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只是李岩带领的人到来,却让唐军的移民政策真正受到了一次大考验,归德府本身有近二十万人,大概有十五万人左右愿意跟随李岩到唐军领地,可是出了归德府,各地的灾民纷纷过来归附,到了驻马店时,这支迁移的人员已翻了一番,达到了三十多万人。
到达南阳郡附近,这支队伍已扩大到了五十多万人,各地的官府对这支队伍唯恐避之不及,谁也不敢派兵阻止这支队伍,只能保佑这支队伍千万不能经过自己的境内,而路上经过的一些县城,直接淹没在人流中。
虽然有唐军运来的粮食接济,但面对宠大的队伍,依然显得力不从心。
这支队伍一路经过之处,将一切可以吃掉的东西全部吃掉,当地的居民也只能逃离,加入到逃亡的队伍之中,路上不断有人倒毙,又不断有人加入。
到了南阳时,左良玉紧张万分,他虽然有十万部队,可是分散在各县,若是唐军不怀好意,挑唆这群饥民攻打南阳郡,那南阳即使能守住也会元气大伤。
幸亏唐军好象没有这个打算,特意让饥民从南阳旁边而过,自到饥民过去数十里,左良玉才松了一口气,不过,他的南阳郡也被饥民也生生卷掉了数个县。
唐军一路行来,其实最顾忌的也是左良玉,若是左良玉派兵袭击,唐军只有一万人马,可顾不过来这数十万人,那饥民不知会死伤多少,所以唐军也是小心翼翼,才从南阳郡旁边而过。
这数十万人迁移数百里,路上可以说是伏尸累累,劳累,饥饿,中暑,一一袭击这支队伍,不过,大家都有一个希望,只要进入唐军境内,就能得救,大部分青壮年还是挺了过来,可是许多老弱和儿童却死在迁移中。
这让后世对唐军的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迁移褒贬不一,后来有人统计,从河南归德到湖北的谷城,丹江口,数百公里的距离,路上至少死了二三十万人,许多人指责唐王见死不救,如果唐军能够迅速出兵,占领河南再迁移的话,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就不会死去,毕竟从湖北迁到辽宁,数千里的距离,才死了不过千人。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六十一章 任卿选官
若说唐军接手河南,就能避免迁移中死去的百分之九五灾民活下来,那太高看当时唐军的能力了,湖北迁到辽宁,死去的人口如此少,固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唐军上下高度重视,准备周到的原故,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唐军绝对不愿承认的,唐军可能有意借迁移之机,淘汰一部分老弱,确保迁入东北的移民以青壮为主。
这种淘汰当然不能在唐军境内进行,漫说唐军此时出兵河南不合时宜,就是冲着这一条唐军恐怕也不会出兵,毕竟如果把太多老弱迁到东北去的话,唐军的移民成本花费远比现在要多。
这样一来,能够到达湖北的人,大多经过了河南一段路程的严禁考验,在那种半饥不饱,缺衣少药的状态下,能够坚持过来的人身体素质都不会太差,数千里迁移,才能让唐军创下伤亡率如此低的原因。
随着大队的饥民来到,整个湖北与河南交界之地,填满了河南过来的饥民,不过,整个湖北水利便利,灾民们被唐军派出的军医检查过身体后,马上被输送出去,从湖北到陕西,以前用来运送物质的丹江水道全部塞满了运送移民的船只。
到了商南,移民们才要下来走路,等到了潼关,又可以重新利用水路行走,沿着黄河北上,其他走陆路的移民也大多有马车赶路,陕西的这一段路移民们毫不费力。真正需要考验他们地是出了陕西,正式踏上大草原的历程,这里没有水道。唐军也不可能提供那么多的马车,除了妇孺,青壮年一律要靠两脚来走路。
唐军在大草原上地第一座城是得胜城。这些移民。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来到大草原。开头看到大草原的风光满心高兴,他们在陕西的这段时间,虽然都有舟,车代步,但每天赶路也不超过百里,从河南走过来地疲累都得到了一定地恢复。精力也充分地很。
唐军对辽宁的宣传充满了诱惑,许多人对在北方扎根下来都充满了信心,黝黑肥沃的土地,免费的种子。免费的耕牛,五年的免租,甚至有唐军还语焉不详地提到有金矿,等到移民们再追问,唐军又不肯说了,搞得一些移民心里痒痒的。
唐军若让灾民自愿前去,多数人是不愿意,对唐军的宣传也不愿意听,认为肯定是假的,可是一旦唐军下了强制命令,他们没有选择,对唐军地宣传马上深信不疑,巴不得唐军对北方的描述越详细越好。
只是草原千篇一律的风光,很快让移民们厌倦起来,数十里才有一处的补给,而且,粮食也换成以粗粮为主,许多人再也没有刚看到草原时的欢喜,只是默不作声的赶路。
这次移民,称为百万大移民,但究竟移了多少人,后世一直没有一个结论,有人说是五十万,有人说是一百万,更有人说是达到了一百五十万。
之所以相差这么多,是因为唐军在这次大移民之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向北方的移民,说五十万人的是根据唐军的记录,李岩部率五十万人来归,推测这五十万人被唐军全部移到东北,可是唐军在李岩来归之前已开始了移民,李岩来归之后,还有不少河南的饥民向唐军领地涌来,也一并移民到东北。
这次大移民,持续了两个多月时间,胜利城作为归化城前面的最后一站,城主林子卿对移民的数量和状况有简略的记录,他写道:“从八月初开始,城中的移民每天要接待三千人,到了八月中旬,移民猛增到每天四万人有余,直到九月初移民才重新降为三四千人,到了十月中旬,移民才正式结束。
他还记道移民们的精神很好,他们大多是青壮,老小和小孩较少,他们都是以村为单位,整村整村的行走,路上许多单身男女在长辈的主持下,重新组建了家庭,有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也有人抢着认养。
抢着认养孩子很正常,唐军在东北给移民划分土地是以人口计算的,多一个人,就能多分三十亩地,事实上,等到了东北,分给他们的土地远远不止三十亩,东北太大了,又都是平原,战火一起,原来的九成居民都已丧生,一百万人散下去,一点影都没有,负责移民的官员通常量也不量,指着一大块地就让移民们自己圈起来,这地的面积通常是规定的二倍,三倍。
从林子卿的记述中,大约可以推算出此次移民至少也有七八十万人,唐军在北方都是按户数来划分土地,耕牛的,在长时间的寂寞旅行中,许多男女产生了爱幕之情,也是理所当然,更多的才是要互相寻找依靠,许多人在大灾中失去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丈夫,唯有重新组成家庭,才能掩埋旧的悲伤,迎接新的挑战。
等到移民到达东北时,高杰和刘宗敏的二路人马已经横扫了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满人,鄂尔春人等原住民,唐军最远已到达库页岛的边沿,若不是天气逐渐转凉,唐军还可以走得更远。
这次唐军对满人的战争分外残酷,唐军不需要俘虏,在南方还是秋高气爽时,北方寒冷的冬季就要到了,他们的房屋需要空出来,给唐军的移民居住。
高立功在得知唐军的大移民政策后,才知李鸿基为什么对他的奏章如此生气,汉人打下来的土地是用来容纳汉人的,绝不能消灭一个游牧民族,又让一个游牧民族重新崛起来原来的土地上,实际上,唐军从击败蒙古人开始就如此做了,不然草原上也不会新崛起数十座大小城池
知道了唐王的意图,唐军自然不会再对当地地居民留情。除了年轻的妇女,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居民被屠杀一空。近二十万人死在唐军地屠刀下。
李岩手下的义军共有三万多人,这些人在数月前也多是饥民,唐军自然不会让这些人加入军队。
更不可能给他们发放军饷。李鸿基仅让李岩可以挑选出三百人作为他的亲卫。其他人也全部迁到东北。
这一条,唐军以为李岩本来是万难答应地,准备让李岩讨价还价,没想到李岩一口答应,并将自己地亲族一大半也迁到东北,他本人也愿到东北戍边。这条提议却让唐王否决了,李岩刚到湖北,李鸿基地旨意早已来到,让他带着手下的重要将领一起到西安接受唐王的封赏。
李岩本来还想带人一直护着移民一直到北方。不过,接到唐王的旨意,李岩只能将这个念头打消,带着李仵,李俊赶到西安。
邢红娘本来要留在湖北协助管理灾民,只是见到唐军安派的井井有条,又加上牛金星对她不停的套近乎,也就跟着李岩一直来到西安。
李岩来西安地第二天,李鸿基就在自己的书房里接见了他。李鸿基的书房是唐军重地,非一般的重臣不可进入,李岩并不知道这个规矩,给他引路地侍卫却大为惊讶,不知这个小小的流民首领为什么会受到唐王的重视。
李岩在历史上曾对农民军起义有过重大贡献,正是有他的加入,农民军才能攻破北京城,可是兵败后又被自己杀了,打量着眼前的这个人,李鸿基涌上了一种莫名的情绪。
李岩只比李鸿基小一二岁,长得英俊挺拔,虽然是一脸的书卷气,却没有弱不禁风的感觉,反而英武过人。
在李鸿基打量李岩时,李岩已拜倒:“参见唐王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李鸿基连忙示意旁边的侍卫将他扶起:“李爱卿请起,孤王等你多时了。”
李岩还以为李鸿基说得只是客套话,却不知李鸿基此话另有意思,忙又拜了下去,李鸿基连忙摇手:“爱卿不必如此,孤王不喜别人动不动就下拜,就坐着说话好了,来人,赐坐。”
李鸿基的话一说完,一个女子拿过来一张椅子,李岩只能斜着身子坐下,屁股却还有一边悬空,李岩虽然没有做过官,但他的家教很严,在他父亲李精白面前,也只能如此坐着。
李岩对那名搬椅子的女子虽然只是惊鸿一瞥,心中却涌起一股惊讶的感觉,那女子姿色再美,李岩也不会感到奇怪,唐军已占有全国一半之地,辖下人口数千万,要找几个美女服侍唐王当然容易,只是那女子身上却有一种过人的贵气,如此贵气的一个女子怎么会出现在唐王的侍女中。
李鸿基看着李岩如此坐势,倒没有想到他的心思到了自己的侍女身上:“李爱卿今日来归,孤王不能薄待于你,以爱卿自己看来,适合何种位置。”
李岩大讶,把刚才对那个侍女的怀疑马上抛开,疑神思对起来,自己来时,已想到唐王会封自己一个官做,可唐军此语竟好象要自己来选择,这从来没有想过,李岩不由试探道:“岩不才,愿到北方为殿下守卫边匿。”
“这个孤王已驳了,你再选一个,三省,八部之内,四品之下的官职由你挑如何?”
李岩这才吃了一惊,唐王让他挑官职竟然是真的,初投唐军,不但寸功未立,反而让唐军接受上百万的饥民,李岩自付唐王若能给他一个五品的官已是不错了,没想到竟是四品,唐王何以对自己如此重视,他还以为是宋献策的推荐,心中对宋献策暗暗感激,可是自己刚来,不能锋芒太露才好,想到这里,李岩定了定神:“臣愿为一名游骑将军。”
李岩话一说口,李鸿基大为惊讶,李岩父亲是文官,他自己也是苦读诗书,按理应当对武夫看不起才对,怎么会想当将军,而且唐军的游骑将军只是从五品,与四品相差了三个等级。
李鸿基略一思索,已知道了李岩的用意,他在归唐之前,一定已经知道了唐军中武将的地位并不比文官要低,而且此时天下尚未一统,武将更能建功立业,有四品高官不选,那是不让别人认为他是不劳而获。
李鸿基微微一笑:“既然爱卿要做武将,孤王成全你,不过游骑将军太小,孤王就封你为定远将军,如何?”
定远将军为正五品,李岩思付也未尝不可,连忙拜谢,李鸿基又留他谈了一会儿,李岩还是初次见到李鸿基,涉及唐军的一些政策,即使有意见也不敢多谈,李鸿基很快就倦了,让李岩退了下去。
李仵和李俊两人在门口焦急的等待着,他们没有得到李鸿基的接见,自然不能进唐王府,而邢红娘本来也在门口等着,只是一会儿就被她的姐姐邢秀娘叫进了王府。两人只能独自等待,他们都知道李岩进去唐王肯定就会提出对李岩的封赏,只有李岩的官封得大,他们才能水涨船高。
李岩一出来,李仵就急不可奈的问道:“大哥,殿下封你什么官?”
李俊却道:“殿下为人如何?”
看着两人热切的望着自己,李岩微微一笑:“殿下见解独到,我等远远不及,至于官吗,我现在已是唐军中的定远将军了。”
李仵深了一口气,他们数月后尚是一介白丁,李岩也不过是个举人身份,如今成为了唐军的定远将军,日后唐军取得了天下,前途更是不可限量,李仵拍了拍一些自己的胸口:“那就好,那就好!”
李岩见自己的弟弟如此在意官位,不由摇了摇头,若是说出唐王要封他四品官,被他拒绝时,不知李仵会如何反应,不过,此事他只能埋在心里,免得传了出去,惹起闲言碎言,为官之道,他父亲教过他很多,虽然他不一定都认同,但初到唐军境内,谨慎小心一点总没有错。
李仵高兴了一会儿,又忍不住问道:“不知殿下封我为何官职。
李岩只好道:“殿下尚未对你们册封,不过,吏部尚书许大人昨天已将你们的名单拿了去,估计你们的册封也会马上下来。”
得不到唐王的亲自封赏,两人都有点遗憾,不过,很快就猜测起自己的官职,一副兴高彩烈的样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六十二章 镜子
李岩见到两人如此高兴,心中也愉悦起来,从进杞县的大牢,到现在已是四个多月了,在牢中时,自己万念成灰,却怎么也想不到会被饥民所救,更想不到自己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竟然会成为一名反贼,虽然是被迫无奈,午夜梦回时,却不免长息短叹。
自己被推为主帅时更是战战兢兢,当时义军受到两面夹击,若不是李仙风胆小如鼠,义军在雕县就要被击败,攻下归德后,各地饥民四面八方的归附更是让义军上下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若不是得到唐军的接济,义军自己就会被饥民拖累得崩溃。
李岩还有杞县时,对朝庭的现状就忧心仲仲,但那时还不知唐军实力如何,如今到了唐军领地一看,两者高下立判,至此他对唐军最终能够取代大明毫不怀疑,以前的顾忌早已一扫而空,只是不见了邢红娘,有点奇怪,向他兄弟李仵问道:“红将军呢?”
李俊已抢着回答:“红将军已被唐王妃请过去了。”
李岩听到邢红娘被她姐姐请走了,心中一阵怅然,估计刑红娘一时半刻不会回来,只好道:“那我们先走吧。”
李仵看自己哥哥的眼中突然好象有一丝失落,忍不住道:“大哥,红将军武艺高强,容貌,品性皆是一时之选,大哥千万不要错过才对。”
李岩斥道:“你胡说什么,你大嫂刚刚去世。怎可谈及其他。”
李仵低咕了一声:“你若再矫情,当心被别人抢走,现在红将军可是唐王地小姨子。热得很。”
邢红娘住在李家时,和李仵的关系就极好,汤氏死后。李仵已把邢红娘当成了他的嫂嫂。邢红娘重回杞县。李仵与邢红娘身边地婢女马上熟悉起来,这次和刑红娘一同来到西安,路上刑红娘的婢女早已将唐军中有一人老是讨好刑红娘的事讲给了李仵听,因此李仵才忍不住提醒哥哥。
李岩没有听清他地下一句话,继续往前走去,出了唐王府。不远处就是西安最热闹地大街,街上摩肩接瞳,人来人往,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三人看得眼花僚乱,来往地行人脸上都是一幅自信的表情。
李岩不由拿河南的开封和这里比较,开封虽然也是繁华似锦,可是这种繁华的背后却掩盖着各种焦燥不安,到处都可以见到衣不盖体的穷人,只有极少部分富人依然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开封的商品或者并不比这里少,许多东西可能还比西安奢侈,可是那只是给富人准备地,富人一顿饭数十个菜还在叹息无处可以下箸时,穷人却只能挣扎在死亡线上。
李岩每到开封一次,就会被这种场面刺痛一次,以致他后来非必要,都不想去开封,有什么事都尽量让李仵代替他去。
李仵和李俊两人却被旁边的商品耀花了眼,西安的商品远远没有开封的精致,难得却有许多从异域来地商品,粗大的象牙,精美的波斯地毯,还有那光可鉴人的玻璃镜子。
李仵虽然经常去开封,开封可没有这样的事物,见过玻璃镜子,李仵捅了捅李岩一下:“哥,给红将军卖面镜子吧,她一定喜欢。”
这个镜子李岩在数年前见过,可以照得人纤毫毕现,听说是从遥远的“为你死”运过来的,一面数寸的镜子,对方要价一百多两银子,李岩当时见到了也是很喜欢,想为自己的夫人买一块,一听对方报价,马上打消了念头。
一百多两银子,那可以供李岩一家数十口开销几个月了,为了这个东西,怎么算也不值,如今李仵指的这面镜子,宽近一尺,高三尺,比当初那个何止大十倍。
李岩马上就要摇头拒绝,镜子越大,肯定越贵,这样一算,这面镜子最少也要值数千两银子,只是突然心动又是一动,那次自己嫌贵没买,妻子汤氏数次提到镜子时都露出遗憾之色,如今妻子因自己起义而去,这镜子想送给她也没有机会。
也许是李仵刚才的话对他有影响,李岩沉吟了一下,还是向老板询问道:“店家,这镜子多少钱?”
李岩攻下归德府后,又将下面各县的富户尽数抄家,粮食虽然用完了,金银却留了下来,折合起来不下百万两,他本来想用这笔钱卖粮,可是他们是流寇,即使卖到粮也运不到义军的辖地,只得作罢,如今这些银子也运到西安,他本想献出来给唐军,只是没有见过唐王之前怎么也不放心,刚才见到唐王时,面对唐王的询问,又打起了全副精神,一时忘了,也没有将银子献出去。
李岩已作好了老板开一个天价的准备,也罢,就用上一万两银子让红娘子高兴也是值得,李岩此时倒象时回到自己刚成亲时的年龄,对夫人汤氏也是百依百顺。
店家是一个胖胖的三十岁男子,一双眼睛都被肥肉挤得快要看不到了,偶尔闪出的一丝光亮,却全是狡洁,评估了一下李岩三人的身份后,开出了一个价格:“客官,这面镜子十个银币。”
老板的开价让李岩大吃一惊,李岩几乎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多少?”
河南与唐军交界,银币刚刚流过去,李岩当然知道一个银币只相当于半两银子。这面镜子折合银子只需要五两,这虽然对一般普通人家来说,还是一个天价,可几年前那面要价一百多两银子的小镜子对李岩的映象实在太深刻了,两者的报价,何止相差了百倍。
那名老板以为报价高了,肉痛的道:“客官,这是本店最后一面大镜了,最多只让十个大钱,算九个银币四十大钱好了。”
李岩打量了一下。才发现除了这面大镜子,店中只还有二面小地,和他当初见到的差不多大。指了指一面小镜子道:“那面多少钱。”
老板见李岩的兴趣转到小镜子上。立马没了兴趣:“你老若要,给二十大钱好了。”
李岩将那面小镜子拿了起来,无论是做工还是质地,都比当初地镜子要好许多。照得也更清晰。他搞不懂为什么才几年,这个镜子价格掉得这么快,他打听道:“店家,这东西是从番邦过来的么。”
那老板一面不屑:“番邦,哪个番邦能产出这么好的东西,只有我们唐军境内才有。”
老板马上对李岩地身份满是了然地身色:“客官是从南方来地吧。要说这东西番邦也有,可是比起咱们大唐产的来,无论是质地,还是亮度都不如。听说南方的郑家吧,据说花了数十万两银子从番帮购来了数千面镜子,想到咱们唐军境内来赚个盆满,结果全砸在手里了。”
有了玻璃,制造镜子并不难,只要知道一个银镜反射就可以了,多试几次总能制造出来,这几年,唐军虽然没有出海口,但唐军的货物通过长江,依然通行于南方等地,唐军的望远镜,武器,高纯度的白酒,马匹,全是独门生意,而从草原出产地棉布,羊毛衣更是将南方的这两大产业几乎要冲垮,唐军的那些珠宝,古董,又将江南商家的家产掏了不少。
那时地商人虽然不知道经济侵略这个词,但看着南方的银子源源不断的流入到唐军境内,也本能的感到不妙,唐军的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都不可或缺,而唐军需要的粮食,棉花,等原料商人们嫌赚钱太慢,遂和郑家商量,联合起来,从海外进了数千面镜子,指望着运进唐军境内大赚一把。
李鸿基得到情报后,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最赚钱的买卖没有做,将自己所知镜子的原理告诉了商洛的科技部,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将镜子研发出来,等到郑家将镜子运到西安时,唐军的镜子早已铺满了市场,价格比他们的进价还低了十倍,他们又如何能出手。
玻璃镜子最先由威尼斯商人发明出来,这种镜子一发明时,威尼斯人就把它的秘密看得比生命还重,镜子工场被集中到威尼斯的穆拉诺岛上,四周设岗加哨,严密地封锁起来。
在玻璃镜出现之前,最好的镜子是中国的青铜镜,这种镜子一出现,就深受欧洲的贵妇们欢迎,她们为了得到一面镜子,不惜倾家荡产,或是出卖**,十六世纪,因为镜子,使得许多法国商人破产自杀,法国人的浪漫因镜子受到了惩罚,法国的贵妇们榨干了她们情人的最后一个法郎,只为了能得到一面威尼斯所产的镜子。
这个秘密让威尼斯人保持了几百年。欧洲无数的财富因为这面小小的镜子流入到威尼斯,为了得到镜子的秘密,欧洲的各国为此绞尽脑汁,甚至不惜以战争威胁,威尼斯人就是不屈服。后来法国政府用重金收买了四名威尼斯镜子工匠,将他们秘密偷渡出国境,威尼斯人制作玻璃镜子的秘密才泄露了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