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近万人的科考,阅卷也是难事。古时办事效率没这么高,陆承启任命了近百名考官,一同参与阅卷,综合三人意见得出的最终结果的形式方法,尽管带来了公平,可也带来了阅卷难度,阻碍了放榜时间。再加上陆承启要求所有卷子派人誊抄一遍,又调动了近两百名礼部小吏,又浪费了许多时间。
冯承平虽然贪财好色,但治学还是很有才华的,他从几千张进士策论中,发现了一篇奇文,惊为天人,当即说道:“吾观此卷,可得魁首也!”
十余日后,经过天灯夜战,近百人阅卷的辛勤,终于挑出了近两百张卷子,送去给陆承启点这科省试省元。若是在正史上的明代,省试第一应称为会元。大顺朝对应历史上的宋代,所用名称,大多符合宋代命名方式。
在最前面放的,正是苏轼那张《刑赏忠厚之至论》,读过此文的陆承启一眼便认了出来。他不动声色地把全部卷子看过一遍之后,并没有更改礼部预先推出的三甲,毕竟陆承启对古文不甚精通,就不要乱动自己不懂的东西了。但他在意的是苏轼是否第一,他试着问前来送考卷的冯承平:“冯卿以为,哪篇文章应得第一?”
冯承平一愣,他怕这是陆承启在试探他是否收了钱。天地良心,他冯承平虽然贪财好色,但关乎自身小命的事情,他哪里敢收钱弄虚作假?他小心翼翼地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当以眉州举子苏轼这篇第一。此文清新洒脱,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一改以往浮靡艰涩之风,平心而论,当得第一。但文中尧与皋陶一例,臣不知出处,想是苏举人大才,臣所不及也。”
陆承启笑了笑,并没有说话。他是看过这个轶事的,知道苏轼在文中所说尧与皋陶一例,是捏造出来哄骗试官的。其实真正的出处,是《礼记·文王世子》,是周公的事例,苏轼临考时误记为尧的事了。
陆承启也不以为意,引经据典实在无聊之极,如果事事都有范例,哪里来的创新?不拘小节的陆承启当即说道:“既然诸卿皆以此篇第一,朕亦不能乱改之。便依照诸卿判断,就此发榜罢!”说罢,盖上传国玉玺,便让人出去张榜了。
而距离春闱开考,此时已经过去二十天了。参加春闱的士子们都等得有点不耐烦了,以往春闱不到十日便已张榜,却不料这一科隔了这么久,还是没有任何消息。再加上礼部戒备森严,时常有监察士、禁军巡视,寻常人不得靠近,更是平添了这次春闱的神秘气氛。
此刻正在迎客楼饮酒散心的苏轼,正在和书院朋友谈天说地,所有人都不愿提及此次春闱。毕竟这次春闱创造了很多项第一,比如第一次采用糊名制度,第一次采用第三人誊抄,第一次三个考官共同阅卷,还需经过主考审阅……更为重要的是,算学也进入了科举考试。里面有什么内幕,实在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子瞻,听闻你近来新作词一首,可否吟唱出来,以助酒兴?”一名举子模样的书生,端着酒杯笑道。
苏轼此刻也饮了不少,酒意有些上涌,正待吟诗诵词之时,街上金锣连敲十八下,苏轼被这一打断,愣了一番。同桌举子惊呼:“放榜了!子瞻,看榜去罢,别吟诗诵词了!”
苏轼这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趁着酒意说道:“同去,同去!”起身结了帐之后,正待前行,却被一个人冲进来,劈头就问:“哪位是苏轼苏老爷?”
苏轼有点醉醺,说道:“我便是,这位小哥,有什么事吗?”
那人大声说道:“恭喜苏轼苏老爷高中省试省元,很快便有礼部官员前来,小人抄了小路,前来报讯。”
苏轼一时间转不过弯来,好半晌才呐呐地说道:“我中了省元?”
同来举子,迎客楼里的客人皆道喜:“恭喜啊,一朝鲤越龙门!”
“子瞻,吾等就知道你乃今世文豪,果不其然!”
……
苏轼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给高兴得迷糊了,给过前来报讯小哥的喜钱,礼部一干小吏便带着圣旨鱼贯而入,迎客楼一时间鸦雀无声。
礼部官吏宣旨道:“制约:金榜题名者,无论排名高低,三日后卯时,凭号入宫集英殿参加殿试,不到者取消资格。请号前往礼部衙门,编排官处领取。”
礼部官吏宣完圣旨立即离去,到别处宣旨了。迎客楼老板也是机灵,当即宣布道:“省元郎在本店的一月消费尽皆全免!”众人又再次道喜,苏轼的酒意早就被兴奋给激醒了,拱手回道:“子瞻有今日,多得诸位提携!”当即又派出不少喜钱,见者有份。
都说穷文富武,其实不然也。若家境不富,想出贵子,除非天才,不然真的很难的。所以一般读书人家境都很富裕,不缺钱。如若不然,支付不出请蒙学先生,到私塾就学的钱财。穷文富武说的是近现代的事情,也就是正史上的清代末年到民国年间才有的。
同来的坪山书院举子,亦有人高中,也有人不中。当晚,中与不中者皆彻夜同欢。其时离殿试尚有两日,再做准备也还是来得及的,毕竟殿试只有一日,不比省试。
苏轼真的是“聊发少年狂”了,大醉一晚后,翌日才在书童的催促下,再次复习起来。毕竟省试虽然决定你做不做官,但殿试才是决定你是状元还是榜眼、探花,抑或者是倒数几名。前朝已有省试第一,殿试落第的先例,即便是苏轼如此学富五车也不能轻而视之。
殿试是由皇帝出题,主要考的是时事策论,只要稍微答得比较出色,进士甲科便跑不掉了。不过,亦不能大意失荆州,不然落到进士乙科倒数,脸面上也不好看,毕竟苏轼乃省元啊!做第一的压力,苏轼现在感受到了……
大顺皇朝 第五十一章:殿试考策
时间匆匆流逝,三日时间不过一眨眼。这日乃三月初二,正是殿试考策之时。
一大早,天尚未亮,依旧满天星辰,参与殿试者便起床前往皇宫了。苏轼也一大早被书童叫醒,其实他差不多整晚失眠,临到最后才眯了眯眼。人生第一次殿试,可能也是最后一次,这么激动下,哪能睡得着?
书童把号给苏轼贴身带好,若无此号,定不能入殿门。书童把苏轼送到皇宫殿门之前,把预先准备好的考篮递给苏轼之后,苏轼便要独自一人入宫考试了。大顺朝使用的是三级考试制度,分解试(乡试),省试和殿试,每一级皆不论前面考得如何,最终能否入仕,还得看殿试结果。别以为参加了殿试就百分百能当官了,殿试中黜落的士子亦不在少数。
考生排着队,凭号进入殿门,查明正身,确认没有夹带之后,便由内侍引导进入集英殿。集英殿外悬挂一张混图,其实也就是座位编号,考生们根据考号上的信息,在混图中查找位次。一一坐定之后,本来还有皇帝上朝,引见省元的。但陆承启认为这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尊敬,便没有这般做,毕竟这日也没有例朝。
考生坐定后,由吏部选出的中官开始发放考题。考生不懂题目,还可以上请询问考官。但要注意,试卷有做记号等无损之处,试卷作废不收。
这次殿试的题目,由陆承启亲自拟定。不论何科,都是一个题目:“试论达官乡绅兼并土地利弊。”近乎白话的语句,却直指眼下最为严重,却又无人敢讨论的话题。也只有陆承启有这等魄力,他需要用一道震撼人心的题目,识别出真正有才学,有长远眼光的人才。
只是这一刀切的方法,未免对一些考生不利,特别是算学科的考生。陆承启也有拟补计划,这些算术人才,就留着重用。反正他对数据这么苛求,即便再多的算术人才也不嫌多。更何况这次只有寥寥二十余人报考算学科,哪怕全部录用,对与陆承启的计划,也只是杯水车薪。
这里不得不说中国人对官位的迷恋,哪怕陆承启把官员的俸禄减半,纳入养老金之中,也依旧有近万人来考。可惜这科举考试真的是取有真才实学之士,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并不夸张。陆承启还特意规定了取士人数,不得超过三百人。这也是怕走上了宋代冗官的旧路。国家即便有再多的税收,这大小官员高达十数万人,一个国家也是吃不消的。再加上所谓百万军队,这便是冗兵;行政花费过多,这便是冗费。宋朝大多数的金钱,都花在了这上面,加之土地兼并严重,亡国的根源已经埋下。
陆承启的大计划里面,首先就是要革除弊政,冗官、冗兵、冗费这三项绝对不能放松,要精兵简政,才能不人亡政息。而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土地。
大顺朝开国以来,已近百年。当初的均田制已被破坏得七七八八了,大量土地被达官贵人,乡间士绅兼并之。丰收年还好,这些地主还会对佃农好一些。要是灾年,那手下无田的佃农,恐怕真得卖身为奴,或者易子而食了。
陆承启始终认为,土地矛盾,是中国历代皇朝更迭的主要因素,其原因在于人的自私天性,以及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没有消费,土地就是最大的财产。
要想彻底改变这个状况,陆承启有两个不甚成熟的方案。一个是更改土地政策,设置土地税,田地越多,则要交的赋税就越多,一户人家拥有三百亩以上的土地,就要开始倒贴钱了;另一个是发展商业,把达官贵人购置土地的闲钱释放出来,带动商业发展,使得大顺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甚至进入资本主义的时代。可惜这两个想法也只是想法而已,土地乃天下根本,一个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引起天下动荡。如果那些乡绅集合起来对抗皇权,那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皇位都被推翻了,陆承启也就没得玩了,说不定身家性命都不保。
此时陆承启再次化身巡捕官,身着官服在集英殿中巡视一番,顺便查看一下他的士子答卷。在这些人里面,他发现了两个熟人。一个是大才子苏轼,一个是前太师公子,杨泓。他特意查看了两人的答卷,发现两人的眼光都极其相似,都道出了土地兼并的危害,提出了一些有可行性的办法。可惜这只是杯水车薪,达不到根治的目的。陆承启暗中摇了摇头,心道:“都说阶级不同,还是阶级的矛盾啊!这些考生成为了举人之后,已经成为了地主阶级,又怎么会把自己的命根交到别人手里?看来还是得用商业加以引导……”
陆承启又查看了一番考场,颇为感兴趣的还有一位考生,他用统计的数据,说明了土地兼并的危害,以及富户的为富不仁等事例,让陆承启对他的卷子颇感兴趣。再一看他的考号,原来是算学科省元,陆承启大吃一惊,心道:“学算学的人,也有如此眼光?”
只可惜此人空有理论,并未提出解决办法,让陆承启心中还是看低了一分。不过相比殿试大多数人,此人的答卷已是算上乘的了。余者不过从历史角度夸夸其谈,大谈周代井田制的好处云云,让陆承启似乎看到了明建文时期的方孝孺,只会夸夸其谈他心目中的文人治国,光复周礼,恢复井田制。空有一身风骨,却毫无实干之才。在陆承启心中,他们已经被黜落了。
巡视了一番考场,陆承启心中有数之后,便径自走了出去。他心中已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尽快落诸实施。
而陆承启刚刚出去,杨泓便抬起头来,看着陆承启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的样子,心道:“爹爹说的果然没错,小皇帝胸怀大志,眼光超前,做事又脚踏实地,如此下去,有千古一帝的雄姿。爹爹败在贪恋权势,一再告诫我不得夺权,要顺着小皇帝的心意走。爹爹看人都是很准的,想来不会错。也罢,我杨泓所学多年,不也是为了卖货帝皇家吗?”
殿试要求所作文章,千字以上。古时毛笔写字不快,一道作文,许多士子用了一个白天,才堪堪写完。全都交卷后,封弥官便糊上了名字,对读官检查誊抄有无错误,便交由初考官、覆考官阅卷了。最终会由详定官确定试卷排名,交由陆承启亲自御笔钦点三甲,或者黜落。一场殿试,才算完整落下帷幕。
大顺皇朝 第五十二章:传胪唱名
十日过后,详定官终于把近两百份试卷排定了名次,交与陆承启审批。陆承启拿起试卷,认认真真看了一遍,觉得详定官排的名次略有问题。当即说道:“先前省元苏轼,为何要被黜落?”
详定官一愣,说道:“此生狂妄,竟议太祖定下的均田制不妥,大言不惭,是以黜落。”
陆承启冷笑道:“天下皆知的事,均田制名存实亡,说它不适应当今亦不为过。太祖不是神,怎么能料到百年之后的事情?考生说了实话,你们便觉得触及你们利益,深怕朕会听从这些所谓狂生的谏言!你们的心思,朕一清二楚。你看看你们所选的考生,对时政一窍不通,皆言乡里之事,眼界如同坐井之蛙。朕要这些庸才作甚!前面百名,全部黜落,直取后面九十余人。”
陆承启把御笔钦点的状元、榜眼、探花三甲,及二等、三等、四等进士共九十六人,罢黜者高达百人,录用不到一半。详定官显然被陆承启的大手笔吓到了:“陛下,这般大规模黜落,是否不合祖制?”
他这么说,不过是在说历朝以来,没有一次殿试,录用不到一半的。
陆承启冷笑道:“现在朕是皇帝,要遵守也是遵守朕的规则,谈什么祖制!要是祖制有用,就不会让均田制败落至此了。明日把考生诏至集英殿,朕要亲自见见他们,给天下士子提个醒!”
详定官不敢再劝,只得下去准备了。长安城中士子们闻讯,皆兴奋不已。在他们的认识中,过了省试,当官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却不曾想到,前朝有省元被黜落的先例。
翌日卯时,举子们仍是凭号进殿,但与殿试不同的是,号纸上会加盖红印,上书“入集英殿试讫”。这就是所谓的唱名了,又称传胪,是确定殿试通过的进士排名,以及黜落的依据。
为了让皇帝记住前三甲,往往要宣唤数次,方敢应名而出。同时叩问三代、乡贯年甲,一模一样之后,才请他们入状元侍班处,更换所赐官服,朝笏,以及官靴。
陆承启对状元苏轼,榜眼杨泓,探花沈括都勉励了一番,因为时间关系,继续让人唱名。苏轼只觉得皇上有些眼熟,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毕竟只见了陆承启第一次,而此刻的陆承启又特意化了妆,显得和平时有些不同。
待得唱名结束后,仍有百人没有唱到。剩下的举子们察觉到一丝不妥了,而此刻唱名的传官也说了:“尔等殿试所作文章,陛下皆看之。认为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眼界过低,难为官也,是以黜落。望尔等痛定思痛,回去努力扩宽眼界,下科再考……”
尚未说完,就有人不服气了:“我等不信,要求觐见陛下!”
众人的心情大起大落之下,也失了气度,纷纷附和起来。陆承启也预料到这种情况,唤内侍把举子们都召进集英殿之中,屏退了闲杂人等之后,陆承启开口说道:“朕黜落你们,是有原因的。”
举子们面面相觑,有人接话道:“本人张元崇,自认所做文章文理皆通,为何要黜落我?”
陆承启在一沓试卷中,找到了他的试卷,说道:“朕看过你的文章,也是文理皆通。但若是放在策问之上,便是大大不妥。你太求稳了,不敢痛斥时弊。朕对均田制崩坏,深感痛心。尔等却还在尽力鼓吹均田制好处,让朕怎能录用你?”
张元崇语结,许多记得自己文章的举子,都低下了头去,不再敢看陆承启。陆承启语重心长地说道:“朕为何要开恩科?为的是百姓!百姓没有好官引导,生活潦倒,苦不堪言。诸位也知道,朕于雷霆手段,建立监察司,为的就是监察百官。尔等不解民苦,不通民情,不事农桑,不理天下时事,只知道于经典里面,寻找治国治世之道,实乃大谬也!犹如井底之蛙,浑不知天下之大。诸位,请开眼看看我大顺时事,辽人欲犯边,均田制崩坏,农户连田地都没有,谈何爱国?这是亡国根源啊!朕乃天子,每日忧虑,尔等却还在圣人学说里面,叫朕如何不痛心?朕只希望你们能为大顺子民做点实事,也好过这般夸夸其谈!”
张元崇羞愧地说道:“陛下一言,惊醒我等,实在惭愧。吾立即周游天下,了解民间疾苦,下科再考,必不负陛下厚望!”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孺子可教也。若尔等为了当官儿当官,朕劝你们不要当这个官。就算你们当了官,却尸位素餐,那朕也会把你们的官帽摘下来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去养猪。朕不养不做事的官,也痛恶这种官,是以尔等要好自为之!”
黜落的举子们好像醍醐灌顶一样,醒悟了过来:“陛下所说,终身难忘!”
陆承启摆了摆手,说道:“若你们想了解民间疾苦,朕这里有份差事,朕觉得你们应该去做。”
举子们异口同声地问道:“何等差事?”
陆承启神秘一笑,说道:“邸报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乃记录朝廷政事之用。可惜邸报更新太慢,且无法痛斥时弊,朕锐意革新之。朕欲创一份《大顺民报》,聘请尔等为此报撰写文章,以销量附以酬劳。同时尔等可以将自身观点见诸于报,亦可记录民间疾苦之事,同时教化万民,一举多得也。诸位意下如何?”
举子们大喜过望,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皆说道:“愿为陛下效力!”
陆承启脸上微微一笑,说道:“《大顺民报》不日刊印,尔等可将朕今日之言见诸于报,朕迫不及待想看到这份报纸了!”
心中却颇为得意地道:“这些死脑筋的举人真好骗,不费吹灰之力便得来百个写手,我这个主编也是做得可以了!”
举子们却是在想:“进士乃天子门生,我等虽被黜落,却得到天子近前教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日后再赴科考,必定能高中进士,以光门楣!区区三年时光,换来天子另眼相看,这等买卖也是做得。”
张元崇更是得意,心道:“在皇上面前大大地露了一番,想必会记得住我。日后再次中第,岂不是飞黄腾达,不可估量?”一时间神情恍惚,好似手舞足蹈一般……
大顺皇朝 第五十三章:状元游街(一更求收藏推荐)
却说殿试中士者,在状元侍班处换好绿褴袍、白简、黄衬衫、官靴,再次前往集英殿谢恩。奈何此时陆承启正和黜落举子们商谈办报纸之事,耽搁了好一会,集英殿中才走出百人,见了这些中士者官冕绿褴袍,手持朝笏,脚踩官靴,也忍不住一阵惊羡。
特别是状元苏轼,一马当先,显得卓尔不群。待得两队人马交集而过,各有艳羡。传唱官宣中第者觐见后,九十六人鱼贯而入,拜见圣上。
陆承启按照惯例,赐状元、榜眼、探花三人酒食五盏,余人各赐泡饭,以示圣恩。本来还有前三甲写谢恩诗三首,誊录后粘在黄旗之上,陆承启不喜这个过程,认为这等诗词毫无营养,便省了。酒足饭饱过后,所有中第者皆去御马监,选御马执鞭,跨马游街,好不威风。
这群人在内侍的引导下,自东华门而出,沿途经过坊市集间,民房豪宅。所有人都驻足观看,评头论足一番。而那些酒楼歌馆,瓦子勾栏,作坊诸市,皆竞列彩幕纵观。若中第者中有尚未娶家室者,亦往往在此择婿,堪比明清榜下捉婿。
待得长安城皆游了一圈,才算跨马游街结束。把御马还给御马监之后,众人便可回家去。翌日去吏部报到,若有实缺便顶上。
苏轼志得意满,正待回家之时,却见御马监外,一个身着紫袍的少年看着他。他一见来人穿着打扮,便知道是小皇帝来了,连忙拜见道:“苏轼不知陛下前来,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来人正是陆承启,正待开口之时,杨泓、沈括也从御马监出来了,连忙施礼。陆承启示意不必多礼之后,笑道:“朕本来打算见见子瞻的,没想到你们也来了,甚好,随朕前往垂拱殿,朕有些话想对你们说。”
三人惶恐,不料圣眷至此。小心翼翼地跟在陆承启后面,一颗心七上八下的,脑袋里面一片糊涂。这也难怪,陆承启自重生以来,可以培养自身气质,已有上位者威严,虽不怒而自威,不是一般人还真的不能在陆承启面前还镇定自若。
来到垂拱殿之后,陆承启就位,赐三人同坐,三人这才稍微安心。坐定之后,陆承启开口说道:“对于你们,朕都很了解。”
三人都集中了精神,听陆承启说了什么。“杨泓就不必说了,朕打小认识;子瞻,我们曾在迎客楼共赏圆月……”说到这,苏轼惊呼一声道:“原来是你……陛下!”
陆承启笑着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沈括,虽然朕之前未曾见过你,却知道你为何要转算学科。”
沈括吃了一惊,说道:“陛下知道我?”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你是全才,朕怎能不关注?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朕对你期望其实是最大的。”心中却道:“我不仅知道你,还把你的政敌苏颂都重用了。你们冤家路窄,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坐师,实在有趣!”
沈括大为吃惊,却百思不得其解,道:“括自认为无出名之处,为何陛下如此看重?”
陆承启笑道:“想必你有耳闻,朕于元宵之夜设下科技奖,鼓励发明创新。朕知道你醉心这方面,才对你刮目相看。”
沈括大为汗颜:“都是涂鸦之作,难入陛下法眼。”
陆承启却说道:“年轻人该有年轻人的朝气,该有的傲骨要体现出来。你在科技方面的有所建树,就不怕别人称赞。过度的谦虚就是虚伪了,记住这一点。”
沈括口中称受教,陆承启继续说道:“你们三人,都是人才,但侧重点都不同。苏轼,你擅长作文,在刑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朕欲让你进入刑部,可有意见?”
苏轼大喜,说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陆承启笑道:“杨泓,你长于政事,却缺少实践。朕欲让你任地方官,可有怨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