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杨丛义接过食盒,道一声:“多谢。”便快步离开饭馆。
等回到督造处,清尘道长还在屋内安静的坐着。
杨丛义把食盒打开,将饭菜碗筷一一拿出来摆在桌上。之后又单独拿出一碗热粥,轻轻放在道长身前。
“道长,天不早了,先吃饭吧,吃完饭就在这儿安顿下来。”
清尘道长轻轻道:“多谢施主。”
杨丛义笑道:“不用这么客气,当年在天柱山承蒙道长悉心照料,我才能活过来。今天你来到临安,我们又碰面,这也是缘分,就把这儿当家吧,有我遮风避雨的地方,就不会让你受风淋雨。先吃碗粥,暖暖身子,养养胃。”说完拿起碗筷就开始吃饭。
两年多不见杨丛义,如今突然再见,清尘道长多少有些拘谨。她见杨丛义自顾吃起来,便也慢慢拿起粥,一口一口将热粥喝下去。
热粥下肚,身子顿时暖和起来。
已经许久不曾吃饱饭,喝完粥,开了胃,就着桌上的热菜,再吃一碗饭。
饭间,二人无语,互不打扰,专心吃饭。
饭罢,清尘道长顿时精神了许多,清瘦的脸上也有了一些神采。
将菜盘碗筷收拾好,杨丛义还是没有再问清尘道长的经历,想着等她休息一段时间,心态稍稍平和之后再说。
抬眼看看道长此时的模样,从衣着打扮和脸上看,不会有人想到她会是年仅十几岁的女道人,岁月在她身上已经留下痕迹。
想起道长从前虽然衣着朴素,但清纯水灵的模样,杨丛义心里一阵难受,到底承受了什么苦难,两年时间就让年纪轻轻的道长变成这般模样?
事已至此,多想也无用,先让清尘道长安顿下来才是当务之急。回易督造处如今人少,有空闲的房屋,杨丛义便找了一间干净又清静的偏房,将她安置下来。
随后又去厨房烧了两锅热水端进道长房里,又找来他暂时不穿的秋冬衣裳,让道长换上。
清尘道长久居山野,并不懂那么多人情世故,也没有那么多顾虑,当即在房内清洗一番,换了杨丛义的衣裳。
等她再次出来,模样又变了一变,脸面干净了,气色也比之前好了许多。
清尘道长对她的经历只字不提,杨丛义也不好询问,为避免无话可说的尴尬,便把他这两年的经历细细讲给她听。
从那日二人分别后,杨丛义上香炉峰开始,一直讲到眼前,期间带着三十几个逃犯出天柱山,得知军推荐到临安入武学,在武学发生的一切,回易督造等事,也都一一讲给道长听。道长只是静静的听着,未发一言打断。
等杨丛义将自己的经历细细讲完,天色也渐渐暗下来。
饭馆的伙计准时送来晚饭,杨丛义自是一番道谢。
“道长,吃饭,吃完好好休息一晚,明天带你在临安城看看。”
清尘道长轻声谢道:“多谢施主。”
吃饭时,两人又是各自吃饭,不发一语。
然而,饭后清尘道长却主动开口:“施主,你招募道人出海,不知道我符不符合你们的要求?”
杨丛义听后随即回道:“回易船队什么出海,朝廷还没确定下来,也许今年能出海,也许年内出不了海。道长想去,自然可以,先安心在这儿住下,等时间确定下来,我们就可一起出海。”
清尘道长又谢道:“多谢施主。”
杨丛义笑道:“有道长同行,我求之不得。只是海上颠簸,怕是要受一番苦。”
清尘道长道:“不怕。”之后就不再说话。
二人又喝了一杯茶后,天色已晚,便送清尘道长回房,让她先好好休息。
今日见到清尘道长,杨丛义便心浮气躁,看着她遭苦受难的模样,却又不知她和郑道长遭遇了什么,内心始终难以安宁,看书写字也没一点心情,干脆也早早睡了。
大宋燕王 第194章 清尘还俗
天不亮,杨丛义已在院中练枪,练了一个时辰,直到天色大亮。
等他出去买了早餐回来,清尘道长的房门还没有开,也不知道是不是还没起床,他也不便去叫,还是个小姑娘,受了许多苦,就让她多睡会儿。
招募告示和传单继续在临安城里四处散发,一万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发完,至少得发七八天。
杨丛义独坐招募处,等待郎中与道人前来。
清尘道长则一直在房间里很少出门,除了吃饭的时候。
转眼三天过去,招募效果也并不好,道人没有,郎中倒是招了三个,就是不知医术如何。
这天吃完晚饭,收拾好碗筷,清尘道长忽道:“我想还俗。”
杨丛义听的一愣,想也不想脱口问道:“为什么?”
问完就有些后悔,还俗是好事,女孩子在山中修道,何等清苦。
清尘道长低声道:“师父不在了。”
听得这话,杨丛义脑中一片空白,脸色大变腾然站起:“什么时候的事?怎么回事?”他虽有预感,猜到郑道长和清尘道长遇到麻烦,甚至是困难,可哪里能想到郑道长会出事。郑道长年纪也不算很大,一身修为更是高深难测,短短两年怎么就会不在了?
一听询问,清尘道长又流下泪来,过了一会儿,才慢慢讲道:“去年我跟师父从华山下来,准备进川蜀,去峨眉山,谁知路上被金贼拦住,说他们有人死了,让师父去给他们超度,师父不愿去,就打发他们离开,却不想他们怀恨在心,说我们是宋国奸细,派了好多人来抓我们,师父不愿动手杀生,我们跑了一天,最后还是被金贼大队人马追上,师父为了救我被金贼暗箭射伤,杀退金贼后,师父当天就羽化了。”
说完泣不成声,难以自已。
金人?道长的风姿,道长的恩情,瞬间涌上心头,杨丛义顿时怒从心头起。郑道长与世无争,一心参悟天地大道,下山云游,去一趟陕西,却被金人所害,恩情难报,此恨难消!
杨丛义不由自主握紧拳头。
转眼看到清尘道长独自哭泣,他强忍愤怒,轻呼几口气,涌动的情绪逐渐平息,慢慢坐下后,劝道:“师父已经不在了,我就是你的亲人,还俗以后好好过日子吧。”
清尘道长留着泪道:“不,师父因为救我才受伤羽化,我一定要给师父报仇。”
“师父是得道高人,一生参悟大道,早已超脱生死,纵使因金贼而羽化,但也绝也不会让你替她报仇。师父救你,就是为了让你能好好活着。若要报仇,也该是我去报。师父救我一命,你救我一命,我只有一条命,这条命就给了师父吧,你好好活着。”杨丛义看着瘦弱的清尘道长,眼里满是怜惜,心情复杂。
“师父也说我是修道的出家人,不让我替她报仇,可每次想起师父,心里就难受,就想杀了那些金贼,不杀他们,我不能安心。”清尘道长声音虽低,但语气坚定,这仇不能不报。
“师父的仇,我报。我今日在此立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立誓之后又道:“当日我要拜师,师父不允,如今我再拜师,师姐当不会拒绝。”
清尘道长明白过来,顾不得流淌着的泪水,立即推辞想让:“清尘不敢,当称师哥才是。”
杨丛义想想也不再推辞,便道:“也好,那我便以师哥自居,此仇我报,师妹是弱女子,该好好活着。”
清尘道长道:“我跟着师父十年了,还俗就是要报仇,此仇不报,怎么能好好活着。”说着抬手擦泪。
杨丛义则道:“既然认我是师哥,那就听我的,况且报仇也得从长计议,不是说报就能报。师妹可知道要抓你们的到底是什么人?”
清尘道长回想了一下,低声道:“我不知道,都是当兵的,不知道姓什么,也不知道叫什么。”
杨丛义又问道:“你们具体是在哪儿遇到金贼的?”
清尘道长道:“华州郑县。”
华州,前有华山,后有泾河渭河,左控潼关,右有南田关,历来都是关中军事重地。华州西边是京兆府,千年古都西安,陕西军政中心,雄兵盘踞。
杨丛义对山川地理颇为熟悉,自然知道华州是什么地方,便道:“陕西现在是金贼地盘,华州又有大部金军驻守,要报仇只凭我们自己怕是不行,要做好准备,不然去了也是白白送命。”
清尘道长急道:“那怎么报仇?”
杨丛义起身在屋内走动片刻,不久之后便道:“我现在已从武学出来,授了武官,要是不出意外,领兵打仗就是我以后的主要生活,等机会来了,我必然领兵直取华州,为师父报仇。但现在宋金议和,双方和平相处,短时间里怕也难有机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我能独领一军,必是报仇之时。到时候国恨家仇,定要跟金贼好好算一算!”
清尘道长听得此话,起身深深行一礼:“师父的仇就拜托师哥!要是用得上我,我这条命便也舍出去!”
杨丛义回礼道:“师妹不必如此,师父的仇我一人承担,你好好活着就好,这一定也是师父的心愿。”
清尘道长没再说什么,对于报仇这件事,她能做什么,她真的不知道,但她知道师仇必须要报。
杨丛义回身坐下,转而问道:“师妹,你是怎么来临安的?”师父的仇现在报不了,还是不要多纠结,等到机会来临,再一举报仇。
清尘道长也在旁边坐下,低声道:“师父离开前让我回大宋,回怀宁找你。可我三个月前回到怀宁,才听说你已经到临安了,我又不知道路,半个月前才找到临安来,在城里找了十多天都没有你的消息,城里又没地方住,看到招道人,就想先找个地方落脚,之后再慢慢找你。”
“师妹,你受苦了!”听到清尘道长的经历,杨丛义忍不住眼眶湿润,他难以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是如何从华州回到怀宁,又从怀宁来到临安,期间路途遥远,何止五千里?
清尘道长却道:“找到师哥就不苦。”随后又道:“从今天起,我便还俗了吧。”
杨丛义点头道:“也好,还俗吧。”
清尘道长道:“我俗家姓顾,父母也早就不在了,没有亲人,以前的名不用了,就用师父给我取的名吧,从今以后我就叫顾清尘。”
杨丛义道:“好,今天还俗也是大喜,当换下这身衣衫,但天色已晚,多有不便,等明天我带你出去置办几身合身的衣裙,开始正常生活。”
顾清尘起身谢道:“多谢师哥,清尘没了师父,以后就只有师哥了,望师哥不要嫌弃清尘麻烦、不懂事。”
杨丛义道:“何来嫌弃。我现在也是无依无靠之人,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宗亲,以后我们师兄妹两人相依为命,有我一口吃的,就绝不会让你饿着。”
顾清尘面现疑问,有些不解的问道:“师哥,你之前在山里可不是这么跟我说的,你不是有亲人吗?”
杨丛义叹口气道:“往事不可说,等有机会再给你讲讲吧。好了,今天就先说到这儿,你身体瘦弱,要早些休息,好好养好身子才是。”
顾清尘见杨丛义似乎心里有事不愿提起,也就不再追问,随即起身道:“师哥,清尘先回房了。”
杨丛义起身送道:“师妹今日还俗,自此前尘往事俱是过往,之前经历的种种不顺,都让它们随风去吧。”
顾清尘道:“清尘知道了。师哥也早些睡吧。”说完转身开门出去,径直回房休息。
杨丛义站在房中,呆立许久。
天柱山中盘龙山上,郑道长讲天地大道,拔剑退群蛇,是何等气势,杨丛义当场就被折服,当时就想拜她为师,却是没有机缘,如今惊闻道长羽化,内心难安,诸多恩情未能报偿一二,便再无见面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人生大憾事。
道长一生清修,居山中不与人争,不沾红尘,却招无妄之灾,被金人所害,这等大仇不报,如何还天柱山中救命之恩?
金人势大,匹夫之勇,怕难以成事,当借宋军之力,斩除华州之金贼。可如今宋金议和,两国不会开战,纵使开战也在十年之后,盟约被完颜亮撕毁之时。但十年之后,不知作恶之人是否还在华州,该打探清楚此事才行。
如今他有回易差事在身,不能亲自前往,唯有请人前去打探。杨丛义相熟的人不多,能做此事的更是没有。也许只能请忠义盟宋头领,他以前在岳家军里负责谍报,打探这点事情应该不难,可他现在已经是朝廷命官,再跟忠义盟有接触,不知道会不会埋下祸患。
事已至此,其实也没有其他办法,有仇不报枉为人。
杨丛义当即回到房里,研磨展纸,开始写信。至于写好之后怎么送去天柱山,他也有所考虑。
这个夜晚过后,许多人的命运都将改变。
大宋燕王 第195章 人员协调
之后的几天,杨丛义带着顾清尘上街置办了几身新衣裙,又买了些女孩使用的生活用品。
随后,他又去户部把从来没有领取过的俸禄全部领取了,十个月的俸禄,除正俸和职钱外,还有其他各种补贴,具体是什么补贴,杨丛义也不太清楚,总共给了二百七十多贯钱,对普通人家来说不算少,除了现钱外,还有些实物,让去其他地方领取,杨丛义对临安也不是很熟悉,等有时间再去领取。
拿到的俸禄直接就给了顾清尘,让她收着。女孩子管理钱财家用是本性,天生就具有这种能力。
既然要与师哥相依为命,顾清尘也不推辞,很干脆的就把钱收着。
她管钱之后,杨丛义一日三餐只能在家吃了,再也不能每天出去吃饭,毕竟饭馆饭菜贵,不如在家吃划算,她很有持家的天赋。
这些天里,杨丛义一次又一次催问回易船队何时出发,黄大人总是回答朝廷正在讨论,等正使确定下来就能出海。
在回易督造处,一边等待消息,一边继续招募。
郎中又招了二个,云游道人也招募到三人。
十一月初九,黄大人匆匆赶来,一进督造处的院子便大喊道:“好消息,好消息!”
杨丛义正在房中看书,突然听到院中大叫好消息,急忙出来,一见黄大人便问道:“黄大人,可是出海日期确定了?”
“不,是朝廷终于把回易正使定下来了。今天找你来,就是跟你们商量确定出海日期。”黄大人十分兴奋。
杨丛义听到这个消息同样十分高兴,这么说来,很可能年内回易船队就可以出海。
二人进屋之后不等坐下,杨丛义难以忍住激动的心情,立即便问:“黄大人,朝廷可是已经选定出海日子?”
黄大人坐下笑道:“对,昨天确定正使之后,司天监就选定了三个出海吉日,十一月二十一,十一月二十九,十二月十六。依你对回易督造的了解,回易船队何时能出海,哪个吉日比较妥当?”
杨丛义想也不想,当即回道:“十一月不可能出海,时间根本来不及。把消息送过去都要六七天,虽然所有物资应该已经全部到位,存放在泉州湾各港口,但全部物资要装船至少要半个月时间。等物资装完,临出海钱还得将全部海船检查一番,看看是否有物资短缺,这又需要几天。最关键的是各位大人能不能在月底赶到泉州,如果不能,十一月二十九就不用考虑,直接选定十二月十六为好,时间充裕一些,也能做好充足准备。黄大人,你觉得如何?”
黄大人道:“我以为还是以十一月二十九这个日子来准备为好,先按这个出海日期准备,要是不行,再推迟到十二月十六。你担心我们能不能赶去泉州,也在情理之中,但只要出海日期确定下来,也容不得在临安拖延,误了出海吉日,谁也担待不起!”
杨丛义道:“还是大人思虑周全。既是如此,我立即把消息送去泉州,让汤副使马上开始准备,将所有物资装船,等大人一到泉州,便择吉日出海。”
黄大人道:“杨副使先不急,吉日一旦确定,消息自有朝廷派人日夜兼程送去,你去一趟泉州要八九天,朝廷快马信使三四天就能到。如今回易正使已定,有些事情他估计要提前过问,我们需得好好计议一番,你暂且留在临安,到时候我们一同去泉州。”
递送消息既有朝廷安排,那就不用他操心,当即回道:“听大人安排就是。”
黄大人道:“我先把选定的出海吉日告诉朝廷和回易正使,等朝廷同意之后,自会派人将消息送往泉州。你就在此安心等我的消息,近两日找你有事计议。”
杨丛义道:“是,那我就在此恭候大人的消息。”
黄大人随即就要起身离去,杨丛义突然想起回临安还有事需要协调,赶紧出言拦住:“黄大人,我这儿还有事需要大人出面协调。”
“何事?”黄大人听得这话又坐下。
杨丛义道:“是这样,既然已经确定年内回易船队出海,跟船的人手就需要一一配齐。其他人手已经都差不多了,现在唯独还缺医术精湛的郎中和得道高僧,希望大人能协调一二。”
黄大人微微一愣,这等人手完全可以自己招募,应该不需要他来协调。便问道:“如何协调?”
杨丛义道:“这次随船人员估计要达到七八千人,远远超过预期,南洋气候与大陆不同,又常年在海上,疾病难以避免,所以预计要配置郎中至少五十名,我们也招募了几个月,从泉州招募到临安,一共也才招募到十几个,缺口极大,招募到的郎中医术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我想太医局里的太医个个医术精湛高明,一个太医能顶得上普通郎中四五个,是不是可以协调调拨一些,不然到了海上一旦发生大的病患,难以应付,那对整个回易船队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黄大人一听要调拨太医,当即就准备摇头,太医是为皇家诊治看病,偶尔会被官家委派给朝廷重臣诊治,哪里能调拨的出来?但又想到出海之后,南洋气候与北方不同,又在海上远离大陆,难免会水土不服,不舒服患病,若真有事,就靠街上找来的郎中,他还真不放心。出海本就有风险,再不做好该做的准备,一旦出了事,怪不了任何人。
犹豫一会儿,还是回道:“好,我尽力协调,看能不能调拨几个。还有什么得道高僧?要他们做什么?”
杨丛义道:“大人有所不知,我们出海是去西洋,少则两年,多则三五年,这么多人都在狭小的海船上,远离故国大陆,几个月不下船,不下地,看一眼四处是海水,再看一眼还是海水,时间长了,人心思变,容易乱想,会出事端,我们带些高僧同去,时时宣扬佛法,驱除心魔,让船员时刻保持心态平稳,不出乱子,如此船队才能安全出去,安全回来。
还有,我们这次采购了两千多万斤茶叶,数量太多,怎么把它销出去,也需要想些办法。听说得道高僧一般都精通茶道,由他们随行,每到一国一地,便邀请当地达官显贵同饮一次茶,那这茶叶就不是普通的茶叶了,能卖到什么价位,还真是难以想象。
丝绸其实也是一样,据我所知,丝绸在西方只有贵族穿戴,平民百姓见不到也买不到,我们这次采购丝绸锦缎四百多万匹,数量巨大,若卖不出去那么多,贵族就要趁机压价。要是能从织锦院选一批手艺精巧的制衣工匠同行,每到一处,给当地的达官显贵与他们的家眷送上精美的衣衫,四处宣扬一番,让平民百姓也能看到东方丝绸锦缎缝制的精美衣衫,商贾富户定然也会来交换购买,如此一来,我们能得到的利润将不可估量。所以,要想安全出去,安全回来,又能赚回更多的钱,得道高僧和织锦院制衣工匠就不能少,一定得调派一些。”
杨丛义一口气把要人的问题说的清楚,几乎明确的告诉黄大人,要是没有这些人,回易船队出去能不能赚到钱,能不能安全回来,都是未知数。
总之一句话,太医、高僧、制衣工匠都不能少,少一样,这趟回易就要大打折扣,说不定就是白跑一趟。
高大人不做生意,听完杨丛义这番话后,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和精髓。当初官家让他负责回易,就是为了赚钱,充盈府库,只要是有利于赚钱的,哪有不答应的道理。只听他应道:“好,这些人我尽快找来。还有什么人手需要协调?”
杨丛义道:“多谢大人帮忙解决难题,人手只要协调这些就够了。还有宣威军的事情,宣威军已经练好,这次出海他们责任重大,整支船队的安危都在他们手中,南洋西洋国家众多,难免有些国家会设置障碍,阻扰大宋回易船队,甚至可能会仗着地利攻击回易船只,抢夺我们的物资货物。以防这种情况发生,宣威军需要配备足够打五场仗的军资军械,做好最坏的打算,等到真的危险来临,我们才不会慌乱。除了常备军械,宣威军还要配备一些*武器,以便在危机时刻,震慑不尊礼法的宵小国家。”
不是他不去,而是就算他去费力解释一番,也不一定能领取到多余的军资军械。但高大人不一样,他是宣威军统领,又是官家近侍,他去协调领取更多的军资军械,甚至是*武器,自然要比杨丛义去容易的很多,也许就是一句话的事。
高大人点头道:“好,这事也交给我来办。还有吗?”
杨丛义笑道:“没了,就这些。要是太医、高僧、制衣工匠和军械都能协调好,这次回易定能赚回十倍利润不止。”他怕说的太多,高大人忘记,赶紧再提一遍。
高大人笑道:“好,杨副使,你就在这儿等我消息。”说完就起身离开,刚走几步,又停下道:“对了,有时间的话你去武学一趟,武学还有些事等你处理。”
“好,这两天有时间就去。”
杨丛义忍住激动的心情,一直将高大人送出院外。
大宋燕王 第196章 准备离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