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片刻时间,除仍然在百步之外不停用弓箭压制城头的敌军外,上前的敌军无一幸免,全部倒下,多数已经死透,少部分还在地上*。
没能掩护进攻,也没能救回人来,远处的箭阵压制停止了,第二次进攻差不多以同样的方式结束。
但密密麻麻的敌军围在百步之外,迟迟不肯离去。
凉山拿不下来,他们岂不是白跑一趟?绝不能就这样结束,还有一万多大军,区区一座凉山小城,哪有拿不下来的道理,敌军统帅不服,只要给他时间一定会想出办法来!
敌军开始第二次攻击时,杨丛义登上了北门城头,全城观看敌军进攻。远程箭阵压制,攻城部队快速突击,若是城上没有像样的防御,他们可以轻松越过护城河,抵达城门下,可惜他们错估了城上的准备。
眼见城下不少敌兵还在地上、死尸间挣扎,有宣威军士兵搭箭将之射杀,立时眉头一紧,紧急传令:“不可对城下的伤兵补箭,放他们回去。”
传令兵迅速将军令传达四门各部,要求各部遵照执行。
见敌军围城不退,随时可能再次进攻,后又命人向敌军喊话,可以给他们半个时辰时间将伤兵带回。
众将十分不解,不让补箭射杀,还让敌军将伤兵带回去,这是什么道理,哪有这么打仗的?命令一下,各门守将立即派人来核实军令是否有误。
杨丛义道:“军令无误,遵照执行。稍后会跟大家解释。”
北门守将袁华也十分疑惑,听监军这么一说,也就暂且将心里的疑问按下,立即命令城上的青壮向敌军喊话,停战半个时辰,让他们派人把伤兵救回去。
喊话几遍之后,敌军在百步之外却没有靠近的意思,显然是不相信宣威军会这么好心。
见如此,城上再次喊话,并告诉敌军,只给半个时辰时间,半个时辰之后,他们将清理城下伤兵。
此话一出,远远的就能看到敌军阵营开始骚动,那些伤兵是他们同伴、同乡和战友,都还活着,怎么能不救?
但敌军统帅却担心这是阴谋,是想趁他们去带回伤兵的时候,将他们救人的部队射杀在城下,或是有其他目的,双方敌对,对方哪会有好心。
可他听着伤兵的*和惨叫,听着属下将士们的议论,一会儿时间,全军状态就有了变化,刚刚还士气正旺,准备重整旗鼓,再战一场,眼下他们的注意力瞬间转移到救不救人和如何救人的问题。
天色已晚,将士征战士气一泄,今天这一仗就不能再继续打下去。
统帅无奈,不管对方是不是真诚,有没有阴谋,这些伤兵都不能不救。于是立即下令,不息代价将所有伤兵都安全带回来。
命令一下,敌军派出小队慢慢向城下靠近,小心翼翼接近伤兵。
“传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射击,违令者,军法处置!”见敌方出动,杨丛义立即又下一道命令。
传令兵速去各门传令。
一步一步靠近,眼睛紧盯城头,确认城上没有箭矢飞下来后,第一小队敌军在三十丈外抬起一个还没死的伤兵,迅速撤离。
第一个伤兵营救成功之后,敌军干脆丢掉手里的武器,以便尽快将伤兵全部救回去。
一个、两个、三个......日落前,数百个伤兵全被救了回去,自始至终,城上没有一箭射出。
这一出,不光敌军疑惑,宣威军上下也是大惑不解,不知有何目的。
大宋燕王 第323章 谋划
敌军救回伤兵之后,全军后撤一里,救治伤员,整顿军队,苦想破成之计。
“将军,凉山已经快一个月没下雨,如果用火攻城,一定可以把凉山抢回来。”信心满满,连攻两次都败退而回,统帅焦躁不安,属下看在眼里,赶紧趁机献计。
“愚蠢!凉山城是进攻宋国的前沿重镇,我们要把它完整的夺回来,抢回一座烧毁的空城有什么用。”统帅心情很糟糕,毫不留情的训斥。
属下面色微变,问道:“将军,如果不用火攻,以凉山城的坚固,敌军的狡猾,用常规办法,短时间里我们很难取胜,凉山城用水是从城南那条大河引进去的,不如我们在河里投毒,将城内敌军一举毒杀,这样我们就能夺回一座完好无缺的凉山城。”
“城里三万百姓不要了?河流下游沿岸百姓也杀死?荒唐之极!水是流动的,你去哪里找来那么多毒药,能在十几丈宽的河里连续不断洒上几天毒?好好想办法打仗,不要尽想这种不靠谱的点子。”这种明显不具备可行性的提议,让原本就烦躁的敌军统帅更加不高兴。
敌军在商讨如何破城的同时,凉山府衙里杨丛义也在跟众将解惑。
“何时灭杀敌方人员,何时伤而不杀,需要根据所处环境和面对的不同情况综合考虑,等以后有时间再跟你们细说。现在跟你们说说今天的情况。都知道,凉山城坚固,城里储存的粮草军资很多,足够我们坚守三五个月,而敌方粮草军资都要从大凉山以南,一两百里外运来,后勤供给困难,那么相对于他们来说,粮草军资就是我们的优势,而这却是他们薄弱之处。攻防相持,一拼兵力,二拼后勤供给,兵力自然是他们占有绝对优势,后勤供给他们也是源源不断,但速度缓慢,是等米下锅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等着吃饭的人越多,后勤供给压力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发挥优势,跟他们对峙,能不战斗就不战斗,拼的就是物资消耗,谁先撑不下去谁就输,他们供给困难,多一口人吃饭,胜算就少一分,所以我们就应该尽量保留他们要吃饭的人口,一旦打起来,能不射杀他们就不杀,让他们自己吃垮自己。当然他们粮食供给艰难,不可能跟我们对耗,一定会不停的进攻,妄图速战速决,拿下凉山,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急,只要能做到两点,胜利就会属于我们,一是要在能守住城池的情况少杀伤敌军,二要通过伤兵再给他们找些麻烦,这就说到为什么要让他们把伤兵救回去的问题。”
见众人若有所悟,听得认真,杨丛义接道:“伤兵在战场上的作用是什么?增加仇恨,激励斗志吗?在吃饱穿暖的情况下,的确可以起到对己方有利的作用,但在缺吃少喝的情况下,则会逆转。伤兵行动不便,本来就需要额外的人来照料,若是想让他们活下去,身体尽快恢复,有限的吃喝就得向伤兵倾斜,保证他们口粮供应,伤兵吃的多了,其他人口粮自然就会变少,伤兵吃的好,还有人照料,其他人吃不饱还要去打仗,时间一长,必然矛盾丛生,兵无斗志,士气下降,军心思变,逃兵成群,不战自溃。如果我们给他们机会救回伤兵,而他们选择不救呢,会发生什么?将士必然心生悲凉,冲锋之时不敢拼命,战斗力降低,城池久攻不下,最终成相持之势,拼物资消耗,他们有十几万人吃喝,谁胜谁败,一目了然!因此,只要跟十几万人拼消耗,最后胜利的一定是我们,他们人越多拖累越大,这场仗我们赢的就更快。都明白了吗?”
众将都是从普通士卒提拔起来的,没读过什么书,太绕弯子的道理,他们听不懂也想不明白,杨丛义尽量说的通俗易懂,消除他们心里的疑惑,希望在之后的守城战中,不要再质疑他下达的命令。
众将听完,沉思细想,姚昶忽道:“监军,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反正我们不会突围出城,不管是一万人围城,还是十万人围城,对我们造成的威胁区别也不大,城外那些人杀不杀都跟我们现在的处境没太大关系,总体来说不杀要比杀了对我们有利,伤了让他们救回去,对我们更有利,是这个意思吧?”
杨丛义点头道:“说的很对,还有人不理解吗?”
其他人或是点头或是沉默,毕竟杀敌,就能获得战功,而把敌人放走,真论起来就是私放敌寇,这可是一大罪责,不过敌人在城外,并不在他们手中,放了也就放了,但喊敌人来救他们的伤兵回去,这种事他们从没遇到过,也没听说过,可他们知道战争除了胜负,还有对错,如果做错了,即使打胜仗,结果也不一定会好。
众将其实很纠结,他们在军中的时间比监军长很多,见多了各种奇葩事情,对上官来说,很多时候能不能打胜仗,其实并不重要,能不能做对,才是最要紧的。
如今镇守凉山城,孤立无援,赢了就能活下来,输了就是全军覆没,与其关注对还是错,倒不如关注输赢,赢了才会机会考虑对错的问题,输了,一切都跟他们没有关系。
“监军说的有理,我们驻守凉山本来就是为了逼退李越大军,取得大胜,结束战争,只要能赢,能把他们赶回大凉山以南,我们但听监军吩咐!”姚昶头脑灵活,心思较为敏捷,其他人怎么想,他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
苏仲高声附和道:“那么多弯弯绕绕我也听不懂,我们就听监军的,不管怎么打,只要能打赢这仗,把李越人赶回大凉山就行。监军,你就直说,接下来让我们怎么做?”
其他人眼见如此,也就按下心里的顾虑,纷纷答道:“监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一切全凭监军做主。”
杨丛义笑道:“镇守凉山城是全体宣威军的事,是我们大家的事,怎么打,怎么守,都需要大家一起商议。既然大家都同意,那么以后守城之时,能伤则伤,只要他们存在攻击间隔,就让他们把伤兵救回去,他们兵力充足,若轮番上阵不停的进攻,将士必然会疲惫不堪,所以,我们也可以趁他们救回伤兵的时间休息休整,如此一来,他们的兵力优势则会大打折扣。”
停顿一下,等众人消化完没有异议,接着说道:“城外一万多敌军战力一般,进攻两次,无功而返,已经不足为虑。扶绥撤退回来包括五万精锐在内数十万李越大军,应该已经快到郁林附近,我们该把重点放在他们身上,他们的战斗力比城外敌军强,如果他们持续不断进攻,我们该怎么挡住他们?”
众人没有回话,十万大军是何等模样,有人曾在北方抗击金人时见过,那如同洪流一般的队伍,足以一口气摧毁任何县城,凉山城并不十分高大,比普通县城多的就是一条三丈来宽的护城河,还有稍微坚固一些的城墙,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优势。能不能守住凉山城,他们真的不敢保证,但监军意气风发,信心十足,他们也不得不信。
“袁指挥,你也是打过仗的,如果敌军轮番持续不断攻城,该怎么办?”杨丛义直接点名。
袁华干咳一声,想了想道:“我们占据城池,留在必要兵力看守粮仓、军械和营地,其余所有宣威军和青壮全部上城,在城上以弓箭压制,不需要射的有多远,只要保证二十丈到三十丈距离之内箭密如雨,不让敌军顺利靠近二十丈之内就行,不能接近城池,就拿我们没办法。所以我的建议是,调动全部兵力,以弓箭阻击敌军。”
杨丛义不置可否,却问其他人:“你们觉得呢?”
章岱道:“敌军不会这么简单,我们有弓箭,他们也有,如果他们先用火箭毁掉我们头上的木板,城头上我们就站不住脚,我们应该先想想怎么加固头上的防御,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全力阻击攻城敌军。”
“章兄说的有理,木板虽然防御地方箭阵厉害,但缺陷也很明显,只要敌方发射火箭,迟早会将木板烧穿,为木板加上一层防御,比如覆盖一层沙土,隔绝火烧,便能破除火箭威胁。”柳时赞许道。
姚昶跟道:“木板上确实应该覆上东西防火,但沙土不行,城头风大,沙土很容易被风吹走,风大的时候,连木板都会被吹掉。如果我们在木板上面黏上三寸厚的稀泥,不光可以防御敌方火箭,也不用担心大风吹走木板。”
见其他人点头赞许,杨丛义也赞道:“好,城上确实应该加强防御,木板上面粘泥土想法很好,我马上找人来做此时。另外自今天起,镇守四门的宣威军和青壮吃住都要在城上,青壮的饭食也由宣威军统一供应,无事不得随意下城。”
“是。”众人齐声应道。
大宋燕王 第324章 李耕的难题
当夜,郁林城帅府里也在就李越大军之事争论。
统制李耕坐在主座,下首有一众部将和参军。
一人道:“李越一万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宁明,将宁明全完占据,后续大军两日之内就会赶来,所幸这一万先头部队在宁明驻留,没有当先赶来郁林,我们现在还有时间撤离,离开是非之地,不然等十几万大军一到,我们游奕军会死无葬身之地。将军,我们还是赶紧撤吧。”
李耕没有理会。
另有一人道:“撤什么撤,敌人都没见到就撤,你来郁林的时候见到敌人了?现在又想在敌人来之前逃跑,我们是来打仗,还是来捉迷藏?”
那人一听就急了,马上反击道:“他们是十几万人,兵力是我们十几倍,怎么打?一旦在郁林被他们围住,打起来就是全军覆没,现在不走更待何时!”
此话一出,便有人附和:“不错,敌军先头部队占据宁明,而不是急下凉山,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攻占郁林,作为他们日后再次东进邕州的前沿堡垒,郁林城他们势在必得,我们兵力相差悬殊,根本不能跟他们比拼,暂时撤退才是上策。”
又有人道:“敌军哪有你们说的这么可怕,他们是有十几万人不错,但真正可堪一战的,绝对不会超过五万人,其他的都是辅助部队,临时拉来凑数,我们游奕军是殿前司精锐,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个个都是老兵,战斗经验丰富,有占据郁林城,完全可以跟五万缺少粮草的敌军一战。另外,我们走几千里路,大老远从北边赶来,连敌人一个小兵都没见到,一仗不打就撤退,说出去我都嫌丢人,我以为游奕军应该坚守郁林城,用不了三天,他们十几万人就得退到大南关以南。”
“你说的简单,就算他们只有五万人能战,就郁林这种小城能挡住五万人?有时间你出去看看这郁林城城防是什么样子,常年失修不说,先前李越人攻城又破坏好几个地方,如今城防漏洞百出,怎么防守?别说五万人,就是三万人来攻,我们也防不住,留在这里就是白白送死,如果不早点走,等他们一来,想走都走不了。将军,你还是赶紧拿个主意。”提议撤出的部将,再次提醒李耕。
李耕久久不言,是守是退,他也难以取舍。
游奕军一万多人,好不容易才来到广南边境,若是就此撤退,一点功勋都捞不到,一是难以跟属下一众兄弟交代,二会沦为其他人的笑柄,三则是游奕军名声将大受折损。更为糟糕的是,之前他已经派人将游奕军夺回郁林和大南关的消息急送邕州,要是他们此刻放弃,灰溜溜的退回邕州,实在没脸面对那些同僚。
如果坚守郁林不退,城中粮草军资倒是可以支撑一个月,但城防确如部将所说,常年失修,多处破损,薄弱之处颇多,防守难度很大,一旦守不住,纵使被十万敌军包围,游奕军突围倒也不是难事,可难免要损失几千兵力,都是跟随多年的兄弟,落下谁都会心疼。
但此行空手而归,是他所不能接受的,纵使犯险,损失兵力,也得搏上一次。
看了一眼众部将和参军之后,李耕高声道:“还记得我们是谁吗?我们是殿前司游奕军,是禁军,不管在哪代表的都是皇上和朝廷的脸面。郁林是大宋边防重镇,大南关是李越通往大宋的重要关隘,哪一个都不能丢,既然游奕军在这儿,我们就要坚守到底,跟敌军动动刀枪,让退到邕州的五万广南军看看,我们游奕军,禁军是敢打仗的,即使是败,我们也敢战斗!”
停顿几息之后,又道:“从今天开始,我不想再听到什么撤退,任何敢言撤退者,以逃兵论处!”
建言撤退的部将和参军面面相觑,脸色难看,不敢反驳。
而执言坚守郁林,与敌一战的人,脸上掩不住得意之色。
李耕接着说道:“郁林城防加紧修复,把城里的民壮都征召起来,两天之内将薄弱之处统统加固。另外,所有兵力调回郁林,将郁林城封闭,坚守城池,与敌相持。”
“将军,大南关不守了吗?”有部将忍不住开口询问。
李耕道:“凉山城已经被敌军包围,拿下凉山之后,他们很快就会北上大南关,如果跟撤退回来的敌军南北夹击大南关,倾刻就会被攻陷,不守也罢。把兵力集中于郁林,正好跟敌军周旋,守住郁林的把握更大。”
“将军英明!”众部将及参军齐声称赞。
李耕面色不变,高声道:“今天就议到这里,回去巩固城防,好好准备。”
“是。”众人齐声应道。
“另外,这两天凉山如果有人前来投奔,紧闭城门,不予理会。”李耕补充道。
有人不解,问道:“将军,这是为何,那些人虽说战力不行,可手脚灵活,帮忙守城也还行吧。”
不等李耕回答,就有人抢道:“城里粮食就那么多,他们来了,我们吃什么?你想把你的口粮拿出来给他们?”
李耕则道:“粮食不足只是一方面,关键是他们军纪散漫,难以管教,进了城来添乱的可能性,远远高于给游奕军提供帮助,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众人心下了然,一支小小的回易护卫队,机缘巧合小胜几场,就想飞上天,跟游奕军一争高下,还敢拒绝游奕军好意邀请共守郁林,简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活该他们被李越敌军包围,若是他们有本事突围来到郁林城下,那可真是一处好戏。
议事结束,众人纷纷散去,唯有李耕独坐厅中。
郁林城该怎么守,如果守不住该怎么突围,往哪儿突围,他都得想清楚。
坚守郁林是一步险棋,若不想好退路,致使游奕军损失惨重,又打了败仗,这个责任他肯定要负,能胜最好,即使不能胜,兵力也不能损失太大,可面对十几万敌军,真是让人头疼。
这个夜晚,李耕注定难以成眠。
经历过两次失败之后,凉山城外的敌军第二天没有再进攻。
宣威军则趁着这段空隙,在城里组织人力挖土和泥,逐渐将城头墙垛上覆盖的木板一一涂上厚泥,这个工程很大,需要的泥土和人力很大,花费的时间也不会少,或许三五天才能全部涂完。
一天后,城外的敌军又组织了一次进攻,箭阵压制之下,他们顶着木板盾牌冲到护城河边,但在渡河之时工具不足,手忙脚乱,防御有所松懈,被城上宣威军和青壮射出的密集箭雨所阻,留下数千人后,无奈撤走。
结束之后,城上照例喊话,给敌方半个时辰时间救治伤兵,只要不携带武器,在救人期间不会攻击他们。
由于前天敌军已经在城上守军眼皮底下救过一次人,这次喊话过后,他们没有多少犹豫,迅速派人将数百伤兵一一带回,而后退去,依旧驻守在一里之外,将凉山城团团围住。
凉山城经历过这次攻击之后,杨丛义迅速召集众人商讨应敌之策,敌军已经攻到护城河上,下次他们改进一番进攻阵型和方法,很可能就冲到城下,一旦到了城下,进了弓箭射击死角,城防便有危险。
先前他们过高估计弓箭的力量,以为能以密集的箭雨将敌军阻击在到达护城河之前,不想敌人居然能找来那么多木板盾牌,让弓箭杀伤力大打折扣。
众人商量一番,想不出破解盾牌好办法,决定用火攻试试,现在是冬天,城外不少杂草,烧不着盾牌,但能烧着地上的杂草,野火一起引燃敌军的衣裳,他们冲锋必然也受影响,队形一乱,渡河受阻,过不了河,攻城之战自然失败。
城外一万五六千敌军已经组织三次进攻,留下三四千尸体,兵力快损接近失三分之一,可以说凉山之战,他们已经失败,但看他们在城外的阵型布置,丝毫没有退兵的觉悟,完全是一副不拿下凉山誓不罢休的架势。
凉山府衙发布公告,灯油乃军用紧缺物资,天黑之后,任何百姓家里均不得点灯,从即日起灯油可换粮食,三天之后发现仍然私藏灯油,将无偿收缴。
粮食搬到府衙门口,青壮们在宣威军带领下,满城宣传粮食换灯油,三天之内不换的全部收缴。
平民百姓不会有多少灯油,也没那个闲钱,天一黑就睡觉,家里用的起油灯的,条件都不会太差,该去哪里宣传,该找哪些大户,青壮们清清楚楚。
一天时间,宣威军收集了数十桶灯油,搬回府衙,开始制造火箭。
棉布条沾油,沥干绑上箭杆,点燃以后,可以燃烧很久,积少成多,数万支火箭,足以铺成一片火海,虽不至于烧死敌人,要打乱他们阵型,阻挡他们进攻,却是完全足够。
一捆捆火箭抬上城头,驻守城头的宣威军和凉山青壮人手两支,何时用火箭,自有命令。
城外敌军又在骚动,看着这些火箭送到,四门守将信心稍增。
大宋燕王 第325章 十万大军
两天后,敌军又组织进攻,但在箭阵压制过后,还没等前军攻城部队靠近五十丈,便听鸣金收兵之声响彻四野,近万敌军很快便如潮水般撤走,退回一里之外。
这等意外情况宣威军众将不解,为何攻击还没展开就突然收兵?敌军难道出了变故?
不管是什么变故,只要形成相持之势,对宣威军来说就是好事。
敌军退了,但城防不敢有任何松懈,对敌军的监视也一刻没有放松,但距离过于遥远,并不能看清一里之外敌方营地到底发生了什么意外。
杨丛义听闻之后,迅速登上城头,绕城观察一周,也能看出敌军突然退兵有什么蹊跷,本能告诉他,敌军就此退兵是不可能的,或许就是在酝酿大动作,于是命令城上守军坚守岗位,不得大意。
当天下午,军械库打开,里面的弓箭源源不断搬上城头,每人身侧堆放上弦弯弓三把、箭矢一百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