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这些插花的女子自然也是佼佼者,才有信心能击败其他竞争者,那些只有二朵鲜花的人还好,很快挑选出自己中意的女子,选中的人彼此含情脉脉,却都燥红了脸,那些落选的人却有点黯然神伤,好在落选的女子有好多,让她们不至于差愧难当。
那些多达三四朵鲜花的男子却挑花了眼,手中的鲜花不知道给谁,看到眼前的每个女子都是脸带红云,美丽非常,让他们半天都不能决定下来。
每一个女子喜欢的花都不同,何报头上有两朵牡丹,一朵月季,一朵水仙,二朵茶花,一朵杜鹃花,走起路来,上面的花朵一颤一颤,他手中拿着一支清香的紫薇,望着眼前七个风姿各异的宫女,迟疑半响也不知把鲜花递给谁。
那七名女子又是害羞,又是暗暗生气,一个个垂下头,却不时飞快的瞥他一眼,让他更是难以抉择。
眼看大家都选出中意的人,许多人看着他指指点点,何报更是全身冒汗,他这些年一直在关外打打杀杀,找满人的麻烦,何曾有过与女子接触的经验,哪知道今天能获得这么多女子的青睐,还个个是一等一的美人,他有心随便选一个,又怕伤了其他几名女子的心。
李鸿基一直关注着这次相亲大会的进行,见何报不能选择,眼看已有一百多名女子落选,李鸿基心中涌起一种恶作剧,悄悄向李娃吩咐了几声。
李娃听得眉开眼笑,走到何报的眼前,拍了他的肩膀一下:“小子,眼花了吧,不知怎么选,要不要我教你?”
李娃是皇帝的侍卫长,可以说见官大一级,又一直担任比赛的总裁判,何报当然认识,他不由有点结巴:“大人,请大人指……指教。”
李娃道:“你是不是觉得每个人都好?怕选了一个另外几人伤心?”
何报连连点头,李娃道:“那好办,我出一个让她们不会伤心的办法,即然你不能决定,那就凭天意来决定,来个抛绣球怎样?”
“抛绣球?”何报顿时瞪目结舌。
“看你这个反应那你就是同意了。好,我就宣布了。”
不等何报再说话,李娃已转向其他人道:“各位。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这位何报兄弟是三位金牌地得主,鉴于选何报兄弟的人太多。他自己也不能决定。何报兄弟决定以天婚的形式选出自己中意地女子。什么是天婚呢,很简单,那就是抛绣球,即然是天婚,那就不限于刚才选何报的七人,在场还没有找到意中人的女子都可以参加。”
男子抛绣球?所有人都听得目瞪口呆。马上又传来了一阵哄笑声,无论是在场地唐军官员,侍卫,那是那些已配成对地选手。宫女都兴趣大增,一个个喝起彩来。
何报哭笑不得,刚要反对,李娃已在他耳边悄声说道:“小子,祝你好运。”退了下去。
广场上马上开始搭台子,宫中地宫女也开始制作绣球,区区一个台子,对皇帝来说,转眼就可以做好,不顾何报本人的反对,众人将绣球放到何报的手里,将他推上了台。
台下人头攒动,剩下的一百多宫女全在里面,她们这次落选还有机会,但能嫁给这次大出风头的何报,即使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机会也值得她们争取。
所有人都象看好戏一样看着台上地何报,而台下的宫女也热切的看着他,一个个仿佛要把他吞到肚子里去,把一个曾经豪气干云,一身是胆的何报看得双腿发软。
田淑英在李鸿基身边看得乐不可支,这十几天,李鸿基一直陪着她一直观看比赛,在看比赛时两人同时大喊大叫,李鸿基一点也没有皇帝地样子,让田淑英对他的关系亲近了许多,不再象以前一样事事都小心翼翼,田弘遇曾在一次比赛结束的间隙找到机会提醒过她一次要注意仪态,也被田淑英丢到脑后。
看到何报在台上不知所措的样子,李鸿基吩咐宫中的乐工:“给他演奏首曲子。”
这些乐工多是年龄大的女子组成,李鸿基虽然愿意放她们出去,但她们离家大多已二三十年,多数家中已是物是人非,许多人不敢面对新的生活,绝对大数愿意继续留在宫中,也幸好如此,宫中的各种乐谱才能继续流传下来。
宫女们所会的音乐大都是为皇帝助兴,或者各种祭祀所用,这一个男子抛绣球,要奏什么乐,几个乐工的头领各有分歧,忙向皇帝请示。
李鸿基回道:“就奏凤求凰好了。”
凤求凤这首曲子宫中倒是有奏过,也没有太大难度,一首优美的凤求凰很快就在殿中响了起来,知道这首曲子的人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见何报还在台上犹豫,李鸿基干脆命令道:“给他来点鼓声。”
几面大鼓搬了出来,数名力士敲着大鼓,雄壮的鼓声响了起来,这下连一向稳重的宋献策也笑了起来,唐军重臣都自重身份,李娃等皇帝的侍卫知道李鸿基的意图,却是唯恐场面不乱,大叫大喊起来:“何报!何报!何报!”
其他已配成对的选手和宫女也跟着大喊,中间还不时夹杂着女声,何报一闭眼,以一种豁出去的心态,将绣球高高抛起,所有人都盯着绣球的落点,台下的女子也顾不得害羞,开始朝绣球的落点挤去。
这个绣球里面充满羽毛,轻飘飘的好象没有什么重量,何报力大也抛得并不高,本来慢慢的就要落下,台下的女子一起涌到一起,带起来的风势竟然将绣球反而吹高,朝两边观看的侍卫和已配成对的选手移去。
李鸿基看得哈哈大笑,田淑英却在担心若是等下砸到一个男选手该怎么办?
那些人当然不会要绣球,几个男的担心会落到自己身边的女伴身上,这可是天选,皇帝在上面坐着,若是选中自己的女伴如何是好,同时伸手向绣球打去,才重新将绣球打到台下的那群候选的宫女当中。
上百人好一阵你争我夺,终于被一名宫女紧紧抱着怀中,其他人还要抢,李鸿基忙紧急叫停,让人把那名宫女带出来。
那名宫女脸上已多了几道红痕,头发也已散乱,何报偷偷看去,却被宫女散开的头发挡着了面容,让何报心里大为着急。
李鸿基随即宣布,这次相亲结束,让一百八十一对新人都在皇宫中举行婚礼,皇帝亲自为他们赐福。众人忙跪下来谢恩,三呼万岁之后,宫中的杂役早已将准备好的大红嫁衣和新郎馆的衣裳给众人换上。
让何报郁闷的是他一直没有看清自己绣球打中的宫女容貌,拜堂时新娘的头上都盖上了红布,他更是不能看到,身体也被宽大的喜服完全遮盖,不知身材是好是坏,让何报的心里一直不安,好在这次的宫女都是上品的女子,纵然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最多是年龄大一点,何报自己的年龄也不小,让何报稍微放心。
接下来那批宫女和前一百名优胜者的相亲更是宠大,一万多男女同时排成两排,李鸿基命人直接点名,点到名字的男女上前见面,若是没有异义,双方算是配对成功,若是有一方不同意,不同意的一方走到待定的区域,另一方继续留在场地上,叫一个人上来,若是场中的人连续有三人不同意,那么同时下去,开始为另外的男女配对。
等到第一轮配对完成后,男女双方待定的区域再次配对,若不成再回待定区域,到了第三次却不管有没有人不同意了,名字只要放在一起,就是夫妻,这次由于还是男少女多,唐军特意又选了一批人,将男女数目补齐。
能在结婚前见到对方的面目,已强过此时的大多数人,何况有三次机会,不过大部分人在第一交点到名就定了下来,第二次再配时剩下的人也不足三分之一了,第三次的人更少,用这种方法,很快就为一万多人配对成功。
皇帝再次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次宫中却没有这么多的红布,李鸿基派人将京城大大小小的布店搜购一空,才勉强将红布凑齐。
到了大比武结束的第五天,在京城的百姓还在为这次大比武和皇帝举行的集体婚礼津津乐道时,李鸿基已将京城中所有的唐军大臣招集起来,准备布置对南方的亲征事宜。
下一章的更新将会在晚上十点前,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四十四章 轻取河南
唐军这一个多月来虽然在京师忙于大比武,但前线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山西的李卑和艾万年的投诚,让唐军在山西前线的兵力能够大部分抽调,李卑和艾万年的人马来不及整编也已拉到了河南的交界处。
一直在山西前线的赵胜,拓养坤,黑虎星等唐军大将也已到达了河南边境,对福建,广东两省的兵马虎视眈眈,而山东已顺利纳入唐军的怀中,只有直隶的进展不理想,因为张献忠的牵制,竟然维持了三方平衡的局面。
张献忠占了安庆,池州,微州等地,而唐军占了凤阳,潞州等地,其实两军将后世的安徽平分,而直隶的江苏部分还在前明军队手里,双方的军队离南京不过百余里,但两方牵制,都没有进攻南京。
南京留守的前明官员马士英、阮大诚、方国安、何腾蛟、堵胤锡等人在张献忠进入直隶时大惊失色,许多人纷纷要逃路,在唐军进入直隶后,双方牵制,南京反而安稳了下来,南京的官员又在为立谁为皇帝争执不休。
唐军并没有特意去抓明朝的番王,除了晋王,肃王,楚王等因为封地被唐军占领寄居在北京被唐军重新抓获外,其余鲁王,淮王,德王,荆王,伊王,瑞王等一大堆番王都安全脱离了唐军的追捕,许多人到达了南京。
但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无疑就是万历地直系子孙。如福王朱由崧,桂王朱由榔,惠王朱常润。
湘怀王朱由栩等几人,这些人呼声最高的是福王朱由崧和桂王朱由榔两人。
至于立福王还是立桂王,南京方面争执不下。福王是万历最宠爱的皇子口当时万历差点让他做了太子。福王分封到洛阳,京城地内府让他搬空了一大半,可见万历对这个皇子的喜爱,可是现在福王在洛阳,控制在广东的周家手中,如果立福王。很有可能周家可以挟天子而令天下,南京地这些人说不定还要仰周家地鼻息,他们当然不干。
而桂王远在广西,如果立桂王。是将桂王迎到南京,还是南京地朝庭搬到广西又是一个问题,如果立其他番王,又怕各地不服,吵吵嚷嚷将近二个月也没有拿出结果,白白浪费时间。
大唐一千零二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崇祯十一年五月初十,唐皇再次在前明京师发出敦促各地投降的文书,并表示皇帝再次率五十万大军亲征。
这次唐军会合山东,山西和京师的人马,实际数量共有二十五万,其中唐军的野战,近卫两军计十六万人,加上京师新整编的左良玉,刘良佐,刘泽清四万大军,还有李卑,艾万年的五六万人马,发动民夫二十万,离真正地五十万相差不远,若是以前的大明出动如此多的人马,非得号称百万不可。
李鸿基领军南下后,京师留守才一万余人,未免太过空虚,李鸿基只好下旨,从高立功的北方军团中抽调一万人进军。
高立功,高杰,刘宗敏三人自从灭金以后,一直停留在北方,多是做些安置流民地工作,多次向皇帝请求,让他们调回来参加伐明之战,李鸿基一直不准,命令他们必须向北,再向北,让三人颇为郁闷。
越往北越寒冷,五月的天气,南方的庄稼都已长得郁郁葱葱,而北方的雪才开始融化,北方只有野人才会生活在哪里,不知皇帝要这样无用的土地干什么,不过,好呆也是开疆扩土,三人虽然不以为然,也只能按皇帝的命令去做。
得到皇帝调军的命令,高立功大喜,以为皇帝会让他参与最后的灭明,听到只调一万人固守京师,心中失望不已,只派了手下一个五品的将军带人到京师。
听到唐皇南下的消息,河南的福王,周王都是大惊失色,河南已有唐军刘芳亮的数万大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明军依靠福建,广东两省的援军才刚刚挡住,唐军五十万大军南下,怎可抵挡?
福建,广东各有五万大军,其中福建由郑芝龙的亲弟弟郑鸿逵、郑芝虎亲领,广东援军也是由广东巡抚周若军的亲子周龙率领,分别坐镇在洛阳和开封,两方东西呼应,吴三桂被皇帝委以重任,立功心切,出军不到一个月就收复了河南的鹤壁,濮阳,卫辉等地,各地的明军或逃或降,在进攻郑州时却不顺利。
郑州本是河南巡抚李仙凤的驻地,城高墙厚,李仙凤宣布投降唐军后,周龙和郑鸿逵分别派兵攻击,李仙风受到两面夹击,自知不能抵挡,素性不抵抗,直接率军逃命。
可是吴三桂要进攻郑州却不简单,他的二万大军虽然精锐,却没有步兵,郑州的守军就有二万人,自然不是吴三桂二万骑兵能攻得下,就是能攻下,他也不愿部队折损太多,否则保不定皇帝一声令下,他的二万大军再减为一万大军。
而刘芳亮的大军却被挡在洛阳城下,洛阳城有周龙的四万精锐,加上各地汇聚起来的明军,城中兵力不下六万,而且周龙的部队有一万多火器部队,他们虽然都是火绳枪,但依靠城墙,刚好可以和唐军的燧发枪比拼。
湖南的部队本来就抽调了一部分给皇帝亲征,又要留守的兵力,刘芳亮率领的部队才三万人,战力最强的野战军只有一万人,另个二万都是守备军,攻城的兵力只是守城的一半,自然难以攻下。
如果不是周龙顾及唐军的武器厉害,几次出城反击都吃了小亏,刘芳亮能不能守住洛阳以西的地盘还是一个未知数。
唐皇的大军以日行一百五十里的速度向河南推进,不但是福王和周王慌了神,就是周龙和郑鸿逵、郑芝虎也不知如何应对,开封和洛阳虽然是天下坚城,但不可能挡住唐军的五十万大军,何况唐军的大炮,火药厉害异常,城墙也不一定靠得住。
两家心急火燎的互派使者商议,终于作出了撤出河南,返回直隶的决议,此时徐州还在明军手中,河南的军队可以由归德,商丘返回徐州,再由徐州南下,或到南京,或回到他们自己的驻地。
归德和商丘虽然已经易帜,但唐军只派了几名人员,象征性的接管,真正的军队都是李仙凤的人马,两人看准李仙凤没有胆子派兵阻拦,
李鸿基的大军刚到邢台,离河南还有数百里时,洛阳的周龙突然率军冲出城外,刘芳亮轻而易举的攻占了洛阳城,不过,洛阳的府库和福王府却几乎被周龙搬空,福王也一起跟着周龙逃跑。
刘芳亮拿下一座几乎空空如以的洛阳,自然不甘心,一直率队猛追,周龙无奈,只得放弃了从福王府和洛阳府库中的大部分财物才全军而退,而那些拼凑起来的明军却全被周龙抛弃,唐军一路追杀,将从洛阳到郑州的道路染红,等周龙和郑州的人马合并后,唐军才停止了追击。
这一路追杀唐军收获颇丰,各种金银珠宝明军撒了一路,事后统计,光金银就有七百多万两之多,其它古董,玉器,珠宝更是远超此数,这些绝大部分是福王府中的东西。
周龙在郑州与郑鸿逵汇后后,郑家军也放弃了开封,带着周王,两家十多万明军徐徐向南退去,这部分明军颇有战力,刘芳亮和吴三桂汇合后,也不敢强攻,只是不停的派兵骚扰,让他们的行军速度放慢,等待皇帝的大队到来。
等李鸿基到达开封时,明军已退到了河南边沿,快要进入徐州了,唐军已是追之不及,李仙凤果然不敢拦,凡是明军要经过的地方,李仙凤干脆让人全部放开。
整个开封人喊马嘶,一时之间成了一个大兵营,加上刘芳亮和吴三桂的人马,唐军已超过了三十万,加上民夫超过了五十万。
刘芳亮,吴三桂等人虽然按照事分的吩咐收复了河南,但让明军全部跑了,心中有愧,齐向李鸿基请罪。
李鸿基哈哈一笑,将二人扶起:“两位爱卿何罪之有,明军能退,他又能退到何处,今日失了河南,他们还有直隶,浙江,福建等地容身,若是他日那些地方失掉又如何?”
两人虽知皇帝是安慰之言,放跑了十多万明军,必定会大大增加以后进兵的难度,只是这次唐皇亲领五十多万大军南下,多上十几万明军,也不见得会给唐军增加多少难度,两人重新放下了心头的大石。
李鸿基征用了周王府作为临时的行宫,此时他的身边将星闪烁,李万成,李过,赵胜,马世耀,田见秀,崔尔达,李过,刘体纯,李岩,左光先,刘芳亮,李卑,艾万年,拓养坤,虎大威,贺人龙,左良玉,刘良佐,刘泽清,吴三桂”,”,
现在摆在唐军前面有三条路,一是与张献忠联合起来伐明,二是先打张献忠,再将明朝残余势力灭亡,三是将张献忠和残明一起打。
李鸿基决定在开封定下最后的战略,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选那一种,不但要看唐军的意愿,而且还要看张献忠和残明势力接下来的举动。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四十五章合流
李鸿基在开封大会诸将,准备商讨南下事宜时,南方诸省已发生了变化,南明的朝廷终于立了起来。
周龙,郑鸿逵退入直隶后,两人的大军马上接管了扬州,南京,常州的城防,在两人的大军压迫下,南京的百官纷纷作出了选择,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年号弘光。
周,郑两家因有拥立大功,福建巡抚郑芝龙,广东巡抚周若军两人分别被封为南安伯,南山伯,朝政却由马士英,阮大诚,何腾蛟,钱谦益等人把持。
不过,这个朝庭虽然成立了,但内部本身就是矛盾重重,掌握军队的周,郑两家为了海上的利益,经常有磨擦,此时因为唐军的压力暂时联后起来,也是面和心不和,朝政更是分成数派,马士英,阮大诚为了打压东林党人,大势起用以前的阉党余孽,被南京的百姓痛骂为奸党。
而钱谦益,高弘图等人号称清流,为了争权夺利也不甘示弱,组织东林党人和马士英等人针锋相对,凡是马士英等人同意的就反对,凡是马土英等人反对的就同意,不过,由于马士英,阮大诚名声太差,钱谦益,高弘图等人反而得到百姓的认同,被视为忠贞之士。
张献忠部众号称百万,进入直隶后,又一直增扩部队,将江西直隶两省控制之地的青壮抽调一空,军队不事生产,巨大的消耗全部压在只剩老弱病残地民众身上。
江西。
直隶虽然是鱼米之乡,但也架不住这样竭泽而渔,两省的百姓已苦不堪言。他们的最后一颗粮食都被张献忠搜刮做军粮。昔日江南之地,成了一片饿俘。
张献忠和唐军因直隶交恶后,再也买不到兵器。他地一百万大军许多都是以木棍。菜刀作武器。这样的军队莫说与唐军交手,就是明军来了,也是一冲就垮。
大昌军上下都是忧心仲仲,徐以显向张献忠进言道:“万岁,我军人马太多,又良莠不齐。许多都是空耗军粮,不如精减人马。”
张献忠面对唐军的即将南下,唯恐兵力不够,哪会裁减兵马。张献忠不是笨蛋,唐军虽然宣称伐明,但大昌军为了直隶已和唐军地关系搞僵,若有机会,唐军绝对会顺手灭了他,就是两家关系没有搞僵,唐军灭掉了残明,也不会放过大昌军。
张献忠一口回绝:“我大昌不到两省之地,拥有六十七万大军,朕何尝不知不可持久,可是若不扩军,如何抵挡唐军?”
潘独鳌虽然和徐以显一直争权夺力,张献忠做了皇帝,徐以显封为左丞相,潘独鳌封为右丞相,对徐以显位在他之上一直不服,此时也不得不劝说张献忠:“万岁,空有人多,若是无粮,军心必乱,前明空有数百万大军,京师被唐军一日攻破,万岁不可不察。”
张献忠见自己地左右军丞相都如此说,不由迟疑:“两位爱卿,如果裁减部队,我军以留多少不宜。”
徐以显伸出了二根手根,张献忠摇头:“太少,不顶事。”
徐以显加了一根指头,张献忠还是摇头,徐以显道:“万岁,我军以一省来地,养军三十万已是极限,再多亦无用。”
张献忠眼一亮:“老徐,不若我军不用裁减,先攻南京如何?”
徐以显大惊:“万岁不可,唐军独强,我朝和弘光都弱,我军若伐明,不久都要被唐军所灭。”
唇亡齿寒地道理张献忠还是懂得,不然他也不会只攻直隶向唐军投诚之地,见徐以显否决,张献忠默然不语
徐以显明白张献忠的意思,他心中还有个想法,怕直提出来会让张献忠生气,拐弯抹角的道:“万岁,现在我军与新立的弘光朝,还有唐军鼎足而立,唐军就是当初三国的曹操,而我军犹如孙权,弘光朝犹如刘各……”下面徐以显却不说了。
张献忠虽然读书少,但三国演义这本书他却不但听过评书,还让人给他读过数遍,听到徐以显的话,张献忠皱了一下眉:“你让朕和和弘光朝联合,就是朕有意,弘光小朝庭也不一定会乐意。”
徐以显道:“未必不能,弘光朝也不是傻子,他们现在正是需要外援地时候,若万岁愿意去掉尊号,改称王爷,此事十九可成。”
潘独鳌大吃一惊,没想到徐以显如此大胆,他大喝一声:“万岁,徐以显竟让万岁去尊号,实属大逆不道,请万岁治他不敬之罪。”
张献忠却不在意:“什么大逆不道,老徐这是为我好,你呀,才能是有的,就是太小心眼。”
潘独鳌被张献忠说得面红耳赤,只得不言,张献忠拍了拍徐以显的肩膀:“好,这劳什子皇帝也没什么好当的,换成王爷也好,与弘光朝地联系就由你来负责。”
徐以显有了张献忠的首肯,不敢怠慢,马上派出使者出仿刚成立不久的弘光朝,张献忠也在大力裁减军中的老弱,才能让他的军队继续支持下来。
眼下朝庭刚立,面对唐皇随时可能下来的五十万大军,是守是留,朝中却不能拿出一个方案来,马士英,阮大诚没有信心能守住南京,想让皇帝先撤到浙江,只是马士英的这个奏章一出,钱谦益,高弘图马上反对,饥笑马士英胆小如鼠,何腾蛟,堵胤锡等人也不同意还没与唐军接战就撤走,群起反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