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皆是因为双方的出发点和立场的别差实在是太大,根本就说不到一起去。
在金人没有发出议和信号之前,主战派是可以完全压制主和派的,如今来到归德府,主和派却反而隐隐居于上风,这不是年轻的赵昚想要的。
如今,赵昚的梦想很大,除了汴京,他还想要做成太祖、太宗等数十代以来,都未能完成的伟业,收复燕云十六州!
这个梦想实在太大,他从来没敢跟任何大臣提起,甚至就连他的老师史浩,也都没有透露一星半点,唯恐让人觉得他疯了。
现今的大宋已经收复的土地,三十多年来,从未有过,济水以南,黄河以南,马上就能全部回归大宋。
收复真定府、河间府,甚至是燕京,都只是时间问题,他才登基三年,还年轻,完全等得起!
所以,意气风发的赵昚,根本不会被主和派牵着走。





大宋燕王 第698章 宋金议和
腊月初五,赵昚与陈康伯、史浩等主战派重臣一起召见了从汴京城外东、西大营赶来拜谒皇帝的李显忠和吴拱,会面超过半个时辰。
至于他们谈了什么,没人透露,也无人知晓。
当天,李显忠和吴拱便快马返回北伐大营。
同一天,驻守大名府的杨丛义派遣北伐军大军五万,攻澶州。
腊月初六,北伐军攻克澶州,金军败退黄河北岸的封丘。
腊月初七,北伐军出动七万人,趁胜从北向南,全线推进。
不日,连下淇县、长桓、延津等地,将黄河以北的金军尽数逼退至黄河岸边,聚于汴京北边四十里外的章丘,随时准备将残余的近五万金军,一举歼灭在黄河北岸。
腊月初十,金国宰相再以议和使臣身份赶到归德府,与大宋皇帝议和。
入殿之后,金国宰相当即再次表明议和诚意,并告诉大宋君臣,经大金国皇帝陛下慎重考虑,准宋国皇帝陛下所请,议和之后,金宋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岁币亦可不再敬献,重新划分疆域国界,理所应当,但不能以大名府为界,当以黄河为界,洛阳以东、黄河以南归宋国,议和之后,黄河以北的宋军当退回南岸,不得再犯河北。
汤思退等大宋百官听闻金国答应赵昚先前提出的条件,甚是惊讶,心底连道不可能,金人何时变得胆小怕事,如此懦弱,如此好说话?难道他们真的已经没有能力打到淮河长江了吗?
面对这种情况,主和派不敢相信。
若金人真答应了除开疆界外,那两条先前根本不可能、也不会考虑的条件,那么宋金两国的议和便成了一大半,剩下就是疆界而已,只要各自妥协让步,很快就能达成共识,完成和议。
赵昚见金人答应取消岁币,取消大宋向金称臣的条件,顿时大喜,当即吩咐陈康伯、史浩等人与金国宰相共议疆域划分,以及如何接收汴京之事。
议和谈判,历来就是讨价还价,臣子在一起扯皮就行,赵昚作为皇帝,细节问题,他自然不能参与讨论,否则金口一开,不论是要多了,还是要少了,对议和没有好处,如果反悔或反复,也有损皇帝威信。
但臣子就不存在这样的顾虑,哪怕互相指着鼻子对骂,也没有关系。
所以陈康伯、史浩等七八人,此时正与金国宰相一行人吵得不可开交,脸红脖子粗,就差翻脸动手,也还是憋在同一间屋子里,没有一个人负气离开议和谈判之地。
经过两天激烈的争吵商讨,最终两国臣子将宋金两国的疆域界限重新划定:东以滨州为界,西以大名府邯郸县为界,两点连线之南,函谷关以东,归大宋,其他土地仍以先前的界限不变。
宋金两国疆域划定,报经皇帝赵昚同意之后,立即开始商讨交割汴京、郑州、洛阳之事。
大事已定,具体交割便都是小事。
不消半日,金国使团便与陈康伯、史浩、汤思退等人议定交割汴京之事:此时起,黄河以北的宋军不得向章丘等地金军发动攻击,不得阻止金军渡过黄河南下,腊月十八之前,宋军东、西大营撤退百里,东营退至杞县,西营退至通许,腊月二十五日之前,黄河以北的宋军不得南下,汴京以南的宋军不得北上,七天之后,宋军方可接收汴京、郑州以及洛阳等地。
同时商定,在腊月十八至腊月二十五日之间,金国撤出汴京、郑州、洛阳之时,宋国可派遣使臣和少量军队亲临监督,确保金国不会带走当地百姓,毁坏城池。
诸事议定,奏报赵昚同意,当即起草宋金两国议和文书。
腊月十四日,金国宰相与陈康伯在行营殿中,在大宋文武百官面前签定议和文书,各自盖上印信,议和文书,各存一份。
至此,宋金两国在半个月内,匆匆达成和议,大宋收复大片土地,金国君臣在大军包围之中,得以从容撤往关中。
腊月十五,两国达成议和的消息,由陈康伯亲自送达北伐大营,同时传令东营李显忠三日内退至杞县驻守,西营吴拱三日内退至通许驻守,而后是进是退,依朝廷命令行事。
腊月十六,陈康伯作为监察使,率领五千精锐北伐军进入汴京城内。
这也是三十六年来,大宋军队再次回到汴京城内,看着城内似曾相识,却又跟记忆不甚相同的街景,陈康伯忍不住眼角湿润。
当晚,作为监察使的陈康伯得到隆重宴请,金国皇帝完颜亮亲自出席。
在席宴上,完颜亮对宋金国事一概不问,只提了一个姓名,询问他的来历。
这个姓名便是杨丛义!
陈康伯对杨丛义本人并无多少了解,他在大宋军中仿佛是突然出现的一般,但要是仔细找一找,问一问,还是能在临安找到他的一些传说和踪迹。
十六年前,一篇《远洋回易富国论》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从一个武学生直接进入仕途,走上回易之路,避免了在临安城禁军中值岗守卫,虚度一生。
那篇辩论文章,陈康伯之前看过,文采虽然一般,但眼界之广,所学之杂,还是让人惊讶。
至于之后督造回易船队,率领船队远渡重洋,其中细节多不可考,但从听闻的几件大事中可知,他在武学里学到的东西,确实都用在了实处,并没有因为忙于回易,武学所学忘记,也许从那时起,就该有人注意到他有领兵打仗的天赋。
完颜亮一问起杨丛义,陈康伯立即陷入沉思之中,能让金国皇帝惦记,必定有特别之处。
片刻之后,陈康伯心下不由得一震。
杨存中!
听闻杨丛义第一次从海外回易回到大宋之后,率领回易护卫军在广南打过一仗,功勋卓著,但具体过程如何,枢密院里并无详细记录,而后他就被时任殿前司都指挥使的杨存中调入殿前司核心衙门,兵案衙门,又是巡查各地禁军,又是校阅、选将,无不是在培养、磨炼杨丛义。
但在之后的几年里,杨丛义忽然默默无闻,在临安几乎听不到他的消息,也找不到他的踪迹,直到太平渡之役,他的名字才跟虞允文一起传进临安,那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似乎每一场胜仗都跟他有关系。
这样一个背靠杨存中,连金国皇帝都忌惮的武将,对大宋是祸是福?
他远离临安,两次无声无息扭转北伐战局,此次金人能主动议和,交还大片土地,跟他忽然从济州横插大名府,截断真定府与汴京之间的大通道有莫大的关系,这个举动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他的所做所为完全超过了枢密院的部署安排。
并且他这一支北伐军的行动速度,也大幅快于粮草补给速度,以朝廷给他补给的粮草情况来看,换了任何一个将领,也不敢率军直插大名府,因为粮食补给不够,一旦被金军南北夹击,必败无疑,而他却带领北伐军牢牢占据大名府,甚至还有余力派兵南下压迫黄河以北的金军,迫使金人同意迅速议和。
当日陈康伯跟皇帝一起召见李显忠、吴拱时,的确跟他们二人说过,要他们动一动兵马,给金国皇帝压力,逼迫他早日答应议和条件,却从没指望过远在四五百里外的杨丛义,也没给他下达过任何指令,只愿他能坚守大名府就好。
不想最先行动的却是大名府的北伐军,一路南下几百里,连克州县,将金军残兵逼退至黄河北岸的章丘城,却又围而不攻。
杨丛义这一番匪夷所思的行动,就跟与远在归德府的大宋君臣有过面对面的详细策划一般,但陈康伯知道,不论是皇帝还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给几百里外的杨丛义下达任何命令。
除非,这一切都是提前策划好的,也许早在文武百官刚从临安出发,杨丛义就已经跟某些人策划好了这些行动,不然大名府的北伐军不可能在议和刚刚开始的时候便挥军南下,兵锋直指汴京,逼迫金国皇帝答应议和条件,而那对章丘残兵围而不攻之举,实在是神来之笔。
陈康伯脑筋急转,迅速思索一番之后,不得不怀疑杨丛义应该是跟朝中某些大臣关系密切,是他们共同策划了这一切。
那么朝中有谁跟杨丛义有关联,跟他关系密切?
杨存中吗?
此次他留在临安,并没有一起来归德府,临安距离大名府上千里,不可能及时互通信息。
如果不是杨存中,跟随皇帝一起来到归德府的文武百官中,还有谁跟杨丛义关系密切,能给他递消息?
陈康伯排查同来的文武百官,发现其中好像并没有人跟杨丛义有交集,或是藏的太深,太过隐蔽!
面对金国皇帝完颜亮的询问,陈康伯思索过后,只能回道,杨丛义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统兵将军而已,并没有特别的身份和来历。
此话说完,完颜亮命人将一沓文案资料放在陈康伯面前,而后说了一句话:杨丛义,不简单!




大宋燕王 第699章 惊天消息
腊月十八,金人确认北伐军东、西两座全部后撤百里,撤至杞县、通许之后,随即开始准备撤离。
腊月十九,数十万金军分为前、中、后三军,先后撤出汴京,金国皇帝完颜亮与文武大臣随大军撤离,往西边郑州方向而去。
在他们后面是数不清的车队,装着无数粮草辎重和箱子,箱子里面是什么,无从知晓。
车队之后是随同逃离的金国人,男女老幼,人数多达万人,他们带着无数家财离开,马车装的满满当当,地上留下深深车辙。
这些人不是汉人,依据之前的约定,大宋监察使陈康伯没有阻止。
腊月二十一下午,汴京城里最后一支金军撤出城外,向西赶去,陈康伯率军接管汴京,占据各处要地。
当天夜里,金人尽数撤走的消息传至杞县、通许,李显忠、吴拱各带两万精兵连夜动身,赶往汴京。
第二日巳时,李显忠、吴拱先后赶到汴京城下,每人派遣一万军队入城,听从陈康伯调遣,其余军队在城外待命。
经过北伐军三日一寸一寸反复搜查,陈康伯确认金人并没有在汴京城做手脚,城内安全可控之后,方才派人回报归德府。
腊月二十七日,赵昚同文武百官一道赶来汴京。
在汴京城外,筑起高台,赵昚和文武百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告慰先祖。
而后大宋君臣从东门进入汴京城,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欢庆。
来到行宫,坐上金主完颜亮几天还坐过的宝座,赵昚心内激动不已,当即宣布,大赦天下!
百官赐钱十万、绢百匹!
淮河以北的百姓,三年免赋!
北伐将士论功重赏,将士死伤者,抚恤翻倍!
赵昚一时之间,意气风发。
收回汴京,重回旧地,群臣也大受鼓舞。
但很快,大宋将士们流血牺牲,拼死拼活才得来的北伐胜利,便转为对赵昚个人的溢美。
文武百官纷纷上表,盛赞新皇赵昚,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知人善任,不愧是太祖血脉!
赵昚听得很是欢喜,不由的有些飘飘然。
腊月二十九,已快到新年交替之际,赶回临安过年,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便有朝臣建议,在汴京欢庆新年!
不等议定此事,忽然有人提议,何不在汴京重建都城,临安临安,终究不是长居久安之地,既然已经夺回汴京,就该将都城迁回汴京。
此议一出,君臣陷入沉默之中。
但迁都还是不迁都,这个问题已经在每个人心里扎根。
百官见赵昚不语,便无人敢再提。
迁都历来是大事,何况汴京曾被金人占据三十多年,如今刚刚收回,民心尚且薄弱,贸然建都并不适合。
并且函谷关以西还是在金人手中,若他们再次毁约,东出函谷关,则汴京危矣。
还有,大宋都城临安是太上皇赵构亲建,如今他精神尚佳,身体还好的很,若迁都汴京,要不要将他一起带过来?他愿意来吗?
汴京虽有繁华美好的梦境,但也有一场永生永世难以忘记的噩梦,回来很可能只是徒增伤悲而已。
此后,迁都汴京之事,无人再提。
君臣连日在已经繁华不再的汴京城流连,大街小巷,无处不去,似乎在找寻记忆中一些美好的东西。
与此同时,吴拱的北伐军进驻洛阳,堵住金人从函谷关东出的通道,李显忠分兵驻守郑州、兴仁府、归德府和汴京,杨丛义的北伐军退回大名府。
隆兴二年最后一天,大宋北伐军无战。
隆兴三年,正月初十,赵昚带着文武百官离开汴京,东行至兴仁府,慰问归附的官吏百姓,大加赏赐。
正月十七,赵昚带着百官从兴仁府北上,渡过黄河,准备前往大名府慰问北伐将士。
结果行至澶州附近,大宋君臣听闻一个惊天消息。
正月十二,太上皇赵构出德寿宫,在大庆殿召见留守临安的各部各衙官员议事!
这个消息犹如一个晴天霹雳,在赵昚、陈康伯、史浩等君臣及文武百官心里炸响,众人顿时惊慌失措。
大宋要乱了!
要变天了!
这是每一个人心底的声音。
但谁也不知道临安到底发生了什么,前来送消息的人不是传令兵,更不是官员,只是一个朝臣家里的下人。
消息是真是假,无从辨别。
慰问队伍当即停止前进,调头返回兴仁府。
与此同时,派人飞马回临安探查消息。
赵昚和百官在恐慌不安中,渡过了八天。
正月二十五,确切消息送回兴仁府:太上皇赵构于正月十二开始,一连五天于大庆殿召集留守临安各部官员议事,并于选德殿、崇政殿召老臣议事!
消息确切,太上皇这个是要干什么?
赵构要做什么,呼之欲出,赵昚和百官心里都非常清楚,只是他们不明白赵构为什么要这么做。
若真如众人心中所想,如此以来,赵构置皇帝赵昚于何地,置文武百官于何地?
兴仁府远离临安千里,那里到底发生了何事,众人根本不清楚,临安未曾派遣任何官员来行营,也未有朝廷的任何书信。
在兴仁府空耗下去,根本不是办法,但皇帝赵昚和太上皇赵构的事,是皇家自己的家事,谁无法掺和。
但此时刚刚跟金国议和,若传出大宋内部出现巨大的变故,恐怕金国转眼就会撕毁和议,重启兵戈。
皇家家事,亦是国事!
陈康伯身为宰相,历两朝,力主抗金北伐,大宋方得有今日之成果,他哪里忍心大好局势,就此葬送。
群臣私下议论纷纷,臣心已然不稳,若再继续这么拖下去,好不容易拼来的成果转眼就会付诸东流。
沉默多天之后,陈康伯主动求见赵昚,提议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不议他事,就议太上皇入主大庆殿之事!
几天不见,赵昚精气神全失,脸上无光,眼中无神,往日的朝气,不复存在。
听闻陈康伯提议,赵昚沉默良久,而后道:“父皇事,不可妄议。”
只此一言,便把陈康伯顶的半晌无言。
“皇上,请听老臣一言,此乃天下事,当由天下人共议!”
陈康伯眼中悲痛之极,几天时间,仿佛老了几岁。
这些年,在朝堂日日跟主和派争执,打口水仗,好像永远也不会疲惫,但现在他感觉累了。
“不,父皇之事不能议。自古以来,只有父议子,哪有子议父。你回去吧。”
赵昚虽然想不明白,为何会突然发生这种事,但礼法告诉他,不能以子议父,免得落人口实,况且临安发生了什么,至今也没一个人来说清楚。
陈康伯退了下去。
大宋如今面临的局势要求他这个宰相,必须要做点什么。
兴仁府、临安互不通消息,互不派人通气,绝对不能再观望持续下去,不然大宋必将四分五裂。
北伐虽然成功了,但北伐三大将李显忠、吴拱、杨丛义此时都手握重兵,这些事大宋在江淮、荆襄一带的几乎所有兵力,再加上他们三人距离赵昚所在的兴仁府都非常近,一旦有人在此时起了异心,大宋就全完了!
李显忠一生忠勇,当不会有二心,但他是前朝旧将,如今是忠于临安太上皇,还是忠于皇帝赵昚,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
吴拱之前一直在西北,最近几年才调住襄阳,同样是前朝旧将,但远离临安,应该只是忠于朝廷,当不会选边站,况且他的叔父还在西北,也不会允许他轻易选边,所以吴拱极大可能会按兵不动,等待分出正统,才听朝廷号令。
杨丛义身份成谜,背景神秘,从回易处正使任上领兵入驻瓜洲渡,本就可疑,再加上他有殿前司任职的背景,主持过大校阅和选将之事,当时声势浩大,恐怕就是在为扬名造势做准备,可惜因当时秦桧为首的势力太过强大,功亏一篑,不得不到东南沿海小地方去躲避。
陈康伯看了完颜亮收集的关于杨丛义的大量资料,虽然搞清楚了杨丛义在朝中的靠山极有可能就是杨存中,但他还有疑问,仅凭杨存中,根本不可能支撑他走到现在,身后定然另有他人援手。
有没有他人援手先不说,就凭杨丛义与杨存中的关系,手握大军的杨丛义首先就得提防,因为杨存中这次并没有跟来汴京,而他是太上皇的绝对心腹,这次太上皇重新入主大庆殿,恐怕跟他脱不开关系,那么杨丛义手里的兵对赵昚来说,就十分危险了!
但若此时贸然夺取李显忠、杨丛义手里的兵权,军队立马就会大乱,金人若得知消息,则大宋危矣!
为今之计,恐怕只有赶紧挑明赵昚与太上皇赵构之间的微妙关系。
当天,陈康伯以宰相的名义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主题只有一个,是回临安,还是留在兴仁府!
结果很明显,去留各半。
想留下的大半是赵昚这两年重新启用的、先前被秦桧等人打压下去的人,还有这两年提拔重用的人。
而要回临安的,几乎全是主和派,不受赵昚待见的人。
正月二十八,陈康伯率领一众要回临安的官员离开兴仁府,返回临安。
他作为大宋宰相,事关大宋命运,事关天下人的事,他必须要做!




大宋燕王 第700章 帝师自决
陈康伯率一众文武官员离开当天,史浩入行营面圣,请赵昚考虑迁都汴京之事!
与此同时,建议赵昚马上下诏,诏手握军权的李显忠、吴拱、杨丛义带兵前来兴仁府护驾,以此探知三人心意。
赵昚沉默良久,而后驳回所请,言道尚不知临安发生何事,不宜轻动,况且太上皇是他的父亲,若真要重回皇宫主政,他作为儿子,理应马上退位,如此方为孝!
史浩再请!
赵昚依旧驳回,并声言以后不再见任何朝臣!
史浩无奈,愤而退出行营。
赵昚不争,一心想做孝子,而留在兴仁府的一众文武官员,却不愿沦为弃子和庶人,于是便在史浩召集下,开始密谋大事。
身在大名府的杨丛义忽闻临安出现如此变故,震惊不已,第一时间便派人南下打探。
数十天后,得知确切消息,顿时愤恨不已。
太上皇赵构重登大庆殿,也就意味着他不愿再做太上皇了,他想重新做皇帝。
而现今大宋皇帝赵昚远是赵构养子,国无二主,有这层关系在,赵昚无论愿不愿意都不可能再回临安,除非赵构驾崩,或是他主动退位。
赵构不知何时才能驾崩,短时间内是等不到的。
赵昚退位,这也没有太大的可能,即使他心甘情愿退位,留在行营内的一众文武朝臣也绝对不会同意。况且赵昚在长江以北收拢了太多民心,收复汴京之举,足以让他立足黄淮,因此苟安江南的赵构很难取代他在北方百姓士绅心中的位置。
但如此以来,大宋必然要出现两个皇帝、两个朝廷,这样一来,大宋天下就乱了,搞不好就是一场南北混战,即使不动刀兵,整个大宋也会元气大伤,即便完颜亮、完颜雍不趁机南下,仅仅只是内部混乱,就足以摧毁大宋,杨丛义收复燕京的计划,恐怕要就此终止。
北伐燕云之事,杨丛义已经在暗中准备,按他的计划,如若一切顺利,短则五年,长则十年,燕云便能顺利收复,如今被突然出现的临安变故打断,让他如何不恼怒、愤恨?
可赵构已经重临大庆殿,意图已经很明显,赵昚登基不到三年,朝中大臣多数还是前朝旧臣,他根本无力阻止,也不可能回临安与他的养父争夺皇位,大宋分裂已是定局,至于如何分,此时还没人看得清。
1...286287288289290...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