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六月初八,山东义军改组为大宋北伐军东路军,左军统领姚昶,右军统领罗聪,受山东安抚使沈复节制,协同北伐右军统领杨丛义展开北伐,收复大宋旧地。
六月二十三,两军合兵十万,轻松攻陷德州。
七月初一,两军合攻贝州,杀敌五千,俘虏两万。
七月初六,北伐右军、东路军聚兵十五万,围攻大名府,激战三天,宋军损失惨重,城破,不收俘虏。
取大名府后,十万大军驻守,休整十日,而后分兵四处围杀金军。
绞杀两个月,方圆百里内,再不见金军踪影。
与此同时,北伐东路军一支趁乱悄然从邯郸县向西进入太行山区。
取大名府后,北伐大军并未再继续向北方进攻,转而开始经营已经占据的城池和土地。
而此时,整个金国已经被杨丛义率领的北伐军占据的德州、贝州、博州、大名府拦腰斩为南北两半,完颜亮大军屯聚的真定府与国都汴京之间的联系已经不太通畅,两地之间运送粮草物资更不可能。
完颜亮的战略计划彻底被杨丛义从东面兵出大名府打乱,南北兵力调动出现大问题,就连他们想离开汴京,返回真定府都成了问题,因为宋军在大名府驻有十万大军。
不过好在,宋军占领大名府后并没有南下合围汴京,大名府以南,汴京以北的大片土地仍在完颜亮手中。
进入八月之后,天气越发炎热,各路北伐军与金军进入全面对峙之中,双方不再有主动进攻。
九月初,百艘巨大的海船进入莱州湾,六十余万担粮食送至益都府,沈缙告诉众人,这批粮食是从江南、岭南采购而来,当然多数是南迁至福建、岭南一带的南渡大族捐献。
这批数量巨大的粮食,随即分批送往济南府,随后再送大名府。
运输问题,沈缙这些年来已经解决了,他制造了一种四轮转向马车,根据载重不同,马车底架有木质,有铁质,木制四轮马车,一车载重量可达千斤,而铁质结构马车的车轮更多,载重量最多能达五千斤,可惜的是没有四匹高头大马合力根本拉不动,并且也不能持久,走不了几里,马就会累的撩蹄子,所以载重工具目前来说,还是只能以载重千斤的四轮马车为主。
在平原地形,道路平坦,若有一车双马,有多余的马匹可换,载重马车行一日百里,根本不是问题。
所以从莱州湾卸下来的粮食很快便运到益都府内,巨大的粮仓之中,而后又通过车队分送济南府,继而转送大名府。
沈缙这几年在益都府并没有闲着,虽然极少处理政务,但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研究制造各类工具上,当初在流求创建的“造所”在益都府建了分部,杨丛义当年让他解决的四个问题,通过这些年的钻研、实验有了巨大的进展。
为海船研制的动力装置,虽然还不能驱动两千料大海船,但若用在铁质马车上,马车满载以后奔跑的速度将不会比木制马车慢,可惜问题是如果将给海船使用的动力装置用在马车上,那么那样的马车将比现有的马车大上许多倍,使用起来也很是繁复,目前看来还不具备可行性。
除此之外,突火枪和水泥研制进展颇为顺利,突火枪的射程已经能达两百步以上,准度也能与弩箭媲美,不过可惜的是,铁质突火枪不能持久,激发十次左右必定爆裂,相交于昂贵的制造成本,和复杂繁琐的制造工艺,突火枪也并无大规模制造的意义,还不如多制弓弩。
最有用的当属水泥了,益都府、济南府城防的修筑和加固,都在大量使用水泥,这东西比起糯米粥便宜,关键是烧制材料好取。
经水泥修造加固的济南府城墙和益都府城墙厚度达两丈,高达三丈有余,而加固建造过程只用了短短三四个月,这在以往,根本无法想象。
还有玻璃镜片的研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清晰度、平滑度相交之前,高出了很多倍。
四月份沈缙在济州同杨丛义会面之时,谈及“造所”之事,杨丛义给了他不少研究方向和建议,如今他已经指导“造所”工匠开始研制。
与军队接触的多了,沈缙越来越感觉到杨丛义当初筹建“造所”并不是为了更好的回易,终极目的恐怕是为军队增加战力。
在山东两年多,沈缙也明白了最开始他们在钦岛建立回易基地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回易,深究到底,恐怕也是了今日之宋金大变局。
留在山东时间长了,他也渐渐体会到占据山东对北伐大计的决定性作用,此地沿海偏僻,土地也不似江淮、汴京、大名府一带平坦肥沃,不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势也十分有利,只要控制济南府和滨州、沂州,任何势力都很难长驱直入,很适合休养生息。
如今的山东,经过两年免税休养,早先破坏的农业生产已经恢复,百姓安居,政局稳定,商旅也很快恢复,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很多东西。
一个稳定的山东,对北伐大计,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大宋燕王 第696章 金人求和
沈缙对北伐成功很有信心,因为他知道杨丛义为此事暗中准备了多久,也许从参加远洋回易时就已经开始了,也许更早。
两年来,虽然碍于两地交通不便,加上担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二人并没有太多书信交流,但能看出来,他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的,甚至已经想好了后路,或者有提前部署。
比如说分北伐东路军一支西入太行山区,虽然不知道他们背负着何等任务,但定然也是为了早日北伐成功。
从目前来看,北伐形势一片大好,沈缙感觉他在山东的任务已经快要完成了,也许用不了多久就能以沈缙的身份重新回到南方去。
唯一让他感觉有些棘手就是辽阳的完颜雍,起事之前和起事之后,这个人给他的感觉大为不同,以前定然是藏拙了,短短不到三年时间,燕京以北的广大地区,就完全被完颜雍控制,势力与日俱增,多跟完颜亮对峙一天,势力便增加一分。
今年以来,完颜雍居然还想从沈缙手中购买海船,招募水手,显然他已经不满足于偏居辽阳,妄想跨越渤海湾,直接到达山东,夺取山东义军的土地,而后南北夹击,彻底打败完颜亮,继承所有金国土地。
沈缙看穿了完颜雍的把戏,彼此身份不同,原本就已经很少去辽阳做生意,此后也不打算去,为防完颜雍派人渡海来到钦岛基地,钦岛附近的大型海船也尽数调来莱州湾,派兵看管,只放少数小船在那儿,互通消息。
完颜雍是一个变数,北伐成功之后,大宋能不能守住北伐成果,目前看来并不好说,若他最终夺得金国天下,在北方经营十年,重聚大军南下,汴京得而复失,也不是不可能。
不知道杨丛义是否考虑到了这一点?
对此,沈缙是没有信心的。
但也许是他多虑了。
十月中旬,在宋金两军对峙三个多月之后,杨丛义在大名府采取了行动。
五千精武军组成的精锐骑兵,昼夜在往来大道小道上巡查驰骋,搜捕逃过关卡检查的漏网之鱼。
汴京与真定府之间的通信联系渐渐被封锁,两地之间的信息流通越来越少,之前能十天互通一次信息,渐渐的变成半个月、一个月,甚至超过一个月得不到对方的消息。
身处如今的乱局之中,完颜亮得到真定府的消息,如何能够安心?
夜深人静时,忍不住会想,真定府周边近二十万大军,是不是已经投靠了完颜雍?
每每想到此处便直冒冷汗,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忍不住问自己,当初执意南下江南是不是错了?
或者如果不调集全部兵力南下,或是先杀掉完颜雍,是不是都不会处于现在这种两面受敌的尴尬境地?
可惜,世间没有后悔药,不可能再来一次。
如今杨丛义那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煞星,屯驻大军于大名府,北上会合真定府的路被阻断。
若执意从大名府北上,定然要被南北两路宋军夹击,想从三十万宋军包围中全身而退,根本不可能,一场恶战下来,不知还能剩下多少人。
如果跟宋军拼个两败俱伤,到头来就便宜了完颜雍那小子,这绝对不行,完颜雍必须剿灭!
处处争胜,处处败,退一步,也许真能逆转乾坤。
夜深人静,完颜亮静下心来,仔细琢磨朝臣的建议。
杨丛义像一个楔子一样,横插在汴京与真定府之间,使得汴京、真定府不能相顾,两地都处于两军夹击的危险境地,想保两地,则两地俱失,如果主动放弃汴京,保存实力,跳出包围,转道太原府或大同府,形势便大大不同,随后调集主力从大同府东进,燕京顿时就会处于大同府和真定府南北夹击之中,燕京唾手可得,燕京到手,辽阳完颜雍则必死无疑。
只是汴京如今是国都,如若放弃,对臣民士气打击甚重,不知会引起何种不良反应,真定府一带的将士如果听信谣言,被完颜雍所哄骗,损失就太大了,一旦真定府和二十万军队落入完颜雍手中,他与完颜雍的实力便会失衡,他将处于弱势,这个风险他不得不考虑。
可转念一想,即使实力失衡也比他马上就败落要强,何况那也只是可能。
来来回回想了很多之后,完颜亮最终下定决心,决定冒险一试。
十月中旬,召集数名心腹大臣议事,说了一番当下面临的复杂局势,随后提出迁都西京大同府之意,征求他们的建议,并让他们商议具体细节等事。
远离是非之地,本就是一众朝臣的心意,听闻皇帝有迁都西京之意,自然是无不赞同。
而后,他们就迁都之事秘议数天。
十月下旬,完颜亮遣使至宋军北伐大营,传达议和之意,开口便提归还汴京,但具体条件得宋国派遣宰相亲来汴京,才能严明!
归还汴京!
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临安一再要求不得贸然进攻汴京,损毁汴京城,北伐大军几个月来根本不敢进攻,其实即使进攻,他们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攻下汴京的高墙厚城。
如今金人愿意主动归还汴京,那还等什么?
金人要以“归还汴京”为条件议和的消息以最快速度,飞马传向临安。
四天后,消息进入临安城,朝堂一时之间为之沸腾。
但很快便有质疑之声,认为这是金人的缓兵之计,以议和相拖延,等待更多援兵从北方进入汴京,建议不要理会,不要中金人圈套,应该马上诏令北伐军收复汴京,不然等金人召集到足够的兵力,再想收回汴京,将会付出更大代价。
与之对应的,很多人以为金人处于南北夹击的困境之中,此时议和乃是常情,金人以归还汴京为议和条件,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如今他们既然提出来,定然已经陷入困境,议和当为真,如若不同意议和,恐怕金人会玉石俱焚,彻底毁掉汴京城。
另有人以为,金人言明要宰相亲自去商议,说明金人十分着急,以期尽快达成和议,而不是议和使臣来来回回,始终拿不定主意,这也从侧面说明,此次议和当为真。
虽然绝大部分人不怀疑议和为真,但主战派并不同意此时议和,如若现在议和,那么北伐成功、恢复中原的功勋将大打折扣,两年北伐成果将沦为议和陪衬,这是主战派万万不能接受的。
可如果要以武力夺取汴京,不知要等到何时,更不知道夺回来的汴京城会变成何种面目。
赵昚等不了。
赵构听闻金人要归还汴京,更是第一时间召赵昚过去,让他马上派人去汴京议和,务必确保汴京城安全,只要汴京城无碍,给金人一些钱财也无碍。
朝廷的文武百官就议和之事展开连续三天大朝议,最终将意见统一:即刻派人北上,与金人议和!
但接下来在人选问题上,再次陷入巨大的分歧,主和派力荐汤思退,主战派力荐陈康伯,双方力争不退。
若议和能成,必将青史留名,谁也不愿后退半步。
眼见双方意见分歧越来越大,大到即将不可收拾的地步,朝堂上忽然传出一个建议:大宋皇帝御驾亲征,主持和议!
这下主和派和主战派顿时傻眼了,谁能反对?
当年的“檀渊之盟”不就是真宗御驾亲征,方才达成吗?
况且此时北伐接近尾声,金人被迫以归还汴京议和,御驾亲征根本不会有任何危险。
再说收复汴京,功勋滔天,难道不该皇帝亲临,顺便慰问参与北伐的将士?
一时之间无人发声,赵昚听闻这个建议,顿时也有几分心动。
文武百官个个心思聪慧,一见如此,哪还有不明白的道理,当即便有人奏请皇帝御驾亲征!
一人开口,文武百官纷纷附和,就连汤思退和陈康伯也只能应和。
但随后又有朝臣建议,收复汴京这等大事,皇帝应该带上文武百官同行,若议和顺利,顺便可在汴京祭天,告慰先祖!
此议一出,满朝文武,无不应和!
经过几天激烈的争吵过后,结局皆大欢喜,皇帝御驾亲征,文武百官同行,共赴北方,行议和之事。
隆兴二年,冬月初八,皇帝赵昚,带领文武百官,离开临安,御驾亲征,护卫禁军加上随行人员,人数超过五万人,浩浩荡荡经镇江府渡江北上。
沿途军民听闻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无不欢欣鼓舞,沿途官员更是争相拜谒。
说是御驾亲征,其实与巡视四方无异,官员和百姓感觉不到半点亲征的紧张气氛。
站在长江边,望着滚滚长江水,赵昚感慨万千,眼中隐隐有些湿润。
三年前,第一次来长江边,他是抱着必死之心来的,而现在他是皇帝,北伐也即将成功!
赵昚带着文武百官渡过长江,意气风发的踏上北行之路。
但他做梦也想不到,此生再也没能回到江南。
大宋燕王 第697章 三个条件
赵昚率文武百官,日行五十里,于隆兴二年,冬月二十九,抵达归德府。
金国皇帝完颜亮早早派出心腹宰相在此等候,只待大宋皇帝一行人一到,便立即进行和议谈判。
腊月初三,赵昚同文武百官在行营召见金国宰相。
金国宰相面见大宋皇帝,未再要求大宋皇帝以臣子之礼接受金国国书,大宋百官心头大震。
原本汤思退已经做好了,代皇帝接受国书的准备,不想金国宰相根本不提这茬,直接由内侍接了国书,转交皇帝赵昚。
正当众人惊诧之时,只听金国宰相道:“宋国皇帝陛下亲临议和,我大金皇帝深感其诚,特令甘某面见宋国皇帝陛下,全权代理此次议和之事。金国的条件很简单,只要宋军后退百里,汴京便割让给你们。”
“笑话。汴京本就是我大宋土地,何来割让一说?交还,原封不动的交还!”不等旁人开口,陈康伯当即出声,纠正对方的不适言论。
“大金国已拥有汴京土地三十多年,绍兴十一年的金宋和议上也写的清清楚楚,淮河以北都是我大金国土地,汴京临黄河,更不必说。汴京如今是大金国土地,现在双方议和,割让给宋国,难道不对?”金国宰相反驳。
“绍兴和议?三年前你们撕毁和议之时,宋金之间便已没有和议之说,更无疆域国界一说,北至真定府、河间府、太原府,西至兰州、临洮府,都属于大宋土地!占据大宋土地三十多年,此时该是归还大宋土地,退出中原之时,没有任何条件可讲。”
陈康伯言罢,马上又接道:“归还大宋土地,你们的皇帝、官员可以回到北方去,但不得带走任何属于大宋的东西,不能带走财富,也不能带走我们的百姓,更不能带走军队。如果不答应,就此灭掉你们,也绝对不是难事!”
“岂有此理!若你说的话代表宋国,那就没有好谈的,等着玉石俱焚吧!”金国宰相闻言顿怒。
“议和就好好谈嘛,何必动气。我们不远千里而来,其中的诚意,宰相大人心里清楚。如今大宋几十万大军兵临汴京城下,金国只归还一座汴京城,说不过去,郑州、洛阳都得归还,如此才算有诚意,不然我们千里跑一趟,又是何苦?”汤思退马上出来打圆场。
“大人说的是,此次议和,甘某本就是带着诚意来的,奈何陈大人张口便要我大金国大半国土,这怎么可能?郑州和洛阳只能给一座城,汴京离郑州近,若宋军后退百里,把郑州也给你们,并无不可,这点事,甘某还是可以做主的!”金国宰相朝汤思退略一拱手。
汤思退连忙回礼,而后道:“汴京是我大宋故都,对我大宋而言十分重要,容不得有丝毫损伤,若金国能保证汴京城无损,议和就能继续往下谈。若是心存毁城恶意,两国和议怕是要成空了。你要知道,损毁的汴京城,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大人可明白?”
此言一出,金国宰相微微一愣,而后笑道:“皇帝陛下派甘某来议和,本就是带着巨大的诚意,但如果宋国有人从中作梗,不愿达成和议,大金国不介意摧毁汴京城,一座城而已,对我们来说并无任何意义。”
大宋文武百官闻言,无不脸色大变,对方以摧毁汴京城相威胁,顿时无人敢言语。
殿内沉默片刻之后,陈康伯道:“据陈某所知,汴京城早在靖康之乱时被焚毁大半,几十年来多次战乱,又毁掉不少,加之黄河泛滥,汴京城早已不是四十年前繁华的汴京城,对我们来说,她只是难以割舍的记忆。真把汴京城收回,大宋一样回把她全部摧毁,不会留下半点金人的痕迹。以毁城相要挟,陈某看你是打错了算盘。陈某就一句话,金人南下燕京之前,属于大宋的土地必须全部归还,否则战场上见!”
众人闻言,又是一惊,就连一直不语的赵昚都有些动容。
“陈相,这话就不对了,我们不远千里而来,不就是为了早日达成和议,收回汴京故土。要是议和不成,继续打下去,空耗国力不说,收回汴京,不知还要拖延多少年头。能和谈解决的问题,何必再诉诸武力?诸位说是不是?”汤思退再次接过话头。
除了少数几个主战派官员,其余文武百官马上纷纷应和。
就是因为要议和,他们才冒险来归德府前线,若是还要打,他们才不想来,大好议和势头若是被顽固的主战派搅和了,他们大老远跑一趟,可就得不偿失了。
“诸位爱卿不必为此起争执,议和肯定是要议和。金国提议和条件,要宋军后退百里,我大宋也有议和条件。除了要重新划分两国疆界之外,还有两个条件。其一,大宋不再向金称臣,宋金两国可约为兄弟之国。其二,取消所有岁币。你回去告诉金国皇帝,若同意,再来谈疆界划分之事,若不同意,也不必议和了。”久不言语的赵昚忽然发声。
此言一出,四下皆惊。
这突然多出来的两个条件,金人怎么可能接受?
但皇帝金口一开,哪里还有回还的余地。
金国宰相半晌无语,大宋文武百官也不知该赞同还是反对。
赵昚提出的两个条件,应当提前跟一些心腹重臣商议过,不然不会在此时突然提出。
以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心念一动,便把矛头对准了陈康伯、史浩等人,除了他们不会有人鼓动皇帝提出这种明显阻碍议和的条件。
在主和派看来,赵昚提出的条件,金国根本不可能答应。
可赵昚态度十分强硬,而金国宰相却没有立即拒绝,其中情况之复杂,汤思退等人一时还摸不清楚,未敢贸然围攻陈康伯、史浩等人。
“金使若觉得为难,不妨回去准备,汴京、洛阳,我大宋将士自己去取,只不过到时候贵国会付出何等代价,就不是此时可以预知的了。”赵昚语气平和,似乎胸有成竹。
殿内静默片刻之后,只听金国宰相道:“贵国所提议和条件着实苛刻,甘某虽主议和事,却也不能做主,需回京面见大金皇帝陛下,之后是战是和,当有大金皇帝陛下做主。”
稍稍一顿,而后又道:“至于重新划分疆域国界一事,不妨一并提出,甘某好带回去,一并斟酌。”
赵昚看了看殿中的文武百官,随后说道:“不说真定府、河间府,也不说太原府,大名府、黄河以南必须归还大宋,具体细节,等下次来了再说。若一个月内,未能达成议和,以后休提议和之事。”
“甘某明白。一定把贵国所提条件回报我大金皇帝,请大金皇帝陛下圣裁!告辞!”
金国宰相转身,大步流星而去,急匆匆出殿,赶回汴京。
而殿内,就在金国宰相离开之后,马上掀起了激烈的争论。
以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攻击陈康伯、史浩等人无议和诚意,鼓动皇帝提出那么苛刻的条件,完全就是在破坏议和,此次大张旗鼓北上议和,若议和不成,未能收回汴京,朝廷的脸面都得掉光,于是先后有人建议取消陈康伯、史浩等人参与议和的资格。
甚至提出,议和就应该有主和派来全权处置,陈康伯、史浩等人只会鼓动动用武力,对议和没有半分好处,应该让他们马上返回临安去,免得留在归德府破坏议和。
但陈康伯、史浩等反驳,并据理力争,告诉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此次来议和,并不仅仅是来议和而已,况且议和的目的是要拿到足够多的好处,而不是为了议和而议和,若是那样,议和就没有任何意义。
同时告诉他们,议和仅仅是夺回大宋失去的东西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也只是少些牺牲,缩短些时间,但若同金人议和得不到大宋想要的东西,就必须通过战争来夺取,而不是委曲求全,与金人达成议和。
双方争论不休,相互指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