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陆承启恍然大悟,笑骂道:“王彦宸,你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真是不学无术!”
王彦宸摸了摸脑袋,讪讪笑道:“臣边军出身,哪里及得上徐阁老这般博学多才?我便是知道这叫社火,也就不错了。”
陆承启笑道:“好一个不错了,那就是朕要你学些文字,你也不学?”
王彦宸正色道:“臣不敢违抗圣意,日日皆有学习。只不过天资愚笨,至今也不过学了百余字而已……”
徐崇光叹道:“若世人皆有如此好学,圣人所说治世便到了。”
陆承启却摇了摇头,说道:“人的天性都是自私的,只能以利诱之,而不能尽信。”
徐崇光刚想和他争辩一番,却见旁边有百姓冲到御前侍卫面前,高声说道:“皇上,今日乃元宵,可否饮小民一杯屠苏酒否?”
徐崇光原本想说的话,一下子被噎住,急忙拉住陆承启说道:“陛下,不可!”
陆承启见那人是一个面容憨厚的中年人,眼神恳切中,带有一点期盼。他端着一碗酒,被御前侍卫拦住在外面。陆承启沉吟了一番,挣脱了徐崇光的拉扯,笑道:“朕的子民要与朕痛饮一番,又有何不可?只不过,这屠苏酒有何来历?”
那中年人笑道:“小民家传医术,以大黄、桔梗、蜀椒,白术、桂心,乌头、菝葜等草药,入酒浸泡而成这屠苏酒。饮此酒,能祛邪扶正,护肝养胃,温养肺腑之功效。小民真心希望,皇帝能健朗如虎,带领大顺子民,同创万世江山!”
陆承启喝道:“好,朕饮了!”说罢,一个健步上前,端过酒碗,一饮而尽。这酒说白了就是药酒,说好喝还真的不怎么好喝,但陆承启还是细细品味了一番,才把酒碗递回给中年人。
就在这时,中年人突然下跪,哭泣道:“陛下,小民一家皆为您所救啊!”
陆承启惊道:“快快请起,为何这般?”
那中年人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诉说自己的遭遇,原来他便是黄河水患灾民之一,好在家中历代行医,颇有积蓄,才辗转来到长安城。在即将活不下去的时候,陆承启突然雷霆出击,严惩了贪污赈灾官银的贪官,中年人一家也因此得救。
陆承启闻言,唏嘘不已,对徐崇光说道:“你我一个仁政,受益的是万民啊!我大顺子民,是天底下最勤劳,最善良的,他们不求富贵,但求温饱。朕若连这个都做不到,枉为一代帝王。若有人要对他们不利,朕第一个不轻饶!”
闻言,周遭百姓皆拜服道:“皇上英明,乃万民之福!”
陆承启心中却是一阵无力:“把吏治清明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这便是君主制最大的弊端!若我的子孙不肖,做了昏君,又奈之如何?”
一时间,看着满地跪拜的黎民,陆承启眼中竟泛起了泪花……
大顺皇朝 第四十七章:廷议春闱
被百多名御前侍卫簇拥着逛了一个晚上的陆承启,终于在夜深之际,回到了皇宫之中。仁明殿里,周芷若却在担心了一个晚上:“陛下,你是天子,怎么能和黎民百姓混在一起,若还有刺客,那怎么办?”
陆承启把她揽入怀中,笑道:“梓童,朕知道你在担心朕的安危。可天下哪里不危险啊,北方有夷蛮,山东有水寇,东海有海寇……朕既然立志荡平天下,自然要承受这份危险。说到底,还是朕做得不够啊,若朕真的做到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哪里有战乱?”
周芷若原本也只是发发牢骚,没想到陆承启当真了,她动情地说道:“陛下,臣妾只是担心你啊……”
陆承启握住她的柔荑,柔声说道:“朕都知道,朕向你保证,今后会很小心保护自己。朕壮志未酬,绝不会这么轻易就……”
善解人意的周芷若捂住了陆承启的嘴,嗔道:“不准陛下说那些不吉利的话……”
陆承启心中一阵苦笑:“我的好皇后,你再这样,我就真的忍不住化身月夜狼人了……”
长明灯一直点着,直到东方鱼肚白,被折腾了一晚上的陆承启才揉着眼睛起了个大早,他并没有忘记,今日是例朝。但此刻天尚未大亮,半空中还有残星。陆承启估计此时也不过早上五点多,也就是古代所说的卯时。
半耷拉着眼,差一些就睡过去的陆承启,被宫女们温柔的手换上了龙衮,施了淡妆,如此鼓搞了差不多半个时辰,陆承启才洗漱完毕,恢复了些精神,被内侍宫女们簇拥着前往大庆殿,又开始了一日例朝。
在乐队鼓奏声中,陆承启登上龙椅,与百官相见。待得君臣以礼对唱完毕,一日例朝便开始了。陆承启化妆之后,原本青涩的脸庞也有了丝丝威严,只见他淡淡地说道:“众卿可有要事上奏?”
吏部尚书吴显祉出列,端着朝笏说道:“陛下,臣有要事上奏。”
“准奏。”
吴显祉一躬到底,说道:“陛下仁政施展以来,加上清除官吏之中腐肉,吏部后备官员已经捉襟见肘。特别是户部需求过大,会算术的后备官员已然全无。臣听闻九日后是春闱,便拟了一份所缺官员清单,请陛下过目。”
陆承启把吴显祉呈上来的官员清单粗略看了一遍,不得不说古代繁体字的识别难度也还是有的,要是这人的书法不好,那就更要命了。陆承启看了一下,对缺哪些官员了然于胸之后,朗声说道:“礼部尚书,何在?”
礼部尚书冯承平急忙出列,说道:“臣在。”
“朕只想问你,试卷印得如何了?”
冯承平恭恭敬敬地说道:“已把常科进士科,诸科,包括五经、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一并印完,只是陛下尚未出题,臣不敢干涉。”
陆承启被这些科目弄昏了头,他原本以为只有进士一科而已,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多科,一时间愣了神。他只是一个重生人士,并不通晓古代典籍啊,这下可装过头了。
陆承启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冯卿果然办事认真,只是朕只出进士一科题目,其余题目,则劳烦礼部诸卿共同参详了。”
冯承平愕然,原本以为陆承启已经拟好题目,准备印发了,没想到人家根本没有准备。好在冯承平机灵,知道陆承启不明白春闱考试科目,以至于自己闹了笑话。其实礼部也有备份的题目,这时候恰好派上用场,也不用怕。
而这“五经、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又是什么科目呢?“五经”指的是西汉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三史”指《史记》、两《汉书》和《三国志》,可以理解为史科的专科考试,“三礼”指十三经当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可以看成是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可以看成是经部史书的专门考试,“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可以看成是传统经学训诂类的考试,“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陆承启实在是太小看古代科考了,任何一科状元,都是有真才实学的,非读书天才不能考中。要不人们怎么说,状元郎都是天上文曲星?只是这些人只会读书,待人接物就差得多了,这也是有那么多不识五谷官员的缘故。
陆承启也知道自己出了洋相,微微蹙眉,问道:“可有算术一科?”
冯承平回道:“启禀陛下,本朝科考,并无算术一科。”
陆承启朗声说道:“户部要用官员,大都要会算术,如若不识算术,怎么能招得来人才?朕欲再开算术一科,诸卿以为如何?”
群臣面面相觑,大顺建朝百余年,从未听过有考算术的科举考试。但小皇帝的强势,看来今日要找回面子,肯定是要推行的了。其实,大顺朝民间还是很多人学习算术的,只是科举不考,才被人视为小道也。如今若开算术一科,那科考竞争恐怕会更加激烈了。
群臣皆缄默不语,冯承平才叹道:“陛下再开恩科,乃天下士子之福也!”
陆承启淡淡地说道:“这不是恩科,朕要从这科开始,算术作为常科!”
这一下,群臣哗然,十二阁臣之一卫须惊出列禀奏道:“陛下,此举恐怕不妥。算术一道,不过小道耳。我朝科举皆考儒术经典,如何能让算术进入此间?”
陆承启淡淡地说道:“朕尝闻,君子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数乃是君子六艺,为何不能考?”
卫须惊语结,不能驳。陆承启才下决心道:“算术既然是君子六艺之一,便要发扬光大,朕决意要考,要算术人才,难不成诸卿亦精通算术耶,无须朕再科考之?”
群臣不语,唯一人在殿外大喊道:“陛下,臣精通算术!”
此话一出,满殿皆惊。陆承启抬头望去,原来是一个六品京官,生得仪表堂堂,国字脸,剑眉星眸,颇有威仪。陆承启对他的第一印象很好,高兴地说道:“哦,朕不曾想有如此高才,速速进殿奏对!”
大顺皇朝 第四十八章:算术奏对
那六品官员踏着大步,徐若轻风般走进了大庆殿中,微微躬身施礼道:“臣苏颂拜见陛下!”
如果是熟知历史的人,此刻绝对会大吃一惊。苏颂苏子容,乃是北宋第一大才啊,他的成就绝对能比肩苏轼这样的大文豪,虽然他并不以文章见长。苏颂在历史上,是极其聪敏好学之人,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则无所不通。按照现在的话说来,就是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历史上苏颂领导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这在古代,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古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历史上,苏颂在庆历二年便考中了进士,年仅二十二岁。苏轼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考中进士的,奈何古代工匠不为人所知,世人皆知三苏,却不知道尚有苏颂。
而在这个异时空,天才也还是那么天才,苏颂也是早早登了进士第,可惜他只醉心于发明创造,并没有逢迎上司,人情世故方面不屑于投入过多精力,年已四十有一,也还只是一个六品官员,职位只是一个军器监。
陆承启对历史只是稍稍了解,并不算精通的地步,苏颂这样的器匠大才他都不知道,可见古人对工匠的不重视,到了何种程度。不过,这并不妨碍陆承启对苏颂的欣赏。
陆承启开口说道:“既然苏卿对算学一道如此信心,朕便要考考你。《孙子算经》里有一道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苏卿如何算得?”
苏颂想也不想,直接说道:“兔有十二,而鸡二十三也。”
陆承启虽然知道这道题在后世并不算什么,设方程解方程而已,但在古代,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道难题。而苏颂几乎眼睛都不眨便心算出了答案,这样的心算实在可怖。不过,这《孙子算经》成书已久,苏颂即便看过记住,也没什么。
陆承启决定,要出得难一点了:“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问:梨果多少价几何?”这是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编著的《四元玉鉴》中的题目,换成现代话来说就是一道应用题:“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一千个,梨十一文买九个,果四文买七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陆承启敢肯定,这本书在这个异时空,只有他自己看过,苏颂绝不会看过类似的题目。这样一来,便能考出苏颂的真正水平了。
古人对于除法,还是稍微有点难计算的,但这似乎考不倒苏颂。之见苏颂在大庆殿中踱了几步,便得出了答案:“梨六百五十七,共八百零三文;果三百四十三,共一百九十六文。”
陆承启激动得差点从龙椅上弹起来,心算如此强大的古人,他还是第一次见到,简直比见到苏轼还要震惊!
其实这相当于小学的应用题,又怎么难得倒能制出“水运仪象台”的大科学家苏颂?只不过陆承启没见过如此心算快捷之人,自然就震惊莫名了。
陆承启好不容易压制住了心中的激动,他知道自己发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由地来了兴趣,继续问道:“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试问,多少客人多少银?”若今日算来,大多会觉得这道题目出得有点不对劲,那是因为古时一斤等于十六两,用一斤十两去算,当然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苏颂微微一笑,说道:“甚是简单,客有三人,银有十六两。”
陆承启题穷了,古代数学趣题,他就记得那么几个,现在该怎么办?突然,他瞥见殿外一棵大树,便来了主意:“来人,去测一测殿外大树阴影长几何,日光与地面夹角几何?”
内侍们面面相觑,长度他们会测,但夹角什么的,怎么测啊?他们都不敢动,生怕弄的不好皇帝责怪下来,谁都吃不消。
陆承启正待发怒,苏颂笑道:“陛下,小黄门不识算学,也是理所当然。臣愿去测量!”
陆承启沉吟了一会,说道:“苏卿,你便根据这影子长度和日光夹角,把殿外大树高度,算出来。”
苏颂闻言后转身而出,不到盏茶时间便回转,说道:“陛下,臣已有答案。”
陆承启微笑道:“树高几何?”
苏颂说道:“影长三丈,而夹角三十,算出树高约一丈两米半尺。”
这一下,陆承启是真的心服口服了。这一道题,运用了三角函数的内容,没想到苏颂连三角函数都搞得定,陆承启还有什么话好说?
陆承启叹道:“苏卿果真大才也,朕决定了,算学一科,你来当主考罢!朕也不丢人现眼了,题目你也一并出好,拿给朕过目既可。”
苏颂没想到,在官场十几年,临到中年才得到一展拳脚的机会。春闱主考官啊,那可是通往朝廷高层的捷径,换了谁都要高兴得快要发疯了。直接苏轼大喜过望道:“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陆承启又一一确定了每一科的主考官,早朝便散了。他不知道的是,日后这一轶事,被好事之人称为算学奏对,成为了一时佳话。处于陆承启对算学的青睐,市面上关于算学的书籍,被一卖而空。哪怕活字印刷术的大力发展,也拟补不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陆承启得知世人掀起学习算学的热潮,他心中颇为得意:“数学是科学之王,中国古代聪明人极多,可惜都用来读四书五经了,实在是浪费人才啊!我动之以利,就算是学算学也能做官,才能激发出他们这些官迷的聪明来……”
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聪明之人,但在官本位思想的大潮流下,一个个都淹没在科举之中。进入了官场之后,更是陷入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之中,无法自拔。对于研究算术,除非极有兴趣,才有可能触及。大顺朝的学风,并不像明代那般禁锢,亦不禁算学,哪怕私学之中,先生有兴趣的亦会教授学生。只是算学在科举之中并不考较,一直没有什么大的突破性发展。
其实算盘一物,大顺朝中已然出现。陆承启打算在考较算术的时候,把算盘列为必考科目,毕竟是最早的计算器,可得好好加以发展,努力让众多定理的发现,出现在中国,哪怕这是在异时空的中国。
陆承启心道:“数学,那可是科学之王啊,没有数学的辅助,哪怕我能研究出再厉害的武器,那也只是昙花一现,不能久远……”
;
大顺皇朝 第四十九章:春闱
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来笼络天下士子的最基本,也是最厉害的手段。运用这一手段最纯熟的,莫过于宋太祖赵匡胤了。历史中记载了赵匡胤是这样笼络人才的:宋朝开国不久,他给礼部下了道圣旨,命他们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一百零六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这就是所谓宋朝的“恩科进士”,虽然比不了常规的进士,但可以把其他国家的举子当成自己的士子,这份心胸,着实开阔。
而大顺朝的恩科,是不同的意思。大顺三年一次科举取士,这是常科。额外增加的春闱或秋闱,就叫恩科。
不论是在哪个时空,进士科、明经科都是大热门。中进士者日后仕途非常乐观,往往能爬到宰辅的高位,及第明经的前途要坎坷得多,最终能做到高官的人寥若晨星。其他各小科一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过终生是个小业务官,很难掌握到权力。
陆承启决意要改变这个局面,有能力的人,不论出身是进士,还是明经,抑或者是五经、三史、三礼、三传、明法、明字等科,只要有能力,高官厚禄不是问题。但前提是,你的秉性要好,要为百姓着想,不能以个人、朋党利益为重。有缺点,陆承启不怕。当朝尚书,哪一个没有缺点?礼部尚书贪财好色、吏部、户部、刑部尚书好名、工部尚书贪求安稳、兵部尚书油滑。但陆承启还是用,不仅用了,还重用。因为他们都是有才干的,有了缺点反而更容易掌控。人非圣贤,谁能完美?
大顺朝也还是太忌惮武将了,其实有一些武将不仅武略精通,文韬也很不错。陆承启对埋没人才的做法,实在有些痛心。他在暗中默默的筹划着武举,等待成熟的时机,提将出来。
可现在国家的重心,都在春闱之上,科举考试,乃是一国之重。入冬以来,长安城中客栈人满为患,除了前来观看蹴鞠的百姓,大多都是赶考的考生。
不知道是哪里传出来的消息,说今年恩科量才而取,圣上说了宁缺毋滥。以至于一些打算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举子,都绝了心思,一个个放荡去了。不是去看蹴鞠,就是逛青楼,倒是为长安城的经济带去了创收。
而有心功名的举子,哪一个不是穷经皓首,埋头苦读,以求金榜题名?再说,既然圣上取士如此之严,肯定对金榜题名的进士另眼相看,比一般春闱的进士,在仕途上便多了几分便利。
正月很快便过去了,长安城中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陆承启也提前把考题送到了礼部,礼部立即加班印刷试题。
长安城外的禁军也接到军令,开始频频在城外巡逻,防止有宵小蓄意破坏科举考试。大顺律有云:“凡蓄意破坏科举者,皆斩。”可见,国家对科举考试是多么的重视。
可惜,这个异时空没有唐代,也没有盛极一时的武举考试,这也让陆承启有点郁闷,还需要他亲自谋划,还不得伤了天下士子的心。
说到武举,陆承启很是佩服顶住压力的千古唯一一位女帝,武则天。她魄力十足,居然让兵部开武举事宜,还说“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这简直是天下武人的福音啊!若无武则天开武举,恐怕唐代在开元时候便亡了,因为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他以一人之力,匡扶摇摇欲坠的唐朝,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世所罕见。
武举的功劳不言而喻,可惜大顺朝并没有。陆承启也知道,此事只能慢慢来,不然会彻底寒了天下士子的心。
时间过得飞快,在春风伊始之际,二月便悄悄到来了。二月十五,是这一届春闱开考日。近万考生,经过搜身之后,才能提着考篮,进入贡院之中。找到了自己的要考的科目,进去坐下,等待主考发卷。
大顺朝的科考题量相当大,每位考生都要备足干粮,在考场上呆够三天才能答得完考题。以进士科为例,需要考三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每场考一天。为了杜绝作弊,每一场考完,还不能离开考场,只能在狭小的考庐里面过夜。
考中了之后,进士科的还要去殿试考策。陆承启知晓了科举流程之后,大是感叹科举不易,能考中的都是人才。
春闱三日,陆承启每日都着考官服,前往考场巡视。他恶作剧地想:“想当年,我也是被巡考吓得不轻,现在也要让别人尝尝这个滋味了。”
通过巡视,陆承启也发现了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进士科、明经科考生人数,占了总考生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刚刚开设的算术科,居然只有十余人应考。虽然算术科是匆忙加上去的,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家取材方向偏得很严重。人人都渴望做官,毕竟进士一旦殿试过后,就立即授予官身,无须经过吏部选拔。这个诱惑,使得极大部分的考生,都冲着这个进士官身而去。而且进士科及第后,仕途一片平坦,甚至还能触及最高权力——宰辅。现在陆承启取消宰辅,用内阁制代之,他们的目标恐怕也变成了内阁首辅了。
而其余的科目,就是想当官也难。加上陆承启堵死了吏部官员伸手要钱的潜规则,就算其他科考中,恐怕也得等上几年,甚至十余年,有了缺才让你补上,当一个从九品、九品的芝麻官。
这就是进士科与其他科的差距,也是为什么考进士科的举子如此之多的缘故。
陆承启一边巡视进士科考场,一边注视着他出的这个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忍不住想在里面找到大文豪苏轼,可惜考进士科的人太多了,想在密如蜂窝的考庐里面找到苏轼,还挺难的。再加上他并不想让考官过多注意苏轼,不然就会像正史上那样,捧杀他了。
陆承启出的这个题目,正是历史上苏轼中士的题目,连这个后门都给苏轼开了,想必他也会像历史上那样,轻而易举夺金榜题名吧?
大顺皇朝 第五十章:金榜题名
三日春闱,对考生,对陆承启来说,都是一个煎熬。但这又是一个不得不走的形式,国家取士,必须要有规矩,而这个规矩,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科举考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