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陆承启这番话,更是石破天惊。在国子监这么“神圣”的儒家学堂里面,传播韩非子的学说,要不是他乃当今天子,早被人乱棍打出了。
王子傅等人闻言,被惊得久久没有回过神来。陆承启却饶有兴致地说道:“仅仅依靠个人修身,是不够的。有写有能力之人,通读儒学之人,为恶起来,危害更大。若没有律法将其束缚,其后果不堪想象。先前那些个从家里搜出千万贯家财的贪官,哪个不是满腹经纶?朕思前想后,觉得还是得从律法入手。朕将《大顺律》翻看了一遍,又细细琢磨了一遍,发现很多处甚是不妥。当然,这些话应当跟刑部尚书,大理寺卿说,朕在这里说,无非是想告诉在座的,儒术在于个人修行,能约束自己,却不能约束他人,这是不够的。尔等都是儒术大家,朕比之差远了。可朕却知道,若是仅仅通读儒家学说,却是不能安邦治国的。治理一个国家,不仅仅需要儒术,还需要法家,兵家,甚至是墨家,端木遗风等等。儒家之长处在于稳定,而其余诸子百家之长处,在于能让社会前进。《道德经》里都说了,天法道,道法自然。只要是遵循自然之道,那即便是工匠太医,何尝又不是圣贤?”
陆承启这番话,其实有强付解释的嫌疑。可道理上来说,却是行得通的。听完这话,在座的各位都沉默了,开始了静静的反思。(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二百九十九章:国子监辩道(六)
良久,作为裁判的王子傅才说道:“陛下此言,亦不无道理。△頂點小說,x.只是儒术自西汉以来,便为正统。贸然改动,恐伤国本。”
李然听得王子傅这么一说,更是赞同,当即亦说道:“儒术之处,在于稳定国本。若是陛下贸然改换,置天下儒术学子于何处?陛下请三思!”
陆承启也知道,若是这么做的话,肯定会引起大动荡的。其实他们说的也对,儒家学说的真正用处,在于稳定国本。什么是国本?按照陆承启的理解,那便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其实中原皇朝,一直或多或少都分掉自己的权力的。不管他愿意与不愿意,都必须这么做的。要是朝纲独断的,都逃不过灭亡的下场。如秦朝,皇帝说一不二,结果二世而亡。
所以很多时候,皇帝的权力虽大,也得节制使用。不然的话,弄得天怒人怨的,可不好收场。所以,不管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或者是现在用的科举制,无非是给天下人参与政事的机会而已。有了政治诉求,这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有了平衡点,或者叫缓冲期。要是平衡点把握不好的话,那么社会乱状便会丛生。
李然他们这么说,应该是真心为儒家的正统地位担忧的。毕竟有能力推翻一切重新来过的,只有皇帝,或者叫最高统治者。当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不想要儒家学说了,那么儒术的衰败便是成了必然的趋势。
而儒学的衰败,首当其冲的,便是他们这些既得利益集团。自古以来。便有登科如同鲤跃龙门之说。皆因举子和官。虽说差了一道殿试的门槛。可跨得过去。便是官;跨不过去,还是秀才。要是陆承启决意要推翻儒家学说,那反对最为厉害的,便是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了。
别以为他们得了功名,有了官身,便不在意其他士子是否能考得中。恰恰相反,他们知道,要是想稳固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正统地位。新鲜的血液一旦缺失,他们的日子,也就不长了。不论为公还是为私,他们都有充足的理由反对。
陆承启已经不是那个愣头青了,他开始明白,一个国家,哪怕一个再小的变动,也会引起几方不满的。更何况是确立正统学术这么重要的事情?那些士子,朝廷上的官员,即便不敢当面骂。背后恐怕恨不得要掘陆家祖坟了。这等事情,陆承启是不会做。也不敢做的。就算是真的要做,也不能是陆承启来做,更不会明目张胆的做,而是要潜移默化,由民间上达诉求,陆承启再假意推却。推却不得,假意廷议,恐怕折腾下来,没个三五八年,这种事情只能停留在朝廷的廷议上。
陆承启洞察他们的动机,思虑完备之后,方才放下端着的茶杯,好整以暇道:“朕何时说过要置换儒家正统地位了?诸卿不必如此草木皆兵,朕亦是知道,儒术乃是稳固国本之道,轻易动不得。朕的意思是,儒家的眼光不能如此狭隘,要包罗万象,才能继续进步。观遍历朝历代,让朕颇为费解的是,为何自汉代以来,历经千余年,儒术却从来没有进步过?不可否认,孔子之言,乃是世间至理。可难道世间至理,已经被孔子一人全部发现了吗?朕并不这么看。要想成圣成贤,言行一致是必备功课。可若是孔子知道,我等千余年都未曾进步过,他老人家要是活着,定会给你们气死的。”
陆承启这话一说出来,在座的监生们,都憋着笑意,想笑又不敢笑。这天底下,敢这么揶揄孔老夫子的,也就当今皇帝了。可监生们要靠孔夫子的言论才能混饭吃,他们又怎么敢随便取消孔老夫子?
陆承启知道,他的话还是带着揶揄意味的,可话糙理不糙:“孔夫子当年都得向老子求教呢,更别说比孔夫子还早的圣贤了。所以啊,儒术再不进步,恐怕就要被别人赶超了。你们别笑,这可是真的。”
陆承启见底下的监生们,和王安石、张载都有所笑意了,心中那争强之心一起,当即说道:“论儒学,朕可能不如你们。但说到其他国家,你们知道的,可就不如朕多了。
在我大顺以西之极,有名罗马之国。汉代已人到过罗马,只是那时候,班固遣甘英到的地方,叫做大秦,他们自己叫做罗马尼亚。因为罗马曾经是一个大帝国,征服过比我大顺还要广袤的土地。这大秦呢,甘英去之前,还没有被罗马征服,过了几年之后,才成为罗马版图的一块。后来,罗马一个皇帝临终前,把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和西罗马,他们两个国家,每一个都差不多是大顺那么大,甚至连地中海,比东海还大的海洋,居然是他们的内湖!
只是西罗马帝国的皇帝比较昏庸,所以不到百年就灭亡了。而东罗马帝国,现在还存在着。如果不信,你等乘海船,自广州出发,历经大半年,既可到达东罗马帝国。你们想想看,若是我们固步自封的话,岂不是连个夷蛮都比不上?”
陆承启这话一出,在场的众人无不震撼。古时有夜郎国,夜郎自大的笑话,一直被中原人拿来嘲笑别人。可他们不知道的是,真正的夜郎,却是自己。
陆承启继续说道:“自罗马帝国以西,则是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希腊。古希腊有众多的哲人,有诸多的先贤,灿烂的文明,不亚于我们。可在罗马人的刀锋之下,古希腊还是灭亡了。我们若是再不清醒地看到世界,总有一天会被他们超过的。
朕对他们这些西方国家,还算是有研究。诚然,现在的西方,是比不上我们。因为他们一直在互相征伐中,统治,被统治;征服,被征服交替。可一旦他们整合起来,却肯定是我们的劲敌。当千百年之后,他们变成如同我们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国家,那时候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创造力完全不在我们之下。而要是我们掉以轻心,盲目自大,以为辽国便是我们最终的劲敌,那么我们汉人的失败,便可以预见的了。非是朕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事实的判断。西方国家,不禁商人,不禁工匠,与读书人一样,都有一样的地位。所以他们的子民,热衷于发明创造。即便他们的比我们汉人低,可此消彼长之下,日后谁能更胜一筹?自然是时间拖得越久,西方人便比汉人厉害的得多了。
到了千百年之后,世界上的土地被他们一一踏过,找不到新兴市场的他们,便会以种种恶毒的手断,敲开我中原大门。要是被他们得逞,汉人则再无地位可言,中原也会沦为他们猎场!”(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三百章:开眼看世界
陆承启话音落下,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开始思考着这个问题。陆承启自己却发现,有些失言了。要是今后的历史,不按照他说的这么走向,或者说西方的历史也和中原的历史一样,全部都是陆承启陌生的历史,那他所说的,又如何能被这些聪明绝顶的汉人接受?
这时,一个监生站起身来,对陆承启鞠了一躬,说道:“陛下,既然西方国家如此厉害,他们为何还不打过来?”
陆承启被他这话问得愣了一下,端着茶杯的手忍不住抖了一下,说道:“问得好!”
那监生被陆承启这么大声,吓得退缩了一下,却见陆承启也激动得站了起来,说道:“至于他们为何不来攻打我中原,据朕所了解,一是先前所说,他们内部纷争不断。这第二嘛,便是路途太过遥远。他们连后勤保障都做不好,自然不会轻易过来攻打中原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他们只知道我们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与他们完全不同。对于我们的一切,他们都不知道。我们能不冲突,完全的靠着互相的神秘感来保持的。等到他们把我们研究透了,或者我们把他们研究透了,那么冲突就会上演了。”
那监生若有所思的回到座位上,静静的思考起来。而另一个监生,显然也对这极西之地有兴趣,问道:“陛下,你说得如此逼真,难道你去过他们的国家吗?”
这种问话,显然是在打陆承启的脸。不论重生前还是重生后。陆承启都没有机会出国。哪里去过什么罗马、希腊、埃及的。被这个监生问到这里。陆承启连忙转动脑子,想着怎么回答。
“恐怕在座的各位都不知道,先前被朝廷看不起的商人,已经出海,走到他们的国度了。至于朕,肯定是没去过的。朕亦是通过监察司,得知了这些事情。对了,西方人还有一个。那便是宗教狂热。朕听说,他们有一个圣城耶路撒冷,是他们西方人的三大宗教的发源地。这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犹太教和******教。他们的狂热信徒,会听信他们教皇的一句话,便举国征讨。他们的皇帝,甚至还不如一个教皇。至于期间是怎么样,朕也不太清楚。朕的忧虑是,若他们的教皇发了疯。要举国东征,那我大顺也是有大麻烦的。”
陆承启这话。无疑是把西方人描摹成了魔鬼。在座的监生闻言,皆吃了一惊。皇帝的权力居然没有教皇大,在他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心中更是对这些西方国家有强烈的好奇心了。
陆承启叹息了一口气说道:“朕始终认为,世上最聪明的种族,乃是我们炎黄子孙。我们勤耕种,懂礼仪,学诗书,造福万民。可正是如此,应了那句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我们一旦处于世界之巅,便忘乎所以。自以为天下无敌,闭关自守。那别人就会强大起来,远的不说,就拿那契丹来讲。文宗之时,我大顺威震天下,辽国畏我兵锋,不敢逾越国线半步。可文宗之后呢,辽人频频南犯,掠我子民,夺我粮食,又是为何?不是敌人变强了,而是我们自己变弱了!朕听过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放在国与国之间,最是适合不过。为了不给别人欺负,就得拼命使自己强大起来。只有自己强大到别人连碰都不敢碰的地步了,那我们大顺才真正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自己的强大,不是自己封的,而根据敌人或潜在的敌人对比出来的。所以朕为何要说,儒术如果再止步不前,就会被超越?非是我们汉人的学说超越儒术,而是西方的学说超越儒术!朕的要求不多,自现在开始,儒家便要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其他学派的长处,以充实自身。圣人的眼光能看到身后千百年,朕不是圣人,亦能推测一二。若儒术再不加以改进,则道统毁灭之日,不远了……”
陆承启说到这,脑海中浮现的,便是九百多年后的新文化运动、破四旧等等,直把儒家学说打落凡尘,贬得一无是处。直到后来国人清醒后,才慢慢拾起传统。可中断了近百年的儒家传统,又岂是说续就续的?这也是为何后世世风日下,渐受西方文化影响,青年堕落不堪了。这都是传统文化缺失的后果啊,这都是不再相信儒释道的后果啊!
中国人为何能称之为中国人?不是我们占据了中原这块土地,也不是自祖辈一脉相承。而是这文化,未曾断绝过。陆承启记得,后世米国总统尼克松写过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不战而胜原来是孙子兵法里面的,原文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米国人都相信了孙子兵法了,反过头来对付中国人,这不是悲哀吗?
什么是不战而胜?尼克松的说法是,当有一日,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米国人就不战而胜了。恶毒吗,可恶吗,可悲吗?但我们没办法,因为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儒家文化,不相信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圣贤书了,那是自己活该。
陆承启这番话,原本是发自肺腑,没想过要危言耸听。可在这儒家至上的年代,却好似一击重锤,锤在了这些大儒、学子的心坎之中,让他们都开始反思。
陆承启则是陷入了回忆,他是历史的见证者,知道后世社会的总总怪象。可他不能明说出来,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劝说这些大儒们,开始思考,儒家到底何去何从。
良久,张载最先醒悟过来,拱手说道:“陛下之言,虽朴实无华,却蕴理至深,子厚再次拜服。陛下乃当今圣贤,果非子厚吹嘘!寻常人,又哪能有如此广博的胸襟?当受子厚再拜!”是啊,当一个统治者告诉臣民,他赖以统治的正统思想有所缺陷的时候,是不是够骇人听闻?这是需要多大的魄力,才能说的出口啊?
说罢,张载又拜了两拜,继续说道:“只是子厚不明白,儒术进步,是否该向西方人学习?”
陆承启采取辩证法说道:“西方人的学说,自是有其独到之处,儒术要是加以吸收,最好不过。但我中原文化,又岂止儒术一道?管子、老子、韩非子、墨子、公输班、鬼谷子……这些先贤的学说,哪一项不是冠绝天下?若是儒术能融会贯通,那便是过得千百万年,我中原文化,亦不会断绝!”
说到这里,陆承启站起身来,用力地一挥臂膀,振振有词地说道:“朕今日所说的话,可总结为五个字,‘开眼看世界’!这世界,指的不仅仅是我中原,更是中原以外的所有地方!”
说到这,陆承启的野心,显露无遗。可他的霸气,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就算是横看竖看陆承启不顺眼的李然,也第一次觉得,自己不如这个小皇帝。(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三百零一章:来自臣子的威胁
陆承启的一番话,把辩道一事推向了最**,以至于李然都忘了,当初自己促成这个辩道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警醒陆承启,不要被小人所蛊惑。△頂點小說,x.如今看来,这小皇帝清醒得很,自己是真的有点多虑了。
王子傅静静地思索了一会,才缓缓地说道:“陛下,据你所言,西方不亚于我中原,却不知陛下有何对策?”
王子傅这一招,摆明了是不相信。没办法,有些人就是这么古板,非得亲眼所见,才会相信。王子傅的想法很简单,小皇帝你都没有亲眼见过,说出来又有谁相信?道听途说的,就为了扳倒儒家,没这么简单!
李然本来被陆承启忽悠得晕头转向的,差点就“着了道”,还好有王子傅这一句话,把他给敲醒了。是啊,小皇帝这是别有用心,巧设名目想要置换儒术正统地位,怎么能忍?李然警惕起来之后,看着陆承启的眼神都变了。
陆承启倒是没有他们这些老油条的花花肠子,笑着说道:“朕刚刚说了,他们还在内战之中,无暇东顾。我们的机遇,便是在此处。可若是我们再止步不前,等他们内乱完了之后,那朕就不敢担保,会发生什么事情了。”
王子傅还是不信,质疑道:“古圣先贤传下来的经典,又岂能说改就改?陛下,恕臣愚钝,不知如何下手。”
陆承启听了这话,总算品出些味道来。合着这老头子,就是要和他这个皇帝对着干啊!先前看这个老头子不声不响的。还以为他老神在在。没想到最关键的时刻出来搅乱。
说生气吧。陆承启的确有些生气;说理解吧,也能理解。就好像后世的年轻人,总是不相信中华传统文化一样,这老头子,一样也不相信除却儒家那些个学说,甚至可以认为,要不是陆承启在,他早就批判其为“异端邪说”了。可以说。这老头子就是一个卫道士,一个固执到极点的卫道士,但凡有人想要撬动儒家学说的根基,这老头子第一个就不答应。
陆承启看着王子傅满是皱纹的老脸,配上一头银发,想生气也生不起来。也许是来到这个时空的时日久了,儒家那套纲常礼教都有点潜移默化了,陆承启总算记得尊老爱幼的美德,没有当面撕破脸。只是淡淡地说道:“王祭酒年事已高,思虑不清。自是情有可原。朕只是希望,今日所说之话。能让在座的其余学子,有一成听得进去,半成真正去做,那朕就欣慰了。”
王安石倒是很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听了陆承启的话,一直在那苦苦地思索着,似乎想要就此拿出什么论证来。陆承启的眼角余光,早就把在座的两百来个人的神态,一一看在了眼中。见到反而是张载、王安石这些历史名人,对他所说的话,有深刻地反思之外,其余的监生,除却个别的,都是抱着看戏的态度,一副无所谓的模样。心中暗叹道:“果然,历史名人能留名青史,总是有他过人之处的。唉,这些监生,都是为了做官,哪里懂得什么真正的儒家学说?这四书五经,不过是他们当官的敲门砖罢了。现在还没有中进士,这四书五经还得看;一旦中了进士了,哪里还有什么精力,去钻研学术?看来,这些都是一些急功近利之辈,说不得,下一次的殿试,得好好筛选一番了……”
这些个监生不知道,他们的态度,已经奠定了下一次科举的悲催。小皇帝可是很记仇的人,今天没人捧他的场,他可是有一万种办法折腾回你,看谁能笑到最后?
正当他暗恨间,李然又开口说话了:“陛下,这等事情,臣等不敢苟同。儒术自汉代以来,便为正统。若这般改动,后果实难预料。若陛下执意要做,臣定当联合天下士子,联名上书,恳求陛下收回圣意。”
李然这句话,等同撕破脸皮了。反正他这个御史中丞,就是一个得罪人的角色。撕破脸皮是他的强项,朝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对他恨之入骨了。可他还是我行我素,因为他知道,只有他保持这种风格,小皇帝虽然烦他,可也知道他对朝廷的意义,轻易不会动他的。
陆承启听了这话,心中老大不是滋味。这李然和王子傅就是穿一条裤子的,王子傅到底见多识广,给李然很多信号。不然就凭李然一个人,总是会让陆承启给忽悠的。现在王子傅这么一掺合,登时就让李然理清了思绪,开始反击了。
要说皇帝最怕的事情,一个是有人造反,另一个便是士子都不认同朝廷。前一个能动摇根基,后一个危害更大,朝廷会因此失去新鲜的血液。
陆承启作为一个皇帝,自然是对这两件事非常上心。听得李然这么威胁,陆承启虽然愤怒,可毫无招架之力,暗道自己还是冲动了些,一时间又找不到什么借口来搪塞,弄得场面上的气氛,非常尴尬。
李然这“铁骨铮铮”的形象,倒是让不少监生为之侧目,一时间很多人引为标榜。
陆承启端起茶杯,喝了几口不知道什么滋味的茶水,良久才放下杯子说道:“李卿言重了,朕哪里想过要否认儒术正统了?也罢,既然大家都听不进去,那朕在这也没甚么意思……”
说到这,陆承启给贴身小太监一个眼色。那小太监也算是机灵,一下子便会意了:“陛下,看时日已近午时,是该回宫用膳了……”
陆承启甩了一个赏识的眼神过去,接着他的话,下了这个台阶:“你们继续罢,朕还有国事尚要处理,且回宫了。”
那贴身小太监赶紧扯紧了嗓子喊道:“皇上起驾!”
陆承启一马当先地走在前面,后面的李然、王子傅、张载、王安石和诸多监生,都起身施以长揖礼,一同说道:“恭送陛下!”
言毕,张载和王安石对看了一眼,王安石当即也说道:“今日能与子厚兄,李中丞辩道,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介甫家中尚有一些鸡毛之事,恳求拜别。”说罢,跟着御前侍卫们的后面,也出了国子监。
张载也跟着说道:“子厚在皇家大学中,还有课须赶回去,还望诸位见谅。”
言毕,好似逃也似的,赶上了王安石的脚步,也离开了这国子监。
王子傅和李然杵在原地,两相对望,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担忧。(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三百零二章:一同吃酒
张载从太室出来,一路畅通无阻。≧頂點小說,x.守在国子监门口的城防司士卒,都没有拿正眼看他一下。张载很明白,这是因为他乃白身一个,没有半点功名,这些见惯了京城王公高官的城防司,又怎么会在意他这样的平民呢?
可张载没想的是,出了国子监之后,抬头一看,发现陆承启正笑吟吟地在国子监的牌坊下,看着他。张载再看陆承启的旁边站在的,不是刚刚和他有着激烈争锋的王安石吗?
陆承启见张载也出来了,连忙说道:“子厚,跟朕来!”
张载不敢多问,跟着陆承启就往坊市方向快步走去。一边走,陆承启一边解释道:“朕好不容易能出了皇宫,自是不想再回去面对那些堆积如山的奏折了,留给徐卿他们处理吧。今日朕须得好好放个假,放松放松……”
张载和王安石互望了一眼,不知道说什么好。在他们看来,陆承启这段时间做得,比先前好太多了。自陆承启登基以来,昏君的骂名,在百姓的口口传颂间,已经树立成了典型。好在后来一举扳倒杨太师,才算是勉强挽回点名望。张载和王安石以为,这小皇帝的旧病复发,又要开启游山玩水模式了,禁不住一阵担忧。可他们又无官无职的,轮不到他们劝谏,这才是让他们郁闷的地方。
1...8485868788...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