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而且他们的马匹无论是速度,还是耐力,均优于明军的马匹。因此,通常的情况就是明军的骑兵想跟蒙古铁骑迎面冲锋,但蒙古兵却不停朝你放箭。等你好不容易有一拨骑兵冒着箭雨冲过去之后,蒙古骑兵又跑了,你想去追还追不上。
等明军觉得吃亏,不想跟他们玩儿的时候,蒙古铁骑又从后面、从侧面等许多方向袭来。蒙古铁骑这种类似无赖的打法可以把明军逼疯!
最后,当蒙古铁骑觉得差不多了,对方的
阵形已经被完全搅乱之后,立即又发起大规模冲击。
这次攻打磁县幸亏是徐达、常遇春这两大王牌,要是换作其他将领,不仅是攻不下磁县,反而会遭受惨重的损失。
最终徐达、常遇春也是依靠“霹雳弹”的威力,在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的情况下,才攻下了磁县,。
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自打攻打磁县开始,常遇春就一直是眉头紧锁着。
见常二哥为如何对付蒙古铁骑的事情发愁,我当然是坐不住了。这个问题必须解决,现在还只是遇上普通的元军,以后要真是遇上王保保的精锐,咱们还不想出个办法,必定要吃大亏。
于是,我召集罗仁他们几个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众人是七嘴八舌议论了一通,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放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如果是在平原、草原作战,似乎这蒙古铁骑真是无解。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目光放长远,看能不能从现代战争中找到灵感。
说起这现代战争与那个时代的战争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武器的提档升级,由冷兵器时代升级为热兵器时代。
如果从热兵器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似乎也是难以取得突破。因为就当时的条件来讲,咱们特战队配备的火枪已经算是当时最先进的火枪了。
但是这种火枪对于快速机动的蒙古铁骑来讲,还是有硬伤。因为咱们一次只能击发一颗子弹,等到下一颗子弹装填好,可以射击时,中间间隔时间太长了。说不定还没放两枪,蒙古铁骑就已经冲到面前来了。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想制造连发的枪支,肯定是行不通的。毕竟咱们的子弹都还是用的普通铅弹,跟火铳差不多。
我是绞尽了脑汁,也想不出办法在火器上能有所突破。最终,我不得不调整方向,试着能不能在其他装备上有所突破。
说起这装备,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铠甲。可这铠甲无论怎么做,也没有办法把全身都遮蔽住,况且铠甲制作得越复杂,其重量越重,兵士穿在身上就越不灵活。
既然铠甲不行,那就只能想其他的防护装备了。想着想着,我灵机一动。现代作战不是有装甲车吗,咱们能不能也整一个明代版的装甲车呢?
我的大致想法就是按照现代装甲车的样子,用木头做一个箱体,然后在下面装上轮子。那箱体的四周,都留出一些小孔,方便咱们从里面向敌人射箭、用刀枪攻击什么的。
而敌军来进攻咱们,绝大部分的弓箭都会被箱体挡住。即使偶尔有一两支箭枝能从小孔中射进来,应该也造不成咱们太大的损失。
要是敌人冲上来与咱们近身作战,那也不怕,咱们把刀
、枪什么的从小孔里伸出去,与敌人对攻。而敌人反而很难攻击到咱们。
说得更加形象一点儿,咱们这就像是一个木制的、能够移动的碉堡。
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之后,众人都是一阵惊愕。
好半天,他们才明白过来,我这个办法实在是太好了。
既然大家都觉得好,就事不宜迟。我立即让军中的木匠,按照我画的草图,花了三天的时间,终于是拼装出这么一辆在当时看来不伦不类的东西。
这东西拼装好之后,我立即带着人去试验了一下效果。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移动起来还是不够灵活,有时候遇上个小沟小坎儿,几个人在里面要忙活好一阵子,才能使得这车继续前行。因为当时的车轮也都是木制的,不想现代用橡胶,里面还可以充气,行进起来自然是要费力许多。
这一试验,陈定邦立即看出了问题。他认为这个轮子应该改进一下。当然,陈定邦说的这个改进并不是装上现代的橡胶轮,当时可没这种东西。
陈定邦的意思是,应该把车轮子装到箱体的内部。这样,要是遇到个沟沟坎坎什么的,里面的人可以抬轮子什么的。不像现在轮子在外面,一旦轮子遇到一点小阻碍,里面的人除了使蛮力,就没有任何办法。
另外,这车轮子装到箱体里面,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防止近身攻击的敌军搞破坏。
试想一下,本来咱们的“装甲车”正在行进,这时来个元兵把枪往咱们轮子里一别,咱们的“装甲车”就无法前行了。
我觉得陈定邦这个建议提得好,立即让木匠按照他的建议进行改装。
另外,罗仁、吴成照他们还提出了许多建议。
比如这车头应该做成尖形的,最好是在前面装上刀、枪什么的。到了战场上,咱们推着车朝敌军发起冲锋,敌军要是敢正面阻拦,咱们车前的这些利器可不是吃素的。
还有这车尾应该留一个门,可以方便人员进出。在作战的时候,咱们就可以在里面把这个门拴上。
经过一系列的改装,三天之后,咱们的改装版“装甲车”再次亮相了。
这一回,我让常遇春把蓝玉、裴德龙、崔道远等人都叫了过来,让大家都来观摩观摩,顺便提点儿改进意见。
果然,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经过这番观摩,众人是提出了两条十分关键的建议。
这第一条建议便是如何防止元军的火攻的问题。这木制的“装甲车”,抵御刀枪弓箭的攻击,那是再好不过了,但是,如果元军用火攻,那就好比是打蛇打到了七寸。
这木制的东西最怕火,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似乎只能从这制作“装甲车”的材
料上入手了。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用铁来制作“装甲车”肯定是不现实。
首先,这用铁制作成本太高昂。即使是咱黑石岭中能自己冶铁,也难以一下子供应这么大量的铁。
其次,如果用铁作为主要材料,这“装甲车”的重量想想就可怕。估计咱们的木轮子别说行走了,还没走,车轴就得被压断了。
既然用铁不现实,用木料又不能防火。最终,咱们是寻求了一个折衷方案。就是让铁匠把熟铁打成很薄的薄片,类似于现代的洋铁皮,然后给木制的“装甲车”的外面包上咱们制作的这一层薄铁皮,并用铁钉固定住。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七十九章 轻取关中
如此一来,敌军想在外面用火攻,肯定是烧不着了。这一层薄铁皮包在外面,虽然也会增加重量,但还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第二个建议便是如何增强这“装甲车”动力的问题。众人皆认为,咱们这个东西要讲厉害,那确实是厉害。但如果前面有几个力气大的元兵用长枪将咱们的车头顶住,咱们想要顺利前进,甚至达到冲锋的效果,几乎不可能。
毕竟咱们躲在“装甲车”里的兵士的主要任务还是透过小孔,攻击车外的元兵,不可能全部都在里面推车。
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充分发挥了大家的想像力。经过反复试验,咱们将一头牛牵到这里面,靠牛的力气,来拉动这台车。
这个办法试验的效果也很好,只要这牛多经过几次训练,能够适应这个环境的时候,完全能达到想进便进、想停便停的效果。
虽然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但眼下有两件事儿得抓紧办理。这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制作一批薄铁皮的问题。在常二哥的军营之中,虽然也有锻造兵器的铁匠,但受制于条件的限制,肯定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
那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只能依靠黑石岭中的周定成他们了。也就是说,咱们得立即派人回黑石岭,让周定成他们迅速打造出一批薄铁皮,然后迅速运送到常遇春这里来。
考虑到常遇春他们下一步的作战计划,而黑石岭中能造出这批薄铁皮,至少也得三个月时间,然后还得运输。应该那个时候,徐达、常遇春的部队已经打到元大都了。
因此,我便准备派罗仁、陈定邦两个立即回一趟黑石岭,将咱们需要薄铁皮的事情,跟周定成他们好好说一番,并让罗仁、陈定邦就在黑石岭中督办此事。待得薄铁皮赶制好以后,由罗仁、陈定邦负责将此批薄铁皮运输到前线来。
当然,要组织一队人马运输这些薄铁皮,肯定一路上得有不少花费。不过这都不要紧,我亲自给刘聚大哥写封信就行了。让罗仁、陈定邦带上我的信,先去黑石岭中让周定成他们迅速开工,然后再去锥子山找刘聚大哥。刘聚大哥看了我的信,必然支持此事。咱锥子山上那么大一个藏宝洞,金银财宝多得是。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罗仁、陈定邦他们带领运输队运送薄铁皮到元大都的过程中,必然要通过不少咱们自己的防区。常遇春本想着自己给他们写一道手谕什么的,盖上先锋官印,应该路上不会出问题。这明军将领之中,谁还敢不给他几分面子呢?
但为了慎重起见,常遇春决定还是连夜去找徐达。让徐达帮忙出具了一个手谕,说罗仁、陈定邦他们是为前线部队运送战略物资的,让沿途
各地的官兵予以优待。有了征虏大将军徐达的官印,再加上常遇春的先锋官印,这路上谁要还敢阻拦,必定是嫌命太长了。
六月初三,罗仁、陈定邦带着徐达出具的手谕,以及我写给刘聚大哥的亲笔信,立即是快马加鞭,赶往黑石岭。
这第二件必须抓紧办的事便是,得督促木匠按照咱们经过不断改良的方案,迅速制作出一批“装甲车”。同时,还得预备并训练一批耕牛,到时候好为这些“装甲车”提供动力。
这第二件事情,就由我亲自操办了。朱元璋拨给常遇春的军费也不算多,而且好些物资都是从后方实物供应,要想就地购置木料、耕牛什么的,那就只能靠我来掏腰包了。好在出发之前,咱们还是从郑有功那里带来了不少金条的。
就在罗仁、陈定邦走后不久,邓愈的部队从南边赶往了磁县。徐达令邓愈镇守磁县,郭兴镇守潼关,其余诸将跟随徐达、常遇春的大军从磁县出发,东进东昌。
就在徐达、常遇春大军东进东昌之际,郭兴从潼关传来紧急军报,关中四军阀见明军连克陕县、潼关,害怕明军西进收拾他们,便主动将兵力西移。
这一下,倒是大大出乎徐达、常遇春的预料。徐达、常遇春原以为关中四军阀会与郭兴在潼关对峙,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哪曾想到,这些人都一心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谁也不愿意冲在最前面与明军正面交锋。
得知这个重大利好,徐达、常遇春迅速调整战略部署,徐达让冯国胜、郭兴率部西取关中。为了壮大冯国胜、郭兴西征军的力量,徐达还派薛显、于光、张涣等一干将领驰援关中。
明军西攻关中的战斗进行得异乎寻常的顺利,顺利得颠覆常人对关中四大军阀的认知。按说关中四大军阀的实力也不算太差,早年间他们曾在此地与王保保的近十万精锐相持了两年。怎么这会儿遇到实力其实还不如王保保的冯国胜、郭兴部,却有一股一泄千里的味道呢?
对于这事儿,咱们还是可以来好好分析分析的。
当年,关中四大军阀与王保保的混战,那就是一个要吃掉对方四个,而那四个不让强大的王保保吃掉的过程。对于四大军阀来说,那是一场你死我活、生死存亡的战斗。
一旦关中失守,王保保不仅会吞掉关中的地盘儿,还会对他们穷追猛打,直到把他们四大军阀全部消灭为止。那时的四大军阀没有任何退路,只能联合起来与王保保硬刚,用将士们的鲜血守住每一寸土地。
而此时的四大军阀面对西出潼关的明军,则完全不同。因为此时的王保保大军屯集在山西。即使明军得了关中,也不敢继续对他们四
大军阀穷追猛打。明军还得顾忌山西的王保保大军。
而四大军阀选择保存自己的实力,不与明军硬刚,明军如果要彻底消灭四大军阀,势必尾随四大军阀深入广漠的西北荒凉之地。这对明军的给养供应也是一个大考验。
综合以上两点的考量,在四大军阀看来,只要他们主动后撤,明军绝对不会冒险深入西北,置山西的王保保大军于不顾。明军也只有在肃清了山西的王保保大军之后,才敢深入西北作战。
按这个道理来看,放弃关中,恰恰能让明军率先与王保保开干,想想这画面就挺美的。
再说了,当时的明军北伐进展神速,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天下还是不是元朝的还真不好说。既然大局不明朗,为何不保存自己的实力,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静待天下的大变呢?
只要手中有兵,地盘儿没有了,还可以抢回来。要是兵没了,再多的地盘儿迟早都是别人的。这才是四大军阀大踏步撤退、放弃关中的真正原因。
再来看看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主力部队的情况。
由于傅友德早已攻下东昌,徐达、常遇春的大军很快便在东昌与傅友德的大军顺利会师。会师之后,大军继续向东北方向进军,连克德州、沧州二地。这个时候,已经是洪武元年的闰七月了。
与此同时,王保保也取得了重大战果。当然这个重大战果并不是来自于与明军的交战,而是来自于昔日的叛将貊高、关保。王保保在与昔日的两名部将的交战中大获全胜,生擒了这二人。
早在三个月之前,元廷之中便有不少人建议元顺帝,立即下旨恢复王保保官职,并好生安抚他,让他带兵勤王。但元顺帝却是个顾及面子的人,这才削去王保保官职半年而已,又立即恢复,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么?
而且元顺帝还有一个更大的顾虑就是,倘若自己真的下旨恢复王保保官职,并让他带兵勤王,要是这王保保不搭理自己,那又怎么办?那样岂不是更没面子?
正是有了这么多顾虑,元顺帝并没有立即下旨恢复王保保的官职。但元顺帝也不是傻子,眼下明军攻势甚猛,再不与王保保言和,恐怕为时晚矣!
元顺帝遂命令几名与王保保私交不错的官员,私底下去探一下王保保的口风,看其是否愿意率兵勤王。
当元顺帝派来的人以私人身份与王保保会晤,探讨双方再度合作的可能性之时,王保保的心腹幕僚当即分化为两派。
其中一派自然是竭力反对此事,他们的理由可以用一首现代流行歌曲《爱情买卖》的歌词来概括——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哄回来
。爱情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让我挣开,让我明白,放手你的爱……
当然,还是有另一派是赞成此事的。毕竟大家是同根同源,在这关键时刻,不能做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两派各有各的理,但当时的王保保更加倾向于反对派一些。他认为,即使与元顺帝言和,也应该要等待更加有利的时机,先让明军跟元帝多斗一会儿。双方互相消耗得越多,局势就对自己越有利嘛!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八十章 爱的代价
同时,为了不把双方再度携手合作之路堵死,王保保让元顺帝派来的说客给元顺帝带回去了一个条件:处死昔日背叛自己的貊高、关保二人。
貊高、关保二人是当初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南征徐州之时,背叛王保保,带着山东的地盘儿投降元廷的。这个时候,元顺帝真要是为了让王保保高兴而处死这二人,以后谁还敢相信他?
元顺帝心里明白,要想王保保抛弃对自己的成见,率兵勤王,这貊高、关保二人必须死。如果要在这二人与王保保之中做一个取舍,元顺帝自然是倾向于王保保的。毕竟王保保的能力摆在那里嘛!
想要说服王保保勤王,必须让貊高、关保二人死;但处死这二人,自己将陷于极度被动的地位。这可如何是好?
要放在普通人眼里,这似乎是个死结,无论如何也解不开了。
但在元顺帝眼中,这个问题还真不算个难事儿。且看元顺帝如何巧施妙手,神不知鬼不觉地除去貊高、关保二人,重新挽回与王保保“昔日的爱情”。
元顺帝命令当时还驻守在沧州的貊高、关保二人率兵西进,讨伐山西境内的王保保。
貊高、关保二人得令,自然是喜滋滋的。在他们心中,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元顺帝与王保保重归于好,真要是那样,自己肯定被王保保收拾。
可是这一会儿,元顺帝竟然命令他们二人讨伐王保保。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如此关键的时期,元顺帝都不会想着与王保保言和,那他们两个还慌什么?
可当貊高、关保二人到达山西平定县,与王保保的大军交上火之后,才发觉似乎是有些不对劲儿。因为,来进攻山西的部队,就他们所属的两支人马,更为糟糕的是,元顺帝承诺的给养运输部队也迟迟不见踪影。
当然,为了给貊高、关保二人吃下定心丸,元顺帝还是没少开空头支票,说援军已抵达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而给养运输部队已到达获鹿县(现石家庄市鹿泉区)。
虽然还没有看见援军及给养运输部队的影子,但只要在路上来了,想必很快就会到了。可殊不知,貊高、关保二人是永远也等不到援军及给养运输部队了。
就在元顺帝安抚貊高、关保二人的圣旨到达这二人手中的同时,与王保保私交甚深的几名元廷官员早已到达王保保的大营。
这几名官员可是给王保保带来了一系列重要情报,包括貊高、关保二人此次西征的兵力,目前各驻防地的兵力配置,以及没有后援等相关情况。
面对元顺帝派人送来的大礼包,王保保自然是笑纳了。很快,貊高、关保二人的大军遭到王保保部队的精确打击,貊高、关
保二人也被王保保生擒。
生擒貊高、关保二人之后,王保保立即上书元廷,请求元顺帝对如何处置貊高、关保二人做出明确指示。
到了这个时候,元顺帝便顺水推舟,立即下圣旨恢复王保保河南王、太傅、中书左丞相等官爵,让其统领中原各处兵马,率兵勤王。至于貊高、关保二人,元顺帝全权交由王保保处置。
至此,元顺帝与王保保终于再度联手,只是可惜了貊高、关保二人,至死都没弄明白,自己的脑袋是怎么给弄丢的。他们二人原本以为,自己在关键时刻背叛王保保,投靠元廷,肯定会得到元顺帝的赏识。可哪里知道,最终自己只不过是沦为元顺帝与王保保再度牵手、“寻回爱情”的代价。咱们姑且可称之为“爱的代价”。
元顺帝与王保保再度联手,让元顺帝看到了剿灭明军的希望。只是这事儿有点儿太迟了。
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六日,王保保正式进驻太原,意图东征,从侧面打击明军。
正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七月二十七日,徐达、常遇春的大军便已抵达通州。
闻听明军已抵达通州,元顺帝立即命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庆童为中书左丞相,继续坚守元大都。而元顺帝自己,则于七月二十八日带着一众妻小,包括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在内,还有一众文臣武将,向北边跑路了。目标:元上都!
当然,元顺帝北逃之际,还是有不少人苦苦相谏,不可放弃元大都。一旦放弃元大都,就相当于向世人宣告,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结束了。其政治影响力,实在是太深远了。
另外,王保保已开始率兵东征,只要元顺帝能带着众人凭借着元大都的城坚池深,顶上一、二十天,待得王保保的大军一来,明军必然退却。
这些苦苦劝谏之人当中,还有咱的一位亲戚,当时的知枢密院事哈剌章。对,就是未了的亲哥哥、脱脱的长子哈剌章。
元顺帝当然明白放弃元大都的深远影响力,他也明白王保保已经率军东征了,但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做赌注,这个赌本儿也下得太大了吧?
要是真听这些人的劝告,坚守大都。赌赢了,咱还是继续当皇帝;赌输了,人头将落地。
要是不听这些人的,咱老老实实地去上都,咱还是继续当皇帝。
元顺帝作为一个十分“精明”的人,如何选择,似乎早已是注定了。在向元上都逃亡的路上,元顺帝还派人给王保保送去了圣旨,让其务必尽心竭力,荡平中原的明军。当然,这只能是元顺帝美好的愿望罢了。
八月初二,徐达、常遇春、傅友德的大军完成了对元大都的合围。
元帝早
已北遁,留守元大都的元兵开小差的也不小。徐达的大军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攻下了元大都。
而被元顺帝留下监国的淮王帖木儿不花、中书左丞相庆童倒是没有辜负元顺帝,以身殉国了。
明军占领元大都后,将其改名为北平,但这并不标志着元朝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相反,真正考验大明帝国及朱元璋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
当时,王保保拥精兵十余万,占领山西、甘肃一带;云南尚有十万元军;辽东还有纳哈出的二十万大军。
王保保的大军自然不必多说。云南的元军直到十多年后,才由傅友德、蓝玉荡平。但这辽东的纳哈出又是个什么来头呢?
话说这纳哈出是元初四杰之一木华黎的后裔,算起来与王保保的外公阿鲁温是同根同源。早年间,纳哈出任太平路(治所今安徽当涂)万户。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克太平之时,曾生擒此人。
当时,朱元璋并不想过早与元军为敌,得知此人是名门之后,便刻意拉拢此人,谁知纳哈出坚决不降。
1...285286287288289...3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