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葛三仔道:“爷安排就是,你让我去哪我就去哪,水路我熟,只要跟着我走,船队肯定能安全出去,安全回来,不会遇到大风浪,也不会触礁。”
“好,以后出了海好好做,自然有你的好处。”杨丛义笑道。
“爷就放心吧。海上我熟的很,保证不会有事。”
“船造好了四十艘,舵手和水手现在还一个没有,等我找好落脚的地方,你替我招募一些。”
“是,爷。”
第二天,杨丛义找到市舶司严大人,跟他说协调港口的问题。
整个泉州湾有五六个港口,离泉州城近的几个港口比较繁忙,舟来船往的也不方便,航道也不是特别宽。靠外海的秀涂港、蚶江港、石湖港,三港一北两南,厄守泉州湾口,虽然离泉州城稍远,较为偏僻,但水域开阔,船只进出方便。
杨丛义与严大人协商之后,当即确定了这三个港口作为朝廷回易船队的专用港口,其他商船一律不得在这三个港口停靠。
港口确定下来,杨丛义还得亲自去看看具体位置和情况。
这次采购的物资很多,商贾运来的物资不可能直接从他们的船上搬上回易商船,也需要经过仔细检查,然后才能交割,商贾的货船一来,随时检查,随时搬上回易商船交割,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回易督造处的人再多也忙不过来。
大宋燕王 第177章 修建港口
最好的办法,就是所有商贾运来的物资在港口卸货,先来的先检查交割,然后分类集中保存,等所有物资都运来之后,再统一装船。
如此一来,三个港口都要修建仓库和货场,不然到时候肯定乱成一锅粥,难以交割清楚。
等看完三个港口之后,杨丛义发现要做的事情很多,三个港口都不存在货场,仓库就更不要说了,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他们自己来做。
回易督造处没有那么多闲钱来给泉州建设港口,他再次找到市舶司严大人,讨论建设港口货场和仓库的问题。杨丛义把建设货场和统一管理仓库的利弊跟严大人分析一番之后,严大人虽然明白这对港口后续发展来说是有好处,但三个港口一起建设,需要花费一大笔钱,市舶司拿不出钱来。
更关键的是,建设港口也不是市舶司说建就能建的,需要层层审批,先报泉州州衙,再报福建路转运使司,再报工部、户部,经朝廷审批同意之后才能拨付钱款,然后才能征调劳役开工,像泉州这种沿海大港,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工部派员前来勘察督造,又得另外再走一番复杂的程序。
总之一套申报流程走下来,没有三五个月是完不成的,朝廷同意建设了,官府发布公告征调劳役的时候又要看季节,春季不能征调,秋季更不能征调,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能征调劳役。如此一来,这三个港口要建成,不知要到猴年马月,回易船队几个月后就要用,如何等得到官府来建设。
不得已,杨丛义便提议,由回易督造处自己来清理一下三个港口,以便商船进港,交割商品物资。
回易督造处要自己清理港口,市舶司当然是乐见其成,这本来是他们的事情,既然有人主动帮忙做,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清理跟建设是两个词,是大不相同的两件事,港口建设是朝廷的工程,但港口清理就是地方主管衙门的事儿,可以是衙门组织清理,也可是雇人清理。
杨丛义跟市舶司严大人一商量,就把三个港口清理的工程揽了过来,市舶司还象征性的给了一百贯钱清理费用。
回易督造处没有征调劳役的权力,杨丛义也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没人没关系,只要舍得给钱,有得是人。
港口建设也迫在眉睫,杨丛义做了粗略的规划之后,就全城发布招募工头的告示。
内容很简单,招募会平整地面、会建库房的工头,每天一贯钱。
招募告示贴出去的当天,就有不少人前来应征,每一个来报名应征的人,杨丛义都要细细聊一聊,问他们三个问题,做过什么,会做什么,现在在做什么。第一天留下了一个人。
后面几天,连泉州附近的几个县城和小镇也陆续来了不少人报名应征。同样的三个问题问完,说的清楚,说的明白,又跟工程建设有关的,当即就留下。
四天时间,一共招募了六个工头。杨丛义也在招募完成之后,跟他们表明了身份,他是什么人,来自什么衙门,他跟六个工头说的一清二楚,重点是要告诉他们,他是官,工头是民。
之后带他们一起看了三个港口,开个小会,当即分配差事,三人负责清楚港口附近的杂物、平整地面,另三人负责在港口建设库房。明确了差事,杨丛义又提出了每个港口的建设要求和工期。差事分配完毕,六人各自回去招募人手,准备开工。
关于工钱的问题,杨丛义也跟他们说的清楚,工头的工钱一天一贯,十天一发,工人的工钱一天三十文,五天一发,工人由他们自己招募,自己管理,每个工头招募的工人不能超过一百人。除了工钱之外,杨丛义又设置了激励措施,第一个按要求平整好港口地面或建好库房的工头,奖励三十贯,第二个奖励十贯。吃饭问题,回易督造处也帮他们解决一半,每天给每个港口送去粮食三担,其余的自己解决。
六天之后,港口清理工程陆续开工。
开工之前,杨丛义特意强调,任何杂物和泥土不得倾倒进港口水中,一经发现,罚工头一贯钱。
开工之后,三个港口的粮食运送,有葛三仔负责。杨丛义则天天在三个港口来回转悠,发现问题就找工头调整整改,每个港口,每天至少去一次,一次呆一个时辰。
建设库房需要的木才,杨丛义让船厂帮忙联系木材商,有木材商一船一船直接运到港口来,其他零碎的东西,工头自己去采买。
十天之后,港口就渐渐的变了样子,芦苇杂草被清除一空,杂木杂树也被清理干净,接着就开始平整地面,清理乱石头,修筑港口道路。建库房的也平整好了屋基,埋下了柱梁。
港口的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对于克扣粮食的工头,当然少不得进行批评教育,第一次发放工钱工人比较激动,现场比较混乱,由于没有名册,有些人就二次冒领,被发现当场就被驱逐出去,取消其在港口做工的资格,罚工头一百文,等到第二次发钱,现场就安静了许多,工头也在一旁盯着。
港口建设期间,杨丛义也没有闲着,每隔今天就会去造船厂察看海船、战船建造进度,海船建造的很快。八月初时,五十艘海船建造完毕,还有十几艘旧船在进行最后的整理修缮,另有十艘新船在安装甲板,最后的十艘海船龙骨也已经铺好。
十艘战船建造的进度也很快,其中四艘一千料的车船已经建完,按要求装上了铁轮,杨丛义上船去看了,铁轮做工还比较精巧,在船上安装的也很好,很牢固,操作也很方便,三人合力就能转动铁轮,车船左右两侧各两个铁轮,十二人一起催动,车船便是在逆风时也能快速进行。另外六艘两千料战船也到了最后安装甲板和桅杆的阶段,安装完,再整体刷三遍桐油,战船便也建成,如果没有雨天,中秋之前肯定可以全部造好。
至于那艘二十多丈长的大船,建造的也还算最顺利,加上又投入了不少富裕的人力进去,建造速度也在加快。
总之,杨丛义对造船上下都比较满意,他也一再告诉费大人,现在正是培养建造大海船工匠的好时候,只要朝廷的回易船队两年之后回来,到时候出海回易肯定是蔚然成风,一年肯定有建造几百艘海船的订单,现在不抓住机会多培养一些工匠,到时候订单多了,造不过来,就只能看着白花花的银子溜走,流进别人的口袋。
费大人是明白人,杨丛义建设港口的事情他也听说了,朝廷又造海船,又建泉州湾港口,弄这么的动静,所图必然不小,豪门巨富平常跟朝廷关系就紧密,朝廷的回易船队出海再回来,一旦看到好处,他们肯定要跟风出海。如今建造海船最多的就属他的泉州造船厂,到时候要造船出海,不找他还能找谁。
等他想明白,便也时常会去船厂走动走动,见到一些肯做事,技艺又高超的年轻工匠,就格外关注,这些都是以后帮他造船发财的人才,一一都记下来,发工钱的时候额外奖励一些,把他们的笼络起来。
杨丛义回到泉州之初,就给汤鷽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若临安无事,请尽快赶来泉州,他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
八月初,汤鷽匆匆赶来泉州。
两人见面之后,杨丛义将泉州造船厂和港口建设之事悉数跟他说清楚,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快要完成,眼下最紧迫的便是招募各类人才。
这些招募工作,本来年初分工时都分给了杨丛义,没想到后面的事情越来越多,他一个人根本顾不过来,不得不把汤鷽叫来,刚好他也要来坐镇泉州,继续负责商品物资交割。
为方便招募各类人才,二人商量之后,决定暂时在城中租一个院落,作为临时的回易督造处,等人员招募的差不多了,再全部带去港口。
当天就租了一个院落,在门口挂起回易督造处的匾额。
提前印刷好的招募各类人才传单文书,还有提前写好的招募标语和告示,开始在泉州城散播。同时也雇佣了一些人拿着传单告示去周边城镇传播。
传单上写明了招募人才的职位、资历、工作内容和薪俸。招募的人才有郎中、道人、僧人、舵手、水手、船工、铁匠、木工、江湖异人等,种类繁多。
除了舵手、水手外,其他人才的招募可以细水长流慢慢来,船队起航之前招募齐全都可以。现在海船大部分造好,港口也建设的差不多了,造好的海船随时可以离开造船厂进港,让水手和舵手先对海船熟悉起来。
造好的战船也需要一大批舵手和水手,把它们送到昌国去,顺便要舵手、水手教宣威军学习操纵风帆和尾舵。如此一来,舵手和水手的招募就显得特别紧急,刻不容缓。
大宋燕王 第178章 全权接手
市舶司之前已经帮忙招募登记了一批舵手、水手,杨丛义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等回易督造处的牌子挂起来,开始满城宣传,没过多久,没出海的那些人便陆续赶来报到。
泉州不愧是少有的大港口,舵手、水手很多,前来应征报名的络绎不绝,回易督造处十天时间就招募了舵手六十余人,水手三百余人,收获颇丰。
水手舵手招募的差不多后,港口清理地面平整也基本做完,就剩库房建设,杨丛义带着汤鷽把三个港口全部走了一遍,港口后续工作直接就交给他,马上到来的商品物资检查交割都是他负责。
汤鷽对泉州的情况不是特别熟悉,但好在南剑州离泉州并不很远,上次被赶回去四个掌柜,顿时没了得力的帮手,一封求援信寄回家,他爹居然亲自带了好几十号人过来免费帮忙,正是因为如此,杨丛义才能从港口脱身。
宣威军海战一直没练,他们还在等着泉州的战船。杨丛义准备把全部战船和一部分商船带去昌国,让宣威军开始操练,如此一来,造船厂的海船督造和接收,自然也一股脑交给汤鷽来负责,谁让他人多呢。
在离开之前,杨丛义与汤鷽一起拜访了市舶司严大人,泉州八月底、九月初左右就要迎来全国各地的商贾,到那时就有大量的物资聚集泉州港,港口可能会比较混乱,所以需要市舶司协助管理。杨丛义跟严大人算是比较熟了,海上回易本来就是该他们管理,回易督造处提出需要协助,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此后再有关于港口管理的任何问题,汤鷽就可以自己去找市舶司。
后面几个月里,泉州港肯定是商贾云集,船塞港口,一船船物资靠岸卸货,检查无误之后交割,分类搬进库房保管,等船队出发前半个月统一装船。港口忙碌杂乱的景象,不用看就能想象的到,期间不知会出现多少麻烦和失误。但这些问题都由汤鷽来处理,他家世代做生意,商品物资交割与管理应当不成问题,即使他不是很懂,他爹带几十个人来可不是看热闹的。
泉州该交接的事情交接完毕,与汤鷽家人一起过了中秋节后,杨丛义留下四万贯钱,带着十艘战船、五艘海船和二十个舵手、两百名水手离开泉州。
“汤兄,泉州之事就全仰仗你了,我此番离开,少则一个半月,多则两个月,便能返回泉州,到时再叙。”杨丛义站在岸边微笑道别。
“杨兄只管去,泉州诸事你不用担心,由我家父在,应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一路顺风!”汤鷽抬手行一礼。
“珍重!”杨丛义还礼。随后转身跳上小舟,小舟迅速离岸向海边的停着战船划去。
看着杨丛义爬上战船,消失不见,不久之后十几艘船启动,徐徐离开海边,向远处驶去,汤鷽方才转身离开。
港口建设已到最后收尾阶段,这两天就能结束。只是港口无人看守,从明天开始就需要派人驻守港口。
汤鷽在船厂随意走着,船厂来过两次,今天来,也不急着离开。看看忙碌的工匠,看着正在建造中的商船,杂事暂且抛诸脑后,置身于忙碌的船厂,心绪渐渐平静。
“大人,有问题吗?”身后忽有声音传来。
汤鷽回头一看,却是管事的老吏,便回道:“你们已经造好和在造的海船共有多少艘了?”
老吏笑道:“造好的新船和半新船已经有六十七艘,还有二十艘在造,十月之前肯定能造好,大人不用担心,我们现在人手充足,再多造几艘也没一点问题。”
“那就再多造十艘。”
老吏看汤鷽一脸平静,不像是说笑的样子,便问道:“大人,真的要再建十艘?我们建造的已经有八十七艘。”
汤鷽回道:“对,再建十艘跟这些一样的两千料大船。”
老吏道:“大人,船厂里的工匠是足够多造十艘船,可造船的事要跟费大人谈,他确定了我们才能开始造。”
汤鷽没再说什么,随即出了造船厂,催马去找费大人。
当听汤鷽说出要再造十艘海船的时候,费大人十分高兴,当即答应,并保证在十月中旬前造好。
造价都是一样,一艘一千贯,不论新旧。
当费汤鷽直接将五千两银票放在桌上的时候,费大人立即改口,保证在十月初一之前交船。
汤鷽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强调,希望能准时收到十艘船,之后便告辞离去,留费大人一人拿着银票兴奋。
随后,汤鷽又出现在石湖港。
石湖港港口地面早已平整完毕,工头带着工人结算了工钱已经离开,整个港口就只剩下修建库房的一百来人。库房已经基本修建好,再有半天也就差不多了。
大致看过之后,叫来工头,当即吩咐道:“今天做完工后,只留十人,其余的明天就不用来了。一会儿把工钱结算之后,都散了。”
剩下的事情明天十个人肯定做不完,但工头不敢反驳,只得笑着应承。
从石湖港离开,直接到了旁边的蚶江港,这个港口整个工程进度的都比较慢,地面平整还没有完成,库房建设也还有一少半不见动静。
汤鷽当即叫来两个工头,冷声吩咐道:“今天做完工后,你们自己把那些不出力不用心的遣散,各留五十人,限你们十天之内完工,要是你们觉得做不完,今天就结算工钱,明天都不要来了。听懂了吗?”
两个工头满头是汗,连连点头,诚惶诚恐的答道:“是,大人,小的明白。一定在十天之内完工。”
汤鷽又道:“不要偷工减料,心存侥幸。去吧。”
两工头口称不敢,赶紧离开,招呼工人们大干起来。毕竟每天工钱一贯,离开这儿,哪儿都找不到,他们可不想失去这份差事。
汤鷽远远的看着工人们动作快起来,这才颇为满意的离开。
接着又乘船去了秀涂港,秀涂港进度最快,库房已经建完,最只剩一点地面没有平整完。
但看着一百来人慢慢悠悠混工时,汤鷽当即叫来工头:“赶紧把最后这点做完,今天做不完,工钱减半,明天也不用来了。”
听着眼前这位大人冰冷的语气,工头不敢多说什么,点头应承之后,赶紧离去。
泉州湾的三个港口,当天就有两百八九十人领完工钱之后离开,石湖港留下十人,蚶江港留下一百人,秀涂港一人不剩。
忙碌了一天,天渐渐黑了,月亮升起时,汤鷽方才回到回易督造处。
回到住处,汤鷽刚刚坐下,还没喝上一口水,就听门外有人喊道:“四郎,老爷找你。”
“来了。”汤鷽放下茶杯,起身出去。
回易督造处所在的院子虽然有些偏,但不算小,他爹从老家带来的不少人都住在院内。
来到他爹所在的屋外,见房门虚掩,便轻轻推开门进屋。
只见屋内有一年长的男子坐在桌旁,胡须不长,脸型清瘦,头发花白,一只蓝田玉簪横插而过,身着蓝杉,年纪当在五十上下,一双眼睛不大,却精光外露,十分有神。
汤鷽上前站定,恭恭敬敬行礼道:“爹,四郎回来了。”
汤父轻点头道:“嗯,坐下说。”
汤鷽这才在桌边另一张椅子上坐下。
汤父看着汤鷽问道:“四郎,杨大人走了?”
汤鷽回道:“是,今日一早带着船队去了明州。”
汤父道:“也好,他一走,你便是回易督造处在泉州的主事之人,你当好好做事,不要被人抢去风头,也不要辜负朝廷的托付。汤家世代经商,如今虽有一些积蓄,在家乡也有些名望,但无人为官,终究是没有底蕴,无所依从,再难更进一步。到了你这一代,又有诸多波折,难以入仕为官,好不容易天上掉下来一个机会,花了汤家近半家财,才给你换取一个进入武学的机会。
现在你得到这么好的机会,学成授官,朝廷授予回易督造副使之职,若能把握住机会,将此事圆满办成,再升官也指日可待。汤家是否能扬眉吐气,更进一步,是不是能光宗耀祖,全看你了,千万不可懈怠。要时刻记着,你身后是汤家上百号人,他们以后能不能抬着头跟人说话,就看你能走多远。”
汤鷽答道:“是,四郎谨记在心,不敢稍有松懈。”
汤父又道:“年初你授官的消息传回去,整个汤家不知道有多高兴,你需要人手,为父把汤家的药材生意都停了,派给你几个跟了我十几年、几十年的掌柜,又从家里给你派来仆人,前前后后都在帮你,就为了你能把事办好,攒点资历。你呢,受人蛊惑,把那几个帮了你好几个月的掌柜赶回去,他们不过是收点钱,多大点事,为父这些年疏通关系花了多少钱,十倍不止,他们不也都是心安理得的拿去了。”
汤鷽双眼看地,沉默不语。
大宋燕王 第179章 商船进港
汤父看看他,接着说道:“为父也不是说他们收钱没错,初入仕途是该手脚干净,清清白白,但他们没日没夜帮你那么多,提醒他们一下也就是了,都是跟汤一起家风里雨里走了几十年的人,何苦要撕破脸皮,把他们赶回老家。你这么做图的是什么?姓杨的小子是副使,你也是副使,他说什么你就听什么,如此低他一头,以后事成,论功行赏,你不是更低一头?”
汤鷽忽道:“爹,他们手脚不干净,捞那么多钱,传得沸沸扬扬,杨副使在一家客栈投宿时刚好听说了此事,回来提起,四郎才知道此事。朝廷投入这么大本钱做远洋回易,盯着的人不在少数,况且参与的大商贾又那么多,商贾背后有没有豪门勋贵谁能知道,不小心收到他们头上,他们要是有人心眼小,追究起来,四郎这个刚刚授予的芝麻小官能顶什么事,直接就要回家去。
杨副使,家境不如四郎,他一心都在仕途,年初私下分配差事后,四郎一直就留在临安,而杨副使呢,马不停蹄,风餐露宿,先从临安到泉州联络造船,又从泉州回临安,再到淮西安庆军募军,之后又从安庆一路到明州,出海到昌国县建军,而后又回临安再到泉州,又去大宋南边沿海的广州,从广州回来泉州后,又是船厂、港口来来回回,没有半日休息,泉州事繁杂无比,爹带人过来,杨副使见四郎有了帮手,又即刻带船队去明州。
这几个月来,杨副使整日奔波在外,不论晴雨,四郎未曾听他言过一声苦,全无半点私心,一心一意全在做成回易之事,若一切顺利,真到封赏之时,低他一等,四郎也心服口服。”
汤父双眉微皱:“这么说来,你就甘心低他一等?”
汤鷽道:“并无不可,杨副使无论才华、毅力、心智均高出我不止一筹,多听他的意思,何错之有!”
汤父忽然怒道:“你敢跟为父顶嘴!”
一声怒喝,汤鷽当即醒悟,连忙跪下:“四郎不敢,爹爹请息怒。”
汤父怒气未消,一挥手:“出去!”
“爹爹请息怒!”再谢罪一次,汤鷽立即起身,转身出去。
汤鷽快步回房,一把将门关上,背靠门窗,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滚滚而下,默然无声,任泪水肆意流淌。
过了片刻,方才止住眼泪,用脸盆中的清水洗去泪痕,也将脸面清理干净。
眼眶微红,坐在桌前怔怔出神。
再伤心,再委屈,自己也是汤家的四郎,这是摆脱不了的命运。当初自己做出了选择,就只能义无反顾的走下去,想回头,那汤家就不会有他的立足之地。
汤鷽努力将杂念驱散,研磨展纸,泉州的一切两个月内都要靠他一力支撑,事务繁杂,需得再做详细规划。
三个港口物资检查、交割、搬运、保存等事,都需要得力之人,需得一一做好安排,他爹带来的人手虽有几十人,但他们接触的多是药材,与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大有不同,有些事情他们怕是难以胜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