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如今他又让沈德潜和诗,想必是受灾之地燃眉已解。
“既然皇上忧心,那便要作一首好诗,好为皇上稍解烦忧。”
沈德潜如此想着,便看了看“唱”诗——《问柳絮》:
“惯能迷客眼,偏解污花心。借日糊天暗,因风卷屋深。
镜浑圆水面,雪聚小墙阴。触处成憎厌,何如在故林。”
“皇上果然是愁绪难消啊!”
沈德潜微微一笑,提笔写下了“和”诗——《柳絮答》:
“故枝多眷恋,薄质岂无心。奈可稊全脱,而当春复深。
沾泥成梦幻,认雪是陶阴。识得原无住,何殊坚固林。”
沈德潜原以为这首《柳絮答》,应该能让乾隆皇帝心意稍解,不料第二日一早,乾隆皇帝又送来了一首“唱”诗!
“皇上这是要考验我?”
沈德潜哭笑不得,只能继续写“和”诗。
殊不知,此刻的乾隆皇帝早已对沈德潜的和诗能力大为赞赏,并认为让沈德潜屈居翰林院,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
而实际上,乾隆皇帝心里面已经打定了主意,准备将沈德潜调到身边,做他写诗的众多“枪手”之一了!
乾隆八年,沈德潜升为左中允,不久又升任侍读、左庶子,之后又升任从四品的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
日讲起居注官是干嘛的?
跟在皇帝身边记录皇帝言行录的呀!
这下子,给皇帝做“枪手”就更方便了。
短短不到一年工夫,沈德潜就从一个“副处级”干部变成一个“副市级”干部!
其升迁速度之快,简直就像吃了炫迈一样,根本就停不下来!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四十章 以诗始,以诗终
沈德潜升任从四品的侍讲学士之后,除了隔三差五地给翰林院庶吉士们讲学一场之外,便是偶尔为乾隆皇帝和和诗,有了大把的空余时间。
有了空余时间,沈德潜便开始思考一件事。
他早年曾师从叶燮学诗,作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
在诗学一道上,沈德潜很有造诣,为康乾以来拟古主义诗派的代表人物。
但想要将“诗教”这种诗词创作的思想传扬出去,光靠一首首的诗作是不行,必须著书立说,形成完整、系统的诗学理论。
如今,他官居从四品,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功成名就了。
作为一位文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诗人,他已经有了著书立说的资格。
沈德潜思来想去,最终决定从探寻诗歌之源的方式入手,通过选诗、注诗和评诗阐扬“诗教”,倡导“风雅”。
他开始选编《古诗源》。
至于为什么要选编《古诗源》,沈德潜自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则唐诗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
意思是,诗歌到了唐代时,已经达到了极为昌盛的地步,因此唐代并不是诗歌的源头。
宋代、元代的诗歌都不如唐诗,而唐朝以前的诗歌,才算得上是唐诗的发源。
因此,沈德潜需要翻阅大量唐代以前的古诗集,也幸好翰林院后院的藏书库中有历朝历代大量的藏书,这也为他提供了选编《古诗源》的基础。
就在沈德潜埋首故纸堆里,潜心选编《古诗源》之时,乾隆皇帝又要下江南了。
下江南,也算得上是乾隆皇帝的爱好之一吧,只比写诗差了那么一点点。
作为宠臣,沈德潜当然是乾隆皇帝钦点的随行人员之一。
乾隆下江南,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桥段了,在电视剧里,他经常带上三两个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但实际上,乾隆是最好面子,也最讲究排场的皇帝,他下江南必然带着整套的出行仪仗,随行人员多达两千多人。
像那种电视剧里,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还被贪官污吏关进大牢里的情节,纯属扯淡。
浩浩荡荡一行人,从紫禁城南下,来到杭州府时,已经是冬天了。
这一日,乾隆皇帝兴致颇高,带着一帮大臣游西湖。
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时,乾隆皇帝忽然诗兴大发,顿时张口就来:
“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众大臣站在乾隆皇帝的两侧,正准备等他念完诗后,大声叫好呢,结果乾隆皇帝卡壳了!
乾隆皇帝正尴尬着,心想:完犊子,这下子要在臣子们面前丢人了!
众大臣也一齐发愣:皇上怎么了?最后一句念下去呀,我们正等着拍龙屁呢。
就在这时,有一个老者颤颤巍巍地站出来,赞道:“皇上高才壮采,所作之诗,寓意无穷,回环流转,畅然不息。令老臣茅塞顿开,诗意顿生。请皇上恩准老臣狗尾续貂——飞入梅花都不见。”
这老者不是别人,正是“想皇上之所想,急皇上之所急”的沈德潜!
乾隆这首诗,前三句平淡无奇,加上续上的这第四句,这意境顿时就深远了起来。
众大臣这才醒悟过来,原来皇上是卡壳了呀!
于是,连忙纷纷恭贺乾隆皇帝,又作得一首妙诗。
与此同时,众人心中也在暗自懊恼,自己怎么就没这么激灵呢,续上一句诗又有什么难的,偏偏自己就没这个悟性,又让沈德潜抢了先。
乾隆皇帝的龙屁被拍得很舒服,心里对沈德潜更是欣赏。
这老头,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察言观色的功夫也很了得啊!
回到紫禁城之后,沈德潜又重新伏案选编《古诗源》,乾隆皇帝每有诗作,也会命其和诗,每每都能让他龙心大悦。
乾隆十一年(1746年),沈德潜所选编《古诗源》已经大功告成,全书共十四卷,上溯先秦,下迄隋代,录诗七百余首。
在这部选编作品中,沈德潜崇尚雅正,故尤重作品的风骨,提倡自然,反对雕琢。
他评曹操诗“沈雄俊爽,时露霸气”,评左思诗“拔出于众流之中,丰骨俊上”,评庚信诗“悲感之音,常见风骨”。
这些诗人中,沈德潜最推崇陶渊明的“无意为诗,斯臻至诣”,他说:“陶诗合于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灵运)诗追琢而返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古诗源》编校完成之后,即付刊印。
因沈德潜在朝中身处高位,诗作又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常出入禁苑,与乾隆皇帝唱和、论诗,《古诗源》甫一面世,即受追捧,一时间竟洛阳纸贵。
沈德潜亦是老怀开慰,喟叹道:“吾之诗学,能传扬于世,何其幸也!”
《古诗源》诸事皆毕,沈德潜便向乾隆皇帝乞假归葬。
乾隆皇帝不仅给他三代都加封典,还赐诗一首,其中有一句是:“我爱沈德潜,淳风挹古福“。
乾隆皇帝对沈德潜的荣宠众所周知,但一言不合就表白那也是没谁了。
在古代,皇帝题词就不得了,何况还特地写诗相赠呢?
这件事在当时,就引起了“文艺界”大震动,当时歌咏其事的不知凡几。
乾隆十二年(1747年),沈德潜回朝之后不久,便被任命在尚书房行走,又擢礼部侍郎,正二品大员。
沈德潜一而再,再而三地获得破格提拔,这让朝中大臣们颇为微词。
乾隆皇帝为此还专门颁谕,特别指出,他是因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才特别加恩,以鼓励老成积学之士,并非因进诗而优擢。
但这好像不能服众,毕竟沈德潜政绩平平,如果不是因为诗写得好,还兢兢业业为乾隆校刊《御制诗集》,为诗润色,怎可能受此荣宠呢?
一个“枪手”做官做到这份上,只怕死了也会笑出猪叫声来吧?
八十多岁时,沈德潜因为老迈不堪,辞官回故里。
乾隆皇帝颇为不舍,这么好的一个“枪手”,还没有给朕写出更多的诗来呢,怎么就走了呢?
虽然不舍,乾隆皇帝依旧恩准了。
还为沈德潜加礼部尚书衔,长孙赐举人,获准在沧浪亭北面建生祠……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沈德潜寿终正寝。
乾隆皇帝感怀不已,追封沈德潜为太子太师,赐谥文悫(què),入贤良祠祭祀,乾隆还亲自为他写挽诗,荣极一时。
乾隆皇帝曾说过“朕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也是一语成箴。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震惊朝野的《一柱楼诗》案爆发,诗集作者已故举人徐述夔被抄家,并被剖棺戮尸,数名校对之人皆被斩。
作为清代四大文字狱之一,此案波连甚广。
沈德潜曾替徐述夔立传,并称他“品行文章皆可法”令乾隆皇帝大怒,下令对沈德潜追夺封衔、仆碑、罢祠、磨平碑文。
虽然治了沈德潜的罪,但乾隆对他的感情还是很复杂的,乾隆四十四年,做过一系列怀旧诗,仍把沈德潜列为“五词臣”之一,并写道“且知余不负德潜,德潜实负余”。
沈德潜前半生蹉跎,后半生荣极一时,死后又被夺衔仆碑,一生可谓是跌宕传奇。
在他被乾隆皇帝治罪之后,他所编著的《古诗源》由原先的风靡一时,变得无人问津,不消数年,便再也踪迹难寻。
谁也没想到,当年踪迹难寻的《古诗源》,在两百多年后,竟会出现在京城荣宝斋里!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四十一章 把这儿当成收破烂的了
向南揉了揉眉心,心中倒也有些感慨。
这沈德潜,虽然有一肚子好文采,可惜太过醉心于功名,一心想要讨得乾隆皇帝的欢心。
当然,他做到了,生前也是恩宠无限,荣极一时,但死后却不得善终,连碑文都被磨平了文字。
只是,为人处世,还是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这是向南的老爸向海洋一直以来灌输给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当然,向海洋说得没这么文雅罢了,他是这么说的:
“儿子,咱们做生意,就要讲究个诚信,不短斤少两,不以次充好,踏踏实实地做,总会有回头客的,到时候发财是发不了,但生意也绝对差不了!
当然了,咱们也不能让人给坑了。谁要是想坑咱们,就揍他丫的!”
向南:“!!!”
沈德潜的故事,以及古籍《古诗源》的诞生,只是附带,并不是向南此来的目的。
因此,看过就算了,也算是了解一段尘封的历史。
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看一看修复《古诗源》的京派绝技——珠联璧合。
端起俞老板放在桌上的茶,喝了一小口,茶温刚刚好,一股淡淡的茶香在口腔里弥漫,让人忍不住精神一振。
向南深吸了一口气,又重新开启了“回溯时光之眼”。
……
1936年冬,北平。
前两天刚下过一场大雪,将整个天地都染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往日里热闹非凡的街市,此刻人影凋零,不时地有一辆骡车从远处艰难驶来,又匆匆往远处而去,只在雪地里留下深深的两道车辙印。
被白雪掩盖的乌黑的烂泥,也随之露出了原本就狰狞而丑陋的真面目。
天色渐亮,琉璃厂街的一处名叫“博古轩”店面里,突然传来了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紧接着,店门的一块门板被卸了下来。
一个身穿着厚厚的棉袄子,头戴羊皮帽的小伙子从店里探出头来,惺忪着双眼左右看了看,嘴里不知道嘟囔了一句什么,又将头缩了回去,将门板一块一块全都卸了下来,这才回身拿起鸡毛掸子,收拾店面去了。
就在这时,一个身穿棉布长袄,头戴瓜皮帽的中年男子,踩着厚厚的积雪,从远处踉踉跄跄地奔了过来。
许是跑得太急,他呼吸微微有些有些急促,嘴里的热气刚一呼出来,就变成了一股白雾,将鼻梁上架着眼镜镜片都给模糊了。
中年男子取下眼镜,拿手指胡乱擦了两下,又重新将它戴好,站在雪地里四处张望着,等看到“博古轩”的招牌后,又一手拎着长袄的下摆,跌跌撞撞地朝店门奔去。
“老板,老板!”
中年男子一进店门,就喊了起来,“我要出手老物件儿,有没有人呐?”
“喊什么,喊什么?这不来了吗?”
刚刚那个开门的小伙子从后堂里走了出来,一脸不高兴地低声嘀咕道,“吃个早饭都不让人安生,这小rb都快来了,还开门做什么生意,命都要没了,赚钱有什么用?”
中年男子一见,顿时眉头一皱:“老板呢?你一个小伙计能做得了主?”
“这是我家的店,我怎么就不能做主了?”
小伙子一听不乐意了,梗着脖子说道,“你不是有东西要出手吗?拿出来看看!”
他说着,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中年男子,看他身上穿的长袄也是破破烂烂,就连戴着的眼镜镜腿也断了一条,用白色的棉布条紧紧地扎了起来,心里更是鄙夷了。
就他这副穷酸模样,能有什么好东西?
中年男子见状,有心想换一家店铺出手,可如今这种情况下,还真是出了这个门,没了这家店!
就在今年九月份的时候,倭国鬼子的军队已经强占了丰台,四处调兵,对北平虎视眈眈,有点家底的人家早就逃难去了,哪里还有心思在这里开店?
如今他也是将家里面能卖的东西全都给卖了,准备携带家小前往山城寻找亲戚避难去。
“罢了,罢了!”中年男子暗自叹息一声,想道,反正都要离开了,又何必在意这点意气之争?前往山城路途遥远,也许还会碰到比这更难缠的人呢,要是一个运气不好,碰到鬼子兵……
中年男子打了个寒颤,不敢再想下去,连忙伸手从怀里掏出一个包裹来,放到了柜台上面:
“这是一套古籍,是清代著名诗人……”
“行了,行了,我自己会看!”
小伙子一脸不耐,一看这穷酸样,就是个书呆子,除了那几本破书,还能有什么?害得小爷连早饭都没能吃好。
心里不满,他也没给什么好脸色,伸手拿过包裹,小心地打开。
他再混,也是出生在古玩店里的,自然也知道古籍这玩意儿很值钱,尤其是孤本之类的珍贵古籍,价钱那更是翻上了天,这要是弄坏了,他老爷子不得揍死他?
打开外面的布包裹后,里面又有一层牛皮纸层层裹着。
小伙子一乐,总算给了个好脸色:“您这还挺细心,裹得这么严实。”
“这不是怕损坏了嘛!”中年男子陪着笑,有点心虚。
小伙子不再说话,又一层层将牛皮纸打开,四本暗青色封面的线装书露了出来,在封面左侧竖写着三个大字:“古诗源”,下方则是作者名:沈德潜。
轻轻翻了翻这书,小伙子的脸色渐渐难看了起来,这四本书是古籍没错,乾隆年间大开本写刻板的古籍,倘若是善本,价钱上也是很可观。
如果运气好,碰到了识货之人,或许还能要一个大价钱。
所谓善本,一般情况下,是指那些保存完好,且具有一定历史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代书籍。
“您这包得挺严实,我还以为是善本呢,没成想这都烂成这样了!”
小伙子变脸的本事挺高,刚刚才露了好脸色,这一会儿又变得阴阳怪气起来了。
古籍倘若保存不善,很容易导致各种病害发生,严重的甚至会损毁。
眼前这四本古籍,已经严重絮化,尤其是是在书口和地脚。
书口靠下的部位絮化十分严重,几乎不能触碰。
而整个地脚部分,则干脆已经完全絮化消失,有的甚至伤及下栏,还有缺字。
就这样的四本破书,他怎么就好意思拿到古玩店里来卖?
把“博古轩”当成收破烂的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四十二章 不赚别人的救命钱(为舵主此城危加更)
中年男子闻言,脸色一阵变幻。
过了良久,才喏喏开口道:“这四本古籍的作者沈德潜,是清代著名诗人和学者,也是康乾以来拟古主义诗派的代表人物……”
“你说这些有什么用?”
小伙子冷笑几声,斜着眼睛说道,“它就算是诗仙李白的诗集,那也是破烂货啊!”
中年男子闻言,气得浑身发抖,脸色铁青,却一句反驳的话也说不出来。
他没有看到,小伙子的眼里,闪过了一丝狡黠之色。
“博古轩”是什么?古玩店呀!
实际上,清楚这家店底细的人都知道,博古轩最出名的并不是货架上摆的那些个古董,而是修复古籍的本事!
这家店的老板薛钊博,是京派古籍修复的唯一传人,手艺精湛,哪怕是再破烂的古籍,只要到了他的手上,都能起死回生!
这小伙子,是老板薛钊博的小儿子,名叫薛铁,从小就在古玩店里长大。
他自然深知自家老爷子的本事,他一看就知道,这四本古籍虽然损毁得厉害,但并非没办法修复,之所以要对这中年男子如此说道,那还不是为了压低价钱?
做生意嘛,不管是古玩还是酱醋茶盐,不都是买低不买高的吗?
眼看这中年男子脸上渐渐露出失望之色,似乎打算放弃了,薛铁知道,火候差不离了,再等下去,估计人家直接拿着书就走人了,那他说了这么半天,岂不是白费了口水?
他清了清嗓子,漫不经心地说道:“这年月,大家都不容易,算了算了,我就勉为其难把这四本破书收了吧,好歹也是个老物件儿,你开个价吧。”
中年男子闻言,就仿佛溺水之人抓住了一根稻草,一脸欣喜,踌躇了半晌,才试探着说道:“十,十块大洋?”
“十块大洋?”薛铁两眼一瞪,把中年男子吓得退了一步,“你想什么呢?!最多给你两块大洋,这还是看你这书是真古籍,要不然,送给我我都不要呢!”
在三十年代的北平,一块大洋能买十六斤上好的大米,或者是五六斤猪肉,相当于如今的一百五十六块钱了。
十块大洋,那就是一千多块钱!
就这么四本破破烂烂的书,就想卖一千多块钱,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中年男子也下了狠心,咬了咬牙道:“五块大洋,再少我就拿回去,不卖了!”
这四本古籍,是家里传下来的,如果不是要全家避难,家里又确实缺钱,他是说什么也不会拿出来卖的。
他本就是个读书人,又不是真的书呆子,知道有专门修复古籍的地方,可如今……也真是没办法了。
“行吧行吧,看你也不容易,我就当发个善心,五块大洋好了。”
薛铁见中年男子一脸悲愤之色,知道再压价,估计对方真要走人了,于是赶紧应了下来。
他返身走进柜台后面的小间,不一会儿就从里面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五块大洋,放到柜台上面,笑着说道:“您数数?钱货离柜,慨不负责。”
就五个大洋,还数数?你当我是三岁小孩不识数吗?
中年男子没理会薛铁,一把抓起柜台上的大洋,转身就出了门。
中年男子刚离去,从店铺后院进来了一个身穿灰色长袍,年约五十六岁的清瘦男子,看了一眼薛铁,略带不满地开口问道:
“小铁,一大清早的,跟谁在这儿咋咋呼呼的?有时间还不多去练练手艺?”
这薛钊博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都嫁人了,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原打算将自己的一身手艺传给他,也好有个糊口的本事。
谁知这小子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压根就对修复古籍没兴趣,到现在也没学出个样儿来。
薛铁一点也不害怕,笑嘻嘻地凑了上来:“老爹,我刚刚可是帮您赚了一大笔!”
说着,就将刚刚发生的事说了一遍。
谁知,薛钊博听了以后,非但没有表扬他,反而脸色一黑,怒斥道:
“混账东西!一直以来我是怎么教你的?人家的救命钱你也赚,你……你真是气死我了!”
见薛铁仍然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他狠狠一跺脚,从柜台后面的里间又拿出了二十多块大洋,二话不说,直接出门追那中年男子去了。
刚刚薛铁一说,薛钊博就知道,这中年男子必定是要携家带口离开北平避难去了,否则的话,也不会变卖祖上传下来的古籍。
这四本一套的清代《古诗源》珍本,哪怕再破,也不止五个银元啊!
国难当头,他再是商人,也不能赚人家逃难用的救命钱,这是要遭报应的!
半晌之后,薛钊博回来了,脸色稍稍好看了些。
他是循着雪地里的脚印追去的,也幸好积雪够深,那中年男子来时匆匆,回去时就慢了不少,总算让他给追上了,又补了他二十多块大洋。
事实上,薛钊博也知道,如果那四本《古诗源》修复好了,价钱远不止这些。
但有句古话说得好: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也只有在盛世时,古董才真是古董,在这人人都仓惶避难的年代,古董就是个累赘!
这四本《古诗源》出手是不可能的了,有些家底的人,早离开了;没离开的人也不会去买这玩意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