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对秦桧所言,赵构没有明显表态,而是再问秦禧:“秦爱卿,你以为如何?”
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秦禧道:“回皇上,各地灾情具体情况一两个月内难以辨别清楚,也不能及时派人分赴各地勘察,很多地方路途遥远,一来一去便是三五个月,等朝廷核实好灾情,恐怕变乱已生。臣以为可以多少减免一些赋税,以示皇恩浩荡,天下万民,自能安居乐业。”
“秦爱卿,今年因灾减免受灾州县赋税之事,你与户部好好商议,拿出议案来。”
秦桧慢慢抬手回道:“是,皇上。”
赵构随后又道:“还有一事,诸位一起议一议。有人上奏朝廷,建议放宽对一些物品的外贸限制,允许商贾对外交易,但可以朝廷可以收取两成三成或是四成税赋,朝廷也可以另设一司,专营此类利润丰厚的物品,以此增加朝廷赋税收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秦桧道:“如今天下安定,大宋与四邻无刀兵,确实没有太多需要限制外运的物品,以前盐铁粮食严令外运北方,而今这些东西北方自给自足,不管是限制还是禁止,对他们都不起作用。臣赞同放开限制,收取赋税。”
秦禧道:“臣也赞同。”
史才见秦氏父子都赞同,即使有保留看法,也不好此时说出来,况且他看得出来,皇上现在很需要钱,于是回道:“臣也赞同放开限制。”
赵构笑道:“那好,诸位爱卿回去之后,与各部一起议一议,哪些物品可以放开限制。”
“是,皇上。”
不久,三人离开垂拱殿,离开皇宫。
“秦相,皇上今天这两个议题,可有深意?”史才轻声询问。
“没有,国库、内库都缺钱粮而已。”
秦桧不以为然,皇上的心思他已经看得很清楚,只要金人不打过长江,只要有钱,只要安稳,就够了,其他的东西,他才懒得关心。
“原来如此,多谢秦相解惑。”
史才暗暗松了一口气,只要不借此整治官场就行。
大宋燕王 第513章 当有作为
一个多月后,绍兴二十四年六月,一条政令传出临安城,飞赴军州各府。
政令明确,除稻米、小麦、铜钱和铁之外,一切物产如数缴纳赋税后,皆可对外贸易。
随同这个政令,还有两个小道消息先后从临安传向各地。
第一个消息是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史才被免职,御史中丞魏师逊取而代之。第二个消息是前年出海的远洋回易船队回来了,前队已到琼州,不日即到广州。
等这些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兴化军莆田县,已经到了七月。
临安朝局有何变化,杨丛义并不是很关心,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军州通判,不管怎么变,对远在沿海的他,都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他早已远离政争中心临安城,不碍眼,就不会招人嫉恨。
朝廷取消一些物品对外贸易的限制,倒是让他很高兴,尽管比他上书时间晚了好几个月,尽管没有另设一司专营,至少皇上还是参考了他的建议。
通过这一件小事,他也明白了,大势不可逆,就不要去直面硬抗,得从侧面着手,要从一点点小事开始,能改一点是一点,积少成多,终有一天可以悄无声息的撼动大局。
既然朝廷已经下令放开外贸限制,允许商贾对外贸易,兴化军处于泉州与福州之间,海岸线不短,港湾也不少,那就有条件发展海运,发展海外贸易,如今知军大人不管事,他这个通判便大有可为。
于是通判衙门连下三条政令,一是修整拓宽兴化军辖内官道,二是营建附带仓库的大型港口,三是严厉打击辖内盘踞山头的匪盗。
修整官道、打击匪盗都算是常规事项,对各州各府来说都是必做之事,征调民夫徭役都有律法可依,唯独营建港口难以推行。
因为营建港口不是兴化军这等地方官府的职责,没有朝廷的政令和律法支撑,别说征调民夫,就连一众地方小吏都不愿出力,在他们看来通判大人就是瞎折腾,况且通判三年一任,换个新官,政令一变,花的什么功夫都是白费,是以他们能推就推,不是说没人,就是说不会。
杨丛义拿一众小吏也没什么好办法,逼迫不成,难道还能杀他们不成?
毕竟主政地方的经验不足,他没心思跟一帮小吏斗,也不想跟他们斗,徒增烦闷而已。
幸好他最近几个月跟赋闲在家的孟大人往来频繁,一有难事难以想出好办法,便会去向孟大人请教。
但对营建港口之事,孟大人却表示爱莫能助,因他没有这样的经验,也没做过这等只利商贾不利民的事。
“只利商贾不利民”,一语点醒杨丛义。
营建港口确实是为商贾提供便利,而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看不到对他们自己有任何好处,既然对他们没好处,朝廷又没有明文规定必须营建港口,他们自然不想出力,一旦强征,胆子的百姓在地主乡绅鼓动下,很可能会闹事,到最后不免闹个不了了之。
既然营建港口是为商贾谋利,那这港口就该有官府和商贾共同营建才是,可商贾们凭什么要出力或是出钱呢?他们从福州、泉州出海不行?
杨丛义思虑一番之后,请孟大人转告拉他一起做生意的商贾,如果有商贾愿意出钱协助兴化官府修建港口,港口建成之后,让他们十年之内免费使用港口仓库,免费使用一个泊位,出资五千贯可以免费使用一个泊位,出资一万贯可以免费用两个,以此类推,出的钱越多,可以免费用的泊位越多。
孟大人没有亲自参与经商贸易,不解港口仓库和泊位对外贸的意义。
杨丛义告诉他,如今大宋对外贸易的对象不外乎北方的金国、高丽,东边的倭国,还有南洋一带的国家,商船来去都必须要靠风帆,一般都是顺风来,顺风去,受海上风向限制,一年顺利回来一次就不错了,商贾要想赚大钱就只能用大船,大船才能装载更多货物,出海一趟才能换取高额利润。
而大船停泊就必须要优良深港,不然大船就只能停在离海岸十几丈远的海上,上货卸货十分不便,而且海上涨潮落潮大潮小潮难以预料,船不是会漂走,就是会搁浅,很危险。
孟大人勉强听明白了,但跟他有接触的商贾几乎都没有做海外贸易的经历和意向,他们几乎都是直接在海边把货物交给外商,他们没有商船,似乎也不需要出海,对于商贾们会不会出钱,他是没有信心的,因此没向杨丛义做任何保证,只说他找人试试。
对此,杨丛义其实也没抱太大希望,出海虽然很赚钱,但也很危险,能安安稳稳的赚钱,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出海闯荡。
但港口必须要建,这是他作为兴化通判取得政绩的绝佳机会,毕竟这个地方太小,又夹在福州与泉州之间,不拼一把,根本翻不起大浪,若明年通判任期结束,兴化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说不定他就要待官在家了。
所以,杨丛义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请孟大人出面帮忙,用他的关系拉拢商贾出钱,另一方面,他给身在剑蒲的汤伯父送去了一封信,邀请他来莆田商议一桩大生意。
几年没联系,汤家现在的药材生意应该已经做的很大了,他们有些掌柜、伙计参与过远洋回易,知道外海贸易有多么丰厚的利润,作为幕后大掌柜,汤父肯定更清楚,不会不心动,只要有机会,对商人来说,谁会嫌钱多呢?
半个月后,杨丛义再次登门孟府,孟大人无奈的告诉他,没人愿意出那么大的价钱帮官府修建港口,有些商贾的话,他如实转告了,几乎所有商贾都说他们不出海,也用不上商船,即使有商船,海边广阔无边,哪儿不能停船,完全没必要花钱买一个停船的地方。
孟大人尽力,没有出过海的商贾眼界太小,杨丛义也怪不得他们,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汤鷽父亲身上,但愿他能拿出一笔钱来,不然营建港口的计划就要黄了,朝廷这番利好政策,兴化抓不住,他也跟不上。
在饭桌上,杨丛义依然忧心忡忡。
“夫君,你最近是怎么了,愁眉苦脸的,杨家有后了,你都不能高兴点?”
清尘给夫君夹了菜,口中忍住不埋怨道。
一听这话,杨丛义赶紧舒展眉头,目光一转,而后问道:“莲儿哪儿去了,她怎么不来吃饭?”
“出去一趟,是不是被哪个漂亮的小娘子勾引了?我刚不是跟你说了,莲儿最近胎动的厉害,就让她回屋躺着了。”
清尘看向夫君的目光越加怀疑,最近几个月他去孟府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芸娘也时不时的往这儿跑,一个尚未婚嫁的女子在夫君面前一点也不害臊,他们之间或许真跟姐妹们猜测的一样,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
“嗯,是该让她适当休息,不过该活动的时候,还是要让她在院子里走动走动,走一走身体才能好。另外,该买的补品就买,别太节省。”
杨丛义低头吃饭,目光躲闪。
“还要你说啊,我早就给莲儿准好补品了,一直在吃着呢。”
清尘一见夫君躲闪的模样,越发觉得他心里有鬼,跟芸娘定然有不同寻常的关系。不过现在莲儿已经有孕在身,她在家里的地位越发稳固,要是莲儿争气生的是个儿子,她就更不用担心了。
况且芸娘还是官宦千金,纵使她不嫌弃进杨家做小,孟大人就会让她嫁吗?
显然不可能。孟大人虽然赋闲在家,可他还没到要把宝贝女儿嫁给下官做小的地步。
清尘心里、嘴上虽然会有些许猜疑和嫉妒,但她自始至终都会芸娘没有丝毫担心和戒心,因为她知道芸娘根本不可能进来做小,而她只要谨守妇道,不做出格的事情,夫君肯定不会休她,而她就永远是正妻,即使她没有好出身,没有好背景。
只要律法和纲常秩序不变,正妻在,侧室宠妾永远不可能扶正,否则自有律法制裁,轻则判离,重则入刑,对官员的惩罚更重。
历来底层学子,通过科举取士走上仕途,只要之前未娶,他们所娶的正妻都是身份和家世俱佳之人,岳父泰山的权势比他们不知道要高上多少,许许多多的女婿终其一生也达不到岳父的高度,但那些高官显贵就愿意把女儿下嫁给年轻又无权势的进士,只有形成地位上的差距与压制,女儿出嫁之后在夫家才有底气,女婿才不敢随便纳妾休妻。
正因为如此,不少娶了大官千金为妻的官员,终其一生不敢纳妾,不敢另娶,甚至有些人丧妻之后,还不敢续弦,因此有不少大官因为妻妾很少,到最后尽然没有留下子嗣,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更是不在少数。
据传,当朝宰相秦桧便是如此,因为他早年尚未发迹之时娶了家世远超于他的王氏女为妻,因王氏善妒,秦桧未敢再娶任何妻妾,而王氏又不能生育,便只能领养一子,便是秦禧。
大宋燕王 第514章 建港大钱
兴化辖下的官道在热火朝天的修整,山头上盘踞的一些匪盗也在加紧清理,唯独港口营建迟迟无法开展,杨丛义忧心不已。
这个季节建港最好,一旦几个月后冬季来临,再想找人下水做工,那就不可能了,一拖就到明年,他想办的事就再也办不成了。
就在他无计可施之时,一个忽然出现的故人,给他带来了好消息。
那天衙役来报,衙前有一商贾求见通判大人。
搁在以往,杨丛义根本不可能会在衙门见任何商贾,可现在情势不同了,商贾对他要做的事来说很重要,他不得不借助他们的财力。
等一见那商贾,杨丛义顿时大喜。
因为来人不是别人,是早在太湖做捕快时结识的故人,郭青。
二人自从绍兴十八年底在泉州分别之后,已经六年没见,如今在异地再见故人,自然十分亲切热情,随即在偏厅细聊起来。
通过郭青的讲述,杨丛义才知道他这次来兴化之前其实是准备在泉州购进一批船队从海外带回来的货物,谁知船队在泉州停泊了三天,什么货都没卖,说是朝廷禁止船队对外销售任何海外货物。他跟其他商贾一样在泉州等了一个多月,结果什么都买不到。就在他准备去临安碰碰运气的时候,偶然间听到一个消息,说是兴化要修建港口,商贾可以与官府共同出资,又打听到这里的通判大人姓杨,猜想很可能就是杨丛义,于是就过来看看,没想到还真是。
郭青这些年通过榷场,踏踏实实在淮西一带做宋金之间的生意,现今已经积攒下不少财富,个人拥有的资产价值五六十万贯,在安庆一带的商贾中也有不小的名气。
对于郭青的生意,杨丛义没有了解的太深入,随后又起太湖、怀宁的一些情况,郭青马上想起前几年托他带回天柱山的一封信的事,于是告诉他那封信早就送进山里了,只是一直没有回复,也再也没有消息,他这些年在忙生意,也没有亲自进过天柱山,不知道里面如今是什么情况。
天柱山里如何,杨丛义并不是太关心,他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安分,迟早会闹出大事来,但如今天柱山的事情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只想知道当初托付宋头领调查的那件事是否有了结果,可他又没有机会再回淮西,根本无从打听,而宋头领也没派人来给他递个消息。
家里供奉的牌位,是他和清尘的隐痛,虽然过去多年了,但此仇没有不报的道理。
没有天柱山的消息,杨丛义也并没有多少失落,没有消息至少说明天柱山还很安稳,里面没出大事,想必宋头领闲暇之时已经帮他查清了仇人。
杨丛义跟郭青简单介绍了一下他这几年的经历,然后就说到不久前朝廷下达的一条政令,朝廷放开外贸禁令,榷场贸易的利润很可能会下降,以后最赚钱的生意肯定是海上贸易,于是建议郭青买几艘海船,试试海上贸易。
郭青也说近两年榷场生意不太好做了,回来幸苦一趟,利润下降的越来越厉害,原本都想转行经营酒楼了,只是一直没下定决心,听杨丛义这么一说,他多少有点心动,但同时也很担心,因为他没出过海,也没在海上做过生意。
杨丛义建议他先少买几艘海船,做短途海上贸易,可以先去高丽或倭国,第一次别指望赚钱,只要不亏的太大就行,以后肯定能翻倍赚回来。
郭青跟杨丛义虽然是旧识,但他从心里上对出海有恐惧,对杨丛义的建议,他说会好好考虑,没有当即回复。
至于兴化营建港口需要钱的问题,郭青表示愿意出钱,杨丛义需要多少,他就可以出多少,这么多年没给他分成,累积算下来也有将近十万贯,如果需要可以全部拿出来。
郭青的分成之说,杨丛义并没有当真,毕竟当初借给郭青做生意的本钱也就一千多贯,如今做成这么大的生意,完全是郭青自己的辛苦努力,十万贯不算很多,也不算少,但他没有任何觊觎之心,毕竟他不是很缺钱,他也见过大钱。
所以,郭青出资购买港口泊位免费使用权的钱,一万贯或是两万贯,杨丛义都不拒绝,至于分成,他没有任何念想。
郭青是如何走到现在的,他自己心里很清楚,没有杨丛义当初借给他的本钱,没有杨丛义在怀宁留下的关系,他根本不可能走到今天。
在他看来,该给的钱一定要给,对方的官越做越大,以后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若不把该给的钱给到位,等关系疏远,以后怕是再也得不到好机会。
他们相识于太湖,相识于贫贱之时,虽然相聚时间不多,但比起旁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深厚,毕竟人不如旧,能经过岁月沉淀的情谊,珍贵而裕久弥新。
郭青在通判衙门见到杨丛义,心里就已经打定主意,该是对方的钱就一定要给,杨丛义现在是军州通判,主掌一地军政大权,朝廷给的那点俸禄养家糊口还行,但要交际却远远不够。这些年他也跟一些官员打过交道,他们的奢侈与阔绰,令人咋舌,花钱的大手笔与他们的官职和俸禄根本不匹配,一次花销抵得上几年俸禄,并且他们的官职也要靠大笔钱财上下打点才能维持,不然就要赋闲在家。
杨丛义是他郭青的贵人,以前是,现在是,以后应当还是,想赚更多钱,迟早还有依靠他的时候,若他没了官职,他就少了一个可靠的依靠,因此郭青决心要给对方足够的钱财,供他打点关系和交际,为杨丛义,也为他自己。
两人为此事争执议论了好多天,从通判衙门开始筹备营建港口到招募到数百人开工建港,直到半个月后,在郭青毫不动摇的坚持之下,杨丛义这才松了口,十万贯分成太多,他最多只能接受五万贯。
后来两人几番讨价还价,最终分成定在七万贯。
按杨丛义的意思,这七万贯还要继续放在郭青那里,让他拿去做生意,但郭青没同意,在他看来,如果杨丛义不把钱拿走,相当于他没有拿任何分成,再说他现在有做生意的本钱,根本不缺这几万贯。
最终,清尘收到了一笔巨款,七万贯。
虽说她之前在选将营见过比这更多的钱,但那些钱不是她的,如今这七万贯是她的,她真实的攥在手中,因为手里有钱,即使关于夫君要娶妻纳妾的流言还在继续,即使芸娘与夫君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她的好心情也没受多少影响。
郭青将分成付给杨丛义之后,很快就离开兴化,去临安找机会了。
港口的营建还在继续,从一百多人逐步增加到两百人,杨丛义打算在冬天来临之前修好十个泊位,一次停靠十艘四千料大海船,然而从修建进度来看,还差的远,不得不继续招募人手。
当修建港口的人手达到五百多人时,问题来了,前期筹集的钱不够花了。
就在找不到愿意出钱的商贾,快要走投无路,杨丛义准备跟清尘开口,自己拿钱填窟窿的时候,从剑蒲县远道而来的汤鷽父亲带来了好消息。
二人细聊一番后,汤父随杨丛义去正在营建的港口看过之后,当即拍板要出十万贯,把兴化港口的泊位全部买下来。
汤父心里是怎么想的,杨丛义大致知道,他虽然为钱忧心,但对于汤父这个大手笔,他只能无奈拒绝,十个泊位全部卖给一个人肯定不行,那整个兴化港口就成了私人的。
他告诉汤父,不管出多少钱,泊位最多只能免费用五个,想用更多的泊位可以出钱租用,他出的钱多,可以优先租用。
汤父是明事理的人,即使杨丛义待他如同长辈,既然有规则,他也不好强行破坏,让对方难做,于是答应出资六万贯,获得五个泊位的免费使用权,再获得其他泊位的优先租用权。
杨丛义给他送去的那封信他认真看了,以一个商人的敏锐触觉,他预感到了赚大钱的机会,并且他因为多少参与过第一次远洋回易督造,手下也有人全程参与了远洋回易,早就知道海外回易能赚大钱。
以前他在南剑州,生意也不是很大,又远离海港,想做海外贸易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如今不同了,汤家的药材生意在南剑州一家独大,甚至做到附近多个州县,每年采购、分销出去的药材不计其数,汤鷽的同窗杨丛义又主政兴化,正在大建海港,要资源有资源,要人脉有人脉,天时地利人和,全都有了,他自然想要大干一场,让汤家的生意更进一步。
汤父这笔钱,帮了杨丛义大忙,有这笔钱,入冬之前十个泊位肯定能建成,而后再抓紧时间平整港口,修建仓库,再修建拓宽港口到城区的路,年前港口就能营建完成。
港口建成,他在兴化为政两年,也就有了拿的出手的政绩了。
大宋燕王 第515章 故人相会
十一月中旬,就在兴化港口即将建成之际,先后从临安传来几个消息。
一是历时两年终于从海外回来的远洋船队带回来的货物远远少于预期,不光如此,就连船只也少了一大半,因为船队在去年经南洋到天竺之时,在海上遇上大风暴,不幸折损大半,百艘船到达天竺海岸的不足三十艘,船上的货物毁坏丢弃无数,遭此大难,船队根本无法再前行,在天竺休整几个月,跟天竺人交换了物资后,剩余的二十多艘船沿着海岸返回南洋,继而乘风回到大宋。
由于这次带回来的东西很少,船队沿途没有出售任何货物,全都运回临安了,即便如此也缓和不了朝廷和皇帝的愤怒,一众参与回易的官员全部停职。
另一个消息是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魏师逊被罢官,权吏部侍郎施钜参知政事 监察御史郑仲熊签书枢密院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消息,传言朝廷有意恢复对外贸的限制。
几个消息传到兴化不久,正当杨丛义惊疑不定之时,一纸吏部文书到达兴化,要他一个月内交接通判之事,在家待命。
这一纸调令让杨丛义十分意外,他的通判任期还有一年才到,不知朝廷此番忽然将他停职是否跟他上书皇帝,建议放开外贸限制有关,如今朝中风云变动,政令更改,一旦真要恢复外贸限制,他必然要被弃用。
港口营建即将完成,即使吏部已有任命,在继任通判未到之前,杨丛义依然是通判衙门主官,兴化很多事还是由他做主,而港口建设接近尾声,百步路走完了九十九步,他自然不想半途而废,况且这些营建港口的钱是跟他关系比较近的人资助,他得给他们一个交代。
兴化港口营建未受影响,在杨丛义督促下继续施工。
几天后,又一纸任命文书到达兴化,要杨丛义腊月初十之前回吏部报道,在临安待命。
此任命一到,杨丛义顿时有些手忙脚乱之感,港口营建尚未完成,莲儿也有孕在身,六七个月了,兴化到临安,千里之隔,路途遥远,不管是带上她们,还是不带她们,都很为难。
若独身一人五日之内出发,腊月初十之前他能赶回临安,但要带上清尘和有孕的莲儿,恐怕过年都要在路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