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他不知儿子有何打算,但已看出,若儿子不投降,唯有覆灭一途,他发现儿子没有降意后,几天都是茶饭不思,在大堂走来走去。
突然一阵清晰的马蹄声传来,凭他多年从军的经验,吴襄断定马蹄声由远而近,是直冲吴府而来,他连忙对第三子道:“辅儿,你去看看来的是什么人。”
唐军进城后,从第四天就放开了城门,充许京城的人自由进出,只对前朝的皇亲国戚,大臣那贵们作了限制,应此有人骑马来访也不一定是大事。
这次人来的很快,吴三辅还没有出门,吴襄就听到门口下马和兵器撞击的声音,有人在问:“这里可是吴襄府第?”
家丁的声音响起:“正是,请问大人有何事?”
吴襄心中一紧,带有兵器,家丁还如此问,来的肯定是唐军无疑,该来的总要来,他快步向门口走去,刚出几步,听到一阵脚步急匆匆的向内走来,还夹杂着家丁惶急的喊声:“还没有通报老爷,你们不能进去。”
声音一落,吴襄看到十几个年轻的唐军走进了院子,为首一人盯了吴襄一眼,问道:“你可是吴襄?”
吴襄连忙回答:“正是老夫?”
“那好,跟我们走吧,皇上要见你。”
吴襄心中大惊,竟然是大唐的皇帝要见自己,他左思右想,也不知大唐的皇帝为什么会见自己,不过,竟然大唐皇帝肯见自己,那么局势就没坏,至少家中是安全的,他整了整衣服:“老朽穿着太过简陋,换过衣服马上就来。”
唐军却没有时间等他了:“快走,皇上时间何等宝贵,还要等你换衣不成?”架起他就向门口走去,到了门口,直接拉过来一匹马,让他坐了上去。
吴府的家人听说是大唐皇帝来请,一个个都吓呆了,只能看着老爷被架上马背,渐渐远去,不知是祸是福。
吴襄虽然老了,但从军数十年,底子还在,骑在马上毫不费力的到了大明门,随着带路的唐军一步步的走到了太和殿,此时太和殿上的龙椅却是空空荡荡的,唐军将他引到了侧门,吴襄见到了一个身穿龙袍的人影坐在中间,不敢细看,马上跪下:“草民拜见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鸿基看到吴襄已胡子花白,将声音放柔:“起来吧,不用多礼。”
吴襄回过礼后才敢战战兢兢的站起来,李鸿基的声音传了过来:“今日请你来,实为令郎之事,大唐取代大明已成定局,朕已派人向他招降,他却毫无音讯,朕没有那么多耐心慢慢等他,明天朕会亲领大军去会会令郎,若他还不投降,朕唯有击破他。
李鸿基的话一落,吴襄跪在地上拼命磕头:“皇上息怒,犬子无状,敢抗拒皇上天兵,草民罪该万死。”
“虽说养不教,父之过,但朕也不会拿令郎的事往你身上搁,今日叫你来,是想让你先去令郎军营一趟,告诉祖,吴二人,若现在投降,朕还可给他们三品高官,他日封爵亦少不了他们一份,若等到明天兵戎相见,那朕就不会再允许他们降了。”
吴襄惊讶的张口了嘴:“皇上是让草民到犬子军营?”
宋献策也吃了一惊,如此重要的一个人质如何可以放走,拼命和皇帝打眼色,李鸿基却视若末见:“正是,你若劝不动令郎,如果回来,朕不怪你,亦可以保你平安,若你不回来,那就视为以朕为敌,朕击破关宁军,你也逃不了。”
吴襄只得连道:“草民不敢,草民不敢。”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三十六章 偶像
等吴襄退下,宋献策不由埋怨道,“皇上怎可放了吴襄?”
李鸿基一笑:“为何放不得?”
宋献策正要说可以拿他作人质时,突然想起吴三桂早就知道吴襄在京中,他不投降,必定会连累老父,即如此,吴三桂恐怕是不以老父家人的牲命为重了。
想起吴三桂是天下传扬的大孝子,宋献策对自己以前的判断不由疑惑起来,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难道吴三桂对明王朝忠到如此地步。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倘使当时身先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听到宋献策怀疑先前的判断,李鸿基脱口念出了这首诗。
十几岁的少年正是热血沸腾时,可以为老父不顾性命,现在的吴三桂虽然只有二十六岁,却已在官场中打滚了十几年,早已不是当初的热血少年,恐怕把自己的功名利禄看得比什么都重,不顾老父的性命,又如何会对大明死忠。
李鸿基派吴襄过去劝降,就是要向他表明自己的态度,这里没有他讨价还价的余地,他想待价而沽,想都不要想,若明天他还看不清形势,自己正好拿他作个榜样,震摄江南各省,不许他再降确实不是虚言。
只是以后评论吴三桂,恐怕会把他当成大明的忠臣义士了,想到这里,李鸿基不由哑然失笑,吴三桂,是不是做大明的忠臣,就看你明天地选择了。
吴襄回到府中。只是匆匆交待一下,就骑马出城,他从皇帝的话中听出没有虚语。虽然皇帝说保证他的安危,但儿子真不降,他以后必定会活在战战兢兢中。
第二天一大早。皇帝就亲率四万野战军和二万近卫军出师。田见秀。左光先,马世耀等大将随行,宋献策,李万成,李过等人留守京师,总共六万大军浩浩荡荡穿城而过。居民得到消息,都围在道路两旁观看。
六万人,全都骑着高大骠悍地骏马,清一色的黑色盔甲。每人高举着闪闪发亮的斩马刀,马地左侧挂着一支火枪,数十万支马蹄整齐地踏在京城地街道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让那些对大明还有幻想的人面如死灰。
李鸿基的马车经过时,无数“万岁,万岁!”的声音响起,不论是情愿,或是不情愿,所有人都跪了下来,直到望不到皇帝的车驾才起身,唐军并没有强迫他们做,到京城也才不过第八天,虽然唐军发布了许多有利百姓地政策,但若说百姓都是真心实情的下跪,李鸿基压根不信,中国的百姓对皇权只是习惯性的膜拜而已。
唐军进城时,虽然人数远比这要多,但大多数百姓都忙着躲避战火,哪敢观看唐军地模样,如今他们已是唐军治下的人,自然可以放心观看,一个个都发出啧啧称奇的声音。
最令人震憾的还是中间由马拉着的五百多门大炮,这些漆黑发亮的炮身闪着金属的光泽,黝黑的炮口直对着天空,虽然大多数是小炮,但有四十多门重炮长达一丈多的炮身却比大明的红衣大炮不逊多让。
这四十多门重炮李鸿基并不打算带着去对付吴三桂,只是百姓看大炮厉不厉害主要看炮身的大小,李鸿基有意让百姓看到唐军的军容,增加对新朝的信心,自然队列中少不了重炮,其实除了攻打城墙,小炮远比重炮好用,它的灵活性,射速远不是重炮能比。
蓟县只是一个小城,单是吴三桂的八万大军就没法容纳,莫说还有数十万百姓,这次作战根本不需要攻城,正好用到小炮,李鸿基一下子带了四百余门,若吴三桂不愿投降,这些大炮一分钟之内可以发射四千发炮弹,无论关宁铁骑如何精锐,恐怕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根本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
出了京师的西直门,唐军就加快了脚步,六万铁骑跋涉在春夏相交的平原上,平原上的青草长得密密实实,唐军的铁骑一过,将之重新踏成平地。
出了京师,数十里外就是顺义,顺义在春秋战国时地属燕国,汉时属渔阳郡,唐初于此置顺州,明初改为顺义县,京东第一大河潮白河纵贯中部,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质清纯,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
唐军拿下了京城,这里的大明县令就已投降,唐军派了一个校尉带着一百余人接管,县令仍为原职,听到皇帝率大军经过,连忙率着县城中的衙役,军士在潮白河上迎接。
李鸿基并没有时间理他,大军毫不停留的往前赶去,中午时分,已到了蓟县相交的平谷县,李鸿基命令大军停在平谷县打尖休整。
平谷和蓟县有盘山相隔,盘山最高峰达八百六十余米,整个盘山蜿蜒盘踊,“形无定向势如龙,“故名盘龙山。因它一峰独起,独立无依,蜂窝莲瓣,四面如一,又名四正山。因它位于古无终国,别名无终山,后来简称为盘山。
盘山北边有黄崖关长城,黄崖关长城以关城为中心,向洞河两崖延伸,东至半拉缸山,有悬崖为屏;西抵王弗顶山,有峭壁为倚。不过,这段长城却是用来抵御北方,并非是用来隔断平谷和蓟县。
李鸿基却不敢大意,盘山毕竟有地利之便,吴三桂若要交战,若将战场选在这里还是会让李鸿基头痛,山上到底不比平原,马匹失去了用武之地,唐军靠着火枪,在山上交战比平原还要沾便宜,只是时间却有可能要拖长。、
盘山虽然到处都可以行军,但只要吴三桂派兵将行军的道路处处堵住,不将他派出的人消灭,唐军就根本无法通行。关宁军有八万多人,要多少时间才能一点点消灭。
在平谷县休整一个时辰后,恢复精力地唐军派出先锋部队先到达盘山。山中并无明军的一人一马,连黄涯关的守军也撤退,吴三桂并不是要防守。小小地蓟县如何能容纳辽东过来的数十万军民。就算他能守住盘山又如何。唐军的后路已到了他地屁股底下,守了西边,守不了东边,两边都守住,他也只能困死。
吴三桂干脆撤军,将军队摆在了蓟县开阔地平原上。等待唐潭兜到来,只要能小挫一下唐军,就向唐军投降。
只是等到李鸿基的大军刚过盘山时,杜郧已到了李鸿基的军前:“皇上。大喜,大喜,祖大寿,吴三桂已答应归降了。”
李鸿基“嗯“了一声,脸上丝毫没有什么喜色,吴三桂,果然是不见棺材不落泪,非要逼朕带着大军,你才投降。
杜郧这几天受了不少苦,第一天还被吴三桂等人捧为上宾,第二天,杜郧去摧促吴三桂回京向皇帝投诚时,吴三桂却变了脸,将杜郧和两个唐军重新关了起来,杜郧吓了个半死,以为这次必定会没命,苦苦哀求看守的军士向吴三桂求情。
吴三桂虽然把他关了起来,却并没有折磨他,只是心灵上的恐惧让他一日怕过一日,今天一大早明军放他时,杜郧还以为要杀他,更是吓了个半死,后来听到明军是要归降时才放下了心。
见皇帝亲率大军过来,杜郧忙跑过来想向皇帝表功,没想到皇帝的反应大出他意料,呆了一下才道:“莫非皇上不高兴?”
“没有,朕心中还是很高兴,爱卿辛苦了。”
“皇上,奴才差点就看不到了你。”杜郧“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只要皇帝再问一声出了什么事,他就可以把这几天怎么和吴三桂斗智斗勇,吴三桂从怎么倨傲不驯,到后来的俯首听命说一遍。
只是他哭了数声,也没有听到皇帝的问话,不由抬头向皇帝看了一眼,见皇帝似笑非笑的看着他,自己地所作所为仿佛一切都被看穿,再也哭不下去。
“好了,你下去吧,回京后朕会给你赏赐。”
杜郧被吴三桂放了出来,就临时编了一肚子话,就博个奇功,没想到皇帝根本不听他诉说,只得怏怏而去。
吴三桂的如意算盘打得虽好,昨天吴襄连夜赶来却打破了他的幻想,皇帝亲自带队来攻,一天之内不投降就不再受降,听到吴襄此话,许多将领都吓得惊惶失措。待价而沽的心情再也没有了。
吴三桂在蓟县当然不能闲着,斥候一波一波的往京城派,由于唐军已放开了全城,加上唐军刚接手城防,吴三桂的斥候要混进京里并不困难,他和京城中的消息一直畅通。
得知京城这么快就平定了下来,各个将领对唐军已佩服万分,三个皇子落入唐军手中的消息更是让明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改朝换代是确定无疑了,没有多少人愿意明知必败还要与唐军作战,支持他们作战的理由无非是招降的待遇更好一点。
如今皇帝亲自带兵前来,他们再不投降就是不识抬举了,想小挫对方后再投降,简直是妄想,皇帝是不会容忍自己失败的,就是他们能小挫唐军,只会让皇帝调集更多的兵马,直到把他们消灭为此。
吴三桂和众将商议了一晚,最后只能宣布投降,不过,吴三桂还是心有不甘,才先放杜郧回去,他要先看看唐军的军容,是不是值得他投降,他心中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若是有机可乘……
盘山离吴三桂的大营还有二十里,李鸿基吩咐前军的田见秀不可懈怠,保持随时可战斗的状态,吴三桂说要投降,竟然只派自己的使者回来,他自已的人一个都不派,安知真假?
不到一个时辰,唐军数万大军已来到了关宁铁骑的前沿,六万大军排列的整整齐齐,压迫的前头明军喘不过气来,尤其令明军沮丧的,唐军前方一分,从后面一下子推出了四百多门大炮。
祖大寿,吴三桂等人都看得头皮发麻,这些大炮若一齐开火,他这连营数十里,兵民一起的大营非炸营不可,到时不用唐军来攻,自相践踏就有可以死伤一半人。
一名唐军走到了中间:“祖大寿,吴三桂何在?即要投降,还不令全军放下兵器过来拜见万岁。”
吴三桂向身后的众人扫了一眼,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看着唐军的大炮,毫无战意,胡守亮和方献廷两人看到他的目光,也低下了头,他知道投降已不可免,索性做得大方一点:“传我将令,所有人放下兵器,参将以上将领都随我拜见皇帝陛下!”
吴三桂的将令一下,到处传来了哗哗的兵器碰地声,长枪,大刀,佩剑刹时丢了一地,八万关宁铁骑全都两手空空。
田见秀在前面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忙派人向李鸿基报告:“万岁,关宁军放下了兵刀。”
不一会儿,又派人报告:“万岁,对面营垒里出来了数十骑,好象都是明军的大将。”
至此,李鸿基才相信吴三桂真得是要降:“传朕旨意,放开中军,列队欢迎关宁铁骑归降我军。”
前面的野战军,近卫军哗的一声让开了一条数里长的路,直通到皇帝的车驾前,吴三桂等人到了唐军面前,忙甩蹬下马,将身上所有的兵器都交给了来搜查的唐军士兵,才沿着唐军让开的通道向皇帝的车驾走去。
许多明军将领到了唐军跟前,忍不住向中军的大炮看去,心中暗暗庆幸不已,吴三桂和祖大寿走在最前头,目不斜视,祖大寿成名数十年,相貌堂堂,一张国字脸,颌下短而硬的胡须已经半白,头戴铁盔,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显得宝刀未老,端是一员悍将。
唐军的目光却多数集中在年轻的吴三桂身上,少年的武状元,率五十骑孤骑救父,十九岁成为大明辽东的总兵官,英俊的相貌,有人写诗赞他白皙通候最少年,延陵将军美丰姿,江南的水气和塞外的长风同时溶进了他的气质。
这样一个人,不知是多少深闺少女的梦中情人,多少有为少年的英雄形象,如果要追星,吴三桂无疑是大明最具人气的偶像明星,如今他要投降唐军了,唐军中的士兵却没有一个人看不起他。反而大多带着敬仰,羡慕的眼神。他进了唐军,马上就会成为二十六岁的三品高官,在唐军中这个年轻的团体也是罕见。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三十七章 收心
离皇帝还有十几米的距离,祖大寿和吴三桂凡带着一众明将跪了下来,“罪臣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吴三桂跪了半响却没有听见什么声音,他不由偷偷抬头向李鸿基看去,见李鸿基的双眼炯炯有神的盯着他,吴三桂忙伏下了头,一动也不敢动。
看着吴三桂英俊的面容,李鸿基不由有点羡慕,他脸上的那道疤痕丝毫没有破坏他的面容,反而使他面上更显几份硬朗,否则便是太过脂粉气,这个人便是使汉人为奴数百年的最大罪人,可是在之前他却是一直抵御鞑靼人的英雄,难怪古人一直要说盖棺论定。
吴三桂无疑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可是野心同样也大,自己该怎样用他,还是冷藏,或者以后干脆找个借口处死他。
吴三桂仿佛感觉到了李鸿基不善的目光,心中暗暗后悔,早知道杜郧一到就投降好了,没来由的白白惹起皇帝的猜测,只是此时人为刀诅,他为鱼肉,唯有深深的伏下头,显得更加恭敬。
“吴总兵,你架子不小啊,非要朕亲自来你才肯降。”
“臣该死,劳动皇上御驾亲征,臣以前是猪油蒙了心,不知皇上心意,不敢降,自从家父来到臣军中,臣才知皇上海纳百川,胸怀广大,不以臣逆而加罪于家父,如今番然悔悟,愿为皇上效犬马之劳。”
“哼。海纳百川,胸怀广大,你倒是知道捧高帽。若不是大军压境,你不得不降,会有如此痛快吗。”李鸿基对吴三桂地心事心知肚明。只是不便拆穿。也罢。有野心也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自己已了解他,就不怕他会翻了天。
“即如此,朕的话也算数,来人,拟旨。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深明大义,弃暗投明,率关宁铁骑加入我军,功不可没。加封为威卫大将军,原辽东总督祖大寿加封为领军大将军,其余各人,待核实名单后各有封赏。”
“臣谢万岁!万岁!万万岁!”数十个声音一起喊了下去,众人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吴爱卿,你已是朕地三品重臣,你们也都是朕的臣子,平身吧!”
吴三桂一点也不敢放松,磕过头后才敢站起,垂手站在一旁。
“祖爱卿,你们祖家一门英烈,子弟多有抗拒鞑靼人而死,朕一直对祖家敬佩不已,如今卿能成为朕的臣子,朕非常高兴。”
祖大寿两次降清,都是在万不得已地情况下才降,第一次事实上是欺骗了皇太极,偷偷返回辽东,又重新抗清,第二次降清后,大明已实在救无可救,可是他在清营中也有点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地意思,根本没有为灭明效过力,不象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等人,一旦降清,马上成为灭明地急先锋。李鸿基对祖大寿确实有敬仰之心。
“臣当不得万岁如此赞溢,臣降过鞑靼人,又降万岁,早已不忠,臣已无颜立于朝堂,请万岁允许臣辞官归隐。”听到皇帝称赞,祖大寿没有半分得色,反而要辞起官来。
李鸿基大感意外,不过,如果祖大寿一走,关宁铁骑基本上成了吴三桂的私家军,在没有将关宁铁骑全部分化瓦解之前,李鸿基是绝不会让祖大寿走的:“爱卿降鞑靼人也是逼不得已,如今鞑靼人已被朕所灭,爱卿就不必在意了,朕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倚仗爱卿,辞官之事再也休提。”
祖大寿无奈,皇帝要你做官,不做也得做,明初朱元璋征辟各地名士为官,有不来者全家抄斩,李鸿基也是开国帝皇,若是拒绝,焉知不会学朱元璋。
关宁铁骑即已投降,那么数十万辽东居民也没有必要迁移,李鸿基派人传旨,让高立功放开各处关隘,让这数十万人重回辽东。
同时吴三桂新招的四万余人,有二万名步兵,这些步兵成军不久,李鸿基素性吩咐解散,补充为辽东的劳力,另外六万关宁铁骑也汰弱留强,凡十八岁以下三十岁以上或身体有残疾者,全部遣散回家,每名遣散人员根据军龄,每年可得四枚银元的补助。
残疾者则根据伤残程度,别外加五十枚到二百枚银元不等,回到辽东地军士每人可以申请二十亩粮田耕种,若是愿意去沈阳,或者更北的吉林,哈尔滨等地,他们可申请一百亩到数百亩地不等,越往北,能申请的田亩数越多。
关宁铁骑虽然精锐,但在关外年年和满人交战,损伤严重,凡是军士,一入便是终生,许多人都已五十多岁还在军中,按这样一减下来,八万关宁铁骑只留下了二万余人。
这二万多人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若是用冷兵器作战,唐军同样人数肯定要输,至少人数要一倍以上才有胜利地把握,李鸿基不好再减。
吴三桂虽然知道投降后,唐军肯定会对关宁铁骑有动作,只是怎么也没有想到刚投降,动作幅度就会如此大,八万人一下子减到二万。
只是皇帝的借口光明正大,汰弱留强,而且大撒金钱,最高的一名快六十岁的残疾老兵拿到了三百八十枚银元,他丢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拿到了最高的伤残补偿二百枚银元,从十五岁参军,拿到了军龄补偿一百八十枚银元,这些钱足够他舒舒服服的过完余生。
多数人都是参军十年以上,他们拿到了五六十枚银元,可以当得上他们以前几年的军饷,又有田地可分,生活无忧,拿到钱的士兵都是兴高采烈的离开,许多人都还有亲人,他们解职为民后,刚好可以和自己的亲人迁移回去。
他们和满人打仗。那是保家卫国,许多人要放弃辽东去救援京师,并不是没有意见。只是他们作为士兵没有发言权,唐军让他们能重回家乡,又有一笔可观地收入。士兵回到家中后。全家都对皇帝千恩万谢。许多人都供起了皇帝的长生牌位。
这次唐军付出的代价也颇大,总供花了三百多万枚银币,不过,赢得了关外数十万民众地心,又将关宁铁骑削弱到可控制的范围。李鸿基对这笔买卖还是比较满意,何况唐军也并没有吃亏。光关宁铁骑栽军后留下的四万余匹战马就不止值三百万枚银币。
剩下地二万余人李鸿基比照唐军野战军地待遇,将他们地军饷提高到每月五枚银币,比原先的军饷翻了一倍多,士兵们都欢声雷动。毕竟当兵吃粮,为谁战不是战,正是这种想法,才使他们在原先的时空,剿灭南明也是不遗余力。
祖大寿倒是真对权力毫无留恋,只有吴三桂满嘴苦涩,虽然说是汰弱留强,可是蚁多咬死象,从八万人一下减到二万人,他的力量减少了是事实,只是无论留下来的士兵还是遣散的人都是高高兴兴,就是许多将领官职虽然小了,带地兵也少了,可是他们的军饷比以后高了十倍,也是高兴的居多。
这样看来,整个关宁军中好象只有他吃了亏,这让吴三桂更是郁闷,他的心事还不能向人诉说,胡守亮,方献廷都被皇帝以才堪大任为由调到了皇帝地近卫军,另外给他派下了五六个参谋补缺。就是这二万人,再也不是能任由吴三桂指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