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他倒没有在意这点,走向吕大器,笑着说道:“看来本官总算没有来晚!”
吕大器也笑了,带着一点愧意道:“下官无能,差点全军覆没,实在愧对全军,愧对皇上啊!”
“本官也是没想到,这准葛尔部竟然如此狡猾,不但不逃,反而前来突袭,真是胆大包天!”洪承畴笑着说道,说了实话,也替吕大器缓和了下愧疚之意,同时伸手扶起了吕大器。
“总督大人过谦了!”吕大器听了,真心地说道,“如果不是总督大人料到了,又怎么可能会这么快赶来救援。说真的,下官真得以为要去忠烈祠了呢!”
洪承畴一听,心中不由得有点尴尬。他之所以这么快就赶来,能及时救下前锋军队,并不是他后来料到了这个情况,而是因为他知道崇祯皇帝已经出京前来和他汇合。
他不想墨迹着等皇上赶到,那样他就做不出成绩。因此,他一路上是紧赶慢赶,督促着大军连续行军,这样才能甩开皇帝,尽量晚点汇合。如此一来,才比原本预期的行程要早了好多天。
有的时候,真得是一点点的变化,往往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就比如崇祯皇帝的这次御驾出征!
崇祯窃听系统 779 日子很悠哉
追赶准葛尔部骑军的大明骑军,最终还是收兵回来了。
那些准葛尔部骑军就属兔子的,蹿得飞快,大明骑军又是连续急行,实在无法一直追下去。
就这么的,大明西征的第一次战事,就这么结束了。
怎么说呢,这一仗,先是准葛尔部给了明军一个突袭,击溃了一部分明军,围住了大部分明军。但可惜的是,最终准葛尔部没能吃掉围住的明军,并且在交战中,因为明军的精锐,还有装备的精良,超出了准葛尔部的想象,给其造成了不少的伤亡。
如果说,洪承畴所部的援军没有及时赶来,那么这一仗确实是准葛尔部大胜了。但是,正因为洪承畴所部及时赶到,救下了被围的明军将士。
综合起来看得话,其实准葛尔部骑军的这次突袭,并没有捞到什么便宜。放弃立刻吞并消化其他部族的机会,改为主动在哈密进攻明军,也是有代价的。
一万五千左右的明军前锋,溃散了小五千,战死了两三千,剩下的小一万明军,虽然粮食上来能吃饱喝足,过不了几天就能恢复过来,但是战马都已经杀了吃了,要再想获得上万战马,也不是短时间内能调度到的。
因此,总的来说,如今征战西域的明军,也就是洪承畴所领的三万五千左右骑军了。
这一战,也证明了准葛尔部的狡猾,超出了预估。从而给所有人一个提醒:大明这次出征西域,并不会想象中那么简单!
洪承畴经过这哈密一战,也收了想早点建功的心思。
这次出征,他是主帅,前锋军队遇袭,他是有责任的,当然,责任更大的还是前锋统帅吕大器了。
另外一点,洪承畴这次能及时赶到,救下吕大器所部,也算是有功劳的。
反正打死他都不会说出,他是因为想立功,不想等皇上赶上汇合,急急赶路才救下吕大器所部,而是说他有隐忧担心,为万全之计保持两军合适距离赶路,这才救下吕大器所部,这样他就是功大于过,多少能垫一下他的立功心思。
就这么的,洪承畴一边下令在哈密休整,等待这次日夜兼程所落后面的粮草物资,一边要保护吕大器所部,照顾他们早日康复过来,另外,就等待皇上到达再说了。当然,夜不收是肯定要放出去的。
…………
崇祯皇帝通过洪承畴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了解到前方的战况之后,就加快了行军速度,带着骠骑营在崇祯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赶到了哈密。
这个时候,吕大器所部的大明骑军,或者现在应该叫步卒,已经康复地差不多了。不过吕大器本人的身体,因为年事已高,恢复地并不好。
崇祯皇帝到达之后,首先便对第一次战事做出了定性:这是一场大捷,粉碎了准葛尔部叛逆的阴谋,在哈密坚守无投降,正是体现了大明坚强不屈,保家卫国的军魂,因此,所有在哈密坚守的大明将士,均被记功,并受哈密纪念章一枚。
甘肃巡抚吕大器有过有功,但功大于过,升左都御史,兼太子少保,准其告老还乡,休养身体。
另外,哈密之战中战死将士,全入大明忠烈祠享大明香火,家属按律得到优待;
但是,在哈密之战中溃逃的那一部分,就和当初辽东部族投降大明一样,全部降为奴隶兵,准他们随军继续作战,戴罪立功者方能重新转为正式的大明将士。当然,对于那些百户以上军官溃逃的,崇祯皇帝没有手软,军前斩首示众!
雷厉风行地做出了赏罚之后,崇祯皇帝的身边,就是四万左右洪承畴所部,以及一万多骑骠骑营将士,人数重新达到了五万多人。
不过这其中,有五千多成了步卒。这些人就不方便继续随军,因为赶不上大军行进速度。因此,崇祯皇帝下旨,他们在哈密就地驻守,修筑哈密,为将来大明掌控西域做准备。
然后,他就领着四万五千多骑,再次西征,从哈密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这一次,全军并没有分散,所有骑军,都合在一起,最多各部之间,相差一日行程,分散成南北两线,向乌鲁木齐方向推进。
当然,崇祯皇帝这么做,并不是没有一点目的的。
在哈密出发之前,他就释放了十二名准葛尔部骑军的俘虏,明确告诉他们道:“朕来了,给你们准葛尔部最后一次机会。朕会在轮台等你们,期限半个月,立刻无条件投降。过期不候,灭族!”
这十二名准葛尔部的倒霉蛋是在洪承畴所部救援的过程中,俘虏的没能及时逃走的准葛尔部哨探。他们原本以为会被明国皇帝杀了祭旗,没想到还有命活着回去,不管他们是否真心,都是连声答应,保证把话带到。
他们自然不会想到,崇祯皇帝在他们之中的三个小头目身上,各自放了一颗甲级窃听种子。把这些人放回去,就能让他找到准葛尔部骑军躲藏的地点。要没有这个金手指的话,而且他们不投降大明,那就真得是杀了祭旗了。
所谓轮台,其实就是后世的乌鲁木齐,是贞观年间大唐始设。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此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这里北上就是准格尔盆地,南下就是伊犁地区,西进则是塔城地区,是准葛尔部原本活动区域的中心位置。
对于崇祯皇帝的这番部署,洪承畴其实是看不懂的。不过崇祯皇帝乾坤独断,并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也不敢对此有意见,就只能这样了。
如果要问洪承畴意见的话,他认为还是要分兵。他带一路,皇上带一路,预定目标,包抄合击,这样如果准葛尔部真在预定地点的话,就能合围消灭准葛尔部的可能。
可如今大军在一起行动,这么庞大的骑军,就算能知道准葛尔部的所在,还没到,对方也肯定逃之夭夭了。至于限期让准葛尔部无条件投降,洪承畴认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他们真怕了大明,能无条件投降的话,也不会叛变大明,早就乖乖地跟着鄂齐尔图汗一起归附了。
当然,分兵行动还有另外一点好处,就是他洪承畴有可能可以做出一点成就,也算是他的私心了。
不过,洪承畴也明白,根据皇上以往的战例来说,他做什么事情,哪怕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一点用处的做法,在最后也往往证明是非常英明的。皇上最为厉害的一点,就是能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出事情的真相。换句话说,就是皇上很可能会在行军过程中,推算出准葛尔部主力所在。
至于从南方传过来,说皇上有天上的圣物赏赐给远处的军卒,从而能让很远的军卒得到直接禀告皇上消息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洪承畴作为儒家子弟,他是不相信的。
这种情况,哪怕在说这个的人,说得活灵活现,洪承畴也是不信的。他更相信,类似这种,其实就和大军出征前,抛一个铜板看正面反面来获取上天对这次战事的预测,其实是这个铜板两面都是一样,从而达到出征的时候鼓舞士气的目的。
不管怎么样,皇上蒙上一层真正上天之子的神秘口碑,对于皇上统治大明是绝对有利无害的。
洪承畴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领着两万骑军,和崇祯皇帝保持一天的距离,齐头并进向轮台开进。
大明这支骑军,是为西域这边最为强大的骑军了。四万五千多骑军,铺开之后一路西进,天地之间,就仿佛全是大明的了。
明军夜不收当然要更辛苦一些,在大军的前后左右都撒出去很远,一面为大军耳目,一面又要收集尽可能多的军情,侦知敌人之所在。
在前往轮台的途中,他们按照皇上旨意,把路上抓获的牧民,不管是不是准葛尔部的牧民,又或者自称是什么和硕特部以及其他部族,侥幸躲过准葛尔部追杀的,全部集中押送到皇上所在的中军,而后押解一起前往轮台。
就这么的,等崇祯皇帝领军到达轮台的时候,这样的牧民,已经达到了两百多人。明军把他们看押在几处地方,也不审问,最多的异常,是大明皇帝在众多将领的簇拥下,瞧了下他们这些人而已。
当时候,几乎所有的牧民都向大明皇帝跪下哀求,说他们是什么部族的,对大明最是忠心感激什么的,不过大明皇帝当时就没理。只是在军中将领对他们指指点点了一番之后就走了。
当然,所有人都不知道,崇祯皇帝其实在听手下将领介绍这些俘虏的时候,就往他们每伙人中投放了丙级窃听种子。
然后,崇祯皇帝就好像忘记了他是领军前来剿灭准葛尔部叛逆,每天不是在营帐里睡觉,就是出去打猎,又或者巡视营地,看着军中将士训练什么的,日子看似很悠哉。
:。:
崇祯窃听系统 780 回头见
/
当然,实际上崇祯皇帝肯定不会忘记他是来打仗的。只是之前放回去的那些个准葛尔部哨探并没有找到准葛尔部主力所在,因此只能是等待而已。
与此同时,他通过关押在营地的那些游牧人身上的丙级窃听种子,要筛选出那些人是准葛尔部的探子。甲级种子没那么多,但丙级种子还是有的。毕竟一颗甲级种子能拆分成九颗丙级种子,方圆十里的距离,已经足够用了。
崇祯皇帝就不相信了,大军来袭,准葛尔部会不派出探子查探大军在什么地方,又是什么情况等等。如此一来,只要有探子来探查,就有很大的概率被散布出去的夜不收给逮回来。
至于接下来,就只是等待了。
很快,崇祯皇帝当初限定准葛尔部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已到,但是准葛尔部连个影子都没出现,那崇祯皇帝自然就不客气了,当即明着下旨,准葛尔部灭族!
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最早放回去的准葛尔部哨探俘虏,才刚刚和准葛尔部的哨探会面。那些哨探俘虏要重新获得自己族人的信任,也是要时间的。
这时间,就慢慢地到了崇祯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眼见着崇祯皇帝一直没什么动作,只是巡视营地,甚至游玩打猎,这让洪承畴开始担心起来了。该不会这一次面对西域的敌人,皇上终于是没办法了么?
这么想着,他找到崇祯皇帝,不得不提醒道:“陛下,这西域一到十月份,就很可能是大雪遍地,这时间,怕是不甚多啊!”
崇祯皇帝听了,呵呵一笑道:“朕知道,这不,还有两三个月时间呢,急什么?”
“……”洪承畴听得无语,急什么?当然急了!如今准葛尔部的影子都没看到,每天就在这轮台驻扎。该不会是这西域的风光把皇上给迷住了吧?
不爱美女爱风景?
当然,这些东西只能是脑子里想想而已,洪承畴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奏道:“陛下,西域宽广,敌踪未现,就算被夜不收侦知,准葛尔部也必然不敢和我大军正面决战,我追敌逃之下,微臣以为,两三个月时间,未必能够。一旦大雪降下,怕是对我军有诸多不利啊!”
他心里很清楚,就事论事地奏对,皇上不但不会着恼,还会获得直臣的印象。因此,他才有胆子继续劝谏。
崇祯皇帝听了之后,果然没有不高兴,依旧微笑着说道:“朕自有妙计破敌,洪卿且看着便是。”
洪承畴一听,还能说什么。有皇上过往的战绩在,还能感觉到皇上胸有成竹的把握,难道就因为自己觉得这事会难,然后皇上也会难?
这么想着,他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
在大军营地内,关押游牧人群的营地内,都是各自熟悉的凑在一起。有的为自己的命运担忧;有的则是无所谓,免费吃喝,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还有的,则是沉默寡言,对谁都是阴沉着脸,就好像都欠他们钱一样……
在这些人之中,有三个年轻人一伙的,看到周边的人都离得比较远,便低声对年纪稍微大一点的那个说道:“现在怎么办,回不去,什么都没用啊!”
另外一人听了,也凑近那个年纪大一点的人跟着说道:“阿哈,明军好像都很厉害的样子。”
“闭嘴!”那年纪大一点的听了,厉声低喝一声,然后看看四下,发现不可能听到他们声音后,才低声说道,“小心隔墙有耳懂么?我就不信明军会一直关着我们,等机会便是!”
“可是,每天都是关在营地内,听着明军那些振奋的声音,感觉很不爽啊!”第一次开口的那人低声说道,“阿哈,你听听,还有一阵阵的欢呼声,他们这是来打仗的么?”
阿哈,在蒙古语中就是哥的意思。
没错,这三个人,其实是准葛尔部的探子,为首这个,名叫巴尔思,伪装成了普通牧民在天山脚下游荡,查探明国大军的动静,没想到被明军夜不收给抓了来。如今虽然已经把明军的情况都了解得很清楚,可一直关在这里,也让他们中的两个年轻人有点烦躁了。
此时,听到他们的牢骚话,巴尔思的脸色变得很严峻的那种,再次厉声低喝道:“猎人需要有耐心才能猎到猎物,不懂这个道理么?”
被他连续训了之后,两个年轻人终于不敢再说话了。不过情绪上的低落,却还是有的。
见他们两人这个样子,巴尔思便缓和了一点语气,低声说道:“明军没动静,整日待在这里,对我们准葛尔部才是最好的。最好一直待到下雪天,说不定大汗都能带我们打败明国皇帝!”
听到这话,两个年轻人一想也是,不由得立刻兴奋起来。想象着要是他们准葛尔部连明国皇帝御驾亲征都能打败了,那就真是太厉害了。最好还能活捉明国皇帝,说不定再顺势攻进中原,就像祖先一样……
想得太美,其中一个年轻人就忍不住朝向巴尔思,嘴巴一张,就想说话时,被巴尔思看到,抢先低声厉喝道:“闭嘴!”
“……”那年轻人的嘴巴张着,不过没敢说出话来了。
巴尔思谨慎地再次扫视周围,其他牧民都离他们有点远,而帐篷外面的明军岗哨更是不像放哨的,两个人凑在那聊着天,不时还哈哈笑,压根就没在意营地里的这些牧民。
看完了这个周围的情况,巴尔思才低声吩咐道:“话多了难保不被人发现,记住别说话了,躺着想象下大汗打败这些明军,在明国皇帝的脖子上系根绳子,牵着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好么?”
两个年轻人一听,顿时就惊呆了,竟然还可以这样?
不过想象一下,似乎也很不错。于是,他们就都不说话了,各自开始意yin起来。
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午后不久,忽然有一队明军开进了关押他们的营地,为首的是明军的一名千户。
看到这情况,所有被关押着的这些人,都不由得紧张起来。因为这种情况,是之前没有过的。
准葛尔部的两个年轻人,都不由得看向巴尔思,眼神中带着一点担忧。
巴尔思就生怕他们两人沉不住气,便侧着身子,背对着人低声说道:“记住自己的身份。”
他特意提醒的身份,当然不是说是准葛尔部的哨探,而是指他们事先编出来的身份。
吩咐完之后,他就装出和别的牧民一个神情,带着点担忧之色盯着那明军千户。
只见这明军千户大声用蒙古话对他们说道:“皇上念及你们生活不易,准你们可以离去了。”
听到这话,所有牧民都吃了一惊,随后便是欢喜,连忙感谢皇帝什么的,七嘴八舌地说着,营地内犹如菜市场一般,“嗡嗡嗡”地一片。
巴尔思和他的两名同伙都对视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神中的欣喜之色。正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逃离这里,没想到明军就主动要放他们离开了。
明军千户见了,当即大声喝道:“不过大军交战,你们离远一点,否则丢了小命,别怪没事先提醒!”
说到这里,他环视一眼全部都在点头的牧民,而后才又说道:“每户出一人前来排队,领取路引,免得又被抓了。”
在他说话间,有两名明军将士搬来了桌椅,摆上笔墨纸砚。
这名千户上去坐下,然后对第一个上前的牧民问道:“你叫什么,同伴几名,什么关系?”
在听取牧民的答复之后,这名千户便在纸上写了起来,完了之后还盖上一个印章,吹干了递给那牧民道:“可以了,你拿着这份路引,去领了你们的东西之后立刻离远一些,不要被战事波及了!”
这个牧民听了,欢天喜地的和同伴一起离开了。
其他牧民见了,也都是欢喜,规规矩矩地排队领取路引。
大约一个时辰之后,巴尔思也领到了一份路引。他看了下,发现是用汉字写的,他不认识。不过这没关系,小心叠了起来收好才千恩万谢地走了。
他们的牛羊和马什么的,并不在被关押营地的附近,而是在明军的辎重营那边。这一路过去,巴尔思和他同伙的眼珠子乱转,尽最大可能地把明军的情况印到脑海中。特别是对明军辎重营这边,更是贪婪地看着,心中估计着明军的牛羊物资这些东西。
甚至巴尔思还不惜假装扭了下脚,一个狗爬摔地上,然后装出很疼的样子才慢慢地起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让他和他的两个同伙多看了一会。
在这些过程中,看押他们的明军将士也没多少凶狠之色,最多催他们一下而已。
离开明军大营经过营中的一处空地时,就见到这里正在打马球,边上不但围坐着很多明军军卒,而且就连明国皇帝也在一处高台上观看。
“那个就是明国皇帝啊!”巴尔思心中暗想着,先让你们在这得意着,回头见!
妙书屋
崇祯窃听系统 781 争辩
通过这些天内的窃听,崇祯皇帝知道这么多被看押的人里面,就这一伙人是准葛尔部派出来的哨探。明确了这一点,就没有再关押的必要,收回丙级窃听种子,然后给巴尔思身上换上甲级窃听种子。
巴尔思本人自然是不知道这一切的,一路离开明军大营,一开始的时候,心中还有点担心的。不过等到明军夜不收一队队地经过并包围他们,每次都拿出那所谓的“路引”之后,就全能得以放行。越走越远,甚至几天都遇不到明军夜不收时,他们便知道,自己安全了。
这种情况下,巴尔思便再也按捺不住,带着两人手下,把那上百头羊都弃了不顾,立刻驰马狂奔,赶了回去。
到达原本的地方之后,却没发现本部踪迹,又游荡了两天之后,终于撞到了准葛尔部其他哨探。在一番审问检查之后,三人核对的口供都是一样,才被带去见了僧格。
僧格这边只有一千余骑,看着被带来的巴尔思三人,又审问了他们一番,还特意看了那份“路引”,感觉也没有问题之后,才带着巴尔思一人,立刻飞驰离去。
经过两天之后,巴尔思被带到了一处天山脚下,这让巴尔思不由得非常诧异,该不会大汗带人躲在山里吧?
心中虽然想着,却也没有说话,一直跟在僧格后面,左绕右绕之后,进入了一处很大的山谷。
果然,在这处山谷的四周,全是准葛尔部的人守着,进入谷中之后,就看到之前俘获的例如和硕特部等其他部族的人。
原来巴图尔珲之所以能吞并其他部族之后不但没有躲,反而去哈密突袭了明军,就是因为他把其他部族的人都看押在这里。因为山谷的地形,他只需要留少量人马就能看住这些部族的人。
巴尔思下了马,在谷中穿行,还能看到有其他部族的人被看押着在干苦活。他明白,这些人肯定是不愿意归附准葛尔部才会用这种方式榨干他们身上的价值。
走了好长一会之后,巴尔思便看到了大汗。不过这个时候,他是没有资格上去见面的,不过他也不担心,他相信大汗肯定会找他问话的。
果然,在僧格禀告了之后,就有人来传他了。
巴尔思快步走到巴图尔珲面前,大礼拜见。
不过他还没有拜下去,就被喜形于色的巴图尔珲叫停了:“不错,不错,你立下大功了,再把情况给本王说说,任何细节都不要漏掉。”
很显然,他是把在传话的过程中,有什么地方不符合最初的内容,因此就要亲自再问一遍。
于是,巴尔思就连忙把他前去哨探,被明军夜不收抓住,进到明军大营的一系列事情,都仔仔细细地给巴图尔珲禀告了一次,还重点描述了明军辎重营的情况,以及他离开明军军营时,看到明军在打马球,连明国皇帝都兴致勃勃地在观看这些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