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一连探查了好几天了,上官还不满意,还以为他们没有查探清楚,今天没探查到新东西,就这么回去,明天肯定还要爬到山上来吹风受冻,昨天遭的罪,今天遭的罪,明天还得继续遭。
“那....那....那....那....怎....怎....怎....怎....怎么....办?”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他们探知的情报不是上官想要的,统帅不满意,他们就要无休止的受罪。
“我....我....我....有....有....有个....想....想....想....想法。”
“说....说....说....说....说说。”
随后那探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了好长时间方才将心里的想法表达了出来。
原来他知道上官和统帅不相信宋兵能在寒风里坚持操练一个半时辰,不信宋兵比金兵还能挨冻,于是便想把情报重新编一下,就说他们经过几天仔细观察,发现宋兵并不是同一拨士兵连续操练一个半时辰,而是在一个半时辰内悄悄换了五六拨人,也就是说宋军校场上每隔一段时间就在悄悄换人,一个半时辰集中休整一次。
如果这个情报为真,那就说明宋军是在故弄玄虚,虚张声势,误导金军,同时说明宋军士兵确实不耐严寒,只是装作耐寒而已。
这不是正和上官、统帅心意,又解了他们心里的疑惑吗?
统帅的疑惑解除,他们探知敌情又立了功,不用再上山受冻不说,甚至还能得到统帅封赏。
两个探子结巴着,费了很大劲儿将编造的探明的敌情梳理一番,觉得没有漏洞,方才决定马上下山,回营向统帅禀报最新发现的敌情。
编造敌情要是被发现怎么办?
二人早已想清楚,若是真被发现,可以用距离远,视野模糊,可能当时没看清楚,来搪塞过去。
如果真要追查,也很难查证他们是否编了假话,因为雁门关附近山头很多,高低远近不同,视野便有不同。
其实他们给统帅探查到了解开疑惑的合情合理的敌情,统帅又何需再让其他人去查证,如果不是这样,还能是宋军得鬼神相助不成?
宋军当然不可能有鬼神相助,探子带回来的敌情,完美解答了金军统帅的疑问。
金军统帅心下大定,宋军弄这些虚头巴脑的有啥用,不耐严寒就是不耐严寒,不可能骗得了人。
不过,宋军这么轮换操练,日久天长,会不会真的提高宋兵耐寒能力?
心里疑问一起,两个立了功的探子马上又有了新任务。
金军统帅让他们从明天起,盯着宋军,看看他们是不是一直都是操练一个半时辰,士兵悄悄轮换五六次!
千算万算,两个倒霉的探子还是出了纰漏,终究难逃在雪山上挨冻的结局。





大宋燕王 第746章 灵丘雁门
雁门关外金军裁撤兵力的动作和忻州出现的小股金军,让河东帅府警觉起来。
北伐军绝大部分都没在北方驻留过,更没经历过北方寒冬,根本难以适应严寒。
随着天气越发寒冷,连基本的每日操练都已经中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雁门关能守住,金军也可能翻山越岭,或从其他小道,一批批进入河东。
金军聚少成多,趁北伐军冬天难以动弹支援,杀人放火,大肆破坏,河东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混乱和灾难。
若河东不稳,北伐军想出关取云中就是妄想,更别说向东给真定府和燕京威压。
如今潜进忻州的金军粮草补给困难,只能靠劫掠,所有人数有限,不超千人,可若是他们从雁门关抽调兵力,转而借道其他地方,进入忻州,麻烦就大了,除了几座大城,其他小城小县都会重新陷入金人之手。
辛弃疾与北返太原府的薛望商议河东局势,认为最有可能被金人趁大雪封山之机突破的地方是灵丘。
辛弃疾认为,若金军从广灵借道灵丘,而后西进河东,避开北伐军严防死守雁门关,那么他们成功的机会将会非常大。
以河东目前的局势,小股金军尚可应付,若是超过万人进入河东,忻州、太原必乱成一团,所以断绝金人从忻州东面进入忻州的念想至关重要,只要熬过这个寒冬,待到暖春到来,北伐军不惧任何金军。
来河东之前,杨丛义给过辛弃疾一份河东和关外地图,河东关于金国的谍报也多数交在他的手中,所以对局势和敌情的判断,辛弃疾作为副帅比薛望还要清晰准确。
薛望从军多年,有些情况他多少还是了解的,大宋朝廷不论怎么变,放给武将的权力再多,始终都不会放松对武将的全部控制,至少军需粮草、后勤供应和驻地政务,都还基本要掌握在文臣手中。
即使是杨丛义如日中天的时候,军政大权一人独揽,一般也是不出半个月,很快就会将政务和后勤供应之权交给文臣文吏督办,武将只有守规矩,才能有机会统兵打仗,不然丢掉的不仅仅是权力。
薛望跟随杨丛义二十多年,耳濡目染,这些道理他是明白的。
对于年轻的副帅辛弃疾,薛望极少反对他的建议,因为他知道辛弃疾是受杨丛义和朝廷之命来的河东,况且辛弃疾本身并不是毛头小子、无能之辈。
先前攻占太原、忻州、平阳府的整个战略是辛弃疾和他一起谋划,那时薛望就已经看出辛弃疾有打仗的才能,还有聪明的头脑,更有一腔热血和北复燕云的抱负。
既然杨丛义和朝廷给辛弃疾机会,薛望自然不会反对。
至少从目前河东的结果来看,杨丛义和朝廷看对了辛弃疾,他确实有非凡的治军、统军能力和谋划能力。
辛弃疾很快说服薛望派遣三千精锐由忻州东面进山,偷袭灵丘。
半个月后,偷袭灵丘的北伐军传回消息,他们经由小路翻越高山,突然出现在灵丘城附近,在内应配合下,一举攻占灵丘城,一千多金人守军无一逃脱!
消息传回,太原府立刻再次发兵三千人,携带大批粮草物资,经忻州、雁门县、繁峙县东进灵丘县。
与大军同时东进灵丘的,还有辛弃疾亲自挑选的数名官吏。
在北伐军统帅府看来,既然金人有可能经灵丘进攻关内河东,北伐军为何不能以灵丘为跳板进攻关外云中?
如果时机到来,北伐军兵分两路,从雁门、灵丘一东一西同时进攻云中,夺取云中的机会当能增加不少,因此派人经营灵丘便十分重要。
广灵至灵丘有高山相阻隔,平常无雪无雨,走一趟尚需三四天,如今大雪封山,来去一趟更加不易,更别说通行大军。
是以,北伐军在内应协助下偷袭灵丘成功之后,驻守广灵金军短时间内并无反应,只有少量探子在灵丘附近出没。
有了御寒冬装的北伐军已经在广灵、灵丘之间的必经路段驻守,加上五千人驻守灵丘城,金军若想夺回灵丘,只能等到冰雪融化之后,也就是说得等到明年春暖,三月左右。
雁门关宋军每天都在操练,热火朝天,关外金军按兵不动,依然在等更冷的天气。
金军常年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将士们耐寒的优势自然要利用,如果一切真如预想,那么平时难以攻取的雁门关,随着严冬到来,他们将轻而易举的夺下来。
然而,金军统帅并不知道雁门关上发生了什么,坚持认为宋军一次操练一个半时辰是虚张声势,却不知道宋军将士是在练习和适应身着厚厚的冬装行军作战。
于是在一个多月后的北定八年腊月二十三,一场寒风呼啸的暴雪中,关外金军忽然大举进攻雁门。
寒风中操练了一个月,信心大增的宋军自然不惧,当即引兵出关,在关门前两里之地,与金军展开激战。
两军两个月不战,此时再战,双方势气高昂,风雪中径直冲击对方阵营,大有一往无前之势,一时间鲜血伴随白色的雪花四处飞散。
宋军身着棉衣棉裤棉鞋,口鼻脖颈有棉巾遮挡,双手上还有毛皮棉布缝制的手套,简直算是全副武装,不但御寒,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御刀枪利箭的作用。
而金军除了身上的皮袄和头上的帽子,再无其他东西御寒。
打仗不光靠腿,站得稳,更要靠手,抓得住刀枪兵器。
两相对比,金军明显处于劣势。
战场上,也正是如此。
初时,凭着一腔热血,宋金两军还能打个旗鼓相当。
两刻钟过后,金军士兵的手便开始僵硬,不听使唤。
而宋军将士则感觉热火朝天,越战越暖和,越战越顺畅。
一个时辰之后,身在后方的金军统帅终于发现战况并不如他战前那般预料,等他派人上前查明宋军衣着不同,方才惊觉可能判断失误,于是匆忙下令撤退。
而此时,又过去了将近一个时辰。
金军撤退,袁华随即下令收兵,清扫战场,带回战死和受伤的大宋将士,没有选择贸然追击。
此一仗,双方仅仅交战两个多时辰,宋军战果颇丰,杀敌近五千人,自己伤亡六百余人,算是大胜。
其实,宋军本可据城而守,只是弓箭储备不多了,大雪封山,太原府也难以运输补给,他们不得不省着用,以备敌军下次偷袭。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袁华想让将士们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恢复和增强信心。
从结果来看,凭借济南府不远千里送来的冬装和一个多月的适应练习,都统制袁华做到了,雁门关守军将士们也做到了。
通过这一场面对面的激战,大宋将士士气大增,而金军损兵折将,士气丧失到极点不说,他们对己方统帅的信心和信任也大打折扣。
雁门关,这个寒冬无忧了!
雁门关守住,金人便无法大规模进入忻州,金人无法夺回灵丘,也不能从广灵经灵丘进入忻州。
这个两个地方控制在大宋手中,金人不光无法从关外进入关内,并且他们与真定府金军的联系也被灵丘切断。
真定府与大同府之间原本可以经广灵、灵丘、涞源进行联系,如今广灵、涞源之间的灵丘在大宋北伐军手中,灵丘丢失,真定府与大同府很快便失去了联系。
金人在夺回灵丘之前,要恢复大同府与真定府之间的联系,就只能另辟通道,但在大雪封山的严冬,需要多少时间根本无法预料。
失去河东三府之后,在北定八年冬天,大同府的西金朝廷也失去了同真定府的联系。
也就是说,原本近年来在大宋、西金、东金三国对峙期间,西金渐渐好转的局势,突然从北定八年夏秋开始急转直下,在冬天到来之时,短短几个月时间,西金便失去了整个河东、关中、陕北几十个州府的土地和百姓,还有近二十万军队。
北定八年冬天,三国势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西金势力金一步下降,除了失去联系的真定府,在中原几乎再无立足之地。
大宋通过北伐,收复河东、关中、陕北,不光势力大增,军民士气也十分高涨,民间呼吁收复真定府、统一燕云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东金跟大宋在河间府虽有对峙,但没有再次发生直接冲突,在燕京的实力隐隐有慢慢恢复之势。
现如今三国实力强弱已经开始显现,接连收复旧地的大宋位居第一,占据燕京、辽阳、上京等地东金,在西金丢掉河东、关中、陕北之地后,呈后来居上之势,当居第二,接连失地的西金,虽然还有大同府、真定府、临潢府、大定府以及草原蒙古诸部,但军心大失,士气大损,只能排第三名。
在这个失去河东、关中几十个州府的冬天,西金大同府发生了一件大事。
皇帝完颜亮因失去太多城池土地,怒火难熄,最终中风,数天后,不治而逝。
这个通过弑君登基,三次迁都,聚百万大军南侵大宋,做了二十四年金国皇帝的完颜亮驾崩了,他因执念,毁灭了金国,也毁灭了自己。
完颜亮驾崩当天,二十三岁的太子完颜光英在大同府登基,继任西金皇位。




大宋燕王 第747章 议和待机
两个月后,完颜亮驾崩的消息先后传到汴京、辽阳。
东金完颜雍随即从调集五万大军,进攻大定府。
由于新皇登基,军心混乱,西金守军不敢迎战,全军退守临潢府,集合四万大军,与完颜雍的军队形成对峙之势。
双方近十万大军相距不远,只等任何一方一声令下,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先前完颜亮因丢失河东、关中,一怒之下杀了一大批军政大臣,致使朝中局势动荡,西金完颜光英刚刚继位不久,虽然他为人仁义多礼,但短时间内还是难以稳固朝局。
再加上完颜亮不在了,早些年受他迫害的重臣亲族和草原各部开始蠢蠢欲动,因此驻守在大同府周边的兵力,完颜光英根本不敢轻易调动,不然他前脚调兵支援临潢府、大定府,后脚就有人敢聚兵攻击大同府。
年轻的完颜光英现在需要的时间,他需要时间来稳定朝局,收拢和安抚被他父亲完颜亮败掉的军心、民心。
然而,三国对弈,已至中局,完颜雍不会给他机会,赵昚也不会给他机会。
北定九年二月二十四,完颜雍亲至大定府,准备都师御驾亲征临潢府。
三月十五,完颜雍亲率七万大军从大定府出发,准备一举夺下四五百里外的临潢府。
而与此同时,在千里外的汴京也正在筹备发动新的攻势。
皇宫,勤政殿,一君一臣一内侍。
“与完颜光英议和?我大宋兵马出关就能直逼大同府,收复云中,为何要跟他议和?我们胜了还要议和,是何道理?”赵昚不明白,意气风发的他当即反问。
杨丛义不疾不徐的说道:“皇上,关外与中原不同,地广人稀,各地也少有平坦的官道相通,行军和粮草军需补给都是很大的问题,西金新皇虽然登基不久,但关外大军还在,如果我们贸然出关,不能一战消灭西金大军主力,出关作战就没有意义,即使我们攻占了朔州、大同府,没有粮草补给,也只能放弃,退回关内。没有足够多的战马,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我们即便占尽优势,在关外也站不住。议和,看似是给西金时间,其实也是给我们留下足够的准备时间。现在我们在河间府有马场,接下来还可以在河东、关中、陕北营建马场,不用等多久,十年之后,大宋就能有足够多的战马,训练出一支精锐骑兵。在关外草原上,一支三万人的精锐骑兵,就能纵横驰骋,无惧任何对手。等时机到来,步、骑相和,莫说云中,就是蒙古草原深处,甚至是云中之北几千里外的漠北,也可去得。”
道理和大宋缺马的现状,赵昚都懂,但他还是不甘心,为何三个月就能收复河东、关中、陕北,就不能一鼓作气收复云中?
“我们就不能集中兵力一战消灭西金军队吗?”
听到此问,杨丛义有些无语,但也只能再次解释:“皇上,西金女真和草原诸部跟我们不一样,他们不是农耕文化,不会一辈子、好几代人都固定生活在一个地方,一旦遇到难以对抗的灾害和危难,便会赶着牛羊,驼上全部家当,迁徙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出关进攻大同府,从雁门关到大同府大军要走十天左右,有这十天时间,西金君臣百姓能带上全部家当迁徙千里,除了一座空城,我们什么都得不到,一旦我们选择在大同府常驻,西金骑兵则可以随心所欲的劫掠我们从忻州到大同府的粮道,骑兵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来去如风,没有跟他们一样优良的战马,根本不可能缠住他们,也就不能给他们以重创,大宋将士便只能任由他们宰割,我们供给大同府的粮草军需,统统都会落入西金手中,除非每次向大同府运送粮草军需,我们都派出几万大军护送。”
听了这话,赵昚有些泄气,敌人有马,又舍得土地,还真拿他们没有多少办法,难道云中就这么放弃吗?
“西金动荡,这么好的机会,不夺回云中,太可惜了!”
“云中跑不了,迟早都是我们的,皇上只需要耐心等待十年,建马场,练骑兵,只要大宋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未尝不能重获汉武之功!其实除了云中,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事情可做。”
“哦,能得哪些好处?”
杨丛义道:“先与西金完颜光英议和,在河东罢兵,既能减轻我们的边关压力,休养民生,又能让西金集中精力和兵力对付东面的完颜雍,让他们在北方重启战火,消耗兵力民力。如今西金实力削弱,政局不稳,应付完颜雍较为吃力,我们得帮他一把。”
“帮西金?如何帮?”赵昚眉头一跳。
“据报,辽阳府调动五万大军向西进发,正准备攻取几年前被西金抢去的大定府和临潢府。若完颜雍夺回大定府、临潢府,东金势力必然大增,西金则会进一步削弱。他们二者任何一方过于强大,对大宋来说都不是好事,只有他们旗鼓相当,能斗的难分高下,大宋稳坐钓鱼台,才有利可图。所以,我们应该马上组织兵力,对东金控制下的燕京地区和平州发动攻势,用以牵制东金,若是顺利,还能收复河间府以北的土地。这个时候,真定府不会轻举妄动,一旦我们对燕京、平州方向用兵,辽阳府便不敢全力进攻大定府、临潢府。只要临潢府不丢,西金就能跟东金形成对峙、拉锯之势,到最后不管是西金还是东金,他们的命运都要控制在大宋手里。”
“小打小闹,何时是头啊!既然要动兵,不若西金、东金一起打,既攻燕京、平州,也攻真定府。趁西金无力南顾,一举收复真定府不行吗?”
朝廷半年时间收复河东、关中、陕北几十州府,让赵昚变得信心十足,甚至可以说是好大喜功。
其实赵昚登基为帝以来,已经收复了靖康之乱以后被金国占据的绝大部分土地,其武功在之前的所有大宋皇帝中已经可以名列前三。
可是,若趁此机会将真定府一举收复,那么就可以说,他在登基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便收复了四十多年前被金人抢占的所有大宋土地,完全拥有太祖太宗朝以来拥有过的全部土地,此功足以追上太祖太宗,他足可称为大宋中兴之君,青史之上必可留名,供后世追思!
如今距离收复所有失地的全功,只剩最后一个真定府,赵昚如何不急?
杨丛义哪里不知赵昚的心思,但他明白此时绝对不是收复真定府的最佳时机。
于是便劝慰解释道:“之前收复河东、关中之所以能一战而胜,没有拖泥带水,那是因为朝廷做了充足的准备,先取了太原、忻州,截断了金军从关外支援和从关内逃跑的通道,使河东、关中金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打不过,逃不脱,才能将他们尽数消灭、收复,河东、关中才能迅速稳定。而真定府不同,那里的金军至少有三个选择,一可以顽抗,被我们消灭或投降,二可以弃城北上,翻山越岭,回到北方草原,三可以投奔东金,使真定府、燕京连成一片。如果在没有控制燕京地区之前强攻真定府,逼的真定府金军无法继续留在真定府,这三个选择中,他们最有可能的选择不会是向大宋投降,若要选择背叛西金,他们当然会选择投奔东金完颜雍。一旦真定府金军同燕京金军河流,完颜雍将实力大增,以后想收复燕京便比登天还难,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刺激逼迫真定府金军,就让他们留在真定府。等我们先控制了燕京,切断他们北逃之路,真定府金军便只有投降我们一条路,到时候不费一兵一卒,真定府便能归复大宋。”
赵昚虽不甘心,却也明白这是最好办法。
朝廷没钱发动任何一场战争,要对外用兵,都得内库拨款,但眼下内库也并不宽裕,何况满朝公卿都在盯着他和他的内库,再想绕过三省直接向前线将帅下令发动战争,恐怕他的老师史浩都得辞职不干了。
当年在临安,他第一次发动北伐便是绕过了三省,去年突然对河东、关中发动北伐,他再一次绕过了三省,前后两次绕过宰相史浩,悄悄向前线统帅下令,弄得朝中一帮老臣焦头烂额,最后都是史浩左支右拙,收拾烂摊子背锅。
所谓可一可二不可三,他作为皇帝,还是能掂量的起轻重,现在的朝堂绝对不能没有史浩居中调停。
“那还要多久才能收复真定府?”作为一个一心中兴大宋的皇帝,赵昚不得不让步。
杨丛义回道:“不会太久,只要河东、关中、陕北稳定,朝廷上下做好准备,三年之内,必取燕京,到时候不但燕京能取,辽阳府也可取,真定府自己就会归复。”
“我记得你之前可不是这么说的,怎么又往后拖三年?”听说三年便能取燕京、真定府,又加上东金国都辽阳府,赵昚心下一轻。
“时局有些变动,多花几年时间,才能不伤国力,以后才有能力征战北方草原。”杨丛义不急不躁,好似一切都成竹在胸。




大宋燕王 第748章 重臣私事
“任何一场伟业,都不可能一世建成,秦国一统战国纷乱的天下,整整用了六代人的时间,皇上也不能太着急,急则生乱,急则生变。”
杨丛义见赵昚似乎不悦,继续劝慰开解。
“从绍兴三十一年金国南侵开始,到如今才过去十三年,这十三年里前后打了五年仗,真正休养生息的时间只有八年。汴京控制的江北地区屡经战火,本就人烟稀少,田地荒芜,难与江南相比。皇上应该知道,靖康之乱以后,大宋在江南用了将近三十年时间,才慢慢恢复元气,才有跟金国开战的国力。现如今,我们在江北,犹如白手起家,短短八年收复众多失地,足以告慰太祖太宗。若急于收复真定府,也不是不行,但付出的代价,皇上、朝廷和百姓恐怕都难以接受。”
1...306307308309310...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