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不知过了多久,忽然听到有人在身后叫他,杨丛义这才惊醒。
“大人,赵将军找你。”杨丛义起身,回头看到了张彪。
“走。”杨丛义没有多说什么,穿上鞋子,走回营房。
有几间新修建的木屋,明显与军士住宿的营房不同,那是军官休息、办公之地。
杨丛义走进一间房门大开的木屋,里面除了赵安,并无他人。
“赵将军,回来的好快。”
赵安起身,来到近前:“监军,一路劳顿,你怎么没有休息休息。”
杨丛义笑道:“将军选的营地好,一到营地,我疲意尽消,休息不休息倒无所谓。将军找我是有何事?”
赵安道:“军需军械已经全都搬回来,发放到军士手中,准备开始训练。不知监军此去招募新军多少,他们何时能到?”
杨丛义道:“我此去淮西招募了一千二百多人,他们正从陆路赶来明州,若所料不差,安行程计算,他们已经到达明州境内。”
赵安道:“如此就好。我在禁军中招募三千三百七十六人,加上监军招募的一千二百多人,宣威军就有四千五百多人,再在本地招募一些,五千编制便能满员。”
“坐下说吧。”杨丛义在一张椅子上坐下。
赵安随后坐下,又道:“对宣威军训练之事,不知道监军可有想法?”
杨丛义道:“这问题你我当初探讨过,宣威军要保护船队出海,一旦出海便远离大宋,我们宣威军就是所有人的依靠。宣威军要具备海战、陆战、出击、防守的能力,训练内容要比普通禁军丰富。具体要训练哪些,怎么训练,等新军来了之后,我们一并讨论。时间不多了,营地里的宣威军可以先开始训练,至于怎么练,将军自己做主吧。我只有一个要求,练出来的军队,必须具备保护船队的能力。”
赵安道:“好,我即刻开始组织训练。”
杨丛义道:“将军自便,等新军赶来,我们再做详细的训练计划。”说完见赵安没有接话,便问道:“赵将军,宣威军吃饭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军费还剩多少?”
赵安回道:“昌国是海岛,海岛虽然不小,但良田不多,所产粮食有限,不少物资要从明州交换购买,本地原本有近万人,我们一来,物资更缺。宣威军的口粮都要从明州采购,往来运输花费巨大,一万贯军费,如今只剩两千贯,能撑半个月吧。”
杨丛义笑道:“赵将军安心练军,军饷军粮问题我来解决。”
赵安道:“如此就好,有监军这话,我便心安了。说实话,要我练兵打仗还行,后勤供应真是做不来,想想就心焦,这一个月我可是受够了。”
听到赵将军抱怨,杨丛义淡然一笑,回道:“自古以来,吃饭问题都是大事,民以食为天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军打仗,其实打的也就是银钱和粮草。将军以后若要独领大军,粮草之事就避不开。”
赵安笑道:“以后的事情还早,独领一军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了,现在天下太平,想升官多带军,就只能苦熬资历。如我这般,运气好的话,勘核顺利,一路晋升,也要等十年才有机会独领一军。还是先带兵练兵吧。”
想想也是,部将还只是中级军官,想要升到统制,就必须有战功,和平年代这就是一道槛,战功只有平叛才有可能挣到。但平叛可遇而不可求,没有背景就不会有机会。
“监军,你先在隔壁休息,晚间我再召集各级军官前来参见。”
杨丛义道:“也好,赵将军先忙。”说着就离开,回到自己的营房。
大宋燕王 第160章 见过监军
这些天也着实劳累,心一直悬着,没有片刻轻松。如今营地基本建好,军需物资也领取到位,剩下的就是新军过来汇合,一起开始训练。
有了固定的驻地,后勤保障跟上,整个宣威军管理上基本不会有问题。后面的几个月几乎都是训练,有赵将军和大叔带领的教导团,训练之事自有他们管。
等宣威军正式开始训练,就是他暂时离开之时。
晚间,灯火通明的议事厅里,杨丛义、赵安分上下首坐在一边,对面七人不分先后,并坐一排。
赵安高声道:“跟诸位介绍一下,这是我们宣威军杨监军,之前一直在淮西募军,今天方才赶来昌国,给我们送来军需军械。”
“见过监军!”对面七人一同起身抱拳行礼。
“诸位请坐。”杨丛义笑着挥手,让众人坐下。
“当此裁军之际,朝廷同意组建宣威军,实属不易。其中缘由,借此机会跟诸位细说一二。”杨丛义停顿一下,看看众人。
“诸位都知道,我们所在的军队名为宣威,但为何称宣威?向谁宣威?既是宣威,当然是宣扬国威。如今天下安定,多年无战事,周边无敌国,宣威之名实在无从说起。然天下之大,不是我等所能想象。周边有些国家,比如北边的金国、西北的夏国、西南的大理国,南边的安南、三佛齐国,东部外海的倭国,东北部的高丽国等,想必诸位也有耳闻,除开这些国家,在金国北部草原有游牧部落几十个,夏国西边有辽人建立的西辽国,再往西能到黑衣大食、白衣大食、绿衣大食,大小国家数百个,大食国往西,更有罗马帝国,已经立国千年,国土面积广大,城邦无数,再往西去,小国林立,往南方更有广阔的土地,城郭无数。
大宋在这世上,国土虽然也算广大,但却不能跟整个世界相比,世上国家无数,如今大宋北方被金国所阻,西部被夏国、西辽所阻,大宋能接触到的,不到十之一二,我们雄踞东方千年,几百年前也曾威名远扬西域百余国,现在陆路不通,东西联系中断,朝廷组建新军,名为宣威,便是要我等前去西域诸国宣扬大宋国威,再现汉唐时期万国来朝的盛况。宣威军有幸,得朝廷赋予重任,不久之后我们便要乘船下南洋、西洋,宣威诸国,开启大宋盛世!我等有幸参与其中,当感念天恩,练军不辍,南下诸国,宣大宋威名,开大宋盛世!此为宣威!”
杨丛义一番话,听的对面众人热血沸腾!宣威军居然担负如此重任!宣威南洋、西洋,让要万国来朝,开启盛世!这等远大的目标和使命,让众人十分振奋,如果真能宣威成功,这将是他们一生的荣耀!
“诸位,我们今年冬季就要南下,时间不多了,希望诸位能在五个月内,把宣威军练成大宋最精锐、最有气势的军队,承担起宣威南洋诸国的重任!在此期间,不论你们需要什么帮助,我都会尽一切努力,全力支持!你们现在都是各营指挥,我希望你们通过五个月的训练,将来一营战力能抵三营!好,我今天就先说这么多,后面还有一批新军,过几天入营,同时一起来的还有一个教导团队,都是作战经验在十年以上的老兵,教导团会协助诸位练兵,大家务必配合支持!”
等杨丛义说完,赵将军接道:“监军刚刚跟大家讲了宣威军的来历,宣威军的任务,请大家务必牢记,好好带领下属士兵训练,不要辜负朝廷的期望!”
“监军、将军请放心,我们既然来到宣威军,就已经做好准备,承担朝廷给我们的重任,我们一定会好好训练,争取早日练成强军!”一名营指挥出声表态。
其他人也都纷纷表态,一定会好好练兵。
“监军还有事情要说吗?”赵安转头问道。
杨丛义道:“还有一事,提前跟诸位通气。我们既然是新军,就要有新军的规矩,新规会在新军全员到齐之后,在全军面前公布,到时请诸位做好榜样,带头遵守。”
赵安见杨丛义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便道:“今天领取了军装武器,明天全军开始军阵训练,请各营以营为单位,在海边沙滩集合,卯时三刻正式开始。今天散了吧,回去一一通知到位。”
对面七位营指挥道一声是,起身离开议事厅。
“监军觉得这些营指挥如何?”赵安笑道。
杨丛义笑道:“都是朝气蓬勃之辈,个个精神饱满,好好培养,将来当大有可为。这些人年纪都在二十五岁以下吧。”
赵安笑道:“正是,他们都是各军下级军官中的佼佼者,我可是花了不少力气才把他们要来,为此还花了不少钱。不过在账册上没有登记,算在几笔数额较大的采购事项上了,这是募军安家费账册,这是行军、营地修建和日常开销花费,监军请看。”说着将身旁桌上的两本账册递给杨丛义。
杨丛义笑道:“将军幸苦了,能找到这些人来,也颇为不易,宣威军建成,将军当居首功。”手上接过账册,但并没有翻看。
账册交出来,就等于是交出了财权,将帅不能掌财权,赵安如何不懂这个最基本的规矩。
朝廷对手握兵权的将帅管理非常苛刻,各地驻军的营田由当地州府控制,军费由三衙按时按人拨付,各军绝对不会有多余的钱粮,将帅除了朝廷的赏赐,也不可能从军费里克扣出多余的钱财来。
而行军打仗时,统军统帅又由朝廷临时调派,同时还会专门任命一名监军,一方面严格管理军资军需等后勤供应,另一方面监督统帅,防止统帅不按朝廷给的阵图布阵进攻和防守。纵观宋朝跟辽国和金国失败的战争,背后都有监军的影子。监军存在感强的战争,最后基本都会失败,监军只管理好后勤,不干预排兵布阵和打仗,战争基本都会胜利。
宣威军本就是为出海护卫回易船队而组建,这就决定了宣威军的性质不是戍守,而是形同将帅带兵远征,大军离开驻地远征,脱离了朝廷控制,按规定必须派监军,因此这个还没组建的五千人编制的新军也派了监军。
朝廷让三个光杆司令建军,作为统帅的黄大人对建军之事基本不过问,监军由杨丛义担任,按说建军的事他不用参与,全权交给赵安,他做个甩手掌柜也不是不可以,但建新军实在太难,赵安一个人根本顾不过来,而他同时又是回易督造副使,负责督造宣威军,他忙前忙后参与其中,也合情合理。
对宣威军来说他有双重身份,如此一来,他在宣威军中的地位,要远高于一个监军,不只要管后勤物资供应,还要参与新军训练,确保新军能担负护卫回易船队的重任。
杨丛义离开议事厅后,找到张彪、薛望,告诉他们接下来几天的安排,薛望带领两队新兵,接手营地最后的修建工作,张彪带十人跟他一起去明州,提前找好船只,为新军到来做好准备,顺便再招募一批新兵。
第二天一早,杨丛义带着薛望找到赵安,接手了剩下的营地修建工作。
接着他又去了一趟昌国县县衙,拜访昌国县令,向他了解岛上的人员情况和物产产出种类和数量。
五千人的生活物资供应并不那么好做,一天就得粮食一百石,饭菜没油水,训练量再大,粮食自然就吃的多,若有荤菜吃,粮食便可适当减少。在陆地上肉太贵,五千人怕是吃不起,但到了岛上,就可以考虑给军士加荤菜吃肉。海里水产丰富,只要渔民够多,渔网够大,水产完全可以供给宣威军每天食用。
从县令口中得知,昌国县人口近万,但良田有限,不少人都在海里讨生活,但主要以采珠为主,打渔为生的很少,昌国县的鱼虾等水产只能卖到明州去,但明州靠海,水产也很丰富,从昌国过去卖鱼,很不方便,两地相隔四五十里,小船过不去,除非有大船,大船出动就得几天,如此一来鱼虾就不新鲜,运过去也卖不出价钱,多数情况下还是亏损。
宣威军驻地昌国县,人员很多,每天消耗的物资自然不少,杨丛义当即说明来意,请官府帮忙收集鱼虾等水产品,送到营地,宣威军十文一斤收购,每天限额一万斤,每十天结算一次。
县令听到这话大喜,当即答应。昌国是海岛,人口不算少但产粮极少,每年要从明州购买不少,税收都收不上来,在这里当官都是清苦官,根本捞什么油水,县衙里就只有他一个官,县丞、主薄、县尉全都没有。
县令是会算账的人,宣威军所需要的鱼虾水产,海里多的是,随便一网下去,捞上来就上百斤,鱼多的根本不值钱,宣威军十文一斤收购,一天一万斤,一天就有百贯钱,一个月就是三千贯,多住几个月,他可就发财了。
县令当即保证,每天一万斤鱼虾没有任何问题,只要宣威军按时付钱,再多的鱼虾都能送去。
全军五千人,一天也吃不了多少鱼虾,一万斤够了,杨丛义当然不会要那么多。
此时确定下来之后,杨丛义又请县令派人带他在岛上走走。
大宋燕王 第161章 天天有肉
昌国县主岛不大,东西九十里,南北不到四十里,丘陵山地为主,平原不多,多在近海低处,台风一起海浪就来,多风灾旱灾,粮食收成完全看天。
整个岛上无高山无河流,淡水资源主要在地下,吃水靠挖井,好在淡水资源还算丰富。这也就解答了杨丛义的疑问,为什么营地后面的山丘里挖了那么多水坑,原以为是就近储水,防止营房失火,原来这水坑只要用途还是解决吃水问题。
虽然一开始杨丛义并不知道昌国县是哪里,但仔细一询问岛屿大小,距离大陆远近,悄悄拿出地图册一番,也就是明白昌国县在何处了,原来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舟山,昌国县管辖了整个舟山群岛,但真正有人居住的岛屿也就十多个,种不出粮食,交不上税,如何存活?都只能在大岛上谋生活。
舟山是著名的渔场,水产异常丰富,难怪县令一听要十文一斤收购鱼虾,他当即答应,还那么高兴,渔场遍地是鱼,别说一天一万斤,就是一天十万斤,估计也能打捞上来。十文一斤确实有点太贵了,但话已经说出口,也不能再收回,看看后面怎么再跟县令砍砍价钱,军费节省一点是一点。
回到营地,天已经快黑了。
军士们操练了一整天,疲惫不堪,躺在营房里根本不想动弹。他们已经一个多月没有操练,以前操练强度也没这么大,一天顶多两个时辰,那还是少数,今天从早到晚,操练了不下五个时辰,铁打的人也要累趴下。
杨丛义当晚召集了所有伙房的伙食长,把改善军士膳食的决定告诉他们,宣威军责任大、任务重,每天必须要吃好,保证每人每天两斤粮食,饭要管饱,要是发现有人擅自克扣粮食,军法处置。再告诉大家,训练辛苦,只吃清淡的咸菜白饭不行,还得让将士们每天都吃上肉。
此话一处,伙食长们顿时炸开了锅,这怎么可能!真要吃肉,他们一天就能吃掉四五十头猪,但哪里会有这么多猪,给的伙食费也不够啊,宣威军再特殊,也不可能天天有肉吃,把将士们的军饷都克扣掉,也不够天天吃肉。
等杨丛义把宣威军每天向昌国县采购一万斤鱼虾的消息告诉大家时,伙食长们顿时喜笑颜开,高声叫好。全军有肉吃,他们自然也有肉吃,每天一万斤鱼虾,具体是多少,他们虽然不清楚,但听起来就感觉是不小的一个数目。
同时,杨丛义告诉他们,既然数量庞大的鱼虾供应,有时间就一起好好研究研究,怎么样才能把鱼虾做的更好吃,不要一个月下来还是同样的吃法,吃多了将军们也会腻。清蒸、水煮、做鱼丸、做鱼面,都是选择,伙食长们要相互探讨,变着花样,做出好吃的东西,这才是伙食长的职责,而不是把饭做出来就行。
想到以后每天有肉吃,伙食长们非常高兴,不管监军跟他们提什么要求,一律答应。只要有肉吃,其他的都不是事儿!
这场由杨丛义发起的改善军餐伙食的动员会,在他一句“吃好饭,才能打好仗”的警语中结束。
伙食长们激动异常,一起齐声呼喊:“吃好饭,打好仗!”连着大呼三声之后,众人才解散。
一解散,众伙食长便飞奔离去,回去告诉大家这个以后能天天吃肉的好消息。
一刻钟后,整个宣威军营地都沸腾起来。
“吃好饭,打好仗”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营地。
杨丛义看着惊慌失措而来的赵安,赶紧安抚住他,告诉他营地无事,将士们只不过是太激动了,并不是哗变。
接着他将每天采购一万斤鱼虾,改善将士伙食之事,原原本本的告诉赵安,让他安心。
赵安听后才知是虚惊一场,但这也把他吓的够呛。
得知以后每天有足够的鱼虾改善将士伙食,赵安也很高兴。别看他是军官,饭菜里也没多少油水,特别是来到昌国县以后,物资短缺,根本吃不上猪肉。如今杨丛义把吃肉问题解决了,并且还是天天有肉吃,他听了也高兴,更别说整天只能咸菜配白饭的普通将士。
第二天,昌国县衙便开始动员百姓下海捞鱼,第三天中午便有几大车鱼虾送来军营,当场过秤,足足有三千两百多斤,下午又送来几车,两千多斤。
从没见过这么多鱼虾的火头军被吓的够呛。这要忙到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些鱼虾清理干净?这是每一个火头军心头的疑问。
几千鱼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太多,但对上百人的火头军队伍来说,只要分配一下,一个人不过处理几十斤鱼虾而已,用不了多少时间。
但这不能怪他们,他们谁见过堆成小山的鱼呢?鱼实在太多,这一幕对他们的冲击太大,自然就觉得难以办成。
火头军们很快在伙食长的指挥下,开始分头处理新鲜的海鱼。鱼的种类有些庞杂,看起来有很多种,但他们并不认识,也不需要认识,只要清理干净就行。
当天操练完,将士们拖着疲惫的身体,精神百倍的吃了一顿水煮鱼。激动异常,纷纷感慨,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鱼,碗里的鱼肉吃完,依然嘴馋不已,冲着火头军嚷嚷再来点。
嚷着再来点鱼肉的人,在此后的几个月里,每当火头军端出水煮鱼的时候,他们自动选择了不要鱼,只想吃咸菜配白饭。
“吃好饭,才能打好仗”这是将士们的口号,而“鱼肉管够”,这是火头军的承诺,宣威军将士们在此后的几个月里,真的被鱼肉管够了。
但他们也得益于近乎无限供应的鱼肉,才能使他们的身体能够承受住每天高强度的训练,短时间内,宣威军就练出了成绩。
几天后,杨丛义带着张彪等人乘船过海,来到明州州治所在鄞县,在此地等待新军到来。
新军一千多人要过海,需要好几艘大船才能一次送到昌国县,但显然没有必须,分两趟运送也不是不行,在上岸之初就预定了三艘载人大船,每艘能轻松载人两百。人一到位,立即登船,也免得滞留在海岸,徒添事端。
趁着等待新军的时间,杨丛义带着军容整齐的宣威军,在闹市区打出了宣威军募军的旗号,立起招募军旗就开始招募新兵。
然而并没有多少人理会,顶多有一些人过来看看热闹,但也仅此而已,无人前来应征。即使打出了优厚的募军待遇,前来询问者也寥寥无几。这跟在安庆募军之时差别实在太大,这里的人对从军似乎丝毫不感兴趣。
大半天时间,就招募到两人,是无地的渔民,打渔不赚钱,养家糊口都难,家里人多,只靠打渔税都交不上,根本养不活,军营里有饭吃,从军也是选择。
第二天继续招募,应征者也是寥寥。
明州近海,土地肥沃,几乎全是平地良田,家里但凡有一两良田,都能有不错的收成,没地没田也可以租种,也能活命。况且明州离临安近,赚钱的门路自然也多,真正生活艰难活不下去的很少。从军要冒着打仗的危险,流血丢命都是常事,并不是习惯了和平生活的人,谋生的好出路。
明州地处江南,除了二十年前金人来过一趟,破坏了一番,前几百年过的都是和平安定的生活,基本不起刀兵,在和平安宁的地方募军,能有人多就怪了。在明州募军,估计跟在临安募军差别不大,都是空忙一场。
招募了两天,也就五个人。杨丛义想通了,直接放弃在明州继续募军。
募军还是要在江北,淮东或者淮西都是选择,或者让沈缙和林嵩他们回老家招募一批?这是一个选择,完全可以尝试。宣威军编制还有五百人的缺额,既然朝廷给了编制,那就一个不缺,全都用上。
新军在第三天中午赶到鄞县,杨丛义跟江恺、沈缙等人会合。由于时间尚早,完全可以赶到海边登船,于是全军未做休整,在张彪等人的带领下,立即赶往海边。
到了海边,太阳快落山,由于海上岛屿礁石较多,一旦天黑客船航行不安全,因此天黑前只能去昌国县一趟,并且无法返航。
新军既然已经在海边,就不可能分两批回去,不得不再征调客船。
张彪、江恺带着教导团和六百新军,乘三艘提前预定的客船先行一步,前去昌国县宣威军驻地。
杨丛义等人又临时征调四艘船,半个时辰之后,剩下的新军方才登船离岸,驶入大海之中。
大陆距离昌国县四十里路,顺风时半个时辰就到,无风就要一个多时辰,逆风至少就得两个时辰。好在最近天气不错,没有台风也没雨,海上风平浪静。
半个时辰之后,太阳隐去,天边已经没有霞光,海上一片渐渐朦胧。
为防看不清海况,客船冲上小岛搁浅,船家早早在船头挂起了灯笼,其中有一根长竹杆从船头伸出,其上挂起了一个巨大的灯笼,三丈之内看的清楚。
大宋燕王 第162章 天黑不行船
杨丛义与沈缙、林嵩三人站在舱外,看着天上的繁星,吹着微微的海风,聊着这两月的收获与艰辛。
“沈兄、林兄,新军马上就到驻地,以后就要开始训练,不知你二人接下来有何打算,还有没有意向继续跟着这些新兵?”杨丛义转头笑问。
沈缙沉默了,没有开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