,那些不明真相者不仅会为刘洎的“刚正不阿”抚掌叫好,甚至还会认为是他这个皇帝“昏聩无道”,才使得大臣封驳圣旨
这如何能忍?
李君羡迟疑一下,躬身小心翼翼劝谏道:“陛下息怒,刘侍中乃尚书高官官,帝国宰辅,有权封驳上谕若陛下因此见责,恐怕外界议论纷纭,有损陛下威望。”
“威望个屁!”
李二陛下暴怒如狂,又狠狠踹了一脚倒地的桌案:“朕乃九五至尊,口含天宪、金口御言,结果朕的圣旨却被朕的臣子封驳,无异于告诉天下人朕的圣旨乃是乱命,他刘洎是个刚正不阿、不畏皇权的‘强项令’!试问,朕定然被视为昏聩之主,与夏桀商纣一般无二,哪里还有什么威望?速速将其捉拿过来,勿要聒噪!”
李君羡依旧不敢领命:“陛下明鉴,方才末将尚未来得及禀报,如今越国公、卫国公请辞奏疏之内容早已泄露出去,长安城内舆情汹汹,官员、百姓皆震惊难解,认为朝廷不该如此苛待功勋,颇有怨言”
“娘咧!”
李二陛下气喘如牛,只觉得遭受了泼天的委屈:“那是朕让他们请辞的吗?分明就是他们以退为进、要挟皇权的把戏!毋须多问,这些消息必定是刘洎放出去的,其目的便是让朕陷入进退两难之地,简直可恶!”
1...14781479148014811482...15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