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今天交易暂停,最迟明天一早会正式开始。诸位,请安心等待。”汤鷽笑道。
众人一听交易还会继续,紧张的心情顿时舒缓不少,开始私下悄悄议论。
汤鷽不想知道他们议论些什么,转身回去她的营帐,继续等待黄大人的消息。
快到午时的时候,送信的军士回来了,带回了黄大人的命令。
杨丛义、汤鷽再没有任何犹豫和顾虑,下令将十六名涉事宣威军拉上营地外宽广的海滩。
当着宣威军、后备军和塞尔柱人的面,汤鷽宣布了他们的罪行:“这十六人本是护卫回易船队的护卫军,却不守军纪,监守自盗,盗卖朝廷财物,使朝廷蒙受巨大损失,按大宋律法和宣威军军法,判立斩不赦,立即执行。行刑!”
没给他们任何求饶的机会,执刑的宣威军军士得到命令,手起刀落,一瞬间,十六颗人头落地,鲜血喷洒一地,渗进沙滩。
围观的商贾看到这一幕,不由自主的用手摸自己的脖子,好似下一个就会轮到他们一样。
败类杀完,众人离开沙滩,回到营地,只留数人,处理他们的尸体。
午时过后,交易继续进行。
看过杀头之后,商贾们言语少了不少,也规矩了很多,交易谈判时也不再像以前那些商贾一样啰嗦,不管是谈判还是货物交割都麻利不少。
杨丛义带着巡查宣威军像之前一样十分认真的巡视,但凡有交易的地方,就有巡查人员在一旁盯着,直到交易停止为止。
当天晚上,汤鷽与杨丛义再核对进出账目和单据时,就发现当天的数据再无任何差错。
此后的交易账目虽然只查进货账目和单据,汤鷽对整个回易也大为放心,看着源源不断的财物搬上海船,赚钱的信心又逐渐回来了。
一天晚上,汤鷽告诉杨丛义一件好笑的事情,说是有几个商贾居然想用石头换丝绸、茶叶和瓷器,还说是巴格达听来的消息,也不知道是哪个想钱想疯了的疯子编出来的鬼话,他们这些满眼是钱的家伙也相信。
杨丛义听后十分尴尬,很不好意思的告诉她,那个疯子其实就是他。
汤鷽听了杨丛义一番解释之后,依然将信将疑,那些石头运回大宋肯定是卖不了钱的,谁会买那么多石头呢,又不是宝石。但杨丛义说那些青色的石头肯定大有用处,可以做颜料使用,具体谁会用这么多青色颜料虽然不好说,但肯定是能卖出去的,因为青色的石头大宋没有。
物以稀为贵,汤鷽被说服了。
第二天船队就低价把那些石头全收了,一千匹丝绸,换了整整两船石头。





大宋燕王 第267章 最后一批
又一个多月以后,船队的交易逐渐达到尾声,只剩四五船货物,而时间也来到三月份,天气开始回暖。
预计再有十天时间,所有的交易都会完毕。
东北风已经消失了,从时间来看,夏季风半个月之内就会开始,因此船队最迟在半个月之后就得启程,在夏季风壮大之前,一路东行至南洋,转而北归,在七月之前返回大宋。
在船队没出发之前,已经按季风和洋流制定好行程,所有时间都耽搁不得,不然就会在路上耽搁一年时间。
船队一边继续回易,换取有价值的货物,一边开始补充物资,做返回大宋做准备。
这天晚上,沈缙忽然找到杨丛义,拿给他一件东西请他帮忙看看是何物。
“杨大人,这是我在巴士拉店铺里找到的一个东西,一开始以为是宝物,后来听说并不是珠宝,但我觉得这些东西不简单,又摸不着头绪。”沈缙说着便坐下。
沈缙自从出海之后,除了负责维修船只,每到一地就会去搜寻一些当地器物,跟人交流一下工艺和技术,从天竺到塞尔柱,不光他自己会四处乱走,还会带着一些工匠在身边,有不懂的随时询问,他是铁了心要要写一部超越《梦溪笔谈》的著作,或者至少要跟《梦溪笔谈》平齐。
杨丛义没有说话,拿起那个东西一看,只见它是一个椭圆型的透明珠子,很容易就能看出这肯定不是珍珠,翻看了一下,他也看不出这是什么东西。
正要放下,忽然发现,通过珠子似乎能隐隐约约看到对面的东西,再换个角度仔细一看,果然发现透过这个珠子能看到对面的东西,心里一惊,脱口问道:“你在哪找来的这个东西?”
沈缙感觉出杨丛义语气的异常,回问道:“有什么问题吗?大人知道这是什么?”
杨丛义又看了看珠子,回道:“具体叫什么我不清楚,但这珠子是透明的,透过这个珠子能看到对面的东西。这是个好物件,大宋没有。如果我猜的不错,这个珠子一定很脆,丢在硬物上,肯定会碎。还有这东西应该不是自然生成,极有可能是本地人制造的。”
“制造出来的?这怎么可能,怎么能制造出来透明的东西。”沈缙不敢相信。
“天地虽大,但宝石类的东西,各个地方其实都差别不大,不是珍珠就是玉石,但像这样透明的东西,又跟水晶有所不同,应该是人造的无疑。如果我猜测不错,这种东西除了圆形,应该还有很多其他形状。你应该找当地人问问,看看这东西是怎么制造出来,要是能学到这种技术,回到大宋肯定大有用处。你想想你改造的针盘,要是上面是这样一个透明的盖子,那用起来多方便啊。”杨丛义当即开始引诱他,让他去探究一下这种制作玻璃的技术。
沈缙接过珠子,又看了看,笑道:“杨大人这个想法真是太好了,要是这东西真能制造,再把针盘改造一番,也未尝不可。”
“大胆去探索,如果要用钱,去找汤大人支取,我会跟她打个招呼。”
“多谢杨大人,一定会把它弄明白。”沈缙起身告辞。
杨丛义对沈缙有很高的期望,自从知道他是沈括的后人之后,就极力想把他往科学技术研究这方面引导,希望他能继承并发展《梦溪笔谈》,这部书他虽然没看过,但却通过历史课本知道这部书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意义十分重大,如果不继承不发展,那将是极大的浪费。
船队的交易在继续,五天之后,最后一批货物也销售一空,大宋船队至此再也没有可交换的货物,而等待交易的商贾却还有不少,迟迟不愿离开。
汤鷽只能劝他们离去,告诉他们,想要大宋的货物,可以等两三年后下一批船队过来,实在等不及的,也可以组建船队去大宋进行交易。
拿不到货物的商贾,心动了,开始考虑是不是要联合起来,组建一支船队。
然而现实马上就摧垮了他们,因为他们发现,他们根本就造不出大宋这么宽广的海船,一是没有这么大的木材,二是没有这样神奇的造船技术,他们能造的只有小船而已,跑不出两千里的距离,只能沿岸航行,不停的补给,纵使历经几年时间到达大宋,他们也带不回来多少货物,还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没有大船,他们只能走陆路,做做中转贸易,除非他们去大宋之后,能够买到大宋船队这样的大船,可这种大船显然是国家制造的,不会轻易卖给外人,最终他们只能放弃。
但就在这些商贾满怀失望要离开时,他们就听到一个好消息。
只要谁能在十天之内找来一种矿石,船队就会把最后一批要当作礼物的货物交易出去。
商贾们欣喜若狂,这是最后的机会,哪个不想抓住,于是纷纷入营,去看大宋人到底需要什么矿石。
众人一到帐中,沈缙就将一种晶体矿物放在他们面前。
汤鷽笑道:“诸位,只要你们谁能在十天内找到这种东西,最后一批货就跟谁交易,我们十天后就要离开,如果想要我们的货物,请抓紧时间。”
翻译之后,有商贾问道:“需要多少这种矿石,才能交易?”
沈缙道:“十车,至少要十车,越多越好。”
汤鷽笑道:“找来十车就有资格跟我们交易,如果有更多,我们会考虑买下来。”
翻译完毕,一众商贾来不及再问,时间就是货物,这是最后一批货物,必须抢在手里。
于是每人取了一些晶体矿物之后,迅速离开,马上回去发动人力和关系寻找这种东西。
回易已经基本完成,剩余的时间,就要开始逐船清点核对货物,统一登记造册。
沈缙经过五天时间终于打听清楚那种透明的珠子是一种叫做玻璃的东西,确实是人造的,并且还找到了制作方法,以及少量材料。
经过一番研究之后,觉得把玻璃造成想要的形状也并不是太难,以后不光改造针盘的时候可以用,好多地方都可以尝试使用,用处应该是很大的。
所以他回来之后,马上找到杨丛义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随后他们问遍船队工匠,发现没人见过那种晶体矿物,这就说明,很可能大宋不产这种东西。
并且这种晶体矿物,在塞尔柱也不常见。可是既然这种玻璃大有用处,纵使要花一番大力气才能制造出来,那也是很有必要的。
杨丛义找到汤鷽,让她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发动商贾寻找这种矿物,如此就有了最后一批货物的事情。
黄大人几天之后,在维普拉和塞尔柱国王使者,以及五名贵族商贾的陪同下返回港口。
塞尔柱人被大宋船队巨大的船只震的目瞪口呆,特别是那艘二十多丈长的神舟主船,让他们惊叹不已,看的他们久久回不过神来。
直到亲自登上那艘最大的主船,他们依然不敢相信,这是人类可以建造出来的船只。
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巨船,只有传说中的诺亚方舟可以跟它相媲美,简直就是神迹,大宋国果然是强大无比。
当晚,塞尔柱使者、维普拉和五名贵族都住上了这艘在他们眼中像诺亚方舟一般的神舟。
随后几天,杨丛义帮着汤鷽终于将六七十艘海船的货物清点清楚,统一登记在册。
剩余的时间,各船轮番靠岸补充淡水,为三天之后正式起航做好最后的准备。
一众宣威军和后备军也抓紧时间享受为数不多的陆地生活,回易完成之后,杨丛义给他们轮流放假两天,在这两天里他们能做的事情不多,但巴士拉离港口不远,足够他们在那儿好好玩一天。
登陆塞尔柱两三个月来,军中一直有一个传说,传说这里的小娘子热情奔放,火辣异常,露胳膊、露大腿是家常便饭,露腰露肚脐眼也很多见,这样的小娘子在大宋可看不到,既然来到这儿,若不去看看岂不是很可惜?
一批批休假的军士赶往巴士拉,去到那种令他们神魂颠倒的地方,一夜放纵挥霍之后,第二天腰背酸软就要往回赶,毕竟时间有限。
如果以后问他们在塞尔柱看到了什么好东西,他们的思绪马上就会飞回那个令他们神往地方,撩人的眼睛,光滑的胳膊与大腿,还有让人移不开眼睛的肚脐,热情柔软而又耐得住折腾的美丽女人。
在船队即将起航的最后时刻,两个商贾几乎同时带来了沈缙需要的晶体矿物,一个带来十二车,一个带来十五车,都要争抢最后一批货物。
看他们争的不可开交,就差动手了,汤鷽赶紧出来打圆场,告诉他们,最后一匹货物有两种,三千匹丝绸和一万斤茶叶,一人一样全部卖给他们,晶体矿物折价抵扣。
经过十天拼搏,最终两个商贾都拿到了大宋货物,付钱交货之后,双双携手而归。
至此,回易船队用最后一批货物,拿到一批价值难以估量的东西。
晶体矿物、青色矿石到底有没有价值?汤鷽很怀疑,心里不踏实。




大宋燕王 第268章 返航是非
季风将起,大宋船队离开了塞尔柱港口,浩浩荡荡驶出波斯湾。
一出波斯湾,海上风力渐强,船队在杨丛义亲自带领下,直接向南方驶去,四五天之后随着风力变化,船队航行方向开始向东偏移。
夏季风初期,风力并不强劲,正是抓紧时间穿越印度洋的最佳时机,于是船队风帆全开日夜不降,一日一夜航行距离超过四百里。由于印度洋北部区域的阿拉伯海域,海岛很少,更没有岛礁,夜间全速航行也不用担心有触礁撞船的风险,因此整支船队在首艘战船带领下全速航行,日夜不息。
七天之后,船队转向东行,白天满帆,夜晚降下主帆,副帆也降半,靠洋流和风力漂行。
两天后,船队穿过一片岛礁,继续东行一天之后,看到了一片大陆,船队随即转向,沿海岸向南航行。
过了一日,远离了大陆。再向东南航行一天半后,又有一片陆地出现在船队眼前,但导航战船未做任何停留,向南绕过那片陆地之后,转向正东方全速航行。
此后数天,海上风力渐强,船队风帆不降,日夜不息向东而行。
神舟主船上的塞尔柱贵族商贾有人到过天竺,最远也到过东方的占城国,但从未见过大宋船队这等航行路线,以前的船只或船队无一例外,全都要沿海岸而行,从塞尔柱到东天竺,足足要航行半年时间,如果要到占城,至少要在海上航行一年半。
可是大宋船队的航线却十分特别,沿途只遇上两次陆地,又都没有停留,几乎全程都在全速航行,难道他们已经将整片海域都弄清楚了,找到安全穿过万里大海的捷径?
商贾们找到黄大人闲聊,多次询问航线,打听海图,可惜黄大人不过问船队任何具体的事情,他就是想说也并不清楚。
但他告诉商贾们,船队的行程和航线在大宋船队离开大宋之前就已经确定,为了这么庞大的船队能出海,大宋朝廷花了大力气,整整准备了一年时间。
在商贾和使者拐弯抹角,再三探听追问下,黄大人又告诉他们,其实整个船队的行程是有两个人确定的,一个是主船上的回易负责人汤大人,另一个就是他们在巴格达见过杨大人,以后要想知道什么,可以去找他们。
黄大人并不知道海路海图对一个船队和国家有多么重要,所以他在塞尔柱人有意无意的探听中泄露了很多不该泄露的秘密,包括他没有见过的指向针盘。
聊了几天之后,塞尔柱人从黄大人那里打听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了,于是开始转向汤鷽,想从她这里探听出更秘密的东西。
汤鷽一听他们在她面前讨论起回易海路航线,生意人的直觉告诉她,这些人目的不纯。
海路航线就是生意通道,掌握了独特的海路,就掌握了生财之道,一旦跟别人共享,就相当于把生财之道与人共享,若这个生意就只能赚那么多钱,参与进来的人一多,自己赚到的钱就会变少。
汤鷽自小接触药材生意,其中的门道虽不说精通,也了解不少。比如某个地方有某种独特的药材,一个药材商先发现了这种药材,他靠收购这种药材可以吃饱,如果再有一个人来收购,那他就要少收一半,甚至以后连一半都收不到。
做远洋回易也是一样,这次之所以能赚大钱,就是因为大宋船队掌握了独特的海路,一百艘船携带丝绸几百万匹,体量大,路上花费的时间也短。塞尔柱人没有这个条件,即使一匹丝绸卖十枚金币,他们用三年时间只能从占城国带回去一万匹丝绸,根本赚不了多少钱。
如果他们掌握了海路,造了大船,大宋丝绸、瓷器、茶叶的钱他们要赚,他们的香料、药材、珠宝也会高价卖给大宋,最终他们会赚去所有钱财,这样的事情自然不能发生。
因此汤鷽告诉他们,其实这都是在冒险,大宋船队从来没有出国远海,怎么可能提前确定行程和海路航线,不过是编了个谎,安慰大家而已,海洋实在太宽广,是人都怕,不告诉大家有确定的行程和航线,根本没人敢出海,不信去问问黄大人,估计他现在都害怕的不敢出舱。
塞尔柱人将信将疑,对这个说法显然不太认可,但汤鷽就这么说,他们也没法反驳,因为当他们站在甲板上一连数日望着无边无际,黑沉沉的大海,没有发现一个小岛,哪怕是一片礁石的时候,心里也十分害怕,因为这就说明数千里之内没有任何陆地,一旦运气不好,船翻沉了,他们必死无疑。若不是绝对的信任,这片数千里没有陆地岛礁的大海没有船只敢进,编个谎话骗大家出海,似乎也有些道理。
海路航线的问题不纠结之后,他们又打听起指向针盘的事情。
汤鷽听后,很是无语,怎么黄大人什么都跟外人说,这个船队航行的核心不知道吗?可既然贵宾问到,也得给个解释,便告诉他们,这指向针盘其实是一种以天上的星辰辨别方位的辅助工具,针盘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用,只有在夜晚有星星的时候才能用到,阴天下雨天就不行了,其实完整的叫法应该是星辰指向盘。
塞亚勒向众人解释之后,他们若有所思,也不知是信还是不信,随后便开始聊些大宋物产和回易之事。
在塞尔柱人离开之后,汤鷽找到神舟主船上几个手里掌握针盘人,严令他们不得向人透露针盘的信息,不得把针盘外借任何人,黄大人来借也不行,若有谁把保管的针盘丢失,或随意跟人展示,严惩不贷。
主船上汤鷽在打一场保密战役,导航船上杨丛义心里十分着急。
风浪越来越大了,照这个发展速度,用不了三天,北印度洋上的季风就会大幅增强,到时候船队就非常危险。可纵使船队在全速航行,前边依然看不到大陆,难道方向出了问题不成?
杨丛义找来两个针盘,又注意日升日落,船一直在向正东方航行,方向没有任何问题。但按照行驶速度,船队今天一早就该看到一些岛屿才是,现在都日落了,还不见岛屿踪迹,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他在船舱悄悄察看一张详细的世界地图,船队自从过了斯里兰卡之后,一直在向正东方向航行,按道理来说不应该出错,现在见不到岛礁,也看不见大陆,强劲的大风马上就来了,不全力航行,一旦被强风追过来,船队就危险了。可在船队正东方不是礁石就是岛屿,若夜间继续全速航行,刚好撞上岛礁麻烦就大了。
再三权衡之后,杨丛义下令在日落时分,降下主帆,副帆降半航行,船队的速度顿时大幅降低,几乎就在顺风漂流。
这一夜杨丛义没敢睡觉,亲自坐镇甲板,在朦胧的夜色中察看海路。
等天亮,太阳升起之后,他才知道昨晚的决定有多么正确,因为船队正前方几十里外有一道细小的黑线,正是陆地。
战船上的军士一看到那黑影,高兴的大喊大叫,回来了,他们回到南洋了,南洋离家多近啊!到了南洋,用不了一个月就能回家,没人知道他们有多想回家。
杨丛义一声令下,让旗手向后船通报消息,告诉他们,船队即将抵达南洋,请注意岛礁,小心行驶。
半天之后,船队抵达马六甲海峡北端,所有船只依令挂上大宋旗帜,降半帆,以低速向东南方向穿越海峡。
三日之后,导航战船正航行间,三佛齐国在海峡北端入口驾船游曳的海军出现了,他们数十艘船依靠船小速度快的优势,迅速拦在导航战船前边,阻挡船队去路。
大宋战船高大坚固,宣威军去年又灭过拦路的三佛齐人一次,如今又从塞尔柱回来,哪里还把他们放在眼中,直接撞开拦路的小船,继续航行。
“大人,不好了,前边海路被很多船只挡住了,我无法通过。”一夜没睡,船队进入海峡之后,正在舱里休息的杨丛义忽然被叫醒。
一听说海路被拦,杨丛义当即起身出舱察看。
来到甲板一看,只见前方海面上停了几十上百艘船,样式不同,大小不一,从船上挂的旗帜看,也不像三佛齐国王室的军队。
难道又是哪个家族在搞事?杨丛义心里一惊,如果真是这样,麻烦就大了。
船队现在连续航行半个多月,宣威军十分疲乏,精神士气都大大降低,船队也急需补充淡水和物资,正是最虚弱的时候,根本不能跟任何势力对拼。
这些拦路虎,先前把守海峡南端,当时船队从大宋南下,航行近一个月,十分疲乏,差点被他们敲诈,现在船队从西洋回来,经过长途航行,又是在这疲乏之时来敲诈,这帮趁人之危的小人!
杨丛义看着前边海上与战船对峙的众多小船,忍不住就想破口大骂,但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没用,该想想怎么解决问题才是。




大宋燕王 第269章 固守防袭
杨丛义下令战船向前逼近,看看他们到底是哪家的势力,是不是真敢跟大宋宣威军再次开战。
战船缓缓向前,对面的小船虽然开始惊慌,但却退无可退,因为在他们后面还有更多船只,阻挡住他们的退路。
眼见对方不避让,若再逼近,最后肯定难以收场。于是在逼近三十丈之后,战船停了下来。
“对面听着,我们是大宋使节船队,从西域返回,如今路过这里,要顺路拜访你们国王,邀请他派遣使者与我们一同返回大宋朝贡!不管你们是谁,都赶紧让开海路,否则后果自负!”杨丛义站在船头高声朝对面大喊,声传里许。
不久之后,对面叽里呱啦回了数句,可惜无人能听懂。
“找个会说大宋话的!”杨丛义高声回过去,语言不通,听不懂说再多也没用。
好一会儿之后,才听对面船上传过来一句汉语:“靠岸,交钱。”
还真是来打劫的,杨丛义紧锁眉头,船队如果靠岸,到了别人的地盘上,交多少钱才能走就不是他们能做主的。
“我们是大宋使团,是要见你们国王的,赶紧让路!”杨丛义不理会交钱之事。
靠岸交钱这不可能,当初帮三佛齐国国王拿下摩利摩拔两大家族,夺回海峡控制权后,国王承诺大宋船只不用缴税就可通行,如今海路又被阻拦,也不知这一年三佛齐国又发生了何事。
1...111112113114115...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