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他一边派人向李鸿基通报南昌的情况。一边四下派出探马搜寻张献忠大军的踪迹。
现在地九江码头一片繁忙地景象,一批批地唐军从船上走了下来,三百里的水路,走了两天两夜。士卒们显然都有些疲惫,尽管如此,他们还需马上投入到搬运物质和搭建帐逢的工作中去。
唐军已经过来了十几万人,李鸿基本以为半个月全军就可以全部过江,哪知实际操作起来,时间却是远远不够,唐军的粮草,弹药消耗太大,光是运这些东西就要十多天的时间,李鸿基只得驻在九江府耐心的等待。
只是李双喜送来地情报却让李鸿基吃了一惊:“什么,南昌已落到我军手中?”
“回禀万岁,正是如此,当初拿下了南昌城,总督大人都还不敢相信。”李双喜的信使马上回答了皇帝的问题。
看到这个信使全身疲惫,李鸿基挥手道:“你先下去休息吧。”如何拿下南昌城,李双喜信中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不需要信使再重复一遍。
“谢万岁!万岁!万万岁!”信使礼毕,退了下去。
宋献策听到李双喜拿下南昌,他不知道具体情况,首先向李鸿基贺喜:“恭喜万岁,李双喜将军真勇将也,没想到不等大军到达,已经直捣贼巢,只是不知伪朝皇帝下落如何?”
李鸿基将信丢给了宋献策:“何喜之有,不过是一座空城,你自己看看吧。”
宋献策展开了李双喜地来信,越看眉头越皱:“张献忠不失为一枭雄,拿得起,放得下,没想到几年帝王的生活尚没有消磨他的斗志,连南昌也舍得放弃。”
在座的其他唐军将领先是听到李双喜占了南昌,都是大失所望,此次数十万大军渡江,大家都想能在皇帝面前立下汗马功劳,没想到还没有打,最大的功劳就被人抢去,听到皇帝和宋献策的对话,却好象不是如此,一个个都心痒难忍:“侍中大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信中说些什么,给我们念念吧。”
宋献策将李双喜的信挑重要的简明扼要的说了一下,众将恍然大悟,难道皇上听到拿下南昌,也没见多高兴,原来是人家主动放弃的。
张献忠放弃了南昌,唐军反而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此时大军过江的目标就是南昌,张献忠这一走,唐军宛如一击重拳打在空气般难受,最主要的是张献忠的主力去了哪里,他的目标又是什么?肯定不会是白白放弃南昌这么简单。
失去了南昌,大昌军就被分割在三块地方,一处是九江前面的的南康府,一处是江西东面的铳州,广信府,还有一处就是江西西边的抚州、建昌、赣州、南安等府。
张献忠的大军会在哪里,唐军又该先攻何处?若是选错了地方,白白浪费时间是小事,若己方被张献忠突袭到,那会让唐军上下都颜面无存,战局更有可能绵延无期。
“万岁,张贼一定在这里。”宋献策肯定的指着一处回答。
众人忙顺着宋献策的手指看去,看宋献策正指着的是建昌、赣州一带,南康当然可能排除,那是一个死地,已被唐军四面包围,只是为什么张献忠不到东面去,非要到西面。
李万成首先问出了这个问题,李万成和李双喜两人兵马相当,同时进攻江西的两个方向,他只攻下九江府就止步不前,而李双喜不但攻下了瑞州。袁州,还承受了张献忠三十万大军整整一个月地攻击,最后连南昌也拿了下来。相比较他的功劳自然大大不如,不免郁闷。
宋献策自信的道:“东面靠近福建,浙江。过后就是大海。福建张献忠曾经吃过亏。不会再打主意,而浙江现在弘光朝也是重兵云聚,恐怕张献忠也不敢去,就算他能拿下浙江,也没有多大发展,而西边。你们看看,那里有什么?”
一个唐军将领反驳道:“侍中大人,既然福建,浙江弘光朝有强大地力量。张贼正可以借兵自保,又为何要攻打?”
宋献策道:“先不说我军和弘光朝有了和约,单是我军突破了长江防线,张贼岂敢再相信弘光朝,若他到了东边,也不会是为了自保。”
李万成疑惑的问道:“那广东张献忠同样吃了亏,他就敢再打广东的主意。”
宋献策摇了摇头:“西面可不止广东和江西相临。”
李万成一惊:“难道张献忠敢打湖南地主意?”
“为什么不敢?湖南总督李双喜已率军驻扎在南昌,张献忠再去打李双喜地老巢有何不可,再说如果攻不下,他们也可以由广东或者湖南流窜到广西,云贵之地,这些地方地弘光朝兵力刚好大部调到了江南,此时正是空虚,岂不比在东面要好的多。”宋献策对李万成的疑问一一解答。
众人这下都明白过来,侍中大人所说多半是真,张献忠不会白白放弃南昌,恐怕打的就是湖南的主意,再不济也可以由湖南向西,攻占弘光朝的广西,云贵等地,那些地方山高林密,各民族混居,正适合张献忠以前地流寇作战,莫说此时那些地方的兵力空虚,就是兵马都没有调走,张献忠还是会打那边的主意。
李万成心中有点窃喜,这下李双喜可能有麻烦了,风光总不能一直独得,否则李双喜就太顺了,不过,他总算和李双喜关系不错,建议道:“万岁,是否赶快派人通知李双喜将军,让他加强湖南的守备力量?”
李鸿基摇了摇头:“不必了,李双喜久经战阵,又一直和张献忠在交战,若这点也看不到,他这个总督就做得太不称职了。”
吴三桂道:“万岁,既然已经知道张献忠在江西西部,末将请求对张献忠先行追击。”
李鸿基点头:“准。”
吴三桂大喜:“多谢万岁!”喜滋滋地退了下去。
唐军其他将领如梦初醒,一个个请求先对张献忠追击,李鸿基却一概不准:“吴爱卿的关宁骑兵习惯马刀,弓箭作战,朕才允许他率军追击,而你们呢,没有强大的后勤,追击上去干什么。”
李万成不服的道:“万岁,属下的军队用弓箭也不逊于吴三桂,为什么不可以追击?”
李鸿基的脸沉了下去:“追击,你们只想到自己的功绩,有火器不用,要用刀剑和人家拼命,你们把士兵看成什么,难道他们的命不就是命吗,李万成,你自己说说看,如果没有大炮,手雷的支援,作战一次会多死多少人,现在军情紧急,朕才特许吴爱卿率军追击,至于你们,没有等到大军过完江,一个也不准动。”
吴三桂望着失望不已的其他将领,不由得意洋洋,他自认马刀、弓箭没有一支唐军能够和自己的队伍相比,只是其他唐军将领却并不服气,多次提出要跟关宁军比武,被李鸿基恨恨责骂了一通,此事才被压了下去,而此时皇帝独允许他一人带兵追击,那等于是肯定了他的关宁军马战独步天下,如何不得意。
李万成被皇帝一顿责骂,清醒过来,不敢再争。
李鸿基看到帐下的众将有点垂头丧气,语气放缓了不少:“大家不必如此,仗还怕没有打吗,先将南康的大昌军消灭也不错,李万成,你可愿意为朕把南康取来。”
“是,皇上,微臣一定不负皇上所托,取回南康。”李万成见点到自己的名,重新兴奋起来,南康府的大昌军凭借山势和水道挡了他一个多月的时间,若是由别人去攻,他李万成脸面都要丢尽。
“其余人等,大军全部过江后,准备攻取饶州,广信,所有人回去后,让士兵抓紧休整,不要到时拖了全军后腿。”
“臣等遵旨。”众将响亮的回答。
“攻饶州,广信?”众将回答完后才反应过来,不是说张献忠在建昌、翰州一带吗,难道不打张献忠了。
吴三桂大急,若是没有后续兵力,他的两万关宁军可不敢和张献忠的数十万大军相碰,连忙问道:“万岁,不打张献忠么。”
李鸿基笑道:“张献忠放弃了南昌,朕还打他干什么,如果张献忠一直逃跑,难道朕的数十万大军也一直追着他的屁股跟到云南,广西去,记着,朕让你追击张献忠,也不是为了要消灭他,只要协助李双喜将军把张献忠赶出江西,湖南就可以。”
吴三桂才松了一口气,宋献策若有所悟:“难道皇上下一步准备对付福建。”
李鸿基点头:“正是,我朝与弘光签订了和约,郑芝龙竟然不理会,敢在长江和我军交战,此时灭福建正是其时。”
宋献策把握到了李鸿基的意思:“皇上英明,郑芝龙仗着水师才敢和我军作对,如今我军若是抄了他的老巢,看他水师还有何用。”
一听要打郑军,众将又兴奋起来,张献忠虽然称帝,在唐军心目中也就是一个流寇,若不是他先倒向了弘光朝,唐军不一定愿意先和他交手,而弘光朝好呆也是大明正统的延续,在唐军心目中十个张献忠也比不上弘光朝重要,如今打了福建,那打弘光朝还远吗。
田见秀问道:“皇上,我军攻打福建,和弘光朝的和约是否作废?”
这也是各人所关心的,李鸿基沉吟不语,虽然和约是死物,自己也不会被和约拘束,只是自己身为皇帝,出尔反尔,总是一大污点。
宋献策见皇帝不答,感到了皇帝的为难,挺身而出:“启禀万岁,我军攻打福建仍是为报郑军袭击我军之仇,弘光朝若是敢参予进来,破坏和约者是弘光朝而非我朝,若是弘光朝能置身事外,灭福建后再和弘光朝谈和约也不迟。”
李鸿基点头:“如此甚好!”
唐军的下一步战略就此定了下来,将领们都摩拳擦掌,等待着对铳州,广信府和福建的攻击。
大家都反应这个封面好丑老茅也有感觉本想接受书友的提议,用江山风雨情刘威的那个造形,编辑说侵权不能用,有没有谁会做封面啊给老茅提供一个前提是不能侵权能吸引人。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六十七章 强行封官
唐军将领心中都有数,攻下福建后,恐怕不管弘光朝有没有参与进来,接下来唐军都会发动对弘光朝的攻击。
福建一下,唐军等于将弘光朝拦腰砍成两段,恐怕弘光帝再无能也不会再象对张献忠一样保持中立吧,何况就算弘光帝真得如此无能,他手下的有识之士也不会坐看福建被灭,只要唐军稍一挑拨,双方不打起来都难,宋献策说灭福建再和弘光朝商议和约的事,恐怕根本不需要了。
因此暂时没有任务的唐军将领都开始老老实实的等待大军全部过江,为马上要来到的大战作准备。
反而是吴三桂虽然抢到了攻击张献忠的任务,却注定是要与灭弘光朝的行动无缘了,而李万成生怕没有自己的份,军议结束后,马上率军出发,从水路绕道攻击南康府的后方。
大明的南康府位于今日九江的星子县城南康镇,始建于宋代,其九江府下的德安、德化两县也还在大昌军手中,九江府下辖德安、德化、瑞昌、湖口、彭泽五县,其实只有府城和瑞昌、湖口、彭泽三县被唐军攻下。
南康府依靠德安、德化、永修,武宁等地的支持,成为一个整体,加上北面有庐山作为屏障,使唐军一直强攻不下,李鸿基在运力紧张之余,还拨给了李万成数十艘船,一次可以载千人,李万成才有能力从后方对大昌军发起攻击。
大昌军应付唐军在九江正面地攻击已是吃力。被唐军绕到侧后一击,大昌军的防守马上崩溃,德安。永修等县都被唐军轻易攻下,而一直和唐军对持了一个多月的南康府没有了后方地支援,陷入了孤军作战的境地。在支撑了二天后。得知唐军已攻破了南昌。知道大事已去,举城投降。
李万成对这位在南康能应付自己一个多月攻击的大昌军将领也很是好奇,毕竟大昌军地武器和兵力和自己相差太远,换了一个能力一般地将领,南康府恐怕早就就被唐军拿下了,因此李万成不因南康府地城守投降自己而轻视。将他引见给了李鸿基。
“你说你叫什么名字,柳敬亭?”李鸿基望着这个年过半百,依然是身体健壮,身板过硬的老头。不由重复了一遍他的名字。
“罪人正是柳敬亭,莫非皇上听过罪人的贱名。”柳敬亭对大唐皇帝听到过自己的名字很是奇怪,他一直在江南游历,名声也是在市井中间流传,可是皇帝好象认识自己。他心中不由有一种不好的感觉。
李鸿基不由在心里说了一句,太熟悉了,我小时候还学过一遍夸你说书技艺非凡地文章呢,不过,他不能确认此柳敬亭,就是彼柳敬亭:“你是不是喜欢说书?”
听到这句话,柳敬亭就知道眼前的这位大唐皇帝真是认识他:“正是,罪人以前正是以说书糊口,没想到罪人不成器的技艺能让皇上知道,罪人率军在南康抗拒皇上的天军,罪人该死之极,该死之极。”说完,柳敬亭咚咚地磕起头来,几下之后额头上就渗出血来。
李鸿基忙道:“不必如此,不必如此,你身为大昌军的将领,守城本就应该,能及时放下武器,投降我军,有功无罪,朕一定会论功行赏。
李鸿基听到他是柳敬亭,心中大喜过望,已想到无数的用法,情报部,让他培养专门说书的人作为情报人员,又隐蔽,得到的信息又多,真是做间谍的不二人选。
还有宣传部,唐军的宣传部毕竟还弱了些,王长顺忠厚老实,本是优点,但作为宣传部的最高长官,这个优点也变成了缺点,自己以前还有时间关心宣传部的事,称王后就很少有时间过部了。到现在唐军的宣传部门也没有多少长进,如果有柳敬亭加入,必定会大大加强宣传部的力量。
没有电灯,没有各种娱乐设施,无论是高官,还是平民百姓,生活都感觉太单调,如果能让柳敬亭剑练出一批说书的人才,分散到各地,那不论是唐军的各种政策,还是对唐军的各种正面宣传,都能通过说书人很快的传到全国各地。
柳敬亭说书可不是一般的好,后来黄宗义撰写的《柳敬亭传》有生动描绘:“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净空;或如风号雨泣,乌悲暮骸。亡国之恨,檀板之声无绝。”
他每到一处,只有一开口说书,当地就是万人空巷,简直是个超级明星,他的作用恐怕可以抵得上唐军一个军,在下层百姓中,登高一呼,马上就是群起响应,他有那样的人缘,难怪能守得住南康。
想起得到柳敬亭有如此多的好处,李鸿基简直笑眯了眼:“柳先生,不,柳爱卿,朕知道你喜欢说书,你想不想将自己的技艺发扬光大,想不想全江南,不,全中原人的都听到你说书的声音,想不想你的徒弟遍布全国。”
柳敬亭张口结舌,这可能吗,不过,听到皇帝如此询问,他心里还是高兴的多,毕竟说了几十年书,说书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全部,这次守城抗拒唐军只是迫不得已的巧合,皇帝如此说,明显是不会怪罪于他,还会允许他继续说书:“皇上,罪人当然愿意,只是罪人才能有限,怕达不到皇上的要求。”
“放心,有朕帮你,你不用称罪人了,可以直接称臣,朕封你作宣传部的员外郎,再兼做情报部员外郎,宣传部员外郎的身份是公开的,情报部员外郎就算机密了,朕马上会在军中给你挑选出五十名能言会道的人拜你为师,跟你学习说书,你想啊,用不了二三年。等你地徒弟出师,他们每人又可以带五十名徒弟,过不了多少年。你的弟子不就遍布天下了吗,你的大名也能永远流传下行,成为这一行地祖师。你看如何?”
柳敬亭目瞪口呆看着皇帝手舞足蹈。滔滔不绝的说了一大串。一时之间愣住了,李万成忙在他屁股上踢了一脚:“还不赶快谢恩。”
柳敬亭才反应过来:“罪人谢过皇上抬爱,只是罪人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子,实在不愿有官职在身,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李万成大怒:“你想死啊。你不愿为官,你还率军守城干什么,皇上赏识你,一下子赐你六品地高官。还同时身兼两职,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地事,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
柳敬亭重重地磕头:“皇上见谅,罪人率军守南康仍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实非本意,还请皇上能允许罪人恢复自由身,混迹于市井之中。
听到柳敬亭不愿为官,李鸿基大为失望:“那你说说,为何会在张献忠军中,还成为南康的主将,莫非朕还不如张献忠,如果说不出个所以然,朕虽然欣赏你的才华,也会将你重重治罪。”说到最后,李鸿基已是急言厉色了。
柳敬亭回道:“皇上天纵神武,自然不是张献忠之流可比,罪人绝不敢对皇上不敬。”
李鸿基重重“哼“了一声:“不用怕马屁,你拒绝朕给你的官职,已是对朕大大有不敬,你身为说书人,自然知道明太祖是如何对待不愿为官之人吧。”
柳敬亭暗暗叫苦,没想到还是逃不脱当官的命,他自然知道明太祖将不愿为官之人全家都杀了个干干净净的事,只好打起精神,将为何在张献忠处地原因说了出来。
柳敬亭本来是东台曹家庄人,姓曹,名永昌,十五岁时因得罪了本地的官员,只得避仇只身到安徽肝贻,息在柳树下,故改姓柳,取名逢春,号敬亭。
他从十八岁开始说书,由于很有口才,表演出色,深受听众欢迎。为了进一步提高技艺,他拜对说书理论深有研究的莫后光为师。莫后光教他以“养气”、“定词”、“审音”、“辨物”等说书的基本原理,技艺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柳敬亭走遍全国各地,熟悉各阶层的生活和各地方言、风俗、习惯等。以后随师到南京秦淮河“长吟阁”说书,声名远扬。这也怪他名声太过显摆,竟然传到了张献忠的耳中,张献忠对他深感兴趣,派人将他从南京骗到了江西,让他给自己说书。
柳敬亭深知张献忠脾气爆燥,一言不合就要杀人,不得已只能替他说书,柳敬亭所说的《水浒》、《隋唐》、《四汉》等等,不但深得张献忠的胃口,就是大昌军的其他将领也爱听,尤其是一部《三国演义》,更是说得荡气回肠。
唐军分两路对江西进攻后,张献忠自己亲领大军来攻李双喜,却派柳敬亭作为南康主帅,防守唐军的进攻,可见张献忠对柳敬亭的重视,实在是因为柳敬亭书说得舌灿莲花,各种兵法头头是道,张献忠想柳敬亭竟然如此厉害,不能浪费,才委以重任。
按理柳敬亭到了南康,他又不是真心为官,正可以得脱樊笼才对,只是柳敬亭说了数十年书,他说到奸滑之人,众人必定唾口而骂,说到忠贞之士,众人都是敬仰万分,他也不觉受到其中一些人物的影响。
张献忠从哪一方面来看也不是良善之辈,更非什么明主,柳敬亭觉得自己为了活命,屈从了他,已是失了大义,如果答应为张献忠尽力,又半途溜走的话,连信义也失去了,他一时陷入迷茫中,只得硬着头皮当真替张献忠守起来城来。
他虽然没有打过仗,但年轻时却经常出入军营为大明的官兵说书,对各种战法也了如指掌,加上兵书也没少看,又能得到百姓和士兵的支持,李万成竟然拿他无可奈何,直到南康已是不可再守,他认为已经为张献忠尽到了责,才率军投降。
李万成跳了起来:“好啊,张献忠会杀人,难道我军就不会,你是吃准皇上不会杀你,你就可以拿翘是不是?”
柳敬亭苦着脸:“罪人不敢,皇上圣心仁术,罪人不敢拒绝张献忠,正是因为张献忠残暴好杀,罪人自然是想保住一副臭皮囊,而皇上决不会因为罪人仅不愿为官就杀人,罪人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正是皇上有别于张献忠之处,所有皇上才能成就大业,而张献忠得知皇上到来,只能狼狈逃命。”
李万成被柳敬亭挤对的说不出话,他这个白脸就再也当不下去,其实柳敬亭能够得到李鸿基的赏识,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才会对柳敬亭不愿接受官职而恼火,只是柳敬亭软硬不吃,凭李万成的口才,却是再也劝说不下去,只能看着皇帝,表示无可奈何。
李鸿基也是头痛,杀柳敬亭当然不会,若是让他白白离去,自己刚才对情报部和宣传部的构想岂不是全部落空:“这样吧,既然柳爱卿不愿为官身所累,那朕就只封爱卿一个闲官,俸禄爱卿可以照领,事却不必爱卿去做,朕也不限制爱卿的去处,只是爱卿要帮朕培训出五十名徒弟,如何?”
有这好事,李万成听得眼珠都要瞪出来,柳敬亭却是叫苦,看来是摆脱不了,徒弟岂是那么好带,不要说一百个,就是一个也不易,他勤学苦练十年,技艺才算小成,现在已说书数十年,才敢说真正大成。带出五十个徒弟,此生就算卖给了唐军。
柳敬亭正要开口,李鸿基已经道:“就这么说定了,李爱卿,人就交给你了,人家既然向你投降,以后还要多照顾一下才行。”
李万成嘿嘿一笑:“皇上放心,我对柳大人也是十分敬佩,一定会好好照顾他的。”说到好好照顾,李万成更是加重了语气。
柳敬亭叹了一声,胳膊扭不过大腿,他只能郁闷有跟在李万成后面出去。
李鸿基望着柳敬亭的背影,心中却在想,这个老小子被后面的人传得这么神,自己什么时候是不是也让他专门给自己说说书呢,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快七年了,还没有参加过什么娱乐活动呢。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六十八章 各有损失
尽管张献忠依靠扔弃大量老弱赢得了时间,李双喜的斥候还是很快就找到了张献忠的踪迹,张献忠的人马太多,他转移时不可能将百姓都瞒过,在唐军有心查探之下,很快就得到了答案,大昌军的主力已到了抚州。
至于抚州以后有没有停留,那就谁也不知道,毕竟抚州还是大昌军的地盘,唐军的斥候并不方便接近,唐军在那里的情报人员也很少,消息又不方便传递。
李双喜当然不会认为张献忠放弃南昌只是想带着队伍逃跑。他顺着地图往下看,下面广东和湖南都是大昌军的攻击范围。
猜你喜欢