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当晚,王韶就在中军营帐里面,亲笔写下了一封奏疏,让顺州的监察士,通过秘密渠道送给陆承启看。
两日后,陆承启便在垂拱殿上接到了这封奏疏,仔细查看了一番之后,叹道:“王韶能有如此眼光,不枉朕尽力培养!”当即把再次歼灭残敌两千余骑的消息发给《大顺民报》之后,便在思索王韶说的话了。
不错,女真族的确是大顺的隐患。但现在这个部族,人口还不足以推翻契丹人对它的统治,也威胁不到还隔着一个辽国的大顺。只要陆承启的子孙不像正史上的宋朝那般傻,联金灭辽的话,应该还不至于灭国。
不过应该不会有那个时候,陆承启的野心,岂止一个辽国而已?马蹄踏处,皆为汗土!西伯利亚、蒙古、中亚、西亚……亚洲都要纳入版图之内!
陆承启忍不住yy了,有黑、火药在手,还怕什么呢!
只是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土地打下来了,不会治理,也和没有一样。再大的土地,没有相应的利益,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兵力打下来,也是白搭,说不定大顺的经济也会因此拖垮了。穷兵黩武,亦是亡国根源。
兵家之事,牵扯太多,陆承启也只敢yy一下,不敢真正放手去做。以现在大顺孱弱的经济,哪怕是一场小规模的战事,也会弄得捉襟见肘。当务之急,还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
大顺皇朝 第一百零五章:亲自授课
(工作一天,累得挣扎了好久才做通自己的思想工作,码了两章,实在顶不住了,不是不努力存稿啊,实在是没时间……求收藏推荐了)
这天,长安城郊外的皇家大学突然间热闹了起来。原本已经快被世人遗忘的皇家大学,今日迎来了最为辉煌的一日,当今天子要来听课,还有可能亲自授课!
皇家学院沸腾了,这些学子之前都是目不识丁的工匠,要不就是无一技之长,想来学习的青年。他们除了刚进入皇家学院那一会见过天子真容之后,便没机会了。在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里面,他们每日都在识字,由副校长杨道奇亲自教导。
因为杨道奇是当今天子老师,前任太师,地位尊崇,足以震慑这些学子。再加上杨道奇一心想做出点成绩,洗刷之前那些政治污点,格外卖力。每日督促这些学子识字,竟比当初教导陆承启还要严格得多。
严师总归是有效果的,经过这些时日的学习,这些学子又比较聪敏,虽然已经过了蒙学的最佳阶段,却也学得不慢。少则百来字,多则几百字。有些有功底的,竟也能读上千字了。
教室外面,陆承启正在和杨道奇说话。只听陆承启说道:“老师,这些学子都可认得字了?”
杨道奇说道:“启禀陛下,愚笨者亦能学得百余字矣,余者几可看报,无阻碍。只是国子监过来的两个司业,却要授千余名学子,有时候老朽亦要上课,确实有点紧张。”
陆承启点了点头,转头便让内侍下旨,着令国子监里面的直讲、助教皆来皇家大学上课,但不讲经史,只学字词。
杨道奇渐渐适应了陆承启的做事风格之后,知道这个小皇帝办事虽雷厉风行,却没有思前顾后,稍欠稳妥。他自己也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当初就被这样的人给打败了呢?他内心苦笑,思忖道:“怕这就是民间所说的‘乱拳打死老师傅’吧,小皇帝根本不按套路来,一上来就把人往死里揍,吓得自己当时都六神无主,才一败涂地。若是当时……算了,要是继续硬抗下去,恐怕就和鹤栎他们一般无二了……”想到这里,杨道奇忽然觉得背后一冷,看着眼前这个谈笑风生的陆承启,忽然间有点惧怕起来。
陆承启身后不仅仅跟着内侍,御前侍卫等,还有三个满脸憔悴,一脸倦容的从四品官员。杨道奇只认得一个,因为其中一个是他当年做科考主考官时的学生。
“子容,你怎么了?”杨道奇忍不住问道。
子容乃是苏颂的字,闻言他羞愧地说道:“回坐师话,学生因沉迷于……”
陆承启连忙咳嗽了几声,苏颂也不傻,立即醒悟了过来,改口道:“学生太过于沉迷一些奇技淫巧,彻夜不眠,陛下斥责学生,把学生从军器监里面拉将出来,才……”
杨道奇明白了,他看了一眼陆承启,知道苏颂是陆承启爱护之人,不然不会这般强势的。他轻轻地说道:“子容,须得注意自己。你是极其聪明的,却不要在……算了,陛下亦是这般重视这些奇技淫巧,连老朽都诓骗了进来,唉!”
陆承启笑道:“老师莫要烦躁,这奇技淫巧蕴藏的能量,超乎老师想象。朕办这所大学,前几年必定是亏本的,但朕还是要办,为何?因为朕也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科技进步,没有投入是不够的。我大顺朝为何能抵挡得住那些凶悍夷蛮,靠的不就是这些奇技淫巧吗!老师可能不知道,前些时日幽州城下大战,便是军器监鼓搞出来的神臂弩立下大功,才解了幽州之围啊!”
杨道奇很想不承认这一点,在他心目中,还是经典史籍才是正道。可陆承启这般坚持,他也默不作声了。
陆承启转头又训斥苏颂、沈括和唐勋道:“你们三个,虽然朕重视器械发展,但你们这般废寝忘食,钻研其中,一旦身体都弄坏了,朕去哪里再找像你们这些个人才来?朕宁愿器械发展得慢一些,也要你们把自身所学教给其他人,免得到时候你们一撒手,留下朕一个人干瞪眼!”
三人面带愧容,连声称是。此时,上课的钟声响起,陆承启便说道:“今日朕没甚么时间,这一节课朕先上了。你们三人,这段时间不必回军器监了,先在皇家大学住下,好好帮着朕教授这些天子门生。老师,他们三个就交给你了,须得督促他们正常饮食歇息。”
杨道奇应了下来,口称领旨。陆承启也不多说,大踏步进了教室。
陆承启早已经练就了在几万人面前演讲的技巧,但此刻看到下面这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目光,他还是稍微有些怯场了。不是他没有东西可讲,而是他知道的东西太多,多得在这个时代近乎妖。他不敢随便乱讲,毕竟有些东西,超越半步是天才,超越一步就是妖怪了,而超越了千年学识的陆承启,更是一个老妖!
陆承启咽了一口唾沫,清了清嗓子,说道:“今日,由朕给你们上课。在这里,你们不必当朕是天子,朕与你们一样,都是学习知识的人。在这里,没有所谓的皇帝和百姓,有的只是平等探讨学识的人,你们懂吗?”
可能是陆承启的这番话太过于惊世骇俗,讲台下面的学子们没有一个敢出声。陆承启也知道自己有些失言,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年代,居然说平等,还是天子自己说出来的,谁敢接这个话头?简直不要命了!
陆承启尴尬地咳嗽了一声,转身在面对着黑板。这个黑板的制作挺粗糙的,表面虽然平整,但只是一块大木板,上面用着漆树的汁液涂了上去,较之后世黑板粗糙得多了。
粉笔也是用石灰石制成,并不是长条状,而是像石块那样,陆承启一时间都有点不适应,这是粉笔,拿在手上,简直就是一块石头嘛!黑板和粉笔,都是陆承启要求工部制造的。他不管工部运用什么办法,制造出来就行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被逼急的工部,不到十天便拿出了相应方案。用漆树代替油漆,用石灰石硬是弄出粉笔来。
陆承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驰道”两字(繁体字是“馳道”)。粉笔在粗糙的黑板表面,发出很刺耳的吱吱声,陆承启咬着牙把字写完,才转头说道:“知道什么是驰道吗?”
大顺皇朝 第一百零六章:驰道设想(上)
(很是打击,我原以为驰道的研究,仅仅是我一个人而已,却没想到,让子弹飞里面都有马拉火车的片段了。而最近看的一本《宰执天下》里面也有相关的点子,我就很郁闷了。但已经写好的章节,不可能那个大段大段的删去,而且驰道是我精心布置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关乎以后争霸天下。先前以为慈祥让人撤去了火车头,由太监们用绳子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跑是个大笑话,却不曾想外国也有马拉火车。是我孤陋寡闻了,是在下输了。不过驰道,真的是秦代一大创举,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去研究一下,比英国、美国那些有轨马车先进多了。别小看古人的智慧,有时候你不得不惊叹,古人的脑洞,一点都不比现代人小。郁闷,求个收藏推荐了……)
下面千余学子都摇了摇头,也是,这些学子大多贫苦,冲着学费食宿全免,才报名的皇家大学。如果说有冲着天子门生而来的,也有,但不多。大部分学子都是贫苦人家,而那些富贵人家的读书人,才不屑于学习什么奇技淫巧,他们要抱着论语,满口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简直就是活在梦里。
儒家思想对社会有促进,这无人可否定。可凡事都怕过,过度的追崇,就会适得其反了。迷信儒家的后果,便是文人误国了。宋亡明灭的下场,犹历历在目。
大顺立国百年来,贫困人口一直在增加,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土地。大顺朝的土地一直在增多,可朝廷控制的土地却越来越少。
这都是因为大顺朝实行的是均田制,这个田制原本是极好的。它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享有一定的优待,得免除一人到三人的官役。三长制亦是宗族制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加强了大顺子民对朝廷的认可度。
大顺朝田律明确规定到:“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费用。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
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并准许卖口分田。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额。”
可此一时彼一时,均田制适合大顺朝开国前二十年,不代表适合后面几百年。随着大顺朝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公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转化为私有土地,朝廷控制的田地日益稀少,朝廷已无地授田。同时,朝廷对原来授田的农民横征暴敛,农民不堪忍受,或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而投靠地主为佃农。先前大顺朝农税十税三,看起来不少,也是很合理。但真正有田的农民不多了,得到的实惠也很少。真正的压力,都是在那些佃户身上,他们不仅要交朝廷的赋税,还要交佃租。一亩地原本就只有两百来斤谷物,却要交出六成之多。偏偏朝廷和佃租都是定租的,丰年还好,要是灾年,佃户拿什么交租?别看现在大顺朝好似很平和,其实矛盾的根源早已埋下,正等着发酵。如果没有有见识,有魄力之人加以引导,恐怕淹没在农民起义的又一个皇朝,就是大顺了。
再加上大顺没有人口政策,开国之时,人口不过二千多万户,合计也不过六七千万人。但到了洪祥年间,人口已经激增至三千多万近四千万户,人口少的来说也要过亿了。这还是登记在册的人口,不代表那些隐藏了人口的地方。
人多地少,再加上土地兼并如此严重,社会矛盾空前突出。讲台下面这些贫苦子弟,大多是这样的出身。他们迫于生计,走入长安城,到处做工。如果好心工匠收留,收为学徒,也算是有一口饭吃。但做人徒弟,还要侍奉师傅百年归天,照顾师父一家大小,也是不甚自在。
而堂下这些,都是不怎么幸运的,没人要他们做工的,才跑来皇家大学混口饭吃。若能学得一手技艺,那又再好不过了。你叫这些人,哪里有甚么见识,懂得什么叫驰道?哪怕是驿道,他们这些平民百姓,也是不敢去的。他们平日里,只走过官道而已。
陆承启见没人回答,又在黑板上画出了两条轨道,皆用枕木铺就。类似于现代的火车轨道,但是要大得多,刚好够一辆马车卡在里面。
这幅图一画出,哪怕是陆承启的画工不咋的,却也能瞧出个大概。这时候,堂下一名学子突然叫起来:“皇上,这……东西,俺见过!”
陆承启闻言,转过身来,惊喜地说道:“你见过?”
那名学子方形脸,黑黝黝的皮肤,眼眸里尽是淳朴之色。他呐呐地站起身来,说道:“皇上,俺是河南的,这东西在俺们那山里,多了去了。村里老人常说,这是秦始皇留下来的东西,只是隔了这么久,都有些朽了……”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小了,看模样他好似不太自信。
陆承启激动地说道:“没错,就是秦始皇留下来的,河南,地方也没错。你再说说,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吗?”
那学子原先结结巴巴,说的不甚流畅。但没有人笑他,毕竟陆承启这个天子都在问他话,别人羡慕还来不及,哪里会笑话?
说了这么一段话之后,那学子语句也顺畅多了,闻言答道:“皇上,俺只是个山民,若不是大山里面活不下去,俺也不会走到长安城里来。这东西俺们都叫不上名字,现在俺才知道这叫驰道,有什么用更是不清楚了……”
陆承启微微有些失望,但他立即说道:“你能知道这么多,已经不错了,坐下吧。朕说说这驰道,乃是秦始皇时期发明的,用途呢极为多样。秦朝时期,秦**队为什么能战无不胜?皆因他们有这个驰道!秦朝时期不缺马,车兵、马车更是多不胜数,即便我们大顺朝也比不上。他们的马车、车兵一卡在这个驰道上面,便能飞奔起来。日行千里不在话下,更有甚者,一天一夜便能从长安城赶赴幽州城,期间千二百里,如飞也。”
闻得此言,不仅仅的堂下学子,就连听课的杨道奇、沈括、苏颂、唐勋都惊呆了。学子们不了解这个速度,但他们了解啊!兵贵神速,若大顺朝能达到这个速度,岂不是政令畅通,连叛乱都起不来?
大顺皇朝 第一百零七章:驰道设想(下)
(没有了推荐,果然是一点激情都没有了……求收藏推荐,让我有点动力吧)
陆承启叹道:“这不是朕臆测的,而是根据古籍推论出来的速度。为何秦朝兵威如此强盛?皆因他们不惧怕没有粮草,没有援军,人人奋勇杀敌!当然,驰道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个。朕尝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大家都懂,即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但我大顺亦有未曾王化之地啊!岭南、滇黔、琼州等,至今尚有不服王化边民,化身贼寇。登州、青州亦有水寇。为何寇贼这般猖獗?皆因我大顺军队行军太慢,剿灭不了啊!”
杨道奇听了,细细回想自己执政一年多的经验,发现确实如此。每每剿匪军队到达之后,贼寇便望风而逃,或藏深山,或入水泊,皆隐藏不见。军队到时,每每找不到贼寇在哪。而当军队一走之后,贼寇又死灰复燃了。如此反复,就好似拉锯战一般,把朝廷弄得耗费军饷粮草,却毫无进展。
若那时候有驰道,派出的厢军、禁军雷霆打击,这些贼寇岂能逃得掉?杨道奇不禁叹了一声。
陆承启继续说道:“……驰道建成,不仅仅对军事方面有深远的影响,民事方面亦有帮助。秦朝为什么亡了?世人皆说是暴政,其实不然。乃是因为它穷兵黩武,不懂发展经济。若朕修好驰道,除了战时,驰道一律开放给民众使用。朕曾说过,路通则财通。若想经济有所起色,商税收得多,减轻农户负担,则修路是必不可少的。驰道若只为军事,朕绝不会轻易修筑。但如果涉及到民用,朕哪怕掏空国库,亦要修筑起来。这关乎我大顺朝千秋万代的基业,朕绝对没有开玩笑的意思。”
苏颂、沈括都曾对经济有过研究,听闻陆承启这番新颖的思想,心中都默默思考了起来。陆承启这番话看似平平无奇,但却发人深思。两人仔细思虑了一番,惊觉陆承启所说乃是至理。先不论站在什么角度,修筑驰道的意义都非常重大。战略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等等,都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秦朝为什么能短时间内得到认可?皆因秦朝传播速度快,文化迅速传递之下,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受到影响。
可惜秦始皇不甚爱惜民力,才导致庞大的秦帝国崩塌离析。但这并不能否认驰道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驰道,就没有秦始皇一统六国。驰道的作用体现在哪里?最为直观的就是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并且经常动辄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这在古代看来,根本就好似在天方夜谭。
君不见明末,明明有可用之兵,却无路可调,眼睁睁看着流民鞑子,慢慢地蚕食着根基,最后这个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那时崇祯并不是没有可用之兵,却无法调动。从四川调兵去辽东,几乎要走一年,道路崩坏可想而知。还没打仗,军饷粮草就要白消耗一年,本来就困顿的明帝国,哪里支付得起这般昂贵的出兵费用!
陆承启叹了口气,接着说道:“但朕不能像秦始皇那般不爱惜民力,动辄强征几十万民夫。那样做会天怒人怨的,朕的脊梁骨都会被子民骂断掉。欲速则不达,驰道一事,乃是长久贯彻之事,不是一两天能做成的。更何况,前些时日,内阁才颁布了新的马政,取消了牧马监养马,交与民间养马。新的马政未见成效,国内马匹仍然稀少,驰道建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说了,驰道怎么铺就,马车是多宽,形式如何,都尚未有定论,此时说铺就全国,未免不切实际。而朕要把驰道的研究,交与你们,朕不希望朕创办的皇家大学,会让朕失望!”
陆承启的话音刚落,杨道奇就说道:“必定不会让陛下失望的!”毕竟是当过官的人,上有所好,下必投之,杨道奇对这个方面还是很熟稔的。
作为皇家大学副校长,杨道奇还是很重视这份工作的,他背负的东西有点大,要洗刷去自身在政坛上面的污点,就必须做出一番成绩来。而驰道一事,正中杨道奇下怀。
正当此刻,下课的钟声适时响起,陆承启再勉励了一番这些学子,告诉他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秦朝人都能做出驰道和马车,没理由大顺的工匠做不出的!
陆承启再次把沈括、苏颂和唐勋交给杨道奇,要杨道奇督促他们按时休息,也让他们参与研制驰道和马车中去,但不能废寝忘食。好在杨道奇此时也吃住在皇家大学,宿舍也够用,不怕没地方住。
陆承启吩咐完了之后,也不罗嗦了,在内侍和御前侍卫的簇拥下,走上了龙辇,往长安城去了。此时长安城的百姓,对与皇帝出行已经见怪不怪了。毕竟陆承启的曝光率实在太高,几乎每一个长安城的百姓都见过他的真容。这也让陆承启很郁闷,有时候连微服私访也不行了。
翌日,陆承启在皇家大学的讲课,对于经济的论述,再次放上了《大顺民报》的头版头条,一时间大顺子民都在谈论“路通则财通”这句话到底对还是不对。对于财富的渴望,每一个时代都是如此。能让生活变得更好一些,为什么不去赚钱呢?说到底,农户耕田亦为两餐饱腹,商人走南闯北,重利轻别离亦是在讨生活。而财富能让生活更好一些,还是有不少人投入商道当中的。
不知不觉间,“路通则财通”的理念,已经渐渐深入人心。不少富绅自发起来修筑官道,虽然仍是以黄土碎石夯实,走在路上也是风尘满面,但也比原来那崩坏的黄泥路好多了。这样一来,倒是省了不少国库的银子。
因为在这个异时空没有隋朝,所以也没有陆承启熟悉的大运河。他也知道大运河存在的意义,可现在还不是修筑大运河的时机,弄不好要重蹈杨广的覆辙。陆承启心中早有计划,一是驰道,二是运河,三是海运。三者结合起来,构筑成运输网络,以便商品和经济的流通。
经济的发展,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而这个代价,就是修路修运河的钱。路不通,财富也来不了,经济运转不起来。陆承启早有决心,不论修筑驰道,修筑大运河要花费几何,他都要修筑。关乎子孙万代是基业,他不做,谁来做?谁叫他是大顺朝的皇帝呢,这些长远的事情,他必须要考虑周到的。
在垂拱殿从沉思回过神来的陆承启,幽幽地叹息了一声:“做皇帝也是挺不容易的……”
大顺皇朝 第一百零八章:皇家御膳
(没有了推荐,果然是一点激情都没有了……求收藏推荐,让我有点动力吧)
殿外忽然传来珠玉落银盘般的笑声:“陛下,若是做皇帝不容易,那做什么容易呢?”
陆承启抬眼望去,原来是他的皇后周芷若,听到了他的感叹,调皮地接着话。他又惊又喜,说道:“梓童,你怎么来了?”
周芷若屏退了诸位宫女之后,轻移莲步走进了垂拱殿,陆承启也从龙椅上走下来,握住了她的柔荑,只听周芷若嗔道:“陛下,你答应过臣妾的事,忘了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