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结果还不到两日,又有一个工匠提出来,用动物油脂来淬火,可以大大提升钢铁的韧度,陆承启也同样赏赐了钱银。
这边还没赏赐完毕,那边就又有人提出了先用马尿淬火,再用油脂淬火,钢铁品质更胜一筹的办法,也被陆承启夸奖了一番,赏赐了不少钱银。只用一种淬火介质毕竟难以两全其美。如果使用的淬火介质冷却速度比较快,就容易引起钢铁开裂、变形等缺陷;如果淬火介质冷却速度缓慢,就会使钢铁韧性有余,硬度不足,难以满足使用的要求。这样就需要使用双液淬火法,即在钢铁的温度比较高的时候,选用冷却速度比较快的淬火介质,以保证钢铁的硬度;而在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则选用冷却速度比较小的淬火介质,以防止钢铁开裂和变形,使其有一定的韧性。
这一下可一发不能收拾,这些工匠都卯足了劲,想尽办法要弄出个更好炼钢的法子。军器监里面就此形成了一种完备的赏罚制度,所有工匠都用心研究,用心工作。结果不仅城郊的军器监大为改善,连长安城内的军器监都受到了影响,制造出来的武器大为改善。
经过几日的赶工,军器监终于赶在端午节前面,制造出来了长达百丈的双边铁轨,运到了皇家大学之中。
沈括。苏颂和唐勋,在千余学子的帮助下,建起了大顺朝的第一条驰道。为什么要制造铁轨?这都是因为陆承启的野心太大,他希望有有生之年,通过努力,把大顺朝带进工业时代里面去。而火车,则是工业时代的象征。用了铁轨,日后就不用再花费钱银,又一次铺设轨道了。
再者,铁轨的性能比硬木好,出于对性能的要求,陆承启也决定使用铁轨。这铁轨不像后世的那种司空见惯的铁轨,而是非常具有大顺朝特色的。为了能使马车飞奔,又不至于脱轨,所以铁轨在里面有一道凹槽,凹槽下面有个小孔,是用螺丝钉来固定枕木的。这螺丝钉也是应运而生,本来秦驰道用的是长钉固定的,可经过实验,唐勋发现长钉并不能固定住笨重的铁轨。而聪明沈括根据长钉的性质,发明了带着螺纹的钉子。这螺丝钉原本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的,但陆承启要求制造铁轨,便导致了中国提前出现了螺丝钉这样的神物。
铺设轨道的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马车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马车也已经被沈括连同苏颂制造了出来。马车的制作并不难,难就难在铁轮子和铁轴承的制作上面,其余的部件,都是木工活。
在唐勋的帮助下,泥范铸成的铁轮子刚好适用,铁轴承却命途多舛。不是太大,就是转动困难。唐勋、沈括和苏颂经过几日研究,总算找到了解决办法。苏颂在古籍上发现,汉代有车锏这样的物品,也就是车轴上加铁圈,使铁与铁相磨,再在其间加上油脂润滑,增强了车轮的牢固性,减少了车轴承的摩擦力。
当所有的问题解决了之后,一架耐用的马车总算制造出来了。合力铺设好铁轨之后,还在前面铺至了平整的木板,用于马车减速。而的木板上,则对应有同车轮宽度的凹槽,用于马车进入轨道。
牵来一匹驽马,套上缰绳之后,由雇佣而来的车夫,驱使着马匹进入轨道之中。经过测量,这条驰道的枕木与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这样便不怕马失前蹄了。
只见车夫一扬手中的马鞭,那匹不甚健壮的驽马便开始疾驰,把马车给带动了起来。苏颂惊奇地发现,这驽马开始跑动之后,好似越跑越快,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若不是驰道太短,恐怕还不够它跑的。等到跑到驰道尽头,那里枕木已经平整了,驽马才算停住了脚步。打了一个响鼻,似乎对驰道太短,感觉不甚满意一样。
这仅仅是一匹驽马啊!居然有这般效果,所有人都面面相觑。沈括甚至怀疑,陆承启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才让他们制造铁轨驰道的。
唐勋叹道:“陛下真乃天人也!”恐怕皇家大学里面的学子,此刻都把陆承启当成了天人一样,不然他怎么会知道驰道是这般厉害的?虽然陆承启推说是看了古籍才知道,可遍查古籍,也只能找到驰道的字眼而已,哪里提到这般效果?
这可真冤枉了陆承启,他只知道驰道的快捷,却并不知道原理。其实驰道的原理是,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疾驰的时候,枕木与马步合拍,马匹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得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这样的道理,是陆承启想不出来的。
;
大顺皇朝 第一百一十九章:端午节
就在军器监。皇家大学众人忙着制造驰道的时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悄然而至。
大顺朝的端午颇有点意思,因为大顺朝是一个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民风醇厚的朝代。所以,对于节日,也每每过得热烈而张扬。
端午节,大顺朝不是局限于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是从五月初一一直到五月初五。初一到初五,陆承启也不用上例朝了,整个朝廷都是放假的。不仅放假,朝廷还有东西赠送。吃的自然有粽子啦,还有一些“百索”,也就是五色丝,源自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皇帝赐予臣下的“百索”价格不菲,乃是“真珠百索”,亦是一种荣耀。除了“百索”之外,还有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诞佩带等,件件都是精品,出自皇家之手,市面上绝对没有出售的。换句话说,那就是限量版。
此时因盛暑将临,朝廷还会给大臣们赠扇子,取未雨而绸缪之意。而陆承启独爱折扇,这一次便全都给朝中大臣赠送了扇子。陆承启还亲自在折扇上面题了“为民”二字,并盖上了自己的私章。此时折扇尚未流行,可能就是因为陆承启这一次广为赠送折扇,让折扇提前流行起来了。
而此刻,地方也要为朝廷进贡扇子,称为贡扇。端午赠扇渐成习惯,不仅历代皇帝赐扇给臣下,民间亦互为馈赠。
初一开始,长安城的百姓们,家家户户都忙碌着,各种节日用品,食物、祭神之器等样样准备齐全。少不得准备些葵花(或蜀葵)、蒲叶、佛道艾、桃柳枝、杏子、林禽、柰子、焚香或者香印。而这些统称为“节物”,由货郎挑着,穿街走巷在叫卖。
这几天的叫卖,是一种渲染,一种推波助澜。五月初五,才是端午的**。初五日,大顺朝的百姓把“节物”陈于门首,用茶酒供养,举行祭祀活动,以及一些其他活动。
到了初五这一天,要插艾草和沐浴。须在天未亮时,将艾草插在门上。午时,要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哪怕是后世,插艾草和沐浴这样的端午习俗依然保留了下来。
而妇女儿童身上,还会佩戴一些配饰。先前说的“百索”亦是一种,除此之外,还有艾虎、符箓、五毒图等。“百索”,是用条纹清晰的丝线绣织成各种饰品,可以佩戴,挂于脖项,也可以互相赠送,小孩则缠绕在手臂上。
“艾虎”,是将艾剪成小虎,或在所剪彩虎上黏艾叶,戴在头上可以避邪。“符箓”,是将缯彩剪成小符儿,戴在头上,插于鬓髻之上,所以又叫“钗头符”。佩带“五毒图”最为特别。“五毒”是指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古时人们认为,这“五毒”可以用以治疗疮疖,可以毒死其他害虫,所以就将其剪裁成图饰,佩带在身上。
除了佩戴的配饰之外,长安城里面的百姓还会买些制作精巧的小鼓和小扇子。小鼓可以挂在架上、摆在座上,形制不一,小扇子分为青黄赤白各色,或绣或画或缕金出各种花样,这些有个好听的名目,叫做“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每逢端午,长安城中卖鼓扇百索等物的店铺、货郎也会多了起来,供长安城百姓选购,以互相馈赠,讨个好彩头。
端午节,最不能绕开的就是粽子了。大顺朝对应着历史上的宋朝,饮食习惯渐渐变成后世那般,所以粽子品种也很繁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这些,在皇宫之中,陆承启和周芷若都一一品尝了一遍,果真美味非常。
除此吃粽子之外,大顺朝的百姓们还会食用香糖果子、白团、紫苏,饮菖蒲酒等。“香糖果子”,是将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等,切成丝,以糖蜜渍之而成。“菖蒲酒”,是用菖蒲浸制而成。人们认为端午饮菖蒲酒,可以延年,所以大顺朝的百姓们把端午饮菖蒲酒,叫“饮续”。这几许风物,依然保留着荆楚旧俗。
端午节最让人兴奋的,莫过于划龙舟了。沣河之上,彩舟竞发。陆承启与周芷若龙凤驾临,亲自观赏赛龙舟。只见彩舟之上,刻画着有神鬼、杂剧、大旗、狮豹等之类的东西,旁边还有两条船,是乐船,专门奏乐的。
等到奏乐声响起,水上戏班便开始表演了。陆承启从未见过这般表演,看得津津有味。水上戏班一共有三出戏,一出是水上渔翁问答,一出是木偶戏(水傀儡),最后乃是水秋千,也就是水上杂戏。
戏毕,百戏乐船,一起各鸣锣皷,动乐舞旗,与水傀儡船分两壁退去,而十二艘小龙船便出现了。小龙船上有绯衣军士各五十余人,各设旗皷铜锣,船头有一军校,舞旗招引,乃是禁军虎翼指挥。又有虎头船十艘,上有一个锦衣人,执小旗立船头上。剩下的都穿青短衣,长顶头巾,一齐舞动船棹,是穿着百姓的衣服,其实全都是禁军假扮的。又有飞鱼船两艘,上面彩画间金,最为精巧。飞鱼船上面有杂彩戏衫五十余人,间列杂色小旗绯伞,左右招舞,鸣小锣鼓在卖力唱歌。又有鳅鱼船两艘,只容一人撑划,是一根独木做成的。这些小船意图是要牵拽大龙船出诣水殿,也就是藏着大龙船的船坊。
小龙船在前面用绳子牵扯大龙船,这大龙船约长三四十丈,宽三四丈,做成龙头龙尾形状,都雕镂着金饰,华贵异常。这般大的木船,陆承启还是第一次见,心中思忖道:“明代所造的宝船,也不过如此吧?”
龙头上有人舞着旗,左右的水棚之中,排列六个木桨,一起舞动,宛若飞腾。这些大小船只,不是赛龙舟所用的,而是在水面上演练阵形。
陆承启一直不明白为何他们还不比赛,原本人家压根就没有比赛快慢这一说。这大龙船相当于旗舰,其他的小龙船,飞鱼船,虎头船,鳅鱼船都是战舰。只见大龙船上面的旗手舞动红旗、绿旗,这些小船便开始列阵,或成圆阵,或成剪刀阵,或成丁字阵……
陆承启渐渐才看出些门道来,周芷若不明所以,还道这些禁军,他们表演得非常精彩,连连拍手叫好。
陆承启不懂水战,但他总是过来人,觉得这水战操演也算是那回事,只是老感觉差了些什么。仔细一观察,陆承启才发现,这些船只全是平底船,吃水不深,也就在江河上逞逞威风。到了大海之上,只要一个风浪便能打翻了。
待得禁军们操演完毕,把大龙船、小龙船、诸船都放入诣水殿后,陆承启还停在岸边,眼神一直望着被激起黄色泥沙的沣河,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大顺皇朝 第一百二十章:凯旋而归
自端午又二十余日,大顺朝内皆无大事。内有内阁十二大臣尽力处理政务,外有六部辅佐朝政,陆承启乐得一身轻闲,只把关重要事宜。
《大顺民报》上记载的新式驰道,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关注。近些时日以来,许多新鲜事物的出现,让大顺朝的百姓都练就了极其强悍的神经,对于此类事物,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谁知道这又是不是这位颇为心血来潮的小皇帝弄出来的事物?只不过添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北击幽州的禁军,就要马上回京了。
这可是一件大盛事啊!自文宗以来,大顺朝在军事上败少胜多,即便胜了,也不过是小胜而已。哪里像这一次,斩首八千余,俘虏一万六千余,简直是一场对外的巨大胜利!
当然,也有人心忧,契丹人这次吃了大亏,很可能再举刀兵,磨刀霍霍而来。也有人认为不足为惧,既然大顺能打败一次契丹人,就一定能打败契丹人第二次。
而早在五日前,高丽国使者崔介安,又一次来到了大顺京都,长安城之中。崔介安屡次求见陆承启,皆被婉拒,所言不过朝政繁忙,无暇召见。陆承启让高丽国使团下榻安州巷同文馆,这让高丽国大使崔介安感到很不安。以往高丽国来朝,或在瞻云馆,又或在怀远驿,哪里住过什么同文馆!
这些驿馆可是有名堂的,崔介安对中原文化了解颇深,自然是知道里面的内涵。一般来说,敌对国家则被安排到都亭北驿或都亭西驿;要是藩国来朝,则安排到在瞻云馆或怀远驿;敌对国藩国来朝,则在礼宾院;而中立国来朝,就在这同文馆。
这隐隐传递了什么信息?崔介安不敢想,他早已猜到大顺不是没有能人,对于高丽国使的小手段,早已一清二楚。不然最重礼节的大顺,怎么会这般安排高丽国的大使团?
每每一想到深处,崔介安就有些内心不安。对于大顺这个庞然大物,高丽国实在是望而生畏,提不起一丝对抗的心思。既然大顺的态度这般暧昧了,高丽国又如何自处?崔介安已经开始怀疑转换宗主国的战略决策是一个错误了,原以为大顺不过是一只老的掉了牙的老虎,却不料只是一头尚未睡醒的雄狮!
正当崔介安在同文馆里面惴惴不安的时候,一匹快马自飞奔入城,城防司不敢阻拦。皆因其上面插着一面小旗,上书“飞马急报”。
原来这是禁军凯旋的喜报,陆承启得知之后,颇为振奋。按礼节,他召来礼部尚书冯承平,准备迎接禁军事宜。
忙忙碌碌准备了一日,待得第二日午时前,才算准备好。这都是因为大顺朝已经太久没打过这般大胜仗了,对于献俘仪式,已经淡忘得差不多了。礼部尚书冯承平也是遍查了礼仪之后,才明白要怎么做的。
首先,要提前一日时间,在大庆殿上设御座仗卫,由皇帝来宣判俘虏下场。其次,献俘当日,要在御街两侧,禁军马军、步军列队两侧,以示军威。
杂事准备完毕之后,无须《大顺民报》登载,长安城中的百姓已经口耳相传,都知道北击幽州的禁军要回京了,于是这一日,无论老少,货郎掌柜小二屠夫,一大早就在城门排队,竞相看热闹。
好在有禁军在维持秩序,约束居民,不许登高观看,还有不许衣着不整。男子要穿着衣衫,系上腰带;妇女要穿着衣裙,背着孩子,不许乱跑。先一日封闭楼门,城防司严查来往之日,不许有来历不明之人,破坏献俘仪式。
禁军殿步三司,分拨统制率领官军六千兵二百人,分布在诸巷之内,维持秩序。到了这日五更时,地上的城防司便开始沿门驱逐杂人外,等着仪卫队的到来。
及到午时前,御驾龙辇才缓缓从宣德门开出,由引主驾头牵引着御马,拉着龙辇缓缓出来。旁边跟着文武百官,前去长安城正城门明德门,迎接凯旋而归的禁军。
而就在御驾出了宣德门那一刻起,就有一匹快马,自宽敞的长安城大街疾驰而出,奔赴城外驻扎的禁军之中,告诉王韶,陛下已经准备妥当,开始前来迎接他们凯旋归来了。
这些禁军,其实早就回到了长安城之中。王韶也不算愚笨,懂得预先通知陆承启,让他弄一个提升士气,归拢百姓之心的献俘仪式。所以逾接近长安城,王韶就走得逾慢,昨夜亦是在长安城五里外扎营安寨,等着陆承启的圣旨来召。
一大早,禁军已经装卸好营帐,准备回长安城,享受人们对待英雄的热情了。可礼部做事太慢,直到午时前才堪堪弄完献俘仪式,让这两万余禁军等得都有些患得患失了。
听得圣旨来召,王韶连忙下令,禁军全速前进,就怕陆承启到了明德门,他们还没到。那样的话,就出大丑了。
好在这些禁军已经把大部分契丹俘虏交与禁军大本营之内看守,只选出千余卖相好的契丹人,前去献俘。不然的话,凭着契丹人的罗圈腿,是怎么都跑不快的。
陆承启心中颇为忐忑,这不同于蹴鞠场上,皇家大学里面的演讲,他可以镇定自若。这可是宣示他武功的盛事啊,史书上肯定会为此事记录浓重的一笔,他的表现可谓万众瞩目,这般情况下,心情不安也是正常的。
龙辇堪堪穿过御街,看到山呼万岁的长安城百姓,陆承启突然内心就平静了。学着后世领导人的模样,陆承启从龙辇上站了起来,朝着他们挥了挥手,更是让这些等得心焦的百姓,爆发出最热烈的欢呼。
陆承启心道:“怪不得领导人都喜欢用这招,果然是收拢人心的不二法宝啊!这献俘仪式虽然繁杂,耗费颇多,但能收到这样的效果,物有所值!”
长安城十里长街,将将走了半个时辰,才算走到了明德门。而凯旋的禁军早已列队,在明德门外恭候圣驾了。
先前一大将甲胄鲜明,骏马如龙,一骑当先。周遭文武百官嗟叹道:“果然是人中龙凤!”
见龙辇前来,王韶连忙下马,由亲兵牵着,自己快跑至龙辇面前,一躬身而拜道:“末将参见陛下,陛下万岁!”
大顺皇朝 第一百二十一章:献俘
陆承启走下龙辇,双手托起王韶,说道:“王将军辛苦了!”
王韶神色激动,大声说道:“为陛下分忧,乃是末将的责职所在!”
陆承启说道:“若大顺的为将者都像将军一般,朕何虑契丹犯边?假若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
王韶已经不知道说什么,怔怔的站在那。好在这时候,有一六品官员,手持“露布”(即捷报),宣道:“请陛下移步太庙,行献俘礼!”
这时候,有禁军士卒,用白绢绑了耶律涅鲁古,压到陆承启跟前。陆承启有些好奇地望着这个服饰、发型皆与中原人迥然不同的契丹汉子,心道:“契丹人果然雄壮些,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也算不得甚么大英雄!”
只见耶律涅鲁古嘴里颇不干净,一直在高声怒骂,可惜他说的是契丹话,在场的文武百官,无一能识。陆承启见他说得神情激动,感觉好笑,问道:“这夷蛮在说些啥,朕想知道一二……”
王韶呐呐不敢答,他早就知道耶律涅鲁古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自然没什么好话。禁军里面的步军都虞候听了,悄悄地把随军文书叫来,给陆承启翻译。
随军文书战战兢兢地,结结巴巴说道:“陛下……这夷蛮……在骂您……也在骂咱们的军队,不是……好汉,只懂得偷袭……他说,若是……若是堂堂正正的打一场……他不见得会输……”
陆承启不屑地说道:“兵者,诡道也。朕即便没上过战阵,也懂得这个道理。这夷蛮要是全都是这般蠢蛋,朕又有何惧?”
王韶眉头微皱,小声地说道:“陛下,契丹人不可小觑。末将就见到了一位契丹英雄,差点凭一己之力,扭转了形势。”
陆承启来了兴致,问道:“哦,那你可得知对方叫甚么名字?”
“末将曾遣人问过,他大声回答说,他是契丹御帐亲兵队长,萧峰。”
陆承启听闻“萧峰”这个名字,吃了一惊:“萧峰?”心中不由地浮现出金庸大师《天龙八部》里面,那个豪气干云,武功盖世的大侠。
王韶吃惊道:“陛下也知道此人?”
陆承启尴尬咳嗽一声,掩饰了一下,说道:“监察司有暗报,说此人弓马了得,朕似乎有些印象。听将军这么一说,果然是英武过人,不可小觑。朕也知道,天下能人辈出,断不可小觑天下英雄。”
看到陆承启知错能改,王韶也松了一口气。他就怕陆承启一时得意忘形,忘记了大顺和辽国的军事力量差距,贸然发起进攻,那很可能会导致国家灭亡,百姓生灵涂炭。正史上面的宋朝,亦是如此。如果不是昏了头的宋徽宗,执意要联金灭辽,又岂会导致靖康之变?《孙子兵法》开章即讲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把战争和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可惜,不是每一个为君者都明白这个道理。
陆承启见时候也不早了,便再一次登上龙辇,由引主驾头牵引着,那个六品京官手捧露布在前面带路,前往太庙。在太庙念过礼部起草的祷文,陆承启听得都快睡着了,这些之乎者也实在太过于费解,能听得懂三分一就很不错了。
在太庙念完祷文之后,又前往太社,即土地庙。这样做是献俘给祖宗、土地神。搞完这一套繁杂的类似祭祖的礼仪后,才前往这次献俘举行的场所——宣德门,陆承启则现身宣德楼上,接受禁军的献俘。只见诸多仗卫位列宣德楼所有通道,诸军、百官穿着常服(即平时和一般礼仪场合穿着的官服),在宣德楼前面排成队列。
而两个力大的禁军,则押着耶律涅鲁古在御街西边等候。等待百官参拜皇帝之后,通事舍人(官名,掌管呈递奏章﹑传达皇帝旨意等事)就引导耶律涅鲁古到献俘位置上,这时候禁军将校上前朝拜,接着由那六品京官当众宣读露布。
这篇露布乃是以皇家军校教习兼副校长狄青,兵部尚书秦怡康,以及这次作战主将王韶的名义拟就的,一开篇就宣告了这次北击幽州的正义性,为的是解救大顺的边民。接着,宣告了这次作战的过程,以及战果。最后是献俘人员的名单,共计二十余人,都是些千夫长、万夫长之类的契丹大官。耶律涅鲁古的名字位列前茅。
露布宣读完毕之后,通事舍人跪受露布,呈交给兵部尚书秦怡康。这时候,刑部尚书周延华上前跪奏这些契丹俘虏的处置事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