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小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他仔细的观察了下,这些鱼苗好像不是鲤鱼。不是鲤鱼就好,大唐皇家姓李,而且尊崇道教,道教可是把鲤鱼尊称赤浑公的,根本不吃鲤。虽然说现在朝廷并没有直接禁止百姓食鲤,得到唐玄宗皇帝时才会正式的出台禁捕鲤鱼的命令。
但市场上,鲤鱼销售还是受到些影响的。
这群鱼苗似乎并不只一种鱼,好像有草鱼也有链鱼,甚至有大头鱼和青鱼,嗯,这不就是后世的四大家鱼吗?
据说四大家鱼的产生,就跟唐朝有关。唐以前,养殖最广的就是鲤鱼,后来因为李唐禁捕鲤鱼的原因,于是渔民只得从事其它鱼种的养殖,慢慢的就出现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大淡水家鱼品种。
之所以有四大家鱼的称号,其实也跟这四种鱼的生活习惯有关,鲢鱼又叫白鲢,喜欢在水域上层活动,爱吃绿藻等浮游植物,而胖头鱼的头大,所以叫胖头鱼,又叫花鲢,一般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
草鱼则喜欢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将水中植被吞食之后排出,等粪便滋生微生物之后再吃下,过滤其中的微生鱼。
青鱼则喜欢生活在水域的底层,吃螺蛳、蚬、蚌等软体动物,渔民们生现了这四种鱼的生活习性,将他们混乱养殖,这样大大提高了鱼的产量,渐渐就形成了四大家鱼的由来。
这四种鱼比较好养,而且易生长,尤其是能够长的个头很大,比如胖头鱼,能够长到七八十斤一条。
古人养鱼不易,最难的还是鱼苗不能人工繁殖,得靠到江河里的鱼产卵地去捕捞鱼苗。特别是如关中这样的地区,河流水,人工养殖场更少,而关中又偏偏是大唐的都城,这边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又高,这就导致市场大,却供应少,鱼因此也一直不便宜。
尤其是在长安城里,新鲜的鱼,那可谓是供不应求。
若是李逍能够在蓝田养鱼,再想出办法把活鱼运到长安去卖,那可就是一个源源不断的财路啊。
从空间出来,李逍便决定挖鱼塘,既然找到这么好的发财之路,没理由不弄。不管怎么说,这种特色的养殖,怎么也应当比那传统的佃田收租更有出路。
说到就做,李逍找到赵大夫和杨先生,两人现在成了家里的长老,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经验丰富,找他们商量总是能够提供不少有用的建议。
“我打算挖塘养鱼,”李逍开门见山,我们家蓝溪边上有一大片洼地,因为容易水涝一直荒废着,我觉得正好可以利用,将这块洼地整改一下,挖成水塘来养鱼。”
“那块地方低洼不平,水很难排出,常年荒着,如果挖塘养鱼倒是可以。可是,我们从没有养过鱼啊,没这经验,养鱼能成吗?”赵先生对李家庄很熟悉,对于李逍说的那块地很熟,但对于养鱼他是真没经验,也觉得难行。
说到底还是没养过鱼,而且这里本来是山区,秦岭北麓山腹里,有点东西也难运出去,更别说养鱼了。
总不能养了鱼,最后晒鱼干卖吧,那样的话就卖不上钱了。
因为附近有蓝溪,平时大家倒没少吃鱼,但都是溪里捕的,全是野生鱼,没见谁养过。
养牛养马养猪养鸡见过,养鱼还真没。
“其实养鱼也挺简单的,弄来鱼苗,然后也不用怎么管理,偶尔投点草啊粪啊什么的就行。”
“鱼还吃粪?”赵先生惊讶。
养的鱼吃不吃粪李逍也不清楚,但他以前在乡下的时候,见别人养鱼的人往塘里泼过粪,具体的作用究竟是养草还是喂鱼,这他就不知道了。反正草是得要的,而且还得保证水得是活的。
赵先生捋着胡须,“才想起来,三郎这五年遍游荆汉、江南,那边水乡,三郎估计是见识不少。”
杨大眼虽说来自江南,但对养鱼也不在行,江南水乡,养鱼的更少了,直接江河湖泊里打鱼就好。甚至东南沿海,还直接海里捕鱼,各种鱼干贝类杨大眼以前可没少吃,味道不太好,但胜在便宜。
李逍雄心勃勃,自称有经验和技术,很快说服了两人。
毕竟挖个鱼塘也费不了多少事,反正庄里的佃户们借了李家的粮,现在也还空着呢,刚好让他们来挖塘,也算是抵借的粮了。
鱼塘用的是荒地,也不占好地,能不能成功,到时再说,就算不成功,也不要多少本钱,可以一试。
“到时鱼塘里还可以种点莲藕,塘边上还能种芋头,用塘泥种芋头,有肥,而且靠着鱼塘还有水可浇,一举两得。”
莲藕和芋头都是既可以当菜,又可以当粮的,这东西如果不占地,那收益也算是白赚了。
“先挖个二亩鱼塘,如果今年养的好,明年再多挖几个塘。”李逍一开口就是两亩,“跟佃户们通知一声,愿意来挖塘的,我们一天包两餐,还给两升粟。”
一天两升粟米的工钱,已经十分的低了。
但按赵先生的话来说,如今正是隆冬季节,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能够挣两顿饭吃,还能带回家两升粟米,已经很不错了。
“眼下天气正冷,那片洼地里也没什么水,刚好可以趁机排干水,然后清淤围堤。”
田地里现在冻的正硬,但那洼地里因为还有点水,倒是情况好多了。天晴的日子,倒适合开工,要不等到明年开春后雨水一多,阴雨连绵,洼里积了水,反倒难弄了。





逍遥小地主 第71章 水浅王八多
程家五郎程伯献随着薛家五郎薛楚玉打马并辔而行,两人都是飞骑军的军官,此时骑着高头大马,各自带着几名骑马随从,一路引人测目。
“这个李三还挺不识抬举的,你父亲和我爷爷都亲自招揽他,居然还拒绝,真不知道说他是傻呢还是傻呢。”程伯献摇头道。
他堂堂飞骑六品武将,居然还得亲自跑趟蓝田去寻个草民。本来是不想去的,可祖父有命,他却不敢不从。
“尚贤兄,这位李三郎可不傻,而且还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一会你见了之后就知道了。他不但不傻,还很有趣呢,不瞒尚贤兄,我如今都跟李三郎是兄弟相称了。”
“你薛五郎一向自视甚高,长安城里的勋贵子弟,都少有能入你法眼的,平时都不屑跟那些膏梁子弟同伍,如今怎的却偏偏还跟一介草民称兄道弟了?”
薛五郎笑笑。
薛家跟程家关系很好,盖因当初薛仁贵那是在程咬金麾下任过几年职,程咬金也挺提携薛仁贵,两人还挺对脾气,因此两家的子弟也是往来较近。
程伯献虽说是程家孙辈中的第五,可却是极受宠,因为他的父亲是广平郡公、右金吾将军程处弼。程处弼是程家的嫡三子,但程老三跟他两个兄长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母亲是出身清河崔氏。
而他另两个兄长的母亲,却是程咬金的原配孙氏。孙氏只是程咬金当年还没发迹时娶的妻子,是县令孙陆儿的三女儿,当年跟程咬金也算是门当户对,但后来程咬金百战功成,成为国公之后,这位孙夫人却没能享受多久的福,被封为宿国夫人不久后就病逝了。
孙夫人去世后,程咬金续娶了五姓女清河崔氏的女儿,一个开国勋臣跟一个老牌世家联姻,这也是唐初时的普遍做法。
清河崔氏的名头天下皆知,程伯献做为崔老夫人的嫡出孙子,自然在程家更受宠爱。
不过这位程五郎虽然受宠,但却与一般被宠坏的勋戚子弟不同,他很争气,也很上进。
现在做为六品飞骑武官,虽离不开家族的门荫,但他在飞骑军中,也确实深受同僚的尊敬和喜欢,皆因这人武艺高强,为人豪爽义气。
今天程五郎休假回家,结果立马被老爷子抓了壮丁,让他跑来蓝田取酒。
“老听我爷爷说这烧刀子如何了得,我倒是有几分不太相信的,一个乡下百姓能够酿出什么好酒来?”
“烧刀子嘛,酒如其名,喝下去就跟腹中有把烧红的刀子一样。一般人,真喝不惯,但是你爷爷和我父亲就喜欢喝这样的烈酒。我喝了一次,事后胃里难受好几天。不过难受归难受,但这种感觉挺让人回味无穷的。尚贤兄你的脾气,肯定也会喜欢这酒的。”
“这酒真要你说的那么好,不,只要有你说的一半好,我肯定得买上一大桶。”
“你想买还没呢,据说这酒非常难酿,迄今也只酿出了三瓶而已,其中我父喝了一瓶,你爷爷喝了一瓶,还有一瓶他自己喝了,现在还不知道有没有呢。这酒啊,外面根本没得卖。”
蓝溪。
李家要挖鱼塘的消息传出去,庄户们很快就来应工了。
一天管两顿饭,每顿饭都有至少四个黄米窝头,小米粥管够,还有大骨头汤喝,有咸菜吃,更别说一天还能发两升小米做工钱。
这待遇,谁不愿意来。
离家这么近,下午收工吃完饭还能回家睡觉,比起去给官府做役好了不知道多少遍,给官府服役,经常离家几十上百里地,得带着被子去,吃的差,还没工钱呢。
大冬天的清淤堆堤,活并不轻松,但大家却也觉得不算什么累活,庄户人家,平时干的不都是体力活,没钱租不起牛马的时候,甚至地都是自己一铲一锄的翻开来的,这点活又算什么。
挖鱼塘也不是什么技术活,靠着蓝溪的一片洼地,量出一片大约二亩地来,然后把水清干,再把淤泥清出,最后再挖深,然后把四面围一条堤起来,到时可以蓄水养鱼就行。
李逍做了设计图纸,其实只要在一侧堤下留一个石闸门可以放水就行,其它的完全就可以随意堆了,毕竟只是一个鱼塘而已,又不是什么水库。
听说东家是挖塘养鱼,大家都还挺好奇的。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秦岭山下,蓝溪江边,倒还没见人养过鱼的。大家都好奇,这鱼也能养着吗?
没有抽水机,洼里的那点水,只能拿桶一点点的挑出来。
看着水不多,真到了挑水的时候发现还不少,不过也有些意外的收获,就是那水洼底下,居然还有不少的鱼虾乌龟螃蟹河蚌等。
野生的鲫鱼、鲤鱼等不少,大小不一,甚至还有一些水蛇。
一群佃户们很兴奋,提着桶打着赤脚,也顾不得冷,就在那淤泥和浑水里摸鱼抓虾。
李逍笼着手,也蹲在岸边上看,这洼地里都还能有这么些鱼,看来这水质其实还是不错的,这片洼地,依着河靠着山,倒像是一片沼泽溪地,草多淤泥也深。
“这些淤泥也是好东西,不能浪费了,挑上来晒一晒,回头运到地里头去,可以增加产量呢。”赵先生还是比较有经验的,知道淤泥可以肥田。
李家的地都是租给佃户们种的,自家并没有留地请长工做地,因此清出来的淤泥其实自家也没什么用。
“留下一点淤泥,回头我们把这围起来的堤上两侧铺上淤泥,开上几垄土,种上芋头,用淤泥肥芋头。剩下的淤泥,就随佃户们自己挑去肥田好了。”
院里一个仆人道,“咱们家的田明年都说好定额租了,那这淤泥他们挑去肥田增了产,跟我们又没关系,要不咱们收点钱?”
李逍摇了摇头,何必算的这么精呢,斤斤计较也没啥意思。适当的让点利,给大家一点好处,大家也是会记着这个好的。
“嗬,这水洼子还真不简单,平时看不出来,想不到下面还有这么多鱼鳖呢,尤其是老鳖好多,都摸了十几个硬壳壳了,最大的那个足有十多斤。”柱子很兴奋的提着一只王八过来向李逍道。
李逍看着那只起码三斤以上的王八,笑道,“给我留几只回去炖汤,其它的就放在这里,中午炖汤喝。”
王八因为没什么肉,都是个壳子,因此百姓们其它都瞧不上。不过李逍倒挺喜欢这王八的,看着**龟脑的,但在后世这种野生王八可是非常珍贵的,尤其是这么大个头的,不得一千块钱一斤啊。
这些人啊,都不会吃,浪费啊。




逍遥小地主 第72章 旬休
李家办家学的时候,很多人是看笑话的态度的。李家一个好不容易翻身的乡下地主,突然要办学,能办出什么学来。他李家又不是什么百年士族,千年门阀,有什么办学的底蕴呢。
多数人都觉得,李家这次好不容易翻身,办个家学,收那么多学生,甚至把佃户的孩子也收进去,完全就是种收买人心的做法。
这样的家学,肯定是教不出什么东西来的。
也就是那些佃户还有那些小地主们愿意送自己的子弟去读书,不管怎么说,能够让孩子识得几个字也还是不错的,何况李家的学堂读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便宜的。
李家的学堂在很多人眼里,其实也就是个慈善性质。
学堂开班上课转眼已经有九天了,今天是第十天。按李逍的规矩,十天一旬休,读九天休一天。
平时都是封闭式读书,不能离开李家大院半步,只有每十天才能休息一天,这天可以回家。
一大早,宿舍外没有值日生敲起床钟,也没有晨练的教头来催大家起床。可学生们还是准时的醒来起床,九天的时间过去,大家也都已经适应了新的生物钟,就算没钟声也一样醒来了。
躺在床上本来不用早起去跑步做操,可是大家却觉得躺着不习惯了。
起床刷牙洗脸,去食堂排队打早饭。
“今天休假,你不回家去吃啊?”李家庄的小黑看着同桌的刘辉祖也过来排队,笑着问。
小黑和刘辉祖是同班同学还是同桌,不过一个家里是李家的佃户,一个却是蓝溪大地主老大脑袋的孙子,身份天差地别,不过两人在班里同学中都是年纪较大的,关系倒也还不错。
“人多吃饭有胃口。”刘辉祖端着自己的饭碗道,他在家里跟个宝贝似的,虽说不是锦衣玉食,但顿顿都有肉这是事实。刚来的时候,刘辉祖还真吃不惯这里的饭菜,太简单。
为此他没少另花钱开小灶,不过慢慢的现在倒也习惯了,小米粥和黄窝头一样能吃的香,晚上睡的也好了。
“你以前啊就是缺少锻炼,现在每天早睡早起,又操又练的,加之食堂的油水少些,肚里原来的那点油水被刮下来后,自然吃东西就香了。”小黑家里穷,兄妹多,又有个常年卧室吃药的娘,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饭菜多是搭野菜,春夏秋冬,各时令季节里的野菜,他是打小就吃惯的。
如今在这学堂里,天天能吃饱,这日子别提多好了。今天学堂虽然放假,但也提供一顿早饭,小黑是肯定要吃完才走的。
“也许是这个理,我现在晚上确实也是睡的好多了,我觉得我好像都还长胖了点呢。”刘辉祖过去瘦弱的跟个麻杆似的,如今面色确实红润的多。
学堂的食堂,其实也就是李家饭厅,平时除了李逍一家子不在这里吃饭,家里的仆人、部曲、学生几十口人都是在这里吃饭的。
沿墙搭的一间棚子,四面倒也不透风,门口还有帘子,里面烧了炉子还算暖和。
粗糙的木桌木椅,但很干净整洁,每天都有学堂的值日生负责打扫。
李逍今天特意也在这里吃饭,他跟老赵、老杨、彪子几人一桌。
一碟蒸腊肉,同学家送给老杨的束修,还有一筐馒头,每人一碗粥,一人两鸡蛋,他们的伙食比其它人的要好些。
“今天放假,学生还都来吃早餐了,难得啊。”
老杨笑道,“佃户家的孩子们来吃倒意料之中,这些地主家的孩子也来吃早餐有些意外。”
李逍倒觉得不算特别意外,地主孩子跟佃户的孩子们混在一个班读书,平时管理严格,一视同仁,他们也慢慢有了集体意识,都是几岁的孩子,这个年纪其实挺容易改造的。
“这些孩子读书还是挺吃苦的,特别是三郎弄出来的那个成绩排行榜后,大家心劲挺高。”
孩子们都是争强好胜的,何况成绩好的还有奖励,成绩差的还有惩罚,自然更有积极性了。
李逍对这些孩子们实行的是军事化的管理制度,每天严格规定作息时间,课程也安排的很紧,不但如此,还进行打分制度,推出排名。比如早上跑步有排名,做操有打分排名,甚至早自习背书也有成绩排名,练字也有排名······
这里处处都是竞争,到处都是排名,排名前几位的不但有口头奖励,甚至还会有一些诸如馒头、鸡蛋之类的奖励,而排名落后的则要担负扫茅房、扫餐厅、扫操场、清马棚扫猪圈之类的活。
甚至两个班级之间,还搞流动红旗的竞争,班级内也要搞小组间的竞争,连两个宿舍都要搞诸如卫生、纪律好坏的竞争。
处处都是竞争,处处是排名,充分的调动了这些学生的荣耀感和积极性。
那些地主的孩子,对一个馒头一个鸡蛋本身倒没多大的向往,可他们喜欢的是拿到奖励的这种荣誉感,喜欢的是大家的尊崇。
而对好多佃户家的孩子们来说,如果能额外的拿到一两个馒头鸡蛋的奖励,这可是实打实的奖励。有些孩子甚至拿到这些奖励后都舍不得吃,而是存起来,准备休假的时候带回去给父母和弟弟妹妹们吃,比如小黑,就很懂事,处处争先,已经积攒了一小袋子的馒头鸡蛋等奖励了。
“我们这里是学堂,纪律抓好很重要,学生体能练好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这些学生们真的能够学到知识。”
大家愿意把孩子们送过来读书,还是大家对知识的尊重,这年代的人都是渴望知识的,但普通人很难有机会得到知识,大家把孩子送来,就得让他们的孩子真正学到东西。
“放心,这些孩子都很用心的,虽然才上学一旬,可我敢保证,每个人都已经会写自己的名字,而且每个人都能背诵出一百句千字文。这个成绩,相信回去后能让他们的老子娘给吓一跳的,绝对能让他们高兴坏。”
让杨大眼先教每个孩子写自己的名字,也是李逍的主意,第一旬读完回家,家长们肯定要问学的怎么样的啊,再没有比那些孩子直接在自己父亲面前写出自己的名字来更让人直观了。
而每人还能背出一百句千字文,更是意外之喜了。
“很好,等这次旬休过后,我们弄个考试,只要能写出自己名字和背出一百句千字文的,学校奖励他们一套笔墨纸砚。”李逍大手一挥,很豪爽的承诺,一套文具不便宜,但学生们总是需要的,现在用考试奖励这个方法,还能再刺激下这些学生们。




逍遥小地主 第73章 莫欺少年穷
一大早,李家大院门口就很热闹。
好多学生的家长都来接孩子回家,孩子送来读书一旬了,这么多天面也没见一次,也不知道在李家这里吃的怎么样,睡的如何,更不知道长胖还是长瘦了。
其实这种想法的倒多是地主们,毕竟有点钱的人,对孩子就要娇惯一些。像是小黑他爹,平时又要照顾病妻,还要拉扯一家几个小娃,而这几天李家又在挖鱼塘,他每天早起摸黑的要去挣那二升粟米,哪有太多的心思去记得大娃。
用小黑爹的话来说,这小子命好呢,进了大院学堂读书,不用干活,每天还有吃有喝,能吃饱饭。家里哪个有这小子好过,所以操心他做啥。
早餐后,李逍和杨大眼一起让学生们集合开了个简会,也就是交待了一下放假的事宜,让他们记得返校的日期等,最后,李逍还特意评了几个本旬优秀学生,每人给了奖励。
第一名的奖励了一斗粟米,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奖了五升和三升粟米,他甚至还给这三个学生各颁了一面小锦旗,上面绣着本旬优秀学生第一名等字。
接过奖品和锦旗的学生,激动的面色通红,台下的其它学生们则看的羡慕无比。
第一名就是小黑,这小子虽然十岁了,可很用功,虽然没有半点底子,但天天早起摸黑,每天沙盘上练字,努力有目共睹,也很有成绩,因此被评为第一。
第二的是刘辉祖,这小子以前在好几家学校附过学,底子是有的,只不过没怎么认真读过,如今在这里环境较好,也没有人敢欺负他,他倒也肯静下心来读书,成绩也不错,而且在地主子弟中表现很好,被评了个第二。
第三名李逍评的是自己的妹子李贞,这个妹子也是读过书的,读书也认真,真要说只论成绩的话,李贞肯定能排第一,不过李逍最后给她评了个第三,免的其它几十个男同学没面子。
“记得返校时间,若是迟到的,罚扫茅房!”
大院门打开,一群孩子笑着出去。
小黑一脸高兴,左手提着一袋刚刚奖励的粟米,足足一斗。右手拎着的是平时奖励时存下来的馒头和鸡蛋。他存了整整九个馒头还有六个鸡蛋,这些都是奖励得来的,他一个也没舍得吃。
如今全都冻的硬邦邦的,看着这些白花花的馒头,他脸上带着笑。爹娘和弟弟妹妹们还从来没有吃过白面馒头呢,家里养的两只老母鸡下的蛋,也从来都是舍不得吃的,得攒下来拿到蓝溪街上去换钱买盐巴吃。
刘辉祖也拎着一袋粟米,五升。
老刘家千亩良田,还有骡马行,五升粟米不值一提,可今天刘辉祖拎着这袋米却觉得很珍贵,这是他努力得到的奖励。
“大郎。”
刘辉祖跟小黑说说笑笑着刚走出大院门,外面就有人喊他。
刘家的仆人笑着跑上前,“大郎,老爷让我来接你。”
刘辉祖点了点头,“其实也没多远,我自己回去就行了。”
“二十多里地呢,怎么能让大郎走回去,我赶了马车来,车上还烧好了炉子,上车暖和。”
“没事,我不冷。”刘辉祖站在院门口,没有急着跟仆人离开,“我跟同学们说几句话。”
1...2122232425...1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