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亲兵应了一声:“是。”恶狠狠的对杜郧说道:“你若敢冒充钦差,我一刀砍了你。”
这也难怪亲兵怀疑杜郧的身份,以往哪个太监传旨不是鲜衣怒马,前呼后拥,这个杜郧只有二个随众还不说,连辆象样的马车也没有,前面的明军还从杜郧的随众身上搜出了两把唐军的手枪,问他们却什么也不肯说,坚持要见到祖大寿,吴三桂两人。
杜郧接到皇帝的命令,不敢怠慢,第二天一大早就上路,唐军给他派了二人作护卫,只是杜郧平时坐惯了马车,骑马最多也是走上个十多二十里,还是慢跑,这次要让他骑着快马走上百里,可让杜郧吃足了苦头。
他骑不到二十里,便被颠簸的马背磨破了大腿两侧的皮肤,结果越骑越慢,两名负责保护他的两名唐军只得轮流带着他行走,本来只要半天不到的路程,生生让杜郧拖成了一整天,到了明军军营,杜郧本想大摇大摆的走进去,可是明军根本不相信他们的身份,从两名唐军身上搜出火枪更是让杜郧哑口无言。
面对这些小兵,杜郧可不敢说出来意,否则一旦士兵暴怒起来,把他们杀了也有可能,那岂不冤枉,只得坚持要见到主帅。
明军虽然对杜郧身份怀疑,倒也不敢随便作主,若不是吴三桂看到,杜郧虽然还是能见到吴三桂,只是不知要被明军盘问多久。
看到了吴三桂,杜郧马上惊喜的叫了出来:“吴总兵,是我。”
吴三桂做人比较圆滑,他每次进京都会打点皇帝身边的太监,杜郧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吴三桂如何不认识,见到了杜郧,吴三桂马上相信了他的钦差身份,顿时大喜,对亲兵喝道:“这是杜公公,还不给杜公公赔礼。”
若是平时,杜郧定会不依不饶,乘机敲诈一把,此时却完全没有心情:“吴总兵,祖督帅在哪里,我要宣读皇上的旨意。
吴三桂心中乱跳,不知皇帝在圣旨中会说什么,他急忙将杜郧和两个随众都请到了帅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三十四章 进退无路
听到朝庭派钦差前来,其他等消息心焦的参将,都司,游击将军也都到了帅帐拜见钦差,一时之间,整个帅帐挤了数十人,门外还排了长长的长伍。
杜郧站在帅帐的中央,展开圣旨,祖大寿,吴三桂等人急忙跪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杜郧望着跪了一地的将军,心中突然有一种恶作剧的快感,等下他们听到圣旨不知会有什么反应,是目瞪口呆,还是号啕大哭,或是怒火冲天,想到怒火冲天时,杜郧打了一个寒颤,回头看了看身后的两个唐军护卫,才稳住了神:“怕什么,有唐军作靠山,这些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还敢对自己无理不成。”
众人见杜郧拿着圣旨迟迟不念,不由感到奇怪,祖大寿抬起头来,看到杜郧脸上变幻不定,不由催道:“杜公公,圣旨上怎么说?”
杜郧清了清嗓子,念了起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免生灵涂炭,以减朕的罪孽,着令辽东统帅祖大寿,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等人,接旨后即向新朝投诚,钦此。”
杜郧将圣旨念完,帅帐内一片寂静,许多人面如死灰,杜郧将圣旨重新卷起,正要交给祖大寿时,吴三桂一把抢过,拿着圣旨快速看了一遍,嘴里大叫:“这不可能,这不可能。”
吴三桂当然见过皇帝的笔迹,看着上面一个个熟悉地笔体。吴三桂心中一口逆血喷出,将手中的圣旨染红,他大叫一声。往后便倒。
众人连忙七手八脚的将吴三桂扶住,祖大寿从吴三桂手中接过圣旨,一边看一边流泪:“皇上。皇上。”喊个不停。
只有胡守亮最冷静。他从容地站起身。从祖大寿手上接过圣旨,又从帅帐里翻出了崇祯以前给关宁铁骑下的旨意,一一比对,心中再无疑虑,京城陷落,皇帝落入唐军手中。已是板上钉钉。
杜郧看着帅帐内一众人哭的哭,呆地呆,吴三桂晕了过去,祖大寿又正在老泪纵横。心中纳闷,不就是京师被破吗,除了吴三桂,他们地家眷大部分不在京师,再说唐军对京师算得上秋毫无犯,值得如此吗?
只是没有一个人理他,他见众人反应如此激烈,生怕会触怒帐内众人,倒也不敢摧促,胡守亮瞥见杜郧和两个唐军还站在帅帐中央,叫来一队士兵,吩咐带他们出去。
杜郧知道他们要商议,不敢逞强,乖乖地跟着这队明军走出了帅帐。
吴三桂悠悠醒转,胡守亮急忙道:“大人,京师即失,我军已无进路,退路也被唐军所堵,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还请大人振作起来,拿个主意才是。”
吴三桂道:“我心已乱,你找督帅吧。”
胡守亮又将话对祖大寿说一遍,祖大寿却只是摇头,胡守亮大急:“京师即失,皇上也落入贼手,我等不思为君父报仇,何必效女儿一般嘀哭。”
吴三桂稍为振作一点:“胡参军有理,只是皇上在唐贼手中,我们又如何替君父报仇。”
方献廷突然道:“皇上在唐贼手中不错,只是三位皇子却不一定也在唐贼手中,只要有一人逃出来,我等可拥立新主,打回京师。”
“打回京师,打回京师!”一时众人好象找到了目标,群情汹涌。
关宁铁骑一向被视为大明的擎天支柱,对唐军也没有大规模交过手,认为唐军和一般的乱臣贼子,只不过战力稍为强一点,若以前还对唐军有顾虑,在大陵河畔消灭数万满洲铁骑后,关宁铁骑已将这种顾虑丢之脑后,唐军攻占了满人的老巢,他们也只是认为唐军捡了自己的便宜,如今要自己去投降唐军,又如何低得下头。
“可是皇上下令让我等投诚,我等若不遵从,岂不是无君无父。”刘良臣的话让大家狂热地脑子清醒了下来。
刘良臣可是深知唐军厉害,当年在归化城下,满蒙联军正是最盛之时,总共十万大军在唐军的炮火下狼狈而逃,那惊天动地的炮火仿佛就在眼前,现在的唐军只会比以前更强大,对方还占有坚城,关宁铁骑虽然有八万之众,可新兵占了一半,又如何会是唐军对手。
“皇上已在敌人手中,下过地圣旨如何算数,各位莫非忘了当年的土木堡之变,我大明皇帝照样被擒,若是因为皇帝被擒就投降,大明早亡,如何又会延续到今天。”胡守亮冷静的反驳。
“对啊,此刻正是我等力挽狂澜之时,大家万不可泄气。”方献廷马上给众人鼓劲。
众人的眼神顿时亮了起来,若能挽狂澜不倒,日后必成为千古名臣,留名青史。
刘良臣心想这如何相同,土木堡之变,只是皇帝一时糊涂,听信了太监的话,才会大败,可大明的实力远胜鞑靼人,如今大明已千疮百孔,大势已去,京城都已攻破,挽狂澜不倒,无异于痴人说梦,只是此时众人的情绪都让胡,方两人鼓动起来,他不敢将自己的想法再宣诸于口。
吴三桂经历了刚才的波动,冷静下来,他拒绝了旁人的搀扶:“胡,方两位参军所言有语,目前皇上已落入唐贼手中,但三个皇子却有可能走脱,如今我等不用操之过急,先从杜公公哪里套出三个皇子的下落再说,若是三个皇子也全在唐贼手中,那大明休已,我等再投降不迟,若是有皇子侥幸逃了出来,我等要尽快寻获到军中,再立新主。”
众人见吴三桂定了下来,不再言语,吴三桂转向祖大寿:“督帅以为如何?”
祖大寿叹了一口气:“也只有如此了。”
吴三桂马上要各人下去安抚帐下地士兵。等有了确切消息再议。
等众人都下去,吴三桂和胡守亮,方献廷等人却相对无语。形势的险恶,他们如何会不清楚,京师被破。皇帝被擒。天下必定振动。人心思变,即使三位皇子逃出来又如何,关宁铁骑即使齐整又如何,没有稳定的地盘,靠着所带地军粮,一月后也会食尽。到时不用唐军来攻,军队就会因缺粮而崩溃。
关宁铁骑此时其实已陷入死地,只是刚才不如此说,军心恐怕马上就会散去。连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
胡守亮道:“大人,我去将杜郧带来,询问一下京师详情。”
吴三桂点了点头,不久杜郧就重新被请到了大帐,帐内已摆满了一桌酒菜,吴三桂笑容满面:“杜公公,来,快请坐。”
杜郧赶了一天路,正是饥肠露露,见到了酒菜,顿时大喜,他刚才和两名唐军被押到一个小帐软禁了起来,心中还忐忑不安,见到了吴三桂招待,以为吴三桂已答应投降,遂毫不客气,高据首座,用手拿起筷子,开始狼吞虎咽。
吴三桂亲自给他斟酒,杜郧左一杯,右一杯,很快吃了个半饱,瞥见祖大寿不在桌上,才道:“吴将军,祖帅莫非看不起杜某,为何不见他的身影。”
吴三桂笑道:“公公见谅,祖帅身体有些不适,已去休息了。”
杜郧抹了抹嘴:“也罢,你们这些武将就是死脑筋,前明皇帝自作自受才失去江山,如今我大唐皇帝英武,一统天下势在必得,你们改换门庭不失富贵,又有何伤心?”
胡守亮和方献廷听到杜郧说出如此露骨无耻之言,都气得全身发抖,只是此时有事要求到杜郧,只得暗自忍耐。
吴三桂不答:“来,杜公公,喝酒,喝酒。”
杜郧眉开眼笑:“好,好。”举起杯子又是一干而尽。
看杜郧吃得差不多,吴三桂才小心问道:“杜公公,京师坚固无比,又有众多兵马,不知为何唐皇能如此迅速攻下京城。”
杜郧不敢说是自己以为杨嗣昌地援军来了,才打开了外城,只是含糊道:“皇上是真命天子,自然有上天保佑,我也是昨日才知道,皇上十几天前其实只派了一万兵马就将京师困住,大军一直在围困杨嗣昌地队伍,杨嗣昌被灭后,皇上只到了一天,京师三大营就一起投降,皇上没动一兵一卒就得到了京城。”
吴三桂,胡守亮,方献廷都听得心中发冷,杨嗣昌也被唐军灭了,大明还有何力量可以阻挡唐军取得天下,他们心中对献城地三大营统领大骂不止,否则,无论如何也可以守到关宁铁骑的到来。
“公公从京中来,不知现在京中情形如何,我家府上又如何?”
“甚好,甚好,京中百姓箪食壶浆迎接吾皇入京,吾皇也下令,进入京师,对百姓秋毫无犯,我来之前还到府中看过老太爷,他托我给将军带话,唐皇是天命之主,将军万不可抗拒。”后面的话纯粹是杜郧胡说八道,他接到皇帝的旨意,第二天一大早就骑马赶来,哪有时间去吴府。
吴三桂却松了一口气:“杜公公,即然前明皇帝被擒,那他三个皇子可有逃脱?”
杜郧摇了摇头:“这咱家可就不知道了,三个皇子被李国祯带出了皇宫,皇上已下令有收留三位皇子者,只要向唐军献出即可不追究,咱家从天一亮就出城,急匆匆赶来见将军,如何会得知后面的情景,想必现在三个皇子已和前明皇帝团圆了吧?”
胡守亮,方献廷等人都长吸了一口气,总算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三位皇子没还有落到唐军手中,可是想到杨嗣昌被击败,他们的心情又沉重起来,既使皇子已到了他们军中,恐怕也回天无力。
杜郧见吴三桂问了这么多,开口道:“吴将军,新皇对你和祖帅都很是器重,夸你们抵御鞑靼人功不可没,亲口许下三品高位,日后还有封爵之日,他日飞黄腾达之时,可别忘了咱家。”
吴三桂点头微笑:“好说,好说,来人,送杜公公去休息。”
杜郧已喝得醉惺惺地,站了起来,拍着吴三桂的肩膀:“吴将军,咱们很快又是同僚了。”吴三桂不动声色的避开,使了个眼色,让亲兵扶着杜郧下去。
祖大寿和祖可法向帐后走了出来,祖大寿脸沉如水:“三桂,如今虽说三个皇子还可能没有落到唐军手中,我看也是早晚之事,就算他们能逃出来,大明也没救了,老夫已老了,早在十年前就该追随袁督师而去,多活了十年,死不足惜,你还年轻,今上又非明主,何去何从,你自己拿主意吧。”
吴三桂清了清嗓子:“舅舅,甥儿到底年轻,所经事情太少,若是说得不对,还请舅舅为甥儿指点一二,现在国破家亡,皇上被擒,我等关宁铁骑犹如雨打浮萍,无所依托,退路又断,若不投降,绝无生机,只是若凭着一纸诏书就投降,未免不甘,新朝也不会对我们重视,以后关宁铁骑的命运堪犹,新朝必定会将我们打散,削弱,纵然甥儿因此才能得保性命,也绝不愿这支铁骑淹没。”说到这,吴三桂地脸色潮红,激动起来。
祖大寿望着吴三桂激动的脸色,点了点头:“那又该如何是好?”
“打!”吴三桂说得斩钉截铁。
祖可法愕然道:“打?三桂,你刚才说不投降,绝无生机,为何又要打,难道为了意气,就可以让大家都陪上性命么?”
祖大寿却道:“说下去。”
吴三桂道:“打,却不是不投降,这一仗我们是不得不打,唯有打一仗才能让唐军知道我等的实力,日后投诚,新朝也会顾忌我们的战力,不会随便拆散我们,也能为大伙博得一个好的前程,当然,如果唐军不堪一击,又另当别论。”
胡守亮却担心道:“将军,你的家人都在北京,若是唐军用将军的家人来威胁我等投降,又如何是好。”
吴三桂默然半响:“若真是如此,三桂只能做一个不孝之子,我身为统帅,决不能为了一已之私,将整个关辽铁骑葬送,若唐军还想招降我,必不会害我家人。”
胡守亮,方献廷都看到了吴三桂眼中的狠意,难怪年纪轻轻就能成为这支天下铁骑的统帅。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三十五章 吴府
京城初期的慌乱已经过去,唐军进城后,除了外城开始有点骚乱外,内城简直波澜不惊,前三天,还有一队队的唐军士兵巡逻,现在巡逻的士兵已撤去,京城的秩序完全恢复了正常,这次的改朝换代好多人就象是做梦一样,过了一天,二百七十年的明王朝就轰然倒塌,换成了现在的大唐。
若不是大街上到处贴着大唐的各种布告,大家都会有错觉,这莫不还是大明的天下,不过,随着唐军各种条例的颁布,大家很快就感觉到了新朝新气象,首先是城门税取消了,除了大宗的贵重货物,人们出入京师不需要再交一个铜板的税钱,乡下的农民挑点鸡、鸭、青菜、柴火进城也不用交一个子儿。
接着各种人头税,婚丧嫁娶税,养猪税等等一概取消,同时唐军宣布将农税定为十取一,交易税除了一些特殊商品如茶,盐外,也定为十取一。
这些利益都是实实在在的,除了交易税比原先高了不少,有人欢喜有人忧外,其他每一样都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护,京城的百姓马上就感谢起唐军来,将明朝丢到了脑后。
与京城普通百姓的兴高采烈不同,明朝的那些皇亲国戚,那贵子弟却大多惶恐不安,唐军并没有抓捕他们,也没说对他们如何处理,他们每天都是心惊胆战,梦见唐军破门而入,向他们举起了血淋淋地刀。
确实。他们在前朝享尽荣华富贵,又一个个家财万贯,于情于理唐军都没有理由放过他们。其中以国丈周奎和田宏遇最为烦恼。
李国校将太子,皇三子永王,皇四子定王带出了宫中。却发觉无处可去。街上到处是唐军。他的家里肯定不能回,后来实在无法,他将人带到了城中的白马寺藏了起来。
白马寺主持方静是李国校地好友,听到三人是皇子,将三人藏在禅房中,忐忑不安的等待唐军的搜查。哪知三四天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李国校不敢出门,让方静派了几个小沙弥出去打探情况。
打探地情况大出李国祯地意料。崇祯没死,被大唐封为思德侯,三个皇子唐军只贴出布告,却没有大搜捕,而且街上大规模巡逻地唐军到了第三天就撤消了,这让李国祯胆大了不少。他暗付白马寺不是久留之地,遂偷偷摸摸带着三个皇子趁夜来到周奎府中。
周奎听到女儿死了,倒是流下几颗老泪,靠着女儿是皇后,周奎没少贪便宜,只是此时见到太子登门,却犹如烦手山芋,推脱不过后,只得将太子和另一个外孙永王留了下来,至于定王却是田贵妃的儿子,他无论如何也不肯留。
李国校无奈,只得把定王带到了田弘遇的府中,田弘遇顿时和周奎有了同样的烦恼,一边是自己的至亲骨肉,一边是性命和家财,殊轻殊重,两人当然分得清,几个皇子只在他们的外公家住了两天,又被两家双双献了出来。
唐军地公告贴出了六天,三个皇子就全部落网,李鸿基听到三个皇子被抓,倒是没有为难他们,他也没有时间召见,命人把他们全都送到了思德侯府。
崇祯看到三个分别数日的儿子,心中又喜又悲,喜的是他们没有死于乱军之中,全家得以团圆,悲的是三个儿子被唐军一网打尽,他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若是哪天唐军认为他们没用,一杯毒酒就可以让他们全部命丧黄泉。
由于文官们大部分留在西安,京师初定,事务特别烦多,宋献策,陈贞慧等人忙得团团转,李鸿基也一刻不得空闲,发布各类公告,接见前明地降官,派出各路使者对山东,河南,山西等地进行招降。
到了第七天,李鸿基才稍为空闲,找来情报部左侍郎贺珍询问关宁铁骑的事。贺珍本来一直负责江南的情报网,这次唐军攻下京师,他得到消息,也跟到了京城。
数万关宁铁骑,就在离北京一百里外,精骑半天就可以直达城下,情报部当然的死死盯着,听到皇帝询问,贺珍连忙回道:“禀万岁,关宁铁骑一直驻在蓟县。”
李鸿基大感奇怪:“即不前进,也不后退,祖,吴二人搞什么鬼,朕派出去招降的人没到他们营中吗,为什么没有回应?”
贺珍回道:“禀万岁,杜郧已到他们营中五天了,生不见人,死不见鬼。”
京师平定,下一步就要趁江南空虚,席卷江南,虽然现在崇祯父子都在唐军手中,唐军也派出了招降使者,各省没有见到唐军真正的实力却不一定会投降,若是等他们再推举出一个皇帝,有了统一的领导,必定大大增加平定江南的代价,这是唐军不能容忍的。
唐军其实没有时间在京师担搁多久,若是关宁铁骑不投降,唐军也不能放心率大军出击江南,势必先灭了关宁铁骑不可。
李鸿基以为崇祯没死,祖,吴两人又没有清兵投靠,一定会降,才只派出一个太监拿崇祯的旨意过去宣读,现在看来,祖,吴两人恐怕另有算盘,不能不防。
李鸿基转向旁边沉思的宋献策:“宋爱卿,你看吴三桂等人是何意?”
宋献策身为文官之首,这些天比李鸿基还忙,每天只睡两个时辰,此即面容憔悴得不成模样,加上他矮小的身材,大大的脑袋,若是晚上遇到,恐怕多数人会认为见到了鬼。
听到皇帝的问话,宋献策道:“回禀万岁,臣猜吴三桂如此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嫌万岁给他封的官太小,不愿意来,想等万岁再加封,另一种是吴三桂已决定和大明共存亡。他自知攻不下京师,想等万岁提兵去攻,他好以逸待劳。”
吴三桂会和大明共存亡吗。李鸿基摇了摇头,恐怕他多半是为了自己地荣华富贵作想,要不然也不会等到康熙要削番时才造反:“那爱卿认为他哪种情况多一点?”
宋献策道:“恐怕还是前一种。吴三桂是员良将。他不会不知道和我军的差距。若万岁不是急于领兵南下削平江南,只要对他不理不睬,过个数月,他的部众就会陷入饥饿中,自散而去。”
李鸿基道:“若朕再给祖,吴二人一道旨意。加封他们为二品大员,封伯爵衔,吴三桂,祖大寿可会来降?”
宋献策摇了摇头:“恐怕还得给他统兵之权。让他地关宁军自成体系,如此一来,我军许多将士都还没有封爵,恐怕会有人不服,而且让他关宁军自成体系,终究是个隐患。”
李鸿基考虑半响:“那就只有用武力一途了,宋爱卿,大明的京师就暂时由你住持,朕明天亲率大军会一会这个吴三桂。”
宋献策忙道:“万岁,京师刚定,万岁如何能轻动,不如遣威卫大将军李万成率大军过去即可。”
李鸿基摇了摇头:“不,若是派李万成,那只有彻底剿灭这支关宁铁骑了,它到底抵挡过满人十几年,功不可没,朕不忍心这支队伍毁灭,还是朕亲自去好了。”
想起这支队伍后面又成为满清的帮凶,李鸿基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宋献策建议道:“万岁既然还想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地老父吴襄,兄弟妻儿都在京城,明日不如将他们带到军中,若吴三桂不降,正好可以用他们地人头来祭旗。”
李鸿基却知道若吴三桂不肯降,当着他地面杀了吴襄也没用,想了想,对李娃道:“传吴襄来见朕。”
吴府大堂内,一切显得那么寂寥与空寂,几个家丁没精打采的守在门口,唐军进城那天,吴府上下受惊非小,谁都知道吴府的少主人是赫赫有名的山海关总兵,大明朝的擎天巨柱,若是唐军有意要找前朝官吏算帐,吴府怎么也逃不掉。
好在唐军的军纪看来很好,新皇帝也没有要追究前朝官吏地意思,第二天就派人通知府上,要招降吴三桂,让老主人能写一封家信去劝降。大家都松了口气,即然得到了新朝的看重,那吴府就还能辉煌下去。
吴襄在堂中却忧心仲仲,从吴三桂率五十名家兵冲进数万人的满营救自己,自己就知道儿子已经长大,可以继承父业,果然,到了十九岁,儿子就升为辽东总兵官,自己得已放心退休,只是他知道自己这个父亲的权威在儿子面前不可以再摆了,若是儿子决定地事,他再劝也拉不回来。
如今自己的家书已写出去三天,早到儿子手中,可是却没有一点反应,吴襄知道儿子已经不管老父的死活了,可是他却不能不为这个最看重的儿子忧心,唐军如日中天,单靠无根无萍的关宁铁骑如何挡得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