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陆承启点了点头,眼见越来越近坊市,人也渐多了起来,他心情也有些畅快。只可惜现在局势未稳,不然他可能就会巡视大江南北了,哪里会局限于一个小小的长安城之中?
原先太祖规划长安城的时候,把坊市和民居分隔开来,并严令坊市不得靠近民居,特别是瓦市勾栏,酒楼妓馆歌馆等。
及到先皇时期,商业渐渐发展起来,坊市界限也被悄然打破,现在已经没人遵守太祖时期定下的规矩了。陆承启也是心里知道,嘴上从来不说,默认了这一现状。
坊市前面是诸市,有药市、花市、珠子市、米市、肉市、菜市、鲜鱼行、鱼行、猪行、布市、蟹行、花团(鲜花市)、青果团(卖鲜果的)、柑子团(卖柑子的)、书房(书店)等,热闹非常,比之后世菜市场亦不遑多让。
再前面一点,还有瓦市勾栏,酒楼、妓馆、歌馆、作坊等,还有一些专门赁物之人,就是专门租借东西的,“专任饮食请客宴席之事。凡合用之物,一切赁至,不劳余力。虽广席盛设,亦可咄嗟办也”。这也是一门生存之道。
这些坊市的繁荣,可是实打实的。先前京兆府一个月的商税,就能收上来两百多万贯钱,这还是长安城商业没怎么繁荣的时候。长安城的商税,占了京兆府的大半,起码得收上来百多万贯钱。要是现如今一个月,恐怕长安城的商税便有两百多万贯钱了。
其实现在大顺朝的税收,全靠商税和船舶司收上来的关税,一个月便能有七八百万贯钱,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陆承启相信,哪怕是南宋一亿六千万贯钱的记录,大顺朝也能很快打破掉。如果把一月七八百万贯钱换算成一年来算,也接近了九千万贯钱。南宋江南之地便有这般高的税收,没理由大顺朝这般广袤的领土,还不及南宋的!
陆承启大力支持商业发展,开征商税,减免农赋,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可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正根治,还得把浪费在有限土地上面的闲钱给起出来,投放到无限的商业当中。这样就能彻底解决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可同时也会产生新的矛盾,那就是资产阶级和统治阶级的矛盾……
陆承启一时间想了很多,总觉得好似捉住了什么,却好像有什么都没捉住。
眼前这些坊市,也仅仅是北市而已,还有南市、东市、西市……陆承启对于这等现象,心中乐得好似灌了蜜一样。如果没有他大力倡导商税,准许按时诚信纳税商人考取科举,这商业也没有这般繁荣。
陆承启也知道,这仅仅是长安城而已,大顺朝还有许多地方,还是很贫穷的。
正当陆承启胡思乱想之际,突然撞到了一个人,他连说对不起,才发现前面站满了人,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陆承启心中一“咯噔”:“该不会是芷若出事了吧?”
他连忙分开人群,奋力挤进去,才发现前面是一个小门店,前面写着“皇家银行”四个金光大字。陆承启这才恍然,原来这些人都在排队换取银币、金币。





大顺皇朝 第一百一十二章:皇家银行
(每日都要求些收藏推荐才有动力写下去啊……)
前来兑换银币的人,大都对陆承启怒目而视。但看见陆承启衣着华丽,有些人机智地不说话,在一旁看戏。可也有一些不明所以,正义感爆棚的人斥责道:“想换银币,到后面排队去。看你样子斯斯文文,应该是一个读书人罢,难道连那么大的字都不识得吗?”
陆承启抬头一看,原来皇家银行旁边贴出的告示,明确要求排成三队兑换银币。陆承启说道:“对不住,本公子还以为有甚么好玩的,原来不是。打搅各位了,本公子这就走。”
后面的人让开一条道,陆承启才算挤出人群。看着这些为银币疯狂的人,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就好像民国时期提着一麻袋钱换银元的场景一般。
时隔近一个月,朝廷发行的官铸银币仍然兑换得热火朝天,每日都供不应求。好在是限量兑换,不然铸币再快也不够这些人换的。
其实前来排队这些人,都是大户人家的家丁,对于这个现象,皇家银行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你凭着户籍,皇家银行就会给你兑钱,每人每日仅能兑换三枚银币。
当然,皇家银行作为一个营利性的银行,不可能做亏本生意的。打个比方,若今天市面上约八百五十文兑换一贯钱,那么皇家银行要加收百分之三,也就是说起码要八百七十五文钱才能兑换一个银币。
这样一来,哪怕兑得再多,皇家银行也算是有钱赚的。而兑钱热潮还在持续,皆因银币与铜币的数量不对等,银贵而铜贱,所以哪怕皇家银行加高百分之三的兑换比例,前来兑换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而在市面上,一个银币足能兑换九百个铜钱。因为限量兑换的缘故,再加上银价本身的价值,大顺朝新铸的银币又分量十足,才形成了居高不下的币值。
哪怕你手中有许多铜币,也不一定能换的回银币。达官贵族私底下的交易,更是一个银币兑换到了一千文钱以上。
而奇怪的现象则是,市面上流通的银币不多,原本长安城、江宁府、江陵府、松江府、兴元府、应天府等钱荒之处,却奇迹般地解决了钱荒的老大难问题。
达官贵人储藏起来的铜币,一夜之间便流通了开来,换成了许多布匹、衣裳等硬通货。陆承启早就得到监察司的暗报,对于这些情况了如指掌。
果然是,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只要有利益的驱动,这些达官贵人无需督促,他们就会自动地把储藏起来的铜币换成了银币,再把银币藏起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有危机意识,对于钱财他们多半不会让外人知道,藏起来是最好的办法。实在不行,那就换成良田,靠着收佃农的佃租过日子。在他们看来,年景好的时候钱财不如良田,荒年则是钱财不如粮食。其实古时候,很多**比天灾更甚。要不怎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呢!
皇家银行从来不会做亏本的事情,兑换的比例也是一日三变。有些人自皇家银行开门前便开始排队,却被告知兑换比例又换了,他们苦恼没带够铜钱,只能兑换两枚,懊恼地离开了柜台。
是以,这些家丁都学精了,都足足带够十几贯钱来,把自己都累得够呛,就为了能正常换到三枚银币。别看一枚铜币不重,若是足兑一贯千文,十余贯钱也是沉甸甸的了。
陆承启对这种情况早有预料,特地让商务部在皇家银行里面开展了一个业务,叫汇票。其实,大顺朝早有钱庄、银号的出现了,就是开展这个业务。说白了,这个业务就是先把铜钱存入钱庄或银号之中,到了另一个地方,找到这家钱庄或银号,通过验证庄票,提取现钱。这个业务已经很接近后世的存取业务了,或许稍有不足,但相差无几。
外地经商的商人,大多喜欢这样存取钱银。因为不论银两,金叶还是铜钱,带在身上,不仅沉甸甸的,还容易被贼人窥视。
大顺朝的治安虽不差,但靠近穷山恶水的地方,总有剪径贼人出没。商人为了安全起见,还是把钱银存放在钱庄或银号里面,让钱庄或银号收取一点钱银,换得庄票(亦称会票),贴身收好。等到要置办货物的时候,才把庄票拿出来比对,钱庄返还存放的钱银。
这些庄票信用卓著,在市面流通,等同现钱,可以说是信用货币的前身。而皇家银行的汇票,也是这个性质的。
现在大顺朝里面有两家实力较大的钱庄、银号,一家是宝隆源钱庄,一家是正通银号。这两家钱庄,几乎遍布大顺朝,就连西北苦寒之地,也有分号。陆承启知道,皇家银行的出现,以国家的税收为信用发行货币等业务,肯定也会对他们这些钱庄产生冲击,很早就派商务部官员请他们的掌柜前来洽谈。也把一部分的银币兑换业务给他们自己去弄,只是他们没有皇家银行这般浮动利率,做来做去也赚不了几个钱。
陆承启静静地看着这些疯狂兑换的人们,感觉有点惭愧。若不是他是学金融出身的,恐怕也想不出这个主意来缓解钱荒。古代经济也不是这般好掌控的,若没有一点经济常识,肯定会陷入铸钱再铸钱,钱却越用越少的恶性循环局面。等到铜币流通不足的时候,那经济就开始崩溃了。
这皇帝也是不好当啊,要是少一点知识,少一点阅历,都会被这些貌似忠良的重臣们给蒙骗了。陆承启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司,不就是为了给自己增加耳目吗!
明末崇祯虽有大志,却才疏浅陋。尽心国事,明代还是亡了。究根结底,还是他不明白自己统治的这个国家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锦衣卫等厂卫都不能给他提供信息,他只能听底下大臣的忽悠,大臣们忽悠完皇帝,就连自己都被忽悠得相信了。所以崇祯把能治理国家,能打仗的大臣都杀掉了,大明便亡了。熊廷弼、孙元化、薛国观等,都是有些能耐的大臣,崇祯都把他们干掉了。崇祯又非常自大,国事战事一把揽,识人不明,用人不当,错了的话都是臣子的错,他这个皇帝没有错。他下过的罪己诏,有哪一次真正反省过自己?
陆承启绝不会学这等皇帝,明明身无长处,却自以为天下第一。想要用人,却不信任别人。决心诛杀奸邪,却不知道自己的身边有着最大的奸邪。陆承启敢说,若崇祯不是这般“勤政”,或许大明还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熬过小冰河时期,大明还有得救。
陆承启一时间感慨,没有耳目,不信任大臣,皇帝也真的是一个孤家寡人了。
就在他胡思乱想之际,王彦宸突然说道:“公子,夫人在那!”




大顺皇朝 第一百一十三章:初见
(求收藏推荐,谢谢各位书友了!)
闻言,陆承启才算回过神来,抬眼望去,却见前面传来打斗声,不时有人喝彩。陆承启心焦,以为周芷若出了什么事,连忙说道:“王彦宸,快上去瞧瞧,莫让芷若受了伤!”
王彦宸得令,立即大喝着,带着几名御前侍卫挤开人群,冲了上去。陆承启也不甘落后跟了上去,这些时日他从未丢下过健身,此刻也有了些许膀子肉,不再是以前那般柔弱了。
跑到不远处,陆承启才被王彦宸拦住了脚步。原来场中一名身影矫健的女子,正在对几名长相猥琐的男子拳打脚踢。陆承启不识武术,却也看得出这名女子功力非凡,这几名长相猥琐的男子,根本就不是她的对手。
若是识货之人,肯定能瞧得出来,这名女子马步扎实,拳腿有力,一招一式如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偏生又非常符合情理,乃是极高的搏击之术。
只见那女子出招狠辣,双掌如刀如剑,如枪如戟,一双妙腿动如脱兔,那些个男子根本挥拳挥不到她的身上。
陆承启没有去理会打斗场面,忙着在找他的周芷若。他的视力尚算可以,很快便看见了周芷若躲在两个御前侍卫后面,未见有什么损伤。陆承启这才心中稍定,暗道幸好。
周芷若此刻也看见了陆承启,报以一个让陆承启安心的微笑,陆承启这才放下心来,亦是微笑地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围观的人群中又爆出一阵喝彩声,陆承启的注意力被吸引回打斗中。只见那女子飞起莲腿,直接把一名男子踹飞,跌入青石板上,似乎折了手臂,哀嚎不已。
现在圈子里只剩下三名男子,见这弱女子这般厉害,悍勇之气都没了,越打越缩手缩脚。他们只习过三脚猫的功夫,哪里有甚么真本事,再加上现在已经没有了气势,想要打败这个女子,更是难上加难。
这女子使出一招简简单单的“貂蝉拜月”,便已经逼得那三名男子还不了手,再一招“西子捧心,东施效颦”,晃花了他们的眼睛。最后一招“洛神微步”,接上“天女织锦”,“嫦娥窃药”,便又把一名男子击飞出去,老半天起不了身来。
围观的人群又发出一阵哄笑声,那女子更是来劲了,“麻姑献寿、昭君出塞、文君当垆、文姬归汉、木兰弯弓、班姬赋诗、曹令割鼻、蛮腰芊芊、萍姬针神、绿珠坠楼、飞燕回旋……”一套美女拳法完整使将出来后,剩余两名男子恰好被击倒在地。
陆承启从来没见过如此赏心悦目的武技,也合起了折扇,拍手称道。而此刻,接到报案的京兆府尹派捕头、捕快前来捉拿犯事人等。见倒地五六人,捕头大惊失色,忙问周遭发生了什么事情。
大顺朝的民众可不怕事,他们大声地说出了事情原委,陆承启这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周芷若正在闲逛之时,一些时称“游手”的痞子见她孤身一人,又是小娘子打扮,便前来调戏。而那时候御前侍卫离得比较远,恰好又被人群所阻挡,并不能跟上,才致使周芷若受辱。
刚好那女子也是在旁边买东西,看不过眼,便与那些男子争吵起来。恰好那女子也是脾气火爆之人,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原先那些游手以为,一个弱女子不过一人,再厉害也有限。不料打将起来,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女子手下功夫的厉害,那些游手根本不是对手,不到一盏茶时间,全都瘫倒在地,起不来了。
捕头对于这种江湖高人,还是颇为尊敬的,连声道过谢之后,揪起那些游手,带上枷锁,押回了衙门听审。陆承启对他们的办事效率还是颇为满意的,待得事情平息之后,他才走到周芷若身前,仔仔细细地查看了一遍,急切地问道:“娘子,没有受伤吧?”
周芷若摇了摇头,笑道:“多谢了这位姑娘,若不是她出手相助,还很难说……”
陆承启转过身来,对那女子一拱手说道:“多谢姑娘出手相救,大恩不言谢,请受在下一拜。”
那女子躲在一旁,以陆承启才听得见的声音说道:“哼,假惺惺做派!若是男子,刚刚为什么不过来?”
原来女子早就把周边的人都观察了一遍,陆承启的作态,也逃不过她的眼睛。陆承启却大为吃惊,心道:“她在打斗中还能注意观察周围,该是有多厉害的功夫啊!”
陆承启苦笑一声,也不辩解。他不会武功,要是过去的时候被打中一拳两拳,那可如何是好?再说了,就算是陆承启想过去,王彦宸也是不让他过去的。再加上周芷若那时已经有御前侍卫保护了,陆承启也放得下心来。
陆承启尴尬地站在那里,想说些什么缓解一下,却找不到借口。细心观察的陆承启发现,这女子样貌虽不比不上周芷若,但自有一番风采。小巧的嘴巴,瓜子型的脸蛋,配合一双凤目,显得英姿飒爽。特别是她的身材,比例恰到好处。恐怕这就是练武之人的好处了,浑身似乎没有一丝赘肉,整个身体显得高挑。哪怕是灵魂来自后世的陆承启,见过的模特不胜其数,此刻也暗暗叫了一声好。
周芷若似乎也听见了,把话题一转,笑吟吟地说道:“姊姊,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能否说一下你的高姓大名,日后也好报恩啊!”
那女子自顾自地走远了,似乎在逃避些什么。一名十五六岁年纪的男孩此刻走近那女子,问了一句话,陆承启隐隐听见他说道:“姊姊,你是不是又打架了,爹爹说过,要以德服人的……”
那女子说道:“习武之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最基本的武德……”他们俩渐行渐远,声音也越来越不可闻。
周芷若见陆承启这副若有所思的模样,忍不住吃起了醋来:“你这人,是不是看上人家姑娘了,人家都走了,你还想着她!”
陆承启回过神来,苦笑道:“娘子,你想到哪去了?相公我不过是在想,那女子的眼眸好眼熟,似乎在哪见过,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周芷若怒道:“你这是在找借口,哼,不理你了……”说罢,转身就走。吓得陆承启连忙追上去,好说歹说,才算是哄好了这小女子,不然他今晚又要可怜兮兮地一个人睡觉了。习惯了两人大被同眠,一个人睡怎么受得了?




大顺皇朝 第一百一十四章:边塞之上
(应该是过了新书期了,还是木有推荐,三江又上不了,郁闷。算了,还是认真码字吧,求收藏推荐,才能有动力啊!)
哄好周芷若后,陆承启不敢心不在焉了,尽心尽力地陪着周芷若逛了一天,这是他承诺过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
其实陆承启不傻,身手这么好的女子,在这个异时空,他只见过一次,而且是记忆深刻的一次。那晚在长安城外,剑光青凛,让陆承启再次游走了一番生死边缘,如此深刻的记忆,怎么会忘却?
陆承启暗道:“这女子武功奇高,几十个御前侍卫恐怕都不是她的对手。今日她明显也是认出我来,为何对我没了歹意,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为她父亲平反的缘故?古人的思维啊,真想不通啊……”
陆承启一阵头疼,毕竟在面临生命威胁的时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镇定自若,甚至还谈笑风生的。特别是重生过一次,格外珍惜生命的陆承启,更是如坐针毡。
走远了的女子,似乎也心事重重。没错,她就是韩伯珂的女儿,年方十九的韩凤儿。而在她身旁的,自然是她的弟弟,韩成义了。
韩凤儿不知道怎么和韩成义说起,刚刚救的人,乃是当今母仪天下的皇后,刚刚说话的那人,则是当今天子。难道要她老实告诉韩成义:“没错,你姐我那晚上就是去刺杀那狗皇帝了,所以他化成灰我都认得他!”
只怕她一说出这句话,足以把韩家带入灭绝的深渊之中。既然陆承启都不追究了,她还自寻什么烦恼!
韩成义见韩凤儿心不在焉的,还以为韩凤儿看上了小白脸似的陆承启,劝说道:“姊姊,你莫不是看上那书生了吧?那书生别的不说,就冲着他已经有了妻子,你就不可能嫁给他了。我韩家好歹也算是名门大户,怎么会让你过去做小的!再说了,那书生比你年纪还小,手无缚鸡之力的,要是爹爹还在,第一个看不起的就是这种人……”
韩凤儿听了韩成义的话,啼笑皆非,板着脸说道:“你不成器,姊姊我便不会嫁人的。”
韩成义偷笑道:“姊姊,你莫骗我了。弟弟还不知道姊姊你吗,你看向那书生的眼神都不对!你若不是思春了,那是什么?再说了,姊姊你思春也是应该的,别人家的女子,像你年纪这般的,哪一个不嫁人生子了?何况我姊姊生得这般貌美,还识武功,哪怕女红不怎么样,也算是良妻啊。谁娶了姊姊,那是天大的福气……”
还未说完,韩凤儿便举掌欲打,韩成义见势不对,连忙跑了出去。开玩笑,自小淘气被这位严父般的姊姊捉住一顿痛打,至今还记忆犹新。
韩凤儿不依不挠,两姊弟在大街上闹成一团,韩凤儿一边追一边说道:“有你这般埋汰亲姊姊的么,看我不打死你这小屁孩……”
路人见了,皆莞尔矣。
大顺边境,长城内外,边塞之上,青青的牧草已经破土而出,顺风而长。
正在边境集体伏击的边军和禁军,总算结束了多天的战事,将幽云地区的残敌肃清一空。期间也有些损伤,不少袍泽丧生在敌人犀利的骑射下面。但在巨大胜利的鼓舞下,边军和禁军愈战愈勇,在气势上压住了敌人。再者禁军的武器已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岂是这些只穿皮甲的游牧骑兵能比拟的?打出气势来之后,游牧骑兵反而变成了弱势的一番,疲于奔命,不敢接战。
待得几乎肃清了残敌,已耗时四五日。战果颇丰,其中战马就掳获不少,算是很大的一笔财富了。朱大光率军和王韶再次会面之后,一同返回了幽州城。
沿途边民听闻王师北定,大败辽国十万大军,皆不约而同前来箪食壶浆,犒劳军队。奈何禁军军纪甚严,拒而不受。他们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牢记心中,开玩笑,一触犯了军纪,也不是打军棍这么简单了,而是关禁闭。关禁闭还是轻的,重的直接杀头。这么严的军纪,谁敢触犯了?
哪怕是打军棍,也比关禁闭好多了。打军棍只是**上的惩罚,而关禁闭则是精神上的惩罚。一天到晚,关在小黑屋里面,没有光线,没有人跟你讲话,吃喝拉撒睡都在小黑屋里面,外面是有看守,但不能和你讲话。这么两天下来,人呆久了会本能的恐惧,精神上面受到很大的折磨,比死还可怕。
了解到禁闭的可怕之后,禁军的兵痞们,没有一个敢随意违反军纪的了。现在的禁军,一个个都听话得不得了,真正地做到了令行禁止。这与惩罚力度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了,晋升制度和奖励、抚恤制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看到这些淳朴的边民,提着一些炙炊饼,食指大动。禁军们忍不住,掏出钱银来,与边民。边民不受,说道:“王师打了胜仗,怎敢还要钱银?小民无以为报,一些炊饼算得了什么?”
禁军一再强调自己有纪律,不用钱银绝不吃,边民没办法,才收下了。期间,禁军们还一再宣传朝廷新的马政,鼓励边民牧马为生,他们会以市场价格收购马匹。同时也告诉他们,这场大战之后,幽云地区还散落了不少马匹,他们若能收服,卖与官军,也可得钱。
待得禁军走后,皆言道:“常言道,官军似贼,这伙官军却大为不同,不愧为百战之师!若是能常驻此地,保得一方平安,何惧辽人南下?”
回到幽州城之后,天色已暗,城内一改大战之时的压抑气氛,军营内狂欢一片。压抑良久是边军们已经醉成一团,不醒人事。好在这时喝的水黄酒,不然大多数人都受不住。
幽州牧守刘源昌也出席了庆功宴,但食不厌精的他,哪里吃得下这些炊饼,大块马肉和劣酒?这对边军来说,已经是不可多得的美食了,对刘源昌来说,简直就是猪潲。他只是象征性地碰了碰嘴唇,却没有咽下喉去。在座将领不以为意,认为他不过一文人耳,能喝多少?一笑而过,没有人注意刘源昌到底喝了没。
1...3233343536...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