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坐吧,自从天柱山一别,我们两年没见,如今再见,也是忙的不可开交,都没时间好好聊聊。”
张彪依言在铺草的地方坐下。
“其实当年天柱山的事情你我都无力抗拒,我能只身深入香炉峰,抓回来三十几名逃犯,都是偶然,真正说起来,其实跟我也没多大关系,我们都被卷入其中,所不同的是我带着抓回逃犯的功劳回来,而你们深陷天柱山,背地里为蝇头小利玩弄阴谋的人,已经受到该有的惩罚。只是你们,被他们所害,受了不白之枉。但所有的事情都已经过去,还是往前看吧。”杨丛义知道张彪等人在太湖县衙门的地位,他们的憋屈,他能清晰的感受到。
听到这话,张彪沉默了一会儿,之后才笑道:“过去的事,我也不想了。杨大人,能不能在军中赏我口饭吃?”
杨丛义道:“其实我更喜欢的称呼还是杨捕头,称一声捕头,我们就是一样出生入死的兄弟。”
张彪笑道:“大人,如今不一样了,你是监军,是朝廷命官,而我只是一个衙役,想想从前,恍若一梦。衙门我待了十年,意气尽消,特别是这两年,活的跟木头没有两样,我想换个活法。”
杨丛义道:“你有想过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生?”
张彪笑道:“我不知道,只是不要像现在这样。前半辈子荒废了,后半辈子,我想要活的不一样。”
杨丛义道:“什么样的活法,在你看来才叫不一样的活法?”
张彪笑道:“不用每天勾心斗角,不用每天看人脸色,不用每天陪笑,不用眼巴巴等人施舍几个活命钱。我想换个活法,哪怕是用血去换。我想参军,你收留吗?”
杨丛义道:“宣威军要招募的是良家子弟,最终为的是国家大事,你要应征,若是仅仅是厌倦了衙门的生活,想换个环境,那就不必入军。若能豁得出性命,想挣一挣功名,出人头地,那我可以为你破例。”
张彪起身道:“头可断,血可流。”
杨丛义起身,笑道:“好,既有此心,那你便是我招募的第一个兵丁。”
张彪道:“多谢大人。我张彪在此发誓,不管以后走到哪里,绝不给杨捕头丢脸!”
在绍兴十八年,这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张彪口出誓言,他不知道,多年后要为这个誓言付出多大的代价。
张彪走出营房,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眼泪忍不住的流淌。年近三十的男人,还有机会选择一种新的人生,他该笑的,却对着月亮,哭得像个孩子一样。
杨丛义躺在芦苇上,背上很清凉,心里却是翻滚不息,热血滚烫。
在县衙看到张彪等人的遭遇,他就有心拉他们一把,但身份所限,捕快衙役不是良民,主动把他们招纳进来,就破了招募初衷,所以这几天,他没有向任何人提起。他在等待,等待他们站出来,只要站出来,他一定会给机会。
张彪比他大几岁,他们一起去了天柱山两次,虽然张彪固执,但他是一个肯做事的人。想做事和肯做事的人在一起,会是很好的搭配。张彪忽然道明来意,他问了张彪两个问题,就是要确认张彪真的是他想找的人,可以托付重任的人。所幸,张彪是的,新军不孤。
夜微寒,但这个夜晚,有两个人睡的很踏实,一个是张彪,另一个是杨丛义。
天不亮,杨丛义照例醒来,手边无枪,便练几趟拳,活动活动手脚,保持肌肉灵活,手脚灵便。
不多时,也有人起来,在空地上练刀,不用看就知道是张彪。
杨丛义没有过去打扰,转身回到营房内盘膝坐下,运转道家内息心法,体内气流涌动,他已经能清晰的感知,这几年每天练习,勤练不辍,还是大有收获。
天色大亮之后,营地里陆陆续续有人赶来做工。昨天的事情没做完,今天要继续,继续开工之前,昨天的工钱要发放。
发钱归江恺管,一百人的工钱,没用多少时间便发放完毕,继续开工,中午之前要把剩下的五丈营地平整完,做完就有五百文钱,做不完,都不再发钱。
有此一说,平整营地之事,他们自己做去,没人再管。
衙役回城买来了吃喝,众人正吃着早餐,就有人前来应征。
既然有人来,吃饭问题自然先放一边去,众人立即各就各位。杨丛义、江恺各坐一张桌子,桌上有笔墨纸砚,可供书写。
那人被领到桌前一丈开外站定。只听张彪吩咐道:“原地跳三下,能跳多高跳多高。”
那人依言,原地起跳三次。
“以手撑地三次。”张彪说着,还爬下做了示范,也就是俯卧撑。
那人依言,俯身撑地三次。
“身体过关,过去登记。”张彪当即做出评判。
那人被如此正式的场面弄的有些发懵,不过还是能听明白去哪登记。径直去了离他最近的桌前,在五尺之外停住。
江恺提笔问道:“籍贯,姓名,年龄,做什么的?”
那人答道:“我叫王四郎,老家蔡州,今年十九,现在靠打渔为生。”
江恺写完,道:“良人王四郎,出身没问题。继续去那边登记。”
王四郎转头看了一眼一丈开外的另一张桌子,赶紧往那边走去。
杨丛义提笔问道:“为什么来应征参军?”
王四郎回道:“家里兄弟多,没地吃不饱饭,参军有饷钱,能给家里买粮食。”
杨丛义提笔写下:王四郎,无地,多兄弟。
然后又问道:“你会做什么?”
王四郎回道:“会打拳,会打渔。”
杨丛义提笔继续写下:打拳,打渔。
之后才放下笔,对他说道:“恭喜你应征成为宣威军一员。发放安家费一贯。七日之后,到这儿集合。”
说完从身边的箱子里拿出一贯钱来,起身递给王四郎。
王四郎才上前接过钱来,抬手谢道:“多谢大人。”
杨丛义笑道:“去吧,家里安排妥当,七日之后,过来报到。”
王四郎再谢之后,这才转身离开营地。
这一套招募流程,也是杨丛义跟江恺、张彪一起商量确定,该把关的还是要把关。应征参军,首先要身体建康,手脚无碍,其次要出身清白,有职业谋生,最后要明确参军目的,要身有所长,有所依仗。
应征者没有大问题,三关过完,就基本能保证军卒质量。
对江恺、张彪等人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募军尝试,不管杨丛义觉得如何,他们觉得这足够正式,也足够严格。





大宋燕王 第153章 招募新军
有第一个来应征的,马上就有第二个,有第二个就有第三个。
城里城外到处都是招募的标语,进行大张旗鼓的宣扬,再有极高的营地修建工钱,制造足够的话题性。
募军开始,营地里来了很多人,有应征的,也不少来看热闹的,把招募处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幸好场地够宽敞。
闲杂人等,只要不越线,一个都不驱赶,就让他们看着,怎么招募军卒,招募的又是什么人,他们议论,也是一种传播形式,若有人看了招募要求,也想应征,去后面排队就是。
现场秩序就只有两个衙役在维护,但由于招募流程足够正式,围观者、应征者都不敢造次,围观的围观,应征的排队应征。
招募要求虽然没有写出来挂起来,但看过十多人应征之后,现场的百姓也就明白了,身体不好、手脚腿脚不灵便的不要,年过十八、无谋生职业的不要,年过二十五、无特殊手段的不要,非自愿应征的不要。
看热闹的一批又一批,看腻了的离开,就有新人填补进来,从清晨到傍晚,招募处一直被围着,百姓看应征者,也看几个年轻的官员。
城里的百姓很闲,他们很少能有见到官员的机会,除非去县衙大堂,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围观的官员非常少见。这些看热闹的,与其说是来看募军,倒不如说是来看当官的,沾沾喜气,以望子孙后代也能有人当官。
等太阳落山,张彪宣布第一天招募结束,明天继续以后,围观者才恋恋不舍的离去。还在排队应征的,如果家在远处,可以在营房休息。
众人散去,整个营地顿时安静下来。杨丛义等人察看名册后,开了个小会。
“今天前来应征的有很多,登记姓名的,就有二百三十七人,最终通过的有九十六人,接近一百人,第一天收获满满,可喜可贺。”杨丛义表示很满意。
江恺道:“今天来应征的,一百多人没通过考核,绝大多数都是出身有问题,全是游手好闲、混日子,这些人来简直是浪费时间,挂个旗子吧,没有谋生职业的就不要来应征。”
杨丛义道:“这样合适吗,年轻人没有压力,无所事事也算正常,但只要家底清白,没犯过罪,都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从军是一条可以改变他们人生的机会,进了军营还游手好闲,军法处置就是。”
张彪道:“杨大人说的在理,他们还年轻,不知道要做什么很正常。”
江恺沉默,第二关刷下去的人有点多,没办法,他就是对游手好闲的人没有好感。杨丛义、张彪都说了要给机会,他也不能以个人喜好再说什么,只得应承。
杨丛义道:“好,明天我们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有犯罪记录的,第一关就别让过了,直接让他回去,第二关只要出身没问题,一般人年龄不超过二十五岁,都可以让他们过。就这样,大家都累了,吃完饭早点休息,明天继续。”
此后几天的招募,前来应征的人数虽然没有第一天多,但都淘汰率不高,每天也都能招募到一百人来。和平之时,无饥荒之年,每天能招募到这么多人,杨丛义心里的是满意的。
招募了四天,已经有将近四百人,四百人不少,当然也不算多,宣威军限额五千人,能从禁军中招募多少,他不知道,若招不满,只能多招些新人加以训练,若能从禁军中招到四千人,他就是多招些新兵也没有关系,反正朝廷不拨付军费,只要船队资金充裕,多养几百人也没什么,况且船队所需人手众多,上了船都有用处。
太阳升起,招募继续。
前来围观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的官员脸上也没花,看多了也就那样,不是应征的,也跟他们说不上话。但人再少,也能把招募处围两圈,不管到何时,永远不缺看热闹的闲人。
“芸娘,我们回去吧,一会儿天热了。”
“刚来就回,你陪我出来做什么,再看会儿。”
人群外两个小娘子从并不拥挤的缝隙之间看着招募处。
“有什么好看的,昨天你不是都来过了。”一小娘子抱怨道。
“你哪儿这么多话,再多话以后就不带你出来。”另一个小娘子眼睛一瞪,回头威胁。
“好吧,怕你了,你爱看多久看多久。”被威胁的小娘子低头叹息。
另一小娘子不再理会她,静静的看着场中,满眼笑意。
一壮汉通过第一关后,站到了江恺面前。
江恺提笔:“姓名,籍贯,年龄,如何谋生?”
那壮汉回道:“相州薛望,二十七,铁匠。”
江恺写完,口中说道:“相州薛望,第二关过,去下一关登记。”
薛望抱拳相谢,转身来到第二张桌前等待。等前一个人领钱离开后,他才上前自报来历:“相州薛望。”
杨丛义抬头看了他一眼,问道:“为什么参军?”
薛望回道:“抢回我家的地。”
杨丛义听得一愣,停笔看着眼前这人,胆子不小,还真敢说。
“说清楚。”
薛望道:“大人,我家本在相州,金贼南下,家里的地全没了,我薛望参军就是想有朝一日能抢回我家的地。如果大人募军不打金人,我这就回去打铁。”
杨丛义起身,走到薛望面前。
众人见杨丛义忽然起身上前,俱是一惊,围观众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是怎么了?
薛望也是内心忐忑不安,但看着面带笑意的招募官,又感觉不到恶意。
杨丛义伸手在薛望肩旁上拍拍,笑道:“打铁也要在军中打铁。金贼抢了我们多少好东西,不抢回来,枉为男儿!”
薛望抱拳躬身行礼,高声道:“薛望,愿入军中!”
杨丛义笑道:“好,男儿就当有复土之志。实话告诉我,你可曾人过军营?”
薛望回道:“前些年跟韩帅打过金贼,议和后就离开军营,回家打铁了。”
杨丛义连道几声好,高声道:“既然打过金贼,便是有功之人,暂任你为押官,等建军完毕,再作任命。”
薛望当即再行礼:“多谢大人。”
杨丛义笑道:“先领取安家费,把家里诸事安排好,来军营报到。”说完回身取了两贯钱递给他。
薛望接过钱,再谢。之后问道:“大人,我有一群同乡,都是相州人,也想从军,我能把他们带来吗?”
杨丛义笑道:“可以,多多益善,都可以带来,但得按招募规矩来。”
薛望回道:“好,听大人安排。”
“去吧,五天之内,前来报到。”
薛望兴奋异常,健步如飞告辞离开。刚报名就任职押官,管理五十人,这是机缘,更关键的是,这支军队想打金贼,凭此一条,这支军队就非进不可。
招募继续进行,能过三关的应征者越来越多,招募现场没有停歇,方才的插曲,很快就被围观的百姓忘记。只记得有人当场被授予押官之职,押官是什么,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被授官,他们也不会关心深究,这一幕会成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他的也就不剩什么。
太阳落山,招募停止,不多招募处不多的几个人也散去。
今天的招募很顺利,又是一百多人,前后加起来,这几天已经有五百多人,继续招募下去,也许能招募到更多,但招募时间有限,再有两天就必须结束,然后整军三天,开拔去怀宁汇合。
也不知道怀宁招募的如何了,也没他们的消息。不过怀宁在陈大人在,应当不会有人明目张胆的使绊子,怀宁人多,招募四五百人,应该也没问题。
赵安招募禁军,想来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招募不到四千,三两千应该还是可以的,如此一来,新军也有三四千人,新老搭配,用不了几个月就能建成。
对于新军建设问题,杨丛义最近想了很多,如果建军完成他还能在军中任职,那就一定要把这支军队打造成一把指挥自如的利剑,也许他的功名就要靠这支军队来挣。
“大人,有人送来食盒。”
“什么食盒,百姓的东西不收,还回去。”趁着天没黑,正在察看名册的杨丛义被衙役打扰。
“大人,送的就是两盘点心,说大人募军辛苦,特意做了,前来慰劳。”
“大人,从城里送出来路程也不近,不收不是伤了百姓一片好心。”江恺开口劝道。
“拿过来看看。”杨丛义放下名册。
衙役将食盒打开,把两盘点心拿出来放在桌上,做工虽比不上临安,也还算精细,这不是普通人家能做出来的东西。
百姓有钱想慰劳,这是一番心意,但他们不能心安理得接受,军队就要有纪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送的也不行,主官不以身作则,收要风气一开,整个军队上下就无纪律可言,虽然现在还没有军卒入营,但这却是一个给眼前几人上课的机会。




大宋燕王 第154章 回黄梅县
杨丛义从怀里掏出钱袋,拿出一些碎银交给衙役,然后说道:“军队自有朝廷供养,百姓的钱财是私物,公物不可私用,私物也不能公用,我们都从百姓中来,明白百姓生活艰难,一针一线都来之不易,怎么能接受百姓的东西。对我们最好的慰劳,就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生活幸福,这是我们从军的目的,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盘子和点心我个人买下了,钱你交给他,多谢他的好意。”
衙役接过钱,也不再说什么,提着食盒就走。
江恺听的沉默不语,他还真没想这么多。
张彪什么话也没说,快步跟上那衙役,亲自去跟送食盒的百姓道谢。
营房外站着一人,看衣着就是大户人家的下人。
张彪伸手要来杨丛义交给衙役的碎银子,上前对那下人道:“你们的好意大人心领,军队有军队的规矩,不得收受取要百姓一针一线,你送来的点心,大人自己花钱买下。”说完把银子交给那下人。
那下人摇头不收。
张彪也不啰嗦,把银子丢进食盒内,道一声:“回去吧。”
看着衙役把食盒塞到那下人手里,下人无奈的提着食盒离开,张彪这才转身回营。
“大人,已经打发走了。”张彪回复。
“好。大家幸苦了,都来吃点,这点心看起来还不错。”杨丛义拿起一个小饼咬了一口,赞道:“很甜,味道不错。”
众人早就饿了,既然是杨大人买下的,他们也不客气。两盘点心,一人几个,一会儿就吃光。
第二天,招募继续进行,应征的基本都来自外县,以宿松县、望江县为主,也有蕲州黄梅县。
听到有人来自黄梅县,杨丛义才猛然惊觉,他离开黄梅县已经整整三年,当初下山去临安帮大叔打探消息,下山之后就一直没再回去,这次回到太湖县,若不找个机会回去一趟,再想回去估计要在出海回来以后。等招募结束还是回去一趟吧,要是能把大叔请出山来,那就太好了。
想到大叔的经历与武艺,杨丛义越想越激动,有他这样的军中老手在,何愁不能建好新军?他迫不及待就想回黄梅县一趟,不论如何也得把大叔请出来。
当天招募结束,杨丛义就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总结完这几天招募成果,然后告诉其他人,他要回蕲州去请一个高人帮助练新军,因此最后一天的招募流程简化,有江恺、张彪两人主持就行。
至于后边几天要做什么,杨丛义也早有安排,三天基础训练的内容他已经提前教给张彪,在他请人回来之前,训练之事有张彪负责,军纪有江恺负责,特别强调,擅离军营的,直接除名,驱逐出军营,追回安家费。
等小会开完,衙役又来报,百姓送来食盒慰劳。
江恺笑道:“大人,你又要破费了。”
杨丛义无奈的笑笑:“这几天幸苦,就当我个人请大家吃些东西好了。”
衙役把食盒拿过来,打开一看,又是两盘点心,不过跟昨天的不一样了。
杨丛义掏出钱来递给衙役:“点心留下,告诉他以后不要再送,再送我就真不收了,钱袋快空了。”
衙役接过钱,拿出装点心的盘子,提了食盒出营。
“都吃吧,看看今天的点心是什么味道。”杨丛义拿了一个,吃一口,赞道:“咸的,还不错。”
众人过来,一人两个,一会儿就没,吃完还想吃,盘子却是空了。
“好了,你们回去想想,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晚上来找我。”杨丛义拍拍手起身。
派出去撒募军传单的两个衙役昨天也回来了,有钱有人,安抚好几百人应该不成问题,对于张彪、江恺,杨丛义还是放心的。
最后一天的招募正常开始,人数要比之前少了不少,现场围观的加上前来应征的,估计不到三十人。
招募流程简化,身体建康,出身没问题的直接通过,领钱安家。
日山三杆时,营地又来了一大批人,营地顿时热闹起来。这些人都是薛望带来的,不但带来了人,也带来了随身行李,直接就准备入住军营。
他带来的人也一样要经过两关考核,一个一个进场,登记姓名,发放安家费。
薛望带四十多人从城里出来时,引起了骚动,吸引了看热闹的人,来营地围观的百姓围了两三层,不少人指着场中的薛望,跟身边的人介绍,稍显哄闹。
“芸娘,你找什么呢?”一小娘子问道。
“你管我。”另一个小娘子不理她,挤进人群,东张西望。
“天热了,走吧,也没啥好看的。”小娘子也不生气。
“人哪儿去了?今天怎么不在?”另一小娘子在人群里自言自语。
等她从人群里出来,那小娘子拉起她的手道:“看够了吧,走了。一会儿回去天就热了。”
“你说我送来的点心他们吃了没?”小娘子疑惑的问道。
“食盒都空了,不是他们吃了,难道是狗吃了不成。”小娘子没好气的回道。
“再乱说,我撕烂你的嘴。”小娘子微怒。
“好了,我怕了你了,给你赔罪好吧。走吧,明天再来看。”小娘子拉起她就走。
两小娘子慢慢悠悠的往营地外走去,绿衣小娘子嘴里还是嘀咕:“会去哪儿呢?”
杨丛义催马飞驰,经宿松县进入黄梅县,当初下山时经过的镇子,他早就忘了叫什么,费了不少时间才打听清楚。等回到山上,已经是四天以后。
大叔看着突然回来的杨丛义,心情复杂,下山三年终于回来了,但带回来的却不是好信息。
临安城里除了赵构,权势最大的当然就是秦相爷秦桧,他当然活的好好的,无病无灾,权倾朝野,党羽满天下。
大叔在山里三年,变化不是很大,只是眼角的皱纹比三年前明显了许多。
杨丛义的变化,大叔一眼就看出来了。不等发问,杨丛义便将这些几年的经历原原本本的讲给他听,没多少隐瞒和遗漏,毕竟他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样子,只有大叔见过。
1...6465666768...3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