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杨泓一愣,说道:“绝无怨言,只怕泓缺少经验,做不来!”
陆承启说道:“多请教下面,便会做事了。明日你去吏部报到,便申请去松江府任县官吧。朕希望你在松江府做出一番政绩,那里良田颇多,就是土地兼并严重。你文章里面的抱负,可以在那里施展开来。”
杨泓不敢违抗,说道:“遵旨!”当下又细细询问了一番松江府的情况,陆承启也不为意,甚至还认为杨泓做事认真,一一解惑。听完之后,杨泓一脸沉思状,想来已是在思索如何开展工作了。
最后,陆承启庄而郑重地对沈括说道:“沈括,朕对你的期望最大,希望你进入工部之内,为朕制造两件东西。这两件东西,关乎我汉家天下千年,朕要交付与你。可有信心?”
沈括不想陆承启这般说话,既感动又激动不已,说道:“当尽平生之学,以报陛下识人之恩!”他是真的高兴,因为他的长处就是制造器物,发明器物,对陆承启的任命自然兴奋不已。
陆承启把枪械铁炮的图纸交付沈括,沈括一看便沉迷其中,感叹道:“不曾想世间还有这般精密器物,实在出乎意料!”
陆承启笑道:“这只是一种构想,具体模型,各种零部件数据都没有,还得靠你来完善。图纸也不一定就是真的,或许只是一种构想罢了。”
沈括思索了一番,说道:“括不知**为何物,亦不知所需钢铁质量如何,难以定夺。但观此图纸,定可制造出来。只是陛下图中所说,枪械可达三百步,铁炮可达二里地,过于骇人听闻。想来三石硬弓亦只能射出不到两百步,弩箭更是只有四百步左右,投石车亦不过五百步矣。这所谓**,是否有夸大之嫌?”
陆承启不以为杵,说道:“若能制造而成,三百步不是难事,二里地更只是保守估计而已。”
沈括闻言,颇为向往道:“若有此物,何惧异族骑兵犀利?”
苏轼、杨泓不通军事器械,闻言都大为吃惊,心下对陆承启的雄心壮志更是有了一番了解。
四人在垂拱殿畅谈,不知时间。陆承启见三人都各得其位,心中也是快慰。待见天色已晚,便不再留人,临别之前再三勉励,才放行出宫。
走在出宫路上,苏轼,杨泓,沈括三人皆叹道:“陛下识人用人,太过精到,比之太祖亦不遑多让!你我三人同为一科三甲,分处不同职官,且看日后哪位取得的成就最大!”
三人约定之后,便各自回家。没想到这个约定,造就了大顺朝同科三人皆为阁臣的佳话,这是后事,暂且不表。
大顺皇朝 第五十四章:办报(二更求收藏推荐)
由于科技奖的推动作用,活字印刷术成功的推广开来。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好用的地方,在于可以拆卸,反复使用。只要把常用字备多几个,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大量印刷起来,比雕版印刷术省钱多了。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为何古代书籍都这么贵?皆因雕版印刷术的雕版珍贵,皆用上好木料雕刻。一本书起码有上百页,也就是说需要雕版上百个,且只能印刷千本以内,千本以外就刻字模糊,不能刊印了。成本这么高,书籍卖的贵就说得过去了。
活字印刷术的优越性正是在此,不仅取料便宜,制作还简易,哪怕有生僻字,把准备好的胶泥刻印阳文反字,便可得到又一个字模。
若是印两三本书,活字印刷术不算省事,可若要印上成百上千,乃至几万份,那活字印刷术的工作效率,就不是雕版印刷术能比拟的了。活字印刷术不仅能够大量节约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速度和质量。相比之下,雕版印刷术就全面落后了。
陆承启还有一个心思在里面:“后世韩国棒子一直在吹嘘他们有一本古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本,于是韩国棒子便声称自己是活字印刷术发明的祖先。真是不知廉耻,自己学艺都不精,他们声称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最多一天也只能印刷四十页,纯属打印的速度。还敢跟真正印刷的中国活字印刷术比较,你祖宗每天印刷起码千份,你拿什么比?”哪怕到了这个异时空,陆承启都有点愤愤不平。
好在现在他是皇帝,一声令下,便能让一个发明起死回生。原先所有人都看不到活字印刷术的好处,直到陆承启开创科技奖,大力支持活字印刷术,才使得这一伟大发明,得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古人有时候就是这般,太迷信古制,认为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东西就是最好的,想要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还是有些难度的。
陆承启暗中支持《大顺民报》,坚决采用活字印刷术,聘请的也是民间的印刷店印刷。他微服前往,仔细述说了印刷份量,把印刷店作坊的老板都吓了一跳:“一纸邸报,哦不,是报纸,居然要印刷万份的数量?哪怕是邸报,也没有印刷这么多啊!”
陆承启笑道:“邸报只送往州府县衙,能有多少?本公子所办报纸,是给大顺子民看的,这还是本公子怕他们一时间不接受新鲜事物,才要求刊印这么少。若是以后发展起来了,万份恐怕远远不够。”
印刷作坊老板不信,但有钱不赚是傻子。他苦笑道:“公子,若这般印刷,雕版恐怕要浪费不少啊!”
陆承启愕然,不解地说道:“当今圣上不是大力提倡用活字印刷术吗,怎么还在用雕版?”
“公子有所不知,活字印刷术没有人用过,谁知道好不与不好?若是弄的不好,赔了怎么办?我这小作坊,乃是小本生意,怎地经得起这般折腾?”印刷作坊的老板愁眉苦脸地说道。
陆承启闻言,大感好笑,说道:“你无须承担风险,本公子要求,一定要用活字印刷术刊印,一切风险,本公子承担。”
印刷作坊老板看陆承启如此信誓旦旦,看在百贯钱银的份上,咬了咬牙根,说道:“也罢,我听公子的。只是当今圣上说了,活字印刷术乃是什么专利,如此利用是不是……”
陆承启摆了摆手,说道:“你有所不知,创始人已经逝世,这发明便是整个大顺子民的专利了,但用无妨。”
印刷作坊的老板没有了后顾之忧,便兴高采烈地拿着陆承启预付的五十贯,开动工人,制作胶泥活字了。这也是陆承启命令工部官吏,前往各处印刷作坊教授的结果,每一个印刷作坊都学会了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做法,就是没人敢做而已。
陆承启凭借着办报的借口,变相地让世人更快地接受活字印刷术,也顺便促使报纸这一事物的产生,可谓一举两得。
把报纸的模版交给印刷作坊的老板,告诉他交货地点,便在王彦宸的保护下,回宫了。
三日后,一种叫报纸的东西,悄然出现在长安城的坊市间,酒楼歌馆,诸市之内,都有报童在卖报。时人觉得新奇,且价格不贵,许多读书之人都慷慨解囊,掏出两枚铜币,买了一份报纸。
读书人都觉得这是赚了。两枚铜板就买到了一大张纸,上面还有诸篇文章,且两面皆有东西可看。相比之下,一本薄薄书籍都要几贯钱,这等好事真划得来。
“咦,这是殿试内情文章,谁写得?哦,原来是关中举子张元崇。嗯,当今圣上注重实务,看来我得去见识一下民间疾苦了。”
“这位兄台也在看报纸?我认为,圣上创建大学堂才是真正利民的好事啊。圣上说了,只要没有生计的,年岁不超三十的,皆可报名,学一技之长。哪怕我等考不中,也可以学得一技之长,不怕没饭吃……”
一时之间,走夫贩卒,文人举子,都在看报纸。一些酒楼歌馆察觉到了生意契机,更是在酒楼歌馆内安排了人读报。《大顺民报》上不仅有对时政的点评,还有各种趣事轶事,科技常识,甚至夹缝之中都有一句话:“欢迎各大商铺在此投广告。”更是让各类商人眼中精光大亮,这可是做广告的最好时候啊!蹴鞠场上的广告已经排满了,后续想进入的商人都没了位置,捶足顿胸,恨自己下手晚了。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他们肯定要捉住的。
而他们一打听,才知道《大顺民报》是由刚刚新开的“大顺民报馆”所拥有的,马不停蹄地跑将过去,却发现和自己一样想法的大有人在。才新开张的大顺民报馆已经人满为患,全是来投广告的。
始作俑者陆承启在报馆里面,和刚刚走马上任的主编张元崇谈话,道:“看到了没有,元崇,这就是报纸的盈利方式。报纸本身只是保本而已,真正盈利的方式,是在广告的投放。”
张元崇此刻已经彻底服了:“陛下高瞻远瞩,乃常人所不及也。只是元崇有忧虑,若有人跟风再创一份报纸,岂不是没了市场?”
陆承启笑道:“若是如此,朕还求之不得。愚民永远不及开启民智,若大顺境内人人都识字,都敢议论朝政,贪官才不敢欺民,不敢伸手。省却了监察司,由民众监督,这该多好!”
张元崇这下是真的服了:“陛下心胸,犹如汪洋大海,元崇实在佩服!”
陆承启笑道:“不过,朕还是要规范报纸行业,申请创办报纸,必须经过户部的商务部审批,反动教唆的报纸,必须查禁,相关人员要捉拿下狱。我大顺子民若有人叛投敌国,朕也不能轻饶了。”
“陛下无须有此忧虑,自陛下勤政以来,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想必不会离乡背井,叛投敌国的。”
陆承启注视着张元崇,怒斥道:“元崇,若你有这等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你作为主编,一定要用事实说话,大顺子民生活怎么样,不是两个词就能概括的了。四海升平,安居乐业?朕只看到均田制破坏,乡绅土豪强占田地,百姓苦不堪言!若你只会粉饰太平,那这个主编就不要做了,朕换人!”
张元崇冷汗皆出,恳切地说道:“陛下教诲,元崇牢记于心,今后以事实说话,不再粉饰太平!”
大顺皇朝 第五十五章:报纸的影响力(求收藏推荐)
这年头信息传递方式稀少的可怜,哪怕陆承启觉得自己已经尽量高估了报纸的影响力,可他还是没料到报纸的疯狂程度。就好像所有划时代的新鲜事物出来那样子,经过短暂的质疑之后,报纸突然就火了,火得大红大紫,火得毫无预兆。
陆承启原本打算第一期报纸卖出去万份已经算是多的了,却不料经过一天时间的发酵之后,第二日突然就供不应求了。这时的报纸,不是一天一期的,陆承启打算先做到三日一期,毕竟这时候运输的手段单一,信息的传播速度太慢。哪怕大顺子民有新闻的概念,可长安城发生的新闻,到达全国之后,也过了两日之久,那便成了旧闻了。
其实古代的道路并不是都是这么慢的。秦始皇时代,已经有了驰道,也就是有轨道路,只不过用的不是蒸汽机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但这也够让人吃惊古人的创造力了。而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车同轨”,而不是那些历史砖家所说的马车大小一致。
除了驰道之外,还有驿道,官路。驿道是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地位十分重要。
而官道是为了让官员更好的办事而修筑的道路,也是为了交通而修筑的公路,平民亦可以走。只可惜大顺朝的道路年久失修,大多是黄泥路,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通行不便。
鉴于此,陆承启在国库充盈之后,专门拨下款项,修复道路。同时他也让工部工匠,研制水泥。正所谓路通财通。道路不通,想要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长安城中的报纸,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上,慢慢向全国辐射开去。两日后,大顺国境内,皆讨论新鲜事物报纸,这也间接刺激了报纸的销量。原本预定的一万份报纸,根本不够市场消费的,张元崇请示了陆承启之后,又再加印了一万份,才堪堪满足长安城内的需求。
但这仅仅是长安城中的需求而已,京兆府都尚未满足。陆承启看到这种情况,大为惊异,不仅投进去的成本一下全都收了回来,还略有盈利。他稍稍一沉吟,令监察司告诉张元崇,按照市场需求,再加以扩印。
报纸热销,最高兴的应该是印刷作坊的老板了,使用活字印刷术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印刷质量比雕版印刷都要好。报纸的需求量一加大,他的小小作坊便印刷不及这么多了。这老板也是极有魄力之人,一咬牙一狠心便把周遭空地买下,扩建了作坊,再招来二十余个学徒,专职印刷报纸。他也是派人了解了报纸的销量,看到这般火爆,他哪里会有钱不赚,立即转变策略,开始依靠报纸来营生了。
其实,《大顺民报》最终得利者,应该非幕后推动的陆承启莫属。虽然《大顺民报》表面上是开放了言论,但实际上是陆承启有效控制舆论导向的武器。日后他若想颁布什么新政,肯定会利用报纸这个武器,先做一番舆论导向,直到民间有人响应了,陆承启才会推出新政。这样一来,朝中阻力便会小很多,君臣关系也不会这么紧张了。
其实第一份报纸,制作颇为粗糙。第一期只有两页八版,加上印刷技术的缘故,上面的字也偏大,导致内容较少。不过报纸胜在价格便宜,两文钱一份,连走夫贩卒都买得起,更别说腰缠万贯的文人举子了。
大顺百姓对报纸本身的内容感兴趣外,对报纸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拿第一期报纸来说,上面头版头条就记录了当今圣上对殿试黜落弟子的训导,让所有文人都嗅到了一些科考内幕,知晓了当今圣上对实干型的人才特别感兴趣,对没有实干的人毫不客气。知道是这样后,特意增加自己的眼界,锻炼实干才华,便会在科举中得到青睐。这对所有文人举子来说,这是最有用的信息。
而第二,便是对报纸直言朝政的胆量了。敢直言批评朝政的狂生不是没有,但只限于几个好友私底下讨论而已,很少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批判朝政的,更不用说撰写成文章了。而正是因为如此,《大顺民报》在一出来,便受到了广大子民的喜爱,毕竟这份报纸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
第三,也是报纸本身做得出色的地方,那就是尽量用白话文书写,铺陈直述,没有一贯文人的引经据典,拐弯抹角,论点论证分明,哪怕是八十老妪亦能听得懂。虽有些自命清高的文人不屑于此,但架不住平民百姓的喜爱啊!
对于报纸上的观点,肯定是褒贬不一的。同意的人,自然高声畅读,不同意这样观点的,也不至于垂头丧气,因为报纸最后有写到:“欢迎各界前往长安城长兴路大顺民报馆投稿,一经采用,当付稿费。”只要文笔顺通,内容不反动,宣扬正确思想,就会择优刊登在下一期报纸之上。
有钱人自然看不上这点钱,但对于家境贫寒的学子来说,又多了一条谋生出路。同时能抒发自己的见解,提升知名度,对喜好名望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此,不论为名还是为利,给报馆投稿,已经渐渐成为了读书人之间的一种风气。
有人开了头,自然会有人跟风。第二期《大顺民报》才出来,就有人打听如何办报纸了。可申办报馆的条件苛刻,必须有二十余名撰稿人,十多名记者,还有一位功名在身的主编,才能申办。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却也激起了一些读书人的傲气。他们共同集资,一同撰稿,成立了第二份报纸《书社报》,这已经是《大顺民报》发行第二十期的事情了。
先进入市场的总是吃大头,《大顺民报》特点鲜明,赢得了最多读者。而关乎读书人脸面的《书社报》,亦有不少忠实读者,大多都是读书人。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报纸,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却没有这两份报纸这么大的影响力了,哪怕文笔再精,也比不上这两份报纸。关键还是先进入者的优势太过于明显,先把蛋糕分完了。其余的还有不少报纸,如《商报》、《时政报》等,亦有不少忠实的读者。只是,他们的销量,还不足《大顺民报》一个零头。谁叫《大顺民报》的幕后老板,是当今天子呢!
报纸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顺带还把书籍经典的价格给拉了下来,也算是又为百姓做了一件实事,起码离陆承启的理想“人人有书读”又近了一步。
大顺皇朝 第五十六章:大学落成(二更求收藏推荐)
第一期的《大顺民报》里面,便宣布了这样一则消息:“三月一号到三月十五号之间,皇家大学接受全国年岁在十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青年报名,有无功名,识不识字都不要紧,进入即是天子门生。皇家大学校长乃当今圣上,副校长乃圣上老师,前太师杨道奇,还有诸位当朝官员前往教授技能。学费全面,提供食宿,两年学制。地点在长安城郊外二十里。欲报从速,名额有限,报完即止。”
再加上陆承启颁下圣旨,通告全国,一时间立志成为天子门生的人差点挤破长安城。陆承启原本只打算第一届只招收聪明好学之人,名额在三百人左右。却不料十五日内有近万人前来报名。负责筛选学子的杨道奇都为此愁白了头发,几经努力,好不容易十选一选出了近千位。
陆承启也是口袋里面有钱,不在乎这个,大笔一挥便同意了。同时,陆承启要求《大顺民报》派出记者,全程记录陆承启的开学讲话。
现在陆承启,除了把关一些大事之外,剩余政事,全都交给了内阁,每日生活十分充实,不是和皇后培养感情,就是微服私访民间。有时候都差点走出了长安城的地界,但露面太多之后,每每都会被人认出来,曾让陆承启十分苦恼。
皇家大学也同皇家军校一般无二,都是坐落在远离世俗的郊外,除了一条官道直通长安城,四周都荒无人烟。这也是为了保证皇家大学的和皇家军校的保密性,毕竟这都是关乎大顺朝生死命脉的最高科技成就和最高军事成就。哪怕是在实验阶段,也有足够的保护价值。
陆承启觉得保卫力量还不够,还特地安排了监察士在皇家大学里面当值,充当保卫力量。许景淳认为这是大题小做,可他又不敢拂逆陆承启的意思,只好照办。选出监察士里面有边军资历的百多人,送往皇家大学,充当警卫。
皇家大学占地近千亩,里面划分成算学、物理学、自然学和医学四个学科,分占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现在只有教室和宿舍几幢建筑而已,还预留出足够的空地,做实验用。
陆承启并没有规定,招收的学子们专门学一科。若是你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同时学习四科那也没问题,全部通过老师最终考核既可。皇家大学乃是宽进严出,努力把每一个学子都培育成才。
这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关中平原上春色黯然,经过大雪浇灌的野草,也冒出了新芽。许多树木也抽出了新枝,野花也开始飘香。
座落在长安城外的皇家大学,此刻迎来了开学之日。陆承启特意前往,发表演讲。
在万众瞩目之下,陆承启站在一座高台上,用他标志性的喊话筒,开始了激动人心的讲话:“今天,是皇家大学的开学之日,亦是朕对你们期待的开始。朕把这所学堂,命名为大学,意为大人之学,乃是希望你们能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大顺,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大顺朝现在,需要懂算学之人,所以朕开了算学课程;大顺现在需要物理学之人,朕开了物理学课程;大顺现在需要自然学之人,朕开了自然学课程;大顺现在需要更多医生,朕开了医学课程。你们不要怕不识字,不要怕不懂,只要敢于动手,敢于发问,敢于质疑,大顺的明天,将会由你们创造!”
高台下一片掌声,待得掌声停止之后,陆承启接着说道:“大顺国境里面,有很多看不起这些所谓杂学的文人,认为诵读经典才是正道。但朕所要说的是,历史是一个个像你们这样的人创造的。几千年前,哪里有人懂得造纸术为何物?哪里有人懂得制作精良农具?还不是一个个工匠,发明创造出来的?所以说,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你们才是历史进步的真正推动者!朕为何要开创皇家大学,就是要你们创造出更加多的,能改变历史进程的器物,不论是什么!”
又是一阵掌声响起,陆承启最后说道:“在这里,朕对你们保证,衣食住宿全免,任由你们学习一技之长,最好能动手发明。一人之力不成,那就多人集思广益。两年之后,学成者可毕业,到大学外谋生。朕对你们期望很大,希望你们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高台下学子们一个个都激动地鼓起掌来,说道:“必不负圣恩!”
陆承启满意地点了点头,便下台了。他再次查看了一遍师资力量之后,对杨道奇说道:“老师,朕就把皇家大学交与你了。对于先生的聘请,一定要具有真才实学。只要有真才实学,多少钱不是问题,由朕想办法解决。”
杨太师一脸激动地说道:“陛下如此看重皇家大学,老朽一定不负圣望!”
陆承启笑道:“朕是很看重皇家大学,今后便要辛苦老师了。”
两人寒暄了一番,陆承启便回宫了。第二日的《大顺民报》上,便记录了陆承启的说话,一时间“匠人乃推动历史进程者”的言论,震惊了全国。文人不屑地发起反击,陆承启却不闻不问,倒是一时间匠人的地位得到不少的提高。
以前的匠人,都是被欺凌的弱势群体,现在有了陆承启这个皇帝的撑腰,总算扬眉吐气了一把,挺起了胸膛做人。若是前些时日的科技奖是一剂良药,那现在陆承启的演讲,就是在传递一个信息:今后匠人的地位,将会水涨船高,等同医者。
陆承启笑呵呵地看着最新一期的《大顺民报》,心中想道:“教育布局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就是经济和军事布局了。不知道王韶最新训练出来的禁军如何,能否一战?契丹人实在太嚣张,是时候杀一杀他们的威风了。他们能来我大顺边境打草谷,难道就不许我大顺军队去他们边境打草谷吗?若想大顺朝子民齐心一力发展经济,就必须先聚拢所有人的心,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打一场胜仗。不需要多大的规模,只要是胜仗,就能激起大顺子民的自信心了,到时候发展经济,必将一路坦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