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无聊只能睡觉了,早睡早起身体好。自嘲地笑了笑,陆承启便让周芷若吹熄了蜡烛,两人相拥和衣而眠。明日便是例朝,需要更早起床。要是睡不好,例朝上顶着两个黑眼圈,定叫那些眼尖的京官逮个正着,在私下百般猜测呢!
弯月朗星,没有污染的古代,连星星都格外明亮。只是这七月初的天气。已经转凉了。带着对今年极端寒冷天气的担忧,陆承启迟迟才进入了睡眠之中。
一夜平静,唯有偶尔几声虫鸣,扰人清梦。
翌日清晨,在晨钟声响之中,陆承启身穿龙衮,在内侍宫女的簇拥下。缓步进入了大庆殿之中,再一次开启了例朝。
听着群臣山呼万岁。陆承启原本很淡的虚荣心,都有点膨胀了起来。做皇帝就是这个不好,活在阿谀奉承之中,很容易便迷失了自己。
极力装作宠辱不惊的陆承启,淡淡地说道:“众卿可有要事启奏?”
话音落下,殿中文武百官却没有一个人出列的。在小皇帝日益积威下,群臣都明智地选择少说话。当然了,也不能阻止一些,很想被小皇帝另眼相看。从而升官的人。
只见御史台的监察御史,皇甫亶出列说道:“陛下,臣今日听闻,长安郊外,有人在大动土木,似乎在挖掘深坑。更让人心寒的是,这些人居然动用钱财。召集青壮百姓前去劳务。《大顺律》有云,凡国土皆为朝廷所有,怎么能让这些盗窃之人,安然动用国之土地?再者,这些居心叵测之人,居然在农忙之时。聚拢大批青壮农户,用心可诛!”
陆承启一听,乐了。驰道之事,早就见诸于报。《大顺民报》不止一次报道过这件事,看来这些御史台,根本就不在意《大顺民报》这份半官方半民间的报纸。
自从陆承启在《大顺民报》上面辟谣之后,御史台恐怕就不再看《大顺民报》了。就算看。这些关乎民间疾苦的事情,肯定也是一扫而过。他们的眼光,都盯在百官及民间有无犯错之上,不然怎么显得出他们的政绩来?
先前弹劾官员,碰了一鼻子灰。虽然早就知道,御使官员是一个得罪人的活计,可耐不住想要升官啊!弹劾官员会被群起而攻之,唯有监察一下民间了。
这条路子也不好走,监察司把他们的要监察的东西,早就以暗报的形式递呈给陆承启了,哪里轮得到他们?今日皇甫亶跳将出来,不过是以为自己捉到一个大好机会,说不定小皇帝因此对自己刮目相看了呢?
谁曾想到,这是小皇帝很早就定下来的基调了,驰道一事,关乎军事,商业,民用等多种用途,大顺要想强大起来,驰道是一定要修建的。
监察御史皇甫亶的“举报”,不过是徒惹陆承启不快而已。事情既然已经公开了,陆承启也不想隐瞒了。等皇甫亶说完,他才缓缓地说道:“皇甫卿所言事物,乃是朕亲自授权,皇家大学所办。此物唤作驰道,若诸卿不识,大可回去查阅秦朝史籍。当年秦始皇一统六国,这驰道曾立下汗马功劳。先前,工部侍郎唐勋,曾上奏于朕,这个月初,连通皇家大学,皇家军校,军器监,与长安城北门外,共计三十余里。若以良马牵引,三十余里不过几刻便能走完。”
听得此言,监察御史皇甫亶便觉得“驰道”二字异常耳熟。仔细一想,这不是《大顺民报》上早就写过的吗!自己摆了乌龙,脸上一阵燥热,厚着脸皮说道:“既然是陛下许可,臣无话可说……”
听闻皇甫亶如此不要脸皮的话语,连一向不喜发表意见的兵部尚书秦怡康都笑了。慑于小皇帝的威严,文武百官才不敢太过放肆。
御史中丞李然淡淡地看着回归朝列的皇甫亶,嘴角隐隐弯起一丝不屑的笑意。李然早就知道,自从弹劾一事成了过街老鼠之后,御史台便成了众人的眼中钉。往日在御史台很有话语权的李然,此刻也有点管不住手底下的官员了。这些御使官员,见御史台晋升无望,一个个都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御史台离心离德之下,威力骤减。李然很想再抖一把官威,让这些御使官员看看他的能力。可时机一直没有等来,实在让李然惆怅万分,以至于如今都把“一身正气”收敛了许多。
别道一根筋的李然不懂官场,这个自诩为卫道士的“正直”老头,比一般官员的触觉都要敏感!上一次的弹劾风波,他还不是一样的全身而退,而前工部尚书黄锡时以致仕告终?可见此人的弹劾能力,非同一般。不仅如此,还很懂得审时度势,如今势头不对,他便把獠牙收回,静静地等着下一波攻击。这,便是言官的特性,不咬人则已,一咬人就往死里咬!(未完待续。)
本书来自 /book





大顺皇朝 第二百三十五章:如何审讯
李然在下面打着自己的算盘,却忽略了这时朝堂上的精彩。由刑部侍郎罗韫出列,说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陆承启有diǎn诧异地看着罗韫,作为刑部,应该是最安静的才是。毕竟什么刑事案件,轮不到他们在朝堂里面出声,例朝乃是廷议的地方,哪里有时间给刑部讨论案件?除非是有重大案件,大理寺拿不定主意,才由大理寺卿提出,由皇帝断定,是否交由刑部审讯。
“难道有什么震惊全国的大案了不成?”没有经历过这种事的陆承启,一时间也没有表态。待得思虑了一番之后,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刻钟了。此时,朝堂上寂静一片,文武百官还以为小皇帝被罗韫踩到了尾巴,个个都屏住呼吸,想看好戏。
陆承启思考完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走神了。轻轻地咳嗽一声,稍稍掩饰了一下自己的尴尬,平静地好像没发生什么事情一样,如常一般说道:“准奏!”
轻轻飘飘的两个字,却让一直等着下文的罗韫差diǎn跪下了。心中直说道:“我的祖宗啊,不带这么吓人的……”随着威严日重,陆承启即便出现在文武百官面前不说话,都会对他们产生一股无形的威压。要是心理承受能力弱一些,说不定就自己先把自己吓死了。
好在刑部侍郎罗韫还算是比较胆大的,可就这半刻钟时间,也被陆承启唬得冷汗直流,一个劲地回想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不法之事。
陆承启轻轻巧巧吐出那两个字,对罗韫来说。简直就是走在沙漠中快要渴死的人。突然看到一汪清泉一样。这是获得新生的赏赐啊!
差diǎn痛哭流涕的罗韫,一激动之下,就忘了自己要说啥来着了。赶紧瞥向手里端着的朝笏,才想起要说什么:“启禀陛下,太原王家家主王元士,已被羁押回长安城之中。如何审讯,还请陛下示下。”
此言一出,举朝震惊。太原王家。王元士,这两个名字,熟知世家历史的文武百官,肯定是知道的。王家有多牛?按照他们所说,西汉篡位的王莽,就是王家的老祖宗!历◇ding◇diǎn◇小◇说,≯▼s_();
经千年而不衰的世家,岂是一diǎn底蕴都没有的?
哪曾想,再厉害的世家,在国家机器面前,还是不堪一击。距离上一次议论出兵的廷议。不过才大半个月而已。禁军已经赶赴太原,把王元士给捉来了!
文武百官震惊。陆承启却是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件事情。先前接到监察司的暗报和禁军飞马急报的他,早就把这件事情给放下去了。又设立了常平仓,今后都不虞有人因食盐粮食而闹事。心中没有一diǎn担忧的陆承启,自然而然地,在诸多事情要处理的情况下,把这件事抛诸脑后了。
期间有个插曲,便是太原府尹梁仲文上奏,说王家余孽想要劫出王元士,好在卢尘洹早就派出禁军把王元士羁押回长安城,才避免了又一次震惊朝野的大事发生。
对于梁仲文的说辞,陆承启半信半疑。在监察司调查来调查去都没有下文的情况下,陆承启也只能相信了这个说法。但梁仲文的奏疏上,给出的证据太过牵强,推理能力还算可以的陆承启,怎么都不相信有人会这么傻的。
奈何没有证据,此案便只能做了无头悬案。对于遇难的禁军,只能当做阵亡了事。
此刻旧事重提,陆承启立时便想起了还有这件事没有处理。早就有腹案的他,也不急于表露自己的意思,而是想知道,那些花花肠子甚多的文官,对于此事的看法:“哦,原来是此事。朕倒想知道,诸卿有什么好的办法?”
武官们自然是插不上话的,对于案件什么的,根本就没有他们的话语权。文官中,也少有熟识律法之人,如果不是明法科出身,对于《大顺律》还一知半解。若是下放成地方官,多数也是靠胥吏办事的主,根本没有一diǎn真材实料。
就连内阁首辅徐崇光,对于此事的意见也不过是交由大理寺审理,再由刑部复查。连相当于宰辅的内阁首辅都这么说了,余者还能有什么意见?皆纷纷附和,说这个办法好。
陆承启也明白,因为历史出现了偏差,大理寺也不像以往朝代那样,相当于最高法院。反而是刑部成了最高法院,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大理寺成了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这是最早的二审制度,只有重大案件才能拥有这般的待遇。后世天朝也借鉴了这个制度,可见这个制度自有它的先进之处。
原先陆承启还想着让京兆府衙门进行一审,让更多的百姓能旁听,背叛朝廷是个什么样的下场。但转念一想,王家的影响力实在有diǎn大,要是宣扬出去,好像也不符合朝廷的利益。
既然如此,还是遵循旧制好了。让大理寺先进行审讯,再交由刑部复审。
陆承启也知道,哪怕科举制再厉害,一时间也不能尽除世家。通过了解科举制的规律,一些所谓的书香门第,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世家与书香门第,不过是换了个称谓而已,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其后代,几乎都能进入官场,做到一般读书人一辈子都可望不可即的“官”。
没办法,这些人已经掌握到了为官的真谛,就算偶尔有一代没能科考得中,也能通过庞大的人际关系,从幕僚提为一个挂名的从九品芝麻官,也算有了官身。
好在大顺的爵位制度,都是世袭不过三代。哪怕是开国功勋,也不过五代罢了。以至于到了现在,大顺朝封爵的官员,凤毛麟角,几乎近三十年来都没有一个。前朝那些勋贵王爵祸害朝政的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但这些掌握了科考规律的人,才是朝廷的心腹之患。这些人等于霸占了官位,寒苦读书人,甚少能考中的了。时日一久,这些比寒苦子弟享受更多教育资源的书香门第,肯定占据了科考的优势。谁都不能保证,这些书香门第持续下去,会不会成为第二种世家?
要想摒除弊端,必须从科举内容上改革。多重视创新,大局观和办事能力,否则一味的标准化答案,绝对会让有心人钻了空子。国家选不了人才,时日一久,坑的只会是国家自己。
要是对世家太狠,说不定会引起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不满。唯有按制审讯,才能确保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不闹事。然后陆承启再设定一条底线,让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知道,过了线就是自取灭亡,这样的话,便不会有人挑衅朝廷了。到那时候,再调整科举试题,做到灵活变通,为国家选取真正的大才。(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二百三十六章:黄河的老大难问题
ps:谢谢书友清鱼613的打赏,我已经回到学校了,更新是正常的。请大家搜索(品@书¥网)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现在我很苦逼地赶着论文,同时趁着还没毕业,蹭一蹭学校的资源,下多一点历史论文。不然的话,出了学校,就别想有这么优质的资源了……
审讯这样的一个大世家,是需要魄力的。还好王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和朝廷对抗。在世家日益没落的今时今日,居然想以一个世家的力量抗衡一个国家,无疑是痴人说梦。
若大顺处于分崩离析之际,或许能成事。但大顺在陆承启的手中,不敢说已经富强得天下无双,但也算得上是国泰民安,只要肯做事,一定还有口饭吃,不会饿死。
在这种前提之下,王家想要对抗朝廷,难于上青天。人只要有一口饭吃,谁肯把脑袋提在裤腰带上?不是所有人都是野心家,只有在时势来临之时,才能顺应着时势成为英雄。不然的话,哪怕你个人能力再逆天,也仅仅能搅起一些浪花而已,随时会被历史洪流所淹没。
陆承启现在唯一担心的是,那些已经世代为官好几代的书香门第,会对此事看得出,陆承启不想让一部分人永远占据朝廷高官之位。不过,陆承启也还是手握着利器,那就是主导舆论走向的《大顺民报》。虽然先前辟谣一事,让许多人看清了内幕,这份报纸,摆明了就是小皇帝个人的私报嘛!也因此流失了不少忠实的官员读者,可有心之人,更是认真研读了。说不定哪一天,被自己看到了小皇帝的需求,从而卖货帝王家,不就踏上了人生坦途,平步青云了吗!
见诸臣都没有反对的,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此事便这么办吧。诸卿可还有其他要事启奏?如若没有,便退朝罢!”
话音刚落。内阁首辅徐崇光出来说道:“陛下,黄河水患已然过了许久,河南路百姓却流失了一大半,良田荒废,如何处置,还望陛下示下。”
黄河虽然被誉为中原汉人的母亲河,却桀骜不驯。历史上屡屡改道。每一次黄河泛滥,苦的都是沿岸的百姓。虽然黄河的定期泛滥。给两岸带去了肥沃的土壤。可谁又想自己辛苦经营的家园,毫无预兆地被摧毁一空呢?
黄河水患,永远是当权者心头之痛。不治理的话,觉得对不住百姓;治理的话,效果又不好,而且花费的钱银,就如同打了水漂一样,连浪花都蹦不起一两个。
头疼啊!
陆承启心中无力地哀叹了一声,对徐崇光点了点头。认可了他的表现,然后问道:“诸卿可有治理黄河良策?”
历史教科书上不会写,正史上北宋一代,单单是黄河泛滥的次数,就多达67次!大顺对应的正是历史上的北宋年间,黄河泛滥的次数也绝不会少了。教科书上没说,陆承启自然也不会留意如何治理黄河。所以到现在,觉得一筹莫展。要是有水泥等神器,陆承启自然会说以水泥筑起大坝,同时在上游多种植树木,控制水土。但现在水泥也没有,种树的效果又太缓慢。如何是好?
殿中的大臣,都是话说的漂亮,做起事来就一塌糊涂之辈,他们要是想得出如何治理黄河,那就奇了怪了。诸臣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陆承启早就知道是这样的局面,心中叹了一声。点名户部尚书林镇中,问道:“林卿,敢问国库尚有多少能调用的钱银?”
之间户部尚书林镇中出列,端着朝笏,恭恭敬敬地说道:“回陛下,国库尚余钱银四千二百多万贯。”
陆承启闻言愣了一下,他未曾想到,国库还有这么多钱。也难怪,什么钱最好贪污?那便是公款了,只要有名目,随便往上面一报,几乎都能获得公款钱银。不少没有关系的贪官,用这个法子捞了不少钱。
奈何陆承启整顿记账方式以来,规定申请公款,须得户部官员去审核过,并在监察司的随时监督之下使用。在最大限度上,杜绝了挪用公款的案件,让那些有心没胆的贪官,不敢再对国库有一丝一毫的念想了。
在这种情况下,国库开支虽然比以往都要大,却还是尚有余额。税收多了,用钱起来也不用捉襟见肘了,前户部尚书徐崇光,见林镇中过得如此潇洒,时常长吁短叹,说生不逢时。颇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意味在里面。
陆承启听闻还有这么多余钱,眼前更是一亮,心道:“天助我也!”
当即便说道:“既然尚有这么多余钱,便拨出五百万贯来,治理黄河。朕以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修筑堤坝。奈何黄河水流湍急,修筑堤坝,困难重重。诸卿,谁能替朕分忧?”
听得此言,文武百官都把目光投向了新任的工部尚书李诫,谁叫工部的职责,不仅掌管农事,还兼管水利呢!
李诫见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知道到了自己表态的时候了。其实他也没有好的办法,可现在都赶鸭子上架了,还容得他多想?
若是连李诫都搞不定,其余的百官,还有谁能指望?陆承启此刻也等着李诫的表态,想必这个建筑奇才,会有什么办法吧?
李诫硬着头皮出列道:“启禀陛下,臣忝为工部尚书,此事义不容辞。可臣尚未有稳妥的方案,还望陛下见谅!”
陆承启听得李诫肯接这个任务,表明了他还是有点底气的。说没有稳妥的方案,其实也就是有了方案罢?没曾想到,陆承启这一次想的偏差了。李诫作为一个老实人,是有那句说那句的。说没有办法,还真的就没有办法!
一时间忘了眼前这人不是一般的人,陆承启笑了笑说道:“朕给你两日时间思考,如何治理黄河。两日后,朕需要见到你的奏疏……不,要当面跟朕说明!”
李诫暗自咬了咬牙,说道:“臣定竭尽全力!”
陆承启叹了口气,说道:“钦天监早就上过奏疏,说明年雨雪天气居多,尤以黄河一带为重。雨水一多,黄河定当再度决堤泛滥,朕的子民,又要受苦了!”
听得陆承启如此悲天悯人,诸臣一齐说道:“陛下爱民如子,实乃大顺之福,百姓之福!”
一时的感慨,却被一通马屁拍得连半点韵味都没有了。此刻又是在朝堂之上,不得随意责骂,陆承启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摆了摆手,说道:“若无要事,便退朝罢!”
诸臣不敢再度阻拦,因为此刻已然日上三竿,不仅小皇帝,自己衙门里面的事情,都多得很!
恭送陆承启转入殿后,百官便一一散去了……(未完待续。)
本书来自 /book




大顺皇朝 第二百三十七章:风水“大师”
回到垂拱殿,陆承启心中已经有些按捺不住,想去倾注了太多心血的驰道了。 连御史台一向不干预民间之事的御使官,都注意到了驰道,说明这样跨时代的铁路,总算是以自己的独特的身价,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正当想微服出宫巡查一番的时候,一名内侍匆匆走进了垂拱殿,恭恭敬敬地说道:“陛下,皇家大学送来一份奏疏,说直呈给陛下。”
陆承启一愣,今日是想什么来什么的?怎么一想到驰道一事,便有皇家大学的奏疏?
先前早就下过圣旨,只要是监察司,军器监,皇家大学和皇家军校的奏疏,一律可以不经过内阁,直呈给他。这些部门的待遇,都赶得上军情了。足以,陆承启对这些部门的重视。
没办法,一个是陆承启的眼睛耳朵,一个是陆承启的想要御敌的武器,一个则是民族的未来,还有一个是国泰民安的保证。哪一个,都肩负着陆承启的野望,哪一个,都是陆承启的宝贝,怎能不回护一下?
接过那封奏疏,陆承启摊开一仅面十余字,陆承启便高兴得差点跳将起来。原来这封奏疏,是以官职最大的唐勋的名义写就的,目的就是告诉陆承启,驰道修好了!
在没有重型机器的古代,仅仅靠着人工挖掘和安装,在这个时空里面,人类史上第一条驰道,竣工了!长达三十余里,连接长安城郊外到长安城城北的驰道,沿途设有月台四个,分别有军器监站,皇家大学站,皇家军校站和长安城北站。
唐勋的奏疏里面,虽然没有一个高兴的字样,但一手龙飞凤舞的毛笔字,足以此刻写奏疏的他。是如何的兴奋。
陆承启也很是高兴,毕竟是自己一力主导的项目,虽然花费甚多,但终究还是成功了,不是吗?
末了,唐勋让陆承启选择,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启动驰道。古人笃信风水。认为凡事都要讲究好日子。即便是到了后世,无论结婚新屋进宅给娃取名字等等。稍稍传统的地区,都还保留着请先生帮忙日子,八字啥的。
而在古代,皇室御用的八字先生,就是钦天监了。钦天监,名义上是国家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的重任,其实大多为掌握帝皇之术的风水先生担任其监正。如正史上鼎鼎大名的袁天罡,李淳风等。都是这类人。
玄学一术,自商周以来,便是国学中的国学。易经一书,其奥妙之处,以后世那么科学的办法,都不能证明这本书是胡说八道的。足以见咱老祖宗的智慧,已经涵括了宇宙万物。
有如此重要之事。陆承启也要按照规矩来。下了口谕,叫内侍请钦天监监正陈荀觐见,为驰道竣工剪彩一事,算一算日子。
陈荀乃是一个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颇有点仙风道骨的意味。未担任钦天监监正之前,乃是一名武当山的道士。先皇听闻其人玄学精通。乃是陈抟弟子,欣喜之下,征辟为钦天监监正。其实一开始没有陈荀啥事的,要征辟的是陈抟。皆因民间传说,陈抟为长生不老的得道真人,哪个皇帝不想长生不死?
奈何民间传说始终都是民间传说,陈抟其人。早已逝去。只留下十余本著作,和一堆不知真假的弟子。陈荀只是其中一个,还算是有点本事的。
听得小皇帝召见,此人眼珠子一转,便跟着内侍进了垂拱殿。说起来,自陆承启登基以来,陈荀也只是见了陆承启寥寥几面而已。莫说兜售他心中所学了,就是想要卖弄一番风水知识,也没处下手啊!
世上做什么买卖最难?便是没有市场的买卖。别说现在灵魂来自后世的陆承启不信风水,就是先前那个糊涂皇帝,也不会信这个东西啊!
此刻见到机会终于到来,陈荀赶紧理清一番思路,准备在陆承启面前大谈特谈,把他的本事吹得天上有,地下无。如果不能让这个阅历不深的小皇帝对自己信的死死的,那就显不出自己的本事来!
陈荀对自己信心满满,踏入垂拱殿之后,并没有像其他臣子一样,对陆承启毕恭毕敬,反而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只是对着陆承启淡淡地一拱手,用的是江湖上的礼仪。
1...6768697071...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