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靠岸,交钱。”对方也不理会,传来的依然是这四个字。
见对面那些人根本不给国王面子,杨丛义也不想再浪费口舌,回头向旗手下令:“让车船过来。”
旗手依令打出旗语。
半个时辰之后,车船跟上来,距离战船两丈之外停下。
“罗聪,海路被阻,你带三十人登陆,尽快南下去占卑找薛望打探一下这是怎么回事,让他找人解决问题。”杨丛义一见车船上的营指挥,当即安排任务。
罗聪接令:“是,杨大人。”
“打探清楚之后,不管是什么情况,都要把消息带回来。”杨丛义补充一句。
罗聪接令后,车船立即掉头。
“传令下去,沉锚固守,防备偷袭!”
旗手马上向后船传达监军的军令。
这条军令很快传遍长达一百多里的船队,虽然这军令有些令人不解,但所有人都知道船队停止航行大半个时辰,前边肯定是有大事发生。
所有战船立即警戒起来,海船也不例外。
命令传到神舟主船之后,引起了不小的惊慌。
黄大人名义上是宣威军统领,可他从来没有统御指挥过宣威军,如今前方忽然传来这样的命令,顿时让他慌里慌张,不知所措。能统兵指挥宣威军的只有赵安和杨丛义,此时两人都不在这里,这可如何是好!
但好在主船上宣威军和禁军多达六七百人,有一营完整编制的宣威军,军力不俗,虽无将官统领,接到前方命令之后,也能自主布置防守。
眼看船上一阵紧张的军士调动,原本在察看海况的塞尔柱商贾和使者大惊失色,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他们能感受到船上空前紧张的气氛,纷纷跑回船舱躲避。
听着一阵慌乱,汤鷽走上甲板,见周边海域并未发现异常,刚好见营指挥苏仲在巡视指挥,便走过去询问发生了何事。
苏仲回道:“前方传来命令,让所有船只沉锚固守,警惕袭击。也不知道前边发生了什么事情。”
汤鷽心里一惊,海路又出问题了?杨丛义在最前线,不知道他有没有危险。
“大人可有什么交代?”苏仲见汤鷽沉吟不语,也不知他在想什么。船上的官员除了黄大人,就属汤大人了,宣威军不敢不尊重。
汤鷽经此一问,回过神来,回道:“若有敌袭,船上的宣威军归你全权指挥,不用再来请示。”说完便转身去找黄大人。
“是。”苏仲听的这话却是大感奇怪,汤大人以前可是从来不过问宣威军之事,今天怎么说了这样的话来?
汤鷽来到黄大人住处,刚进房间,就见他起身,惶恐不岸的问道:“汤鷽,这是怎么回事?”
“大人不必惊慌,可能是前边的海路出了问题,南洋形势复杂,去年我们路过此地被阻两个月,大战一场才将海路打通,估计三佛齐国政权又出现反复,才会有如今这场变故。但也不用太担心,杨大人亲自在前边开路,不会有问题的,我们安心等消息就是了。”汤鷽其实心里也没底,但杨丛义不在这里,黄大人再惊慌失措,判断失误,这么大一艘船不出乱子才怪,她不得不强装镇定。
黄大人听了这话方才慢慢坐下,接着又问:“如果海路真被南洋人拦住,我们如何是好?还要打过去吗?”
“应该不会,现在船队一分为二,我们军力分散不足以直接开战。不管怎样,杨大人会想办法的,大人安心休息就是。况且船队每艘船上都有宣威军驻守,南洋人的船又普遍比我们小,并不能把我们怎么样。只要我们保护好船只,不受对方侵扰,问题不会太糟糕。我们还是要相信杨大人。”汤鷽想尽力让黄大人不要慌张,但效果并不明显,他还是一副坐立不安的模样。
汤鷽没再说什么,也许该坐在这儿守着他,免得他慌慌张张做出什么不理智的决定。
“汤大人,你去帮忙看着宣威军,要是有事,你做主便是。”沉默许久之后,黄大人忽然说出这句话来。
“好,大人好好休息。我出去看看。”汤鷽起身离开。
到了甲板上,远远一望,四周还是一切正常,没有任何敌人骚扰袭击的迹象。
夜幕降临之后,所有船只都熄灭灯火,宣威军、后备军轮番值岗戒备。
海峡宽两百多里,真要敢夜晚来袭击船队,那得先找到船只才行,就凭他们的小船,不亮灯火,还真不行,亮了灯火就是靶子,所以船队一心防守,保证安全不成问题。
紧张防守五天,众人精神极度疲乏之时,前边突然传来继续前进的命令。
传令兵当即把这个消息禀报给焦虑不安的黄大人。
黄大人听到这个消息惊疑不定,危险解除了?在怀疑中,他不敢下达起锚前进的命令。
不多时,汤鷽找来,见黄大人还在忧心忡忡,便道:“大人,我听说前方传来命令,让船队继续前行,前边的船已经走了,我们该马上跟上去。”
“真没事了吗?敌人都没来袭击过就撤退了?”黄大人起身踱步,迟迟拿不定主意。
“大人,前边的船都走了,肯定是海路打通了。赶紧起锚吧,我们不走,后边的船只也走不了。”汤鷽劝道,看着黄大人这个样子,她十分不理解,印象中的黄大人不应该是这么举棋不定的人,怎么在敌袭命令传来后,就转了性子?
又踱步几个来回后,黄大人一咬牙终于下达了命令:“好,起锚,出发!”
传令兵得令,立即跑步去甲板传达命令。
停留五天之后,船队起锚,继续往海峡南端而去。
船队低速航行三天,终于穿过海峡,到达他们曾经长时间停留的港湾。
直到船队全部停靠安顿好之后,杨丛义来到主船,黄大人和汤鷽才知道,船队沉锚的五天发生了什么。
原来杨丛义派遣宣威军去占卑找到薛望,薛望听说船队返回被拦在海峡北端入口,当即去见三佛齐国国王,国王再三确定那不是他派遣的军队,为证清白愿意派遣一支军队前去驱赶那些强盗。薛望担心夜长梦多,当天他便带着十多艘船,三百余名宣威军全力赶往海峡北端,国王派遣的五十艘船,一千王室护卫,与他同行。
发现那些强盗之后,宣威军直接驾船冲杀过去,王室护卫军随后跟上,战船也起锚冲杀,前后夹击之下,半个时辰就将百十艘小船击沉、冲散,强盗逃往海峡北岸,海路很快就被打通。也是到这个时候才知道,那些强盗是三佛齐国北部地区的势力。
以前整个海峡被摩利和摩拔家族占据,去年这两家被灭掉之后,海峡控制权就回到王室手中,奈何王室力量并不强大,不能做到四百里长的海峡随时都有船只巡航,只能完全控制狭窄的海峡南端。
于是北部地区的小势力就伺机在海峡北端流窜作案,遇到商船或商队就会索要钱财和货物,如果不乖乖的给,他们就会动*。只是这伙强盗这次不走运,遇到的是有护卫军队的大宋船队,迟迟不敢动手硬抢,这才等来了宣威军和王室护卫军,赶走他们,打通海路。
黄大人听完前因后果,暗呼万兴,心里也十分高兴,当即就要赏赐宣威军千金,但被汤鷽制止。
船队大约能赚多少钱,汤鷽已经跟黄大人说过,当他知道之后,就变得跟暴发户一样,遇到高兴的事儿,就要撒钱,还转撒金币,要是从塞尔柱一路撒回临安,估计要撒去上百万贯,汤鷽管理钱财,自然不能不说话。
大宋燕王 第270章 返回广州
宣威军是朝廷的军队,当初把他们留在这里就是驻守南洋的,保持海路畅通是他们的责任,如今打通海路只是完成当初交给他们的差事。至于赏赐,应该禀报朝廷之后,由官家下诏,这对他们才算是最大的奖赏。
经过杨丛义和汤鷽几句点拨之后,黄大人逐渐冷静下来,虽说宣威军是回易护卫军,一切费用都由船队自己负责,但它本质上还是朝廷的军队,如果朝廷需要,也可以一道军令把这支军队调往别处,这么随意打赏确实不合适。
况且现在宣威军算是出征在外,打了胜仗私下奖赏太小家子气,不如等回去之后把这些事迹禀报朝廷,宣威军得赏赐,作为宣威军统领,他脸上也有光。
于是最后,黄大人让杨丛义对薛望等人口头嘉奖一番,告诉他们,在南洋好好办差,朝廷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
从西洋归来的船队,第二天就获得三佛齐国国王的邀请,黄大人、杨丛义、汤鷽等人被请进王宫作客。
南洋夏季风已经开始,再过一个月左右就会变强,到时候万里石塘,风暴涌现,千里长沙,台风翻海覆天,船队北归会有麻烦。然而,戴大人带领的另外一支船队并没有准时回来,杨丛义等人只好按约定在三佛齐国等待。
三佛齐国国王与三大家族的势力纠缠的越来越厉害,一年来薛望作为大宋使团留在三佛齐国的使者,被双方各种拉拢,若不是杨丛义早有交代,让他保持宣威军独立,不要帮助任何一方,说不得双方早就直接动手了。
如今使团船队回来,双方顿时安静下来,毕竟当初是大宋使团出面调节的,这个面子他们要给,因为大宋离三佛齐国不算远,西洋那么危险的地方,他们都能来去自如,北方这片海域又算得了什么。
故而,船队停留三佛齐国半个月,待遇跟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留在天竺的船队半个月后回来了,他们从东天竺一直绕到西天竺,先后跟七八个国家进行交易,在整个天竺收获也颇丰,带去的所有货物被抢购一空,换回来无数金银珠宝、药材、香料。
两支船队整合,补充好足够的物资,安排好留守宣威军后,带上三佛齐国国王派遣的使者,趁季风不算太强之时,启航北返。
北返的航线略微做了调整,没有直接穿越万里石塘,而是将占城作为中点,船队风帆全开,直接北上,穿越岛礁较少的海域,二十天后直达占城国南部。
船队在此稍作停留,出使南洋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戴大人带着一艘战船独自赶往真腊国,而船队则北上占城国都毗阇耶,一边补充淡水和物资,一边等待戴大人出使完真腊之后追上来。
在毗阇耶大宋船队受到特殊的礼遇,因为在一年之前,占城国使者就去临安跟大宋朝廷取得了联系,建立了明确的藩属关系,成为中南半岛第一个与大宋正式确立藩属关系的国家,占城从临安得到的好处自然不少。
船队在占城停进了大宋自己的港湾,距离毗阇耶不远的那片临海土地,一年时间被张彪带领的宣威军建成了规模不小的小镇,小镇里除了宣威军,还有近千名从大宋迁来的百姓和生意人,开垦出来的土地,一片片建筑,都展示着大宋小镇的勃勃生机。
张彪这一年成长了很多,原本只是一个捕头的他,现在带领一千宣威军,也能弄的明明白白,部队该有的军纪和训练也没有因为建设小镇,开垦土地而荒废。
看着他们的军阵操练,杨丛义打心眼里高兴,从太湖县出来的人几百人,张彪算是出头了,看他这个劲头,如果有机会,也许以后会走的更远。
船队在占城停留了半月之久,戴大人方才出使完真腊,赶上在占城等他的船队。
大宋使节来到占城,少不得又要拉拉关系,一番精心招待下来,又是几天时间。
二十多天后,船队带着占城国使节、真腊国使节、三佛齐国使节、天竺诸国使节、以及塞尔柱使节等,离开占城,一路顺风北上。
数天后,船队经琼州到达广州。
由于船队满载货物,还要继续沿海北上,而船上物资有限,各国使节贵客长期在海上颠簸,早已疲惫不堪,戴骢也早就厌倦海上的生活。因此各国使节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全部在广州下船登陆,暂时在广州府休息调养,同时快马将各国使节来访的消息递往临安,等待朝廷的安排和指令。
黄大人这一年多来受够了在海上漂泊无依的生活,如今终于返回日思夜想的大宋土地,在跟汤鷽、杨丛义、赵安交代一番之后,立即带着他的人马在广州登陆,稍作调息之后,率先返回临安。
回易船队决定在广州港外休整几天,现在已经是六月,海上风暴肆掠,等下一次风暴过去之后再继续北上,才比较安全,若是为了赶时间船队在家门口出事,那就太冤枉了,既然已经回到大宋,也就不急这几天时间。
杨丛义、汤鷽、赵安几人一商量,就确定了船队行程,沉锚降帆,等待风暴出现。
在这期间,汤鷽亲自带着两艘装满香料的海船在广州内港靠岸,她想知道千辛万苦带回来的这些天竺、西域的香料到底能值多少钱。
三天时间,两艘船香料被抢购的一两不剩,至于卖了多少钱,一时之间竟然计算不清楚。
看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庞大的账目,杨丛义都替汤鷽难过。
因为香料价值太高,普通人又消费不起,没有多少商贾能一次买下百斤以上,因此购买香料的买家中,商贾反而只占少数,买家最多的是酒楼和豪门大户,但几乎都是散买,他们今天买几十斤,明天又来买,后来再来抢购。
香料种类繁多,超过二十种,每种香料价值不同,售价自然也就不一样,如此一来,流水账记载的让人眼花缭乱,粗略估计三天时间,交易有数千笔之多。
“杨兄,你就这么看热闹?还不来帮忙。”汤鷽核对账目,看得头晕眼花,一抬头见杨丛义居然坐在一旁悠闲的喝凉茶,眉头一拧,顿时就不开心了。
杨丛义喝口凉茶压压惊,看着她不慌不忙的回道:“这么弄不行的,账还没算清,我们就得累趴下。”
汤鷽丢下账册,赌气不想理会他。
杨丛义拿一杯凉茶递过去:“我在塞尔柱王都巴格达,学到一种计数方法,记账方便,计算起来也简单,要是学会,用不了一天就能把这些账目理清楚,要不要学?”
一听有这种方法,汤鷽自然不是很相信,她也在塞尔柱那么久,怎么就没听说过。不过一想到自己整天都在忙着贸易,哪像杨丛义一样有时间去了解塞尔柱,当即就有些将信将疑。她接过凉茶,有些怀疑的问道:“什么计数方法,真有你说的那么好用?”
杨丛义没说话,提笔在纸上写下从零到九,十个阿拉伯数字。写完之后看着汤鷽,笑问道:“知道这是什么吗?”
汤鷽自然不知道,看着白纸上的圈圈、带尾巴的圈圈和各中勾勾拐拐,茫然的问道:“这是什么啊,画的什么鬼画符?”
“你账本都先收起来,反正今天有时间,我就把这来自异域的计数方法教给你。”杨丛义说着,帮忙把案上的账册统统收好。
然后指着白纸上的是个数字道:“这十个符号就是十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外加一个零。你可能要问,为什么没有十?十在这里。”说着提笔画上一竖,再划一个零。
“这好像也不简单啊,写起来还复杂一些。”汤鷽看着这些弯弯曲曲的符号,大失所望。
杨丛义笑而不语,画上两竖,解释道:“这是十一。”
接着再画一竖,又道:“这是一百一十一。”
随后又画一竖,笑道:“这是一千一百一十一。”
看看渐渐来了兴趣的汤鷽,再画一竖:“这是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
“这异域数字在计算的数目较小时,确实没有优势,但随着计算的数目越来越庞大,它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
“看着是挺有意思。几个竖杠就能表示那么大的数目,可是这么写不怕写错,更混乱吗?”汤鷽看着四个竖杠难以理解。
杨丛义在一张新纸上从上往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写下一、十一、一百一十一、一千一百一十一和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这五个数字。
写好之后放下毛笔,问道:“你能看出来这五个数字有什么不同吗?”
汤鷽立即回道:“数字越大,符号越多。”
“对,这很明显,十一比一多一个符号,一百一十一比十一多一个符号。我们把只有一个符号表示的数字称为个位数,把两个符号表示的数字称为十位数,把三个符号表示的数字称为百位数,把四个符号表示的数字成为千位数,把五个符号表示的数字称为万位数,依次类推,后面还有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和万万位。位数就是这些符号数字计数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再看几个数字......”
大宋燕王 第271章 矿石作画
杨丛义用了半天时间,把阿拉伯数字计数方法完整的教给汤鷽,甚至还教了她四位数的竖式加减法。
教完之后,又经过半天时间练习,经常跟账目打交道的汤鷽,便完全掌握了阿拉伯数字计数方法,连简单的加减竖式计算也都熟练了。
不久之后,汤鷽又学会了简单的乘法竖式,掌握这种技巧,核对账目顿时简单很多。
熬过一场风暴过后,船队起航海沿岸北上,朝泉州进发,如果不出意外,泉州将作为回易船队停靠的第一站。
所有船只扬帆,顺风北上,日夜不息。
在广州出售两船货物的账目,终于在船队北返途中计算清楚。
“杨兄,你猜我们在广州赚了多少钱?”汤鷽合起账本,满脸兴奋的看着杨丛义,眼中神采飞扬。
“五十万贯?”杨丛义想了想,两船香料,价值高低不一,能卖这么多钱,算是正常的估算。
“五十万?我们那么远运回来就值五十万?”汤鷽一声惊叫。
“一百万?”杨丛义将信将疑,这香料多数都是很普通的,名贵的香料其实并不多,虽说大宋少见,但也不是生活必需品,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
汤鷽听后连连摇头,把账册往前一递道:“要是让你做回易,我们肯定会亏的血本无归。你自己看看吧,我怕说出来吓到你。”
接过账册翻开一看,最后出现的数字确实把杨丛义吓了一跳,忍不住叫道:“两百一十七万,你不会是算错了吧?”
“小声点!”一听杨丛义惊叫出声,汤鷽一伸手差点就要过来捂住他的嘴,手伸到一半停在半空,随后放下,面色通红。
杨丛义干咳一声,自语道:“真是没想到,就这些东西能赚这么多钱,大宋有钱人也太多了吧。”
过了一会儿,汤鷽神色正常之后,回道:“有钱人到处都是,家里有几亩田地的,谁家没有几百上千贯钱,稍好的人家哪个不是万贯家财。广州一带还不算富裕,那些酒楼和大户,就能花数万贯钱财买香料,等香料运到临安那还得了,说不定还要翻倍。”
“不就是香料而已,真值这么多钱?”杨丛义实在难以理解,都是地里长出来的东西,没有多少科技含量,又不能当救命粮食,只不过是调料而已,怎么就贵如黄金了?
“杨兄是不懂有钱人的生活,他们除了吃喝晚乐,也没其他事可做。吃喝玩乐,吃排第一,乏味的饭菜吃了几十年,现在出现一种调味的香料,普通的饭菜忽然就变的美味了,那为什么不愿意在吃上花钱呢。有钱人家钱多的没地方花,与其放在库房里腐烂,不如拿出来改善饭食,反正也不差那点钱。酒楼就更是这样了,好酒楼都是有钱人去的地方,能去酒楼的人,嘴都刁着呢,谁家饭菜好吃,谁家就能留住顾客,拉来更多顾客,以后每家酒楼都少不了香料。这次我们肯定能大赚特赚。”汤鷽越说越兴奋。
“杨兄,要是我们能赚很多钱,你想做什么?”
“我不知道,一日三餐,不愁吃穿就够了,要那么多钱做什么。”杨丛义不是有钱人,曾经一天只花五文钱的人,问他有钱了怎么花,他能想到的也许只是多买几只烤*。
“我们可有七船货呢,那能换多少钱啊。”汤鷽低声说道,生怕隔墙有耳,被其他人听到。
“你看着办吧,我不懂赚钱,也不知道怎么花钱。”杨丛义现在想的不是自己能赚多少钱,而是回易船队真赚够足够多的利润,黄大人是不是会兑现他承诺过的官职。
“行吧,我来处理,等到了泉州,我找个机会把那七艘船从船队调开。反正这七艘船都是我们的,你不管,那我就管着,要用钱的时候,问我要就是。”汤鷽看杨丛义的眼神又起了暧昧的意味。
杨丛义一阵阵惊慌,离泉州越近心越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她,自己其实已经成亲的事。
曾经他们是亲密的同窗,汤鷽同时也是他来到大宋以后第一个朋友,可自从知道她的身份以后,杨丛义一直就在担心会失去这个朋友。
也许该早点告诉她,让她提前有些心里准备,不然等回到泉州以后,再突然告诉她这个消息,怕她会承受不了,到时候不知道会出现什么乱子。
这种事还是宜早不宜晚,如此这般想着,嘴里便说道:“有些话一直想跟你说,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汤鷽打断他的话:“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我这个官还要继续做下去,短期内肯定脱不开身,你是有大志向的人,专心做你的事吧,先不用管我。都这么多年了,不急这一两年,只要你愿意等我,我一定不会负你!”
“其实我要说的是......”杨丛义见她会错了意思,正要再解释,却被人打断。
只见沈缙推门而入,兴奋的喊道:“杨大人,这真是好东西啊!”
见有人突然闯入,汤鷽神色一敛,瞬间将温柔的眼神收起,看人的目光立刻冰冷起来。
沈缙也许是太高兴了,尤不自知,走到案前继续说道:“大人,那些石头是难得的好东西。你看!”说着将一幅画展开在案上。
杨丛义的话头被打断,心里有些不悦,见沈缙如此兴奋,便也没说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