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周芷若这才转怒为喜,说道:“陛下的道理多,臣妾是说不过你的。”
陆承启笑着,握住她的柔荑,说道:“况且朕把赚来的钱银,用于大顺子民,用在福利院等上面,朕对得住天下黎民百姓,问心无愧,与民争利争得有底气!只是苦了梓童了,以后福利院就靠梓童支撑了。”
周芷若幸福地说道:“为陛下分忧,臣妾高兴还来不及呢!”
陆承启沉吟了一会,说道:“亦同报馆一样,这次就不从户部出资了,直接从朕的内库之中,拨钱买地建房,招收孩童。朕也会下道密旨,让监察司把无家可归的孤儿送来福利院。”
两人又再絮絮叨叨了一番福利院的事情,一夜良辰,须臾即过。
自从创建了内阁制,陆承启一日的工作十分轻松。批过几件比较大的政事之后,陆承启便没有什么工作了,他是个坐不定之人,想到十分感兴趣的步枪,心中痒痒,命令道:“来人,微服出宫,摆驾城外军器监!”
对于小皇帝三天两头的到来,军器监众人已经见怪不怪了,只是觉得小皇帝太重视他们,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
而军器监最厉害的三个人,苏颂,沈括,唐勋,正在为如何改进步枪,争论得不可开交。见到陆承启到来,他们一致让陆承启评评理,看谁的方案好。陆承启一一听完了他们的讲述和图纸,笑道:“钱银方面你们又无须担忧,何不各人造各人的?取长补短,便能造出一支好步枪来。”
三人一听,觉得是这个道理,也就不再争论了。陆承启由他们带着,去看了如何制造枪管的作坊。只见从高炉炼出来的铁水,流到制好的钢板模具之中,待得冷却一点之后,趁着尚有余温,用一根后粗前细的铁棒一卷,一根枪管便算是制出来了。只是这个过程,说的简单,做起来很难,制造十根枪管,合格品只有三四根,废品率实在太高。没办法,这个时代没有机床,只能手工制造,能有一半左右的成品率,其实也算是不错的了。那些废品,还可以再回炉炼成铁水再卷一次,也不算很浪费。
其实焦炭含硫量也是很多的,只不过古代人的确聪明,在高炉炼钢第一次失败之后,唐勋便找了一个多月,才发现在炉内放置石灰石,便可以大大降低含硫量,提升铁的品质。
如此一来,经过这样土高炉炼出来的铁水,终于是达到可以大量制造枪管的要求了。只是废品率还是太高,主要是因为这些焦炭品质参差不齐,含硫量有多有少,导致钢材过脆。
陆承启听闻之后,又告诉他们可加入铝来脱氧,形成铁水之后,把烧碱趁热放进去,这才稳定地制出合格的钢材来。
陆承启本来以为古代没有烧碱的,可没想到古人早就知道如何制造烧碱了。用生石灰加水,再加入芒硝,便制成了烧碱。要是嫌麻烦,直接用用草木灰,也是制碱的最快捷方便的途径。
陆承启就不明白了,古人对于化学的认识还是很高明的,为什么化学就是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科学呢?





大顺皇朝 第六十一章:拉膛线(求收藏推荐)
制造枪管不难,只要掌握了炼钢技术,制出来的钢有韧性,那么枪管也算是做好了。制造一支步枪,最难的地方,在于拉膛线。
要是在后世,经过机床一加工,就能把膛线挤出来。可在这个异时空,哪里有机床?没办法,那就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用特制的钩状车刀,一点点把材料抠出来了。慢慢形成一道槽,在抠的过程中转动刀具或者管子使槽保持一定的斜率,这样抠出来的槽就成了螺旋膛线。这是最古老的制造膛线的办法,可这种办法太费时费力,不适合大量生产,在后世只有要求特别精准的枪才有人用手工刻画膛线。
可这个异时空,连最基本的机床都没有,那就只能用这种本办法,一根根把膛线拉出来了。所以制造一根合格的枪管特别不容易,需要一名熟练的工匠花上一日的时间,才能造出一根约十九寸的枪管。
枪管是最难的部分,接下来的零部件,也不算容易。特别是陆承启想一步到位,一举制造出比较先进的燧发枪,或者直接制成后装针发枪。
可这两种枪,制作都不容易。第一种难在簧片的制作上,簧片要结实耐用还要有韧性。第二种枪陆承启只是想想而已,毕竟连**都没有,更不用说火帽,怎么做后装针发枪?
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了。先前制作的那一支轮转步枪,因为密封性的问题,子弹出膛动能不够,再加上没有膛线,射程只有八十步。滑膛枪都差不多是这个射程,再远就没有精准度了,打不打得着就看运气。
经过实验之后,唐勋、沈括、苏颂都认为轮转步枪的实用性低,虽然可以连发,却没有射程,克制不了骑兵。那就只能再试验其他的枪型了,沈括的想法是前装式燧发枪,子弹从枪管进去。陆承启听后,摆了摆手,否决了这个提议。虽然解决了密封性问题,可装弹速度太慢,不实用。苏颂认为把第一支步枪的轮转换成从侧翼装填,陆承启认为这个提议还不错,可怎样击发,又是一个难题。唐勋的想法最奇特,他认为把枪托和枪管之间做一个可以扳开的机构,然后把弹药从后面装填进去,再用燧石点火击发。
陆承启知道他们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若没有实物出现,想要说服他们挺难的。便让他们每个人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枪制造出来,比一比,看谁的枪最厉害,最实用,那就用谁的做定型量产。
三日后,陆承启接到军器监的报告,说三个人的枪都做好了,马上丢下手中的工作,前去军器监一探究竟。
试验场上,三个监察士端着样式不同的步枪,都瞄准了各自的木靶子。经过严格的测试之后,三把枪都放在了陆承启面前,评论优劣。
陆承启让三个人都说自己的优缺点。沈括先说道:“臣所制造的步枪,装填子弹确如陛下所说,速度极慢。且不能连发,只能一次一发。但密封性处理得好,射程上面有所提高,达到一百二十步。一百二十步外,杀伤力几乎为零,连厚一点的衣服都不能穿透。”陆承启知道,这是动能的丧失,已经没有了杀伤力了。
苏颂沉吟了一会,说道:“臣的步枪,用拉杆从侧翼装填弹药,推到后面,用燧石点火。这样一来,保证了密封性,射程可达两百多步。只是清理火药槽不易,用多了就不行了,要拆卸清理火药槽。”
陆承启眼前一亮,说道:“不错,有两百步射程了。只是清理火药槽这个设计,还是存在缺陷。”
唐勋是最早接触**和步枪的,自然对步枪有自己的理解。加上陆承启这个有着远迈千年见识的重生人士,在一旁有意无意地传授一些步枪的知识,对唐勋的启发还是很大的。
唐勋说道:“臣制造的这杠步枪,把火药槽和装填子弹都设计在枪管后面,用特制的子弹,装填并不慢。把子弹和火药推进去之后,便可击发。射程也尚可,最远可达近四百步。”
陆承启吓了一跳,抢过唐勋手里的步枪,惊讶地说道:“差不多四百步?怎么会这么远?”喜出望外的陆承启拿起那支步枪,仔细端详了一番,这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唐勋的奇思妙想。他制造的这杠步枪,分明就是正史上赫赫有名的米尼枪!只不过和米尼枪有所不同的是,所用的子弹不是米尼弹,所以威力小了一点。
陆承启让人用铅和软木,不多时便制出一个圆柱形的米尼弹,塞入枪膛之后,加上火药,瞄准了让人放在五百步开外的巨大木靶子,“嘭!!!”一声,一阵黑烟冒出之后,子弹便呼啸而出,打中了巨大的木靶子。
陆承启让人前去查看,唐勋惊喜地发现,这样的子弹,居然在五百步外还有巨大的杀伤力。铅弹形变嵌入木靶子之中,深入一寸左右。若是射入人体要害,肯定会让人瞬息间死亡。
其实米尼枪这种名枪,之所以所向披靡,在于它子弹的先进性,使用的是定制的子弹,形制都一样,装填快捷不少,威力更是大大提升。这种子弹,在弹体周围车以螺纹以配合膛线,螺纹中间以动物油填塞.子弹的底部使用软木材料。射击时.火药气体冲击软木。软木受瞬间冲击后猛然撑大子弹,由于子弹被撑大,提供巨大动能,才能把子弹射出如此之远。
陆承启兴奋地再打出几枪,测出最远几乎能达到六百五十步远,也就是相当于一千米这么远,看得沈括、苏颂和唐勋都兴奋莫名。
陆承启意犹未尽地把这支步枪递给监察士之后,兴奋地说道:“唐卿,就是这把步枪了,朕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装备一支千人部队,能做到吗?”
唐勋说道:“这种步枪制作不易,一个工匠三天时间才能制成一把。恐怕……”
陆承启笑道:“唐卿,你们可以这样啊,把这支步枪的零部件定制后分成几十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由几名工匠一同生产,分成几十个生产小组,那么速度就会提上去了。”
唐勋一拍脑袋:“好办法,还是陛下的脑袋灵光!”
陆承启赞道:“不,朕都不曾想,唐卿你能制出这般优秀的步枪,这一下,朕有了几分底气,对付契丹人了。而想要一战全胜,还需要一件事物。”
三人都知道火炮图纸,异口同声地说道:“火炮!”




大顺皇朝 第六十二章:讨论火炮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不错,火炮被称为战争之神,是有它的道理的。朕跟你们说过,再厉害的步枪,也只能一枪解决一个敌人。可犀利的火炮,却能一打一大片。最可怕的是,几十门,几百门,甚至几千门大炮同时射击,那火力覆盖之下,几无生存机会。可我们现在的技术,达不到一打一大片的地步,只能做到一打一条线。”
沈括问道:“为何不可?”
陆承启把**,火帽,开花弹的技术跟他们一说,他们就沉默了。无烟火药都没发明之前,想要研制开花弹,简直天方夜谭。
陆承启见他们受到了打击,便笑道:“你们把这个记下了,总有一天会制造出来的,怕什么?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没学走就想跑是不行的,要想做出开花弹,必须把自然学弄通了,弄透了,才有可能。”
三人点了点头,苏颂说道:“这火炮是前膛炮还是后膛炮?”
陆承启想了想,说道:“后装炮威力大,加上有膛线,射程肯定很远。”他第一次给唐勋的图纸,其实是一门前装滑膛炮,也就是明代赫赫有名的红夷大炮。
可这种大炮虽然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但装填炮弹太慢,炮身太重,只适合攻城,不适合野战。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战位。要想继续发射,需要经历复位、再装填,再次设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骤。实在缺点多多。陆承启有了米尼枪,自然就看不上这种前装滑膛炮了。这种前装滑膛炮的射速慢,虽然威力大,轰城墙没有问题,可移动太慢,用来对付骑兵那是笑话。
再说了,陆承启的眼光,绝不仅仅局限于和契丹人作战,他还需要能装在海船上的大炮。前装滑膛炮各种不便,已经在心中被陆承启淘汰掉了。
陆承启和三人讨论了后装线膛炮的炮管、闭锁炮门和紧塞等问题,决定先制造一门来试试。可制炮不是制枪,比造枪复杂得多了。前装滑膛炮还好,可这后装线膛炮,就真的是一门技术活了。首先炮管的制造就是最难的步骤,厚度是多少,尺寸是多少,所有人都没有数据,都需要一步步探索。
而这也是文科生的尴尬之处了,虽然知道火炮,却不知道如何制造。也难怪,在后世,除了军事迷之外,谁会注意这个?也是重生了之后,陆承启意识到步枪和火炮的威力,才绞尽脑汁画出的图纸,至于准不准,那只有天知道。
四个人七嘴八舌,总算在天黑之前,把这门后装线膛炮的样式定了下来,至于能不能打得响,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陆承启正待回宫的时候,沈括突然说道:“陛下,定型的步枪尚未命名,请陛下赐名!”
陆承启也才发现,这杠步枪还没有名字,用历史上的名字米尼枪自然是不行的。陆承启想了想,说道:“就用朕的年号命名吧,叫洪祥式步枪,那门炮也叫洪祥式火炮。”
三人对陆承启的起名水平无语,但这一来也算好记,起码人人都记得住。陆承启自认为取得不错,喜逐颜开地回去了,留下三个人还在挑灯夜战,研究火炮的可行性。
接下来几日,火炮开始动工了,陆承启虽然很心急,但术业有专攻,不懂的事情还是不要参与了,在皇宫中等消息又不是办法,陆承启开始在禁军军营和皇家军校里面徘徊,给禁军们、皇家军校学员们上思想课。实际上,这是皇帝控制军队最好的办法。通过思想教育,巩固对大顺,对皇帝的忠心。
陆承启认为,一支强军,不仅要有正确的训练方式,严明的纪律,还要有所信仰,明白为什么而战。同时,还要辅以奖赏激励,制定抚恤制度,晋升制度,安稳士卒们的后顾之忧,才算是把一支军队给拉起来。
因为经常到禁军军营之中,一般的禁军见了皇帝也没有那么激动了,只当小皇帝是一个教书先生一样而已,无形间拉进了彼此间的距离。狄青察觉到这种关系,特地向陆承启提出了劝谏:“陛下这般与禁军毫无距离,是不是有点伤了陛下的威严?”
陆承启也知道,狄青是怕他的帝皇之威不再,镇不住禁军。陆承启笑道:“狄卿,一支军队对领袖若是敬畏的,那战斗力不强。但如果对领袖是爱戴的,那么战斗力是极强的,哪怕战至全军覆没,也没有一人退后。”
狄青一想,也是这个道理,可他仍有顾虑:“可陛下毕竟是天子,如此低姿态,是否有失皇家礼仪?”
陆承启笑道:“朕若不爱朕的军队,不爱朕的子民,朕还算是一个合格的天子吗?”
狄青无言以答,只能默许了这个结果。陆承启也不和他纠缠这个问题,而是把他领到军营之外,让人拿来刚刚定型的洪祥式步枪,也不多说,直接一枪打出去,雷鸣般的枪声,吓得狄青差点软倒在地,说道:“陛下,这……这是何物?”
陆承启让他到五百米外看被击中的树木,狄青前去一看,震骇莫名:只见一颗铅弹,深深地嵌入树干之中,被打出了一个酒杯大的凹洞。
狄青惊疑不定,回到陆承启身旁,问道:“陛下,这是什么妖法?”
陆承启大笑道:“这可不是妖法,这是朕命令军器监制造的最新武器,唤作步枪,洪祥式步枪。狄卿,你认为这种武器的杀伤力比之弓箭,如何?”
狄青果然不愧是一名名将,对于武器的优劣性,一眼就看了出来,实话实说道:“远远超过弓箭,若是有几千如此步枪,齐发之下,骑兵亦不能近身。”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不错,狄卿果然久经战阵,见识深刻。军器监现在一日能制造十余支步枪,不算多,但朕也很欣慰了。狄卿,你的任务,是要在禁军之中,找到有射箭天赋的射手千人左右,先整编成独力一队,待得训练好纪律之后,朕便给你们装备步枪。”
狄青应承下来,陆承启让狄青亲自打了几枪,狄青爱不释手地抚摸着枪身,说道:“若是三十年前有这种武器,老夫在幽云城下那一战,又何至于输得如此憋屈?”
陆承启豪情万丈地说道:“狄卿不必如此,血仇得用鲜血洗刷。契丹人蹦达不了多久的,朕总有一天,会马踏阴山,征服草原!”
狄青听了,也热血沸腾,说道:“愿为陛下牵马执蹬!”
君臣二人相视而笑,一时间豪迈的笑声响彻关中平原,远远地传荡开来……
;




大顺皇朝 第六十三章:不法商人
心情大好的陆承启回到垂拱殿之后,椅子还没坐热,高兴劲头还在,就收到了监察司的暗报。如今的监察司可以说是陆承启的耳目,监察百官,打探消息,甚至已经潜入了敌国之中,利用陆承启“发明”的密码本传递信息。
监察司分部遍布大顺州府,官员无不对之恨之入骨,而百姓对他们却是敬畏有加。他们主要负责收集民间不法之事,选择刑部拿人还是直接告诉陆承启,让陆承启做决断。
而今日这个消息,明显是刑部拿不定主意的,原因在于这次的对手不是官员,而是商人,一些不法商人。
原来,大顺的盐业很匮乏,只有井盐是精盐,海盐都是粗盐,又黄又大,穷苦人家就只能吃粗盐。可是粗盐也不是敞开了供应,因为熬煮海盐还需要官府批准。大顺朝对盐实行官卖,然后再承包给盐商,接下来就等着收税了。这就让盐商形成了垄断,盐价不断上涨,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当然也有一些卖私盐的,可那是杯水车薪,顶不了什么事。茶米油盐酱醋茶,这里面缺啥都不能缺的是盐。人若长久不吃盐,食欲不振,四肢乏力那是轻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症状。这就和陆承启的愿望相违背了,他希望汉人有血性,可是连盐都吃不上,谈何武勇?
其实生产井盐的人,并没有多少收入,真正的大头,是被井盐盐商垄断了。这些盐商以奇货而居,逐步提升盐价,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而且这些不法商人还在大顺子民都吃不上盐的情况下,把大量井盐卖到辽国去,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如果大顺和辽国并不是敌对关系,这样做无可厚非。商人逐利,乃是天性。可大顺和辽国是敌国啊,自己人都吃不上盐了,却被井盐卖给敌国,这不是把自己的软肋放大给敌人?
对于这种相当于卖国的商人,陆承启是恨之入骨的。他们只为了自身的利益,却忘记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他们不会明白,国之不存,他们也要遭殃的道理。眼光只盯在钱眼之中,看不到远处。
对付这种人,这种垄断,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打破垄断。先前不敢打破垄断的原因在于,盐税收入是国家税收的大头,一年之中占了五百万贯左右。可陆承启现在开启了商税征收,已经对这五百万贯看不上了,既然如此,还不如让利于民。
除此之外,不法商人还把熟铁、铁矿等卖给辽国,恨得陆承启牙痒痒,他亲自下旨,若是逮住这些不法商人,一定要严惩。
翌日,在《大顺民报》上面,记录了这么一道圣旨:“制曰:朕听闻我大顺盐价不断上涨,已有不少人家吃不上盐,朕心甚忧。故朕经过深思熟虑,决意放开食盐专营,民间商人亦可贩卖。若有意愿从事生产海盐者,可到工部衙门求技术,各地工部衙门不得为难。洪祥三年四月十四。”
《大顺民报》这时候的影响力已经覆盖了大顺全境,就算是当官的,邸报可以不看,但《大顺民报》一定要看。因为《大顺民报》里面,有专门对邸报的解读,地方官可以不用费尽心思猜测上面想要干嘛了。有这么方便的报纸,还要去看邸报吗?
《大顺民报》现在是两日一期,刚刚发行的报纸,最迟三日就能到达最远的边境。这期《大顺民报>一出,全国立时一片沸腾。因为《大顺民报》里面不仅记载了陆承启的圣旨,还附上了晒盐场的工序流程。只要初通文字的人,就能看得懂。但实际操作,还需要有人指导。
在陆承启的一再扩建之下,工部衙门现在成了大顺朝最多官吏的衙门了。专门的官方文件此时也通过驿道传到了每个州府的工部衙门手中。一时间上门求方法的商人络绎不绝,谁让大顺海岸线这么长,随便找个地方都能晒盐?
不得不说,陆承启这一手太狠了,直接把那些不断抬高盐价的井盐商人给打懵了,他们嗅觉敏锐,哪里不知道陆承启这是要拿他们开刀?正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平常百姓又怎么斗得过整个朝廷?那些不法商人登时觉得惶惶不可终日,深怕自己私下贩卖井盐给辽国的事情曝光。拿钱去讨好地方官,可那些地方官哪里敢收?一伸手,明日就会在监察司大狱里面了。越是如此,越让这些不法商人觉得穷途末路。
可陆承启没心情对他们下手,这样做也是为了大顺朝的子民而已。他真正在意的是,那些卖精铁、熟铁给辽国的不法商人,现在监察司大狱里面,已经捉拿了不少了,虽然他们嘴硬不肯承认。但监察司有的是办法让他们开口,毕竟监察司也不是什么善良人家。
经过这么一场风波,暗中敲打了一些不法商人,断绝了大部分盐铁流入辽国的途径,时间一长,恐怕辽国契丹人就坐不住了,想要闹点事情了。
陆承启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想道:“等上半年,我有了步枪编队,还怕你们那些骑兵?或许那时候,连火炮都有了!这种盐铁战略物资,还想这么轻易就得到?做梦!去和回鹘人要吧,看他们能给你们多少!”回鹘虽然依附契丹,可他们的盐铁产量也不算丰富,自己供应都不行,哪里给得了契丹人这么多?这一招釜底抽薪,陆承启自认为是打在了契丹人的七寸上面。其实陆承启不知道,契丹人也会炼铁,最多就是质量问题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食盐,也能从回鹘人那里得到,也不算难事。大不了和高丽人做生意,反正他们又没什么大的利益冲突。
说**间对晒盐反响,实在太激烈,特别是有钱的商人,已经付诸行动了,买下了海边大片空地。晒盐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太阳,把海水中的水分蒸发,得到海盐。但盐田对于气候的要求还是挺高的,需要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地区才行,还需要有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才能构建盐田。
盐田一般分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就是粗盐。
粗盐再经过溶解于水,过虑,蒸发,会把一部分杂质过虑出来;此刻再把这些盐溶解于水,再过虑蒸发,如此两次之后,杂质已经去除得七七八八了。此时再溶解于水,加入食用碱,搅拌,结晶后再过虑蒸发,就能得到精盐了。
1...1718192021...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