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出了威严深深的皇宫,陆承启被压抑的心,才活了过来。走在勾栏瓦肆之外,听着世俗俚语,陆承启不由得感叹道:“这才是生活!”
不过他倒是轻松了,可苦了侍卫长王彦宸,他紧张兮兮的观察着路过的每一个百姓,深怕有刺客会袭击陆承启。神经紧绷的他,看起来就像正在猎食的猛兽,吓得旁人纷纷避开。
终于,陆承启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恼怒地回过头来:“王彦宸,你是不是诚心拆本公子的台?想当初,许景淳就是这样被本公子调开的,你是不是也想那样?”
王彦宸吓了一跳,本来六品御前侍卫的他突然成了侍卫长,正是信心满满想大干一番的时候,突然被陆承启这样一说,忍不住愣在那里:“公子,为啥?”
陆承启没好气的说道:“你这么凶巴巴的,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人,你叫本公子怎么玩的尽兴?”
王彦宸才知道自己犯了大忌,连忙收敛起嘴里,傻笑一声,道:“公子,我以后会注意的……”
陆承启这才兴致勃勃地走进一间茶坊,今日他的目的,是为了亲身调研长安城里的商铺,不论是卖茶酒的,卖瓷器的,还是卖成衣的……陆承启都像个女人一般,都要进去亲眼查看一番。
虽然大顺朝重农抑商,但在几乎没有商税的情况下,商业其实是压不住的。前面三代皇帝都还好,到了陆承启的便宜老爸那一朝,简直就如同雨后春笋,不要命般冒了出来。所以大顺朝商业的繁荣,大大出乎了陆承启的预料,比之古代商业最为繁荣的南宋,也相差无几了。
逛了一个下午,陆承启越逛越兴奋,他有预见,大顺朝在他手中,定会越来越兴盛的。那时候,莫要说什么女真人、契丹人、蒙古人,都不在话下!就是不知道完颜阿骨打、铁木真这些枭雄是不是会在这个时代出现呢?
特别是成吉思汗铁木真,即便作为穿越人士,遇到几乎打下整个欧洲的凶悍人物,陆承启还是有些忐忑。
陆承启是高兴了,可王彦宸他们却在心中大呼受不了,陆承启好像越逛越精神的样子,他们简直欲哭无泪。好在天色渐晚,陆承启才恋恋不舍的回到宫中,一回来,他就接到了监察司的报告。
陆承启仔细阅读,发现许景淳真的是一个人才,办事效率杠杆的。仅仅两日时间,便把能力、才情、性情俱佳的人选给查了出来。这些官员,先前不是被贬,就是被埋没了,陆承启决定,要一次性启用这些难得的人才。这时候,他最缺的便是人才了。
但是,谁来担任第一任首辅呢?这个人必须要有威望,够公正,能力倒是其次,必须对他忠心,对大顺朝用心,这个人好像真的挺难找的。
突然,陆承启心中闪过一个人,哈哈大笑:“没错了,就是他,不过他的位置谁来顶替?嗯,林镇中好像也还行啊,就是不知道他的数学学得怎么样,会不会算账?”
陆承启打定了主意,便摆驾前往福宁殿了。福宁殿是他的寝宫,也是电视剧所谓的后宫,陆承启穿越后才知道,原来这后宫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没有佳丽三千,或许是他即位才一年多的缘故吧。
一想到那活泼可爱的周芷若,陆承启还是忍不住微笑了一下,是她让陆承启感到了家的温暖。
大顺皇朝 第十八章:税制改革
“制曰:户部尚书徐崇光,执掌户部以来,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忠君爱国,才望高雅,着即调往内阁,任内阁首辅,掌票拟之权,大事可直面于朕。须用心处理国事,统领内阁,勿辜负朕之厚望……原尚书侍郎林镇中,忠君爱国,着即升为户部尚书,正二品,以示嘉奖。洪祥二年八月十三。”
这圣旨一下,长安城乃至全国皆哗然。人人皆知,徐崇光这个小老头是真一飞冲天了。虽说这内阁首辅不比宰辅那般大的权势,但是在陆承启这么强势的洪祥年间,做上与宰辅一般无异的内阁首辅,已经是位极人臣,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徐崇光接了圣旨之后,一向严肃的脸上并没什么表情,他知道这是陆承启对他的信任,也是考验,真正的难处还是在统领内阁这一项责任上。徐崇光混迹官场己有三十余年,哪里不知道陆承启的心思?他所提拔的内阁大臣,才学、性情……无一不是上上之辈,徐崇光能领导他们,不过是占了倚老卖老的便宜罢了。而陆承启看重的就是他的资历与威望,才学什么的反倒是其次。
毕竟内阁不同于以往的宰辅,乃是一人堂的时代,内阁大臣对国家大事的表决要超过三分二才能通过,就算是首辅,也不可能有操纵内阁的权力。因为真正的大权,是在陆承启那里。
而一旦陆承启决定的事情,他们却只能基于职权提出异议,却并无权更改最后的决定。换句话来说,一旦陆承启决定了的事情,在大顺朝里,没有一个人能违抗他的意志。
内阁制,是陆承启加强皇权的最终法宝,也是皇权达到顶峰的体现。这个内阁制,虽脱胎于明代的内阁,但它的地位却等同于清代的军机处,或者说是两者的结合体。
在垂拱殿,陆承启召来内阁新任的十二位大臣,以及六部的各位尚书,可以说大顺朝权势最大的人,此刻都集中在垂拱殿。虽然臣子是站着的,但对坐着的陆承启,诸位大臣都感到了一丝丝的威压。
陆承启越来越代入皇帝这个角色了,这也使得他面部不怒自威,沉默不语之时,让百官皆如芒在背,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陆承启见人都来的差不多了,说道:“看座!”
待诸位大臣坐定,陆承启开口道:“太祖以商起家,诸位卿家,为何到了现在,却要打压商人呢?你们且给朕说说。”
诸位大臣皆面面相觑,他们没想到,陆承启找他们来居然是为了这个。他们熟悉了陆承启的作风后,便知道这个小皇帝的作风乃是雷厉风行的,一般来说在垂拱殿召唤他们议事,会直接开门见山,不搞什么心机。但今日却不知道为何这般吞吐,难道小皇帝又要搞什么大动作不成?
现在朝臣以徐崇光为首,只见这小老头沉思了一番之后,说道:“启禀陛下,太祖虽以商起家,却忌惮商人之至,弥留之际曾下遗诏,终身不许商人参加科考。及到文宗一朝,虽有心改制,却碍于祖制。而后两朝,皆承祖制,不敢稍逾。再者,商人逐利,为蝇头小利,不惜出卖家国。夷蛮铁器,多由他们走私,屡禁不止。”
陆承启皱眉,他没想到商人的劣根性,在这个时代显露无疑。他也不文绉绉的扯文弄墨了,直接说道:“首辅此言有失偏颇。这话是一棒子打死一船人,有因噎废食之疑。朕曾经研究过前朝税收,前朝经济并不及现在繁荣,但他们的税收,竟能岁入八千万贯。而我朝,最高不过五千万贯,这又是何理?”
在座大臣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不是陆承启来自后世,他又怎么会知道商业带给社会的繁荣?他从来不会小看商业的潜力,他要做的事,就是把商业引导到正轨上面,好让它在这个异时空的华夏土地上,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徐崇光沉吟了一会,突然两眼放光:“陛下是要放开商业吗?”
陆承启没有回答他,反而问道:“建国之初,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现在又有多少人口,土地?我朝农税十抽三,远远高于前朝。农户岂能没有怨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没来临之前,谁有当过回事了?”
徐崇光说道:“陛下,建国之初,土地人口皆不及现在三分一,如今人口涨了两倍有余,土地却一直无甚变化。”
陆承启沉重的说道:“是啊,太祖之虑,在于根基未稳;可此一时彼一时,不能以旧眼光看待现在的事物。现在土地根本负担不起如此沉重的人口,却不思改变,岂不是自取灭亡之道?你们要记住,时代是在变的,而世界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若不能跳出樊笼,必定是夜郎自大,自取灭亡。来人,把这一句话记入朕的训示中:放眼看世界,因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在座大臣谁听过“时代”,“世界”之类的词语?但他们博学多才,已从语境之中体会出了陆承启的意思,忍不住点了点头。
陆承启心道:“笑话,这是凝聚了几千年的哲学文化,我只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拾人牙慧而已,若是唬不住你们这些倔老头,我这穿越岂不是白穿了?”
陆承启继续说道:“朕前段时间,在坊市间做过调查,发现本朝商税几无。这治理国家,如同治水一般,堵不如疏,因噎废食绝不可取。是以,朕内有腹稿,开征商税,取消入城税、人头税等繁杂税收。”
徐崇光不由一惊,他是做过户部尚书的人,这些苛捐杂税一旦取消,单单依靠农税,商税,真的能撑得起这个朝廷吗?他连忙说道:“陛下,此事不可艹之过急啊!”
陆承启正是兴奋之际,听了这话,他顿时冷静了下来,沉思了一番,心道:“不错,古人接受新鲜事物没这么快,总得有个过程才是。也罢,只能这样了。”
大顺皇朝 第十九章:经济特区(签约加更)
陆承启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首辅说的不错,此事确实不宜艹之过急,是朕失虑了。”他这么说,不过是给徐崇光一个面子。内阁初创,威望尚未建立,陆承启对他创立的内阁给予了厚望,自然是要给点面子的,也就顺着台阶而下。
陆承启继续说道:“税制改革,乃是国之重事,须谨慎考虑。朕有一个想法,就在京城之中,设立特区怎么样?”
林镇中乃是新任户部尚书,连忙问道:“敢问陛下,特区是何种事物?”
“特区,顾名思义,便是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所在。朕欲在京城之中,首推税制改革,仅限长安城以及京兆府范围,诸卿认为如何?”
徐崇光说道:“此举可行。”他都这么说了,自然没人再反对了。陆承启其实还是很担心的,毕竟他所做的事是对准封建地主阶级而去的。税制改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瓦解地主阶级和小农经济,释放土地了。他不敢这么说,毕竟这个朝代,还是封建社会,基于土地的小农经济。这个阶级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大到陆承启都不敢稍稍露出内心的想法,只能慢慢的,一步步的蚕食它的根基,最终完全推翻它。
陆承启说道:“商业若发达,税收自然就多了。而且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户,可以来京兆府寻找营生。以前这种事情,被世人所看不起。若朝廷加以引导,必定大有改观。这样一来,便能吸收大量多余人手,也减少了造反的可能性。朕认为开拓商税的好处多多,内阁需要拿出一个计划来,朕明日便要看到,户部也要全力相助,不得怠慢。”
徐崇光等十二个大臣都应了下来,林镇中刚刚上任,自然要烧起那三把火,也应了下来。若是换了其他大臣,说不定会竭力反对。他们家里面也是有商铺的,要是交税,岂不是要了老命吗?但这内阁大臣是陆承启自地方提拔上来的,并没有什么家业,才憋了一股劲要不负皇帝所托。等过了一段时间,陆承启不敢保证他们还能这般纯洁无瑕,才迫不及待宣布税制改革的计划。其次,陆承启心中不止经济特区这个计划,他还有下一步,那就是教育的改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国家是否强盛,要由千万个人才撑起来。一个没有创新,没有人才的国家,必定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陆承启想要为华夏民族注入创新的基因,自然要从最基础的教育做起。
教育改革完了之后,就是军事改革。陆承启暂时没想到一个好的改革方案,但军备松弛已是不争是事实,军中贪腐绝不比当官的少。只不过陆承启整风过后,有所收敛罢了。监察司再厉害,也不敢轻易触及军队,万一引起哗变,那就适得其反了。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有钱的前提下,没钱一切想法都是空想。以国库区区五百万贯的财政,能做些什么?连建个大坝,都要投入两年财政的收入,这让陆承启十分无力,才对税制改革如此上心。
说实话,大顺朝的农税实在太重了,十成里面抽去了三成之多,而这还没有包括一些佃户上交给地主的佃租。陆承启看过监察司的密奏,松江府一带的佃户,一年收成,需要交出六成之多,到手里的不过四成。一亩地里面的粮食撑死了不过两百斤,一下子交出一百二十斤,剩下八十斤也仅仅能让一个三口之家吃四个月罢了,这还是极度节省的情况下。至于鸡鸭鱼肉,那是梦中才会有的食物。
陆承启很是愤怒,但也很无奈。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稍有生活的盼头,就会好好生活着,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为一日三餐,辛勤耕作。
不是中华民族缺少创造性,而是时代禁锢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人,会去想发明创造?肯定不会。而陆承启要想释放民族的创造性,必须要让他们先达到温饱,生活无忧之后,再给他们创造一个创新的土壤,好让更多的伟大发明横空而出。
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陆承启肯定不会放过,同时,他更加期待更多伟大的发明……
一时间,陆承启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翌日,陆承启拿到了内阁与户部共同制定的经济特区计划,立即昭告天下,登时如同在沸油里洒入了一滴小水珠,整个大顺的疆域里都沸腾了,上至官员,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在议论经济特区。
圣旨里明说了,京兆府即时起开征商税,比例为三十抽一。而青楼、酒楼、茶坊。勾栏瓦肆等高收入场所,则是二十抽一。
同时,京兆府成立了一个由户部官吏与衙役共同组成的新部门,叫商务部。专门负责商税的征收,若有人敢偷税漏税,轻则吊销营业资格,重则流放。那些不法商人还想钻空子,却发现什么漏洞都叫陆承启堵死了。偏偏长安城是大顺朝富人区,经济最繁荣的地方,又不能放弃,只好默认了这个事实,不敢稍有抵抗。
陆承启还嫌不够,直接把这一规定写进了大顺律里面,然后就坐等收钱了。商税的征收是一月一收,比农税快多了。毕竟商税繁多,若一年一收,说不定会给一些人钻了空子。
京兆府开征了商税,同时也提升了商人的地位。陆承启在圣旨里明确说道:“按时交税三年,便可获得科考资格。”就这一句话,才让天下商人疯狂起来。有些商人富可敌国,但却苦无地位。在一些官员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如今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怎么能不疯狂?
要知道,商人缺的不是钱,而是地位。要是有了地位,他们才会对大顺朝认可,这是陆承启知道的事情,可朝中大臣却不明所以,连徐崇光都反对,但这些反对声音都被陆承启压了下来。
而这一招,带来的好处是,天下商人尽汇聚于京兆府,陆承启有种预感,比之南宋临安、北宋开封也不枉多让的长安城,会再一次重现盛世繁荣!这可不是清朝那自欺欺人的繁荣,而是真正的华夏繁荣!
大顺皇朝 第二十章:走上正轨
经历了近半月的政治高层动荡之后,浴火而生的内阁制终于确立,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现了它超乎时代的先进,国家大事不再全部掌握在皇帝或宰相手中,而实现了真正的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中枢的文件,自驿站而来,命令也自驿站而下,全国登时连成一个整体,政令有效地传遍了整个大顺统治的范围。
陆承启鉴于驿站、驿道、官道的年久失修,还专门划出秋收后的一半财政来整修。林镇中这个刚上任的户部尚书忙得昏天黑地,也挪不出这么多钱来,只好如实向陆承启禀告,甚至已经做好辞官的准备了。
京城最北边,已经是贫民区了。而内阁第一任首辅徐崇光的住宅就临近贫民区,一个身穿二品官服的中年人脸色愁苦,敲开了徐府的大门。
中年人愁眉不展,一路进入了厅堂之中,见到徐崇光,立即施礼道:“徐阁老,可要救一救学生啊!”
徐崇光吃了一惊,说道:“镇中,怎么回事,难道你伸手了不该伸手的地方?”
来人正是林镇中,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徐阁老,您是知道的,学生贫苦出身,虽然不敢说视钱财如粪土,但也从来洁身自好,不曾逾越雷池半步。学生此次前来,专门是向您求救的。”
听得林镇中如此说,徐崇光才松了一口气,说道:“只要不是贪腐,一切好说。镇中,记住,要想在官场上走得远,必须博得圣上信任,而且自身不能有一丝瑕疵。吾观当今圣上,对于贪腐,是下定决心来整治了,你莫要自作聪明。”
林镇中说道:“老师教诲,学生当铭记心中。只是圣上给了学生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学生觉得不甚可能完成,这才苦恼万分。”
徐崇光来了兴趣,毕竟他在户部一呆就是十余年的时光,对于老部门,他还是深有感情的,也不想让自己的学生为了陆承启下的不可能任务而丢官,那真的是大顺朝的损失。“说说看,怎么回事。”
“今年秋收不到半个月便能收上来了,可圣上要学生拨出一般钱款,去修补驿道、官道、驿站,还要求学生要务必做到道路畅通,政令畅达。这驿道、官道大多年久失修,这要吞多少钱财都通不了的事情,仅仅五百万贯,又如何做到?老师,千万要救一救学生啊!”林镇中是真没了主意,才如此愁苦。
徐崇光沉吟了好一会,才慢慢说道:“镇中,冷静一下,圣上有没有说什么时候修好?”
林镇中仔细回忆了一下陆承启召见他的情景,摇了摇头:“那倒没有。”
徐崇光笑道:“那就是了,圣上行事虽雷厉风行,却不甚缜密。你且上一道奏折,奏明实情,想必圣上自是会明白你的难处。”
林镇中觉得此计可行,当即大喜道:“多谢老师指点,学生这就回去写一道奏折。”
翌日,林镇中的奏折便通过内阁,再送到了陆承启的手中。陆承启仔细翻阅了一下林镇中所奏之事,立即派人召见了林镇中。
林镇中怀着忐忑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施礼道:“微臣见过陛下。”
陆承启开门见山,直接说道:“你的奏折,朕看过了。朕有点纳闷,为什么你们这些官,脑筋比一般人都要愚蠢?”
林镇中吓得差点趴下:“微臣有罪……”
陆承启叹了口气,说道:“你没罪,只是脑筋有点转不过弯来。试问我大顺朝道路里长何止万千,岂能一时间尽数修好?朕的意思是,你们户部要把全国的道路统计一下,有什么路段是崩坏了的,有什么驿道已经不能通行,或者崎岖难行,影响政令传达的,若有,则根据路长,拨款修缮。而且,要先修河南的驿道,并且一定要招募无家可归的灾民修路,同时要给工钱。这黄河泛滥,始终是朕心中的一根刺,此法能最大程度缓解河南民变的可能性,不要等到秋税再拨款,要越快越好。朕如此说,能理解否?”
林镇中这才明白过来,惶恐地说道:“微臣不能上体圣意,望陛下恕罪!”
陆承启叹息道:“以后做事,要动脑子。朕是信得过你的,但朕信不过底下办事的人,朕怕他们把修路的钱,全都放进了自己的荷包。监察司还是要全程追踪的,你要适应这个过程。另外,对于京兆府里面的店铺,要检查他们的账簿,不能让他们偷税漏税逃税了,人手不够,就去吏部要,朕已经说了,一切都要为商税让步……”
从垂拱殿出来,林镇中发现自己背后冷汗淋漓。陆承启在整风行动之中的独断朝纲,让林镇中无形中感到了一股帝皇的威压。就算没有监察司,他还是不敢违抗陆承启的命令,当即去着手准备了。
陆承启挥退了林镇中,又把许景淳找了过来,劈头就问:“朕问你,监察司现在有多少人了?”
许景淳说道:“回陛下,微臣共招募了一千多人,其中落地秀才也有百余人。微臣已经按照陛下的吩咐,逐一对他们进行了培训,很快就可以让他们去各州府独当一面了。”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很好,监察司内部也需要监察,要尽快成立一个监督监察士的队伍,直接对朕负责,明白了吗?”
许景淳愣了一下,但还是说道:“微臣明白!”
陆承启笑道:“朕知道你心中不满,但朕要告诉你,在绝对权力面前,没有人能保证一辈子不犯错。有了一层监督,其实是帮助你们。朕能给你监察百官的权力,但谁来监察你呢?人是会变的,但朕不希望那个人是你!”
先前还是说笑的陆承启,此刻却用最威严的眼光审视着许景淳,吓得许景淳连忙说道:“微臣绝不敢逾越雷池一步,不该做的微臣绝不会碰!”
陆承启说道:“最好是如你所说,不然朕决不轻饶!现在,朕要去看看那些国之大蛀虫了,带路吧!”
大顺皇朝 第二十一章:不杀你们难平民愤
长安城最南边,原本不起眼的一所大院子,现在却是全长安城都为之瞩目的存在。不论是文武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它有一丝丝的敬畏。这里,便是监察司了。
经过扩建的监察司,挖通了地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监狱,这个监狱里面,都是黄河案犯案官员监押的所在。
陈鹤栎这二十多天以来,茶饭不思,原本肥胖的身子,已经瘦了不少,两眼无神地望着暗无天日的监狱,看着一群原本身穿锦服的同僚,他已经麻木了。
“犯官陈鹤栎,出来!”
一个监察士打开了监狱的牢门,对着正在发呆的陈鹤栎喝道。陈鹤栎脸上抽动了一下,才慢慢挪动着身子。这二十余日来,他受尽折磨。这些监察士乃是原本边军,恨他们喝兵血,恨不得把他们抽筋扒皮,严刑拷打在他们看来,只是稍泄心头之恨罢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