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那个陈二真名叫刘小草,是李际遇手下大将刘大的堂弟,开始刘小草死活不肯招认,无奈他的手下却没有他那么硬气,刘小草此次带了一百多人混入灾民中,多半落到唐军手里,面对众多手下的指认,刘小草也硬不起来,只得一五一十的招了出来。
得知详细,牛金星向邢红娘望去:“红将军,这个李际遇如此可恶,若不除去,终是一大害,不知红将军意下如何?”
呵,晚了一点,上午只打了二千字,外面电闪雷鸣,老茅只好将电脑关掉,安全第一,是不是,雨过后才能重新开始写,今天的第二章还是会完成,不过,上传可能更晚。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五十九章 骑兵突袭
高立功的报捷公文送到西安时,尽管西安的唐军文武重臣对满人的胜利早有预感,但如此干净利落的得胜还是让大家欣喜欲狂,满人上至大汗,贝勒,下至一般普通族民,不下十万人全都毁于火海,而唐军一举收复了辽宁全部土地,伤亡不过数百人。
一时为高立功请功的奏子满天飞,唐军更是将满人覆灭的消息明发天下,唐军境内全民欢腾,明军在小凌河畔的胜利马上显得微不足道。
可是李鸿基对立下如此大功的高立功却并没有加官进爵,反而对高立功擅自接受科尔沁的美女海兰珠一事大加喝斥,并把他请求同意将辽宁封给科尔沁部的奏章封还,上面只批了四个字,糊涂之极。
高立功接到李鸿基的批复,恰似一飘冷水从头浇到了脚,论关系,唐王不但是自己的妹夫,还是以前的生死之交,立下大功,不但不赏,反而只因小事而被喝斥,所请都不准,心中不由郁闷。
他身边的一群幕僚看到主帅受到如此待遇,也为之鸣不平,纷纷抱怨唐王殿下此举太过,要求上奏抗辨,让高立功更觉烦闷无比,将左右喝退后,重新拿起自己退回来的奏章观看,却不知在哪里出错。
若是以大明律,将领在前线私纳外族的美女,当然是大忌,现在朝庭的军队虽然已腐化,这一条已名存实亡,但还是得避过朝庭地耳目。不能做得太明显,军队才会男风盛行。
可是对唐军来说,在和蒙古人。满人作战中,这一条却从来没有遵守过,不要说大将军。就是一般士兵抢到女子也不会受到处罚。外族的女子可以作为战利品已得到唐军上下的默认。唐王为什么会如此对待自己,真象幕僚们所说,是怕自己功高震主吗。
高立功努力将这个念头驱散出去,唐军是唐王自己一手打造地,自己功劳再大,也震不了唐王。高立功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将奏章收回,重新攒写。
听了牛金星的话,邢红娘考虑了半响才道:“牛大人。李际遇盘居此处四五年,手下不下四五万人马,我看是否和李公子会合后再行围剿。”
牛全星一听,此时正是表现唐军军力的时候,马上大摇其头:“红将军过虑了,这等土寇,漫说只是四五万,就是来个十万,我军也可一鼓荡平,如果等到与李公子会合,刚才那些饥民地粮食又不知有多少人会被抢走。”
牛金星所说颇有道理,邢红娘从离家之后,一直流落在河南,心中对这些河南地饥民委实同情,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地乡亲,才会毫不犹豫的把本来应该全部押给李岩的粮食分给饥民,如今粮食已发放快过半,若是这些粮食全部落到土匪手中,那所做又有何意义。
“既然牛大人有信心,那本人当然遵从。”
李际遇起兵多年,一向对辖下的民众吸骨敲髓,家底极厚,剿灭李际遇,不但可以获得一部分粮食补充,还可以震摄其它杆子和土匪,无论是对饥民,义军,还是唐军都有好处,正是一举三得之事,牛金星既然有把握,邢红娘当然不反对。
李际遇出身于嵩山少林,他的一身武艺出神入化,后来参加朝庭的武举,得中武举人,在登封做了朝庭地一个小官,崇祯初年,河南已是旱灾不断,而官府的租税一点也不下降,差役们如狼如似虎,不知有多少交不出粮的小民被活活烤打至死。
这催税的差役中,就有李际遇指挥地一小队人马,也许是出身于少林的原故,李际遇对交不出粮的百姓总是有几份不忍心,他交上去的租税自然最少,多次被上官喝斥,李际遇忍无可忍,和自己的朋友蒋发相商,不如反了。
这个蒋发也是了不起的人,武艺和李际遇相差无几,据后人考证,现经流传的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就是得传于蒋发,清兵南下时,李际遇不作抵抗,投降了清军,得授总兵之职,后来却被清庭借故诛杀,蒋发逃了出去,隐名于李际遇的好友陈王庭家中为仆。陈王庭即是陈氏太极的始祖,据说陈氏家祠藏有陈王庭遗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为蒋发。
两人说干就干,他们仗着自己武艺高强,当夜就杀进登封县衙,将县令和他的仆人全部处死,李际遇和蒋发平时为人豪爽仗义,不但得到他们部下的敬重,其他衙役也和他们交好,得知两人杀死县令后,其他人马上推举两人为首,高举反旗,一时之间饥民从者如云。
少林寺的方丈得知李际遇造反后,为了不连累少林寺,马上宣布将李际遇逐出少林,并派人告戒李际遇,让他带人马退出登封县,登封到底是少林寺所在,寺中有数百武僧,李际遇不敢违抗,率军离开了登封,他一路南下,攻破多座县城,很快人马就发展到了四五万人,就在驻马店内驻扎了下来。
两人手掌重兵,尝到权力的滋味后,很快就忘了当初起兵的初衷,变得贪财好色,追求享受起来,手下的军纪也败坏的无以复加,对周边的百姓盘剥比起朝庭来更是变本加励,这次竟然打起唐军发给灾民们手中的粮草来,这时的李际遇,已由原来反抗朝庭租税的义军变成了最大的一股土匪。
此时李际遇将人马藏在天中山附近,正在焦急的等线报传回来的消息,天中山号称天下最小的名山,仍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亲自筑土垒石建造而成,上置土圭,测日影考分数以此为正,据说此地为天下之正中,故名为天中,在每年的夏至之日,中午时分。整座山无影。
天中山因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亲自写下了“天中山“三个字而闻名于世,唐时又在此地建无影塔得以证实。天中山旁边地河流为蔡水,周时此地受封蔡国,正是有了蔡水(注)。李际遇才能在大旱之年立足驻马店。
李际遇的人马越多。胆子越小。开始只有二人就敢杀上县衙,据城造反,后来以不到一千的乌合之众就敢攻打县城,将来剿地官军杀的屁滚尿流,可是占了驻马店,安定下来后。李际遇却再也不敢打仗,每次官兵来剿时,他都通过厚礼送给带队的军官,换取平安。实在是避不过去是才打一仗,却多半能赢。
官军见如此,也不敢过分对李际遇进行逼迫,反正驻马店属于两府管辖,两府管辖地结果就是有好处都可以伸手,有责任都可以推委,李际遇也就在驻马店逍遥快活地做了四年五地土皇帝。
若说李际遇敢打一万增备精良的唐军主意,再借他两个胆子也不行,李岩在归德府举起义旗时,李际遇就备了一份厚礼送过去,以换取李岩不攻他的承诺,当时李岩的人马不过万,全是刚加入的饥民,可见李际遇的胆子小到何等地步,李岩地力量根本不足以攻取他,当然乐得收下礼物。
只是这次唐军送来的粮食太过诱人,而且全是白哗哗的大米,不能打唐军的主意,饥民地主意那就毫无顾忌了,李际遇的人马从饥民手中抢过几次大米之后,再也忍不住贪念,和手下相商数日后,才定出了这个计策,自认为做得万无一失,没想到却引来了一群死神。
定下剿灭李际遇之策后,牛金星留下二千人马和民夫看守粮车,其余八千人马在刘小草等深悉李际遇情况的土匪带领下,直向李际遇的大本营天中山朴去。
眼看着眼线久候不至,而斥候回报,许多饥民已领米散去,蒋发感到不耐,对李际遇道:“大哥,再不动手,饥民们都要走了。”
李际遇只是道:“再等等,没有唐军的消息,我军终究不能轻举妄动。”
旁边的一个秀才模样的人道:“大哥,恐怕事情有变,我军不如撤走吧,万一被发觉,唐军找上门可就不妙了。”
这个秀才模样的人在李际遇军中权力排第三,姓严,本是登封县的师爷,李际遇杀了登封县令后,本想也杀了他,严师爷苦苦哀求活命,李际遇想着造反后,军中也不能没有一个通文墨之人,就留下了他,后来却得到了李际遇的信任,被提升为第三把交椅。
听到严秀才的话,李际遇心中已有了退意,万事安全至上。
这几乎是李际遇进入驻马店后行事的准则。
排第四的刘大马上反对:“不可,大哥,那可是大米呀,那些穷鬼怎配吃大米。”
刘大是李际遇,蒋发两人连破数县后才加入的,他本身是驻马店附近一个山头的寨主,李际遇对驻马店的攻克,刘大取到了很大的作用,才被提升为老四的位置。
若是粗粮,李际遇的仓库里有的是,他不希罕,可是大米,在洛阳卖到斗米五钱银子,那还是一月前的价,现在大米的价格还在唆唆往上涨,七钱,八钱银子都没有人肯卖,涨到一两银子也不是不可能。
以唐军以前放赈的额度,一人一斗,运到洛阳那就是一两银子,只要能抢到一半,就是十万两银子,不能不让李际遇心动,刚想同意严秀才的话,马上又打消了念头。
蒋发也在旁边道:“大哥放心,唐军一路过来,都没有听到他们剿灭过什么人,他们不过是想捞取点名声罢了,河南如此穷困,恐怕唐军也不会想占有,他又怎么顾得上咱们。”
刘大道:“强龙不压地方蛇,唐军虽然是强龙,但我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若真敢和我们动手,我军数万人一涌而上,未必不会赢。
李际遇被两人一左一右的劝说,安下心来,不过,没有得到唐军离去的消息,李际遇却不肯发出一兵一卒抢粮。蒋发只得停止了劝说,希望细作能够快点回来。
刘大更是面上无光,这次的事都是由他的堂弟负责,眼看饥民要**了,刘小草的身影却迟迟没有现身,若是抢不到大米,他们这些天来所作的努力全部白废。
李际遇旁边的一个亲兵突然指着前方道:“奇怪,前面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风沙,这里却热得要死。”
蒋发闻言,忙向亲兵指的方向看去,他反应过来:“骑兵,是骑兵!”
大规模骑兵冲击扬起的沙尘,十里外就可以看到,为了不惊动李际遇的人马,唐军只能下马步行,在内线的带领下,将李际遇布下的岗哨一一除去,直到被人发现,才全体上马,展开了突击。
在蒋发叫出骑兵时,李际遇的前部已和唐军接上了线,这些人久处中原腹地,何曾见过骑兵冲击的威势,远远听到如雷般的马踏声时,已经吓破了胆,唐军开始还用火枪射击,后来嫌装弹太过麻烦,全部抽出长刀,对着已吓的直愣愣的敌手砍去,在向唐军冲上去的一小队勇敢者被踏成肉泥后,所有的人就没有心思抵抗,全部转身就跑,一个个恨不得爹娘多生两条腿。
这些步兵又如何跑得过唐军的马蹄,唐军一路势如破竹,所过之地,留下了一地血路。
听到蒋发叫出骑兵,李际遇马上一哆嗦,在这里有大规模骑兵的无疑是唐军了,见自己的人马连让唐军稍停都做不到,李际遇马上翻身上马:“唐军来了,大家快走。”
见到了骑兵的威势,刘大没有了刚才的豪言壮语,几乎在李际遇一上马时,他也同时上马,跟着李际遇身后:“大哥,我保护你。”
他这句讨好的话却没有得到李际遇的回应,李际遇的马早已跑了起来,留给刘大一脸灰尘,蒋发见事不可违,也随后跟着,唯有严秀才马术不精,又心慌意乱,非但没有爬上马背,反而差点摔了个狗吃屎。
严秀才大呼:“帮我上马。”
却没有人回应,他朝四周一看,早已没有了人影,严秀才心中大骇,力量陡生,一跳脚,往日非在要借助踏马石才能上去的马背既然被他跳了上去,只是却顾不得调整位置,在马上歪歪斜斜的跑了起来。
(蔡水,后世的宿鸭湖,它是亚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库,1958年始建。水库大坝全长3529公里,高58米,蓄水面积239平方公里,人称北方“人造洞庭“)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六十章 强权
主帅的一一逃走,没有指挥的李际遇部更是混乱不棋,从头到尾,唐军没有受到一点象样的抵抗,唐军就象砍瓜切菜一般的轻松,只付出了数十人的伤亡,就将李际遇的数万部队打散,歼灭,整个蔡水之滨染成血一般的红色,无数的尸体倒在河旁。
这些人,本来也是各地的饥民百姓,只是跟着李际遇造反之后,就变成了兵痞,虽然不是无恶不作,可敲诈勒索样样在行,李际遇本身只是一个少林出身的武僧,若要比武功,能打过他的还真难找,可是练兵,民政却非是他所长。
他由一个小军官,一下子成为数十万民,数万兵的大当家,加上他本人又醉心于享乐,虽然守着蔡水这个宝地,却也是治理的乱七八糟,不但辖下的百姓困苦,就是他的士兵也经常有饿肚子的时候,不得不变成兵痞,他们抢劫百姓,饥民还行,遇上唐军这种剑练有述的军队,就是有防备也很快会兵败如山倒,何况唐军又是突然袭击。
唐军将李际遇的主力击溃后,稍为打扫了一下战场,留下一千人押解俘虏,其余人马上朝驻马店进发,李际遇倒是跑的快,他和蒋发,刘大三人都回到了驻马店,至于那个严秀才,则不知是走丢了,还是被唐军杀了,反正没有回来,三人刚刚喘了一口气,手下马上来报,唐军杀来了。
李际遇经营驻马店四五年之久。城中兵力尚有万人,唐军全是骑兵,他若能稳定心神。守上几日还是完全可以办到,到时唐军没有时间,自然会解围而去。可是他带出去地数万人。连半个时辰都没有挡住唐军。李际遇早已吓破了胆,一听唐军追来,马上胡乱收拾了一点细软,往唐军的反方向奔去。
主帅如此,蒋发和刘大二人也只好跟着,唐军还没有攻城。李际遇的部队已乱哄哄地朝另一面逃跑了,城中的百姓则不知发生了何事,有些人也跟着跑起来,另一些人则无所谓。可笑的是唐军什么攻城器械也没有带,驻马店地铁门太厚,唐军一时撞击不开,只得用人搭人地方式爬上城墙,从里面将城门打开。
等到唐军进城,李际遇地部队已跑得只剩一个尾巴,赵顷还想追击,牛金星连忙拦住了他,此行的目的又不是一定要剿灭李际遇,既然已击溃他的大队,又夺了他的老巢,追不追已经无所谓了,唐军不能再在李际遇身上担搁时间。
李际遇走的太匆忙,他地大部分财物都没有带走,起兵时,李际遇破了好几座县城,他搜舌的财物至少值数十万两,全落到了唐军手里,让邢红娘惊喜的是李际遇的存粮足有二十多万石,虽然大部分是粗粮,可是对义军和饥民们来说,这些粮食无疑远比银钱有用。
驻马店有二三万居民并没有逃走,唐军进城时,这些居民只是冷漠地打量着这支军队,没有敌意,也没有欢喜,他们这些年,一直在李际遇的统治下,早已被李际遇盘剥的苦不堪言,见李际遇逃走,又不知唐军会如何对待他们,才会有这种表情。
不过,这于这些居民,唐军没有留难,反而拿出了李际遇的一部分存粮,分发给他们,驻民店的居民得到了实惠,心中的疑虑不安马上去除,拥护起唐军来,不过,对于驻马店和唐军手里的俘虏如何处里,唐军还真是头痛。
唐军手中有二万多李际遇部的俘虏,对这些人若杀,太过残酷,若是在战场上杀了,大家都无话可说,可是若一次处理掉二万多名俘虏,唐军的名声在河南马上就会变臭,这种事牛金星如何敢做。
可是放又放不得,若是一放,唐军走后,这些人马上就会占据驻马店,重新为恶,难道唐军回来时还要重剿一次,要是带他们同行,更加不可行,他们只会白白消耗掉本来要运给李岩部的粮食。
最后还是钱项提议,干脆在驻马店留下一队唐军防守,这样,李际遇也不可能重新回来占据此地,俘虏也可以在唐军的临视下,老老实实的干活,作好迎接义军和饥民的准备。
虽然这样一来,可能会分薄唐军的兵力,可是经过这一仗,无论是官兵还是各地的杆子,恐怕都不敢轻易打唐军的主意了,这里最大的一股杆子,唐军说灭就灭,大米虽好,可是没有命享受,怎么算也是不划算的买卖,自然没有多少人会愿意做。
唐军在驻马店留下二千人后,又留下了一半的粮食,另外八千名唐军和二万民夫则押着近十万石剿获的粗粮还有原先的大米重新上路,留下来的唐军马上开始对这群俘虏进行整编,充当驻马店的守卫,这些人对李际遇的忠诚有限,人虽然比留下来的唐军多得多,但也无人敢反对唐军,或者重投李际遇。
各地的杆子听到李际遇被灭,再也无人敢打唐军手中粮食的主意,唐军顺利的到达了归德府,除去路上的损耗和分发的粮食,唐军给李岩带来了十一万石大米,六万石粗粮。
李岩得到报告后大喜,亲自出迎十里,将牛金星等人隆重的迎入了归德府,现在归德府已了聚集了二十万人,其中十万人需要义军救济,每天消耗的粮食不计其数,现在义军已改成每天吃一顿,饥民更是二天才有一顿,义军的存粮却还是日渐减少,眼着就要支撑不住,唐军的到来,犹如一场及时雨,马上解决了义军的困顿。
李岩早已从李仵口中知道了唐军境内的情况,今日的陕西早已不是汉唐时期的山青水秀,到处是黄沙漫地,陕西为朝庭所有时。到处是饥民四起,到了唐军手中,灾荒并没有减少多少。可是能做到各地无流民,这推广新式作物是一方面,唐军将大部分土地从豪户手中收回。重新分给了无地少地地农民又是另一方面。加上限制了最高地租。多种措施实施下来,才有如此效果。
知道了唐军的实际情况,李岩巴不得唐军能早一天来到归德,唐军暂时放弃河南,李岩也能理解,牛金星和李岩以前是乡试同年。两人一叙上此点,交情又胜了几分,李岩招待唐军住下后,马上开始准备迁移。
李岩还没有来归。路上得到唐军救济的饥民就一**往湖北而来,他们全靠唐军分给他们地一斗米才能坚持到达,许多人依靠这点米,支持了十几天,徒步跋涉数百里走到唐军境内,虽然还是有人倒在了路上,但大部分人却安然到达。
这批人来得不多,正好可以给唐军一个实习的机会,他们在湖北停留一天后,马上就被安排北上,汉人故土难离的情结太重,他们虽然逃荒,又得到了唐军地救济,依然打着旱灾一结束,就返回家乡地主意,竟然有一大半地人听到要走数千里,到达寒冷的北方种地,不愿按唐军的安排迁走,千万百计要赖在湖北。
这让唐军的官员不知所措,毕竟河南这些年是十年九灾,唐军给移民的条件又极为优厚,每个到达的移民都可以领取三石粮食,三十亩地,每二户免费发放一头耕牛,头一年所有粮种免费发放,移民所种之地五年赋税全免,这么优厚地条件,唐军的官员从没有想过会有人不愿去,而且不愿去的还占大多数。
负责移民的官员急火了眼,唐军为此耗费了无数地人力物力,若是饥民不愿去,那就白费劲了,唐军好说呆说,许多人干脆躲起来,他们散入到湖北各地,宁愿讨饭也不愿接受唐军的救济,为得就是不去北方。
许多本来听到唐军官员对北方介绍想去的人见到如此情况,也马上动摇了起来,唐军将北方说得如此好,不会是骗我们过去守边吧。
这种情况让主持迁移的刘芳亮差点要急白了头,他只好派人快马加鞭将情况送到西安,让唐王指示下一步如何行动。
报告递了上去,让一心以为河南填东北之事会水到渠成的李鸿基愣了半响,中国的农民有时固执起来还真是可怕,一件本来是你情我愿的事会搞成如此,让李鸿基恼火之极。
他马上给湖北的官员下严令,移民东北的事情不容改变,若是不愿去,官府强执也要实行,若因此流血,官员有功无过,若是担搁了移民,官员有过无功。
此令一下,湖北省的官员全都上阵,刘芳亮更是出动各地的守备军,指定灾民每日必须行走多少路程,否则不给救济,若是还不愿意前行,则直接驱出湖北。
一时之间,本来对唐军全是感激的灾民颇有怨言,他们若能留在湖北,或替人做工,或讨饭,总能养活自己,若是驱到河南,十有**会被饿死,只是在唐军的押送下,即使有怨言也不得不前行,唐军向东北的移民才重新正常运转起来。
这次移民,估计至少会有上百万人之多,唐军在北上的路上,每隔十里便设下一个居点,供移民饮水,吃饭,休息之用,从湖北,陕西,大草原,这样的居点唐军设了上百个之多,为此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统计,为的就是确保移民在路上不要出事,不过,大草原上的居点就没有这么密聚,常常要三四十里才会有一个。
开始由于迁移的人不多,每日只有数千人,唐军应付自如,灾民除了每天行路赶到疲累外,比起他们以前的逃荒,不知好了多少倍,唐军不但沿途供给大米,隔三差五还有肉食,这让被强制迁移的灾民心里的怨言大为减少。
毕竟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如果没有唐军,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就不知倒在哪里了,即使有少部分人还是不满,但一出不驯之词,立马被身边的长辈喝斥,这些长辈经历过许多灾荒,那次不是死里逃生,能得到唐军如此照顾,已是邀天之幸,若是还要怪罪,那就不知好歹了。
这让严阵以待的唐军守备军松了一口气,唐军的移民虽然开头有波澜,但在唐军的强令下,立马顺畅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