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顾清尘点头十分害羞的回道:“郎君说什么,奴家听着就是。”
杨丛义道:“首先这奴家二字,以后就不要说了。”
顾清尘道:“那我该怎么说?”
杨丛义笑道:“怎么说都行,就是别自称奴家,你看着办吧。最重要的,你要养好身子,现在瘦弱的我一只手就能把你举起来了,这样可不行。”
顾清尘道:“郎君放心吧,现在这么瘦弱,是之前没饭吃,现在有郎君了,过不了多久清尘就能恢复过来,跟以前一样。”
杨丛义拉着她的手道:“嗯,好好吃饭,好好长身体。回去吧,外面冷。”
顾清尘嗯了一声,便抓着杨丛义的手,一起回到船舱。
再回到船舱,这不足六尺见方的小天地,舱门一关,黑暗中暧昧之气渐渐浓郁。
杨丛义自然而然就将顾清尘揽在怀里,抬手一摸她的脸庞,滚烫滚烫。伸手一抚她的纤腰,直感觉她开始浑身颤栗,瞬间腰身僵硬,紧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见是这般情形,他便没有再多做什么,只是握着手,搂着腰际,轻声笑问道:“娘子,我们都成亲了,我还不知道你年方几何呢?可以告诉为夫吗?”
顾清尘逐渐习惯腰间放着的那只手后,身体变的柔软起来,无力的瘫软在杨丛义怀里,笑道:“清尘已经十七了,郎君呢?”
杨丛义笑道:“为夫比娘子年长七岁,已经年满二十四。”
“郎君,清尘想问你一件事,郎君听了不要不高兴。”
“娘子有话随便问,没有不能问的,不能说的,我们之间没有秘密。”
“郎君在家乡可有订亲或婚配?”稍稍犹豫了一会儿,顾清尘忽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来。
听得这个问题,杨丛义忍不住哈哈笑道:“娘子,你想什么呢,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你别管,就问你有没有。”顾清尘挣脱怀抱,回身问道。
虽然看不清顾清尘的神情,但也能想见她此刻定然十分认真。于是收敛了脸上的笑容,十分认真的回答道:“没有,没有订亲,也没有婚配。此刻我一无爹娘,二无兄弟姐妹,三无宗亲,除了娘子,再无任何亲人。”
听到这话,顾清尘当即扑进他怀里,轻声道:“清尘就是郎君的亲人。”
杨丛义正感觉有些莫名其妙时,顾清尘又从她怀里起来,黑暗里也不知道她又要做什么,便道:“娘子,今天你刚刚恢复,早些休息吧。”
说完一伸手,又要把她揽在怀里,触手处却摸到了光滑的臂膀,她在黑暗中褪下衣裳。
杨丛义赶紧把搂在怀里,急道:“天冷,快穿上衣裳别着凉生病。”说着迅速捡起衣裳,重新给她披上。晕船躺了两天,今天才精神好转,身体还虚弱,还是着凉,染上风寒,那可不得了。
“郎君,清尘今天就想做你真正的新娘。”她挣扎了一下,准备起身,但却被杨丛义抱的紧紧的,哪里容她乱来。
“刚刚我们对月叩拜完,就已经是夫妻,哪有什么真的假的。你身子还虚弱,千万不要着凉了,赶紧把衣裳穿好。”
“郎君,我们还没一起睡觉,没做那事,就不算是真正的夫妻。”顾清尘趴在他怀里十分羞涩,说完这些话,羞涩的都快要钻进他身体里。
“哪有的事,夫妻就是夫妻。要做那事,也不能在这小小的船舱里,等到泉州安顿下来,把身子调养好再说。”说着帮她穿上衣衫。
顾清尘扑在杨丛义怀里享受着这一刻的幸福,紧紧的把他抱住,生怕一松手,他就会消失掉,从此再也见不到。
杨丛义又从包裹里拿出几件厚厚的冬衣铺在地上,双手一抬,就将清尘抱起放在冬衣上,让她平平的躺下,随后他也在一边躺下,笑道:“今日大喜,虽不能圆房,我与娘子却能同床共寝,也是大喜。”说完便轻吻了一下她的额头,把一件厚衣衫盖在她身上,又道:“娘子睡吧,天也不早了。”
顾清尘紧紧抓住他的手,却道:“郎君,我好高兴,我还不想睡。”
杨丛义笑道:“也是,娘子都睡了好几天了。今日大喜,我给娘子唱支曲听吧。”
“郎君会唱曲?”
“会的不多,都是家乡的曲。”
“郎君快唱,清尘好想听。”顾清尘翻身坐起。
杨丛义坐起,将厚厚的衣衫给清尘披上,随后便道:“今日是我们的大喜日子,我就唱支情歌吧。”
“你是我心中的那朵莲,出污泥而一尘不染,你前世转身的一瞬间,一眼回眸拨动心弦,你是我眼中的红牡丹,百花园中数你最艳......你是我眼中的南飞燕,飞过大海越过高山,我望断秋月望穿双眼,多想借一片彩霞与你缠绵,采一粒莲子开满湖园,摘一朵牡丹富贵久安,化一只蝴蝶陪你浪漫,唱一首情歌飞向你耳边,捧一丝清风吻上你的脸,盈一弯新月伴着你入眠,做一颗流星落入你心间,送一首恋歌爱你到永远......”
“娘子,你怎么又哭了?”不等唱完,杨丛义就听到顾清尘又在哭泣。
“郎君,你怎么会唱这种曲,你是不是也跟其他小娘子唱过?”顾清尘边哭边责问。
听得这话,杨丛义顿时无语,只得苦笑道:“娘子,你想太多了,我家乡男男女女都会唱几支小曲,我私下学了这支小曲,就是要唱给我以后的娘子听,今天我们成亲,刚好唱给你听的啊。”
“真的吗?郎君不要骗我。”顾清尘似乎不太相信。
杨丛义一把将她搂过来,低头印上她柔软温暖的双唇。
一番轻吻之后,清尘气喘嘘嘘,双手抓紧了他的腰背。
担心继续下去会把持不住,杨丛义赶紧将她紧紧搂在怀中,亲吻着她的头发。
“娘子,以后不要胡思乱想,要好好休养身子,好吗?”
顾清尘还在晕晕乎乎中回味甜蜜,当即回道:“清尘再也不胡思乱想了。”
大喜之夜,虽无翻云覆雨,却也甜蜜温馨,胜似如胶似漆。
大宋燕王 第200章 授官任职
第二天,日头高起,新婚缠绵纠缠在一起的男女才依依不舍放手,分开彼此的腰际。
杨丛义起身做好饭菜,伺候身体不便的娘子吃了,交代她在家好好休息之后,匆忙赶去城里。
昨天约好,今日要在市舶司见面,把回易督造诸事都好好梳理一番,有些未尽事项,早做准备,迅速完成。
一进议事厅,就见汤鷽、赵安在厅中等待。
“汤兄早,赵将军早。”杨丛义信步而入,在一边坐下。
汤鷽道:“杨兄如此春风满面,有何幸事?”
赵安也一抱拳,然后道:“前日就听说监军从临安带来两船军资军械,监军辛苦。”
杨丛义笑道:“哪里哪里,你们在泉州才叫幸苦。”
三人刚刚寒暄一番,就见黄大人慢步进来,当即起身行礼。
齐声道:“见过黄大人。”
“不必多礼,都坐。”黄大人在主座坐下。
“今日找你们来,就想问问你们督造之事准备的如何了?半月之内是否可以顺利出海?”黄大人面带笑意。
汤鷽立即答道:“回大人,所有回易物资全部装船,后勤生活物资也已装船,足够在海上生活一年无忧,神舟主船也基本布置妥当,所有人等可即刻上船。”
赵安道:“宣威军全员训练完成,足可应付海上可能遭遇的敌人与危险。宣威军四千五百人,已经在各船布置妥当,掌管尾舵航向、桅杆风帆和各船联络与安全。”
黄大人笑道:“好好好,回易能成诸位功劳不小。今天是十二月初一,在十二之前,全部人马必须登船,做好准备,随时出发,可能做到?”
汤鷽道:“查漏补缺,物资再做少许补充,最迟可在十日全部登船离岸。”
赵安道:“宣威军上下已经做好准备,可即刻离开泉州港。”
黄大人道:“好,诸事就拜托各位了。等正使戴骢戴大人一到,十五日便择吉时出海。”
随后又道:“此次回易,诸位前后准备将近一年,着实辛苦,我为诸位请功,朝廷已经正式批复。”
说完便高喊一声:“来人。”
随即就有随侍太监手捧文书,进入厅内。
只听黄大人道:“回易督造副使汤鷽授成忠郎,任回易左参军,辅助回易正使、副使进行回易货物买卖与朝廷所需物资采购。”
话音一落,随侍太监就将一纸文书递给汤鷽。
汤鷽接在手中,当即向北谢恩。
等汤鷽坐下,黄大人又道:“回易督造副使杨丛义授保义郎,任回易右参军,负责管理船员及后勤物资供应,兼宣威军监军,辅助回易副使管理宣威军。”
随侍太监又将一份文书交在杨丛义手中。
保义郎是什么级别,杨丛义不知道,但想来肯定是升了,当即起身向北谢恩。
黄大人接着道:“宣威军督造使赵安授修武郎,任宣威军副将,辅助回易副使全权负责宣威军巡逻与战斗指挥,护卫回易安全。”
随侍再将一份文书交给赵安。
赵安十分激动的接过文书,向北下拜,高呼谢恩。
“官家此番力排众议,耗费巨资组建回易船队,授予三位重职,所谓何求,你们应该清楚。三位筹备回易将近一年,对人员物资都了如指掌,若同心协力,回易必成,等船队带回五倍、十倍利润,三位官升一级,我完全可以保证,可以做主。三位以为如何?”
赵安道:“黄大人放心,有宣威军四千五百精锐,末将定能力保回易船队无损,船队安全出海,完整回来!”
汤鷽道:“大人放心,下官一定尽心尽力做好回易,赚取足够利润,不负官家与朝廷所托!”
杨丛义道:“下官一定全力保障整个回易船队物资供应,保证全员不缺吃喝。”
三人先后表明决心,黄大人很是欣慰。
“好,如此我就放心了。你们记住,这次回易是官家促成,首要目的是赚回钱来,丰盈府库。至于其他的事情,有精力就参与,忙不过来就不要管。你们可明白?”
汤鷽与赵安面面相觑,不知黄大人后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还请大人明示?”
“不妨告诉各位,这次回易朝廷派了正使跟随,主要为了代表大宋朝廷出使南洋各国,其次便是想要监督回易,要让赚回来的钱财归入户部府库。出使之事与我们无关,戴骢自会带人专为此事,我们供应吃喝就行了。回易之事由官家主导,所赚钱财需全数归入内库,戴骢可以过问,但不要让他直接插手。你们都记住了?”
黄大人说的很明白,这个戴骢就是朝廷派来摘桃子的,回易督造时不参与,等一切准备妥当,就想派个正使把回易大权一把捞去,还想跟官家争钱财,把赚取的利润划到户部去,哪有这么好事。
三人当即点头,汤鷽道:“大人放心,下官定会事事向大人禀报,赚取的金银和换取的货物,都会清清楚楚报于大人知道。”
黄大人点头道:“好。赵将军、杨参军,你二人也不要跟戴骢有过多接触,船队沿途靠岸,你们带领宣威军保护船队安全就行,使团有随行禁军护卫,若有需要,你们可派人随行保护,不得节外生枝,影响回易。”
“是。”赵安、杨丛义齐声应承。
“好了,今天找你们来,跟你们推心置腹说这些事情,最终的目的就是好好做成这才回易,赚回足够的钱财,到时候内库丰盈了,官家一高兴,什么封赏都有,别说官升一级,连升两级三级也未尝不可。今天说的这些话,望三位牢记在心!”
黄大人说完扫视三人一眼,收起了一贯挂在脸上的笑容。
三人毫不犹豫,连声应是。
“今天就先说到这儿,你们各自忙去。若有事不决,再来找我。”
三人起身,一起告辞离去。
出得门外,三人互相道喜,祝贺升官。
随后赵安当先离去,三个港口的安全如今全在他身上担着,不敢有丝毫大意。
杨丛义、汤鷽二人并不是很着急,物资人员基本都准备妥当,只需要检查补充。
二人漫步回到回易督造处,多日不见,自然有不少事情要聊。
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黄大人与正使的问题,他们之间的问题估计涉及到皇权与朝臣的矛盾。
户部府库属国家所有,任何钱财的进出,特别是支处,需要宰相和各部协调之后才能列支,皇帝想用钱也要批准,朝臣如果认为列支不合理,自然就会被驳回,皇家内院使用财赋受限,自然就得另想办法,于是便单列府库,专为皇家服务,是为内库。
每年户部会按全年财赋预算,拨付一部分财赋给内库,如果皇家花销大,内库的钱财就远远不够。赵构从汴京一路跑到江南,最终建都临安,百废待兴之际,又跟金国打了十几年仗,全国各地也是盗贼叛乱四起,如今天下初定,财赋有限,皇家想用钱,朝廷各部也要用钱,大宋开国以来,皇家就与士大夫共天下,如果朝臣众口一词,民贵君轻,要先解决百姓的问题,天下社稷的问题,赵构作为皇帝也得退让。难道他敢为了自己享受,把这大宋亡了吗?他不敢。
不敢,又需要用钱,那就得想办法。远洋回易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撇开朝臣,他自己找人做,赚的钱自然要进内库,供皇家支用。
贵为皇帝,行事也要遵祖训、讲规矩,不可能为所欲为。自家天下以来,皇权一直跟相权相矛盾,所以有些时期宰相才更换的特别频繁,一年换一个,甚至一年换好几个,就是因为宰相跟皇帝不和。
而此时的秦桧之所以稳坐宰相之位十几年,不过是阿谀奉承,深得赵构之心,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方案,力主放弃北方,宋金议和,使赵构的皇位坐的安稳。
但秦桧不是赵构的一条狗,作为宰相十几年,朝野内外不知道有多少是他的人,时间一长,地位越稳,欲望更大,自然就要跟赵构生出龌龊与矛盾。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任何联盟都是脆弱的,赵构和秦桧也是一样,不管以前多顺从,等到秦桧有足够的势力,他就会有自己的想法,要竖立自己的权威,不然他这个宰相在别人看来就是傀儡,竖立权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跟皇权争一争,斗一斗,只要斗得了皇权,朝廷内外大小官员还有谁敢不服!
所以这次,回易之事,从正使之争开始,估计就是赵构与宰相不和,意见不能统一,不然何至于,一个回易正使的任命,就纠缠争论长达一月之久还确定不下来。
杨丛义上学时历史学的还可以,每一个朝代灭亡时,最后一页写满了经验教训,眼前的问题带进书里,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但这些事情他不能跟汤鷽说的太多,因为这不符合他作为一个武学生的学识和认知。
二人简单聊了聊黄大人与正使可能存在的恩怨后,不约而同的岔开了话题,如今他们大小也是官,朝廷的事还是不要随便议论。
半个时辰之后,二人同去港口。
大宋燕王 第201章 临行准备
空着的海船不多,只剩了七八艘。
杨丛义一到港口就找到江恺,让他安排人手将从临安带来的军资军械装船,除一部分装上六艘战船和四艘车船外,绝大部分要分两艘海船装载,交代部分*武器注意防潮。
虽后又找到沈缙,上次他制作的针盘,杨丛义已经看过了,虽然跟他设想的还有差距,但也还算精巧。
针盘还在沈缙手上,没有分发下去,这也是杨丛义的意思。这种指向利器好不容易做出来,自然不能随便就流传出去,等出海之时再分发也不迟。
这次招募了不少工匠和特殊人才,织工、染工、木工、旷工、铁匠、石匠等,不下数十个门类,总共有三四十人,精通各种技能技术,这些人所会的技能技术,多数都在《梦溪笔谈》里有记载,沈缙对《梦溪笔谈》较为熟悉,自然要划给他管理,海船或船队出了什么问题,他也好及时召集人手解决。
杨丛义也另有一层深意,就想让沈缙向他祖上看齐,能在出海的这段时间专心钻研理解书中所载的技术,他有头脑,工匠们有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术,要是他们在一起能有新意,弄出些新东西,那最好不过了,弄不出新东西也没事,培养出一个像沈括一样的科学家也是好事。
现在港口无事,杨丛义就让他带着工匠们出去采买一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商船以后也不能手生。
在港口也见到不少道人,其中就有熟人。
三四月间他从黄梅县回太湖县的路上,曾经遇到三个道人,如今他们全在港口。
三道人以张柳为首,另外两个是他师弟,鲁全,唐寿,三人年纪都不大,应该比杨丛义大不了几岁。
细问之下才知道,他们是在十月中旬,也就是杨丛义离开泉州不久,他们来到泉州之后,也费了不少功夫才打听到回易船队,找到港口去。
到了港口,一提杨丛义,自然就有人知道,江恺时常在港口,他又负责派人招募道人,有道人上门来,他当即就出来将人迎进港口,问明来历后好生安置。
杨丛义与三人细聊了一会儿,得知当初邀请他们出海,其实他们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临时有事,不得不会鄂州一趟,办完了事便一路往泉州赶来。他没有好奇的打听他们去鄂州有何事,毕竟出家人也有自己的私事,当初不说,现在也不会随意向外人透露。
当初在回太湖县的官道上,杨丛义亲眼所见他们跟二十几个歹人打成平手,他们剑法之精妙,他只有羡慕的份,出海之后,有机会可以向他们讨教讨教,随身带一杆长枪着实不便,要是能学一手剑法防身,行走就方便多了。
请来的道人总共有二十余人,个个都有本事在身,要么练武,要么医术高明,要么潜心修道,道法精深。等出海,这些道人对船队来说都是十分宝贵之人,他们心性淡泊坚定,对常年在海上漂流不见陆地,心情容易变槽的人来说,肯定是一股清流,能抚慰船员的浮躁。
杨丛义与道人们一番寒暄,说他曾经与道人结缘,对道人颇有好感。道人们从与他的交流中也能感觉出他的话是真是假,对他也是格外亲热一些,不像对其他人那么漠然。
离开道人休息的地方,杨丛义又登上海船,舱里舱外都看了看。船舱里已经装满了货物,不是丝绸锦缎就是茶叶,一艘船能装多少,他还真不知道,估计整个港口只有汤鷽知道,因为只有他手里有回易物资清册。这事儿不归他管,他也懒得打听。他关心的是生活物资,日常用具是否齐备。
后勤物资归江恺负责,老早就交给他了,略一检查,海船上的各种物资足够四十人生活使用半年之久,淡水都在舱底,在密封舱里,只要不被污染,用三两个月不成问题。船上的生活区和物资存放区是分开的,防火防水都在考虑中。
海船上的物资存放,和各种物件摆放,有不少都是葛三仔的意见。看江恺和葛三仔把每一艘海船货物和生活物资都弄的井井有条,杨丛义十分高兴,看来他是找对了人。
剩下的海船也就不用再一一察看了,他相信江恺和出海多次的葛三仔会帮他统统做好。
随后,杨丛义又跟江恺详细商讨后备军的安排,最终决定要把这些人全部带上,平常是水手劳力,必要的时候也能拉出去杀敌,因此除战船外,每艘海船派三十人,剩余的全部安排上神舟主船。
安排分配人手的问题,直接就交给江恺来做,毕竟这些人都是他亲自招募,又一直是他在带领,管理起来也顺手。
等一切都了解安排的差不多了,还剩下一些问题就需要集体研究解决,比如船队如何排兵布阵,这一百多艘船谁前谁后,走什么线路,怎么行走,每日行多少里,何处停靠等,都需要提前规划好。
等把人集中起来,商讨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发现这等问题并没有几个人能说上话。
不得已,杨丛义只能撇开大家自己来做,他能依靠的当然就是随身携带的那册地图。
回到家里他闭门复制了一张从泉州到马六甲海峡的海图,沿途有些岛屿,标注的清楚,线路之外的则全是空白,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有多少里路,顺风要行多少日,在图上都有一个估算的数目。最后又找葛三仔验证,看看从广州到南洋这段海路是否跟他以前走相似,有出入的地方,商量一番后再做调整。
等他再次拿着这张复制好的海图出现在港口,召集赵安、汤鷽、江恺、沈缙,以及最前边十艘船的船长和舵手,把船队十五日从泉州出发,两个月后到达安南的大致行程告诉他们,沿途何处可以停靠,何处可避风浪,何处可以补充水源,都跟他们说的清楚。
最后又将这份简略的海图复制了十份,但只复制了广州到安南这一部分,也就是穿越南海这段海图,让每艘船的船长和舵手都要把沿途岛屿和礁石所在位置记清楚。
等众人走后,杨丛义又把十份南海地区更详细的海图交给赵安,让他交给每一艘战船的指挥者,南海太大,战船巡视在四周,一定要有更详细的海图,一旦有意外发生,他们也好及时处置。
一百多艘船一字排开,相隔一里,从头到尾就得百里,相隔两里,头尾相距两百里,战线实在太长。战船不载货物,便可多装载军士,一旦有事,轮番划桨,战船的速度就比海船快,可以迅速赶上处理一些意外,有了详细的海图,他们便能心里有数,有些危险的地方也能提前防备和消除。
等一切都准备好,已经到十二号。绝大多数人员都已经分配好,住上海船,随时准备离开。当然,几乎所有主事人都还没有上船,还有最后一些事情要处理,有公事,当然也有私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