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怀宁也带来了消息,他们募军接近五百人,也进了基础训练,多次派人来催问什么时间可以汇合。
太湖县耽误的时间确实有点多,但也不是没有原因。怀宁有陈大人在帮衬着,杨丛义倒不是太担心。他直接把请来了高人的消息告诉张、江二人,并跟他们说,等人一到,全军立即出发,前往怀宁汇合。
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新军他们带的提心吊胆,生怕出事,但幸好无事发生。等高人到来,他们就可以松口气。
新军基础训练,继续进行,队形队列练了又练,训练他们服从命令的习惯。
杨丛义看了还是比较满意,在宽阔的营地里,各队来来回回都练的有模有样。高中大学军训的这一套,比较简单,十天时间完全能学会,需要的只是熟练。
基础训练的事情由张彪负责,杨丛义就不去管了,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一个人,什么事都是小事,可七百多人一旦行动起来,吃喝拉撒睡都是大事,全都要一一解决。做得不好,队伍就得乱成一团,没饭吃会有人闹,没地儿睡会有人跑,一旦有人不满意,私下一议论,有第一个人跑就有第二个人跑,就跟溃兵一样,最终无法收场。
历史上那么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哪一场失败不是从溃逃开始的,前军稍一接触就往回跑,后面的不明所以,当然会跟着跑,一旦溃逃起来,谁阻止溃兵逃命,溃兵就会杀谁,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南北朝时,著名的风声鹤唳事件,就是简单的前军后撤几里,后边的军队以为前军失败,引发的大军溃逃,八九十万军队一仗没打,丢盔弃甲,溃逃的干干净净。
虽然新军行军期间出问题不会有打仗溃败那么严重,但对刚刚招募来的新军而言,伤害也是巨大的,这个问题不得不重视,太湖县距离最终驻扎地两千多里,若一路行军一路有人跑,等到明州还剩多少,可就真的不好说了。
粮食问题要解决,怎么采购、到哪采购、怎么运输,一千两百人从安庆到明州需要多久,要多少粮食,要多少钱,都得做出计划来。吃是第一要务,必须放在首位解决。
结果仔细一算,从安庆把人带到明州,最快也得两个月,光粮食消耗就要至少三千贯,柴米油盐菜加在一起少不了四千贯。钱可差了不少,从临安带来的三千贯,募军已经用去了一半,新军这些天的吃喝又是一大笔钱,剩下的钱估计不足一千贯,从郭青那里借来两千贯,现在手里最多三千贯,从现在到从怀宁出发前,还得花费几百贯,这么算来,饭钱就缺额将近两千贯,购买帐篷、药材等物资,又是一大笔钱。就手里这些钱,他们都走不到临安。缺额需得派人回临安取来,或者再去找郭青借几千贯。人手短缺,派人回去是不可能的,只能先借。
帐篷、药材等物资要是能赊借当然最好,但物资采购等事情,杨丛义并不上擅长,在太湖县能用的上的也只有郭青。也许能把物资采购问题全部外包给他来做,毕竟知根知底,也能省去他不少事情。
杨丛义想到这里立即行动起来,当天就去找郭青把他的想法告诉他。
给军队采购,虽然没有他自己经商赚钱,但好在稳赚不赔,一成的利润还是能赚到。
杨丛义又告诉他,如果能保证他们一千二百人从安庆到明州驻地一路上的后勤补给,到了明州后,全军五千人的后勤补给也交给他做,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把整个船队的生活物资采购都交给他,七八千人大半年的补给,那可是一笔巨款。
郭青听到杨丛义后边这话,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因为杨丛义给他画的这个饼,对他的诱惑力实在太大,根本就无法拒绝。要是能做整个回易船队的生活物资采购,一次赚一两万贯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样的好事,既然有机会,当然得抓住。
郭青当即承诺,全军从安庆到明州一路上的后勤补给他全部承担,所有费用可以到明州之后再一次性结算。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这本就是杨丛义应该做的事情。
新军物资补给问题解决,杨丛义当即就要离开,郭青一再挽留,说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一一商量清楚,他也只得留下,继续商量一些补给的细节问题。
“哥,你躲在屋里做什么。”房门忽然被推开,郭青的妹妹出现在门口。
一看到杨丛义、郭青二人在房里,顿时脸色一遍,冷声道:“又是你,又来骗我哥的吧。”
“不得无礼!我们还有事儿,你先出去。”郭青脸色一寒。
“我偏不出去。”小女孩找了个椅子径直坐下。
杨丛义笑道:“事儿也说的差不多了,今天就到这儿吧,我还有其他事儿,有问题改天再聊。”说着起身就要离开。
“杨大哥留步,时辰不早了,吃个便饭再走吧。”郭青起身挽留。
“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把我家当你家了。”小女孩翻着白眼看了杨丛义一眼。
杨丛义笑道:“改天闲下来,我们再好好吃个饭吧。走了。”说完大步出门离开。
“芸娘,不是让你陪你嫂子吗,你来这儿做什么?正事都被你搅了。”郭青很不高兴,看着这个妹妹,也无可奈何。
小女孩冷声回道:“屋里闷,我出来走走还不行了。”
“行,随你喜欢。”郭青起身,径直出去,他的心情有点槽糕。
两人先后离开,房间里顿时空空荡荡,冷清起来。
小女孩坐在那里,望着门口,独自发呆。
郭青有许多事情要做,一千多人的后勤物资供应和补给,他需要找人来做。
他是本地人,家里多少还有些人脉,这几年经商也认识不少同行,在太湖县的地头上找人做事没那么难,出去跑几趟,事情也就定下里了。
“我要离开一段时间,我不在的时候,你多注意安全,闷了就让芸娘陪着在院子里走走,别胡思乱想。”郭青拉着女子的手,话语尽量温柔。
女子笑道:“你尽管去吧,在家里我能有什么事。只是,你这次出去,什么时候回来?”
郭青道:“要去一趟明州,两三个月以后。我尽量赶在儿子出生前回来。”
女子笑道:“那就好。”
郭青摸着女子肚子里的孩子,两人又是一番甜言蜜语。
行军帐篷一送到营地,便全部发放下去,一队五火,一火十人,一火一个帐篷,他们要马上学会搭建牢固的宿营帐篷,这是必学技能,必须保证人人都会。
行军吃饭问题,这些天也细化到火,每火一口锅,烧水煮饭,轮流来做,已经基本解决。
新军的军事技能训练问题,要等到了明州新军驻地以后才能进行,在这之前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把新军安全带去明州,其他的暂时都可以不管。
经过几天出发前的训练准备,这天营地里迎来了一批贵客,他们不是别人,正是杨丛义请来的高人。
杨丛义一直没问过,这时才知道大叔的姓名,吴谦。跟他一起来的还有六个人,早年都从过军,跟金人打过仗,他专门拉来,帮杨丛义训练新军。
对于这样一个团队的到来,杨丛义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惊喜。
他当即宣布成立教导团,这七人都是教导团成员,负责新军军事训练,大叔吴谦任教导团团长,并将这个消息在全体新军面前公布,给与教导团成员足够的尊重,毕竟他们是上过战场的老兵。
万事具备,第二天天不亮,新军拔营出发,全军七百多人浩浩荡荡从太湖县穿城而过。
大宋燕王 第158章 新军远行
早起的百姓看到整齐的新军,里面有他们的认识的人,忍不住喊叫、挥手告别。
他们从此离开,不知道何时才会回来,回来时肯定不是现在的模样,要么是一身伤病,要么是一纸丧书,要么是衣锦还乡,从军之人逃不出这三种结局。
看着离去的新军,挥手的百姓只能在心里祈祷,祈祷他们可以完完整整的回来。
太阳升起,两个小娘子再次来到城西营地外。
营地里空无一人,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和吼叫。
两人看着营地久久无语。
“芸娘,回去吧,他们都走了。”
小娘子望着空空的营地,眼眶忽然盈满泪水,滚滚而下。
另一小娘子见此,直接就慌了,连忙过去扶住她,掏出纱巾,帮她擦去泪水。
“别哭了,他们以后肯定还会回来的。”
听到这话,小娘子泪水流的更厉害,蹲在地上,埋下头来。
过了许久,她才擦干眼泪,站起身来,不顾遮挡红彤彤的眼眶,转身离开:“回去吧。”
迎着晨光,小小的身影,越发倔强。
从太湖县到怀宁的路上,七百多新军,上到军官,下到士卒,每人都背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的是十斤口粮。每人一个盛水竹筒,挂在腰间。行军队伍沿着官道向东,一天只休整两次,中午和宿营。路上不耽搁,七百多人到怀宁只用了四天。
怀宁招募的新军早就做好出发准备,该配备的物资,也先一步分发到位。
两军汇合一处,当即召开大会,监军、参军、教导团成员先后在全军面前亮相,这些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跟他们同吃同住,行军时也会随时下达命令,全军必须要认识。
当晚陈大人本要设宴为杨丛义等人饯行,但新军刚刚汇合,人数众多,纪律性较差,他们这些人一个都离开不得,陈大人也略知军中之事,当即作罢。
第二日一早全军出城,陈大人亲携怀宁一众官员,为新军送行。
敬一杯酒,捧一把土,此去千万里,遥遥无归期,军旗猎猎,长枪在手,家国在脚下,故乡在心头,滚滚热血,铮铮铁骨,生为男儿,当作英雄,骨埋他乡,魂归故里,名传天下,气贯万世!
一人一杯淡酒,一人一把乡土!
隆重的送行仪式,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新军感动的稀里哗啦,心情沉重。
“诸位,千山万水,一路珍重!精忠报国,勿忘初心!”陈大人高声向新军道别。
“出发!”杨丛义一声大喊,翻身上马,催马而行。
一千两百新军回望一眼怀宁,毅然转身,向东而行。
故乡已在身后,从军之路艰难,衣锦还乡的是极少数,最终全手全脚回来的也少有,这一千两百人,能有几人回来,没人知道。
春夏之交,这些年轻的生命离开了故土。
看着新军大步离开,渐行渐远的背影,陈大人将最后一杯酒洒在地上,敬这养育无数人的土地。
离开怀宁城后,队伍东行至池州,征调过江船只五十艘,半天时间渡过长江,继续往东向宣州。
一路上的物资补给,全部由郭青先行一步采购准备,在沿途经过县城休整时进行补充,一路不为物资耽搁行程。
行军期间,教导团随时调整行军先后顺序,两天或三天调整一次,有时也会一天一调,前军、中军、后军变换频繁,掉队或找不到队伍的兵卒,一次罚俸十钱。
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各种行军打仗的基础口令和军规条例。这次招募的都不是笨人,基本的东西都听得懂,学得会,时不时的还能操练起来。
到明州驻地之后,训练不了多长时间,就得随船出海,行军的这段时间需得好好利用,做一些基础性的训练。要打仗必须有强健的体质,教导团与杨丛义等人商量过后,又决定每天必须要有一个时辰急行军四十里。这项新规一出来,就把新军整的够苦,但他们都不是娇生惯养的人,幸苦两天,后边就习惯了,教导团再时不时的突然来个急行军,新军也能从容应对。
一个半月后,新军顺利到达临安附近的德清县。
经过商议,新军在德清县境内休整三天。
杨丛义把军中之事交给江恺、沈缙等人,他先行一步返回临安。
从偏远之地回到繁华热闹的临安城,杨丛义无心感悟有多少不同,心无旁骛,径直回到回易督造处。
回易督造处,跟以前大不一样了,院外有四名卫士值守,杨丛义回去都还受一番盘查周折。
院内等待的客商,穿金带玉,个个富贵,看那模样,身家无不是在数十万贯以上。汤鷽等人忙的不可开交,正在各个房间跟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商人单独洽谈,签订采购协议,杨丛义根本见不到他们。
当天通过督造处的联系人,找来了黄大人。
杨丛义将新军招募情况跟黄大人做了汇报,黄大人自然是大加赞赏。从黄大人口中得知,赵安一个月从禁军中招募了三千多人,半个月前带人前往明州建军,前几天来信,营地已经基本建好,马上就可以开始练军,请求调拨军资军械。杨丛义刚好回来,军资军械等物资管理又是监军职责,这件事自然由他负责。
朝廷调拨的一万贯军费,赵安已经全部领取,至于军器铠甲等物资却是一件未领。
由回易督造处调拨的五万贯军费,杨丛义想一次全部支取,黄大人一口答应,没有意见。五万贯又不是多大一笔钱,回易督造处的现钱还有一百六十多万贯,根据汤鷽所说,支付完官窑、织锦院的成本费用后,能剩余七八十万贯,全都可以用在船队生活物资采购和日常开销上。
第三天,杨丛义拿到兵部发批的宣威军五千人军资军械领取文书,直接来到军器监。
军队领取的物资都是制式军械,军服、铠甲、兵器,想要特殊的东西要特批,比如杨丛义心仪的火器,这种东西一般军队无法领取,刚刚建军的宣威军自然没有资格。
火器在此时还没有特别大的发展,只是*包爆炸的声音特别大,在守城之战中有些用处,当年金人进攻汴京城,李纲凭借霹雳弹,也就是*包,把金军阻挡在城下很久。*用于军事的时间不长,在战争中的作用还不大,主要功能还没有脱离火攻的范畴。
军器监有*作坊和火器作坊,*、火器基本都供给给了在宋金边境地区驻守的军队,宋金议和后,没有了战争,*、火器作坊人数锐减,产量也大为减少。
杨丛义对*武器没有特别的爱好,因为这个时候还都处在初级阶段,用处并不大,但要想弄些*研究一下,那也不难,等以后有时间再说,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先到明州建军,督造船队,出海回易。
五千人的军械能堆成一座小山,杨丛义搬不走,他只是在仓库里看了看,约好三天之后再来领取。
诸多军资要运到明州,经钱塘江走水运,当然要比陆路方便太多。
钱塘江边江船无数,大大小小,数不尽数。江水虽浅,但不论大船小船全是平底,倒也不会搁浅。经过考察,杨丛义付钱预定了两艘三天之后要用的大船。
诸事完毕,杨丛义打马返回德清县,召集众人商讨行军之事,最终决定由教导团和江恺、沈缙等人带领新军直接南下,绕过临安城,从陆路经绍兴府,东行到明州昌国县,与先期到达的宣威军汇合。
杨丛义自己则亲自带领一百人去临安领取军械物资,经水路去明州,如果顺利,他能先到,进行协调,提前做好安排。
分工完毕,做好安排,杨丛义带着一百人,再次回到临安。
时间紧张,杨丛义也顾不得再去回易督造处,直接带人去军器监领取军械物资,一车一车运往钱塘江边装船。五千宣威军物资,整整装了一天,期间他又带人去支取了五万贯军费,一并装船。
这次离开临安,估计短期内不会再回来,杨丛义去跟汤鷽做了简单的告别,两人都忙的没有白天黑夜,也只能简单聊几句。
汤鷽提醒他,有时间去看看海船建造的怎么样了,不少大商贾已经准备好运送商品物资。五十艘大船的物资装运和清点要花费不少时间,况且装船也不可能那么顺利,一次全部都能装完。全国各地的商品运送都有先后,几乎不可能要求他们在出海前一个月送到泉州,若有海船建好,有些商品便可提前装船,能节省不少时间。
造船之事,杨丛义也很想亲自去看看,但新军一天没到明州驻扎训练,他就不敢松懈,不敢离开,毕竟军队一旦出问题都不会是小事。等新军到明州营地,他便可去泉州督造海船。
两人简单的交流,最终谈的还是回易督造之事。汤鷽晚间有商贾宴请应酬,杨丛义对两艘装满军资的江船也不放心,随即道别,各忙各自的事情。
大宋燕王 第159章 建营昌国
杨丛义回到船上,找来两队押官薛望和张彪,三人一起开了个小会,强调军纪问题。
临安繁华,人人都想去热闹一番,但现在不是时候,必须保证任何不得他的允许不能下船上岸。还有,这一百名军士绝大多数都没有长时间坐过船,出发以后可能有诸多问题,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安全,海中不比陆地上,一旦落水,不会游水之人几乎必定死亡,因此在船上不得乱跑,不得擅自下水下船。船上物资不得随意翻动拆封,不得与水手、舵手发生冲突,总之船上绝对不能乱,实在没事,就让他们在船舱睡觉。
薛望、张彪自然应承遵从,当即回去安排。
两艘船,张彪独自带五十人驻守一艘,另一艘船杨丛义、薛望共同带人驻守。
当初的那些捕快就只有张彪一人投军,从这两个月来看,张彪很踏实很用心,杨丛义便有意给他一些机会,希望将来有一天,他能成为他的臂膀。
第二天一早,两艘满载军资的江船驶出港口,进入钱塘江。
钱塘江中风浪很大,幸好出发的这几天钱塘江潮小,船虽颠簸,但在江中倒也安全。等到两天之后出
了钱塘江,入海之后,船便平稳如陆地,不堪颠簸,头晕目眩的新军,此时也才稍好。
船在海上又行三天,最终进港靠岸,到达明州昌国县。
昌国县在海中,以岛立县,西距大陆四十余里,岛上有万余人。
新军乘船五天,头晕难受,受尽磨难,下船便倒地不起,眼前依然还在旋转。
看着六七十人倒在地上,没有一点力气和精神,杨丛义也有些无奈,不晕船的只有一少半,物资这么多,搬下船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他当即派人去打听宣威军驻地,让赵将军带人来领取军资军械。
一个时辰之后,杨丛义站在船头看到大队人马进港,打头的正是赵安。他当即下船,向赵安迎去。
“赵将军,别来无恙。”杨丛义迎上前,大笑着抱拳。
赵安着一身英武的盔甲军装,抱拳回礼:“杨监军一路幸苦,此行可还顺利?”
杨丛义笑道:“还好,只是路远,误了约定的时间。赵将军,宣威军军需物资,就在这船上,请将军派人搬下船,就地分发吧。”
赵安笑道:“杨监军,你们一路辛苦,先回去休息,剩下的事我来办。”
杨丛义笑道:“那就劳烦将军了。”
赵安笑道:“监军先回营,我们稍后再叙。”
杨丛义抱拳谢过,先行一步,新军抬着五支大箱子跟在后面,箱子装的是全部军费,银子两万五千两。
“来人,把军需卸船!”赵安一声令下,海港列队的宣威军迅速登船。
不到两个时辰,两船军需全部搬下船来,堆在岸上,堆成了小山。
“军装、盔甲,每人拿两套,兵器每人拿两把。回营之后再分发!”赵安高声命令。
训练有素的禁军立即行动起来,列队拿取军需,列队离港。
两千五百人没用半个时辰,便将堆成小山的军需全部搬走,拥堵的海港为之一空,无物也无人。
碧蓝的大海,宽广的视野,杨丛义看着临海修建的军营,感慨万千,面朝大海,背靠青山,这不就是后世有可望而不可求的海景房吗?宣威军的营地,当属这天下就好的吧。
营房靠着矮山修建,一排排,也不知道有多少间,虽然也都是芦苇覆顶,较为简陋,但房间宽敞,有成排的通铺木床,一间房睡二三十人不成问题。
营地里仍有不少人在做工,看样子还在修建营房,显然基础建设还没有做完。
新军这些天十分辛苦,回到营地早已体力不支,走进无人的营房,倒头就睡,杨丛义不去管他们,只让张彪把五支大箱子看好,别让人随意接触。
杨丛义精神很好,新军留在营房,他自己一人在营地随意走动。
出了营房,便是宽敞的空地,数百丈宽的沙滩,沙滩上原本生长的树木植物早已被砍伐一空,连根部都已经大部分被挖出,显而易见,这就是赵将军选择好的操练厂。
五千人的宣威军,在讨论募军之初,杨丛义就跟赵安探讨过训练问题,宣威军性质决定,它必须陆战海战无一不能,所以组建的新军首重是训练,练陆战,也要练海战,练平原,也要连山野。赵安选择的这个地方正是宣威军最理想的练兵之地。
穿过宽阔的沙滩,便来到蔚蓝色的海边,一丈之内,水深不过腰腹,清澈见底。
杨丛义已经能想象到宣威军以后训练的场面,后世的海军都是在海边,训练的那些科目,有些可以借鉴,至少所有的旱鸭子,必须要不怕水。
脱掉鞋子,上前几步,任冰冷的海浪打上脚背,脚下传来阵阵清凉。原来这就是大海的模样!杨丛义对着大海笑了。
在后世,他从没去过海边,今天来了,也算了节心愿。
坐在沙滩上,抬眼望着身前无边无际的大海,杨丛义的脑子里空空荡荡,只觉得天地广阔,自己是何等渺小,一时间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浮云,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妄。
眼皮渐渐沉重,不多时便在沙滩上睡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