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君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臊眉耷目
三国有君子 第一百六十五章 徐州真正的大佬
郭嘉不是没有想过逃走。
可惜的是不能。
也不知道这位陶公子为何对自己这么重视,不但日夜派个人谨慎监视,大白天的一有闲工夫就主动过来贴着自己,跟自己东拉西扯,天南海北的聊天,弄的好像是多年知交、无话不谈的朋友一样。
郭某是被你绑架来的好不好!干嘛弄的像是哥们一样。
最有病的,是那名叫做尤驴子的泰山军士卒。
这小子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整日整日的不睡觉,端着一柄破弩成天成宿的如幽灵般潜伏在郭嘉附近,但凡郭嘉稍微有点异动,便不知从哪个旮旯里响起一阵拉弦上弩的声音,弄的郭嘉心烦意乱,偏偏对这黏在附近的臭虫无可奈何。
“大兄,你看那边的景色如何?我徐州境内六郡国人杰地灵,风景不比你们颍川郡差吧?在这地方安家落户吧,我供你吃,供你住,比亲兄弟对你都亲,你觉得我这个提议怎么样?”陶商笑着为郭嘉规划未来。
郭嘉一脸木然的看着陶商,也不知道脑中在琢磨什么。
少时,方听他道:“提醒你一下,徐州只有五郡国,你老爹强占了人家豫州的沛国,也归成了徐州一郡,实则不应该算……还有,郭某什么时候成你大兄了?”
“你我皆是袁公义子,按辈分算,你当然就是我的义兄。”
郭嘉伸手从腰间拿出那个酒葫芦,仰起头咕咚咕咚的灌了一口,抹了抹嘴,懒洋洋的道:“陶公子,郭某这个人,别的都好,就是有一个毛病,倔!袁绍四世三公,诸侯盟主之尊,够英雄了吧?可郭某看不上他,就是死也不愿意侍奉他,这点你明不明白?”
陶商呵呵一笑,并不生气,道:“义兄真能自抬身价,我看你是不满意袁绍给你的官职,别把自己说的那么高尚,都是一路人,咱们谁不知道谁啊?”
郭嘉转头“哼”了一声,道:“郭某自幼秉承儒训,不畏凶蛮,誓与道义二字共存亡,跟你才不是同路人。”
陶商摇摇头,道:“拉倒吧,你若真的誓与道义共存亡,在我绑架你往徐州走的第一天起,你就应该找块石头一头磕死,而不是在这跟我瞎掰扯……大兄,陶某不会看错的,相信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咱俩才是最完美的搭档。”
郭嘉扬天长叹口气,悲哀道:“郭某完了,你就美了。”
就在陶商和郭嘉在河边呛呛时,却见糜芳引着一个看似三十岁不到的年轻官员,来到了陶商的身后。
“大公子,东阳县县令,听闻咱们的兵马驻扎于此,特意准备美酒果品,前来此处犒劳三军。”
陶商诧异的转过头去,看着糜芳身边那位长相白白净净,一脸和善的年轻人,奇道:“东阳县好像离此不是很近吧,东阳县的县令为何会来犒军?”
糜芳也不甚清楚情况,随即让出一个身位。
便见那年轻的县令迈步上前,对陶商拱手言道:“东阳县县令陈登,见过长公子。”
一听这个名字,陶商的眼睛顿时发亮了。
在陶商心中,若论及徐州的诸人中,谁是才华横溢,文武兼备的第一号人物,陶商觉得不是自己的父亲陶谦,也不是糜竺、曹豹、赵昱、王朗等四大家主,更不是跟随自己长达一年之久的糜芳,也非独断专行,在徐州成立国中之国的臧霸,而是眼前的这位年轻人—陈登。
自己刚刚穿越回来的时候,由于事情紧急,便很快出征,所以没有时间打探这个人的消息。
他原来竟是在东阳县当县令啊。
陶商之所以认为陈登是徐州排名第一的人物,实在是这个人做出的事太过逆天,让人瞠目结舌。
在陶商眼中,眼下的徐州虽然主要的力量是糜、曹、王、赵四大家族,但陈登与其老父陈珪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两条潜龙。
因为在历史上,任何诸侯进了徐州境内,感觉都是在按照陈家父子所设定的剧本走流程。
历史上,陶谦死后将徐州让于刘备,很多人都以为刘备是捡了陶谦一个大便宜,实则并不是那么回事。
徐州的领袖是陶谦,但徐州政治体系的构成却是士族门阀首领,陶谦死前就算是指认了刘备继承徐州,但若是没有门阀们的同意,刘备的屁股就是再沉,迟早也会从这个位置上跌落下去。
但是,这个时候,却是陈登站出来替刘备解围。
他不但说服了徐州上上下下的士大夫们的同意,还置书与袁绍,拜托袁绍能够站出来,支持刘备继承徐州。
当然,结果就是,袁绍也不知是被陈登拿住了什么短处,竟然真的站出来公然支持刘备继承徐州牧的位置。
而正是因为有了袁绍的全力支持,刘备才能够在陶谦死后,全领徐州之地。
陶商不是很清楚陈登的家室,但他觉的,相比与现在拥簇着陶谦的四大家族来比,下邳陈氏一定有着自己不甚清楚的江湖地位和士族群体,因此才能够慑服徐州诸士族,并令袁绍一心支持刘备上位!
而之后的吕布,在进入了徐州之后,更是被陈氏父子当成掌中之物一样的玩弄,有人觉得杀死吕布的人是曹操,但陶商觉得,真正要了吕布性命的人,并不是曹操,更不是刘备,而是眼前的这位陈元龙……机谋百变,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
而且陈登并不仅仅是文臣,他的军事实力也非常强悍。
吕布死后,曹操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建安四年,孙策整合江东兵马,以孙权为主将,主动向广陵郡的匡琦城发难。
江东兵力十倍于陈登,却被陈登虐成了狗,打的一点脾气都没有,乖乖的滚回了东吴。
如此文武双全的人物,既有谋略,又有统兵之能,更兼其身后低调的家族势力庞大的令袁绍也愿意为其出头所用……
这样的人物,堪称有鬼神之力亦不为过。
但是眼下,他却还仅仅只是一位东阳县的县令而已。
“县尊远来辛苦,东阳县离此少说也有百里之地,陈县令跑这么大老远来犒军,实在是令陶某汗颜无地,太辛苦了吧。”
陈登呵呵笑着,恭敬道:“长公子说的哪里话,公子为天下计,率兵西进司隶,北上三河,所做所为令天下侧目,辗转一年鏖战何止千里之境?下官就算真奔波了百里之地犒军,与公子的辛苦相比,亦是相差的甚远,公子这话实在是折煞下官了。”
陶商闻言急忙摆手,道:“陈县尊,陶某虽然是刺史公子,却不过是白身,公乃是举孝廉为朝廷亲命的一方父母县长,如何能在陶某面前自称下官?于礼不合。”
陈登闻言,似是颇感诧异,道:“长公子莫非还不曾知晓朝廷的任命敕封?”
陶商疑惑不解的看着陈登,奇道:“什么任命敕封?”
陈登张了张嘴,似是想对陶商说些什么,但转念一寻思,随即笑着摇了摇头,改了口风。
“长公子回彭城后,使君自会对公子揭晓,却是无需陈某在此饶舌了。”
陶商见陈登对自己一副恭敬谦和的模样,再试想他从百里之外特意赶到此处来给自己接风,不觉有些疑惑。
以这位“徐州第一大佬”的作风手段和名头,想必不会做没有益处的事。
陈登又与陶商闲聊了两句,便推说还要去查看跟随他一同前来的县吏们犒军的情况如何,先行告退,待稍后摆宴之时,再与陶商详谈。
陶商看着陈登与糜芳匆匆消失的背影,低头沉思。
却见郭嘉嘿然一笑,道:“这个人,就是陈登陈元龙吗?果然是有两下子,颇为了得。”
“你认识他?”陶商错愕的转头看向郭嘉道。
“怎么可能。”郭嘉一摊双手,无奈道:“郭某要是认识他,适才能不跟他打招呼吗?再说我一个颍川阳翟人,跟他一个下邳人,哪来的什么交情。”
“那你怎么会知道他的?”陶商不解的看着郭嘉道。
郭嘉眉头一挑,寻思了一下,突然一伸手道:“回答你的问题可以,但需酬以一块麟趾金。”
“什么玩意?”
陶商闻言错愕了。
看着郭嘉白皙的手掌和浪荡的笑颜,陶商重重的哼了一声:“你是第一个敢当面主动跟我要钱还能活过三个数的人,你应该为你自己的命大而感到庆幸。”
“无妨。”郭嘉随意的耸了耸肩膀,道:“郭某并非是你的幕僚,不过是被你劫持而来的,适才郭某细琢磨,左右都被你抓来了,且时时刻刻身边都有人盯着跑不了,那索性就既来之则安之,但你这样的小子,还没资格让郭某侍奉,总之一句话,以后每问一个问题,便要一块麟趾金,这样郭某心中也算痛快些。”
陶商低声道:“那我要是不答应呢?”
“不答应就不答应喽,郭某不出一策,划一谋便是了。”
陶商摸着下巴仔细的想了想,似乎是在考虑这件事的可行性。
半晌之后,便见他点头道:“也行,你那先说说,陈登任东阳县长,距离此地相隔百里,他到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郭嘉嘿嘿一笑,道:“跟你结交啊。”
陶商闻言一奇,诧然道:“他为什么要跟我结交?”
郭嘉抱住双手,得得嗖嗖的道:“你这可是第二个问题了。”
陶商面色一沉,伸手从后腰拿出了那架随身携带的小短弩,“刺啦”一声拉上了弦。
郭嘉看着陶商手中的短弩,不知不觉的,下意识伸手摸了摸头上的发髻,显得心有余悸。
之后便见浪子嘿笑道:“没关系,总归都是一件事,算成一个问题也没什么不成……咱们都是袁绍的干儿子,谁跟谁啊。”
说到这,便见郭嘉神秘着道:“知道郭某为什么知道陈登这个人吗?”
陶商摇了摇头,道:“不知道。”
“当然是因为他的家世了。”
三国有君子 第一百六十六章 陈登的亲近
看着陶商一脸迷惑不解的样子,郭嘉似是很开心,自己属于弱势群体,被姓陶的小子随便拿捏,郭嘉这一阵心中一直挺憋屈的。
身为一个空有满腹才华,却因为硬实力不济而受制于他人,郭嘉一直在找机会翻这一盘。
今儿好不容易有一个看似可以反客为主的机会,虽然只是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但郭嘉依旧爽得很。
这就是所谓的阿q精神吧。
“你对陈元龙的家世不熟悉?”郭嘉挑了挑眉,问明显不甚了了的陶商。
“你对陈登的家世很熟悉?”陶商反问了一句。
“还行吧。”郭嘉笑着言道:“天下十三州有名气的士族,郭某都是熟记于心的。”
陶商疑惑的看着他,奇道:“你一个寒门子弟,记那么多世家干什么?”
郭嘉嘿然一笑,悠然回道:“当然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士族各家中人早晚都是要登上天下政台的,万一郭某腾达了,关键时刻跟他们交手,说不定就可以凭借对其的熟知,一朝借势弄死他们。”
陶商闻言恍然,同时心中也得对这位鬼才先生的品性鄙视了一番。
他脑中牢记这么多有势力的人物……竟然是为了今后能够找机会弄死他们?
真是缺了大德了。
“那你跟我说说,陈登的家世是什么样的?”
郭嘉慢悠悠的道:“说起来陈元龙这个人,确实是挺有意思,徐州糜、王、曹、赵四大家族跟他的家室相比,其实根本连台面都摆不上,他父亲陈珪乃是沛国相,他从叔父陈琮乃是汝阴太守、从伯父陈瑀乃是吴郡太守,从祖陈球官至太尉,曾祖父陈亹乃是广汉太守……”
陶商诧然的看着如数家珍的郭嘉,张口结舌的有些不知所措。
“你连人家祖上四代人都刨出来了,哪里是光想着弄死他?你是存了心思想要灭他全家吧。”
郭嘉闻言耸了耸肩,道:“知己知彼,很稀奇吗?郡相以上或是邑比两千石以上的官职人员的姓名家世,一百年以内的郭某全都了如指掌。”
陶商定定的看着郭嘉,道:“那你对我丹阳陶家了解多少?”
郭嘉笑了笑,道:“放心,郭某只知道令尊陶刺史之生平,其余的一概不知,你无需怕我知道你的底细。”
陶商好奇的看着他,道:“为何不知?”
“这还不简单……郭某不知道,那就说明你陶家四代之内,除了你爹之外,没有一个能熬到太守以上的……唉,身为士族,多少有点显单薄了。”
好吧,又被古代人鄙视了,陶商甚感惭愧。
二人又将话题引回到陈登家族。
“陈家四世中,郡守诸侯出了一溜,还有太尉这样的三公之尊,按道理,他们的声势当远在四大家族之上,不过照目前这个情况来看,陈家在徐州之地的作为,似乎是低调的紧啊。”陶商若有所思的感慨道。
郭嘉慢悠悠的道:“这就是陈家的精明之处了,虽然郭某并不认识下邳陈氏中人,但依照他们族中的盛况来看,自陈珪赋闲之后,其嫡长子陈登就一直潜身缩首,但有此等家世之人,想必应非胸无大志,特别是今天他远从百里之外前来犒军的举动,便可证明……此人想必是不图虚名,且有大志,只是未遇明主而已,或是在等待一个契机,不然依他的家世,挟一州才学之力,入幕各诸侯之府,不是不可能的。”
陶商的眼珠子转了一转,半晌才疑惑的道:“你的意思,陈登今日来此,莫不是想来考察我的?他把我当成了那个契机了?”
郭嘉从背后拿出酒葫芦,“咕噜咕噜”的灌了一口:“很有可能。”
陶商皱了皱眉,颇感疑惑:“可我现在,只不过是个白身之人,他既有这样的家世,为何还要考察于我?若是因为我徐州刺史嫡长子的身份……原先为什么不主动示好?”
郭嘉嘿然一笑,伸手一指陶商,道:“别的郭某说不准,但我觉得,现在的你一定已经不是白身了!”
陶商闻言不由得气笑了:“我是不是白身,我自己心里还没数吗?”
“你离开徐州多长时间了?”郭嘉慢悠悠的道。
陶商低头仔细的算了一下:“少说也得有一年了。”
“一年时间,物是人非……朝廷若有明文敕封,怕是也应该先送到徐州的刺史府,而绝非直接送到你这个出征在外的飘零人手上,是这个道理不?”
郭嘉的话,令陶商颇感诧异,朝廷会对自己有明文敕封?
或者说,董卓会对自己有明文敕封?
自己可是在汴水之战,活生生从他手里分走了数十位公卿的人啊。依照董卓那种凶暴狠戾的个性,不把自己抽筋拔骨,摁在地上摩擦就已经很给自己面子了,他还会给自己官坐?
“你说的话,可有什么依据?”陶商疑惑的看郭嘉。
郭嘉双手一摊开,无奈道:“都是郭某自己揣测的,没有任何证据,郭某离开老家也很久了,有些消息还未必有你灵通,你不知道的,我又到哪里知道去?”
说到这,却见郭嘉面露微笑,道:“不管怎么样,你现在都应该好好的去笼络一下陈登,这对你来说是一个机会,而且你是不是白身,我觉得不用特意等到回彭城才知道,陈登一定是知晓个中细节,你稍后可以垂询于他……他适才不说,也纯粹是因为礼节僭越之道,你若以诚相待,他定然会对你知无不言,至于今天你我这么长的一番对话,念在这买卖是头次,郭某就算便宜点,收你一块麟趾金就是,可以欠债……等你进了家门再还我。”
陶商皱着眉头看郭嘉,嘿道:“以诚相待?我对你以诚相待,你怎么对我没做到知无不言?”
郭嘉收起笑容,哼道:“搞搞清楚,郭某可是你绑来的,再说了,你见过谁家以诚相待之人天天派手下拿个破弩埋伏在我身边了?郭某现在半夜起来撒泼尿都感觉不消停!”
“那你还跟我说这么多干嘛?”
“还不是为了挣点钱,以后找机会跑回乡也算有个盘缠。”
……
……
犒军已毕,陶商便在帅帐内与陈登薄宴详谈。
在这里虽然是陶商做主,但帐内宴品美酒,都是陈登从东阳县带来的,所以在理论上讲,这顿饭算是陈登做东了。
陶商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自己这趟远征在外,好像除了打仗,干的最频繁的事,就是喝酒局。
陈登入席之后,便直接夸赞陶商,道:“长公子此番出征一载有余,阳人、虎牢、汴水三战扬我徐州之名,更兼深入三河之地讨伐白波贼寇,带回十万人丁,如此战绩,回了彭城之后,陶使君必感老怀大慰,公子功劳不浅。”
陶商谦虚的摆了摆手,叹道:“陈县尊谬赞了,陶某愧不敢当,别的倒是还好说,只是这十一万白波军余众,陶商事前未曾与父亲商量便擅自做主迁回徐州,父亲心中对此是怎么想的,说实话,陶某心中还是有点忐忑。”
陈登语气温和:“看来公子对这件事是当真不知情啊,公子可知晓,依你目前的身份,陶使君就算是刺史,但你自行安排白波军众,也不是不可以做主的,就看公子跟陶使君怎么打商量了。”
陈登话中有话,陶商一下子就听出来了。
看来,自己果然已经不是白身……郭嘉的眼光果然毒辣。
那一块麟趾金花的还真值。
“陈县尊,陶某出征在外,这徐州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真的是一点都不知情,还望陈县尊能够先告知于我……你放心,我回去一定装傻,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陈登闻言不由失笑,摇头道:“公子说的哪里话?区区小事,登不过是不愿意越俎代庖替使君告知公子,既然公子想知道,说出来也无伤大雅。”
顿了顿,便听陈登为陶商解释道:“公子可知道你已经上了月旦评之事?”
陶商的脸一下子黑了,点了点头。
陈登见状继续道:“汝南许子将十句金言评公子,令天下侧目,另有原尚书郎许靖,代豫州刺史孔伷荐,举公子为颍川孝廉,公子户籍不在颍川,此举本不合法度,但没曾想到,朝廷居然批准了,且还直接授予了公子官职。”
陶商闻言心中一惊,举孝廉不能参加当地应考还能被准?这一定是董卓那狂老头搞的猫腻。
“朝廷,封我什么官?”
陈登长叹口气:“凡举孝廉者,饶是士族名门,征辟初起亦不过是县令或是尉使之职,登二十五岁被举至今,亦不过是任东阳县一县之长,但在同岁人中,已属难得!可朝廷敕封公子的职务,居然是丹阳郡守,邑比两千石!”
“丹阳郡守?”陶商吃了一惊:“朝廷居然直接给我一郡之地!?”
陈登看到陶商吃惊的模样,点头道:“举孝廉者,有的人为朝廷效力终身,若能统领一郡,已属难得,实不像公子的起步,竟然比旁人操劳一生的成果还要大,焉能不为天下侧目?”
陶商现在明白陈登一直潜身缩首,为何突然却要来亲近自己了。
很显然,一个在十七岁就能成为一郡之主的少年,陈登是很感兴趣的。
“哦,对了。”陈登似是想起了什么,脸上突然有了一丝笑意,道:“朝廷不但敕封公子为丹阳郡守,还将那太平公子的雅号一并赠予了公子,从今往后,这太平公子的名头,怕是要跟随长公子您终身了。”
陶商闻言,脸都变绿了。
董卓老贼……安敢如此故意恶心人乎?!
:。:
三国有君子 第一百六十七章 全都要
说实话,太平公子这个雅号,也并不是有多难听,但陶商总是过不去心里的这道坎,多多少少觉得这名称用在他的身上有点埋汰人的意味。
凭心而论,陶商更喜欢战国四公子的雅号: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虽然其号皆以封地为名,不见得有多么天籁悦耳,但至少也是低调内敛颇具涵养,符合一个谦谦君子应有的气质。
可是,这太平公子的名号实在是太过直接了,庸俗不堪不说,还特别直接了当的说出了自己的人物属性,一点神秘感都没有,让人一听这名头就大概能知道你人是块什么材料。
如此自以为是的中二装逼名头,纵观华夏五千年,陶商只知道两个。
一个是西楚霸王……这名头不用多说,一听就知道是厚脸皮吊炸天的人才敢自居的。
一个就是太平公子。
见陶商的呆愣楞的望着前方愣神,陈登明显有些会错了意。
“长公子名号虽响,可也不至于这么高兴吧?”
陶商有一种想扇他耳光的冲动。
回过神来,陶商对陈登解释了一下:“陈公误会了,陶某并不是高兴,只是对这敕封并不喜欢,甚至还可以说是实在闹得慌。”
既然已经确定自己被封为邑比两千石的太守,那继续称陈登为县尊就有些不合适了,换个称呼为妥。
陈登闻言,眼眸顿时一亮。
陶商的话中之意,是他不喜欢太平公子这个俗气的名字,但陈登明显是会错了意。他误以为陶商说的是不喜欢被敕封为丹阳郡守。
看来自己这次百里犒军,借故试探一下这小子是对的,换成一般的年轻人,得到了朝廷敕封的郡守职位,早就高兴的乐出屁来了。
但这位陶公子却明显与一般的年轻人不一样,他不但不高兴,反倒是“闹得慌”,如此说来,他应该也是看出了这敕封诏书背后,所深藏的险恶用心了。
陈登摸着修饰的整整齐齐的薄须,点头赞赏:“好,很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