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此时的他,倒是认同高起潜所言,捷报传回去了又如何,难道朝廷还能有钱拨下来?最多是对个别将官的奖励而已,那对于此时大军的士气提升根本没用!
他正想着,忽然帐外亲卫大声禀告道:“钦差大人到!”
崇祯窃听系统 93 君父
帐内几人一听,都是一愣,这个时候有钦差过来,该是什么事情呢?
因为从时间上算的话,这个时候,很可能捷报才传到京师,因此,这次的圣旨不可能是针对捷报做出的反应。
“搞不好还是严旨督促咱家救援本兵吧!”高起潜自嘲一笑,心中想着,皇上对卢象升可真够看重的。
对此,王承恩也认可,肯定是类似地旨意。
而卢象升听了,心中则非常地感激。这前前后后多少道旨意,如此频繁催促,皇恩浩荡,真是无以为报啊!
他们这些想着,赶紧聚将接迎圣旨。
让他们所有人都没想到得是,这次的圣旨来意,他们都猜错了!
这次的圣旨,就是崇祯皇帝把那三十万两银子拨给卢象升用的旨意。当天使宣读完毕之后,一群人都傻在了那里。
三十万两,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了。对于目前的这支军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一般。
高起潜想不明白,便连忙问道:“朝廷哪来的这么多钱?”
“东厂侦缉御马监各级官吏冒领、克扣军饷,贪赃枉法等等罪状,由此,为首之王之心等人问斩,银钱皆为抄家所得。另外还有一些,是东厂自觉上缴脏银。”
天使的话音一落,大帐内顿时鸦雀无声。
冒领、克扣军饷,还有私自滥用军力为私人之用,这种事情在军中不要太普遍,又有几个军中将领是没有如此做的。可是,连御马监这样的衙门,都因为做这个事情而被查抄问罪,那他们怎么办?
这么想着,不少将领的后背就开始冒汗了,甚至连高起潜也担心了起来。因为他也是出自御马监,同样他也没少捞钱,只不过他是监军在外,因此算是逃过了一劫。
王承恩听了,不由得对他干爹的报复来得这么猛烈,稍微有点吃惊。同时他也认识到了,这三十万两银子里面恐怕也有他掏出去的四万两白银。
呀,有点心痛啊!
卢象升对此却感到很是痛快,一下就有了三十万银子,这下是大有可为了!不过他也有点奇怪,就问传旨天使道:“东厂自觉上缴脏银是什么意思?“
“皇上是给了认罪的机会,主动招供,自觉上缴脏银,便既往不咎。东厂这边,就是如此。”天使回答到这里,忽然看向王承恩道,“王公公对此,也有亲身经历,对不对?”
这一问,顿时让王承恩很是尴尬。不过当他看到帐内所有人都在关注他,而且好像很是关心的神情。不知为何,他心中一动,忽然感觉到皇帝把他派来这里,莫非还专门等着这一刻。
这么想着,他也不好因为个人隐私被当众揭露而不满,连忙点头回应道:“咱家以前也是利令智昏,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幸好皇上仁慈,给了咱家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上缴了脏银之后,不但既往不咎,而且还把咱家派出来办差!”
这也就是说,应该是他认罪的态度,让皇帝认可,不但既往不咎,还给予重用,出京督办,还算是高升了。
这么想着,不少人的心中顿时松了口气。皇上既然会给这么一个机会,那就好办多了。
“对了,不但是咱家!”王承恩想起什么,便又补充道,“还有宫内好多个衙门都是如此,被皇上发现了一些问题,其掌印太监都有写供罪书。皇上就一个意思,以前的事情,只要能自首,皇上会既往不咎,但要是继续隐瞒,一旦被查获的话,那就绝不宽恕了!”
边上的卢象升听了这笔钱的前因后果,不由得又重新对皇上有了新的认识。以前的时候,他可没想过,皇上还有如此手段的。
在他的印象中,崇祯皇帝的手腕并不高明,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一旦他认定为白,那就很是重用,可要是发现为黑,那就冷血无情。这样的例子,在崇祯朝可是有过不少了。
可是,如今的大明官场,其实又有几个还能洁身自好的?身在这样的大染缸中,大部分人要是不能同流合污,那要么被排挤出官场,要么被攻击获罪。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是皇上发现有问题,就一律重刑处罚之。那么他面对的是整个官场,又岂会那么容易能整顿官场风气?
这么想着,他忽然摸到了一条思路,便连忙问天使道:“锦衣卫那边如何?”
厂卫监察天下,那是皇上的一把刀。如今东厂既然已经整顿过,那锦衣卫那边呢?如果也有整顿过的话,就说明皇上已经找到了整治大明官场的一条捷径。
“锦衣卫正在闭衙中,具体的事情,咱家也不知道。”天使如此回答道。
一听这话,卢象升立刻断定,皇上肯定也对锦衣卫出手了。
有了这个结论,他顿时心中非常地激动,皇上圣明啊!
一边整顿厂卫,一边又给官场一个改过自新地机会,如此双管齐下,必定不会让整个官场因为畏罪而抱团。至少从目前来看,东厂就已经成了一把整顿吏治的刀了。如今虽然还只是对宫内衙门下手。但卢象升料定,对外廷下手的时候,也不会太远。很可能,就是满清军队被赶出关内之后。
这一刻,崇祯皇帝在卢象升的印象中,忽然变得非常高大起来。如果说以前的时候,在他内心深处看来,崇祯皇帝还只是个孩子,还需要他去辅佐,去照顾的话;那么此时此刻,崇祯皇帝就已经是真正的君父,只是需要他去听令行事,为君父效命即可了。
帐内地大部分将领在听明白了京师的动向之后,心中松口气的同时,也开始琢磨起自己的事情来了。
不过卢象升却没有给他们去想,而是立刻开始下达各项命令。圣旨中有提及的,补发军饷,发放抚恤金这些事情,都要立刻做起来。
虽然只是补发一个月军饷,可发放抚恤金这种前所未有的事情,让整个军营顿时轰动了起来。无形之中,士气顿时就高涨了起来。
虽然对于伤残军卒来说,这点钱真得不能让他们后半辈子无忧,他们的士气,依旧还是不怎么样,可此时,有总好过于无。
卢象升手中还有一部分银子可用,他就立刻趁热打铁,宣布从各军中抽调精锐,要组建一支能真正和满清军队打仗的精锐之师。
此时,他终于感觉到不再那么憋屈,不再是只能远远地尾随满清军队,却无法给满清军队造成任何压力。
崇祯窃听系统 94 威胁
当然了,真正的精锐之师是没有那么容易组建的。哪怕从各军中抽调那些精锐家丁,可要他们能听从指挥,号令如一,如果不经过一段长期的磨合训练,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为了应对眼前的局面,至少要组建出比普通军队更强的军队,不说和满清军队血战,至少要给其压力,卢象升的目的,就是如此。
军令下去之后,军中就立刻有了各种反应。
“现在有军饷可以领,赏银也会有,不错啊!”
“可不是,老王那边,他们那队夜不收杀了两个鞑子,可得赏银四十两,每人分上一些,那都是不少钱了!”
“对,当兵打仗,可不就是拿钱卖命么!”
“……”
有人心动了,也有人犹豫。
“战死了怎么办?伤残了怎么办?”
“对啊,就那么一点银子,以后这辈子还怎么过?”
“……”
军中原本都是意志消沉,可如今几十万两银子砸下去之后,终于有了两种想法。一种是在犹豫,就害怕伤残了怎么办?另外一种,则不管三七二十一,管他娘的,趁着有赏银的时候,杀敌拿钱再说。
对此,卢象升其实早有预料。因此他新组建的军队,其实就是号令各将领本部家丁随他出征,普通军卒留在后方。这样一来,虽然出征军队一下锐减一半还多,可战斗力却提高了很多。相对应的,还能减轻后勤的负担。
“咱家预祝本兵旗开得胜!”高起潜笑呵呵地,真诚地送别卢象升道。
他是总监,这一次负责留守后方,压力最小。反倒是王承恩,这次随着卢象升一起行动。
卢象升也不多言,就领军赶往晋州战场而去。
与此同时,在京师这边,王承恩派人赶回的报捷信使终于到了。而此时,崇祯皇帝正在文华殿内和两名辅臣商量事情。
“两位爱卿,这是朕给出的辅臣要求。”崇祯皇帝示意蓝天保把东西转给底下两名臣子过目,同时继续说道,“符合这个条件的,都可以推荐给吏部和科道掌印官那边,让他们给出正式名单进行廷推,如何?”
方逢年在家养病,首辅不在京师,内阁只有两位辅臣,实在是忙不过来。因此,这增补辅臣也在理所当然中。
薛国观看了之后,立刻点头附和道:“陛下,臣以为此举甚妙!”
但杨嗣昌看了之后,却是心中苦笑。看看皇帝列举的要求,奉公廉洁,光是这一条,如今官场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
还有,要有地方为政经历,且政绩良好以上,这一点的要求也高。
要知道,以前的时候,有很大一部分阁臣是中进士后直接进翰林,一直在京师为官,舞文弄墨熬资历,等资历到了就可以廷推入阁了。
他正在想着,就听崇祯皇帝问他道:“杨卿可有补充?”
杨嗣昌一听,却是没法,毕竟皇帝所列这些条件,按正常来说,应该是基本条件才对,从道理上来说,也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实际上呢?
刚才薛国观似乎没有任何犹豫就附和了,这是看不到还是就知道讨皇上喜欢?难道他不知道,要是一心只想讨好皇上不被百官认可的话,这辅臣是当不了多久的!
不过这样也好,薛国观本身就是搅屎棍,薛蛮子一个,就让他先折腾吧,回头内阁中,还有谁能和自己相抗衡,首辅之位,迟早就是自己的了!
这些念头,就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这么想着,他正要禀告时,殿外却传来了内侍的禀告声,说有捷报到了。
崇祯皇帝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捷报。不过此时,他自然当作不知道,欢喜之下连忙传旨让信使觐见。
一边的杨嗣昌听了,不由得暗自奇怪,捷报?能有什么捷报?再怎么样,他都不相信,大明军队能打败那十万满清大军?退后一步讲,不能打败满清大军的话,那又会有什么捷报呢?
这么一想,忽然,他心中一咯噔。该不会……该不会那高起潜还真把卢象升救出来了吧?这是他不想看到的,甚至他宁可满清军队把卢象升灭了,然后被明军打败都可以!
果不其然,信使所报,恰恰是杨嗣昌最不愿意看到的,卢象升被救出来了。
这一刻,杨嗣昌立刻想到了卢象升的履历。进士出身,在地方主政过,当过大名府知府。而后奉命整编军队,一直领军打仗,未尝一败,也因此,一直受崇祯皇帝的信任。直到卢象升在担任宣大总督期间,奔父丧而去职回家。可十月初满清军队入侵关内后,崇祯皇帝第一个想起卢象升,夺情起复,还封为兵部尚书,统领天下兵马。
要是以前,杨嗣昌其实并不以为意。因为他的攘外必先安内之策,被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所接受。也就是说,他杨嗣昌比卢象升还要重要。也因此,他成为了内阁辅臣,还主管兵事。而卢象升,却差点成为他这战略的牺牲品。
可如今,崇祯皇帝已经驳斥了攘外必先安内之策,重视卢象升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还要高。如此一来,此战之后,就算卢象升不再升官,可他如果真到京师成为实权兵部尚书而不是兼任的话,那自己还怎么管兵事?自己这个内阁辅臣,就会成为有名无实的了!
这一刻,杨嗣昌感受到了从未有过地威胁,心事重重之下,以至于崇祯皇帝说什么他都没有听清楚。甚至连崇祯皇帝又一道旨意发给卢象升,他都没有怎么关注了。就这么着,浑浑噩噩地回到内阁,而后又散衙回府。
救出卢象升,逼迫满清军队撤离,不管怎么样,这算是一个好事,对于如今的京师来说,肯定是要广为宣传下的,至少让大家能安心一点地过年不是!
可是,当这个消息在京师传开之后,却有人不喜反忧。因为这个事情,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范福匆匆离开钱庄,赶往御史刘美才府上。在进府之前,他还是相当谨慎的,四下环视,没发现什么人之后,便入了刘府。然而,他却没想到,在角落里,却有几双眼睛在盯着他。
崇祯窃听系统 95 且看看
过了没多久,刘府的侧门从里面打开,有一个人探出头看了下后,便往街角而去,来到几个人面前,低头哈腰地说道:“大人,老爷的恩公刚才进去了。”
说完之后,他又描述了下外貌,最后,他露出一丝哀求道:“小人已经按照吩咐向各位大人禀告了,请各位大人放过小人吧。要是被老爷知道我向锦衣卫通风报信,肯定会打死小人的。”
他对面的是锦衣卫总旗刘越,明白刚才进去的那人就是刘美才的恩公,也就是他们要查的人。他不理会这刘府下人的话,低着头想了会,才挥挥手说道:“走吧,不过你要记住,就当没见过我们,听明白了没有?”
“明白,明白,小人明白!”那人大喜,连忙点头回应,而后迫不及待地鬼鬼祟祟地回府去了。
刘越等他一走,便对手下几个人说道:“你们几个,去前面街角等着,一会那人出来后,交替跟踪,一定要弄清楚他来自哪里,是什么人?”
锦衣卫不是无所不能的,要想悄无声息地调查某人,只能一步步来。这一次,他们是暗地里把这刘府下人给私下拿了个把柄威胁了,才确定要调查的刘美才恩公是什么人。至于这人来刘府又在谈什么内容之类的,因为没人旁听,暂时刘越等人就束手无策了。
他们不知道的内容,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却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知道了,比如此时,他就在看文字直播。
“刘大人,如今传言满清军队遁逃,高总监所部汇合了卢尚书,此事可是属实?”
“是宫里的王公公派人送回来的消息,不可能有假,否则就是欺君之罪了!”
“呀,卢尚书好战,他能升迁这么快,也是因为立下了战功。如今他安然无恙,看来京畿之地就不会有安宁的时候了!”
“恩公所言极是!皇上举棋不定,没想到又要重用卢尚书了。他是主战派,这次的战事怕是会持续很长时间。要是惹怒了关外的满清皇帝,继续派兵进关的话,恐怕更是要旷日持久。恩公那边,还当注意为好!“
“谁说不是呢!这一打仗,道路不宁,谁还敢出门做生意呢!难道朝堂中人,就没一个真正为民着想的好官?我等小老百姓要的是安宁,而不是战乱啊!”
“这倒也不是,朝堂上有传言,杨阁部还是想和满清议和,停了和满清的战事,不过如今又没了动静,倒不知道是为什么?”
“呀,战事不断,商路阻塞,这损失的可都是钱啊!刘大人可愿牵头,为吾等百姓请命?“
“恩公放心,我受恩公多年资助,自当用心报之。这样好了,我这就出发,前去杨阁部那边探探口风,回头再想办法,联络同僚,尽快平息这场战事!”
“……”
看着这些对话,崇祯皇帝就不由得有点愤怒。其实,都不用说是晋商背景了,天底下的商人,基本上都是追逐利益之徒,又有多少会守着底线,不去赚不该赚的钱?
自古以来,重农抑商,不是没有道理的。
商人不可以没有,但要是任由其发展壮大起来的话,那必定会用钱来影响朝廷的大政方针。不问对错,只求利益,一切向钱看!
农为本,商为辅,这才是这个时代该有的。要是到后世,那就是工农业之类,商业要始终为辅,而不能成为根本。要不然,又有哪个阶层能斗得过有钱的商人?
崇祯皇帝从后世带来的一个印象,就是这个时代,还有那些大盐商,也都用他们的钱在左右朝廷盐政。甚至他们还企图控制科举,想从朝廷的根本上来控制朝廷政策。
这个刘美才是晋商那边的人,而朝廷中又还有多少人的背后站着晋商,以及其他大商人?
要想中兴大明,这些事情必须一件件地解决才行。崇祯皇帝心中这么想着,按捺住浮躁的心思,有心想看看杨嗣昌是个什么态度?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之后,刘美才果然去拜见杨嗣昌了,一番客套之后,刘美才先说起了有关捷报的事情。
杨嗣昌的脸色有点不好看,点点头回答道:“没错,如今卢尚书已经统领五万大军,后续赶到的勤王军,也将由他来节制。”
刘美才听了,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说道:“卢尚书凭着军功升迁迅速,搞不好这次之后,就会升迁内阁。到时候,可是内阁中最年轻有为的大明辅臣了!”
杨嗣昌听得眉头顿时一皱,似乎有怒意一闪而逝。
刘美才看得清楚,心中有数,便又说道:“不过下官以为,卢尚书主战,好战,皆是一己之私,全然不顾民生之艰难。战事持久打下去,苦的始终是老百姓。杨阁部深受皇上信任,可要为百姓做主啊!”
“嗯?”杨嗣昌听得有点没转过弯来,不由得嗯地疑惑了下。
“杨阁部!”刘美才郑重地说道,“下官以为,如今我大明官场,唯有杨阁部才是大明之中流砥柱。攘外必先安内之策,下官深感佩服。满清强敌不可力敌,如能化敌为友,则再无今日之战事,百姓幸之!下官不才,愿追随杨阁部左右,为杨阁部摇旗呐喊!”
听到这话,杨嗣昌的眼睛不由得一亮。不过随后,他就想起了崇祯皇帝的那番驳斥攘外必先安内之策的言论,顿时又有点泄气。按照皇上的意思,那是绝对不可能和满清议和的啊!
这么想着,他便只好说道:“皇上并不赞成本官所献之策啊!如今卢尚书得以重用,就是明证。此事,先且看看动静再说吧,如果战事再有波折,或许还有转机!”
他也是想明白了,除非满清军队还是连战连捷,那样会重新给皇帝以压力。如此一来,说不定皇上就会抛弃他原本的意思,又转而重视他了。
刘美才对杨嗣昌的话,只是稍微一想,便心领神会。他正要说什么时,却听外面传来脚步声,是杨府管家来了,双手奉上一封书信道:“老爷,宣大总督来信了!”
崇祯窃听系统 96 两世为人的经验看事情
在宫里的崇祯皇帝,通过窃听种子听到这个信息之后,脑海中立刻想起了有关宣大总督陈新甲的信息,是原有崇祯皇帝的记忆里的。
陈新甲,万历三十六年举人,初授定州知州。
崇祯元年,入为刑部员外郎,进郎中,迁宁前兵备佥事。这个官职,袁崇焕干过,类似于宁前司令一职,管辖军队包括钱粮等等。
崇祯四年,大凌河新城陷落,陈新甲原本罢官去职,可却有多人保他,包括外廷和宦官,最终反而得以升迁,成了宁前兵备副使。
崇祯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这也就是说,这一年,他就是宣府巡抚,已经属于大明的封疆大吏了。
崇祯十一年,就是受杨嗣昌推荐,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成为了宣大总督,接替了回家奔丧的卢象升的职位。
一个举人而已,却能成就如此高位。而其功绩,却只是泛泛而谈,什么整顿军备不错之类,忽悠当时的崇祯皇帝可以,但来自后世的他,却是对此唯有一声冷笑。要真是这样,为何还是屡屡吃败仗?就这陈新甲而言,可有一件能事能留名于世?
崇祯皇帝看过一部穿越小说,得此提醒,从原有崇祯皇帝印象中也想起了一个人,同样是举人出身的官员,叫做左应选的,和陈新甲的经历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崇祯二年建虏首次入侵京畿之地时,建虏在关内攻城掠地,永平,蓟镇等等相继沦陷,唯独左应选守住了昌黎,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轰动,显眼的一件事情。可就算如此,他也只是升为蓟州兵备道山东按察司佥事,就和陈新甲成为宁前兵备佥事一个职位。
可随后,因为其只是举人出身,不容于进士出身的那些官员。要知道,在明末这个时候,进士出身的,都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排队等做官,你一个举人当个县令就算了,还要往上升,让他们情以何堪?
因此,左应选最终被当时已是首辅的周延儒唆使直隶巡按御史甘学阔和顺天巡抚傅宗龙弹劾,虽有河南府推官汤开远为之诉冤,但最终还是谪戍汾州府。
由此一对比,再结合王承恩之前爆料的有关大明官场上买官的背景,崇祯皇帝立刻可以断定,这个陈新甲,绝对是有大量钱财为其开道,才能位居大明封疆大吏的职位。
宣府巡抚,宣大总督,崇祯皇帝想着这些官职,不可避免地,他把陈新甲和那些晋商联系了起来。
想着这些事情,崇祯皇帝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晋商走私、通虏,这种种事情不可能瞒过当地驻军、官吏。毕竟晋商可不是小打小闹,怎么掩盖都不可能掩盖得住的。可要是说,所有在晋地的大明高官,都被晋商收买,或者与其狼狈为奸,那也不现实。
就比如,卢象升也当过宣大总督,可他在任上的那些为政之策却是损害当地豪强的。他麾下的宣府总兵杨国柱,也在和满清军队血战,他们就不大可能和晋商有什么勾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