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是!”
“再提醒你们一次,有突发军情,不能自决的,速报,不得耽误!情势危机,来不及禀报的,你们可临机决断,事后通禀详情。”
“是!”
本次议事结束,众将起身纷纷离去,而罗聪正要离开,却被杨丛义叫住。





大宋燕王 第753章 三难
待其他将官全部离开,杨丛义方才将罗聪引至一旁。
“大人还有何事交代?”罗聪见对方不言,便试探性询问。
“对于真定府和燕京,皇上很着急,急于收复全部旧地。皇上此前有绕过三省,直接向前线统兵将帅下达诏令的先例,我虽跟皇上详述过收复真定府、燕京不能操之过急,但皇上有可能意念一起,克制不住,会再次下达诏令。方才我也跟你们说了,目前时机确实不成熟,不宜大动干戈,如果皇上真的绕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向你下达攻击命令,你必须第一时间向我通禀!”杨丛义盯着对方的眼睛,当面说出这番话语。
罗聪顿时一惊,脸色瞬间连变,惊问道:“皇上怎么可能绕过朝廷和大人,对我下达这等命令?应该不会吧,离了大人,这仗怎么打?”
杨丛义马上摆手制止道:“话不能这么说。朝廷离了我,也还是那个朝廷,前线没了我,一样也可以打仗,我没有那么重要。皇上心中有宏图大志,真定府、燕京、大同府、辽阳府,全都会取,并且希望越快越好。而我和朝廷那帮老臣没人愿意冒险,毕竟短短十年能取得如此战果已经很不容易,先守成,而后徐徐图之,方为上策,一旦冒险失败,失掉了锐气,再想北上便遥遥无期了。”
“一定要记住,我们要成的是千古大业,而不是眼前的微末小功。只要按照朝廷既定战略走,真定府、燕京唾手可得,之后我们的军队便要马上开赴北方草原,彻底断绝游牧蛮人南下劫掠的可能,建立比肩汉唐的大功业!与北方大功业相比,真定府算得了什么,就连燕京也要变成后方基地。”
“你在前线统兵,对危机的辨识能力要强,目光更要看的长远一些。一千多年前的匈奴,五六百年前的突厥,两百多年前的契丹,几十年前的女真,现在的蒙古诸部,他们统统都是来自中原北方,一旦他们在北方统一,形成气候,马上就会南下劫掠,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本性,因为北方寒冷,吃的东西少,他们要活命,要生存,就必须南下抢东西。我们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用辛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东西,凭什么就要给他们抢走,如果想要,可以交换嘛。要想让他们心甘情愿的等价交换,就必须要有能够征服他们的武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我们拼死拼活的打仗,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还天下一个太平吗?让百姓能安居乐业吗?进入草原,解决了北方问题,才能一劳永逸。心里的格局一定要大,目光一定要看的长远。这是枢密院秘谍司派人深入北方得来的地图,你看看,北方的土地有多么宽广,比之南洋、西洋,也不遑多让!”
杨丛义说着,拿出一张绘制较为粗略的地图递给罗聪。
地图上,燕京以北四五千里,都在地图之中,虽然并不详细,但图中还是标注了不少草原部落的聚居地。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北方三千里内都有人生活居住,光是标注下来的部落就有大小数百个,大的部落有好几万人,小的也有数百人,分散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之中。
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中的每一个部落,距离燕京都不近,少则五六百里,多则三四千里。
看着看着,罗聪马上就想到一个问题,马匹和粮草军需运输。
北方草原无路,又处处是路,有了马匹便能进退自如,没有马匹,则追不上,跑不掉,粮草物资也没法补给。
随即罗聪便想到了三年前夺取河间府之后,朝廷马上就在河间府建立规模庞大的马场之事,原来真是早有准备,尚未收复真定府、燕京,便已在培育马匹,筹备北上草原,朝廷当真是思虑远大!
据他所知,如今不过两年多时间,河间府数个马场已经拥有大小四五万马匹,照这个速度培育下去,不出五年,培育出五万匹可用的战马应该不成问题。
五万匹战马,足以组建三万精锐骑兵,有三万骑兵,当可驰骋草原,横行无阻,这一天他等得到!
罗聪看着手中的北方地图,内心很是激动。
不过杨丛义给他看地图的目的并不是让他畅想驰骋北方草原,是为了给他一个较为远大的目标,以免他为眼前的微末功勋所诱,坏了朝廷的战略大局。
于是很快提醒道:“北上草原之事,你可提前训练准备,但前提是我们能顺利收复燕京、平州、莱州等地,要不伤元气的收复这些地方,就必须等待时机,绝对不能贪功冒进!”
“大人,我明白,我一定会尽心准备,朝廷没有准备充分之前,没有朝廷的命令,不会贸然动手!”罗聪收起地图,做出承诺。
“好,记住你今天说的话。你主掌河间府兵权,手握五万大军,责任重大,万不可轻心。”杨丛义微微点头,神情慎重。
“大人放心,朝廷既然把河间府交给我,把五万大军交给我,我一定不负朝廷所托,不负大人所托!”罗聪抬手行礼,再次承诺。
“那就这样吧,等完颜雍派遣援军到平州,我便要返回济南府,到时候河间府和五万大军便全权交给你负责,不要让皇上失望,也不要让朝廷为难。”
“是!我记住了。”
罗聪抬手再行一礼,而后告辞离去。
厅内只剩杨丛义一人,马上陷入沉思之中。
大宋如今的周边形势并不如预想的那般好,甚至稍有不慎,便会堕入深渊。
首先完颜雍除了在大定府、辽阳府有几万驻军,其余军队都在锦州、莱州、平州、燕京地区,大约有二十万人,想要吃下他们,并不容易,反之他们若想倾力南下,则完全有能力一举占领河间府,兵临山东济南府、益都府,若是应对不当,整个山东都会落入完颜雍手中,关于如何夺得山东,完颜雍不会没有考虑过。
而对于山东之忧,杨丛义的应对策略是组建一支强大的水军,常年徘徊在莱州湾和渤海南部,偶尔会派几艘战船出现在辽东湾近海,露露脸,以能迅速机动到达辰州、辽阳府的水军牵制完颜雍,让他不敢贸然聚兵南下山东。
但若完颜雍凭着不要辽阳府决心冒险一搏,水军就不一定能牵制得住完颜雍,这种可能存在的危险不能排除。
其次便是真定府金军,他们拥有六七万兵力,多数还是马军,装备也比较精良,关键他们距离大名府很近,一旦突破大名府,两天之内就能兵临汴京,现在也不能排除真定府统帅发疯,拼死南下,来个鱼死网破,求一个千古留名。
朝廷虽然在大名府部署了整整十万大军,预防真定府金军忽然南下,但大名府、真定府周边是广阔的平原,再多的军队也拦不住所有道路,即使路被拦住,全员都有马匹的金军也能从荒野和农田中穿越南下,没有高山大河,什么都阻挡不了南下的骑兵,所以汴京这些年一直都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威胁。
杨丛义应对真定府金军的策略便是尽量不去撩拨他们,尽量减少跟他们的直接冲突,外松内紧,采取全面防御,禁止大名府的人进入真定府,减少双方的沟通联系,严格控制他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让真定府金军始终对大名府以南地区没有清晰的判断,不敢轻举妄动。
不到最后关头,不被逼的活不下去,没有人愿意敞开后背,拼死反击。
杨丛义不逼真定府,也没有必要强逼一头凶兽亡命反扑,只需要慢慢耗下去,消磨掉它的斗志,拖垮它的身体,让它变成一副皮包骨头,断绝它的后路,再给它一些食物和好处,它自然就有可能归附。
但若是朝廷一意孤行,强行要聚兵进攻真定府,七万金军南下,定会糜烂大名府、兴仁府、开封府、归德府等地,大宋没有与之对等的骑兵部队,对方七万人南下肆虐一番,纵马驰骋,根本难以形成有效阻击,很可能他们在肆虐一番之后,还能调转马头,向北方扬长而去,投入燕京完颜雍的怀抱。
如果真是这样,大宋纵使得了真定府,也是得不偿失,并且还大大强化了完颜雍的实力,再想收复燕京便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
除此之外,还有西边的西夏。
宋夏两国在西边相互征战几十年,耗费无数国力,如今关中、陕北收复,宋夏两国领土重新接壤,摩擦定然难以避免,一旦两国开战,关中、河东都要被西夏所牵制,将无余力应对大同府、真定府和燕京,收复燕京之路,将会变得漫漫无期。
虽然西夏皇帝李仁孝去年冬天第一时间派遣特使来汴京修复两国关系,愿意和平共处,签订和议盟约,但两国宿怨纠缠百年,不是说想和平就能和平的,谁也不能保证边关不出变故,不将两国拖入战争之中。
这便是汴京面临的三难,任意一个发作,千古大业便成梦幻泡影。




大宋燕王 第754章 御驾亲征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
转眼间,三年过去,杨丛义担心的三难都没有发生。
河东、关中经过三年休养生息,已经恢复了元气,在地广人稀之地建立的四大马场也步入正轨,每个马场都有大小马匹近万之数,假以时日,大宋缺马的困难处境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三年时间,旱涝灾害虽然每年发生,但好在整个大宋并没有发生全国性的天灾,没有消耗太多国力,由于开垦出来的良田越来越多,产量也越来越稳定,民间、各地粮仓都积蓄了不少粮食。
汴京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经过十几年发展,人口早已超过百万,天南海北商贾云集,各类常见不常见的人才也汇聚汴京,伴随无数人才、商贾到来,各类物资、手艺也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找不到的。
随着商贾往来于汴京和其他各座城池,钱币、物资流通极大,整个北方生机勃勃,充满朝气。
经济繁荣,天下安定,朝廷税收自然年年稳步增加,三年下来,户部竟然还有了数百万的税收结余。
而陆游主掌的回易处、市舶司,三年来也向户部和内库上缴了巨量财富。
内库有钱之后,皇帝赵自然不再吝啬钱财,每年专门拨付兵部三百万贯钱,年年扩大东、西作坊的规模,不停的生产盔甲武器。
赵除了拨款给汴京东、西作坊,还向大名府和济南府、益都府作坊拨款,专门用来生产军队所需军备。
除了军备生产之外,心焦不已的赵大把撒钱,在开封府、大名府、济南府、兴仁府、益都府、归德府、扬州等大城,水陆交通便利之地,修建大型粮仓,大举采购民间粮草,全部囤积起来,以备北伐之需。
三年时间,杨丛义和史浩顶住上下压力,朝廷没有干大事,太学没有建立,武学更没有建立,几乎将全部心思都放在稳定中央和地方治理,积蓄国力。
短短三年时间,成效显著,虽不完全具备开启一场大战的能力,但此时的大宋已经不再害怕战争,因为国库有结余,俸禄、粮饷都没问题。
能解决、保证官员的待遇问题,绝大多数官员自然就不会反对朝廷对外用兵,于是收复真定府和燕云十六州,便提上了日程。
北定十二年四月,关中驻军明复一部三万人奉命调往黄河岸边的兴仁府。
五月,淮西、荆湖北路三万驻军奉命调往归德府。
六月,扬州、浙东调集两万驻军前往济州。
与此同时,无数装满粮草的商船沿长江南下,目的只有一个,趁着北方高价收购粮草,大赚一笔。
八月开始,一艘艘巨大的海船在莱州湾靠岸,而后无数粮食被运进附近重兵看守的规模庞大的粮仓。
从第一艘装满粮草的海船在莱州湾靠岸,此后三个月,进港海船不歇,川蜀、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江南西路、江南东路、淮西、淮东、浙东、浙西等地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抵山东。
除此之外,通过海路运抵山东的粮食还有来自南洋的,南海都护府、南洋都护府,这些年采购、换购了不少粮食,南洋高温潮湿不好保存,其中多数都运抵流求,存放在流求留守营地,这次也一并运来山东。
海路运输繁忙,陆路运输也是一样。
由于山东境内以及济南府至大名府的硬化官道良好效应,大名府、开封府、兴仁府、归德府、宿州、亳州、颍州、庐州、滁州、扬州等地的主要官道,在官商共同努力下,短短六七年内,几乎全部硬化完毕,从此不论晴雨,大小车辆通行无阻。
大规模硬化的官道,催生载重量更大更坚固的马车,益都府、济南府车马工坊由于是官营背景,所以他们能得到更多钢铁,车马也日益坚固,跑上五六千里不坏,也是很平常的事。
江北的道路、车马运输优势不小,因此江北远离长江水路的运输任务基本都交给了陆路运输,从南向北,官道上车如长龙,昼夜不息,目的地大名府、济南府、河间府。
在粮草物资纷纷北上之时,汴京城里也展开了最后的争论,因为直到此时,朝廷里还有反对发动战争的声音,这是赵难以忍受的!
任何一件好事或恶事,都不可能有百分百的人支持,杨丛义懂,史浩也懂,唯独赵想不通,收复真定府,统一燕云十六州,这等千古大业,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有人不支持,今天再给他们最后一次机会讲道理!
大庆殿,满朝文武整整齐齐站在殿中,赵一人高坐于殿上。
“史相,派往辽阳府,递交国书的人选定下了吗?”赵发问。
史浩闪身出列,禀道:“定下了。臣在一群江南学子中选定了两人,他二人能言善辩,陈词慷慨,能当此任。臣已着户部、礼部发放选任官凭,三日之内,便能启程,赶赴辽阳府。”
“为何是从江南学子中挑选,堂堂一个朝廷,文武官员成千上万,难道就找不出合适的人吗?”赵当即发问,目光满殿游离。
“百官虽多,可都有职责在身,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史浩面色平静。
“我看是在汴京好日子过多了,每日歌舞宴饮,享受惯了,受不得北方苦寒,更贪生怕死,才都不愿当这个使臣吧!”赵一语点破,毫不留情。
殿中文武大臣,有人目视前方,不为赵此语所动,有人目光躲避,不敢直视,更有人眼观鼻,鼻观心,似乎皇上的揶揄之词与他们无关。
文武百官无言,史浩亦是无言。
“国之大事,要靠无官无职的学子来办,你们就心安理得的留在汴京吧!”赵见殿中众臣的模样,心里不由的生出怒气。
千古大业,他们都不上心,留他们在汴京何用?
这一刻,赵恨不得全让他们致仕,回家养老去。
最终,理智还是占了上风,压住了他心中的怒气。
待心情平复,赵忽然提高音调,宣布了一个令满朝文武震惊的消息:“收复燕京乃千古大事,我要御驾亲征,与我大宋将士共进退!”
此语一出,满朝皆惊,就连杨丛义和史浩也有些发懵。
御驾亲征?
此事赵可从来没有跟他们提起过,之前就北伐商讨过不知多少次,都没有一丝一毫透露过要随大军御驾亲征,现在当着满朝文武宣布这个消息,他到底要做什么?
杨丛义和史浩对望一眼,史浩朝他微微摇头。
不知史浩是说他不知,还是不同意皇帝御驾亲征,更或者是不让杨丛义发表意见。
赵突如其来的这么一下子,打乱了杨丛义之前部署。
他很想反对,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他做不出这等事,也说不出口,毕竟他的权势太大了,公然反对皇帝,必然朝野震动,马上天下大乱也说不定,他不得不慎重。
“皇上,迁都汴京不过十几年,之前的教训历历在目,汴京稳定高于一切,万不可离京啊!”观文殿大学士参知政事莫济迅速出列反对赵御驾亲征。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惊,就连赵也脸色一变。
当年赵就是因为御驾亲征,从临安北上归德府与完颜亮议和,而后巡视汴京、兴仁府等地,在北方耽搁了一段时间,太上皇赵构才在临安重临大庆殿,让他回不了临安,差点丢掉皇位,这是赵心头之痛!
如今此事被莫济当众提及,虽未明说,可满朝文武多数都是亲历者,谁人不知?
莫济此语顿时便让赵有些下不来台,御驾亲征确实危险重重,前方战败,皇帝性命危险,纵使前方不败,后方生乱,皇位也危险。
前有完颜亮亲率百万大军南下侵宋,完颜雍在后方辽阳府称帝,夺了金国都城燕京,完颜亮不得不跑去大同府。
后有北伐之时赵御驾亲征,亲历临安之变,不是陈康伯、史浩、杨丛义等一众主战派支持,他早就丢了皇位,哪里还有如今的汴京之盛!
虽然事实如此,但当众手戳赵的痛处,还是让赵非常难受,可他一时之间也没法反驳,别提心里有多难受。
“莫相此言差矣!”
就在众臣被赵和莫济前后两语惊的脑袋转不过弯来的时候,忽有一声惊喝从殿中响起。
众人回望,却见一个一身红色官衣的中年人抬步出列,仔细一看,正是几个月前才刚刚调来汴京任职左司郎中的辛弃疾。
众人皆知,辛弃疾早年在江南任职,后来无缘无故出现在河东,任北伐军副帅,还兼任了一段时间的河东安抚使,他的任职未经各部各司签押,所以这段经历不被朝廷认可,只追任了他一个忻州知州之职。
后来,鉴于辛弃疾协助北伐军收复并安抚河东,功劳甚大,皇帝钦命,特此朝奉郎,至此才得了汴京真正的官职,不然他在河东辛苦几年都算打白工。
莫济入河东,出知太原府后,辛弃疾在河东的权力受到限制,差事多数集中在筹集军需和后勤物资供给运输上,在仕途发展上便受到了一定的压制,以至于数年下来,再无摆得上台面的政绩。




大宋燕王 第755章 驳斥腐臣
莫济因治理河东有功,调回汴京任参知政事,北伐军在河东也暂且无大事,辛弃疾同样在之后调来汴京。
辛弃疾官职虽然不高,但左司郎中手中握的都是实打实的权力,这也是赵昚对他的补偿和奖励。
众人素知辛弃疾与莫济不睦,正惊讶中,辛弃疾在殿中站定,只听他说道:“莫相此言着实无理,若说皇上御驾亲征有步临安后尘之忧,那么下官斗胆请问莫相,此时殿上文武百官之中,哪些是逆臣,哪些有二心?”
此语一出,众人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开口,却看莫济要如何驳斥。
莫济闻听此言却是一呆,辛弃疾此问真是有杀人之嫌,眼见皇帝正盯着他,众臣都看着他,心下大惊,急于辩解,匆忙之间回道:“皇上,朝中是否有逆臣,老臣不知,但人心隔肚皮,不得不防,不得不慎重!御驾亲征之事不可取,老臣请皇上收回成命!”
赵昚闭口不言,并没有接话的意思。
所以不等皇帝开口,辛弃疾却道:“莫相,既知皇上方才所言已是成命,此时莫相当众让皇上收回成命,是何居心?若收回成命,皇上威严何在?”
此语一激,莫济顿时语塞,不知如何反驳。
“收复真定府,统一燕云,乃千古大业,皇上亲赴前线鼓舞士气,我大宋将士蒙受感召,必能奋勇向前,以一当十,一举将金人赶出燕京!至于莫相担忧汴京安危,完全没有必要,淮河以北尽复于皇上之手,民心所向,天下稳定,百姓安居,谁也不可能撼动汴京。若再留下当朝重臣,协助太子留守汴京,更无任何忧虑。故此,臣赞同皇上御驾亲征,早日收复燕云!”
辛弃疾立于大殿之上,慷慨陈词,余音回荡。
赵昚眼中露出赞许之意,看来把辛弃疾从几千里外的忻州调来汴京还是有用的,至少他这气势和这一番言语就把这些老臣顶的没话说了。
以前这些老臣仗着资历老,反对这个,反对那个,很多时候弄得赵昚都下不来台,心里有气也没办法,谁让大宋历来都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呢,想压住这帮老臣是不可能的,但如今给他们找个对手,稍微转移一下他们的视线,还是可行的。
百官之中不少人虽然认为御驾亲征过于儿戏,但见莫济无言,便谁也不敢随意开口。
赵昚见群臣不语,似是默认赞同他御驾亲征,于是轻咳一声,而后说道:“辛弃疾,话不要乱说,这大殿之上的,都是我大宋栋梁,都是大宋忠臣,谁都不是逆臣!”
“皇上恕罪,臣失言了。”辛弃疾抬手致歉,随后迅速退回班列之中。
赵昚接着说道:“诸位爱卿,不论身居何职,在这朝堂之上,不论说了什么话,都是为了大宋强大稳定,都是不可多得的忠臣,说的对或是不对,我都不会追究。但有一点,诸位爱卿要清楚,统一燕云,乃是太祖太宗两百年前立下的宏愿,历朝历代都在为此奋斗,我们也不能例外!如今金国式微,机会难得,正是大宋达成百年宏愿、统一燕云之时!”
“皇上,古语有言,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这十多年我们与西金、东金多次盟约,又多次挑起纷争,实乃不祥,老臣以为不宜再继续动刀兵。真定府以前是大宋土地,好好跟西金商谈,让他们换回来就是了,至于燕京,那个地方我们从来就没有拥有过,如今是东金占有,我们花些钱从他们手里赎买过来也不是不可。天下初定,百姓还需休养,老臣以为能不动刀兵,还是不动刀兵的好。”赵昚话音刚落,忽有一白须老臣缓步出列。
1...309310311312313...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