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天唐锦绣 第一百三十四章 卖炭翁(下)
唐初的时候,科举尚未形成定制,官员的出仕大多数还是依靠推荐、征辟,世家大族掌握着大量的重要职位。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种官员的选拔体制选上来的官员都是不学无术、尸位素餐的二世祖,相比于普通百姓,无论学识还是素质上,这些世家豪族的后代都更为优秀。
在这个信息、交通、以及印刷技术极其落后的时代,教育资源是严重失衡的。世家大族依靠着人脉、财富、学识,堆积起庞大的教育体系,对下一代进行精英教育。而寻常百姓人家生计尚且艰难,即无余财、也无精力去学习知识。
此消彼长之下,世家豪族自是一代比一代优秀。
在场的外地官员,都算得上是饱学之士,即便再不学无术,自幼生长在学识的氛围之下,也不是山野村夫可以相比。
作诗或许作不出来,但是鉴赏能力绝对是有的。
房俊这首诗一出,才思敏捷者自是瞬间便领会此诗的精髓,以及房俊背后的意图,思维迟钝一点的,稍一思索,也是领会。
如何让一个人的名字流传千古?
最直接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干一件轰轰烈烈天下侧目的大事,不需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起码也得震动一时;另一个,便是将这个人的名字写入书籍,与文章不朽……
显然,房俊作的就是后者。
这个时代,还不是唐诗绚烂名作迭出的时代,经历了隋末的动荡,社会刚刚稳定,文学同财富一样,尚需缓缓的累积。
是以,房俊的这首《卖炭翁》让众人心头一震!
文字固然浅显直白,没有华丽的词汇堆砌出绚烂的效果,但平淡中却蕴含着灵动的韵律,而且言之有物、骨肉丰满!
开篇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生动的刻画出卖炭老翁的肖像,写出了劳动的艰辛,简直绝了!
“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南山”是哪里?自是“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那里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这是铺垫。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
依然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堪称神来之笔,这简直是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啊……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老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却一心盼望天气更冷。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继续铺垫!
“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
当卖炭老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他心里想着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在这么一个寒冷的天气,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
卖炭老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魏王府管事。在魏王府管事面前,还有那“叱牛”声,卖炭老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老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魏王府,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
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层层铺垫之下,终至高|潮!
词句平白的一首诗,将一个卖炭老翁濒临绝境的所有希望一朝落空的悲惨形象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
围观的官员俱是满面惊讶,无需怀疑,这首诗必然会被在场的官员们随后传至四方,也必然会流传下去……
这少年是何人,居然跟魏王殿下如此作对?则简直是要把魏王殿下的名声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啊!
官员们都懂了这首诗的意图,但是不代表魏王府的几个管事也懂。这些腌臜奴婢,也就是通晓一些简单的算术,充其量识得几个大字,却是没有意识到这首诗即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那个……二郎啊,您这又点过了吧?明明给了两匹绡绸啊,您怎么能说是‘半匹红绡一丈绫’呢,数目不对不说,这绫也没有绡绸值钱啊……再说,这么一辆破马车,顶了天也就三五百斤炭,一千斤他也拉不动啊……”
魏王府的管事很是幽怨,小声争辩了一句,言辞很是温柔。面前这位可不是什么善茬,敢跟自家王爷“刚正面”的存在,自己这小胳膊小腿的可别挨顿揍,大过年的,犯不上……
旁边的官员们一齐无语,你特么是个傻子么?这可不是什么绡绸什么绫罗、什么一千斤还是五百斤的事儿好么?
这是要妥妥的将你家王爷的名声摁烂泥里使劲儿踩的节奏啊!
房俊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那管事,把那管事吓得下意识的后退一步,这才招手让身后的仆役拿出一小块银子,交给卖炭老翁。
和颜悦色的说道:“天寒地冻,烧炭不易。老人家这车炭既然卖于魏王府,也不管这两尺绡绸价值几何,胳膊拧不过大腿不是?认倒霉吧……某看你可怜,也别在这儿等着进城了,便买下你这辆马车,赠与魏王府,让他们自行赶车进城,老人家这便回家去吧……”
卖炭老翁正自黯然神伤、愁苦不已,辛辛苦苦一个月才烧了这么一车竹炭,换来这两卷绡绸也值不了几个大钱,这日子可怎么办?
迷迷糊糊的将银子接在手里,顿时大喜过望!
这下子,终于可以给家里的老妪请郎中抓药,还能买一只鸡给她补一补,甚至还可以请几个瓦匠修葺一下自家四处漏风的破房子,剩下的钱,依旧足够再买一辆牛车……
可他不识得房俊,生怕王府的管事不依,战战兢兢的看向那管事。
管事一瞪眼,斥道:“即是房二郎赏你,接着便是,还不快滚?”
老翁大喜,拿着银子,顺手又夹着那两卷绡绸,颤颤巍巍的走了。




天唐锦绣 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朝会(上)
管事回身冲房俊拱拱手,谄媚的笑道:“还是二郎仗义!此事小的必会回禀吾家王爷。”
在他想来,房俊这是有意和自家王爷修好,否则干嘛出手买下牛车还赠与咱王府?至于作得那首酸诗,听着就一点都不高大上,不过倒也挺对应房俊身份的,还能指着这位棒槌二百五作出什么好诗来?
围观的官员没人插嘴,大家都对于魏王府的豪横霸道有些看法。此时看着这位管事,都是一脸诡异神情。
回禀你家王爷?
呵呵,魏王不扒你的皮都算是仁慈……
再看向房俊的眼神,也有些不同。
这小子太损了,估计是生怕魏王府反应过来时候弥补,所以将这次强买竹炭之事坐实了,让魏王府想补救都不行。
房俊笑得很阳光,没有一点刚刚使过坏水的样子,要多纯洁有多纯洁:“时辰不早,管事赶着牛车赶紧进城吧,若是耽搁了魏王殿下烧炭取暖,怕是不美啊……”
管事很开心,自觉便是嚣张跋扈的房俊也对自家王爷低头了,挺直了腰板,哈哈一笑:“即是如此,那小的就先行一步。”
言罢,带着王府的仆役,将那辆拉满竹炭的牛车驱赶着入城。
守城门的兵卒还要阻拦,却被那值守的都尉呵斥。
“这辆车虽不是魏王府所有,但刚刚房二郎已将其买下,吾等都已看见,想必入城的诸位官员也都清楚,不会有人闹事鼓噪,且放行吧!”
兵卒一想也是,便不理会魏王府的车队,跑去城门下指挥交通。
那都尉摸了摸下巴,看了看跳上马车的房俊,心里好笑,这个房二也太坏了……
房俊阴谋得逞,暗自得意,却也有些纠结。
自己怎么一步步的都把自己给弄错乱了?
虽然宗旨都是为了解除跟高阳公主的婚约,但先是自污败坏名声,接着又搞出一些发明弄出老大声响,再在齐州无意间剿灭刘黑闼的余孽立下大功,这已经与原本的路线天差地别。
好吧,咱也可以凭借功劳与李二陛下讨价还价。
可现在又狠狠的黑了魏王李泰一把,依着李二陛下那护犊子的性格,还不得恼羞成怒?要知道,这个时期的李二陛下很有可能是倾向于将太子之位传给李泰的!
自己如此败坏李泰的名声,可以想见李二陛下的愤怒。
恐怕立再大的功劳也没毛用啊……
还怎么讨价还价?
不往死里揍一顿都是好的……
********
贞观十三年的正旦,虽然天色才刚刚泛白,长安城里已是万家灯火,喜庆佳节。
自从李二陛下登上皇位、改元贞观一来,天下风调雨顺、吏治清明,强大的大唐府兵东征西讨,平定天下、扬威域外,国泰民安、物阜民丰。
盛世之兆,已悄然来临。
老百姓是最实际的,他们不会去管你是怎么得来的皇位,偷也好、抢也罢,哪怕杀兄弑弟、逼父退位,都没关系,老百姓不需要一个道德完美的圣人,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让大家吃饱饭的皇帝!
杨广让我们没饭吃,那就造他的反!你有多大的丰功伟绩,跟咱们没关系!
李二让我们吃饱饭,我们就跟着李二干,你喜欢干啥都没关系!
老百姓就是这样,质朴而现实。
太极宫前的御道、广场早已人满为患,三省六部各司官员全体出动,将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的外地官员亦或者番邦大使聚拢起来,等待进入太极殿觐见皇帝。
如此多的官员,自然不可能一次性的全部被皇帝接见,所以整个大朝会是有固定流程的。
若是按照房俊这个现代人的认知,最重要的自然应该是各个番邦异域的“国际友人”,家事再大,也大不过这些友人嘛,国际形象是很重要滴……
然而,大错特错!
第一波觐见皇帝的,是各地的封疆大吏各州刺史,其后是各州府的地方官,最后才是“国际友人”。
按照流程排下来,“国际友人”进殿的时候已经过了未时,从早晨过来等候皇帝接见,这期间都要站在太极宫外的广场上,没米没水,饿得前腔贴后背……
至于会不会引起“友邦惊诧”、“国际舆论”?
呵呵,大唐从皇帝到群臣再到寻常百姓,从来不担心这个。
大唐人明白,尊重也好、交情也罢,不是用嘴说出来的,更不是所谓的“礼仪之邦”感化出来的,而是大唐府兵手中的陌刀杀出来的,用胸膛里的鲜血换回来的!
咱就是这么安排,不爱来你就回去,没人请你来!
不服那就干,干到你服为止!
煌煌大唐,光耀千邦,就是这么霸气!
当房俊的马车来到礼部门外,看到一溜儿黄发碧眼的歪果仁恭恭敬敬的排队,等候礼部官员安排觐见的顺序,心底很是有一股豪气冲天而起!
这才是一个有脊梁的国家!
对于房俊此次献曲辕犁一事,已经跟老爹房玄龄交流过,房玄龄也认可了他在大朝会上献礼的做法。毕竟吉时佳期能够锦上添花,更能让这份功绩最大化。
房玄龄事先已经同礼部打过招呼,礼部官员虽然不知其中详细,但是房玄龄的话谁敢怠慢?
房俊的奏折送入礼部,当即便有一位员外郎迎出来,房俊下了马车,跟那官员寒暄几句,那官员便亲自安排房俊的觐见顺序。
如此堂而皇之的插队,还是引来一些人的不满。
“大唐如此慢待吾等友邦大使,简直有辱斯文,岂是待客之道?”一人卷着舌头,操|着一口别扭的汉话,愤怒的说道。
房俊看过去,却见这人穿着一件三角形大翻领长袍,领缘缀有圆形饰物或纽扣,衣领开口处露出些许里面衣服的前襟。袍身修长,皆束腰带,袖长过手,袖口镶以花色锦缎,看上去颇为华贵。
这人鹰鼻如钩,眼窝深陷,发黄的络腮胡卷曲浓密,一双眼眸带着一种浅蓝色。
很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但房俊不知道他是哪国人。
不过不重要,他只需知道他自己是大唐人就行了。
房俊斜眼睨着这黄胡子,语气很贱:“就这么待你了,你要咋滴?咬我啊?”
如此语气,配上一副混不吝的表情,差点把那黄胡子气炸了肺。
礼部那位官员也是哭笑不得,这位楞怂的脾气,还真是没治了……




天唐锦绣 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朝会(中)
唐朝的歪果仁地位绝对不高。
因为唐朝的强大,不仅统治者以以博大的胸怀看待外国,唐朝的百姓也充满着民族自信心,不像清朝那般锁着国门不让外国人进入,唐朝的长安等城市里住着大量的外国人。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外国的风俗人情与中国不同,“不必猜忌”,如与他们搞好关系,则“四夷可使如一家”。
事实确实如此吗?
非也。
唐朝政府曾颁布诏令,规定“回纥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不得效华人”,严禁胡人诱娶汉人妇女为妻妾,或者以任何方式冒充汉人。
什么意思?
妥妥的种族歧视啊!
唐朝的外来人中,大多是通过官方途径进入唐朝的,这主要包括使臣、质子、贡人等。他们有的是王室成员甚至是国王本人,有些是身居高位的外交使臣,还有的是打着使节旗号的商人,更多的是作为物品贡献给唐朝的各色伎艺人或奴婢等等。
除了身份极其特殊的个别例子之外,大多数歪果仁并不被唐朝所重视,即便是一国使节也不例外。
国大民骄!
房俊才不怕这个黄胡子敢炸毛,这里是大唐,可不是他以前那个崇洋媚外的时代!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能咋滴?
所以房俊这句话出口,除了黄胡子感觉气愤、目露凶光之外,其余之人只是当一件乐事围观。
黄胡子还欲再说,却被他身边一个中年番人拦住。
中年番人向房俊躬身施礼,一口流利的汉话:“下属不知轻重,冒犯了贵人,还望恕罪。在下吐蕃使者噶尔东赞,未知贵人名讳?等下大朝会完毕,定会奉上赔礼,以示歉意。”
这人一身葛布长袍,面容黑中透红,相貌清癯消瘦,一双炯炯有神。
头发从额头中间分作两半,在耳下用发绳系住
右侧的辫梢盘至左边的辫子,并用带绿色宝石饰物的发绳固定;左侧的这股辫子向右,并与右发辫同一固定位置用宝石发绳固定,留出辫梢部分向右簇出。
噶尔东赞?
房俊楞了一下,随即“嘶”的抽了口气,这特么不就是未来的吐蕃大相禄东赞么?
牛人啊!
据说此人曾因机智善变,极为李二陛下赏识。李二陛下甚至封其为右卫大将军,并欲将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给噶尔·东赞,诱使他为大唐效力。不过这家伙以“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为由,坚决不吃美人计,令李二陛下的谋划落空。
当然,这人最出名的就是出使大唐,为松赞干布迎娶了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是哪一年来着?
房俊记不住,但是既然禄东赞来了,那么估计也就是这几年。
但是好像第一次求亲是被李二陛下拒绝了,两国在松州干了一仗,结果吐蕃败了,李二陛下反而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对于李二陛下这般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脑回路,房俊表示理解不能。
用女人怀柔?这不太像是李二陛下的画风,估计也是记录史书的史官用“粉饰手法”掩埋了真正的历史。
对于这家伙,房俊绝对没好感,天生就是对立面啊!
当下便笑眯眯的说道:“在下房俊,家父房玄龄,却不知先生打算给什么赔礼?”
礼部官员差点绝倒,人家不过是个客气话,就算真有这个心,也不过是表示一下态度,哪里还能追问人家给什么赔礼?这得多厚的脸皮啊……
禄东赞也被噎了一下,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眼前这位体格矫健、面色微黑的少年,没办法不重视,这人跟他所遇见的满口儒家礼仪的唐人有些不一样。
另外他也有些吃惊,房玄龄的儿子?
对于早有谋划,已经对大唐高级官员很有一番研究的禄东赞来说,立即就反应过来这位也是未来的帝婿!
既然如此,刚刚自己说的那句“送赔礼”的客气话可就不能是搪塞了,必须得实打实的才行。
结交唐朝贵人,是他此次前来长安最重要的一个目的。
当下禄东赞大笑道:“小使即便来自苦寒之地,也久闻房府二郎的威名,今日一见,三生有幸!小使虽然家境贫寒,吐蕃也比不得大唐物华天宝,但这赔礼乃是表示歉意,必然不会令二郎失望便是!”
房俊一副喜不自禁的模样,拍了拍禄东赞的肩膀,眉飞色舞道:“某最好交朋友了,先生即是如此豪绰,这个朋友算是交定了!没说的,待会儿朝会之后,去某农庄上喝酒,以后在这长安城,但凡有那不长眼的欺到先生头上,就报某我名字,绝对好使!”
禄东赞呵呵大笑,状极开心,二人勾肩搭背,相谈甚欢,一副相见恨晚之意。
礼部官员不禁暗暗吐槽:以前咋没听说这房二郎除了是个棒槌之外,还这么能忽悠?不过也对禄东赞有些艳羡,得了房俊这句话,在长安城了真就能横着走。在长安城里报上房俊的名字,那是真好使,谁瞎了眼闲着没事儿愿意惹这位楞怂的主儿?便是亲王都躲着他走……
两人正虚情假意的聊得热火朝天,礼部大门口突然一阵吵杂。
那礼部官员一拉房俊的衣袖,急切道:“二郎,莫要耽搁,陛下马上就要接见各地州府的地方官员,房相为您安排就是在这一波的末尾,速速去太极宫外等候。”
房俊闻言,跟禄东赞说了一声告辞,跟柳老实一同从马车上把装着曲辕犁配件的大箱子抬下来,径直向太极宫走去。
沿途之人见到房俊抬这个大箱子,都有些不明所以。
白白胖胖、一脸人畜无害笑容的长孙无忌不知何时也出了太极宫,正巧遇到房俊,皱眉道:“二郎所抬何物?这可是大朝会,你既无功名官职在身,还是速速退去,莫要胡闹!”
房俊对这位“千古阴人”没啥好印象,不过长孙家老二长孙涣跟他交情不错,也就没给长孙无忌白眼,随口敷衍道:“是一件宝贝,想要献给陛下的。”
宝贝?
一听到这个词,长孙无忌自然就想到了那一件卖出天价的“能召唤彩虹的神器”来……
当时此时轰动关中,自己回家之后还曾亲自询问那个不成器的二儿子,问他哪来的底气敢跟杜家的人叫板?
那混小子如何敢隐瞒自己,自是将房俊请他当“托”的事儿一五一十的全部交代。
惊讶于房俊操作手法的同时,长孙无忌也已经猜到那所谓的“神器”必是房俊装神弄鬼不知用什么手法骗人的物件儿。
这时候又来一件宝贝?
你当宝贝是大白菜啊,隔三岔五拿着锄头就能从土里刨出来?
想当然的,长孙无忌把房俊箱子里的宝物想象成另一件装神弄鬼的“神器”,估计是想要借此讨好陛下,求得赏赐,话说这小子现在还是个白丁啊……
长孙无忌脑补了整个事件的真相,阴仄仄的笑起来。
能够给房玄龄添堵的机会,岂会轻易错过?
便笑呵呵的说道:“是礼部安排你觐见的顺序吧?那可有的等了,不如跟某一道进去,给你开个后门如何?”
房俊奇道:“这也能开后门?”
长孙无忌呵呵一笑,低声道:“大朝会又如何?陛下是某的妹夫,也将是你的岳丈,你爹更是陛下的肱骨,都是自家人,你此次又是呈献宝物,陛下欢喜还来不及,怎会怪罪?”
看着长孙无忌一脸温煦的微笑,房俊也嘿嘿一笑,特么的,我信了你才有鬼……




天唐锦绣 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朝会(下)
太极殿周围有一圈大理石的平台,外侧装着美丽的柱墩和栏杆。大殿的墙壁檐角都装饰雕刻着镀金的龙,还有各种鸟兽以及士兵的图形和战争的图画。
前后出廊硬山式,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
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
1...4445464748...15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