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臣领旨!”李过马上出列。
今天老茅有点不舒服,脑袋一直昏昏沉沉,坚持到现在才码完了一章,对不住大家了。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三十二章 双皇会
乾清宫在内庭最前面,是明朝历代皇帝的寝宫,贺小风就将崇祯和他的一干妃嫔,宫女和太监数百人软禁在这里,李过接手后,并没有改变他们囚禁之地。
昨日还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贵妃,今日却是别人的阶下之囚,田妃和袁妃望着皇帝憔悴的面容,不知自己会有什么命运,不由嘤嘤哭泣,外面一队队的唐军近卫军在不停的巡逻,她们就是想死也不成。
崇祯倒是冷静下来,他对自己的生死漠不关心,只是担心几个妃子会失节,未免成为后人的笑柄,只是此时后悔没有早点处置她们也没用,只能等待唐军安排给她们的命运,他已打定主意,一旦自己的妃嫔受辱,他就马上自绝而死。
一阵整齐的脚步直奔乾清宫而来,田妃和袁妃两人马上停止了哭泣,惊恐的望着大门,李过带着十多名近卫军跨门而入,直接来到崇祯身边:“跟我们走一趟。”
崇祯站了起来:“怎么,终于要对朕下手了吗?”
田妃和袁妃两人大惊,紧紧的抱着崇祯的大腿,放声大哭:“皇上,你不能丢下臣妾。”
看着这两个曾经最高贵的女人号啕大哭,李过皱了一下眉:“别叫了,他已不再是皇帝,皇帝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大唐的皇帝陛下。”
两个女人都吃了一惊,抬起头来看着喝斥她们的李过。想起自己已是别人俘虏,若是崇祯走了,唐军更不知会如何对待她们。更是悲从中来,却不敢再哭出声音。
田妃和袁妃嫁给崇祯虽然已过了十年,但她们实际上地年龄才不过二十六七岁。又保养的好。正是最美丽的时候。此时梨花带雨地模样,更显娇娇怯怯,李过看得不由心头一软:“吾皇有令,会好生对待前明宗室和皇帝,让他们尽享富贵,现在只是想见见他而已。尔等又何必如此。
崇祯面无表情:“也罢,朕也想见见这个反贼。”
“大胆!”李过身后的几名唐军士兵见崇祯还敢如此称呼他们的皇帝,心中都急怒交加。
李过抬了一下手,止住了部下地骚动:“成王败寇。尔之太祖,又何尝不是反贼,等下若当着众臣地面再出言不逊,吾皇虽然不会杀你,但下面地人却不一定不会给你苦头吃,你自己好好拈量拈量。”
崇祯不发一言,从抱着他大腿的两个爱妃手中脱身,他在宫中十几年,闭着眼睛也知道在哪个位置,径直朝太和殿而去。
李过一挥手:“跟上。”
崇祯一路走得从容,到了太和殿,看到高据龙椅上的李鸿基时,全身忍不住颤抖,就是这个人,让他丢失了祖宗二百多年的江山,让他成为亡国之君。
崇祯身上此时还穿着明黄色的龙袍,只是头上的金冠却被打掉,满头长发披洒下来,他此时不到三十岁,可是看起来沧老得超过了四十岁,唐军地众大臣看着崇祯狼狈的样子,哄笑起来。
李万成在武将中官职最大,又得跟李鸿基最早的人,在李鸿基面前不象文官那么小心翼翼,见崇祯直直站在那里,走了上去,一拍崇祯的肩膀:“你就是前明皇帝,看你那个熊样,难怪会亡国。”
李万成出身绿林,孔武有力,这一拍,崇祯养尊处优地身体哪里受得了,他的肩膀一沉,差点要摔倒,马世耀、钟华、赵胜,任继荣等一班武将笑得更是欢畅。
魏藻德和张超,李虎等人也陪着干笑,左光先,崔尔达等早先的降将脸上却有点尴尬,李万成还想再拍一下崇祯,李鸿基的声音已传来:“不得对前明皇帝无理!”
李万成悻悻的收回了手,马世耀等人的笑声也收了起来,崇祯强忍着肩膀上传来的疼痛,死死的盯着龙椅上的李鸿基,仿佛要把李鸿基的模样映在心里。李鸿基毫不在意的和崇祯对视。
大臣们拜见皇帝都得低头府地,他登极为帝以来,从来没有一个人敢和他对视,就是皇后和他宠爱的田妃也不行。
崇祯一直以为自己的目光充满威严,此时虽然做了阶下之囚,却不想败给昔日曾是自己手下都司的反贼头目,可是只对视不对一分钟,崇祯的目光就不得不撤离,他从李鸿基目光里没有看到威严,也没敬畏,而是一种充满怜悯的目光。
怜悯,不错是怜悯,这种目光他从来没有见过,却感觉得到,自已是皇帝,大臣,妃嫔们看自己的目光都是惶恐,讨好,此时他虽然失败了,却不需要怜悯,反而分外受不了李鸿基的目光。
李鸿基心中对崇祯确实充满怜悯,这个十七岁登极,初登大宝,便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拿下的皇帝,他日思夜想要中兴大明,大明却在他的手上愈来愈残破,若没有改变,他只能六年后吊死在煤山,自己虽然让他早了六年尝到了亡国的滋味,但却可保他一生无忧,他的几个儿子也不会死于鞑子之手,死时还得不到承认。
李万成看到崇祯站在大殿上一声不吭,忍不住喝道:“还不跪下拜见皇上。”
李鸿基摆了摆手:“不必,来人,给前明皇帝赐坐。”
李鸿基的几名侍卫搬出了一把椅子,崇祯倒是毫不客气的坐了上去。
“朱由检,你可知为何会失去天下?”
崇祯一愣,他想说是天灾,他登极以来,到处是久旱不雨,颗粒无收,弄得饥民四起,终成大患,可是好象又不是,唐军所占正是灾情最严重的几个省份,却在唐军的治理下蒸蒸日上。
是满人,他们年年对关内侵略。让朝庭劳师费饷,不得不一次次加税,使天下更乱。可是满人却在最强盛时让唐军击败,最后连老巢也被端掉。
是大臣误他,自己明明只加一厘。到了他们手里却能榨出一分。多少次为了筹措军费。自己节衣缩食,可是前线传来地消息除了失败还是失败,只是大臣如此,自己就真没有责任吗。
他在遗诏中尽可以指责全是大臣误国,在这个大殿上,他却没有勇气将责任统统推掉。李鸿基见崇祯半天不说话:“也罢,朕要你自己说也是难为你了,朕现加封你为思德侯,你的嫔妃。子女都可迁入侯府,每年给银元二万枚作为生活费用,虽然比不上你在皇宫的生活,但养上你侯府数百人却绰绰有余。”
大明亲王地俸禄是八千石,二万枚银元足可以购买十万石粮食,唐军现在最高的封爵也才是子爵,崇祯一下子封为侯爵,可以说是极尽优厚了。一些降官看崇祯的眼神都充满羡慕,作为一个废帝,能得到如此待遇,千古难得。
许多人心里却还有疑虑,新皇如此做只不过是故作姿态罢了,过不了几年,说不定崇祯就会默默死去,不过,这话只能在心里想想而已。
崇祯在意地却不是这些,他最担心自己地嫔妃会被新皇霸占,见李鸿基亲口许诺他地嫔妃子女可以住在一起,方放下了心,不过,他可不会向李鸿基道谢。
“如今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为免生灵涂炭,思德侯,你可愿意以前明皇帝的名义,敦促关宁铁骑和南方数省向我朝投诚?”
众人都紧紧的盯着崇祯,若不愿意,唐军当然也可以用崇祯的印信,以他的名义让各省和关宁铁骑投降,反正圣旨绝大部分不是皇帝自己所写,只是终究没有皇帝的亲笔来得好。
崇祯思付了半响,点头应充,李鸿基见崇祯倒没有不识时务,微微一笑:“来人,给思德侯准备笔墨。”
几名太监捧着崇祯平时喜爱地毛笔,还是常用的圣旨走了出来,崇祯抬眼一看,正是他平时最信重的曹化淳,王之心等人,崇祯哼了几声。
化淳面有愧色,皇帝命令他带着操练的数万太监作为锦衣卫地后援,一旦锦衣卫不支,他们数万人立马顶上去。
只是唐军近卫军手中的火枪已将他们吓破了胆,看到平时武艺高强的锦衣卫在唐军的火枪下死伤惨重时,一帮太监如何敢抵挡,李过一攻破端门,曹化淳立刻带领太监投降,崇祯寄以希望的号称十万内廷太监根本没有作一下抵挡。
只是崇祯此时看清了这些平时在他面前奴颜婢膝的太监嘴脸也无可奈何,他接过笔和圣旨,思付了一下,写下了两幅圣旨,一幅是写给祖大寿,吴三桂两人,一幅是写给明军还没有投降的各省。
曹化淳小心翼翼的奉着写好的两幅圣旨向龙座走去,李娃一把从曹化淳手上抢过,呈给了李鸿基。
李鸿基打开一看,崇祯的字体可比他漂亮多了,先看给祖大寿,吴三桂两人的那一幅,上面大意道唐取明是天意,天意不可违,为免生灵涂炭,他已下令大明全体向唐军投诚,若两位将军还念他是大明天子,万不可迟疑。
另一幅圣旨意思也差不多,只是对象改为各省的官员,李鸿基看得满意,对宋献策道:“宋爱卿,思德侯刚封,朕也不能给他新建一座府第,你可选一处上好的宅院,改成思德侯府,让思德侯一家今晚就搬过去。”
宋献策也思付不能让崇祯再住在皇宫,马上回禀道:“启禀万岁,今日入城,尚有不少前明官吏抗拒我天军,他们或死或俘,宅院正好空了下来,其中以前明户部尚书倪元的宅院最好,臣以为可以容纳思德侯一家有余。”
“准奏,就将倪府改成思德侯府,为防有人打扰思德侯,金吾将军李过,你从朕的近卫军中选出二百人作为思德侯的护卫,未得思德侯的充许,严禁任何人上门。”
这二百人无疑是对崇祯起监视作用,李过心知肚明:“臣遵旨。”
李鸿基点头:“爱卿现在即可将思德侯一家迁移过去了。”
崇祯从椅子上起身,头也不回的向门外迈去,李万成望着崇祯的背影,张口道:“他奶奶的,谢也不知谢一声,他以为自己还是皇帝吗?”
李鸿基咳了一声,李万成才意识到自己在大殿上说了一句粗话,连忙缩回队列中,李鸿基没有再理他,对一班降臣道:“祖大寿,吴三桂等人离京城不过百里,你们谁人愿意带着圣旨去劝降?”
关宁铁骑向来瞧不起京官,袁崇焕屈死,和京官们推波助澜有很大关系,各个京官和关宁铁骑或多或少有点恩怨,此时他们走投无路,招降是十拿九稳,但大部分人还是不愿意拉下脸来去关宁铁骑的军营,万一关宁铁骑记起旧恨,将他们毒打一顿,只要关宁铁骑愿意投诚,皇帝多半不会追究,那他们的打岂不白挨。
李鸿基没想到关宁铁骑的人缘在京师会如此差,还以为派个降臣过去,他们彼此熟悉应当更好说话,见一众前明降官全不答话,李鸿基有点莫名其妙,送上门的功劳怎么没人要。
李鸿基正要再开口时,杜郧乐颠颠的跑了出来:“回禀皇上,奴婢愿意前往关宁铁骑营中招降。”
李鸿基见官员人没有愿意去,只好点头:“好吧,只要你能顺利让关宁铁骑归降我军,朕会有重赏。”
杜郧大喜:“奴婢谢过万岁爷!”
见到杜郧兴高采烈的模样,降臣中又有人后悔,能得到新皇的赏识比什么都强,到了这个时候,祖大寿和吴三桂两人总不敢杀人,就是被打一顿又如何,一个个盯着皇帝,看还有何事吩咐,一定要抢先接下来。
李鸿基望了望快要暗下来的天色:“各位还要何事要禀?没事便散了吧。”
众人脸上都浮现失望之色,见半响没有人回声,李娃喊了一声:“散朝!”
百官只得鱼贯而出,杜郧刚跨大门一只脚,却被一名侍卫叫住:“皇上有事找你。”
杜郧大喜,连忙跟在侍卫后面,进到了太和殿的侧间,见皇帝坐在那里,杜郧连忙跪下:“奴婢参见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鸿基道:“卿接下招降关宁铁骑的任务,对祖大寿,吴三桂家中可熟悉?”
杜郧忙道:“回禀万岁,奴婢熟悉的很。”
李鸿基忍不住问道:“那你可知吴三桂有没有一个叫陈圆圆的小妾?”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三十三章 钦差
杜郧一愣,皇帝怎么会关心人家的小妾,宫中什么美女会没有,就说田妃,不但人长得漂亮,还多才多艺,才能得到崇祯的宠爱,就是宫中也找不出几个她这样的美人来,皇帝放着这样的美人不要,巴巴问一个还未投降大将的小妾,杜郧虽然疑惑,可不敢问出声来,他摇了摇头:“皇上,臣没有听到吴三桂有叫陈圆圆的小妾,要不,奴婢帮着打听打听。”
李鸿基虽然知道陈圆圆,可不知陈圆圆有多大,几时进的宫,又是什么时候嫁给吴三桂,只是随口问问,听到杜郧的回答,连忙摇头:“不用,朕只是随口问问,卿此去见到祖,吴两位将军,就说朕十分佩服他们抗拒满人的功绩,若能相投,朕可许以三品高位,他日若封爵,也不会少了二位。”
杜郧听得大为羡慕,嘴里唯唯诺诺,李鸿基看了他的神态,心想还得许他点好处他才能实心办事:“卿若办成此事,朕赏银元千枚,绸十匹。”
太监身形残缺,所图无非是钱权,自己不可能象崇祯一样重用太监,此时要用到他,唯有用钱了。杜郧心中却大骂皇帝小气,千枚银元才不过五百两银子,绸十匹也只值一百两银子,他哪会在乎这点钱,口里却只能喜滋滋的道:“多谢万岁厚赐。”
杜郧能如此积极,为的就是能得到皇帝的赏识,重新掌握权势。钱财多少对他来说现在无关紧要。李鸿基又嘱咐了杜郧几句,才让他退下,尽快去关宁铁骑营中传旨。
看到杜郧退了下去。李娃想起皇帝刚才询问起人家地小妾,以为皇帝出来已久,想起女人来了。凑了上去。嘻笑道:“万岁。宫中的女子都在乾清宫后面,要不要挑选几名侍寝。”
此时皇宫中的太监,宫女规模宠大,除去与崇祯有关地数百名后妃宫娥,宫中的女子不下万名,这些人都是各地精挑细选送上来的。自然不出太差,容貌出色地大有人在,远非他在西安地皇宫可比。
李鸿基听得大为意动,但还是克制住了自己。若自己第一天入宫就先选女子侍寝,传了出去难免对百官产生影响,未免会认为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那就大遭特遭了:“算了,朕不需要女子。”
李娃一阵失望,宫中地女子上万名,皇帝如何会用得了这么多,若是皇帝挑选女子,他大有可能获得赏赐,如今皇帝都不动,其他人又如何敢动。
李鸿基好象知道了他的心思,转身道:“传朕命令,唐军所有将士,各人都要严守军纪,不得对京城中的女子侵犯,尤其是看守皇宫的士兵,若有谁违反军纪,朕杀无赦!”
李娃一凛,刚才的小算盘不翼而飞,陈贞慧马上“唆,唆”的写好了诏书,呈给了李鸿基,李鸿基盖上了印,自有侍卫拿出去传旨。
蓟县城外,旌旗飘扬,人喊马嘶,刀剑撞击声和兵卒地喘息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喧嚣与燥动的海洋。
祖大寿和吴三桂的人马就蓟县城外,二人尽起辽东数十万百姓一同随军前行,又有唐军在后面骚扰,行军速度缓慢无比,现在离京师尚有百余里,按现在的速度还需要三天才能到达京师,可是若能尽起精兵前行,刚不消半日即可到达。
从宁远过来地百姓,已行程了上千里,从山海关出发的人群,也走了五六百里,他们全都疲惫不堪,困泛异常,长途跋涉的劳顿却抵不住万分火急的心焦。
即使如此疲惫与心焦,他们却依然井然有序,浩浩的十三大营,按照各自的编队次序整齐划一的前行。
接到诏书时,关宁铁骑只有四万余人,所幸在小凌河与金兵作战,剿获了满人三万多匹上好的战马,一部分补充到关宁铁骑里,还剩下二万多匹好马,祖,吴两人数十万百姓之中挑选出精于骑射的四万人,将关宁铁骑扩充至八万人,只是这次关宁铁骑却不再全是骑兵,而是有二万全是步兵组成。
行程缓慢,祖大寿,吴三桂两人正好让这新编的四万军队边行军,边练习,到了这里,已卓有成效,骑兵方队全是高大骠悍的骏马,一个个方队或持红缨长枪,或清一色的斩将刀,锃亮的铠甲和头盔伴着长途奔袭的汗渍和尘灰,更显英武之气。
步兵方队同样是威风凛凛,一点也不象才成军一个月左右的新丁,面对这支队伍,身后的唐军也产生了敬意,只是若即若离,尽管有几次小规模的接触,却从没有过份相逼。
前方不明,后有追兵,祖大寿和吴三桂两人却相信这次自己还能力挽狂澜,关宁铁骑扩充到前所未有的八万人,唐贼屯于坚城之下日久,只要自己的大军到达,一定可以一举击败唐贼的兵马。
蓟县位于京、津,冀之腹心,南距沧溟,西连太行,东放碣石,北负长城。古来为兵家所必争,两人一到蓟县,就率部停了下来,派出前锋部队打探情况,即消解长途跋涉的疲劳,又可以养精蓄锐。
尽管已十几天没有接到京城的消息,吴三桂却对京师有绝对的信心,京师已久经战阵,又有二十多万兵马,无论如何,守个十天半月没有问题,只要打探清楚,部队养精蓄锐完毕,他就亲率精兵,奔袭一百里,直接杀进唐军的大营,吴三桂胸中已有了一套打败唐军的完整战略。
至于后面跟着的唐军,他们在身后捡了那么多地方,处处要留守,哪还会有多少人,他只要将步兵和一万骑兵留下,完全可以应付。
只是没有得到确切地消息。总是有一点不安,吴三桂、祖大寿、祖可法、刘良臣、方献廷、胡守亮等人全都围坐在中军大帐,等待斥候将前方的信息传回。
刘良臣是直隶总兵刘良佐的弟弟。明崇祯四年在大凌河之役时任游击,随总兵祖大寿投满人,祖大寿借口接家眷重归于明。刘良臣却留了下来。为满人效力。崇祯七年时,满蒙联军在归化城下大败而归,刘良臣见满人大势已去,找到机会脱离满人,重归于明。
祖大寿认为当时投降是自己连累了他,刘良臣能重归于明是他忠心可嘉。对刘良臣反而比以前更是信重。
方献廷原是江苏巡抚地公子,从小与吴三桂意气相投,只是当吴三桂舞枪弄捧时,他则埋首于兵书韬略。史传典籍中,吴三桂少年救父,一举成名,方献廷从江苏直接来到关外,投入吴三桂帐下,两人无话不谈,成了吴三桂的左右手。
胡守亮则是军中谋士出身,从小聪明过人,他的父亲也对他悉心培养,让他饱读兵书,胡守亮不但足智多谋,还精通满语,经常假借经商,进入满洲刺探满人地讯息,也是吴三桂军中不可或缺之人。
从这里到京师,快马不到半天地距离,可是派出地斥候已去了一天,还没有半点消息传回,众人都有点坐立不安,胡守亮忍不住向祖大寿道:“督帅,我有一种不详的预感,若京师有失,如何是好?”
吴三桂马上反应过来:“不可能,唐贼虽然火器犀利,可是京中照样有火器,虽然比起唐贼来说,笨重了点,可是有城墙依靠,决不是唐贼可以轻易攻下的。”
吴三桂不知道的是,城中的火器根本没有发挥一点作用就一个不拿的落到了唐军手中,唐军根本没有攻城,京师就已象一个熟透了地瓜落入了唐军手中。
吴三桂开始还是信心满满,见到斥候迟迟不归,心中也是着慌,与其说是反驳胡守亮,还不如说是给自己增添信心。
虽然他们对皇帝有诸般不满,只是京师若破,他们就如无根的浮萍,在这个忠君为国的时代里,君王和社稷便是军队的灵魂,一旦君王被俘,或被杀,他们便成了孤儿,没有了精神支柱与灵魂,吴三桂尽量将这种可怕地念头驱开。
祖大寿点了点头:“三桂说得有理,我们耐心等一等。”
众人只得继续等待,吴三桂心中却慌乱了起来,脑里总是浮现出胡守亮的那句话,若京师有失,如何是好?若京师有失,如何是好?
他站起身,来回踱了几下,端起桌上的茶碗,呷了一口茶,只觉得一股暧流灌满了全身,浑身都舒坦起来,他向祖大寿请示道:“督帅,我出营走走。”
祖大寿也被吴三桂转得心烦:“嗯,去吧。”
当初袁崇焕被杀时,祖大寿怒而带兵离去,只是接到了袁崇焕的手书,又不得不带兵返回,大凌河一役,他被满人围困,粮绝之后无奈投降,却还是找机会逃回。
他以为自己对皇帝已没有什么君臣之义,为的只是要守住关外这片土地不被鞑子蹂躏,可是一想到贼军可能攻破京城,他为什么也着慌起来,他现在才发现,皇帝就象一座山,这座山虽然有时会砸下石块,将人砸得粉身碎骨,但没有了这座山,他却变得毫无依靠。
吴三桂骑马在大营外来回驰骋十几里,才将胸中的闷气发泄完毕,他已决定了,无论如何,若是明天还没有消息,他将亲率大军赶回京师,这里暂时就留给祖大寿处理吧。
祖大寿虽然是关宁铁骑的名义总督,但实际上的权力却大部分掌握在吴三桂手里,皇帝对祖大寿有隙,对吴三桂却没有,虽然吴三桂和祖大寿有甥舅之亲,崇祯却对他毫不避嫌,正是皇帝对吴三桂的大力提拨,才能使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总兵。
而祖大寿对这个外甥也没有戒备,皇帝想用谁来架空祖大寿都会让祖大寿为了自保,不得不挺尔走险反击,唯有用吴三桂才让祖大寿无可奈何,祖大寿也只能默认这种情况,只做名义上的督帅。
吴三桂正要回营时,前面突然传来了一阵骚动,吵吵嚷嚷起来,吴三桂大讶,命令一个亲兵道:“到前面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那个亲兵拍马上前,很快便提了一个人回来,向吴三桂报告:“启禀将军大人,这个人说带来了皇上的旨意。”
吴三桂大吃一惊,继尔又是大喜,皇上有圣旨来了,对亲兵喝道:“安敢对钦差大人无礼,还不快将钦差放下。”
1...177178179180181...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