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精盐是卖给富贵人家的,粗盐是给贫苦人家食用的。其实粗盐里面,含有更多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只不过那些富贵人家吃不惯罢了。
若是过得一两个月,晒盐场有了盐产出,流入市场,那盐价在多家竞争者介入的情况下,肯定会一降再降。陆承启想要得到的结果便是这个,让所有人都吃得起盐。
;
大顺皇朝 第六十四章:钱荒(求收藏推荐)
(感谢jjs45的588币的打赏,同时本书迎来第一位学徒!还有书友烟雨清江畔的打赏)
果不其然,放开盐价官营之后,那些囤积了大量井盐的盐商彻底慌了,连忙把盐价一降再降,为的就是赶在盐价大跌之前,再圈多一点钱。
可所有人都不是傻子,知道不久之后盐价肯定大跌,哪里肯买高价盐?现在的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囤积的盐销售不出去,急得那些大量囤积井盐的盐商急得直跺脚。陆承启一点都没有同情他们,盐是战略物资不假,可也是必须物资,这是一把双刃剑,既伤敌又伤己。这些不良盐商对自己同胞都没有一点良心可言,控制盐价,奇货而居,怎么让陆承启不恼?更气人的是,他们宁愿把盐卖给契丹人,也不愿卖给自己的同胞,简直罪大恶极。
也难怪那些盐商急得直跺脚,他们的身家有一大半在他们的货物上面,若盐价大跌,他们的身家起码缩水一半以上。这么大的损失,他们不急才怪呢!
这道圣旨下得突如其来,哪怕再有手段,再有关系的盐商都措手不及。这时候盐成了一种滞销商品,又有谁肯接手,谁有能力接手这么大量的货物?不得已之下,这些盐商也认栽了,为了避免血本无归,他们开始了艰难的零售步伐,把盐价一降再降,才算是卖动了一点点,可比起他们的囤积来说,不过九牛一毛。天知道这些盐,要卖到啥时候去。
监察司把这几日京兆府的盐价报给陆承启之后,陆承启嘴角再次露出了一丝冷笑,心道:“虽然政府对市场的监控越少越好,但必要的调控是肯定需要的。历朝历代对盐铁的控制,无非是想把国民命脉握在手中罢了。可这种眼光实在太过于局限,看不到里面的危害。这个时代,铁器肯定是要管控的,但盐作为人体必需品,怎么能管控起来?若是百年之后盐价太高,引起的就是社会动荡了。”
解决了民生问题之后,陆承启才想起,监察司捉拿了不少贩卖精铁到辽国的不法商人,他下旨对这些不法商人抄家,家产充入国库。同时让《大顺民报》把这件事刊登在报,给所有商人提个醒,你做生意可以,但如果做危害国家的生意,那就是抄家的下场了。《大顺民报》里面明确指出,贩卖任何金属到辽国的,都是叛国罪,轻者查抄家产,重者砍头示众。
一再警醒之下,终于有人醒悟过来了,陆承启对这类人是不会手软的,如果有人以身试法,一被监察司发现,肯定是锒铛下狱的落场。
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听闻这个消息,也有些恼怒,说道:“这个南人小皇帝,也算是有魄力啊,居然对我辽国进行贸易封锁?”
这时候的辽国可不同历史上的辽国,历史上的辽国这时候已经武备松弛,耶律洪基一朝,就是辽国衰败的一朝。
可正史上面,宋代无力反攻辽国,更多的精力是用去对付西夏了,辽国坐拥幽云十六州,并不虞宋朝来攻,辽国那时候可以说是亚洲大陆上面,军事最强的国家。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面,辽国贵族开始堕落,辽国由盛转衰。
在这个异时空里面,情况有所不同。因为历史原因,幽云十六州牢牢掌控在大顺朝手里,这里可是一个产马之地,虽然产马并不多,可毕竟有了马场。再加上黄河河套的养马场,大顺朝并不缺马。可马政松弛之下,马匹质量比不上辽国,骑兵也比不上辽国,自然也不敢跟辽国打野战。
而辽国有着这么一个比较强大的对手在旁边,也不敢放松,是以这个时空之中,辽国还是很强大的。这不,耶律洪基看到陆承启下旨严禁铁器买卖,登时火起,也下令调集十万部队,对大顺进攻一番。
可耶律洪基忘了一件事,导致了他后来在幽州城下的惨败。当然这是后事,暂且不表。
这日乃是例朝,陆承启身穿龙衮,坐在龙椅上,听着朝堂里面的廷议。这次的廷议有点意思,乃是户部尚书林镇中通过各州府户部的报告,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钱不够用了。
这让陆承启大为诧异,据他所知,大顺朝每一年都在铸钱,怎么会钱不够?历史上的宋朝,也面临着这个困局,陆承启依稀记得,宋代的钱荒,大多数是因为钱币的流通到外国去了,这是主因之一。更多的缘故,是因为铜币贬值。就拿现在来说,按例一贯钱是千文,可现在足兑之下,也不过是八百多文。更要命的是,前朝所铸大钱,一大钱等同一百文,现在一贯钱也只等于八个大钱而已。
一些钱庄,就是用大钱和铜钱之间的差价来赚钱,一贯钱能赚几十文。量多的情况下,也能赚不少。
但大顺朝真的没钱吗,真的是钱不够用吗?陆承启看来,那是不可能的。大顺朝每年铸钱三百万贯,注意,这都是足兑的千文钱。还有十个为一贯的大钱。最多的一年,铸了五百万贯。可这么多钱,还是不够用,这是为何?
那是因为大顺朝的铜币前所未有地进入到所有百姓的生活之中,到市场买东西需要铜钱,老百姓缴纳赋税需要铜钱,朝廷发放的部分官俸和兵饷也是铜钱。富贵人家看到这种情况后,自然不肯用钱了,宁愿把钱贮藏起来。盘缠这个词语,就是从使用铜钱的年代出现的。这时候的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于是人们就把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而大顺朝的铜钱,不仅仅是大顺在用,辽国、高丽、日本、回鹘等国,连同安南等小国也都在用大顺的铜钱,等于一朝制钱,全世界都在用,硬挺如同后世美元。而大顺铜钱在国外的购买力,远胜国内。有不少不法商人,设法绕过海禁,把铜钱带到外国使用。
而大顺朝严格实行铜禁,严禁民间私铸铜钱,这也导致了铜荒,加剧了钱荒。因为这使得大顺的铜钱在国家垄断下,其钱面上的名义价值长期低于其币材所拥有的实际价值。假如不存在巨大的价差,铜钱供不应求时,民间铜钱持有人就不会选择持币,而是会将之投入流通获利。币值降低时,部分铜钱就会退出市场,被铸造为铜器,从而自发形成平衡。而在现行政策下,被人为压低了的铜钱实际上在不断退出流通领域,在民间沉淀下来。因为铜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支付手段,而是成为了可以保值的财富,如同积蓄金银,大顺朝的豪富人家纷纷窖藏铜钱。而大顺也有银两,开国之初银两只在达官贵人之间流通,银两铸成小元宝的形状,唤作官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银两也开始在民间流通了,但银两的分量开始不足了。人们在用银两作支付货币时,要评估其含银量,还要称重,再换算成铜钱,颇为麻烦。
究其原因,还是铜荒在作怪。陆承启虽然本身是学金融出身,但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感觉纷乱如麻,头都大了。
大顺皇朝 第六十五章:突发奇想(求收藏推荐)
听着堂下大臣们如同菜市场般的争论,引经据典,陆承启却充耳不闻。古人对经济学的认识几乎为零,他们只知道铸币铸币再铸币,却没想过真正的原因是是什么。陆承启也没指望过他们,只是在苦思冥想,希望记起大学时学过的经济学知识,看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办法来。
他要找的办法,是能一劳永逸的,而不是只治本不治根的笨法子。他突然迫切地觉得,要让人研究一下经济学了,不然再这样下去,没有人懂的经济学,哪怕商业再发达,被戳破了商业泡沫之后,就都化为乌有了。
哪怕陆承启有本事定得下经济格局,若没有对经济学有深刻认识的人才,对经济走势进行把控的话,日后没有陆承启了,大顺朝还是会崩塌的。
一个国家想要正常发展,一个良好的经济状况是必不可少的。而想要经济运行正常,就必须有相应的人才,对经济进行调控。经济过热的时候,适当渐渐温;经济过冷的时候,要懂的刺激市场,促进消费。
一时间,陆承启想得很远。可当他被堂下百官争得不可开交,吵得回过神之后,淡淡地说了一句:“铜币不够,主因是什么?”
百官争吵的势头被遏止住,没人敢回答这个问题。陆承启又对户部尚书林镇中说道:“林卿,可否告诉朕,这钱荒的主因是什么?”
林镇中端着朝笏出列,吱唔地说道:“或是铸钱太少,钱不够用的缘故……”
陆承启叹道:“你们都知道原因,却不敢说。朕也知道,你们每家每户都藏有大量铜币,却不拿出来用。皆因铜币铸成铜器,卖到国外去,可换回更多商品。朕说的可对?”
百官皆沉默,他们之中有不少人都是这么做的,因为朝廷给他们的俸禄,都是足兑钱,一贯千文。为了获得更大利益,他们就会把铜币送到出海之人手中,换回更多的商品。而国外的钱都不足量,大顺朝的铜币在外国极受欢迎。但奇怪的是,他们国家也是把大顺的铜钱贮藏起来,用的反而是铁钱,锡钱。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了。更有甚者,把铜币融了,铸成不足量的铜钱,一样当足钱用。量足的铜币,反而不够这种货币值钱。当然,这只是在国外这么干,在大顺朝里面,私铸铜币只有死路一条。
林镇中知道这一切瞒不过陆承启,当即认罪道:“臣知罪!”
陆承启摆了摆手,说道:“也不怪你们,铜币贬值,你们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朕心忧,长久下去,我大顺的货币体系就会崩塌啊!鉴于此,诸卿可有对策?”
百官面面相觑,他们都知道陆承启的野心甚大,却不料他想就此根治钱荒问题。他们对经济学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又怎么会想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陆承启突然间灵光一闪,想到了金本位制度。这是一种治标的方法,真正治本的方法,还在于发行信用货币。毕竟不论哪种金属货币,其增长量是远远低于商品增长量的,时日一久,便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再加上中国也不是黄金产量大国,黄金虽然贵重,却数量稀少。如此一来,肯定要以白银做代替。这样的话,那就是铜、银、金三级货币了。
发行了更高级的货币之后,就要建立金融体系,为信用货币做准备。最稳妥的方法,就是以朝廷的名义,开设银行。这个银行的作用,就是发行货币,跟后世的央行差不多。顺便做一些存钱业务,借贷业务。反正银行开了之后,肯定是赚钱的。
陆承启把自己的想法一说,当然没说后面信用货币那一件事,毕竟一下子,古人是接受不了一张纸作为钱流通的。虽然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称之为交子。可到最后一张一贯交子的价格,还不如几枚铜币,可见纸币不受信任,贬值快得无以想象。
百官静静地思考着这一制度的合理性,林镇中到底是户部尚书,第一个认同道:“臣认为可以,我朝也同时使用白银,黄金,作为辅币,如今把它们纳为货币之中,或能缓解钱荒。”
百官自然有不同意的,钱荒缓解之后,他们家里面的铜钱就要当成废钱了,到时候铜币或许会降到更低的价值,五百文兑换一贯都可能出现。但他们不敢反对,毕竟这个办法,是小皇帝想出来的,他们“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陆承启也知道他们的顾虑,商品爆炸性增长带来的后果,肯定是货币的贬值。处于买方市场的时候,商品价格不会高。如此一来,钱流通便受到阻碍,引起通货膨胀,货币进一步贬值。货币贬值,相当于同价格的商品就上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会刺激经济;但过度通货膨胀,却是一场灾难。陆承启很怀疑南宋的灭亡,其实是一场巨大的通货膨胀引起的。
陆承启不管反对意见,意志很坚定地说道:“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那么就按照朕的办法来。按照市场上一贯钱兑换白银的价格,铸造银币,金币,辅助铜币流通。同时,要建立一个皇家银行,收集金银,以金银数量为准,再发行铜币。不能像以前一样,滥发货币,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钱荒,还会导致铜币不值钱。林卿,你是户部尚书,这份工作,就交给你了。你要用心去办,注意总结货币规律,找出其中的道理来。”
陆承启拍板定音之后,百官知道反对也无效的了,只有回家后尽快把铜币换成白银,以降低一些损失。
而第二日的《大顺民报》上面,也记录了这一条消息,更是指出,当今圣上忧心钱荒,特铸银币、金币辅助铜币发行。意旨在削弱铜币为主币的地位,提升金银的货币地位。如果铜币不用的话,今后可能价值更低。就算拿出到国外,因为铜银的兑换比例变换,也不一定就比在国内买得多东西。
这篇报道一出,囤积铜币的富贵人家要哭了。大顺国内没有多少白银,倒是日本很多,他们怕到时候连一半的家产都拿不回来,赶紧把自家的铜币往外用。更多的富豪把铜币销往国外,却因为贸易顺差的关系,这些铜币很快又回到了大顺国之中。让陆承启意想不到的是,在与日本贸易的同时,换回了不少白银。皆因白银在日本国内不值钱,铜币却很值钱。这样一来,倒是不怕没有白银使用了,日本可是产银大国,只要处在这种贸易情况下,大顺都是赚的。
大顺皇朝 第六十六章:新铸钱币(求收藏推荐)
新币铸造是繁琐的,要预先做出一个母模,阳文正字,用来制作子范,不能直接使用。用这种范母可以印制很多子范,把数十个子范摞在一起,一次能铸上百枚银币、金币。
隶属户部的钱监,要预先把制作出来的钱币给陆承启过目,不然陆承启以不合格为由,会直接打回去的重新铸造。
新的银币、金币都是合金,银币含银量在七成左右,其余的是铜和锡;金币含金量在六成左右,其余的是银和铜。不论是哪种金属,在这时候都是贵重金属,而且大顺朝的钱监还特别死心眼,铸造的钱币都是足量的。
陆承启之所以要他们用合金制作,就是怕有人会故意把银币或金币刮下银粉、金粉,再把不足量的钱用出去。结果不足量的钱和足量的钱是一样的购买力,最终导致足量的钱的价值也下降了。
再者,虽然银币、金币都是法定的货币了,但难保铸量多的银币会把金币给“淘汰”掉,毕竟银比金便宜,过多使用银币的话,金价上涨,用银币兑换金币就赚了,那时候人们就不会使用足量的金币,而是使用银币,把金币储藏起来。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道理。
明白这个道理的陆承启,并没有让钱监铸造很多金币,反而铸造了大量的银币,融入市场流通。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给军队发放军饷,给官员发放俸禄的时候,以前给一贯钱的,现在给一个银币。因为银量足够,一贯钱换一个银币,他们还是赚的。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银币大受追捧,不少的银币流入市场之后,却激发了原先的铜币流通。这就是反用“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让新铸银币、金币充当良币的角色,让铜币流通起来。人人都知道银币比铜币值钱,反而不去用银币了,愿意把家中的储藏的铜币拿出来兑换银币。这样一来,相当于用少量的银币,激活了大量的铜币。试想,一枚七成银量的银币,能把八百多枚铜币和八枚大钱流通起来,怎么算都是赚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钱荒问题。
但金属货币总归不是长远的办法,长远的办法在于发行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好处在于,根据市场的用钱量来发行货币。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与代用货币不同,它与贵金属完全脱钩,不再直接代表任何贵金属。而且信用货币以国家信用做保证,也警醒后面的当权者,如果不维持国家信用,连钱都不值钱了,这个国家也就亡了。
陆承启想的很远,却一时间没办法实现。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在于建立好银行的信用,银行的信用建立起来后,才能发行信用货币。
隶属户部却不受户部掌管的中央银行,隶属内阁、皇帝和钱监三方管制,也就是说,没有皇帝的许可,他们连铸钱的权力都没有。只有内阁调查了市场的情况,向皇上禀告,皇上认为可以铸钱了,钱监才能开工铸钱。
而陆承启还大手一挥,把户部管理的官员养老金都存进了刚刚成立的皇家银行,发放官员俸禄、军饷等都经过皇家银行的手,由商务部管理,记录在案。
皇家银行作为一个带有营利性质的银行,会把这些钱用来钱生钱,可户部不行。他们若做了,就叫以权谋私了。
皇家银行一成立,前来兑换银币的人差点把银行大门挤破。商务部无可奈何之下,派人告诉陆承启这件事,陆承启笑骂道:“朕日理万机,还要去管银行兑钱的小小问题?你去告诉银行,限制每人兑换次数,每日限量兑换不就行了?”
限量兑换一出来,银价水涨船高,这也是陆承启事先没想到的。但好处也多了,一贯钱的银币能换更多的铜币,民间钱庄的兑换比率每日都在变,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原先无钱可用的局面豁然而解。市面上银币流通甚少,但铜币不知道为何,猛然间增多了起来。事实证明,陆承启的眼光是多么的正确。民间不是没钱,而是不想用钱而已。许多铜币在富豪人家的仓库里面,把串连铜币的麻绳都朽了,铜币更是生了花花绿绿的铜绿。钱多了,商品流通就更加频繁了,一时间连商税都多征了不少。没办法,富贵人家想要去换钱,就只能通过消费了。
这时候,百官才知道小皇帝这一手简直是有超强的预见性,直接把前朝一直都没办法压住的钱荒给解决了。
但陆承启现在的心思不再这,因为有人找他麻烦了。据监察司打入辽国内部的情报人员传来消息,辽国各个部落开始调集兵马,好似在准备一场大战。陆承启看了这份情报之后,心中“咯噔”一下,暗道:“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这耶律洪基也有这么强的判断吗?我的新军还没有成军,洪祥式步枪仅仅制造出五百多杠而已,这么打,肯定不能赢得了啊!”
情报人员预计,还有半个月时间,契丹人就会犯境,留给陆承启调兵遣将的时间不多了。陆承启没有丝毫犹豫,下令军事参谋部全员到紫宸殿商讨军情。
军事参谋部自成立以来,并没有发挥它的职能,但现在,好像到了它发挥职能的时候了。一时间收到传唤的四品以上武将,急匆匆地赶往紫宸殿,听候差遣。
陆承启让人摆了一张大桌子,这原本是皇帝宴请群臣的时候所用餐桌,却被陆承启挪用至此。武将们按官职坐好,陆承启立即把军事情报告诉了他们。这些武将都默然了,他们大多数是继承父业,得来的官身,乃是大顺朝勋贵。平时朝廷把这些人供起来,以示皇恩。但现在要用的时候,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真本领的。
凡事都有例外。这些勋贵之中,还是有些真本事的人才。比如世袭威远候的韩帆,据说是韩信的后人,家谱已不可考,陆承启有怀疑他们是像唐代李家那样认祖宗的。但不否认,这韩帆的见解,和陆承启一样,他说道:“契丹骑兵野战甚是犀利,我朝边军亦不及。唯有据城死守,待得耗完契丹人的粮草,边境之危自解。”
余人都吱吱唔唔说不出一个办法来,陆承启最终问道:“若朕调遣一万禁军前往边境,协助御敌,哪位将军领此重任合适?”
此话一出,下面噤若寒蝉。大顺朝对打了败仗的武将处罚甚严,轻则罢官,重则杀头。他们这些有自知之明的草包,肯定不敢接这个任务。
陆承启心中微叹一声,知道指望不上他们了,便下了命令:“令禁军统领王韶,率一万军马,前去幽州,协助边军抵御契丹来犯。”
(第一卷完)
大顺皇朝 第六十七章: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正在皇家军校如饥似渴学习的王韶,突然接到密令,陆承启在手谕之中,明确地告诉他,给他五百火枪队,要他立即带五千骑兵,五千步兵的禁军,前往幽州城,伺机协助边军痛击来犯契丹人。原本陆承启还想在步枪前面配上刺刀的,但由于军器监日夜赶工,只来得及流水线生产零部件,没时间打造制式刺刀。而不用钢铁打制的刺刀,又没甚么大用,陆承启亦看不上。无可奈何之下,火枪队只能暂时配一把朴刀了。
王韶又惊又喜,他并没有真正上过战场,但陆承启却把这么重要的战事交给他指挥,岂不是说陆承启很信得过他,准备重用他?
他接到密令手谕和兵符之后,连夜赶回禁军大营,而狄青已经把军队集结完毕,交付给他了。同时告诉他这些时日来,五百人的火枪队所训练的三段射击术。王韶只见过军器监所造的第一支步枪,对这种武器的实用性还是很怀疑。
但陆承启集全国顶尖工匠的结晶,制造出来的洪祥式步枪,又岂是泛泛之辈?若不是产能所限,陆承启恨不得立即把禁军装备三分二的步枪。只可惜在没有大型步枪作坊出来前,这个想法只是能想一想。
首先,高炉的钢产量不稳定。铁矿石的质量,石炭转化成焦炭的质量,这些顶尖工匠也没能好好把握。毕竟这是土高炉,能出钢都不错了。前不久,还因为操作不当,有好几个工匠被铁水烫伤了。陆承启下令要好好安抚,丧失劳动能力的,朝廷给足钱银,让这些工匠安然度过下半生。陆承启一再强调安全意识,还让人缝制了不易起火的耐热服,外面用兽皮缝制,里面是棉花,能很好地隔热。但高炉外面的热力实在太强,陆承启还让人以硝石制冰,煮了糖水,给工匠散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